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用水

合集下载

灌溉用水量计算范文

灌溉用水量计算范文

灌溉用水量计算范文一、灌溉用水量的计算方法1.水分平衡法水分平衡法是利用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关系来计算灌溉用水量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时间内,农田的土壤水分平衡应保持不变。

水分平衡方程可表示为:入渗量+灌溉量+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补给=土壤储水量的变化量。

通过测量和估算灌溉前后的土壤含水量,可以计算出灌溉用水量。

2.蒸发散法蒸发散法是利用农田的蒸发散发量来计算灌溉用水量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农田土壤和作物蒸发量与灌水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蒸发散法根据不同的作物类型和生长阶段,通过测量和估算农田的蒸发散发量,可以确定灌溉用水量。

二、影响灌溉用水量的因素1.作物类型和生长阶段不同的作物类型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一般来说,在生长初期和幼苗期,作物的水分需求较大;在生长中期和末期,水分需求逐渐减少。

因此,需要根据作物的类型和生长阶段来确定灌溉用水量。

2.土壤类型和质地土壤类型和质地对水分的保持和渗透能力有很大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具有不同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渗透性。

在计算灌溉用水量时,需要考虑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渗透性。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也是影响灌溉用水量的重要因素。

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间等气候因素会影响农田的蒸发散发量。

通常来说,气温越高、相对湿度越低、风速越大、日照时间越长,农田的蒸发散发量就越大,灌溉用水量也应相应增加。

4.地理条件地理条件也会影响灌溉用水量的计算。

比如,不同地区的降水量不同,地下水补给的情况也不同。

在计算灌溉用水量时,需要考虑地区的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情况。

三、灌溉用水量的管理和优化1.定期监测土壤水分定期监测土壤水分是合理管理灌溉用水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量土壤水分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灌溉用水量。

2.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优化灌溉用水量的有效途径。

比如,滴灌、喷灌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减少水分的损失,提高灌溉的效率。

3.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频率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频率也可以优化灌溉用水量。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灌溉用水标准是指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特性,结合灌区水资源供应情况和灌溉设施条件,制定的科学合理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水质标准。

科学合理的灌溉用水标准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效益、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田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灌溉用水标准应根据作物的需水量来确定。

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生育期需水量进行科学测算和分析。

只有根据作物的需水特点来确定灌溉用水标准,才能保证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得到足够的水分,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目标。

其次,灌溉用水标准还应考虑土壤水分特性。

土壤的贮水能力和渗透性对于灌溉用水量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和渗透性是不同的,因此,在确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的水分特性,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水量,避免因土壤水分特性而导致的水分浪费或作物缺水的情况发生。

另外,灌溉用水标准还需要结合灌区水资源供应情况和灌溉设施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供应情况和灌溉设施条件是不同的,因此,在确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既要保证作物的需水需求,又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和灌溉设施条件,确保灌溉用水的科学合理性和经济效益。

最后,灌溉用水标准还应严格控制灌溉水质。

灌溉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在制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严格控制灌溉水的水质,避免因水质问题而导致作物生长不良或产量下降的情况发生。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作物对水质的要求,合理确定灌溉水的水质标准,确保灌溉水的质量符合作物生长的需要。

总之,科学合理的灌溉用水标准是农田灌溉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特性,结合灌区水资源供应情况和灌溉设施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水质标准,才能保证农田灌溉的高效、节水和环保,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灌溉用水标准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制定的一系列水质和用水量方面的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灌溉用水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灌溉用水标准应包括水质标准和用水量标准两个方面。

水质标准是指灌溉水中各种化学物质、微生物和重金属等成分的含量限制,包括水的PH值、电导率、溶解氧含量、氨氮含量、硫酸盐含量等指标。

用水量标准是指在不同生长期的作物对水的需求量,以及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的灌溉水量标准。

其次,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作物种类和生长期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作物对水的需求量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同时,不同的土壤类型对水的保水性能也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灌溉用水标准也应有所区别。

再者,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还应考虑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制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水量,避免过量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灌溉水中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废水对土壤和水质的影响,制定相关的水质标准,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灌溉用水标准的执行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灌溉用水标准监测体系,定期对农田灌溉水质和用水量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灌溉用水标准的执行情况。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灌溉用水标准的认识和执行意识,促进灌溉用水标准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灌溉用水标准,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农民朋友们都能共同努力,为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灌溉用水工作实施方案

灌溉用水工作实施方案

灌溉用水工作实施方案为了保障农田的灌溉用水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我们制定了以下灌溉用水工作实施方案。

一、水资源调查。

在实施灌溉用水工作之前,需要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

主要包括对水源的位置、水质、水量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确保水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灌溉系统建设。

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灌溉系统进行建设。

可以采用滴灌、喷灌、地下渠道等多种方式,确保灌溉水能够充分覆盖到每一块农田,提高灌溉效果。

三、水质监测。

定期对灌溉用水的水质进行监测,确保灌溉水符合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同时避免因水质问题导致的病虫害等情况发生。

