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公开课)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上阕中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品味精妙的语言。

(2)领会下阕中词人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所抒发的壮志豪情。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人通过对比手法所表达的深沉情感。

(2)体会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词的主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你们眼中,秋天是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接着,教师说:“在不同人的眼中,秋天有着不同的韵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知识讲解1、介绍词的基本知识(1)词的定义: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2)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3)词的分类:词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 字以内为小令,59—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2、介绍作者毛泽东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和博大胸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领会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词的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对比等。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所抒发的革命豪情。

(2)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秋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景色,营造秋天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古代诗词中,描写秋天的名句有哪些?让学生回忆并背诵相关诗句,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2)介绍《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是毛泽东在 1925 年秋离开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获奖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获奖课件

06
相关教学资源与推荐阅读
教学辅助材料
课件PPT
详细解读《沁园春·长沙》的PPT,包括诗歌背景 、词句分析、意境描绘等。
教案
针对《沁园春·长沙》的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 学难点、教学过程等。
教学视频
有关《沁园春·长沙》的课堂教学视频,供教师参 考和学习。
网络资源推荐
古诗文网 提供《沁园春·长沙》的原文、注释、赏析等内容,便于学生自主 学习。
教学手段
01
02
03
多媒体课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 内容,提供丰富的视觉和 听觉效果,增强学生对诗 词的感知和理解。
互动式白板
利用互动式白板进行讲解 和展示,增强师生之间的 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参与度。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 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 主学习能力。
语文学习论坛
聚集了大量语文教师和爱好者,可以交流教学心得和阅读体验。
慕课网
有关于《沁园春·长沙》的专项课程,适合学生系统学习。
延伸阅读书目
1 2
《毛泽东诗词鉴赏》
详细解读毛泽东诗词的鉴赏类书籍,有助于深 入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中国现代诗歌史》
从历史角度解读中国现代诗歌的演变和发展, 有助于拓展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认知视野。
教学互动
课堂提问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调整教学策略。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促进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 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沟通能力。
课堂反馈
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教学 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03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课件(带目录)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课件(带目录)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课件(带目录)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课件一、课程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所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解析这首词的背景、内容及其艺术特色,使学员更好地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同时提高学员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掌握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2.学会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深入理解毛泽东的诗词艺术特点,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4.培养学员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程内容1.创作背景毛泽东于1925年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2.内容解析(1)上阕:描绘长沙秋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下阕:回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艺术特色(1)运用丰富的意象描绘秋景,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2)运用对比手法,突显革命青年的豪情壮志。

(3)采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词的表现力。

(4)词中融入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四、课程安排1.导入:介绍《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词人毛泽东。

2.诗词鉴赏: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内涵。

3.艺术特色解析:探讨《沁园春·长沙》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4.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2024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ppt完整版

2024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ppt完整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ppt完整版目录CONTENCT •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历史文化背景探究•艺术特色与表现技巧•学生互动环节•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01课程介绍与背景沁园春长沙背景毛泽东创作背景1925年晚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长沙历史文化背景长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毛泽东求学和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时代背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革命。

课程内容与目标课程内容通过对《沁园春·长沙》的深入解读,了解毛泽东的革命情怀和壮志豪情,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湘江秋景和革命形势。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历史感悟能力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民族命运的热爱。

01020304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学生对词中的主题、意象、情感等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相关文学知识,对词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词意。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加深对词意的理解。

利用PPT 、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创作背景该词作于1925年晚秋,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词人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沁园春·长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诗词的朗读、感悟、分析和欣赏;对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歌主题的深入解读;对作者毛泽东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沁园春·长沙》,理解并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能够了解毛泽东的生平背景和创作意图,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沙的美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沁园春·长沙》。

2. 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欣赏:结合毛泽东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实践: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沁园春·长沙》2. 诗歌结构:上片、下片3. 诗歌意象: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4.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等5. 诗歌主题:赞美长沙美景,抒发壮志豪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沁园春·长沙》。

(2)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分析毛泽东的另一首诗《七律·长征》,并写出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答案:(1)背诵内容见课本。

(2)示例:通过分析《七律·长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可以看出诗人毛泽东对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的描绘,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分析和欣赏,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沁园春·长沙》的内容和鉴赏方法。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章,详细内容为《沁园春·长沙》。

这首诗通过对长沙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主题及诗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句的赏析。

教学重点:诗歌背景、主题、表现手法的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沙美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

5.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重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左侧为诗歌原文,右侧为诗歌解析。

1. 左侧: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望岳麓山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 右侧:背景:毛泽东,长沙美景主题:家国情怀,革命热情意境:壮丽、激昂表现手法:对比、夸张、设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沁园春·长沙》。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3)谈谈你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2. 答案:(1)见教材。

