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液3.1 溶液的形成-章节测试习题(1)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溶液 3.1 溶液的形成同步测试题 (新版)鲁教版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3.1溶液的形成一、单选题1.在密闭、隔热的条件下,向装有水的保温瓶胆中加入某种物质,溶液温度下降,则这种物质可能是( )A. 生石灰B. 氢氧化钠 C. 食盐 D. 硝酸铵2.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 番茄汁B. 矿泉水 C. 牛奶 D. 蒸馏水3.下列常用调味品中,与水充分混合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 蔗糖 B. 白醋 C. 芝麻油 D. 食盐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 生理盐水中溶质是氯化钠 B. 一种溶液中溶22剂只有一种C. 浓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D.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5.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这种物质是()A. 氢氧化钠B. 氯化钠 C. 浓硫酸 D. 硝酸铵6.在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后,则()A. 晶体减少B. 浓度增大 C. 晶体质量不变 D. 溶质的溶解度变大7.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上的饮料种类越来越丰富。
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A. 牛奶B. 豆浆 C. 冰水 D. 雪碧8.下列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A. 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B. 用稀硫酸除铁锈C.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D. 用食醋除去水垢9.可证明一瓶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 蒸发掉1 g水,有少量固体析出B. 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C. 保持溶液的温度不变,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D. 加入少量水,没有固体析出10.下列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A. 用水洗去手上的污渍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C. 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 用明矾净化黄泥水11.属于溶液的是()A. 汽水B. 蒸馏水 C. 牛奶 D. 豆浆31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B. 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D.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二、填空题13.请根据如表所示实验回答问题:溶液②的质量为________ g,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 (填序号).14.下列物质溶于水放热的是________ .A.Ca(OH)2 B.CaO C.NaOH D.________15.某5克物质(不含结晶水)溶于10克水中,得12克溶液,则溶液中溶质为________克.16.某同学进行“物质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的探究实验.他取三支试管,向试管中分别注入5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再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gNaOH、NaCl、NH4NO3固体,振荡.(1)用温度计分别测三支试管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的是________ 溶液,这是因为________ .(2)装有NH4NO3溶液的试管外壁有水珠产生,原因是________ .17.某同学进行“物质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的探究实验.他取三支试管,向试管中分别注入5mL水,测得水的初温为20℃,再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gNaOH、NaCl、NH4NO3固体,振荡.(1)用温度计分别测三支试管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的是________ 溶液,这是因为________(2)装有NH4NO3溶液的试管外壁有水珠产生,原因是________ .三、解答题18.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什么?四、实验探究题19.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液3.1 溶液的形成-章节测试习题(4)
章节测试题1.【答题】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能最快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且对人体无害的是()A.水B.酒精C.汽油D.苯【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形成。
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是不同的,一般遵循“相似相溶”的原则。
【解答】由题中信息可得知,碘在酒精中可溶,在汽油和苯中易溶,但汽油和苯对人健康不利,故应该选择酒精来洗净衣服上的碘。
故选B。
2.【答题】下列常见的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A.蒸馏水B.矿泉水C.碘酒D.盐酸【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形成。
【解答】溶液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A、蒸馏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B、矿泉水、碘酒、盐酸含有多种溶质,是均一稳定的,所以是溶液。
故选A。
3.【答题】下列有关水溶液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B.向路面上的积雪中撒些食盐,能加快冰雪的融化C.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含有能自由移动的电子D.冬天在汽车水箱内常加入少量乙二醇,其目的是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混合物的沸点比纯净物的高,混合物的凝固点比纯净物低。
【解答】A、由于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的沸点高,所以温度高,正确;B、由于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低,所以向积雪撒盐,冰雪可以很快融化,正确;C、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是电子,错误;D、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溶解后液体的凝固点降低,可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正确。
故选C。
4.【答题】以下物质放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悬浊液的是()A.白醋B.冰块C.淀粉D.牛奶【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悬浊液的概念。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溶液的形成”质量检测练习题(无答案)
3.1“溶液的形成”质量检测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溶液不一定都是混合物B. 将100g KCl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5g固体,则KCl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25gC. 常温下将饱和Ca(OH)2溶液加热到50℃,会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D. 从25%的H2SO4溶液中取出10mL,则取出溶液的质量分数仍为25%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混合物B.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 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D. 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3.如右图所示,将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滴入试管中与固体充分接触。
可以使U型管内的水面左高右低的液、固组合是()A. 双氧水和二氧化锰B. 水和硝酸铵C. 水和氢氧化钠D. 水和生石灰4.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饮用罐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A. 硝酸铵B. 烧碱C. 食盐D. 熟石灰5.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 泥沙B. 蔗糖C. 植物油D. 面粉6.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A. 反应速率快B. 易于操作C. 不需加热D. 设备简单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用水区分氯化铁,氯化钠,硝酸钾三种晶体B. 无色透明的液体都为溶液C. 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D. 海水晒盐是化学变化8.有一种“即热即食型食品”适合外出旅游时使用,其内层用铝箔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包装两种化学物质.使用预留在外的开关,使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此时便可以对食品进行加热,这两种化学物质最适合的选择是()A. 熟石灰与水B. 生石灰与水C. 食盐与水D. 浓硫酸与水9.在冬天气温为5℃时配制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在夏天气温为38℃时(水的蒸发忽略不计),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 溶液变浑浊B. 溶液变为不饱和C. 溶液质量变小D. 溶质质量分数变小10.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A. 食盐B. 植物油C. 酒精D. 蔗糖11.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 硝酸钾和水B. 食盐和水C. 碘和酒精D. 植物油和水12.如图所示,一杯刚配制的饱和蔗糖溶液,要增加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升温B. 降温C. 加糖D. 搅拌13.20℃时,把少量生石灰放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三单元 第1---2节基础测试题含答案
3.1溶液的形成一、单选题1.溶液这种混合物,之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是因为( )A.溶质是固体B.溶剂是水C.溶液是液体D.溶质被解离成分子或离子状态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A.液态空气B.澄清石灰水C.葡萄糖注射液D.牛奶3.下列物质中,不能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蔗糖C.花生油D.酒精4.如图为实验室新购置的盐酸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用掉一部分盐酸后(忽略盐酸的挥发),不能再表示试剂瓶中剩余盐酸信息的是()A.37%B.36.5C.1.19g/cm3D.500mL5.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