四、灌溉计划制定。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需水量,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

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因灌溉不足或过量导致的农作物生长问题。

五、节水措施。

在灌溉用水工作中,要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如合理利用雨水、采用土壤保水措施、加强灌溉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六、灌溉用水管理。

建立健全的灌溉用水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工作流程,加强对灌溉用水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灌溉用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技术培训。

对农民进行灌溉用水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灌溉技能和水资源利用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灌溉用水工作中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八、应急预案。

制定灌溉用水工作的应急预案,对突发情况进行预案制定和演练,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减少损失。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执行,可以有效保障农田的灌溉用水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灌溉用水设计标准

灌溉用水设计标准

灌溉用水设计标准
灌溉用水设计标准是指根据特定的灌溉方式和用水需求,对灌溉用水系统进行设计的最低要求和规范。

下面是一个常见的灌溉用水设计标准的一些要点:
1. 灌溉用水质量要求:灌溉用水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灌溉用水质量标准,包括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性固体、悬浮物含量等。

2. 灌溉用水量计算:根据植物生长需要和土壤特性,计算灌溉用水的需求量。

一般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生长阶段和地理气候条件来进行计算。

3. 灌溉方式选择: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灌溉效果,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

常见的灌溉方式有喷灌、滴灌、渗灌、浇灌等。

4. 灌溉设备选型:根据灌溉需要和灌溉方式,选择合适的灌溉设备,如喷头、滴头、管道等。

同时要考虑灌溉系统的压力和流量需求。

5. 灌溉系统布置:根据灌溉要求,对灌溉设备进行布置,包括灌溉管道的布置、喷头或滴头的设置位置,以及灌溉阀门的布置等。

6. 灌溉系统维护:设计中要考虑到灌溉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包括定期检查灌溉设备和管道的状况,保持灌溉设备的正常运行等。

7. 灌溉系统节水措施:设计中要考虑到灌溉系统的节水措施。

包括定期检查灌溉设备的密封性,减少漏水。

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减少用水浪费。

8. 灌溉系统的经济性:设计中要考虑到灌溉系统的经济性。

包括灌溉设备的选型和布置,以及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成本的控制。

综上所述,灌溉用水设计标准是为了确保灌溉系统能够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并且在经济和环保方面达到最佳效果。

这些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灌溉方式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和优化。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灌溉用水标准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证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供应和提高灌溉效果,对灌溉水质量和用水量进行规范和控制的一系列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水资源、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灌溉用水标准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品种等因素进行科学制定。

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因此在确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考虑作物的生长期和生长阶段,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避免因过量灌溉造成水分浪费和土壤盐碱化的问题。

其次,灌溉用水标准还应当考虑灌溉水质量的标准。

灌溉水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需要对灌溉水的PH值、含盐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监测和控制。

合理的灌溉水质量标准可以保证作物的生长环境良好,避免因灌溉水质量不达标而导致的土壤污染和作物品质下降的问题。

另外,灌溉用水标准还应当注重节水和节能。

在制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要考虑到水资源的稀缺性和能源的有限性,因此应当采取科学的灌溉方式和技术手段,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分的流失和能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实现节水和节能的目标。

此外,灌溉用水标准的执行和监测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部门和农民应当严格执行灌溉用水标准,对灌溉水量和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灌溉方案,保证灌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的来说,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水资源、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制定灌溉用水标准,并严格执行和监测,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希望相关部门和农民能够重视灌溉用水标准,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保护做出贡献。

灌溉用水定额

灌溉用水定额

灌溉用水定额一、灌溉用水定额的概念灌溉用水定额是指在一定的土地面积和作物类型条件下,每单位时间内需要提供的灌溉用水量。

它是确定农业灌溉用水的重要指标,对于保证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二、灌溉用水定额的计算方法1.基本公式灌溉用水定额=作物蒸散量+土壤蒸发量-降雨量其中,作物蒸散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作物从根系吸收到的水分通过气孔蒸发出去的量;土壤蒸发量是指土壤表面和植被表面的水分通过气孔蒸发出去的量;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土地上的雨水。

2.具体计算方法(1)作物蒸散量计算: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估算,如耗水系数法、参考作物法、深层渗透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参考作物法,即以某种典型植被为参照物进行计算。

(2)土壤蒸发量计算:可采取盖板法、负压板法等方法进行测定。

(3)降雨量计算:可通过气象站的监测数据进行获取。

三、灌溉用水定额的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会直接影响作物蒸散量和土壤蒸发量。

2.土地条件:土壤类型、坡度、坡向等都会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产生影响。

3.作物类型: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因此灌溉用水定额也会有所差异。

4.灌溉方式:不同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洪灌等)对土壤水分利用率也会产生影响,从而对灌溉用水定额产生影响。