(2)意象:江水、山川、船舶等。

作用:形象地描绘了长沙的美景,突出了革命事业的壮丽。

(3)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现代诗歌欣赏》,详细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这首诗描绘了长沙的自然美景和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感慨,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沁园春·长沙》的字词、句式及诗歌结构,了解毛泽东的诗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朗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意象、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沙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长沙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毛泽东及《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式,讲解诗歌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诗人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关切,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中描绘的美景的感受。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沁园春·长沙》的鉴赏题,讲解解题思路。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道类似的鉴赏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沁园春·长沙》2. 诗歌结构:上片、下片3. 诗歌背景:毛泽东、长沙4. 情感主题:国家命运、民族前途5. 重点词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沁园春·长沙》的意象、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受。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沁园春-长沙》的诗意、诗境和诗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领会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独立分析和评价诗词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揭示《沁园春-长沙》的历史意义。

2.2 诗词内容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意境、情感等,深入领会诗词的主题和内涵。

2.3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教授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品味词语、分析意象、感受情感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词内容,感知诗词意境。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共享学习成果。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疑问。

3.5 实践演练:学生尝试运用诗词鉴赏方法,分析其他毛泽东诗词或古代诗词作品。

3.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问题回答等。

4.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鉴赏方法的运用等。

4.3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沁园春-长沙》及相关诗词选篇。

5.2 参考资料:有关毛泽东诗词的评论、赏析、背景资料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课件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课件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具体章节为“沁园春·长沙”。

教学内容包括详细解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诗歌,从语言、形象、意境等方面深入剖析诗歌的内涵与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沁园春·长沙》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时代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的解读,时代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沙美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沁园春·长沙》。

2.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a. 了解诗歌背景:介绍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长沙》的时代背景。

b. 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歌的行、句、章节结构。

c. 解读诗歌意象:详细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等。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沁园春·长沙》2. 诗歌结构图3. 重点词语解读4. 诗歌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诗歌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的解读2. 时代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一、诗歌意象的解读1.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意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如“独立寒秋”反映了毛泽东在革命时期的坚定立场。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大学国文》第二章“古典诗词欣赏”部分,详细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通过分析这首诗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沁园春·长沙》的基本内容、背景、修辞手法等,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把握《沁园春·长沙》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学习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沁园春·长沙》鉴赏资料、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沙美景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毛泽东和《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创作环境。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沁园春·长沙》,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分析其修辞手法,讲解鉴赏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诗句,巩固知识。

7.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沁园春·长沙》2. 背景介绍:毛泽东、长沙3. 意境分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4. 修辞手法:拟人、对偶、排比5.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品味词句、感悟意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沁园春·长沙》中的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感悟。

2. 答案示例: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感悟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教案

诗词中的长沙
列举历代文人墨客描写长沙的诗词作 品,欣赏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岳麓书院与湖湘文化
阐述岳麓书院的历史地位、学术贡献 及其对湖湘文化的影响,分析湖湘文 化的内涵和特点。
地域文化特色及民俗风情
1 2
长沙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观
描述长沙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 然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对地域文化形成的影响。
《沁园春·长沙》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赏析该词的艺术手法和审美特点,如情景交融、意象生动等,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沁园春·长沙》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阐述该词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如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意义。
04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 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 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 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 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难所在。
分层教学
02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
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任务。
个性化辅导
03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
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CHAPTER
课程总结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梳理《沁园春长沙》的文学背景、作 者介绍、诗词内容、艺术特色等知识 点。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获奖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获奖课件

面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诗歌鉴赏与解读类书籍
03
推荐阅读诗歌鉴赏、解读类书籍,帮助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方
法和技巧。
网络资源链接分享交流平台搭建
网络课程资源库
建立《沁园春·长沙》网络课程资源库,整合优质课件、教案、 素材等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在线互动交流平台
搭建在线互动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与成果展示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 、表达手法等,深入探究诗歌内
涵。
合作探究
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搜集资 料,整理探究成果。
成果展示
各小组选派代表,以PPT、演讲、 朗诵等形式展示探究成果,促进交 流和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与网络资源利用
多媒体教学
互动教学平台
运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
《沁园春·长沙》公 开课获奖课件
汇报人:
2023-12-23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学生活动设计与实践 • 教学评价与反思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沁园春·长沙》背景及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介绍《沁园春·长沙》的创作年代 、社会背景及作者毛泽东的个人 经历。
05
教学评价与反思
学生表现评价标准制定及实施情况回顾
学生表现评价标准制定
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 面的评价标准。
实施情况回顾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全面评价 ,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掌握相关知识,但在能力提升和情感 态度方面还有待加强。