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面粉B.苏打粉C.花生油D.牛奶6.75%的酒精溶液可杀灭“新冠病毒”,酒精溶液中的溶剂是A.水B.乙醇C.酒精D.白酒7.2020 年,“中国水周”的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明矾净水的原理是吸附色素和异味B.生活中用含洗洁精的水清洗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C.观察颜色区分硬水和软水D.用水电解实验说明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8.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9.要使已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倒出少量溶液B.加入硝酸钾C.蒸发部分水D.适当降温10.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氯化钠B.硝酸铵C.浓硫酸D.氢氧化钠11.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5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B.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12.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是A.用洗洁精洗去碗盆上沾染的油污B.用洗衣粉清洗就餐时不小心沾染的油渍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沾染的油污D.用洗发液清洗头发13.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 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A.A B.B C.C D.D14.下列与水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硬水易产生水垢B.自来水厂用活性炭在“活性炭吸附池”中除去水里的色素和异味C.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操作中,蒸馏是净水程度较高的操作D.乳化是使植物油溶解在水中15.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等质量t0℃的水中充分溶解后均有固体剩余,升高温度到t3℃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甲>乙B.t3℃时,甲是饱和溶液C.t0℃ ~t2℃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将温度从t2℃降至t1℃时,甲、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二、简答题16.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认真分析并回答:(1)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2)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l℃时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3)当A中含有少量的B,可采用____________(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A物质。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液3.1 溶液的形成-章节测试习题(3)
章节测试题【答题】(3)针对(2)题中李佳的问题,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究,下表列出了从探究实验中获取的部分数据,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_____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因素之一。
【答案】温度【分析】本题考查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因素。
【解答】A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的质量增大;B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的质量也增大;C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的质量减小。
故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因素。
【答题】(4)针对(2)题中陈军的问题,老师以食盐溶于水为例,设计如下方案:变量:是否搅拌。
方案:向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同温度等体积的水,再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粉末状的食盐;搅拌甲烧杯,乙烧杯静置。
现象:甲烧杯中的食盐先溶解完。
结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
请你模仿老师的方案,再探究一种影响因素: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答案】溶剂的温度向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温度等体积的水,再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粉末状的食盐,甲、乙两烧杯都静置温度高的烧杯中的食盐先溶解完温度越高溶解越快【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答】影响溶质的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搅拌、溶剂的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等。
探究时需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若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是溶剂的温度,则需要控制其他条件相同,即水的体积、溶质的质量、颗粒大小、溶解时不搅拌,故向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温度等体积的水,再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粉末状的食盐,甲、乙两烧杯都静置,温度高的烧杯中的食盐先溶解。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温度越高溶质溶解越快。
【答题】(5)请再探究一种因素并填在下面表格相应的空格处: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答案】颗粒的大小向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同温度等体积的水,再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粉末状和颗粒状的食盐,甲、乙两烧杯都静置粉末状的食盐先溶解完颗粒越小溶解越快【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_第三单元_溶液_3.1_溶液的形成_同步测试(有答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第三单元溶液 3.1 溶液的形成同步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2分,)1. 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植物油和水B.硝酸钾和水C.碘和酒精D.蔗糖和水2. 以下物质放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悬浊液的是()A.白醋B.冰块C.淀粉D.牛奶3. 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A.用洁厕剂清洗厕所B.用洗涤剂清洗餐具C.用汽油清洗油污D.用硫酸清洗铁锈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碘酒中的溶剂是水B.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溶质C.氯化钠放入水中,形成无色溶液D.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剂是氯化钠5. 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A.用自来水洗手B.用洗涤剂清洗餐具C.用汽油清洗油污D.用盐酸清除铁锈6. 通常情况下,下列哪些方法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①溶解时不断搅拌②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③溶解时给物质加热.A.只有①B.只有②C.只有③D.①②③7. 能证明时某一硝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的方法是()A.在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变稀B.取少量溶液降温至有固体析出C.在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D.取少量溶液加热至无固体析出8.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下列物质溶解在水中时,前一过程明显弱于后一过程的是()A. B. C. D.蔗糖9. 下列可以通过升高温度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是()A.石灰水B.食盐水C.硝酸钾溶液D.碳酸钠溶液A.所有溶液都是无色的B.将植物油加入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C.将的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蒸发掉一定量的水后,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11. 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关系的是()12. 关于饱和溶液的有关叙述,一定正确的是()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B.是浓溶液C.混合物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13. 要使常温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A.降低温度B.蒸发部分溶剂后又恢复至常温C.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D.加入蒸馏水14. 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B.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15. 小英的妈妈在洗碗筷时,经常在水中加入一种物质,很快就能将“油乎乎”的菜盘洗得干干净净.小英的妈妈在水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A.烧碱B.洗洁精C.纯碱D.汽油16. 一定温度下,把熟石灰加入到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少许熟石灰未溶解.对于静置后得到的上层清液,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它是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B.它是浓溶液C.它是稀溶液D.它是该温度下熟石灰的饱和溶液17.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条件一定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B.一杯溶液中各部分浓度、密度和性质一定相同C.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18. 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如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1)从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________.(2)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________区域(选填“”、“”、“”、“”);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或________.19. 