四、灌溉用水定额的应用1.指导农业生产: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浪费和污染。

2.制定国家政策:在国家层面上,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农业政策和规划,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3.科学管理资源: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可以有效地管理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五、灌溉用水定额的局限性1.计算方法不够精确:灌溉用水定额的计算方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2.缺乏实际数据支持: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实际数据支持,灌溉用水定额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3.不能完全适应不同地区和作物类型:由于不同地区和作物类型对水分需求量的差异,灌溉用水定额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所有情况。

绿化灌溉用水水质标准

绿化灌溉用水水质标准

绿化灌溉用水水质标准绿化灌溉用水是指用于植物生长和土壤保持的水源。

为了保证绿化灌溉的效果和植物的健康生长,水质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绿化灌溉用水水质标准。

1. pH值:绿化灌溉用水的pH值应在6.5-8.5之间。

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过高的pH值会导致土壤过碱,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过低的pH值则会导致土壤过酸,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利用。

2. 溶解氧:绿化灌溉用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应不低于5mg/L。

溶解氧是植物根系所需的重要气体,对植物的生长和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水中溶解氧含量过低,会导致植物根系缺氧,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3. 水温:绿化灌溉用水的温度应在5-35摄氏度之间。

水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过低的水温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和代谢;过高的水温则会导致植物蒸腾过多,造成水分蒸发过快,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4. 总硬度:绿化灌溉用水的总硬度应小于300mg/L。

总硬度是指水中钙和镁离子的含量,过高的总硬度会导致土壤结皮,影响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5. 悬浮物:绿化灌溉用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应小于20mg/L。

悬浮物是指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过多的悬浮物会堵塞灌溉设施,影响水分的供应。

6. 重金属:绿化灌溉用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重金属是指密度较大、具有毒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过高的重金属含量会对植物和土壤产生毒害作用。

7. 农药残留:绿化灌溉用水中农药残留的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药剂,但过高的农药残留会对植物和土壤产生不利影响。

8. 养分含量:绿化灌溉用水中养分的含量应适宜。

养分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氮、磷、钾等。

适宜的养分含量可以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绿化灌溉用水水质标准,不同地区和不同植物对水质的要求可能会有所差异。

在进行绿化灌溉前,需要对用水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调整,以确保植物能够得到适宜的水质供应,保证绿化效果和植物健康生长。

园林灌溉用水标准及其建议

园林灌溉用水标准及其建议

园林灌溉用水标准及其建议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绿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园林灌溉用水是保持城市绿化的关键,但其合理用水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园林灌溉用水标准及其建议。

一、园林灌溉用水标准
1. 水质标准:园林灌溉用水必须达到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的Ⅲ类水质标准,不能使用污水等污染水源。

2. 灌溉周期:灌溉水量应根据季节和植物生长需要确定灌溉周期。

春季、秋季每周1~2次,夏季每周2~3次。

3. 灌溉量:灌溉量应根据植物生长需要、土壤类型、气象条件等因素确定。

一般来说,每次灌溉量应控制在植物根系深度的50%~60%左右,确保土壤湿度适宜。

4. 灌溉方法:可以采用喷灌、滴灌或者淋灌等方法,但应根据植物需求、土壤性质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

5. 灌溉时间: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灌溉,避免在中午高温时进行灌溉,减少水分蒸发损失。

二、园林灌溉用水建议
1. 合理规划:在园林规划中应根据植物种类、生长环境,以及气候条件合理规划灌溉系统,减少浪费。

2. 选用合适植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减少灌溉量和频率。

3. 植物分区:将植物按生长环境、灌溉水量等因素分区管理,
以便更加精准地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

4. 引入雨水:在园林规划中,可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用于园林灌溉,减少对市政自来水的需求。

5.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灌溉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漏水等问题,减少水资源浪费。

总之,园林灌溉用水合理利用是保障城市绿化的重要环节,应加强规划和管理,落实园林灌溉用水标准,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灌溉用水质量标准

灌溉用水质量标准

灌溉用水质量标准灌溉用水质量标准是关于农业灌溉中所使用的水的质量要求的一系列标准。

它们旨在确保灌溉水的质量符合农作物生长的要求,并避免对土壤、植物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灌溉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尤其在干旱和缺水的地区更是重要。

通过将水引入农田,灌溉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从而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然而,如果使用水质不达标的水进行灌溉,可能会对农田、作物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灌溉用水质量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pH值:pH值是衡量水溶液酸碱度的指标,对于灌溉水来说,pH值的范围应该在6-8之间。

如果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土壤的酸碱度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2. 盐度:灌溉用水中的盐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物质的含量。

高盐度的灌溉水会导致土壤盐分积累,从而影响作物的吸水能力和生长情况。

一般来说,灌溉用水的电导率应该控制在不超过2mS/cm。

3. 可溶性无机物质:灌溉用水中的可溶性无机物质包括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等。

这些物质如果超过一定的含量,会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灌溉用水的可溶性无机物质的含量应该符合相应的标准。

