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
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力资本理论

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劳动力市场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强调在劳动力市场上,个体的投资于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人力资本将会影响其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
本文将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现实劳动力市场中的运作方式和影响。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接受教育、培训和工作经验等方式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与传统的资本不同,人力资本无法直接交易,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却具有价值和影响力。
人力资本不仅仅包括高等教育背景,也包括技术技能、职业专长和实践经验等。
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过程,需要个体在时间和经济上的付出。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原理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原理是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会对其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产生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愿意通过教育和培训来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是因为他们预期这些投资将会获得增长的收益。
当个体更加具备技能和知识时,雇主将更愿意支付更高的薪资来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
此外,人力资本理论也强调了教育和培训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提高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他们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
同时,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提高个体在多种职位和行业中的适应能力,降低了失业的风险。
三、人力资本理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实际应用在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本理论广泛应用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和政策制定中。
许多国家将教育视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领域,通过提供教育补贴、奖学金和职业培训等手段,鼓励个体增加其人力资本投资。
企业也会通过内部培训和职业发展计划来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还对个体的职业选择和晋升方向产生了影响。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个体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增加其人力资本和提高工资水平的职位和行业。
同时,个体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以保持竞争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力资本理论并不是解释劳动力市场中所有现象的唯一理论。
例如,人力资本理论未能完全解释工资不均和失业等现象。
人力资本理论课件

人力资本理论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迟巍.人力资源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第一章绪论一、人力资本的概念与内涵☐资本与人力资本资本:是由经济过程产出的生产要素,经济活动中使用这种生产要素可以获取收益。
资本的范畴体现了一种“用产品生产产品”或产出与投入循环流转的经济联系。
人力资本:首先承认其是一种资本,因此,它是通过投资形成,其过程需耗费资源。
☐人的能力与人力资本能力: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创造力等。
人的能力的形成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特征人力资本涉及的是通过经济活动内生塑造和提高的人的能力的范畴。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资源:一国或一定地区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的总和。
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的另一个定义:指在一定是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其贡献作用的教育、技能、能力、经验、体力的总和后天培训的能力。
来经济效益。
定义:个体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健康等所构成,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效应,并以此获得收益的价值。
总体人力资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每个人具有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个体人力资本构成因素的整合,并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提高商品和服务产出效应的价值。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古典经济学时期人力资本思想威廉·配第: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
重视人口实力对一国经济实力的影响。
用计算资产价值的方法计算人的经济价值。
即预期年收入贴现法威廉·法尔:用单个人未来的净收入的贴现值计算人力资本价值恩斯特·恩格尔:用成本法计算人的经济价值。
亚当·斯密:人们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能力,不是起因于天性,而是后天通过分工、风俗以及教育的结果。
并明确把人们经过教育获得的生产技能归入资本。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旳萌芽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力资源管理”一词开始为 人们知晓和使用起来。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混杂或 等同使用
1972年,美国管理协会(AMA)出版旳由达特尼克(R L Datnik)编著旳《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一书。
海勒曼(H G Henneman)、施瓦伯(D Schwab)、弗塞 姆(J Fossum)、戴尔(L Dyer)等人将这一学科称为“人 事/人力资源管理”
超Y理论又称权变理论,沙因在对“经济人”、“社会人”与“自感人”假设进 行考察旳基础上,于1965年提出旳“复杂人”。约翰·莫尔斯(J J Morse)和杰伊 ·洛希(J W Lorscn)对“复杂人”假设作了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并提出了以这一 假设为根据旳超Y理论。
1982-1995年间,许多学者相继提出了较为完整旳战略性人力资 源管理理论。如逖凯(Tichy)、弗布鲁姆(Fombrum)和戴瓦纳 (Devanna)等人在1982年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随即,贝尔德 (Baird)、麦休拉姆(Meshoulam)和戴盖乌(DeGive)在1983年、 布兰克(Burack)在1985年、戴尔(Dyer)在1984年和1993年都相 继探讨或涉及
本观点
• 一般人都是勤奋旳,厌恶工作并不是人旳普遍本性,假如环境条件有利, 工作就犹如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而快乐
• 当人旳衣、食、住等最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致力于取得高层次需要 旳满足,也就是力求最大程度地利用自己旳才华与资源去实现自己旳理想
• 人具有能够开发旳巨大潜力。大多数人都存在着处理社会或组织中多种问 题所需旳想象力、创新力及其他方面旳智慧潜力。在当代工业社会,人旳 本身潜力只好到部分发挥
• 主要经过集权化管理和利用权威手段对组织组员进行劳动旳 监督和控制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人力资本理论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综述一人力资本理论基本概念“人力资本”这一概念首选是由美国沃尔什于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一文中提出的。
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给予阐述而获特定含义的一种资本概念,他认为全资本应当包括人,物两方面。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1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人力资本是一种质量概念。