如图所示,四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集合,、、、集合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请你各举一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________不是无色的;(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________是液体但不是溶液;(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________可做溶质,但不是固体.四、解答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21. (10分)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下列固体物质溶于水,右侧形管中滴有红墨水的液面发生明显变化,请在下表的空白处填写型管中液面会发生的变化.型管右侧液面变化22. 星期天,小明给妈妈帮厨,发现厨房中有三种液体物质分别是:①香油;②酱油;③食醋.还有三种固体物质分别是:④白糖;⑤小苏打粉末;⑥土豆淀粉.但它们的标签都模糊不清,可小明很快就准确地判断出每一种物质.(1)小明根据物质的状态,并打开瓶盖闻了闻,就判断出香油、酱油和食醋.请问小明是利用了这三种物质的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作出的判断.(2)在上述物质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填标号)(3)请写出小明鉴别三种固体物质的实验过程(要求:写出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23. 根据下列实验报告回答问题:【活动与探究】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探究目的】①了解物质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情况;②学习测量液体温度变化的方法.【实验用品】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氢氧化钠固体、水【操作过程】(如图所示);(1)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怎样改正?(2)图示③中错误操作改正后,上述实验能否测得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范围?为什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第三单元溶液 3.1 溶液的形成同步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2分)1.【答案】A【考点】溶液的相关概念、组成及其特点【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解答】解:.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硝酸钾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够形成溶液..碘易溶于酒精,能和酒精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够形成溶液..蔗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够形成溶液;故选.2.【答案】C【考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解析】悬浊液是由难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解答】解:、白醋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冰和水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淀粉不能溶于水,加入水中形成了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由于淀粉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存在于混合物中,属于悬浊液;、牛奶不溶于水,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故选.3.【答案】B【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解析】、用洁厕剂清洗厕所是利用酸的性质解答;、盐酸能和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油污易溶于汽油;、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解答】解:、目前市场上的洁厕剂大多为酸性,含有一定量的稀酸(如稀盐酸、稀磷酸等),不是乳化原,故选项错误;、用汽油清洗油污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是溶解.故选项错误;、用盐酸清除铁锈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是利用盐酸能和铁锈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4.【答案】C【考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溶液的相关概念、组成及其特点【解析】解答此题必须弄清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的特征.【解答】解:、碘酒是碘溶于酒精中形成的,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故错误;、食用油不溶于水,两者混合,振荡,得到乳浊液,不是溶液,所以不能说食用油是溶质,故错误;、氯化钠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故正确;、氯化钠放入水中得到无色的食盐水,溶质是氯化钠,故错误.故选:.5.【答案】B【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解析】自来水可以把手上的灰尘、汗液冲去;洗涤剂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油污易溶于汽油;盐酸能和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解答】解:、用自来水洗手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故选项错误;、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对油污的乳化作用.故选项正确;、用汽油清洗油污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故选项错误;、用盐酸清除铁锈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故选项错误.故选.6.【答案】D【考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主要有:搅拌,加热,磨成粉末等,其中研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加溶质溶剂的接触面积.【解答】解: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主要有:搅拌,加热,磨成粉末等,其中研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加溶质溶剂的接触面积;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实际上是影响溶解溶质的量的多少,与溶解速度无关.故选.【答案】C【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解析】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可以判断,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解答】解:、我们判断饱和的方法是看溶质是不是能够继续溶解,所以向的溶液中加入水,不能判断是不是饱和,故错误;、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可以知道,溶液是否饱和是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的,温度改变了也就难以判断了,故错误;、向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不溶解说明已经饱和,能继续溶解说明不饱和,故正确;、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可以知道,溶液是否饱和是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的,温度改变了也就难以判断了,故错误.故选.8.【答案】B【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解析】根据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氯化钠、蔗糖等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的热量明显大于放出的热量,故选项错误.、氢氧化钠溶于水吸收的热量明显弱于放出的热量,故选项正确.、氯化钠溶于水吸受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相差不大,故选项错误.、蔗糖溶于水吸受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相差不大,故选项错误.故选.9.【答案】A【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解析】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特点进行分析,解题时要同时考虑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解答】解:可以通过升高温度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给出的选项中只有物质符合.故选:.10.D【考点】溶液的相关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解析】、溶液不一定无色,如溶液为蓝色、溶液为浅绿色、溶液为黄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解答】解:、溶液不一定无色,如溶液为蓝色,故错.、植物油不溶于水,滴入水中,不溶解,不能形成溶液.是乳浊液.故错.、溶液具有均一性,将的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故错.、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蒸发一部分水,后有晶体析出,析出晶体的溶液是母液,母液是饱和溶液.故正确.故选.11.【答案】A【考点】溶液的相关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解析】、根据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不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解答】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关系符合关系,故选项正确.、悬浊液、乳浊液、溶液三者是并列关系,不符合关系,故选项错误.、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稀溶液、浓溶液与饱和溶液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符合关系,故选项错误.、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符合关系,故故选:.12.【答案】D【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解析】饱和溶液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叫饱和溶液.【解答】解:、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如加入水中,虽有晶体,但这是因为它不溶于水,不符合概念,故错误;、溶液饱和还是不饱和,是看在一定温度下能否继续溶解溶质,而不是看浓稀,如有浓硫酸也有稀硫酸,故错;、饱和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的混合物,但混合物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错;、根据概念可知正确.故答案为.13.【答案】D【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解析】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方法有加溶剂、升温(降温).【解答】解:、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越低,溶解的越少,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析出晶体,仍然是饱和溶液,故错误;、蒸发部分溶剂后又恢复至常温有晶体析出,仍然是饱和溶液,故错误;、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不能继续溶解,仍然是饱和溶液,故错误;、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加入水,溶液中溶剂量增多,成为不饱和溶液,故正确.