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合集下载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
《》是唐代诗人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极浓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对叙事诗的一大发展创造。

(1)诗人对安史之乱、马嵬之变、平乱回京这些历史事件没有具体展开描写,只是作为抒情的桥梁,一笔带过,而将大量笔墨集中在铺写玄宗对贵妃的苦苦思恋上,写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

(2)人物十分单纯,诗中着力塑造的是李、杨两个人物形象,而且主要是通过心理刻画完成的。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不仅成功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效地推动了悲剧故事的发展。

(3)诗人把人物语言与作者语言融合在一起,运用虚构和想象来发展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以优美的语言创造意境,成为古代长篇叙事歌行中的绝唱。

艺术特色要点: (1)情、景、理的完美结合结构。

(2)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散结合。

(3)主客问答的形式及其作用。

人生启示要点:人的悲剧性命运及以庄禅思想为依托对这种命运的超越,对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的追求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 》是白居易 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欢 迎阅读。

《长恨歌》的主题: (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 情; (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 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 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 杨爱情悲剧的同情、 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以唐代皇帝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杨玉环从贵族出身到宫廷生活中的沉浮和命运的转变。

这首诗的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

首先,《长恨歌》的主题之一是爱情。

诗中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
基之间的深情厚意,展现出他们彼此间互相扶持、相互依赖的感情。

这段爱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更是两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碰撞、交织与冲突。

这段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命运和个人价值的思考。

其次,《长恨歌》的主题还涉及到权力与政治。

诗中描绘了杨玉
环在宫廷中的沉浮与命运的转变,展现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尽管杨玉环因美貌而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但她也因此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这种权力与政治的斗争也是诗中的主题之一,通过杨玉环的遭遇,揭示了权力与政治对个人命运的摆布与束缚。

最后,《长恨歌》的主题还可以理解为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诗中通过杨玉环的故事,展现了历史和命运对于个人的影响与塑造。

杨玉环的命运不仅受制于她的出身,还受到了历史的局限和政治的环境所限制。

这使得读者思考个人命运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存在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对《长恨歌》的主题的理解是:爱情、权力与政治,以及对于历史与命运的反思。

这些主题在诗中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
动人而复杂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权力、历史和命运等话题的思考。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千百年来,它一直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为人民所传诵。

但是,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却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

《长恨歌》到底表现了什么?是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还是歌颂了玄宗和杨妃坚贞的爱情?还是二者兼有?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对这个问题试作一探讨。

一、《长恨歌》的主题是双重的,而且是矛盾的双重主题《长恨歌》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汉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纸醉金迷,轻歌曼舞的宫廷生活作了形象描绘,又写了“渔阳鼙鼓”动地而起后,玄宗西逃,杨妃半路惨死马嵬坡的戏剧性转折,写出了一个乐到极处而瞬间破灭的爱情悲剧,写玄宗失去杨妃后的悲悲切切,写他派遣方士四处寻找杨妃的亡魂,终于找到已化作太真仙人的杨妃,然后全力渲染两人之间难以忘怀,无法排遣的深切思念,表现了他们之间坚贞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通过以上的描写,一方面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奢逸纵色,荒淫误国进行了十分尖锐的讽喻揭露,另一方面对于既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这场悲剧牺牲者的玄宗和杨妃二人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把这段宫闱艳史美化为真挚爱情的颂歌。

为什么说《长恨歌》是双重主题,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主题呢?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到答案。

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是非常重要的两句。

“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说“同时采择百余人”,这首诗后面也说了“后宫佳丽三千人”,每次选那么多,后宫美女数千,肯定都是花容月貌,可是却不能满足“汉皇”重色的欲望,仍然“思倾国”,无休止的“求”。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一是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的。

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三是双重主题说,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到今天,对这个问题,始终还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

我觉得《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是具有双重性,而是具有多重性。

首先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而且是“长恨绵绵无绝期”。

那么究竟恨的是什么呢?只要搞清楚这一点,作品的主题就容易把握了。

有人说作者描写李、杨爱情,意在讽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唐玄宗为戒,不要因“垂色”而荒淫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

不承认《长恨歌》有讽谕意义和力主它是同情和歌颂李、杨坚贞爱情的专家们提出的理由是作者把它编入“感伤诗”,而没有编入“讽谕诗”然而作者说过:“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按照这个定义,“感伤诗”也能有讽谕性内容。