2 人力资源反映不出人的素质差异,而人力资本则反映人的能力差异3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4人力资源自然性强,不能反映人的素质要素的稀缺性,以及市场供求关系,而人力资本正与之相反。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相同点:1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作用的结果,都能使个人收入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2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都是通过投资形成,实现的,对人投资形成人力资本,对物投资形成物力资本3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均具有资本的性质,均具有带来利润的作用,均可带来剩余价值产品。
二人力资本的主要特点1人力资本的存在在于人体之中,与其承载者不可分离2由于人力资本存在于人体之中,与其承载者不可分离,因此它不能转让和买卖。
3人力资本的形成与效能的发挥与人的生命周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人的年龄及其对人力资本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一个人所能拥有的人力资本相当有限,这种有限性主要来自一个人的体力,精力和生命年限等自然条件的制约5人力资本的形成与效能的发挥还受其承载者个人偏好的影响。
6人力资本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源,而且还是一种含义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
三人力资本包括的主要方面第一教育资本,即用于教育与训练的费用第二健康资本,即用于医疗保健的费用第三流动资本,即用于劳动力国内交流流动的费用第四迁移资本,即用于国外移民入境,智力引进,国际人才吸引的费用。
第五提高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精神,以便经营管理者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动态格局做出最佳决策,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

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和工作经验等途径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概念人力资本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他在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的时候发现,农民投资于子女的教育和培训,能够在长期中带来丰厚的回报。
舒尔茨将这种投资视为一种资本,称之为“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包括学历、技能、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积累。
它与物质资本(如土地、设备和财富)相对应,但与物质资本不同的是,人力资本不仅可以增加经济产出,还可以在经济中传递和积累。
人力资本的增加需要教育和培训的投资,这些投资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生产力,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历程人力资本理论在舒尔茨的基础上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于1964年发表的《投资于人的资本》一书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拓展。
他提出了经济人的概念,认为个体在决策时会考虑到长期回报,从而在教育和培训等领域进行投资。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对其应用范围也进行了拓展。
他们将人力资本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研究中,深入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三、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 提高劳动生产力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进而提高劳动生产力。
教育和培训的投资可以使劳动者具备更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劳动市场的需求,提供高附加值的劳动力素质,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
2. 促进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推动。
高素质的人才容易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

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人力资本开发是需要投资的,投资对经济成长的意义是以短期或长期的回报来体现。
人力资本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丰裕的主要秘密——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角度已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特别是一些资源不充沛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起飞的事实,表明除了使经济增长的已知物化要素外,一定还有一个秘密的要素——人力资本。
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资本由企业或个人拥有的有形的财产或无形的权利的价值体现的总称,是未来生产的基础。
也有人认为,“资本是一种未被消费掉的劳动”,“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资本的形成也是投资的结果”。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各学派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各自的理论中或多或少地都论述了有关人力资本的观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古典人力资本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人力资源之始就提出了人力资本观念。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明确地表述了人力资本思想,成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学术源头。
斯密崇尚劳动是财富之源,把人力要素和人的劳动技能作为资本看待。
斯密将资本按使用方法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
他对固定资本的描述是:人的能力是一种资本,人们经过学习得到的有用的才能,可以变成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全民所有后天所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获得才能需要花费费用,所以对个人而言,这种投资形成的才能可以认定是固定资本。
而且该投资“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按照斯密的解释,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两部分,即:一般劳动技能的“流动资本”和特殊才能的“固定资本”。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或者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财富增长取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即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数量增加,特别是在一个劳动现场中人数高度密集,必将引起分工。
《人力资本理论》课件2

学习能力:持续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情商:理解和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健康
身体健康:包括 生理健康和心理 健康
健康意识:对健 康生活方式的认 识和重视
健康行为:良好 的生活习惯和饮 食习惯
健康环境:良好 的工作环境和生 活环境
经验
工作经验:在特定领域或行业积累的经验和技能 教育背景:通过正规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经历: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自我学习: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成本法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员工工资、福利、 培训费用等,间接成本包括员工离职、招聘、培训等成本。
成本法可以评估员工的技能、知识、经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 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人力资本评估结果。