故选.14.【答案】D【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液的相关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解析】、根据溶液的基本特征、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根据溶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根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进行分析判断.、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溶液中的各种粒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不能形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不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其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15.【答案】B,C【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解析】利用常见的洗涤原理,乳化或溶解等方式,结合选项中的物质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洗碗筷,故选项错误.、洗洁精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选项正确.、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溶于水显碱性,能与油污发生反应,可以去除油污,故选项正确.、汽油能溶解油污,但不适合洗碗筷,故选项错误.故选.16.【答案】C,D【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解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一定温度下,把熟石灰加入到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少许熟石灰未溶解,说明该温度下上层清液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是该温度下熟石灰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一定温度下,把熟石灰加入到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少许熟石灰未溶解,说明水中溶解的熟石灰的质量小于,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较小,属于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一定温度下,把熟石灰加入到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少许熟石灰未溶解,说明水中溶解的熟石灰的质量小于,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较小,属于稀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一定温度下,把熟石灰加入到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少许熟石灰未溶解,说明温度下上层清液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是该温度下熟石灰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17.C,D【考点】溶液的相关概念、组成及其特点【解析】根据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来分析此题,均一性指的是溶液各部分性质完全一样,即溶液各部分的颜色、密度、溶质质量分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都相同,稳定性指的是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质和溶剂长期共存,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解答】解::溶液有稳定性,故正确;:溶液有均一性,故正确;、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故错误;、溶液不一定没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就是蓝色的,故错误.故选.三、填空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9分)18.【答案】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加入氯化钠固体至不再继续溶解,蒸发溶剂至刚好有晶体析出【考点】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解析】(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和溶液的浓稀没关系.(2)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改变温度,增加溶质和蒸发溶剂.【解答】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所以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2)的生理盐水因为浓度太小,所以是稀溶液;而且也不是饱和溶液,因为在食盐的溶解度是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所以应该属于区域;接近饱和的溶液,要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有:①降温,②加入,③蒸发溶剂.19.【答案】饱和浓溶液,饱和稀溶液,不饱和浓溶液,不饱和稀溶液【考点】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解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和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的关系.【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处是饱和溶液和浓溶液的相交的区域,故是饱和浓溶液;是饱和溶液和稀溶液的相交处,是饱和稀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的相交处,是不饱和浓溶液,处是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的相交的区域,故是不饱和稀溶液;故答案:.饱和浓溶液.饱和稀溶液.不饱和浓溶液.不饱和稀溶液20.【答案】硫酸铜溶液(或碘酒)(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故答案为:蒸馏水(3)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是固体,可以是气体或液体.故答案为:氯化氢气体(或酒精)【考点】溶液的相关概念、组成及其特点【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解:(1)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3)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是固体,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四、解答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21.【答案】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解析】根据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分析【解答】解:硝酸铵溶于水时伴随吸热现象,广口瓶内液体温度降低,广口瓶内气体降温体积减小,广口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压强,型管右侧液面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伴随放热现象,试管内液体温度升高,广口瓶内气体升温体积增大,广口瓶内压强大于瓶外压强,型管右侧液面升高;氯化钠溶于水,试管内液体温度基本没有变化,广口瓶内气体体积不变,广口瓶内压强不变,型管右侧液面没有明显变化;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30分)22.【答案】(1)物理(2)①⑥(3)分别取少量三种固体放入玻璃杯中,然后加入适量的食醋,有气泡产生的,则该物质是小苏打粉末;没有气泡产生,但能够完全溶解的是白糖;没有气泡产生,也不能够完全溶解的是土豆淀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考点】酸、碱、盐的鉴别溶液的相关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1)根据物理性质的定义分析解答(2)根据溶液的特征分析解答(3)根据三种固体的溶解性及遇酸时的不同现象分析解答.【解答】解:(1)物质的气味属于物理性质;(2)香油和淀粉不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能形成溶液;(3)根据三种固体的溶解性及碳酸盐能与酸反应产生气泡进行设计实验.可分别取少量三种固体放入玻璃杯中,然后加入适量的食醋,有气泡产生的,则该物质是小苏打粉末;没有气泡产生,但能够完全溶解的是白糖;没有气泡产生,也不能够完全溶解的是土豆淀粉.23.【答案】(1)用玻璃棒搅拌.(2)不能;因为没有测量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水的温度.【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解析】(1)根据温度计的用处和溶解的操作进行分析.(2)实验目的是测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需要测出溶解前后的温度【解答】解:(1)温度计不能用来搅拌,这样可能使水银球破裂,应用玻璃棒搅拌.(2)实验目的是测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需要测出溶解前水的温度,然后再测定氢氧化钠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 3 溶液 3.1 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鲁教版
3.1溶液的形成一、单选题(共6题;共12分)1.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 番茄汁B. 矿泉水 C. 牛奶 D. 蒸馏水2.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在饱和溶液中悬浮着一只塑料木块,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则烧杯中的木块会()A. 上浮B. 下降 C. 位置不变 D. 无法确定3.将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加入足量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面粉B. 植物油 C. 白糖 D. 沙土4.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这种物质是()A. 氢氧化钠B. 氯化钠 C. 浓硫酸 D. 硝酸铵5.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 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C. 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D. 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6.(xx•常州)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A. 牛奶B. 白酒C. 豆浆 D. 咖啡二、填空题(共3题;共9分)7.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不同温度的溶解度,按要求回答问题:温度/℃20 30 40 50 60溶解度/gNaCl36.36.336.637.37.3KNO331.645.863.985.5110(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