4. 基本营养元素:灌溉用水中的基本营养元素主要包括氮、磷、钾等。

这些元素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必须保证其在一定范围内。

灌溉用水的基本营养元素含量应该根据具体的作物需求来确定,以保证作物的正常需求。

5. 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灌溉用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值,可能会对作物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因此,在灌溉用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的含量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综上所述,灌溉用水质量标准是保证农业灌溉水质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的重要标准。

通过确保灌溉用水的pH值、盐度、可溶性无机物质、基本营养元素以及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的含量在合适的范围内,可以提高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土壤盐分积累和污染物的累积,从而保护土壤、植物和环境的健康。

农业灌溉用水措施

农业灌溉用水措施

农业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产品产量质量。

合理的农业灌溉用水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水资源浪费,保护环境。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农业灌溉用水措施。

1. 灌溉制度优化合理的灌溉制度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益的关键。

一种常见的灌溉制度是定量灌溉,即按照作物所需水分量进行定期定量的灌溉。

此外,还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精确灌溉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情况,进行精确的水量供给。

2. 土壤水分监测土壤水分监测是指通过检测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及时了解土壤的干湿程度,从而合理安排灌溉水量。

现代化的土壤水分监测技术包括土壤水分传感器、遥感技术等,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变化,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农田灌溉管理。

3. 灌溉排水一体化灌溉排水一体化是指将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相结合,实现灌溉用水与排水的统一管理。

通过建设灌溉排水一体化工程,可以减少灌溉用水的浪费,提高农田排水效果,避免因排水不畅引起的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4.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灌溉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

例如,滴灌技术可以直接将水分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喷灌技术可以将水雾化喷洒到空气中,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5. 水肥一体化管理水肥一体化管理是指将灌溉水和肥料有机结合,实现合理的水肥配比。

通过精确控制灌溉水和肥料的供给量,可以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6. 科学灌溉时间安排科学的灌溉时间安排是指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和气象条件,选择合适的灌溉时间。

避免在高温、强风等不利气象条件下进行灌溉,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

7. 农民培训和意识提高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意识提高是保障农业灌溉用水措施落实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对合理灌溉用水措施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农业灌溉的管理中来。

总之,农业灌溉用水措施的合理运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规定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规定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规定1. 引言灌溉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农业灌溉用水的合理利用和监管,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2. 农业灌溉用水的分类2.1 自然灌溉自然灌溉是指依靠自然降水进行的农田灌溉,主要包括雨灌溉和雪融灌溉。

针对自然灌溉,规定应提供天气预报服务,及时掌握自然灌溉情况,合理规划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2 人工灌溉人工灌溉是指依靠人为手段供给农田所需的水资源,包括引水渠道灌溉、井灌溉等。

应建立健全的配水制度,确保灌溉用水的公平分配。

同时,加强对灌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的原则3.1 合理利用农业灌溉用水必须依据农作物的需水特点和生长阶段的变化,科学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

在灌溉过程中,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的损失。

3.2 保护水质农业灌溉用水应严格控制水源的污染,禁止使用含有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水进行灌溉。

同时,加强对农田土壤的监测和管理,防止土壤因灌溉水的污染而出现负面影响。

3.3 节约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应推广高效节水设施和技术,如土壤墒情监测、自动控制系统等,降低灌溉用水的消耗。

同时,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管理能力。

4. 农业灌溉用水的监管措施4.1 监测和考核建立农业灌溉用水监测系统,对各灌区的用水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考核。

对于存在浪费、滥用灌溉用水问题的灌区,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加强技术指导。

4.2 政策引导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推动农业灌溉用水的可持续发展。

如推广农田水利建设补贴政策,支持农民购买高效节水设备,并鼓励农业灌溉用水的社会化管理。

4.3 教育与宣传加强农业灌溉用水管理的宣传力度,普及节水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灌溉水平。

通过开展学习班、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对农业灌溉用水管理的重视程度。

完整版)灌溉用水量计算

完整版)灌溉用水量计算

完整版)灌溉用水量计算灌溉用水量计算1.简介灌溉用水量计算是确定农田灌溉所需水量的过程。

正确计算灌溉用水量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档将介绍灌溉用水量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灌溉用水量计算的基本步骤步骤1: 确定目标农作物和生育期首先,需要确定灌溉的目标农作物以及相应的生育期。

不同的农作物在生育期的需水量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步骤2: 测定土壤类型和蓄水能力土壤类型和蓄水能力是决定灌溉用水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土壤测试和分析,可以确定土壤的类型和蓄水能力,从而合理掌握灌溉用水量。

步骤3: 了解气候条件和蒸发散发量气候条件和蒸发散发量是确定灌溉用水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蒸发散发量数据,可以帮助准确计算灌溉用水量。

步骤4: 应用灌溉用水量计算公式在确定了目标农作物、生育期、土壤类型、蓄水能力以及气候条件和蒸发散发量后,可以应用相应的灌溉用水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灌溉用水量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常用的公式包括:累计蒸发量法、土壤含水量法等。

