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辅导课程0508汇编
•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中经济、文化建设的总投 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3.5万多吨(共计7亿多两)。 其中88%用于钢铁、机械、电力、煤炭、化工等重工 业建设。这既是苏联经验,也是我国工业落后现实提 出的要求,加上帝国主义武装威胁,建设与国防相关 的重工业十分有必要。为了建立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 础,一五计划建设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其中包括由 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其中150个后来得到 实施,包括44个军工企业、20个冶金企业、7个化工企 业、24个机械加工企业、52个能源工业企业、3个轻工 业和医药企业)经过建设,595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建成 投产,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过渡时期总路线有其历史必然性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迅速提出,表明党的 战略方针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 是客观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工作经验积累的 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必然性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 立,富强的必要条件,实现国家工业化, 是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目的在于建立社 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 • (2)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 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是提 高生产力,保证实现工业化的客观需要;
• (3)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进行 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中国必须加快发展,而当 时只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援助中国,自然受到 苏联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制度的影响,促 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心向社会主义过渡。
• 在总路线的执行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偏差, 如当时提出中国在10年到1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 但实际上到1956年底即经过三年左右就改造完毕。 但意义是很大的,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 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历年5年计划
历年5年计划摘要:一、前言二、我国历史上的五年计划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2.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4.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5.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三、五年计划的意义与作用四、未来五年计划的展望正文:一、前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并实施了多个五年计划。
这些五年计划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历年五年计划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
二、我国历史上的五年计划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在此期间,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等重要项目纷纷建成投产。
2.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发展,但随后受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计划执行受到影响。
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第三个五年计划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计划执行出现波折。
然而,在此期间,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4.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特别是1973年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5.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第五个五年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三、五年计划的意义与作用五年计划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时间节点,对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五年计划也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未来五年计划的展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五年计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对一九七八年二十二个成套设备项目引进的历史回顾
对一九七八年二十二个成套设备项目引进的历史回顾
刘荣刚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2005()5
【摘要】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经济建设的跃进目标,1978年我国从西方国家集中引进了22个成套设备项目。
这些项目按计划大都应在1979年开工建设,1980年、1981年进入施工高潮。
1979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打乱了这些项目的引进、建设进程。
这些项目有的缩小了规模,有的退回了部分合同,有的推迟了建设,有的停止了对外谈判。
这些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
【总页数】8页(P85-92)
【关键词】1978年;22项引进
【作者】刘荣刚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11;D231
【相关文献】
1.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 [J], 王炳文
2.江西省赣州市1996-2005年医学科技成果及新技术引进项目的回顾分析 [J], 林菁;王建中
3.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与实施(1958年-1962年)《我国五年计划编制与实施的历史回顾》连载之二 [J], 无;
4.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引进回顾与前瞻——写在CALIS项目建设20周年之际 [J], 肖珑
5.接轨前锋——中国第一个引进农机制造技术项目20周年回顾 [J], 柳培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年五年计划
中国历年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开始实施。
五年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可以追溯到1953年,从那时起,中国陆续实施了十几个五年计划。
此后,五年计划成为中国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每个五年计划都设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恢复战争破坏并推动经济发展。
计划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上,包括修复基础设施、发展重工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产量等。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粮食短缺,但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目标。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被称为“大跃进”,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农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政策失误和计划过于激进,这个五年计划导致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大规模的饥荒和工业产能过剩。
这个五年计划的失败导致了后来的调整和反思。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这个五年计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实施,在政治运动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了混乱和不确定性。
许多经济发展项目被中断,经济增长率下降。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这个五年计划目标是加强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并发展重点工业部门。
然而,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和自然灾害,计划的执行遇到了很多困难。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实现了一定的经济增长。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这个五年计划是在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实施的,旨在恢复经济发展并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计划的关键目标包括提高工农业生产率、发展农村经济和改革经济体制。
中国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这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工矿业,并推动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
计划也增加了对出口的重视,以促进对外贸易。
中国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2022北京初二(下)期中历史汇编: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022北京初二(下)期中历史汇编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选择题1.(2022春·北京西城·八年级北京师大附中校考期中)东北机器制造厂尉风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称号。