(2)在4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50g NaCl和KNO3的烧杯中,各加入100 g的水,充分溶解后,成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 溶液,该饱和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 g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的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变为不饱和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溶质的质量不变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C.溶液的质量增大 D.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8.某温度下,有一种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的方法使之成为饱和溶液。
9.(2分)现有30℃的不饱和KNO3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KNO3的质量;③KNO3的质量分数;④溶液的质量。
2022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同步检测题附答案
《3.1溶液的形成》一、单选题1.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面粉B. 冰块C. 花生油D. 蔗糖2.在大烧杯中倒入一定量水,加入适量硝酸铵,搅拌,水的温度会急剧降低,说明硝酸铵溶于水时()A. 吸收热量B. 放出热量C. 既不吸热也不放热D. 无法判断3.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离子向水中扩散时,不吸收热量B. 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时,不放出热量C. 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的热量,与其形成水合离子放出的热量基本相等D. 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存在离子的扩散过程,也不存在离子的水合过程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B. 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C. 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 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Na+和Cl−5.下列物质加到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A. 花椒粉B. 面粉C. 食盐D. 食用油6.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A. 芝麻油B. 食盐C. 味精D. 白醋7.小红同学按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可是家里没有冰箱,为了使自制的汽水变得冰凉可口,他想到可以从集镇上购买一种商品来产生制冷效果,她应该购买的是()A. 蔗糖B. 氢氧化钠C. 生石灰D. 硝酸铵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溶液的一组是()A. 碘酒、盐水B. 冰水、稀硫酸C. 澄清的石灰水、蒸馏水D. 可口可乐、牛奶9.将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不可行的方法是()A. 加入CaOB. 加入Ca(OH)2C. 升高温度D. 加入CaCO310.“恒大冰泉”是来自长白山的天然矿泉水,判断“恒大冰泉”属于溶液的依据是()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性⑤稳定性A. ①②④B. ②④⑤C. ①③⑤D. ③④⑤11.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钠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A. 蒸发溶剂B. 降低温度C. 加入硝酸钠固体D. 升高温度12.“水是生命之源”,有关水的认识正确的是()A. 电解水得到H2和O2,可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 生活中用过滤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C. 净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D. KMnO4、NaCl、汽油加入一定量水中都能形成溶液13.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物质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 用餐具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C. 用肥皂液洗衣服D. 用沐浴露洗澡14.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汽油中,充分搅拌,可得无色溶液的是()A. 高锰酸钾B. 碘C. 酒精D. 水15.2019年岁末爆发的武汉新冠肺炎,让人们再次认识医用酒精是病毒的“克星”。
化学九年级上册3.1溶液的形成同步练习-鲁教版
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同步练习溶液的形成同步练习(答题时间:10分钟)一、选择题1.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A. 食盐水B. 矿泉水C. 蒸馏水D. 冰汽水2. 厨房中的下列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 食用油B. 白醋C. 白糖D. 食盐3. 可以作为溶质的是()A. 只有固体B. 只有液体C. 只有气体D. 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4. 下列关于生理盐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生理盐水的溶剂是水B. 各部分一样咸,体现了溶液成分的均一性C. 饮用生理盐水可以为人体补充无机盐D. 水分子是保持NaCl性质的最小微粒5. 用如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使液面a比液面b高,过一段时间又回到持平的一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A. 食盐和水B. 蔗糖和水C. 固体氢氧化钠和水D. 硝酸铵和水6. (厦门)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A.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 用酒精除去衣服上的碘C.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脂D. 用刷子刷除杯子上的污垢7. (昆明)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一定是无色的B. 溶质只能是固体物质C. 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D. 将少量泥土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二、填空题8. 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9.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NH4Cl、CaCl2、NaCl;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实验水的体积所加物质测量液体温度(℃)实验1 50mL NH4Cl 15实验2 50mL CaCl228 实验3 X NaCl 21 实验4 50mL 无22(1)表中X为 mL。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溶液的形成 同步测试题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溶液的形成同步测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如图是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物质析出晶体都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时,把20克a物质加入50克水,得到溶液70克B.t2℃时a. b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C.t3℃时,将等质量a. b. 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a物质D.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2 .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水可鉴别NaCl与NH4NO3B.用水可除去CaCl2中的Ca(OH)2C.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可配制稀硫酸D.用水与熟石灰反应可制取生石灰3 . 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饱和溶液,另一瓶为不饱和溶液。
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A.加一定量的水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略降低温度D.蒸发少量水4 .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用钢丝球刷洗铝锅的表面,使铝锅表面洁净B.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去除餐具上的油污C.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以提高肥效D.深埋废弃塑料制品,可减少“白色污染”5 . 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牛奶B.氯化钠C.汽油D.面粉6 . 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A.面粉B.食盐C.无水硫酸铜D.蔗糖7 .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的溶质都是固体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C.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浓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D.从一杯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中倒出一半,余下的溶液质量分数为5%8 . 下列对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A B.B C.C D.D9 .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是无色的,且溶剂一定是水B.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碘酒均一稳定,则碘酒属于溶液C.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大D.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10 .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A.蔗糖B.面粉C.食盐D.酒精11 .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用油加入水中,振荡后可形成溶液B.物质溶解时一定放出热量C.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D.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12 . 鉴别下列各组物质,选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A.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一氧化碳B.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紫色石蕊C.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水D.羊毛与腈纶点燃闻气味二、选择填充题13 . 小军将一支装有饱和石灰水的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或通入物质X,一段时间之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小军加入的物质X是(____)A.CaO B.CO2C.NH4NO3D.________三、填空题14 . 现有C、H、O、N四种元素,选择项中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并用化学式表示:(1)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______。