步骤5: 调整计算结果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

例如,考虑到降雨情况、农田的地形和排水情况等因素。

3.结论灌溉用水量计算是灌溉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计算和调整灌溉用水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田的灌溉效果,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请注意,本文档仅提供灌溉用水量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具体的计算公式和参数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建议在实际操作中结合专业人士的建议和经验进行计算。

农田灌溉用水标准

农田灌溉用水标准

1、灌溉用水的水质标准:(1)水质应符合GB5084-9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其中,地面水水质应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或三级以上要求。

(2)水中溶解氧含量不得小于0.5mg/L。

(3)水温应在5°C~25°C之间。

(4)PH值应在6.5~8.5之间。

(5)溶解盐含量不得高于0.02g/L(矿化度)。

(6)总硬度不超过0.069mmol/L(以CaCO3计),即不超过120mg/L。

2、灌溉用水的水量标准:(1)灌区内作物对水的需要量按不同作物品种、生育期及灌水次数而定,一般每667m2产量的需水量为100kg~300kg。

(2)灌区内的实际供水量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一般不宜低于设计供水量。

(3)根据灌区地形特点、土壤质地和保肥性能等因素合理确定田间沟渠的断面尺寸及深度等工程设施的设计参数,以保证有效利用水资源和减少工程的施工成本。

3、灌溉用水的流量与流速:(1)在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下,宜采用小流量供水方式。

当采用大流量的供水方式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①保证正常生长的最低水位;②防止发生渍水和倒伏;③避免造成土壤板结;④防止产生气阻;⑤避免引起堵塞或损坏机泵等设备;⑥防止产生噪音和振动;⑦节约电能和水资源;⑧降低运行管理费用等。

(2)采用低扬程水泵时宜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管道中的水流速度。

(3)当采用高扬程水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尽量减小管道的坡度;②缩短管道的长度;③提高管材的强度;④加强管道的维护和管理;⑤注意安全防护;⑥定期检查并及时排除故障隐患;⑦做好防寒防冻工作等。

(4)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可采取井灌的形式进行灌溉。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灌溉用水标准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制定的用水质量和用水量的技术规范。

灌溉用水标准的制定对于农业生产和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用水质量和用水量两个方面,对灌溉用水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用水质量。

灌溉用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

合格的灌溉用水应该是清洁的、无毒害物质的、无盐碱的。

首先,清洁的灌溉用水是指水中不含有杂质、悬浮物和有机物质,这样的水才能够不堵塞灌溉设施,保证水的顺畅流动。

其次,无毒害物质的灌溉用水是指水中不含有对作物有害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物质,这样的水才能够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人畜的健康。

最后,无盐碱的灌溉用水是指水中不含有过高的盐分和碱性物质,这样的水才能够避免土壤盐碱化,保证土壤肥力和作物的正常生长。

因此,灌溉用水标准要求用水质量符合上述要求,以保证农田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需要。

其次是用水量。

合理的灌溉用水量是指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和土壤水分情况,科学确定灌溉用水量,以达到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率的目的。

首先,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确定合理的灌溉水量,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测定灌溉水量。

其次,要根据土壤水分情况确定灌溉水量,土壤的贮水量和含水量是决定灌溉水量的重要因素,要根据土壤的水分情况科学测定灌溉水量。

最后,要采取科学的灌溉方法,如滴灌、喷灌等,以减少水分的流失和浪费。

因此,灌溉用水标准要求用水量科学合理,以实现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灌溉用水标准对于农业生产和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执行灌溉用水标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才能够保证农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作物的正常生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用水标准,加强对灌溉用水质量和用水量的监测和管理,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
灌溉用水标准
一、引言
灌溉用水是指用于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主要用于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补给。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制定灌溉用水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农田的灌溉用水,包括大田、果园、蔬菜地等。

三、基本要求
1. 水源:灌溉用水应来源于地下水、河流或湖泊等可靠的自然水源或人工储存水源。

2. 水质:灌溉用水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其中包括以下指标:
(1)PH值:6.5-8.5;
(2)电导率:≤2.5mS/cm;
(3)总硬度:≤450mg/L;
(4)氨氮:≤0.5mg/L;
(5)总氮:≤15mg/L;
(6)总磷:≤0.5mg/L。

3. 供应量:根据不同作物需求和土壤条件,供应量应保证每亩耕地每天至少1000-1500立方米左右。

四、作物分类及相应要求
1. 粮食作物
(1)水稻:适宜土壤湿润,供水量应保证每亩耕地每天2000-3000立方米左右。

(2)小麦、玉米等:适宜土壤稍干燥,供水量应保证每亩耕地每天1500-2000立方米左右。

2. 果树作物
(1)苹果、梨、桃等:适宜土壤湿润,供水量应保证每亩耕地每天2000-3000立方米左右。

(2)柑橘、香蕉等:适宜土壤稍干燥,供水量应保证每亩耕地每天1500-2000立方米左右。

3. 蔬菜作物
不同种类的蔬菜对灌溉用水的需求不同,一般来说,供水量应保证每亩耕地每天1500-2500立方米左右。

五、结论
本标准的制定能够规范农业生产中的灌溉用水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灌溉用水量计算公式