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以确保 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收益法
添加 标题
收益法是一种评估人力资本的方法,通过计算人力资本在未来可能带来的收益来评估其价值。
添加 标题
收益法可以分为直接收益法和间接收益法。直接收益法是指通过计算人力资本在未来可能带来的直接收 益来评估其价值,如工资、奖金等。间接收益法是指通过计算人力资本在未来可能带来的间接收益来评 估其价值,如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等。
人力资本理论进行完善
起源:19世纪末,经济学 家威廉·配第提出人力资本 概念
应用:20世纪60年代,人 力资本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
育、培训等领域
人力资本理论的意义
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强调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提高劳动者素质 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依据
添加 标题
收益法需要考虑人力资本的寿命、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因素。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技术核心实际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可以从三个层面,即国家、组织、个人来加以理解。
人力资本投资的好处是最根本的,回报也是最大的。我所说的人力资本不仅包括学校的正式教育,还包括其 他使人获得一些技能的投入和训练。当前,中国教育资本投资的增长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较低,与中国的物质投 资相比就更低,而且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不平等现象,例如地域和城乡的差异。这种不平等导致了物质资本投资回 报率低,回报收益受损。一个更加平衡的教育投资会促进经济发展,并会减少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果不断 提高私人投资的比重,就会大大促进人才教育。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教育市场和劳务市场是分开的,但实际上 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开放的劳务市场,一个有效的借贷市场,能够有效地把资源引入培养,在劳务市场中减 少各种限制,最终促使人力资本的费用降低,为政府省下不少的资金。
1.通过合理的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精干和高效,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并且指出:人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 =人的有效技能最大地发挥。
2.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最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查发现: 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只需发挥自己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个人的饭碗。但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 其潜力可发挥出80%-90%。
人力资本目录
02 具体定义 04 应用条件
05 目标任务
07 核心观点
目录
06 主要意义 08 中国现状
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 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 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 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西方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投资,就像物质资本一样,能够带来效益和回报。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与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勒在20世纪60年代的工作密切相关。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和重要性人力资本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健康和社会资本。
它是一种可以增加劳动者生产力的资本形式。
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社会福利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教育和培训,劳动者获得了更高的技能和知识,能够更有效地执行工作任务,提高生产力。
2. 增加创新能力:教育和培训培养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创造新的技术和知识,推动经济创新。
3. 促进就业和收入增长:具备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者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并且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和收入水平。
4. 增强社会发展:从宏观角度看,人力资本的积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包括提高公民素质、减少社会不平等等。
二、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投资1. 教育和培训:教育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本培养方式。
通过体系化的教育体系,人们可以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2. 终身学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迅速变化,终身学习成为更加重要的概念。
人们应该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和技术,以保持竞争力。
3. 健康投资:身体健康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
投资于健康,例如良好的饮食、锻炼等,可以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和生产力。
4. 政府投资:政府对于人力资本的培养和投资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教育补贴、职业培训计划等方式提供支持,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和争议虽然人力资本理论在解释和预测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也面临着一些限制和争议:1. 忽略非经济价值: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关注在经济上衡量的人的技能和能力,而忽视了其他非经济价值的贡献,例如社会关系、道德价值等。
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概述

•适用人力资 本
•耗用人力资本
•有效人力资本
•11
第二节、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被认为是美国经济学家 舒尔茨和贝克尔,而对人力资源要素作用进行了计 量分析的代表人物则首推丹尼森。舒尔茨对人力资 本投资最先进行了研究并为推动这一领域的理论发 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致使他成为西方公认的人力 资本理论之父。
——舒尔茨批评了西方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自然的土地观”和“社会 经济观”。他指出,苍白无力的自然土地观关于“生产食物的土地固定不 变,而耕种这些土地可供获取的能量正在逐渐被耗尽”的观点是不符合历 史发展实践的。土地生产率的差异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世界上某些长期以 来便由人类定居的地方会十分贫穷。居住在降雨稀少、土地生产率不高 的德干高原和土地生产率很高的南部印度居民一直都很穷困,无论是生 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部边境上不毛之地的人们,还是生长在尼罗河口冲积 平原这类大粮仓上的人们,都无一例外地过着贫穷生活。舒尔茨指出, 人类能够通过知识的进步来增加资源,人类有能力和智慧控制自身的发 展,更有能力和智慧减少对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依赖。“通过研究,我 们发现了耕地的替代物,这是李嘉图没有预见到的。当家庭收入增加时 ,父母就可以选择少一些孩子,用质量代替数量,马尔萨斯也没有预见 这一点。……人类的未来并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将取决于人 类智力的开发。”
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可以把人力资本定义 为:
——1、投入到劳动者身上的各种支出的总和。 ——2、体现在具有劳动能力(现实或潜在)的人身上
