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1 复习笔记一、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与特殊性1.市场经济的一般性(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①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②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面向市场自主经营,依据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自行决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以及调整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自负盈亏;③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市场健康发展;④建立了比较严密、完整的法律法规和市场制度,运用法律法规、社会契约和制度规范来约束各种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2.市场经济的特殊性(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以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总之,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不成熟的和不完善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到逐步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二、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①计划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政府自觉地运用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作用于经济活动来实现。
市场经济体制初中政治教案

市场经济体制初中政治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定义、特征和作用,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义、特征和作用1. 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市场机制:价格、供求、竞争和风险。
(2)产权制度:明确产权,保护产权,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市场秩序。
(4)宏观调控: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保障经济稳定发展。
3. 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市场机制使得资源在不同领域和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实现最优配置。
(2)促进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
(3)增加就业: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规模,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为人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提高生活水平。
第二课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1.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
2.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1)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经济全球化。
(3)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调整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4)保障民生: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市场经济的定义吗?市场经济有哪些特征?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问检测学习效果。
经济运行篇(ppt113).pptx

克思:《致路·库格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9页。)
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 料,商品生产者就将被消除”,将“按 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 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3 页。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 319页。)
第一类是有用、稀缺并且是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这 类产品是商品,其交换价值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类是有用,但不稀缺,也不是劳动生产出来的, 它们的交换价值是零,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第三类是劳动生产出来但没有社会使用价值的产品, 这种产品不能视为稀缺,因为没有社会需求;
第四类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它所耗费的劳动也无 效,因而不创造价值。
1 计划 —计划机制(计划调节)
2 市场—市场机制(市场调节)
计划机制与计划调节
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 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觉调节 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叫计划机制。
计划机制包括计划的制定、计划的实现形式和 宏观计划调节等。计划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 即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的优势和长处
计划调节适应于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要求,是自觉地运用
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实现形式。计划调节的优势和长处在 于:
供给人们的数量却是有限的。 稀缺性所以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因为:
(1)数量有限的有用之物是可以被占有的; (2)数量有限之物是具有价值和可以交换的; (3)数量有限之物是可以生产制造出来和成 倍增加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中从经济学角度阐明稀缺 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认为稀缺在经济生活中存 在4种情况。
毛概第八章

3,毛泽东等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毛: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 兼顾三者利益 新经济政策 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等 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所有制结构、经 济运行、市场结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邓小平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提出必须树立适 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观。 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又要摒弃西 方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发展观。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 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 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月)
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 进修班上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 建议.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二大“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 补充”。 十三大,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 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成为公有 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十四大,多钟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十五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 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 本经济制度。 从方针、政策层面上升到基本制度
以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的国 有企业改革进展加快。 逐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的商品经 济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 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 有机结合。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 “国家调节市场,市 场引导企业”的经济 运行模式。
毛概 第八章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设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的突破。
2.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国的作用。
3.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宏观体系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4.次贷企业制度的特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5.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定的依据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毛中特》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案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导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包括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扩大就业。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中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大体上都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各国都建立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主观上,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它在社会经济规模不大,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还比较简单,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处在外部被包围、封锁的情况下,对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制止战乱,奠定工业化基础,均起过积极作用。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利与弊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建立在许多方面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不过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有利于解决我国建国初期所面临的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
第一、这一体制便于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生活,壮大公有制经济,从而巩固政权;第二、在国内经济生活紊乱、国际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实行这一体制是稳定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业化积累的有效方法;第三、这一体制适于协调宏观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集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协调功能于一身,在最大限度地进行工业化积累的同时,维持人民较高的就业水平和基本的生活需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第8章

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 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 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 两种手段的长处
问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 的更强的宏观调控能力?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融合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 度特征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般 规律要求的一种崭新的市场 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计 划 调 节
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 需求,容易产生供给与需求 之间的脱节
难以协调微观经济主体之 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 成动力不足和缺乏活力现象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长 处
计 划 手 段 短 处
宏观 层面上
前 提 条 件
完全信 息假定 单一利益 主体假定
微观 层面上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所有制 结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问题:如何理解公有制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问题: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三、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 经济手段。”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全面认识计划与市场各自的特点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八章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思考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所有制结构
在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分配制度
在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3.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 人民的利益为出发和归宿,把
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 段的长处。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的结合,不是要改变市场经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要求对社会 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进行新 的理论思考。邓小平同志最先从理 论上思考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 关系。在《邓小平文选》中,从最 早的1979年到1992年,有9个地方论 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 题。在这期间,我们党对这一问题 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
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经济 制度属性的传统思想束缚,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实现了又一次理论突破和创新。
总起来说,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 路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应该走怎样的道路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
毛概第八章