灌溉用水量计算公式

灌溉用水量计算公式一、基本概念。

1. 灌溉定额。

- 灌溉定额是指单位灌溉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或某一时段内各次灌水量的总和(通常以立方米/亩或毫米为单位)。

它是衡量作物需水和灌溉用水量的重要指标。

- 例如,某作物全生育期内的灌溉定额为300立方米/亩,表示在该作物整个生长周期内,每亩地需要灌溉300立方米的水量。

2. 灌溉面积。

- 灌溉面积是指实际进行灌溉的土地面积,单位为亩或公顷等。

在计算灌溉用水量时,准确确定灌溉面积是非常重要的。

1. 以灌溉定额计算。

- 当已知灌溉定额M(立方米/亩)和灌溉面积A(亩)时,灌溉用水量W (立方米)的计算公式为:W = M× A。

- 例如,某灌区的灌溉面积为500亩,该作物的灌溉定额为250立方米/亩,则灌溉用水量W = 250×500=125000立方米。

2. 根据作物需水量计算(考虑灌溉水利用系数)- 首先要确定作物需水量ET(毫米或立方米/亩)。

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水平下,经过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时的植株蒸腾、棵间蒸发以及构成植株体的水量之和。

- 设灌溉水利用系数为eta(eta取值范围在0 - 1之间,反映了灌溉水被有效利用的程度),灌溉面积为A(亩)。

- 则灌溉用水量W(立方米)的计算公式为:W=(ET× A)/(eta)。

- 例如,某作物的需水量为400毫米,换算为立方米/亩(1毫米的水量相当于0.667立方米/亩,所以400毫米相当于400×0.667 = 266.8立方米/亩),灌溉面积为300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则灌溉用水量W=(266.8×300)/(0.7)≈114342.86立方米。

3. 时段灌溉用水量计算(考虑时段内的多次灌溉)- 如果在某一时段内进行了多次灌溉,每次灌溉的定额分别为M_1,M_2,·s,M_n,灌溉面积为A(亩),则该时段内的灌溉用水量W(立方米)计算公式为:W=(M_1 + M_2+·s+M_n)× A。

灌溉用水检测标准

灌溉用水检测标准

灌溉用水检测标准
灌溉用水检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pH值:灌溉用水的pH值一般应在6.5-8.4之间,如果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则可能对植物生长不利。

2. 溶氧量:灌溉用水中的溶氧量应大于5 mg/L,否则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3. 总硬度:灌溉用水中的总硬度应该小于450 mg/L,否则可能导致土壤结构紧密,难以渗水和透气。

4. 离子浓度:灌溉用水中的离子浓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是钾、钙、镁、氯、硫等离子,不能超过植物的耐受极限。

5. 非生物性有害物质:灌溉用水中的重金属、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浓度不应超过国家相关标准。

6. 营养物质含量:灌溉用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含量应根据具体作物需要量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灌溉用水检测标准要综合考虑水质的各个方面,以确保用水的质量符
合作物的需求,避免对土壤和作物造成损害。

灌溉用水质量标准

灌溉用水质量标准

灌溉用水质量标准
一、水量充足
灌溉用水应当充足,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灌溉用水量应当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土壤的保水能力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为了确保灌溉水量的充足,可以使用地表水、地下水、蓄水等不同的水源。

二、水质良好
灌溉用水应当具有良好的水质,以避免对作物和土壤造成污染和危害。

水质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标准,包括悬浮物、pH值、溶解氧、总硬度、化学需氧量、氨氮、磷、钾等指标。

对于水质不良的水源,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沉淀、过滤、消毒等,以确保灌溉用水的质量。

三、水源可靠
灌溉用水应当具有可靠的水源,以保证灌溉用水的持续供应。

在选择灌溉水源时,应当考虑水源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如果水源不可靠,可能会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四、水温适宜
灌溉用水的水温应当适宜,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水温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选择灌溉水源时,应当考虑水温的因素,尽量选择水温适宜的水源进行灌溉。

五、水质安全
灌溉用水应当具有安全性,以避免对作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灌溉用水应当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不得含有有害物质和病菌。

为了确保灌溉用水的安全性,应当定期对灌溉水源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水质的安全和卫生。

灌溉用水的标准

灌溉用水的标准

灌溉用水的标准
灌溉用水的标准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 地理环境:灌溉用水标准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干旱地区或水资源短缺地区的灌溉用水标准可能更为严格。

2. 作物类型:不同作物对水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灌溉用水标准时需考虑不同作物的特殊需求。

3. 季节变化:作物在不同的季节对水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灌溉用水标准可能会随季节的变化而调整。