她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时,我们简直入了迷、着了魔。
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
”他们的技术革新()A.是为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B.体现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C.提高了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东北经济的均衡发展2.(2022春·北京西城·八年级北京师大附中校考期中)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取得的成就是()①建成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②原子弹和导弹研制成功③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④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3.(2022春·北京西城·八年级北京师大附中校考期中)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艰苦创业,无私奉献C.与时俱进,改革创新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4.(2022春·北京西城·八年级北京师大附中校考期中)《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提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有5年经济增长不超过4%,其中3年负增长:1967年增长-5.7%,1968年增长-4.1%,1976年增长-1.6%,据此说明“文化大革命”期间A.我国经济建设无任何成就B.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C.我国经济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D.我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5.(2022春·北京西城·八年级北京八中校考期中)下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乙到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B.开展“一五计划”C.推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2022春·北京西城·八年级北京八中校考期中)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我国的十个五年计划第七个五年计划_在两种体制碰撞中推进改革与发展
HONGGUANJINGJIGUANLI第七个五年计划———在两种体制碰撞中推进改革与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从1986年到1990年。
实际上,从开始考虑“七五”计划指标到“七五”计划结束,前后经历了10年。
这期间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两种体制之间的转换和碰撞,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五年计划的作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一)以冷静的态度编制“七五”计划“七五”计划主要指标的提出,最早是在重新编制“六五”计划时。
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编制1981年 ̄1990年的十年规划。
虽然十年规划的重点是“六五”计划,但也提出了一些“七五”的计划指标的设想。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1981年到2000年经济建设发展目标,同时提出了“六五”计划的设想和“七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12月1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制订长远规划工作安排的报告》。
这个报告提出,在落实“六五”计划的同时,抓紧制订第七个五年计划和1991年 ̄200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设想。
可以说,从1982年底开始,正式启动了“七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此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书记处、国务院多次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七五”计划指导方针、建设规模的汇报,研究“七五”时期改革发展、对外开放中的重大问题。
1986年3月召开的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批准了“七五”计划草案。
198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这是在新中国五年计划编制史上,第一次在新的五年计划期开始时批准的五年计划,标志着我国的五年计划编制工作开始走上了正轨。
“六五”计划期的前两年,由于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有所缓解,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活力增强。
1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2009年09月17日04:52凤凰网里【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
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全国国民经济年度计划。
1952年,成立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
同时,加强了对国营企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
尽管如此,在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的当时,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
陈云具体主持了这项工作。
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和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
计划草案由原来的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左右。
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
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
“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
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
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
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以致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国际资本严密封锁的环境中,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
十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十个五年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回眸中国质量新闻网2011-04-15 08:47:18定格火红年代见证奋斗历程——新中国十个五年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回眸历史的使命召唤着我们宏伟的蓝图鼓舞着我们人民的期待激励着我们……今天,当我们回顾11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五”到“五五”计划主要为学习苏联发展模式;“六五”到“九五”计划则强调中国式发展,“十五”到“十一五”规划则提升为科学发展。
在发展战略方面,“一五”到“五五”计划重点实施工业化战略,实现四个现代化;“六五”到“九五”计划重点实施市场化战略,建设小康社会;“十五”到“十一五”规划则转向完善市场化,积极推进新工业化城镇化与国际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筚路蓝缕中寻求兴邦之道,到坚定不移地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从探索前行的“计划”,到新变化、新趋势、新要求下的科学“规划”;11个“五年”,见证了奋进,见证了危机,见证了转折,见证了亿万人民的奋斗历程,见证了大国崛起的征途步伐。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成为我国工业化起点“一五”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52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立即着手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
它包括序言、总纳、国家机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4章,共106条。
1955年:克拉玛依——戈壁中崛起的绿色油城1955年7月6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开钻,10月29日完钻,喷出工业油流,宣告了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国产汽车试制成功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崭新的总装线上,被毛主席命名为“解放”牌的第一辆汽车试制成功。
在欢声笑语和雷鸣般的掌声中,首批12辆解放牌汽车缓缓驶下装配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题教学参考资料教学目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二五”规划建议),将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
通过本专题教学让广大学生理解我国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代背景、主要精神,掌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了解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把思想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自觉为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努力。
教学要求:把握五中全会精神,在简要回顾过去五年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从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阐释“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及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4学时)1、“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十二五”规划的时代背景(1学时)2、“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题、主要目标、任务以及四川“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1学时)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1学时)4、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1学时)讲授内容:我国是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规划,然后以此类推。
