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重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
2. 个性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4.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5.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8.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9. 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狭义学习(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0. 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狭义的知识学习,专指学生的知识学习,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11. 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
12.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使他们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形成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
13. 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14. 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为的愿望。
15. 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51.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52.道摄抑制:是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53.动机性遗忘:弗洛伊德认为,动机性遗忘是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54.组织者:指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76.压抑:是当学生没有思想准备而突然经历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产生焦虑的情况后、倾向于忘却这些情景以求得心情舒畅,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现象。
77.投射:是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归诸别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
78.回归:是当学生为自己所不能处理的情感压倒是,所表现出的忽然回到原来发展水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受这种情感的干扰。
88.心理疲劳:并不是单纯身体能量的消耗而引起,而是审理疲劳的主观感受,或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
89.神经系统疲劳:是指大脑神经兴奋消耗能量超过恢复过程而产生的疲劳。
90、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均可以被认为是禀赋优异儿童。
91、智能不足儿童:是指具有心智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行动的适应行为的儿童。
84.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85.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的自我评定或衡量。
86.可教性智能不足:一般认为,智商50-75为轻度智能不足或可教性智能不足。
87.肌肉疲劳:是指肌肉在持续和重复伸缩之后能量减弱,工作效率组建减弱的现象。
55.编码:是指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成的过程。
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总结
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3.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5.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6.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包括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
7.★学习——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8.强化——使个体反应的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强化物。
9.★正强化——是指由于某一刺激的出现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0.★负强化——是指由于某个刺激的消除而增加个体反应频率的强化。
1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12.同化——即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13.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叫记忆性知识。
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语义。
15.★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其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因此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教育心理学总复习 【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教育心理学总复习【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第一章●名词解释01. 教育心理学(P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02.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P5,P180-181)★★★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而言,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呈“倒U曲线”的关系,即当动机过弱时,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而当动机过强时,学生的焦虑水平过高,这两种情况下学习效果均不理想;只有当学生处于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时,其学习效果才达到最佳。
这就是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简答及论述01.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应提供哪几个方面的理论指导?(P2-4)★★★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心理学应提供以下五个方面的理论指导:1)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欲达到的目的,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应该考虑并明确的内容。
2) 了解学生特点。
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依赖其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3) 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
给教师提供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规律性知识,以帮助教师运用规律从事教学。
4)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境来选择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其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5) 教学测量与评价。
对教学结果的反馈,必须通过一定的测量手段才能进行。
也就是说,必须借助于各种测验才能完成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02. 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的学习心理内容有哪几个方面?(P4)★★★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的学习心理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1) 学习理论。
研究学习的实质、过程和学习发生的条件等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问题。
2) 学生的学习。
研究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和行为规范,以及形成、发展其能力和品德的有关智育和德育心理学问题。
3) 学习策略。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简答题(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学专长名词解释;1。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3。
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这被称为刻意训练。
4.微型教学:微型教学又称为微格教学,它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然后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简述题:1.简述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差异。
答: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有3个基本方面:(1)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与新手相比,在其专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3)关于洞察力,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差异在课时计划制定、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2。
简述教师发展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
答:(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3。
简述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
答:新教师常常存在三种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此外,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往往会有一些心理困境。
有调查表明,新教师认为课堂的重要任务有:维持课堂纪律,激励学生,处理学生差异,评价学生的作业,联系学生家长等。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答: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
2.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什么?答: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版名解简答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题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心理学科.一方面要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有效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策略.2.教育:广义:泛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改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一切活动。
狭义: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育人活动。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名词解释1。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出了该理论,即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
人格一旦形成,将会长期影响个体的行为。
3.自我意识:指主体对自身、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在自我意识发展中,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尊为重要内容。
4.同伴关系: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简历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支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5。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个体的心理活动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结构性、次序不变性、和交叉性,平且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6.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第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7.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场依存和场独立型、反思性和冲动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性和系列性)二、简答1。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与发展: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2) 练习与习得的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逻辑—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因素,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3、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
4、学科渗透式教学:是把学习策略教学与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这种途径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
一般来说,较为具体的、使用于某类材料和学习情境的学习策略是用于在第一种教学情境学习。
5、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6、测验法:是指运用某种测验测量人的某种心理现象,使之数量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7、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现象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8、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
根据记忆的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有益记忆和无意记忆;根据记忆的不同方式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9、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10、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11、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习题:一、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二、简答题1、教育、学习和发展之间的关系1、教育与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
2、学习与发展:1)学生身心发展为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2)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教育、学习、发展: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的。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的科学第二章学习理论名词解释:1、学习: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2、强化:强化是伴随者行为之后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
3、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先由动物作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再受到强化,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应增加的现象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4、观察学习: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结果而简介的产生学习。
5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即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6、意义学习: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7、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
8 、认知结构:简单来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9、替代强化:学习者本人没有受到直接强化,而是观察到榜样作出某些行为后受到直接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类似于强化的效果。
简答1、如何理解学习的概念?学习者必须产生某些变化,我们才能作出学习已经发生的推论。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
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在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4、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5、客观观察是理解他人行为的观察;主动观察是认识自己行为的观察,亦称“内省法”6、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7、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8、在教育中要循序渐进,它体现在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9、心理阶段划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青年早期又称学龄晚期10、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11、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1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13、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14、握拳反射、吸吮反射等在皮亚杰理论中称为遗传图式15、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16、在感知运动阶段,一般情况下,儿童行为可称为“客体永久性”。