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知识、技能、经验 、体质与健康)所表示的资本,它是通过投资而形 成的。
•12
一、舒尔茨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可分如下 四点: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

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人力资本开发是需要投资的,投资对经济成长的意义是以短期或长期的回报来体现。
人力资本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丰裕的主要秘密—-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角度已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特别是一些资源不充沛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起飞的事实,表明除了使经济增长的已知物化要素外,一定还有一个秘密的要素——人力资本。
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资本由企业或个人拥有的有形的财产或无形的权利的价值体现的总称,是未来生产的基础。
也有人认为,“资本是一种未被消费掉的劳动”,“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资本的形成也是投资的结果”。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各学派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各自的理论中或多或少地都论述了有关人力资本的观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古典人力资本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人力资源之始就提出了人力资本观念。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明确地表述了人力资本思想,成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学术源头。
斯密崇尚劳动是财富之源,把人力要素和人的劳动技能作为资本看待.斯密将资本按使用方法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他对固定资本的描述是:人的能力是一种资本,人们经过学习得到的有用的才能,可以变成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全民所有后天所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获得才能需要花费费用,所以对个人而言,这种投资形成的才能可以认定是固定资本。
而且该投资“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按照斯密的解释,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两部分,即:一般劳动技能的“流动资本"和特殊才能的“固定资本”。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或者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财富增长取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数量增加,特别是在一个劳动现场中人数高度密集,必将引起分工。
发展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

发展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和研究人类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的起源、基本概念、应用实践以及影响等方面,介绍发展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
一、理论的起源人力资本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他认为,人类资本(人力资本)是由教育、培训和健康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它是一种能够提高劳动者生产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资源。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和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概念1. 人力资本:指个体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获取的技能和知识,以及个体的健康水平等人力资源。
2. 人力资本积累:指个体通过不断学习、培训和经验积累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量。
3. 投资回报率:指个体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所获得的经济和非经济回报,包括薪资、社会地位、个人成长等。
4. 社会资本:指社会组织、信任关系、社会网络等对个体和社会产生影响的资源。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实践人力资本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方面的具体实践:1. 教育政策:人力资本理论支持政府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资,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和覆盖范围,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推动经济的发展。
2. 培训和技能提升:通过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升劳动者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 健康投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个体健康状况对于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投资于医疗健康事业,改善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于经济学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对教育和培训的重视:人力资本理论使得人力资本教育得到了广泛重视,各国政府纷纷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并开展相应的政策调整。
2. 解释经济发展差异:通过人力资本理论,可以解释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和差异,为经济发展的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 人力资本的含义 三 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四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五 舒尔茨的观点 六 贝克尔的观点
二、人力资本的含义 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 的能力。 与物质资本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人力资本理论对学术研究的启示 创新是论文的灵魂, 新识和理论意识结合
2人力资本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物质资本与人力 资本的高度互补性,从而使经济发展规划制 定得更为科学。
3人力资本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社会和家 庭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的迅速发展和 人口质量的提高。
4 人力资本理论有力地促进了研究与开发 (R&D)投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没有摆脱资本创造价值的庸俗经济学 观点。 第二,夸大了教育对收入平等所起的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在不否认教育的文化道德价 值的前提下)旗帜鲜明地承认了教育具有经 济价值。 评价:理论上只有首先承认了教育具有经济 价值,才能研究和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才能深入探讨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二)实践意义 1 人力资本理论促进了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源 开发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 (比如印度)
三 人力资本理论面临的挑战 1 教育推动生产率提高的断言并没有兑现。 理论是 教育→技能→劳动生产率 →经济增长 事实是 美国50、60、70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 劳动力的年增长率3%、6%、10%,但经济 增长率为2.7%、2%、1%。
2教育机会的相对均等并没有带来收入的平等
3 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失业率的下降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

3
跨期与跨国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下人力资本形成和 发展的异同,以揭示其一般性和特殊性。