“十二五”规划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下称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的重要会议。
会议研究、讨论、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二五”规划建议)。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六五计划(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六五”计划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在“文革”后认真总结长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 方面的经验教训,按照中央提出的从1981年到20世 纪末20年内力争实现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 略部署制定的。“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最 初是作为《l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 草案的一部分,于1975年、1977年两次进行编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倒原方案后开 始重新拟定。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 式批准“六五”计划。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机自二班 吴鹏阳
前言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 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 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 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 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 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 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 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 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 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 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 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 十二个“五年计划”。而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将在 2015结束。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它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五计划(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二五”计划作为党中央 的建议,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此后,由 于指导方针的变化,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第 二个五年计划的正式文件始终未能颁布。 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波动,“二五”实际上分成1958年~1960 年“大跃进”阶段和1961年~1962年进入调整时期两个阶段: 1958年的“大跃进”,是作为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之后要出现 “经济建设高潮”提出来的,形成了一场包含着层层高压和层 层虚报的政治运动。1960年非但没有“跃进”,反而成为新中 国成立以来经济负增长最严重、困难最大、人民生活最苦的一 年。
历史总复习资料汇编
改革。
规定: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3年春基本完成。
(4)意义:①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③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3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⑴背景(原因):①国家经济得到了恢复和迅速的好转。
但仍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目的:尽快改变工业水平落后状况⑶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⑷成就: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具体史)。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政治建设):(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①背景(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加强政治和法制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②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2)制定宪法:①时间和内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内容)。
②性质和意义: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也是有史以来,正真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制度建设)(1)内容:①对农业的改造:个体农民组织引导集体化道路(农业合作社)②个体手工业组织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向公私合营过渡,将其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2)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二五”计划作为党中央的 建议,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此后,由于 指导方针的变化,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第二个 五年计划的正式文件始终未能颁布。
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波动,“二五”实际上分成1958年~1960 年“大跃进”阶段和1961年~1962年进入调整时期两个阶段:
经过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 得到了基本完成。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五五计划(1976~1980年): 新跃进大转折
“计划赶不上变化”。“五五”计划实施期间,跨 越了由“文革”至粉碎“四人帮”及拨乱反正的重 大历史转折,致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亦随之变化。 其制定开始于1974年,没有独立的文本,包含在 《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之中。 此纲要直至1977年12月才被下发,“五五”计划缩水 仅剩3年。
国际上,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1997年始发于泰 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整个亚洲,对中国的出口、 利用外资以及经济增长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前期,针对通货膨胀率过高的突 出矛盾,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通过综合治理,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六五计划(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六五”计划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
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1.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2.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建议》从1958年到1962年五年内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35%增长到4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长一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长25%到30%。
但是,由于“八大”后冒进思想的影响,“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
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提高了奋斗目标,提出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在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阶段,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因此,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加快工业化进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需要大力发展工业以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
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着重发展重工业,加强钢铁、煤炭、机械等行业的建设,以提高国家的工业产能和水平。
其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还包括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机械化,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另外,第一个五年计划还着重发展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如交通运输、能源资源、教育医疗等。
这些领域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同样至关重要,因此也成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
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例如,由于国家基础设施薄弱,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同时,国际环境的不利因素也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然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在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克服了许多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奠定了基础。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单选题1.(2024北京通州高一上期末)1951年,四川省泸县八区村民赠给全国政协西南土改工作团川南队的锦旗上写道“此时荷花遍地开,北京同志来土改,农民分了田和地,翻身不忘毛主席”。