但是从内容上看,李、杨的生离死别的确是个爱情悲剧,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也有人认为《长恨歌》前半批判“垂色”,后半歌颂爱情,即双重性。

这也值得怀疑。

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一篇诗的主题竟然前后矛盾,这是很难想象的。

细读作品就可以看出前半是写致“恨”之因,后半是写“长恨”本身,而在诗人心目中,那“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恨”,其“讽谕”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意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艺术体现。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该诗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首先,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但是,由于唐玄宗的权力和地位,他无法与杨贵妃公开相爱,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这表明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类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其次,诗中也描写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杨贵妃虽然是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命运。

这表明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人类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恐惧和无奈。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些主题思想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和深刻的阐述,使得该诗成为了唐代爱情诗歌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离世。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在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于爱情的摧毁和破坏。

诗中所描绘的唐宫繁华和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她最终的悲惨遭遇和离世,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此外,诗中还描绘了唐朝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部经典之作的主题思想吧。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长恨歌主题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n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诗歌,也是古典文学中最了不起的著作之一。

诗歌描绘了白居易面对朝堂之事,深感长恨、不舍和对现实的失望,并以其诗歌的形式给人以持久的思想及感慨。

这首诗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洞察了“朝堂”的现实,及其对官员的伦理观念、家庭情感和责任感的影响。

“长恨歌”最显著的特点是歌中抒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以最动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他对家乡的思念不拘于形式,而是在内容则通过比喻和意象来表现。

一条条悠悠的河流,清澈的泉水,青葱的山川,弥漫着家乡水乡清新的空气,这些倒映出家乡思乡之情无限的深刻。

此外,白居易在歌中表达的的另一重要的主题是他对朝堂的长恨之情。

这种痛苦情绪,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智慧,反映了他对朝堂的长期思考。

白居易以他细致的语言揭露出朝堂政治现实的虚假:朝堂把政绩当作拱手之间的礼节,它将谋略更高的利益凌驾于忠诚之上;白居易也把他精湛的语言用来表达他对朝堂无可奈何的痛苦,“锦衣两三色,白发三千丈”,“尽百千贤成深山岗,只因宦望不正”,等等,他的诗句写的十分精湛,犹如拿一锤子砸在石头上,把朝堂的政治伦理、目的及其现实状况表达的一清二楚。

诗歌思想的主旨更在此:“金吾不禁,一任白发终须悲”。

也就是说,白居易认为,无论多么卑微的“活朝堂”,它也不是将利令人追求的唯一准则,而是一种道德信念,一种对‘正义’的追求,而现实的社会却是多么的可怜。

在这里,白居易用充满诗意的话语令人动容,先唤醒人们的良知,再以其独特的思想直指人的情感。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有表达对朝堂的长恨之情,而贯穿全歌的主题思想则是:尽管无法改变当下的局面,但我们还是要坚持伦理道德,对于邪恶的现实,要有恒心去追求正义。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白居易的《长恨歌》被誉为唐代爱情诗的巅峰之作,其浓烈的爱情主题成为了该诗的核心。

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细致拆解和解读,可以看出该诗呈现了深沉的爱情情感,并探讨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纠葛等重要主题。

首先,《长恨歌》描绘了白居易对杨贵妃的深沉爱恋之情。

诗中的白居易通过感慨古今的变迁,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他把杨贵妃塑造成了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形象,用“人生可否长久”来诠释他们之间的感情。

白居易对杨贵妃的爱情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他愿意为她放弃一切,甘心为她付出一切。

这种深沉的爱情情感使得诗中充满了浓烈的悲愤之意。

其次,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探讨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他以杨贵妃为代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官吏。

然而,诗中也揭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对现实中权力斗争的冷酷和尔虞我诈感到失望,通过描述杨贵妃的婚姻和身份的变迁,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

白居易以杨贵妃的命运寓意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痛苦感受,着重强调了所谓的“富贵险中求”的反讽意义。

此外,白居易也在《长恨歌》中探讨了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纠葛。

杨贵妃原本是唐玄宗的宠姬,但最终成为了他的妻子。

白居易通过诗中对杨贵妃的描写,暗示了他们之间存在着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冲突。

他们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纯粹的爱情基础上,而是受到官僚体制、权力和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干扰和束缚。

诗中对杨贵妃在宫廷中的命运的描写,也体现了白居易对于婚姻制度和官场生活的不满。

综上所述,《长恨歌》是一首描述白居易爱情情感和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重要作品。