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溶液的形成 同步练习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溶液的形成同步练习糖D. 汽油4.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或通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 氯化氢气体B. 蔗糖C. 面粉D. 食盐5.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得到溶液的是()A. 蔗糖B. 氯化钠C. 酒精D. 花生油6.关于溶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溶剂是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B. 只有水能作为溶剂C. 硫酸铜溶液中的溶剂是水D. 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于溶质的质量7.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B. 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C. 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D. 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A.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B.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C.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D. 稀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9.下列各组物质混合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A. 面粉和水B. 汽油和水C. 蔗糖和水D. 食用油和洗涤剂10.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下图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的是( )A.B.C.D.11.在手心放一些洗衣粉,滴加一些水,发现有明显的放热感觉.下列是同学们对这种现象作出的猜想,其中正确的是()A. 洗衣粉含有少量的生石灰、遇水放热B. 洗衣粉含磷,暴露在空气中发生氧化而放热C. 洗衣粉加了发热剂,溶于水能提高水的温度利于洗净衣物D. 洗衣粉溶解时出现了发热现象二、填空题12.向如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U型管中出现的现象为①________,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②________,使瓶内温度③________,压强④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产生此现象.13.t℃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为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能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________A、t℃时,加一定量的水B、t℃时,蒸发一定量的水C、升高温度D、________ .14.将溶质和溶剂的名称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1溶液的形成同步练习-普通用卷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1溶液的形成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 取少量液体B. 取用固体粉末C. 用氯化钠固体配制溶液D. 给液体加热2.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 石灰石B. 硝酸铵C. 烧碱D. 食盐3.下列配制溶液的实验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A. 取固体药品B. 称量固体药品C. 量取液体体积D. 溶解4.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乳浊液的是()A. 沙子B. 食盐C. 面粉D. 橄榄油5.下列与人关系密切的四种液体中,属于溶液的是()A. “伊利”纯牛奶B. “娃哈哈”矿泉水C. 肥皂水D. 血液6.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 牛奶B. 豆浆C. 冰水D. 糖水7.以下是一些关于溶液的说法: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⑤稳定;⑥各部分性质相同。
其中,正确的是()A. ①③④⑤B. ②④⑤⑥C. ①②④⑤D. ①③⑤⑥8.在25℃时,向饱和的澄清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氧化钙,恢复到25℃时,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溶质质量不变B. 溶质质量减少C. 溶质质量分数减小D. 溶质质量分数变大9.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在记者会上透露,75%医用酒精可以有效消灭新型冠状病毒。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75%医用酒精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B. 75%医用酒精中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没有间隔C. 75%医用酒精中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在不断运动D. 75%医用酒精具有挥发性,使用时要避免接触火源10.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A. 植物油B. 硫酸铜C. 高锰酸钾D. 食盐二、填空题11.鸡汤是一道传统的汤菜,向来以美味著称。
制作原料主要有鸡、水、调料等。
烹饪前,在锅内加入适量水,再加入葱、姜、盐、料酒等调味品。
这些调味品分别与水充分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有______。
12.小科同学在厨房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了一些现象,请你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解释:(1)①花生油②食盐③面酱④白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2)烹煮西红柿汤时,为了解汤的盐味是否适宜,只须取锅中少量汤品尝,这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3)烹煮后的油锅很难用水洗干净,加点洗洁精就能轻而易举地洗掉,这是因为______.13.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课堂作业包含答案
第三单元溶液(鲁教版)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课后作业一、填空题。
1.根据你的经验判断,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完全消失的是( ) A.面粉 B.白糖 C.植物油 D.粉笔灰2.取A g食盐固体溶于水,得到食盐溶液200 mL。
从食盐溶液中取出10 mL,则对于这部分溶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含有的食盐的质量为Ag/20B.该溶液的密度比原溶液的大C.该溶液的密度与原溶液相同D.该溶液与原溶液一样咸3.下列各种应用中,不属于溶液应用的是( )A.医院里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消毒B.熟石灰粉配制成喷涂墙壁的涂料C.马拉松运动员运动途中喝葡萄糖水来补充能量D.如果皮肤上生了疖子,可用碘酒涂抹患处4.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B.只有水才可以用作溶剂C.溶液是纯净物D.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5.花生油、盐、酱、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将它们分别与足量水充分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 )①花生油②食盐③面酱④白醋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6.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
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A.食盐B.硝酸铵C.蔗糖D.氢氧化钠7.将能起化学反应的两种物质混合,反应最快的混合形式是()A.两种块状固体混合B.两种粉末混合C.两种溶液混合D.一种固体投入到另一种溶液中8..如右图所示,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U形管内有色液面将发生的现象是( )A.无变化B.A处升高,B处下降C.A、B两处都升高D.A处降低,B处升高9.一杯溶液里各部分性质( )A.上、下不相同B.相同C.完全不同D.有的相同,有的不同11.下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某品牌修正液包装标签。
小明仔细阅读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得出了该修正液的某些性质。
下面小明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A.修正液是一种溶液,均一、透明B.修正液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有毒C.修正液的成分对纸张不具有腐蚀性D.修正液的溶剂易挥发、易燃烧二、填空题12.如果物质以____________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____________;若物质以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则形成____________;若物质以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同步练习
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同步练习1.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质量2.以下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参加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3.以下有关溶液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D.溶质在溶解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4.以下关于饱和溶液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C.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溶质的量一定到达了最大值D.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5.小红同学为证明某硝酸钾溶液是否到达饱和状态,设计了以下方案。
一定能到达目的的是( )。
A.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参加少量硝酸钾溶液B.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参加少量硝酸钾晶体C.给溶液加热,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D.给溶液降温,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6.在一定温度下,向一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继续参加硝酸钾晶体并充分搅拌,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晶体质量减小B.晶体质量增加C.溶液质量不变D.溶液质量增加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B.参加溶质C.降低温度D.倒出溶剂8.常温下,将少量生石灰参加到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静置后,待其恢复到室温时,关于所得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溶液质量不变B.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C.溶剂质量不变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9.25 ℃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参加KNO3固体,那么以下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10.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另一瓶为不饱和溶液。