Hale Waihona Puke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应用
适应数字化转型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贝克尔人 力资本理论需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 技术条件,关注数字技能、创新能力 等新的人力资本形式。
促进终身学习
优化教育投资结构
03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 与实践
教育领域的应用
1 2
3
投资教育
贝克尔认为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提高个人 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其未来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潜力。
教育政策
贝克尔的理论为政府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强调政 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
教育方式
贝克尔认为教育方式应多样化,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进行差 异化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
收益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个人收入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社会福利的改善等方面。贝克 尔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形成
积累
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人在教育、培训、医 疗保健等方面进行持续的投资。
04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的挑战 与未来发展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
过分强调物质资本投资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关注物质资本投资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忽视了技术、制度、 文化等其他因素的作用。
缺乏对教育质量差异的考虑
该理论假设教育质量是同质的,没有考虑到不同教 育机构、地区之间教育质量的差异。
对非正式学习的忽视
人力资源管理演进及其理论

重大贡献,并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1979年他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舒尔茨是从探索经济增长与社会丰裕的秘密 而逐步踏上研究人力资本的道路的。在研究 中他发现,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 动力的角度,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 因。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统计数字表 明,国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国家投入资源 (包括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人时)的 增长要快得多。
§1 HRM的产生与发展
❖ 一、萌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
➢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劳动分 工,个体劳动在工厂中消失,工人的协同劳动成为主体。 因此对工人的管理问题就逐渐凸现出来。
➢ 产生了各种朴素的管理思想:对工人的工作职责进行界定; 实行具有激励性的工资制度;推行职工福利制度;对工人 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
➢ 这些思想基本上都是以经验为主,并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 但却奠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雏形。
二.建立阶段(20世纪初——1930年)
❖ 科学管理时代:管理从经验阶段步入科学阶段, 这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基本职能在这一阶段初步形 成:工作分析、招聘录用、员工培训。
❖ 专门的人事管理部门出现,负责招聘录用,抱怨 处理和工资行政。
②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贝克尔也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是芝加哥学 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有关人力资本 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在1960年以后 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生育率的经济分析》、 《人力资本》、 《家庭论》。尤其是《人力资本》被西方学 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 的起点。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
练、卫生保健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 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 教育不仅是消费,也是投资:
教育作为投资活动,对个人而言,可以增加
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所得;对社会而言, 培养人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愈高,工资收入愈高。
2、筛选理论
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
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 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 序相适应。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四、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教育发现人的价值 教育发掘人的潜能 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教育发展人的个性
四、教育发展个性的途径—素质教育
素质: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
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 自然素质 心理素质 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的:做人——成才
素
质
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
人性:人的本性、本质,由先天的
自然本性与后天的社会本性构成。 个性: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 既反映人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 性。
个性的组成
世界观:认识、、享受、发展的需要
兴趣:人的趋向与选择
智力与能力
气质与性格
三、教育与发展个性
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期兴起
否认教育与工资收入正相关
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
它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 市场,与教育程度并不直接相关,教 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 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中叶美国的经济学界,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力资本生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它是顺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学术界把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的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作为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
一、人力资本理论历史起源(一)威廉・配第的人力资本思想。
虽然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学界的广泛流传是近三四十年的事,但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和国民收入核算专家威廉・配第,他在《税赋论》中最先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