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 重要特征。 重要特征。
2.正确评价计划经济体制 2.正确评价计划经济体制 作 用
在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期, 在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在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论断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论断
着重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搞计划经济还是搞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 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 搞市场经济; 2.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关键要看哪种手段 更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3.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以市场 为取向,这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2.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原因 2.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原因
(2)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 (2)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有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凤阳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契约” 凤阳小岗村农民大包干“契约” 企业工人实行按劳分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
生产要素 物质要素
生 产 资 料 本 资 力 术 息 产 币 动 地 货 劳 技 信 房
非物质要素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公有制经济实现方式的多样化 3.公有制经济实现方式的多样化
公有制实现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 所有权 第二层 占有权
财产具体由谁 采取怎样 财产的所 出资人采 第一层反映生产资料的最终 后三个层次都是所有制的具 的企业经营方 占有并对企业行使 取什么样的财 归属关系, 归属关系,决定所有制的性质 体实现形式 有者是谁? 有者是谁 式和组织形式 出资人的职能 ? 产组织方式 第四层 经营权 第三层 使用权
毛概第八章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决定的。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 公有制是实行按劳 分配的经济前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是实行按劳分 配的物质条件。
另外,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 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 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 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所谓按劳分配,就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
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
为分配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 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包 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 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 事业等。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需要; (2)这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 (3)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4)这是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需要; (5)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
十七大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 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 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 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 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 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 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 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 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 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第八章 经济体制(政治经济)

6、信息横向传递为主
(二)经济体制的评价
一种经济体制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通过以 下几个具体的方面来判断:
1、经济增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增长越快的国家,其 经济体制越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效率:好的经济体制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3、经济的稳定性:有利于经济稳定的经济体制有利于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
4、经济结构:如果一种经济体制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优化 的经济结构,就是好的经济体制;
5、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形成公平分配的体制是好 体制。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和类型(自学,了解) 第二节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自学,了解) 第三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自学,了解)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含义
是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社会主义)的 市场机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 政府进行必要的调节(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型)的经济体制。
****机制,mechanism ,也叫机理,与体制system不同。经济机制 指的是经济系统内部或外部各构成要素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方 式或原理。
(二)对成功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借鉴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设计,借鉴了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成功的经验,主要是美国、德国、日 本的经验。具体见文本后所附参考资料。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由五个互相联系、互 相制约的主要环节构成:
第一,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由于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要做出合理的决策,通常 都需要有充分的信息保证。
经济信息的传输方式主要有:(1)纵向的传输,信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主观条件
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 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 的重要特征。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3.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 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 业化的初步基础
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 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987年邓小
平再次强调, 计划和市场都
视 频 播 放
是方法,只要
对发展生产力
有利,就可以
利用。
十三大前夕邓小平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
1992
共同
1978 以前
1987 补充
发展
1997 基本经 济制度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十五大
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
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997年11月8日,长江三峡枢纽工程截流 成功;它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中国信息产业发源地——北京中关 村电子一条街。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 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 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目的: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解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全国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系统了解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认识。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通过公平竞争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三是在宏观调控上,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效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比资本主义更加自觉有效。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以来,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学者,都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
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我国学习苏联经济模式,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建立后,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基本适应。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2、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经济体制的积极探索在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这种探索最终是不成功的。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圣才出品】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后习题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时,为什么我们一方面要形成抽象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性范畴,另一方面又强调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联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全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1)从市场的含义来说,它既不是社会主义性质,也不是资本主义性质。
本身不具有特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而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方法和手段。
(2)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首先必须突破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天然联系的传统观念。
市场经济作为体制性范畴,只有与一定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才是充分的、现实的。
并且,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其本身存在着诸多弊端。
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以引导和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克服市场失灵等问题。
(3)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把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剥离下来,形成抽象意义的市场经济范畴,另一方面要坚持把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2.如何理解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为什么说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答:(1)从计划和市场各自的含义来说,它们既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也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它们本身不具有特定社会经济制度属性,而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两种方法或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这就否定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表现、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内在属性的传统观念,走出了计划和市场相互排斥对立的认识误区。
(2)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基础性机制,并不排斥计划的作用。
毛概之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ppt课件