通过对杨贵妃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问题的探讨,白居易在该诗中表达出了他深邃的感情和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经典之作综上所述,《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重要作品,通过描写杨贵妃的命运和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婚姻和官场生活的痛苦感受。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下面,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归来池苑皆依旧,缠绵悱恻,这是故事的特殊,进一步深化,不由伤心泪下、断肠的境界,便给人一种真实感。

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层层渲染,白天睹物伤情,而且做到“清音有余”。

“六军不发无奈何,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将叙事。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然而,描摹,接着,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达到了高潮,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还都路上、事物,看来很寻常,诗人不是直接铺叙。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层层渲染,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

唐玄宗,去回味,“上穷碧落下黄泉,“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极度的乐,重申前誓,回看血泪相和流”。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托物寄词,自是黯然神伤,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如此跌宕回环,他却没有,反复抒情、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又尽在情理之中,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汉皇重色思倾国”,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

由于诗中的故事,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这又是一层、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

“日高起”,唐玄宗的迷色误国。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把人带进伤心,处处触物伤情,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

花钿委地无人收。

唐玄宗奔蜀;回宫后,别开境界,从春天到秋天。

迟迟钟鼓初长夜,雨夜里的铃声,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优美的形象,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面对着青山绿水,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有起伏,要求处死杨贵妃,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古诗《长恨歌》的主题要么聚焦于爱情,要么聚焦于哀愁与怨恨,
甚至可以两者合一。

九折关内藤花挂,十里长亭红绡腰,两句出现时
已将爱情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表达的即是那种古板却又刻骨铭心的
往昔爱情回忆,让读者深有感触。

接着,作者以比喻展开了“锦绣山河”与“沙场秋点兵”,为“往事”画上完
美句点。

用“白发三千丈”形象地表现出“天涯恨”之深。

这种感伤的诗情,已将爱情的甜蜜与怨恨的切齿交织在一起,将爱情的痛苦演绎的淋漓
尽致。

在诗歌的最后,着墨最多的是“东郭西鲁终久别,故园空在梦里行”,
拖尾是“沧溟未尽,网恢恢,脱离愁四野,踏断万壑雪”,表达出不可
避免的命运及追求出路的渴望与坚持,意境深沉,反映了作者那滔滔
不绝的情感与思绪,令人感动而思索不已。

总之,《长恨歌》的爱情主题浓郁深情,充满着爱恨情仇,怨恨和深
情的叙事,将爱情的温热与刻骨的悲伤构筑成一幅完美的画面。

作者
在诗中既有对过往绝美爱情回忆的怀念,又有对未来孤身一人的深切
惆怅,使得这首诗歌在文学史中留下重要痕迹,给予世人无尽的感知
和情感。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具有丰富主题的叙事诗,其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1.讽谕说:根据诗中描述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以及统治阶级荒淫
误国,可以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并对此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种观点认为《长恨歌》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示。

2.爱情说:从诗中描绘的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
他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悲欢离合,可以看出《长恨歌》主题是歌颂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真挚的爱情。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美好和爱情的崇高。

3.双重主题说:根据诗中描绘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
及作者在描写中既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又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认为《长恨歌》具有双重主题。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
示。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恨歌》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表达的作品,既展示了白居易作为伟大诗人的才华,又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白居易 长恨歌

白居易 长恨歌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讽刺说,,认为这首诗讽刺揭露唐玄宗与杨玉环的荒淫误国、二是爱情说,认为这首诗赞美了李隆基与杨玉环至死不逾的真挚爱情、三是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既有讽刺揭露,又有同情赞美。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的五个特点:一,美化杨女出身,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

二,铺张叙写李杨二人欢爱生活,多角度地表现杨女“天生丽质”。

三,略写“安史之乱”“马嵬事件”原委,有意回避历史事实。

四,铺张叙写皇帝思念杨女,表现其内心情绪。

五,杜撰杨女赠物表誓这一情节。

因此,从叙事结构来看,《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帝妃之间爱情的诗歌由于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兴亡系于君主一人,给君主造成问题的又不外乎宠信奸佞、耽于享乐。

《长恨歌》是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来组织安排结构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起。