他通过分析生产要素在创造劳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劳动技能是和土地、物质资本、劳动一样重要的要素,他认为通过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劳动技能高的人可以与多个劳动技能低的人抗衡,并能生产更多价值的产品;他通过测量英国农民和海员每周收入的货币价值得出:“一个海员实际上等于三个农民”的结论,威廉・配第关于“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实际上已包含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萌芽。
(二)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思想。
被誉为西方“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进一步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早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和工厂组织促使劳动分工更加细化,劳动生产率水平得到提高,于是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受到普遍重视。
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
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
”他认为,花费精力和时间所学会的劳动技能,就如同购置新机器或其他物质成本一样,是可以收回投入并获得利润的。
显然,斯密所提出的这种投入学费和时间并期望从中获得利润的思想几乎已经接近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他还第一次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者技能如何影响个人收入和工资结构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人力资本开发是需要投资的,投资对经济成长的意义是以短期或长期的回报来体现。
人力资本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丰裕的主要秘密——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角度已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特别是一些资源不充沛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起飞的事实,表明除了使经济增长的已知物化要素外,一定还有一个秘密的要素——人力资本。
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资本由企业或个人拥有的有形的财产或无形的权利的价值体现的总称,是未来生产的基础。
也有人认为,“资本是一种未被消费掉的劳动”,“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资本的形成也是投资的结果”。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各学派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各自的理论中或多或少地都论述了有关人力资本的观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古典人力资本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人力资源之始就提出了人力资本观念。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明确地表述了人力资本思想,成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学术源头。
斯密崇尚劳动是财富之源,把人力要素和人的劳动技能作为资本看待。
斯密将资本按使用方法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
他对固定资本的描述是:人的能力是一种资本,人们经过学习得到的有用的才能,可以变成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全民所有后天所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获得才能需要花费费用,所以对个人而言,这种投资形成的才能可以认定是固定资本。
而且该投资“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
按照斯密的解释,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两部分,即:一般劳动技能的“流动资本”和特殊才能的“固定资本”。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或者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财富增长取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即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数量增加,特别是在一个劳动现场中人数高度密集,必将引起分工。
由于分工的细化,使人们的专业素质提高,从而提高效率。
二是生产性劳动者数量的增加。
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劳动数量的增加,从而引起国民财富的增长。
在斯密的这些观点总,已经触及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确定、收益分配和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收益等问题,它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有着奠基意义。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06年出版的《资本和收入的性质》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然而,直到20世纪中叶,经典的正统的西方经济学并没有把人力资源看作是一种资本。
在人、资本和土地三中要素中,他们把人看作是非资本的。
三、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从历史角度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凸现;二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由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逐步转向教育和培训的投资。
由此而产生了两个理论,其一是所谓的“经济增长之谜”,即经济产出的增长远远超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增长。
这个“谜”是首先由丹尼森(E.F.Denison)等人用在二次大战期间兴起的计量经济学和丰富的统计数据资料,对若干国家经济增长因素进行详细评估之后,发现产出总量要比要素投入总量的增长速度快,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中,除了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贡献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增长未能解释清楚,他们将其称之为“增长剩余”(Growth Residual)。
对于这种“增长剩余”的解释和争论成为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一个主要背景和起因。
第二个理论基础是在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发展经济学。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在人口普查及有关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收入的个人分配性质及收益增长的决定因素,特别是贫困问题及反贫困对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结果发现: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是发展中国家个人财富和收入及其分配的主要决定因素,教育和个人经济成功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而有规则的联系[37]。
发展经济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给予了重要的启示。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的是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W.Schultz)和加里·贝克尔(Garys Becker),他们分别因为在人力资本理论上的开拓性研究而获得1979年和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舒尔茨在1960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就职演说中,用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长期困扰经济学界的经济增长之谜,正式宣告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
舒尔茨在这篇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中指出,现实中好多我们称之为消费的东西,实际上应该属于人力资本投资,如教育、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等等,因为通过这些投资活动,人们的体能、知识和技能等将得到增进,并由此带来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收入的提高。