2024版《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2024版《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课堂氛围营造与效果评价•课程总结与展望PART01课程介绍与背景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展现出一种壮丽之美。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著名词作,创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时代背景:该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诗歌风格与特点豪放风格该词以豪放为主调,情感激昂,气势磅礴。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事件的叙述,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信心。

情景交融全词在描绘长沙秋景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于时局的感慨和对于未来的期望。

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运用典故作者在词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和历史文化知识,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语句,既展现了作者的博学多才,也增加了诗歌的厚重感和历史感。

PART02文本解读与赏析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获奖课件演示教学

(2024年)《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获奖课件演示教学

01课程背景与目的Chapter时代背景文学背景教材背景030201背景介绍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版本及作者简介教材版本作者简介02诗歌鉴赏与解读Chapter《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变革时期,诗人毛泽东在长沙创作此词,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地理环境长沙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橘子洲等自然景观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诗人经历毛泽东当时正值青春年少,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这种豪情壮志在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忧国忧民革命情怀词中流露出诗人对当时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

青春理想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分析豪放风格全词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表现出诗人豪放的个性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意象运用诗人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典故运用词中化用了许多典故和历史人物,如“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增强了词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对比手法诗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类霜天竞自由”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突出了词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重要词句解读与欣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开篇即景,以孤独的形象立于寒秋之中,远眺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尽显眼底,为全诗奠定了豪放的基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以绚烂的笔触描绘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美景象,以及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生动场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通过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描绘,表现了自然界万物在霜天中竞相自由的景象,寓意着革命者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苍茫大地,诗人发出谁主沉浮的疑问,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革命前途的忧虑。

03课堂互动环节设计Chapter鼓励学生回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表达观点。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具体章节为《沁园春·长沙》。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毛泽东同志所创作的这首诗的深度解读,分析其背景、主题、艺术特色以及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详细内容涵盖诗句解析、修辞手法运用、意象的把握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沁园春·长沙》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

3.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深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句解析、修辞手法运用、意象的把握。

难点:对诗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爱国情怀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沙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的长沙之美。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介绍毛泽东同志创作此诗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诗句解析:详细讲解诗句的内涵,分析修辞手法和意象。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

6.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所表达的历史意义和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沁园春·长沙》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诗句解析修辞手法意象历史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概括《沁园春·长沙》的主题。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并举例说明。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诗中所表达的历史意义和爱国情怀的理解。

答案:(1)主题:本诗通过对长沙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2)修辞手法:拟人、对仗、夸张等;意象:橘子洲、湘江、岳麓山等。

(3)历史意义: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风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获奖课件演示教学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获奖课件演示教学

介绍长沙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包括 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等。
概述长沙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和 贡献,如诗歌、散文、绘画等。
长沙的地理文化
阐述长沙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 地域文化特色。
不同版本比较及评价
不同版本的《沁园春·长沙》
01
列举并简要介绍《沁园春·长沙》的不同版本,如手稿版、印刷
版等。
版本间的差异与特点
PART 03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REPORTING
修辞手法运用
对偶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独立 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使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
比喻
通过比喻手法,如“曾记否,到中 流击水,浪遏飞舟”,将抽象的情 感具象化,增强表现力。
夸张
运用夸张手法,如“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突出景物特征,强化感情表达。
活动评价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出改进意见 。
创新性思维训练题目设置
意象分析
主题探讨
比较研究
创新思维训练
让学生分析《沁园春长沙》中 的意象,探讨这些意象如何表 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 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和解读。
将《沁园春长沙》与其他同类 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在题材 、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 同。

音乐元素
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如古筝、 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营 造诗意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审美
体验。
多媒体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动画、视频 等,将诗句中的场景生动地展现 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
与度。
PART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具体内容为《沁园春长沙》。

这首诗描绘了长沙秋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歌的背景、意义以及艺术特色,着重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沁园春长沙》的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

2.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诗歌原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长沙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4.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沁园春长沙》的鉴赏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道诗歌鉴赏练习。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六、板书设计1. 《沁园春长沙》2. 诗人:毛泽东3. 背景介绍4. 意象分析5. 修辞手法6. 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描绘秋天美景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长沙秋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2024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

2024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

01课程背景与教学目标Chapter沁园春长沙诗词背景作者介绍01创作背景02诗词内容03公开课赛课背景及意义公开课背景赛课意义教学目标与预期效果02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Chapter诗词背景介绍诗词形式解读诗词意境赏析030201诗词鉴赏知识点梳理重点词汇及表达方式分析重点词汇表达方式难点解析与拓展延伸难点解析拓展延伸03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Chapter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实践案例分析提问引导结合课程内容,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情境模拟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图文并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音视频结合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网络资源利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进行模拟表演,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促进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