4. 土壤类型:土壤的含水量和渗透性能会影响灌溉用水的需要量和频率。

一般来说,灌溉用水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灌溉水量控制: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保水能力来确定灌溉水量,避免过度浇水造成水资源浪费。

2. 灌溉频率控制:根据土壤的湿度情况和作物的生长需求来确定灌溉的频率,以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

3. 灌溉水质要求:确保灌溉水的质量符合作物的需求,避免因水质问题导致的作物生长异常或土壤退化。

4. 灌溉方式选择:根据作物类型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当的灌溉方
式,如喷灌、滴灌、沟灌等,以提高灌溉效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灌溉用水的标准应该根据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确定,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水稻
①水稻需水规律
水稻一般从5月中、下旬开始泡田插 秧,到9月中下旬开始收割,全生长 期约100~120天。田间耗水量(包 抱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 多在400~800立方米之间,随气候、 土壤、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差异而变 化。
②泡田灌水
泡田灌水也叫泡田插秧,在水稻插秧前, 使土壤达到饱和并建立插秧所需要的明 水层,此次灌水量称为泡田定额。每亩 灌水量在100立方米左右。但由于各种 因素的影响,也有一些差别。影响泡田 定额的主要因素,除土壤质地以外,泡 田前整田方法不同,泡定额也不一样。
第二节 合理灌溉
合理灌溉:就是灌水既要适时又要适量, 还要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合理灌溉的主要 作用是: 1.调节土壤水分 2.调节土壤温度与小气候 3.调节土壤的肥效 4.改良盐碱土壤
第二章 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 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气候和农业 栽培技术条件下,使农作物获 得高额而稳定的产量所需要的 灌水时间、次数和水量。
③各灌区泡田定参考值
土• 质 重 壤 土 石门 灌 区 80~100 湑水河灌区 85~100 冷水河灌区 90~100
轻壤 土 沙壤土 90~110 120~140 90~110 110~150 90~110 110~140
红寺坝灌区 70~90
90~110 110~150
④水稻的灌溉制度
①.返青及分蘖期为促进秧苗早生快发,宜浅灌 3~5厘米,灌水定额20~30立方米;②.分蘖 末拔节初落干晒田;③.孕穗至抽穗开花期是水 稻的需水高峰,耗水量大,水层加深到5~7厘 米灌水定额30~40立方米;④.乳熟期耗水量 下降,再行浅灌2~4厘米,灌水定额20~30 立方米;⑤.晒田后由于田面干裂,渗漏量大, 复水定额要比一般大一倍,灌水定额60立方米 /亩左右,随着土质、晒田程度和水层深浅而 有差异。


6~7 33~45
抽 穗开花 期 12 3 4~6 40~45
乳 熟 期 12 3 3~4 27~40
黄 熟 期 16
湿 润 20
合 计 10 24
800~ 900
沙壤土干旱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数 次数
水层 深度
灌水 定额
灌溉定额 (立方米/亩)
泡田
1 5~7 130~ 140
返 青 期 13 3 4~5 27~33
第二节 小麦、水稻灌溉制度
1.小麦: 小麦全生育期约为220~240天,总 耗水量每亩约为260~400立方米。 由于受气候、土壤、栽培条件的影响, 各地小麦耗水量有显著差别。 陕南每亩为270~290立方米。
受气候的影响,陕南的小麦一般分为
冬灌和春灌。 越冬分孽期冬灌一次,50~60立方米/亩; 干旱年拔节期春灌一次,40~50立方米/亩。 总灌水量: 中等年及湿润年灌1次水50~60立方米/亩; 干旱年灌2次水90~110立方米/亩。 南郑近年是冬灌了的田块不春灌,没有冬灌的 田块才春灌。
三.编制用水计划的一般方法
1.分级编制; 2.按季编制; 3.上下结合、编审结合; 4.制定应变措施; 5.内容筒明,切合实际; 6.民主讨论。
第二节渠系轮廓用水计划的编制
渠系轮廓用水计划一般按季(或两季)编制。 一.主要内容包括: 1.各项任务指标(灌溉任务、水的利用系数、
灌溉效率); 2.渠首引水计划; 3.主要作物灌溉制度; 4.渠系轮廓用水计划表等;
返 青 期 13 3 3~4 20~27
分 蘖 期 30 5
3
20
拔 蒸孕穗 期 20 3 抽 穗开花 期 12 2


5~7 33~45 450~550
4~6 27~40
乳 熟 期 12 2
3
20
黄 熟 期 16
退水落 干
合 计 103 16
轻壤土干旱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数 次数
水层 深度
4.灌区塘库水量情况(应蓄、实蓄水量和保灌 面积);
5.灌区井、站基本情况以及保灌面积;
第一节 灌溉制度的拟定
影响灌溉制度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在目 前人们尚未完全掌握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的 情况下,采用理论计算方法来确定合理的 灌溉制度是比较困难的。目前,许多灌区 采用以总结群众省水高产的用水经验为主, 结合灌溉试验,综合分析制定本灌区的灌 溉制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在制定灌溉制度时要因地制宜,必
1
5~7
2
3~4
4
3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7
2
4~6
1
3
1 湿润
90~ 100 20~27
20