他认为,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质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舒尔茨的这篇论文,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出了全新的解释。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观点首先批驳了传统经济理论所认为的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增加的观念,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多。
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有必要将传统的资本概念扩展到人力资本概念,而不应仅仅考虑有形的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具有资本的属性,同时又有异质性。
其次,强调通过西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已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多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会对投资收益率的差异做出合理的反应,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经济行为,结果就会使社会经济迅速增长,从而提高国民收入。
他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和自然资源,而是人口的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力的投资以及专门化进程,经过调查可以发现,专门化和人力资本是提供高收益的重要原因。
再则,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投资分为五大类,即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式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及就业迁移等,并进行了教育资本构成分析和计量方法论证。
此外,舒尔茨还详细论述了资本的组成和它的异质性、技术是一种资本形态、人力资本的积累等理论,使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与舒尔茨一起推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另一位学者是贝克尔。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分析上。
他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对家庭生育行为进行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提出了生育、培养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
在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稳定和稳定偏好等理论的指导下,贝克尔在人力资本形成、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进行计量分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
丹尼森通过精确的分解计算,论证出1929——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有23%的份额要归于美国教育的发展。
四、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和前景由于近些年来对人力资本的研究逐渐升温,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主要有新经济增长理论、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源会计学等。
这些新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更趋充实和完善。
新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入古典的生产函数模型中,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从而确定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
代表人物有卢卡斯(Robert Lucas)和罗默(Paul Romer)。
卢卡斯认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在于外生的技术进步因素转变成为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本内在化。
卢卡斯的理论基于两个假设,假设之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产出率递减,从而在有限的生命中个体只能积累有限的人力资本,为了不把经济增长唯一地归因于外生的技术进步,卢卡斯引入人力资本外部效应,即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
社会中的各个家庭对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都对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有贡献,一般均衡增长轨道是每个家庭都预期到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将要达到的水平,由此作出相应的私人投资决策。
假设之二是私人人力资本投资有收益递增长的效应,即父母人力资本越多,孩子的人力资本收入产出率越多。
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卢卡斯证明了人力资本增长率正比于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率,正比于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和私人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的边际产品的边际产出率,反比于时间贴现率。
罗默的研究则是直接把技术进步内生化。
他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两者除了具有递增的收益外,还能提供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从而也产生递增收益,促进经济增长。
罗默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式,认为知识的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他将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类,一般知识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专业知识产生递增的收益。
虽然,知识的专利化使其具有“部分排他性”(Partially excudable),但知识的使用是非排他的(Not-rivalry),即知识具有“溢出效应”。
罗默指出,知识的再生产决定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原有的知识的积累,并且积累的知识越多,用于生产知识的人力资本边际产出率越高。
从罗默的模型可推导出,人均收入百分率的增长正比于社会投资于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本的比重,正比于人力资本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的边际产出率,反比于时间贴现率。
于是,一些国家投资于研究和开发的人力资本太小,而被“锁”在“低收入陷井”里[15]。
卫生经济学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把国家投入的医疗卫生费和个人为健康保健支付的费用作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投资的结果以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态存在,并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
从微观上看,卫生保险的投资可以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提高并延长其人力资本的劳动能力,或者增加下一代人力资本的劳动能力,同时可相应地增加其经济收入。
从宏观上看,增加社会对卫生保健的投资,可以提高整个国民人力资本的质量,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教育经济学是把教育支出作为对人的长期性投资来研究其分配和收益的学科。
一般认为,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双方面的。
其一,通过教育可以增加劳动者的工作适应性并挖掘其专业潜能,直接提高其人力资本的质量,这称为“知识效应”。
其二,教育对人有感化作用,从而通过提高劳动者对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间接地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这是“非知识效应”。
人力资源会计学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弗拉姆零尔茨(Flamholts)。
1974年,他发表了《人力资源会计学》。
人力资源会计学是美国会计师联合会给人力资源会计学下的定义为:确定并具体计量有关人力资源的资料和数据,并把此类信息提供给有关方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