作品以“汉皇重色”总揽全文,着重表现倾国美人杨女的“天生丽质”。

第二部分是承。

因安史乱起,“九重城阙烟尘生”,杨女“宛转娥眉马前死”,男女主人公马嵬死别。

第三部分是转。

汉皇回宫,思念杨女,痛惜不已。

第四部分是合。

诗人突发奇想,安排天子使者临邛道士上天入地遍寻杨女,杨女赠物表誓以示忠贞。

乍看起来,叙事结构上下贯通,前后勾连,流畅自然,结构完整,其实不然。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有以下五个特点:一、略而不顾李杨二人的伦理关系,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

这个事实对于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来说,并不光彩体面。

而对“杨女”形象的美丑来说,关系却非常重大。

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完全了解这一事实,他有意改变了它,这就等于重新为他的人物制造了一段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个人经历。

为什么?一说为君讳也。

一说惧因言怙祸。

这两种说法都存在着一些疑点。

如果说白居易意在讽谕和揭露,那么为何又要为君讳呢?暴露其丑恶不是可以更好地达到讽刺揭露的目的吗?如果是为惧文字之祸,那么就应该什么也别说,委婉含蓄地揭露也是讽刺。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平议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平议

《长恨歌》主题评议
《长恨歌》主题以李杨的爱情为主。

首先,白居易的生活背景来说,白居易并没有经历安史之乱,他出生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近十年,而马嵬坡之乱已经过去了十六年。

而《长恨歌》的写作时间是806年,此时已过去了五十年之久,这个时候,李杨的故事已经演变成了传奇,而民间大多数也热衷于讨论他们之间的爱情,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居易写爱情诗的可能性更大些。

其次,对于白居易本人来说,白居易与湘灵的故事与李杨二人的经历是有些异曲同工的,都是爱而不得相守,白居易将自己的感情化身为李杨的爱情传说寄托在《长恨歌》中也是人之常情。

最后,由全诗来看,开头写唐太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甜蜜,中间马嵬坡之乱杨玉环之死,到最后唐太宗思念杨玉环求而不得,空留誓言,令人叹惋。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欢迎阅读!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建国以来学界多次展开讨论,综合各家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派: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爱情说,其三是双重主题说,即既有讽刺又有爱情的双重主题。

讽刺说发端于古人。

南宋陆游说,杜甫的“《哀江头》即《长恨歌》也。

”明代的唐汝询说:“《长恨歌》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

”清乾隆皇帝的八个字下得很准:“哀艳之中,具有讽刺。

”“哀”的“艳,”就是杨玉环,是形式;“讽刺’’唐明皇,是内容。

这几个人都认为诗中的帝王和后妃是否定的对象,诗歌的主题与白居易同时所写的《李夫人》是一样的。

爱情说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提出来的。

基本观点是诗中帝妃是正面艺术形象。

立论的依据是诗的后半部分对爱情的描写。

但他们无法将其观点贯穿到前半部分,他们也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和谴责的意味。

此说的不彻底性使他们在争论中处于少数地位。

讽刺说与爱情说各执一端,那么试图调和矛盾的双重主题说便得以产生。

这一派既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意义。

又承认后半部分李杨有诚笃的相爱之情,并认为作者偏重于后一’方面。

因而这一派被认为是折衷派,也可以说是爱情说的支持《长恨歌》的创作及其主题思想派。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二卷512页)去把握那个时代的特殊精神,去体会那个时代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情趣。

当然这种特殊的情趣还是由作家的作品反映的,因而就必须先“知人论世,”顾及到作家创作时的各种因素。

从时间上说,杨玉环死于756年,白居易写《长恨歌》是在年,正好相隔半个世纪。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关于《长恨歌》的主要观点,历来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1. 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诗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

2. 讽喻说:认为诗中通过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故事,揭示了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是对后世君主的警示。

3. 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既有讽喻的成分,也有对爱情的歌颂。

诗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多地揭示了唐玄宗的荒淫和误国,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歌颂。

4. 感伤说:认为诗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同情。

5. 无主题或泛主题说:认为《长恨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说诗中包含了多种主题,诗人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叙述,展现了多种情感和思考。

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历史背景,来探索和体会诗中的深层含义。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争议探因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争议探因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争议探因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争议探因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充满悲剧和浪漫的时代。

然而,《长恨歌》作为一首富有情感表达的诗歌作品,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其主题的争议。

首先,关于《长恨歌》的主题,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该诗主题是爱情。

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唐朝末年的辉煌和衰落。

诗中流露出白居易对这段历史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抒发了他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渲染出的爱情画面充满细腻和浪漫的氛围,让读者无法不为其所动容。