产品经济:
• 产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 达和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的基础上 ,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为前提, 用直接的产品分配代替商品交换 。由于“生产力高度发达”,为 避免造成浪费,整个社会生产必 然是一种有计划的生产,因此也 叫做计划经济。
17
马克思 恩格斯曾认为:
•
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
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7
为什么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客观条件看,我 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 现代工业很少。在经济发 展极其落后的情况下, 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能集 中人力、物力为大规模经 济建设创造条件。同时, 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机 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 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 经济体制能够比较顺利的 运行。
2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 1.怎样评价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理论要经历十多年的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 ,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 逐步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同。
是消灭商品和货币关系,消灭商品
生产,以计划经济代替市场经济,
最终结束产品对人的统治,最终结
束商品拜物教统治人们的历史,从
而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的飞跃。
18
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形成:
• 根据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划 分,人们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同资 本主义相对应,把产品经济、计划经 济同社会主义相对应。于是,市场经 济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于社会 主义,就成为社会主义的一种传统观 念。
• 3.什么是按劳分配,什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什么 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以及分配制度改革涉及的两 个问题:“先富”和“共富”,防止两极分化。
第8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
群众凭票排队购物
从主观认识来看,当时在理论上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 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因此,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是在这一理论 指导下的必然产物。
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过集中精
力开展了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并在此基础上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画龙点 睛‛,‚所谓‘画龙点睛’就是点 名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江泽民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优越 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共同富 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
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进,
促进效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
位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
当前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
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
也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
配应当仍然还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直型依附关系”的严酷性; • 3、消除赤贫化的政策,其重点是财产关系重建,
使所有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财产,推崇小商品经济。
第八章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实用主义的自由主义
• 主要特点: • 1、理论立场的折中主义 • 2、理论的实用化 • 与其它奥尔多自由主义的不同之处: • 1、在市场经济的功能上,社会学派强调市场经济
第八章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 5.主张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基础上实施反贫困政策, 其主要措施有:通过间接调节实现充分就业,即 用扩大就业来减少贫困人口;理性的提高工资; 主张通过反垄断来反贫困。
• 6.主张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韦伯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主动与欧洲经济和世界经 济融为一体。
第八章德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市场经济理论
第八章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奇迹
自20世纪60年代,德国经济开始走上高速增长的 道路。德国经济能有如此的良性循环,原因诸多:
a.1948年的货币改革结束了经济的通货膨胀循环, 这是德国经济得以恢复的根本原因;
b.朝鲜战争使德国经济获得强大的外需拉力; c.政府投资的经济政策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d.1951年由德国、法、比、荷、意、卢六国达成 的协议决定启动欧洲共同体进程,对德国经济的作用 也不可低估。
维护个人自由的“最终性”功能,弗莱堡学派则 主张双重功能并重,实用主义学派则强调市场经 济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工具性”功能。
第八章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 2、由于一定程度的垄断有助于促进规模经济和技 术进步,他们对垄断采取了宽容态度,而前两者 都是反对垄断的。
• 3、主张政府用“积极的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经 济政策的范围大大超出了前两者的范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高中历史-精品课件)