以下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提示:硝酸钾固体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随温度升高会增大) ( )A.加一定量的水B.参加少量硝酸钾晶体C.略降低温度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11.请根据题意,选择以下词语填空:“饱和〞、“不饱和〞、“浓〞、“稀〞、“多〞、“少〞、“一定〞或“不一定〞。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练习题【word版】无答案
溶液的组成一.单选1.下列得到的溶液中溶质判断正确的是()A.石灰水:生石灰B.碘酒:酒精C.生理盐水:氯化钠 D.茶水:茶叶2.属于溶液的是()A.牛奶B.油水C.糖水D.果酱3.将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50℃(不考虑水分蒸发),一定发生改变的是()A.溶剂的质量B.溶液的质量C.溶质的质量D.溶解度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是指不再溶解任何溶质的溶液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C.硝酸铵固体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D.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5.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下降的是()A.食盐B.浓硫酸C.硝酸铵D.氢氧化钠6.往适量的水中加入下列物质,温度明显降低的是()A.浓硫酸 B.氢氧化钠C.氯化钠D.硝酸铵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C.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D.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8.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C.增加溶质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D.可溶性物质溶于水时一定会放出热量9.下列物质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B.葡萄糖C.氢氧化钠D.植物油10.下列物质溶于足量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B.面粉C.豆油D.碳酸钙11.下列固体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中,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A.氢氧化钠B.氯化钠C.硝酸铵D.蔗糖12.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味精B.蔗糖C.小苏打D.花生油13.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B.泥土C.植物油D.面粉14.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这种物质可能是()A.氯化钠 B.硝酸铵C.氢氧化钠D.蔗糖15.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B.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体C.所有饱和溶液都比不饱和溶液要浓D.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体积之和1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B.碘酒的溶剂是乙醇C.溶质一定是固体D.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1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B.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18.餐桌上的饮品种类丰富,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A.酸奶B.玉米糊C.冰水D.可乐19.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到足量的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B.蔗糖C.小苏打D.面粉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糖水、汽水都是溶液C.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二.填空1.如表是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表.(1)称取30gKNO3固体时,在加一定量的KNO3固体后,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直到天平平衡;(2)20℃时,将30gKNO3固体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是否饱和?;(3)要使20℃时的KNO3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写一种即可)2.下列物质与水混合搅拌后,能形成溶液但不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A.硫酸铜 B.酒精 C.碳酸钙3.(2017•信丰县自主招生)如图所示,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下列某物质后,U型管中原来水平的红墨水液面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水位差,则该物质可能是A.苛性钠 B.食盐 C.硝酸铵4.回答下列有关水的问题.(1)水是常见的溶剂将下列生活中少量的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植物油 B.纯碱 C.冰糖(2)净水时,常用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4)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该实验证明水是由组成的.5.根据下表回答问题(1)6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25g NaCl和NH4Cl的烧杯中,各加入50g的水,充分溶解后,能成为饱和溶液的是溶液.(2)若仅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有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使其变为不饱和溶液.对此有下列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选填字母).A.采用的是升高温度的方法 B.溶质的质量一定增加C.采用的是增加溶剂的方法 D.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6.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1)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冰块 B.干冰 C.食盐 D.酒精(2)生活中常用来检验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3)电解水时,正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的性质是.A.无色无味 B.能够燃烧 C.支持燃烧 D.易溶于水.7.分别将食盐、面粉和花生油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能形成溶液的是,该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是(填微粒符号);分别向这三个烧杯中加入洗洁精并搅拌,出现乳化现象的是.8.将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可采用、等方法.9.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分别是;;.10.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1)金刚石很硬而石墨很软,原因是;(2)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功能.三.解答1.根据下表实验,回答相关问题①实验步骤Ⅱ中加入Xg 氯化钾,X=g .②实验步骤Ⅲ中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③冷却至20℃,烧杯中的现象是.④有五瓶氯化钾溶液,与上述实验步骤Ⅰ-Ⅴ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别相等,现各取10g 于5个小烧杯中,分别滴入足量的等质量等浓度的硝酸银溶液,其中有 个小烧杯中产生的沉淀质量相等.2.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1)降雨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个环节,请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这一变化过程.(2)水是常用的溶剂,向20mL 水中溶解一定量KNO 3固体的操作如下,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水的密度以1g/mL 计): A 、B 、C 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一定不是饱和溶液的是;当X= g时,B中恰好没有固体剩余.3.同学们分别取6g固体和20mL水,研究物质溶解前后温度的变化.(1)由于NaOH有腐蚀性,称量时应将NaOH固体放在.(2)实验③中可观察到的温度变化是.(3)三个实验中,固体和水的用量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4.如图所示,广口瓶中盛有少量饱和澄清石灰水,小试管和U形管中均有适量水,现向小试管中注入适量浓硫酸,请回答:(1)可观察到饱和澄清石灰水;(2)U形管中a、b液面变化情况是(选填序号).A.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B.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3)若向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来代替浓硫酸,也能产生相同的实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下列有关蔗糖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蔗糖水中的溶剂是水B.各部分一样甜体现了溶液的均一性C.蔗糖溶于水体现了分子不断运动D.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答】A、固体溶于液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所以蔗糖水中的溶剂是水,故A正确;B、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所以各部分一样甜体现了溶液的均一性,故B正确;C、蔗糖溶于水的过程是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而消失的过程,故C正确;D、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并不放热,故D错误。
故选D。
2.【答题】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欲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温度越高,硝酸钾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量越大),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A.蒸发溶剂B.升高温度C.降低温度D.加入KNO3固体【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答】温度越高,硝酸钾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量越大,则降低温度可以使水中溶解硝酸钾的量变小,即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因此,可采取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的方法把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选B。