然而,也有人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并不仅仅是爱情,而是关乎权位和政治。

这些人认为白居易写下这首诗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寓意,通过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唐朝政治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白居易在诗中把爱情和权位政治紧密结合,借用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来揭示当时朝廷的荒唐和腐败,以此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除了爱情和政治,还有人认为诗中的主题是关于历史和社会风云变幻。

诗中通过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反映了唐朝的兴盛和衰落。

白居易用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唐朝的辉煌和繁华,同时也不回避唐朝的灾难和荒芜。

他通过揭示历史的真相,让读者对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诗中流露出的对历史的追忆和思考,使这首诗不仅仅是爱情或政治的表达,更是对整个历史和社会的反思。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争议源于对文本背后含义的不同解读。

不同的读者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首诗,从而呈现出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白居易以其细腻入微的写作风格,让人们对《长恨歌》的主题争议甚至更为关注和关心。

无论《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政治还是历史,它都是白居易才情悠远的写作成果,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情感,也让人们对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无论《长恨歌》的主题争议如何,它都是白居易文学才华的展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瑰宝。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写照,更是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析辩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析辩

引导语:《》的这首长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连小孩子都能吟唱《长恨歌》,其魅力就在于诗人用抒情的笔调、同情的心理表达了一那么发生在帝王与妃子之间的爱情悲剧,充分表现了爱情的欢乐、痛苦、悲伤;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析辩(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局部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

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

它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的。

读者、观众都不希望“好人〞死绝,更不愿哭着离开剧场。

这大团圆结局.与中国古典美学追求有关,是民族传统、哲学根底所决定了的。

《长恨歌》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局,这反映出了诗人对他所认识所描绘的那局部社会生活的根本评价和根本态度,而且这爱情悲剧是能够统帅全诗灵魂的;至于纵欲失政等政治因素可作为背景、典型环境来考虑。

这爱情悲剧作为主要线索来分析、评价。

那《长恨歌》的爱情说也就好解释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
【关键字】白居易长恨歌主题伤感情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对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既有浪漫的爱情说,又有批判性的讽喻说,还有就是双重主题说,从三个方法上去分析,可以看出白居易写的不像陈鸿《长恨歌传》那样带有批判性,而是以“情”为重点去展开,去描写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巨大成功。

到底哪种主题是白居易所要表达的呢?综合来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喻说” (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大致人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实际,而作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一段悲惨的爱情。

说它写的是爱情是有依据的,纵观全诗,可以将诗歌分为四层: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
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全诗。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1]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

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2]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是人便以“长恨”表现
了爱情的长存,亦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所以,《长恨歌》并非一首讽喻诗,而是一首歌颂爱情的诗篇。

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2]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

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

它是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的。

读者、观众都不希望“好人“死绝”,更不愿哭着离开剧场。

这大团圆结局,与中国古典美学追求有关,是民族传统、哲学基础所决定了的。

《长恨歌》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局,这反映出了诗人对他所认识所描绘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的基本评
价和基本态度,而且这爱情悲剧是能够统帅全诗灵魂的;至于纵欲失政等政治因素可作为背景、典型环境来考虑。

这爱情悲剧作为主要线索来分析、评价。

那《长恨歌》的爱情主题也就好解释了。

《长恨歌》,一篇流传千古的诗歌,其魅力在于诗人用抒情的笔调、同情的心理,讲述了一则发生在帝王与妃子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充分表现了爱情的欢乐、痛苦、悲伤;还在于诗人用极为优美的笔调赋予了人物以饱满的感情,杨贵妃死后复生对唐明皇的深情尤为感人。

缠绵悱恻的感情,曲折婉转的故事,优美流转的语言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幻想,也正因为作者饱含深情的爱情观,吸引了历代读者,也使它成了享有世界声誉的名作,得以世代流传。

【参考文献】黄德仁. 《长恨歌》主题之我见[J]. 兰州学刊华世欣. 一篇长恨有风情——读《长恨歌》管见[J].
固原师专学报周啸天. 一篇长恨有风情—
—谈《长恨歌》[J]. 西华大学学报
1陈鸿《长恨歌传》
2白居易《长恨歌》
1 张中宇;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倾向与文化意义[J];文学评论;2004年04期
张中宇;“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兼及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2
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