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
•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 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 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 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 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 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 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DV3.P364)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3)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阅读书目
• 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 到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 2、江泽民《十五大报告》1997年 • 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年 • 讨论题: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2、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 一、市场经济的共性 • (1)生产要素商品化; (2)产权关系明晰化; • (3)经济运行市场化; (4)生产经营自主化; • (5)追求赢利最大化; (6)企业组织公司化; • (7)经济行为规范化; (8)经济活动法制化; • (9)保障事业社会化; (10)政府干预适度化; • (11)世界经济一体化。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 (1)所有制结构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成分和 多种经营方式,经营活动缺乏产权基础。
• (2)高度集权,政企不分,职责不明,国家对 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抑制了微观经济活力。
• (3)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市场调节的作 用,造成体制运行的低效率、高成本、高浪 费现象。
• (4)分配上,平均主义泛滥。 • (5)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行政化、官僚化、等级
• 所有企业都根据政府的计划进行生产和经营; • 生产资料由主管部门按计划供应,享受调拨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市场经济体制一、资源配置方式:1、资源与经济机制资源:可供人们支配、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
资源是稀缺的,资源配置通过经济机制的调节来进行。
经济机制: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组织或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各个构成要素、各部分、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及其组织或系统运作的机理。
2、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形式(1)计划机制: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
包括计划的制定、计划的实现形式和宏观计划调节等。
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自觉运用,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过程,是一种“看得见的手”的调节。
(2)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发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
是一种“看不见的手”的调节。
二、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及局限性市场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枢纽,其调节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在于通过商品、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反映资源的稀缺性。
进而由于价格的变化引导资源在各产业部门和企业之间流动,达到资源利用的节约及其在各部门的配置适应社会需求。
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1)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
企业要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水平。
(2)引导按照市场需求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必须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安排和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及生产规模。
(3)发挥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增进商品生产经营能力。
激烈的竞争,将促使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市场调节的缺陷和局限性:(1)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
市场主体从本位利益出发,不可能洞察国民经济全局并直接按照社会实际需要生产,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这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还会带来虚假繁荣和过剩供给,造成经济运行发生紊乱。
(2)市场调节对垄断性产品的调节是乏力的。
(3)市场调节对经济外部性问题无能为力。
(4)市场调节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
(5)市场调节不能解决收入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1、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直到封建社会末期才有市场经济萌芽。
所以,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①生产要素市场化;②市场调节要素资源配置。
不仅有商品市场,而且存在生产要素市场。
这是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主要区别。
2、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1)市场经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
(3)市场经济体制分为: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是经济运行的唯一调节手段。
②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国家干预主要侧重于宏观领域,目的在于调节和控制社会经济的均衡运行,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则作用于微观领域,目的在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刺激经济发展的活力。
四、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1)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2)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
传统体制的弊端在于权利过于集中,不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传统理论和观念认为:社会主义是非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改革开放以来到十二大、十三大、直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才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4)是扩大开放的需要。
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便难以同国际市场经济接轨,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增强国家的竞争力,难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加快国内的经济建设。
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79年3月陈云同志提出,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予以肯定。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
突破了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第一次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
1987年10月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同年召开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2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纳入全球市场经济的轨道。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全正确的。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①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
公有制经济在微观基础上的主体地位影响着其他经济成分的市场行为,进而影响和制约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健康发展。
②同按劳分配相结合。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兼顾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以人为本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权益。
④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有利于国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持续地发展。
⑤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和谐社会)⑥在对外开放中保持经济和政治的独立自主性。
⑦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结合。
逐步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
七、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四个基本要素:(1)规范化的市场主体。
(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和群体)市场主体应具有如下特征:①必须具有对交换客体的直接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②自主经营的权利;③获取收益和承担风险的权利;④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必须享有上述权利,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
(2)现代化的市场体系。
市场主体除享有现代市场经济赋予的权利外,还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比如,进入规则、交易规则、竞争规则、禁止性规则、义务性规则等,各种规则也就是各种法规。
产权交易法,民商法,商标法等,与国际大市场接轨。
(3)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
这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调控的作用在于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又要承担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承担公共部门和公共产业的资源配置,克服市场失灵等。
(4)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是维护市场经济有序运转的条件。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保险是核心部分。
也就是保障全体社会劳动者,当他们在老、病、伤、残、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
同时,社会保障支出还是调整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在分配上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前两个要素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后两个要素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则为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形成与运转,以及宏观调控系统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提供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安排。
七、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根据宏观调控方式不同,现代市场经济(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大体有两大类型:1、国家干预型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运行调控的力度相对较弱,国家干预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相对较小,在体制上表现为弱势政府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市场经济运行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例如: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政府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制度,也称“垄断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基本属于国家干预型市场经济。
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效率与社会保障的结合,也称“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基于属于国家干预型市场经济。
2、计划调控型市场经济:政府的调控力度及影响的范围相对较大,表现为强势政府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例如:法国强调国家计划对市场经济的指导,被称为“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基本属于计划调控型市场经济。
日本注重政府对企业决策的指导作用,被称为“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基本属于计划调控型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运行模式,各国的市场经济会因本国国情,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运行模式。
八、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既然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四个基本要素是: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那么,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就应该遵循上述四点来进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加快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平准入,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②完善市场体系;③健全宏观调控体系;④深化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