33~45 400~500
27~40
20
20
轻壤土湿润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水层深度 灌水
数 次数
定额
灌溉定额 (立方米/亩)
泡田
1
5~7 90~
100
返 青 期 13 2
3~4 20~27
分 蘖 期 30 5
沙壤土湿润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数 次数
水层 深度
灌水
灌溉定额
定额 (立方米/亩)
泡田
返 青 期 13 分 蘖 期 30 拔 蒸孕穗 期 20
抽 穗开花 期 12 乳 熟 期 12 黄 熟 期 16
1 5~7 100~ 120
3 4~5 27~30
7 3~4 20~27
5


6~7 33~45
第三章 用水计划的编制
第一节 概 述 计划用水就是有计划地进行蓄水、
引(提)水、配水和灌水。 计划用水工作包括编制和执行用水
计划两个方面。
一.实行计划用水的四大好处:
1.通过算水账做到心中有数,可预先采取措施, 统筹兼顾,协调供需矛盾,使水利资源得到合 理利用。既防止了水量浪费,又杜绝了水利纠 分,促进团结互助。
灌溉用水
主 要 内 容: 一.灌溉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二.灌溉制度 三.用水计划的编制 四.用水计划的执行 五.灌水技术 六.测水量水 七.节水灌溉名词解释 八.习题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对灌溉用水、节水灌溉的概 念有初步全面了解,可指导 用水管理工作。
第一章 灌溉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第一节 水对农作物的作用 1.水是作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水有调节作物体温的作用 4.水是调节作物生育环境的重 要因素
合理的灌溉制度应符合下列四条要求:
1.尽可能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以合理调节 土壤中的水分、养分和热状况,不断提高 土壤肥力;
2.在已经或有可能出现沼泽化或盐碱化的灌 区,灌溉制度必须有利于防止土壤沼泽化 和盐碱化;
3.充分发挥灌溉水和工程设施的有效利用率, 扩大经济效益;
4.提高灌水劳动效率,降低灌溉成本。
4~6 27~40 300~400
3
20
退水落 干
重壤土中等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水层深度 灌水
灌溉定额
数 次数
定额 (立方米/亩)
泡田
1
返 青 期 13 2 分 蘖 期 30 4
拔 蒸孕穗 期 20 2
抽 穗开花 期 12 2 乳 熟 期 12 1 黄 熟 期 16
5~7
90~ 100
二.结合水源,调整灌溉制度
1.抓关键水:供水不能满足作物全部需要时, 一般采用抓关键水的办法。
2.适当延长灌水时间:自流引水灌区,为 了充分利用水源,适当提早或延长灌水 时间,使得有限水量浇灌更多的面积。
3.减少灌水定额及分成浇灌:在特别干旱 季节水源大减的情况下,除采取抗旱保 墒措施外,可减少灌水定额或分成浇灌, 以解决短期的水荒问题。
重壤土湿润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水层深度 灌水
灌溉定额
数 次数
定额 (立方米/亩)
泡田
1
返 青 期 13 1
分 蘖 期 30 4
拔 蒸孕穗 期 20 2
抽 穗开花 期 12 1 乳 熟 期 12 1 黄 熟 期 16 合 计 10 10
3
5~7 80~90
3~4 20~27
3
20


5~7 33~45
2.合理调配水量,使灌区均衡用水,全面受益, 不断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3.和农业生产有计划紧密配合,有计划、用秩序、 有组织的用水,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灌溉成 本。
4.适时适量供给农作物必需的水分,配合其他农 业措施,使灌区土壤不断改良,促进高产稳产。
二.做好计划用水工作的标准和原则:
1.水路正确; 2.组织健全,制度健全; 3.水权集中,分级管理,合理调配; 4.用水前有计划,用水中有记载,用 水后有总结; 5.搞好测水、量水工作,算清水账; 6.充分发挥水、土资源潜力。
3
20
拔 蒸孕穗 期 20 3 抽 穗开花 期 12 2


5~7 33~45 400~500
4~6 27~40
乳 熟 期 12 1
3
20
黄 熟 期 16
退水落 干
合 计 103 14
轻壤土中等年水稻灌溉制度
用水阶段
天 灌水 数 次数
水层 深度
灌水 定额
灌溉定额 (立方米/亩)
泡田
1 5~7 100~ 110
须考虑到各地区的具体条件,如气候、水 源、土壤、水文地质、工程设施和农业技 术水平等。应使所制定的灌溉制度,在这 些自然条件下,充分发挥水源和工程设施 效益,达到全面高产。
在一个较大的灌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 件和农业技术可能有差异,灌溉制度也就 不一样。应根据不同条件分别制定。但也 不要分的过细,以免使用水管理工作过于 复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