土地改革有利于①新生的人民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①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①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2024北京通州高一上期末)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旧中国最高年份相比,钢相当于5倍多,原煤相当于2倍多,机床相当于4倍多。
1957年与1949年相比,原油产量相当于12倍,发电量相当于4.5倍,新增工业固定资产214亿元。
这反映了()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城市物价C.“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积极性3.(2024北京顺义高一上期末)顺义区某同学制作的历史卡片,该卡片反映的主题应是()A.人民政权的巩固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社会主义革命D.全面深化改革4.(2024北京顺义高一上期末)1954年某次大会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这次大会是()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八大5.(2024北京海淀高一上期末)如图为1956年1月15日,在首都各界群众20多万人参加的一次庆祝大会上,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同志呈送喜报的场景。
该次庆祝活动上的喜报内容可能是()A.土地改革在全国的完成B.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胜利C.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D.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6.(2024北京房山高一上期末)2020年10月23日上午10时,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抗美援朝战争()①保卫新生人民共和国的安全①提高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①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7.(2024北京房山高一上期末)如表为1952年、1957年中国农业、工业产值占比情况变化表,数据变化的原因是()B.和平外交方针的制定C.剿匪镇反取得初步胜利D.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8.(2024北京朝阳高一上期末)1954年,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0年9月,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2年年底,“二五” 计划实际执行结果与原来提出的八大建议相比,除 原煤、原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 粮食、棉花等都未达到。
三五计划(1966~1970): 三线建设备战备荒
“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 1962年,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 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但毛泽东提出,1963年 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 从1966年起再搞“三五”计划。由于1966年 “文化大革命”的突如其来,正式的“三五” 计划没有来得及形成。
“五五”计划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前,经济建设处于恢复发展时期。1978年前 后的“新跃进”,致使国民经济结构失调、效益低 下。第二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 济处于全面调整时期,“五五”计划指标相应作了 较大幅度的调整。1980年年底,国民经济主要比例 关系开始改善,生产和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
四五计划(1971~1975): 严重失控调整战略
“四五”计划以“草案”的形式印发。 在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 “四五”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 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 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 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以后,周恩来主持两年经济调整, 对极“左”思潮进行了批判。
一五计划(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制定“一五”计划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经第 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但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 间已经过半。 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 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 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973年,中共中央两次修改“四五”计划的高指标, 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入收尾阶段。 经过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 得到了基本完成。
五五计划(1976~1980年): 新跃进大转折
“计划赶不上变化”。“五五”计划实施期间,跨 越了由“文革”至粉碎“四人帮”及拨乱反正的重 大历史转折,致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亦随之变化。 其制定开始于1974年,没有独立的文本,包含在 《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之中。 此纲要直至1977年12月才被下发,“五五”计划缩水 仅剩3年。
六五计划(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六五”计划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在“文革”后认真总结长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 方面的经验教训,按照中央提出的从1981年到20世 纪末20年内力争实现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 略部署制定的。“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最 初是作为《l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 草案的一部分,于1975年、1977年两次进行编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倒原方案后开 始重新拟定。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 式批准“六五”计划。
八五计划(1991~1995):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新中国史上的十二个五年计划
机自二班 吴鹏阳
前言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 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 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 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 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 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 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 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 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 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 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 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 十二个“五年计划”。而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将在 2015结束。
1966年,曾出现了预计提前两年完成计划的良好发 展势头,但1967年、1968年的“文化大革命”,给 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1969年,中苏边界武装冲突使全国进入了战备高潮, “三五”计划以临战的非正常状态取代了前三年无 政府主义的非正常状态。1970年的高投入,使“三 五”计划勉强完成。
从“六五”计划开始,我国的经济计划中增加了社 会发展的内容,计划的题目也相应改为“国民经济 与社会发展计划”。“六五”计划的另外一个重要 特点,是强调一切经济工作都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 中心。
七五计划(1986~1990): 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六五”后期,从1984年第4季度开始,经济发展过 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过 热。这些也成为“七五”开局的基础条件。 “七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历时3年。1983年,国务院 即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1986年3月, 经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史上第一次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刚刚起步 的时候就制定出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它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五计划(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二五”计划作为党中央 的建议,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此后,由 于指导方针的变化,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第 二个五年计划的正式文件始终未能颁布。 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波动,“二五”实际上分成1958年~1960 年“大跃进”阶段和1961年~1962年进入调整时期两个阶段: 1958年的“大跃进”,是作为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之后要出现 “经济建设高潮”提出来的,形成了一场包含着层层高压和层 层虚报的政治运动。1960年非但没有“跃进”,反而成为新中 国成立以来经济负增长最严重、困难最大、人民生活最苦的一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