即时反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白板、互动投票器等,即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互动式课堂氛围营造策略04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Chapter1 2 3分组依据探究主题活动流程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安排学生展示成果分享环节展示形式01分享内容02评价标准03教师点评与总结提升点评要点总结提升教学反思05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总结Chapter学生参与度及表现评价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教学内容方面教学方法方面学生评价方面06获奖课件特色亮点展示Chapter课件设计理念及风格呈现突出诗词意境强调学生主体统一风格设计图文并茂,信息丰富直观大量使用图片图表辅助说明文字精炼准确交互性强,操作便捷高效多种交互方式课件支持多种交互方式,如鼠标点击、拖拽、键盘输入等,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词。
看万山红遍 遍:红之广
层林尽染

染:拟人手法
机 漫江碧透 透:水之清
勃 勃 百舸争流 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之 景
鹰击长空
击:飞之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 翔:游之轻快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
万类霜天竞自由 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湘 江 北 去
鹰击橘 长子 空洲 ,鱼头

漫江鱼碧透翔, 浅百舸底争流
沁 园 春
长 沙
·
1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 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 和革命斗志。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兴起于隋 唐,盛行于宋,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 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 句数、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按照字数, 词可分为小令(58字)、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的上
世礴

诗只纪的肃Fra bibliotek眼, 那
的 诗, 的



句, 酿,
人,
╭︿︿︿╮ {/-●●-/} ( (oo) )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为东汉明 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 ,后被外戚窦宪夺 取。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 双调,114字,上阕13句,下阕12句。
➢1925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韶 山养病。在养病期间,积极组织各种 农民运动。1925年秋,离开韶山,由 长沙动身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眺 间


近观
静 结

仰视
, 对
俯视 比


看万山红遍
提示:
现 这 层林尽染
分析写景的语言, 也就是分析精妙
力 几 漫江碧透
的词的用法。对
特句 别 中 百舸争流
强哪 些
鹰击长空
词 鱼翔浅底 表
于景物描写中的 静景我们往往要 注意形容词和副 词;对于动景我 们往往要注意动
➢当时湖南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 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 长沙。
➢五卅运动后,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 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抵制 英货、日货运动。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 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
朗 读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注意这些音:
➢ (1)沁园春(qìn) ➢ (2)百舸争流( gě ) ➢ (3)怅寥廓( liáo )(kuò) ➢ (4)峥嵘岁月(zhēng róng ) ➢ (5)挥斥方遒( qiú ) ➢ (6)浪遏飞舟( è )
•独 湘 橘 看 层 漫 百 •鹰 鱼 万 怅 问 谁 •携 忆 恰 风 书 挥 •指 激 粪 曾 到 浪
飘 雪 宽 抬 有 阳, 略 常 二 你
成天 阔 头 时 成 家 于 万用
梅更 的 望 潇 了 的 马 花善 脑 断 洒 最 目 背
五平 千平

漫 畅 际 南 地 美 光。 上 里 仄 人
天 想, 却 飞 抽 的 的 神 有 雁,烟, 意
战 构 是仄 地 思, 最 的

北思 大 国飞 江
象 黄 便 长枪 袖
。 花, 具 一 声,
风扬 流
如 有 行写
光 起 淌,
血 了 。 诗,
。 来,
残战
嘹便天轻调一屈相
亮成安易动首指信
了了门不了气数你
东 世 城 朗 半 势 算, 是
方! 界 楼 诵, 个 磅
浅 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立”)
湘江秋色图 (“看”)
交代人物、时间、地点和环境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望: 鹰击长空

俯视: 鱼翔浅底
问:谁主沉浮
词的下阙突出什么人的活动?由哪个字领
起?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图“生 ”少气
年勃 学勃 子的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国家 激扬文字, 责任感。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功名利禄的豪
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 全词线索的动词。
上阕:立、看、怅、问


体 感
下阕:忆、记

情志
什么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 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 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 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 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 “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 “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 “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 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 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 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迈气慨。
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 作用?
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 用了大胆的夸张,含蓄巧妙回答 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投身革 命, 急流勇进, 担负大任.
峥嵘岁月图 (“忆”)
中流击水 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下阕
答:同学少年
主题总结
➢景:绚烂多彩,生机勃勃 ➢豪情壮志:以天下为 己任,振兴中华
请找找本诗中的意象
万 山 红遍
层 林 尽染 漫 江 碧透 百 舸 争流 鹰 击长空 鱼 翔浅底
学生研讨
• 1.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 2.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
选取两个词谈谈其中的好处
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远


山上
江中
天空 水底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 静景 景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动 鹰击长空, 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