17、凭借表象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可称为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思维的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
儿童还没有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18、具体运算阶段,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等。
1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经典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教育心理学知识汇总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一一桑代克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一一布鲁纳(美国)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一一1924年廖世承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一一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一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7、最近发展区一一维果斯基(前苏联)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一一埃里克森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一一鲍姆宁10、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11、斯坦福—比纳量表一一推孟(斯坦福大学)12、韦氏量表一一韦克斯勒(美国)13、掌握学习——布卢姆14、程序教学一一斯金纳(美国)15、发现教学一一布鲁纳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一一加涅17、尝试一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一—桑代克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一一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一—斯金纳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一—苛勒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一一布鲁纳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一一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26、需要层次理论一一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27、成就动机理论一一阿特金森28、成败归因理论一一维纳(美国心理学家)29、自我效能感理论一一班杜拉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一一耶克斯、多德森(美国)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一一贾德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一一奥苏伯尔、安德森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一一陆钦斯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一一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36、痕迹衰退说一一亚里士多德、桑代克37、同化说——奥苏伯尔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一一弗洛伊德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一一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一一安德森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一一皮亚杰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一一柯尔伯格43、理性情绪疗法一一艾里斯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一一勒温46、皮格马利翁效应一一罗森塔尔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一一福勒、布朗48、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小练习:1、迁移的概括原理理论认为实现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的概括化的原理,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桑代克B、苛勒C、奥苏倍尔D、贾德2、有人说学生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教师或家长期望的结果,能够解释这句话的原理是()A、晕轮效应B、罗森塔尔效应C、同化理论D、关系转换理论3、目前教育领域最常用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是()A、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B、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C、加涅的层次累计观点D、奥苏伯尔的知识分类系统4、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5、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
客观性原则:就是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必须实事求是.4。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5。
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6.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7。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心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9。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0.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1。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2.场依存与场独立: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较多或完全依赖该问题空间中的线索,从这些线索中搜索信息。
场独立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根据自身内部的参照来搜索信息,作出判断,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各章重点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三个核心因素)2、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发生的现象。
3、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5、奥苏伯尔:1957年“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的影响”实验(自然实验);布鲁纳:1960年“课程改革论”;苏联阿格法诺夫“拾柴火”(自然实验)。
6、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原则。
7、心理实验法:是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并依据外部影响与心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情况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
特点:精确易于重复检验。
8、教育心理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和自然实验)、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观察不同,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觉性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是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实施背景是自然条件;特点是简便易行。
(2)实验法:特点:需严格控制条件(尤其是实验室实验),数据可反复论证。
(3)问卷调查法:科学性的保证是被试者的诚实合作。
9、自然实验的程序:进行初试、选择与设立等组、施加影响、进行复测、对比分析。
10、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三期教育任务;亚里士多德三期教育任务。
11、捷克夸美纽斯提倡泛智论,专著《大教学论》;瑞士裴斯泰洛齐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手段,提出“五段教育法”;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创立了心理学体系,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学生霍尔被称为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先锋。
12、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的学科;“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13、“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乌申斯基,著《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认为是第一部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学习:指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改变行为的历程,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广义的学习指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合理持久的变化。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有意义学习:意义学习就是把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和联系,一般只是那些使个体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同化:由皮亚杰提出,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陈述性知识: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主要反映事物的形态、内容及变化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程序性知识: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成就动机:在个体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重要的工作乐意去做并且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归因: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进行推测而后决断的过程。
建构主义;最早由皮亚杰提出,认为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和外界环境进行意义构建的过程。
主张新知识是构建于旧知识基础上,新旧知识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知识的主观主义知识观。
合作学习: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互助性学习。
二、简答或论述1、什么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学习是指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改变行为的历程,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形成一定世界观与社会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特点为:(1)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2)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3)有一定的被动性2、简述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并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4、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5、智力: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6、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
7、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8、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积极刺激的过程叫正强化。
9、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叫负强化。
10、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应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1、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3、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14、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15、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6、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7、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18、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19、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重点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表现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学习: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专门的学校、老师、有目的)习得性无助:学习者认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
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推断的过程。
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①命题之间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l、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运算”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他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2 岁)、感知运动阶段(0~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7 岁) 前运算阶段(2~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11 岁) 具体运算阶段(7~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l~15 岁) 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把握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儿童能把握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
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率。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是着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①强化。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②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③消退。
④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还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实质性联系是指表达的词语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5、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排列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6、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又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7、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简答)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无论对于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9、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10、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
强化不仅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
11、阿特金森认(成就动机)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多德森认为,习效果的提高。
反而更差。
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1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根据作业难度,根据作业难度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正确指导结果归因13、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商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商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五种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观的需要.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进入更高层次以至自我实现的需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观的需要.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要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