3.【答题】变量控制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设计方法。
在探究影响不同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限量的因素时,不需要控制的变量是()A.烧杯的体积B.溶剂种类C.溶剂的质量D.温度【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答】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外因是温度;所以在探究影响不同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限量的因素时,需要控制的因素主要有①溶剂种类,②溶剂的质量,③温度,而烧杯的体积对固体物质的溶解量并无直接影响。
4.【答题】温度不变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则此饱和溶液的质量()A.增加B.减少C.不变D.无法确定【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不饱和溶液。
【解答】在温度和溶剂都不发生变化时,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晶体不会溶解,原饱和溶液不发生变化,所以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不变。
故选C。
5.【答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溶质和溶剂化合而成的化合物叫溶液B.溶液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冰和水混合在一起,冰是溶质,水是溶剂D.少量油脂溶解在汽油中,油脂是溶质,汽油是溶剂【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
【解答】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混合物,A错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可能有颜色,比如硫酸铜溶液,B错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是一种纯净物,C错误;少量油脂溶解在汽油中,油脂是溶质,汽油是溶剂,因为都是液体时,溶质是量小的。
故选D。
6.【答题】生活中的洗涤问题大都与化学知识有关。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洗涤剂能够除去油污的原因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B.汽油能够除去油污的原因是汽油能够溶解油污从而挥发除去C.食醋能够除去热水瓶中水垢的原因是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D.盐酸能够除去铁制品表面上的铁锈的原因是二者发生了物理变化【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乳化现象。
【解答】A、洗涤剂类除油污主要利用的是乳化作用,把大的油滴分解成小的油滴,故A说法正确;B、汽油能除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把油污清洗掉,故B说法正确;C、食醋能除去水垢是因为食醋能和水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物质,故C说法正确;D、盐酸能够除去铁制品表面上的铁锈的原因是盐酸与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说法错误,选D。
7.【答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B.饱和溶液是指不再溶解任何溶质的溶液C.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渍是溶解现象D.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乳化现象【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溶质、饱和溶液、乳化现象。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知,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故A正确。
B、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达到饱和的物质,但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故B错误。
C、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渍是溶解现象,故C正确。
D、根据乳化原理知,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乳化现象。
故选B。
8.【答题】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B.高锰酸钾和碘两种物质分别加入汽油中都能形成溶液C.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乳化的原理D.根据溶液的稳定性来推理,温度不变、水分不蒸发,蔗糖和水不分离【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应用、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乳化现象。
【解答】A、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故A正确;B、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加入汽油中不能形成溶液,故B错;C、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利用了乳化原理,故C正确;D、溶液的稳定性:温度不变、水分不蒸发,蔗糖和水不分离,故D正确。
故选B。
9.【答题】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C.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脂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乳化现象。
【解答】根据汽油去油污、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是溶解现象;洗涤剂去油污是乳化作用解答。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是汽油作溶剂,溶解了油污,形成了溶液;B、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是酒精作溶剂,溶解了碘,形成了溶液;C、洗涤剂不能完全溶解油污,但起到乳化作用,将原来的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是硝酸钾溶解在水中,形成了溶液。
故选C。
10.【答题】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B.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分子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D.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更快,由此推断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化合物的概念、元素、原子的结构、溶液、分子的性质。
【解答】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但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但是离子中则不相等;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更快,由此推断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故选D。
11.【答题】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加入溶质C.降低温度D.倒出一部分溶液【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答】A、有的物质,升高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有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不一定可行;B、向不饱和溶液中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溶质而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一定可行;C、有的物质,升高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有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不一定可行;D、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倒出一部分溶液后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一定不行。
故选B。
12.【答题】在25℃时,向100g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1g NaCl固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aCl固体不能溶解B.NaCl固体能溶解C.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01gD.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饱和溶液。
【解答】同种溶剂可以同时溶解多种溶质,KNO3饱和溶液中可以继续溶解NaCl,此时溶液的质量为:100g+1g=101g,溶剂的质量不变,故选D。
13.【答题】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因素有关。
(2)请你举出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应用实例(要求与上面所列事实不同):______。
【答案】(1)溶剂的性质溶质的性质温度;(2)洗碗时用热水比用冷水容易洗的干净等。
【分析】本题考查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改变的量,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1)①中的变量是溶剂,其它量一致,可以看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剂的性质有关;②中的变量是溶质,其它量一致,可以看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有关;③中的变量是温度,其它量一致,可以看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2)根据(1)中的结论,对照三个实验设计,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列举即可。
如洗碗时用热水比用冷水容易洗的干净等(合理均可)。
14.【答题】请你各举出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______溶液不是无色的;(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______是液体,但不是溶液;(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______可做溶质,但不是固体。
【答案】(1)硫酸铜(2)水(3)酒精【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特点。
【解答】(1)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等;(2)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如水不是溶液,因为溶液是混合物,而水是纯净物;(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如汽水是二氧化碳溶于饮料中,医用酒精是乙醇溶于水中等。
15.【答题】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______。
【答案】(1)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2)验证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分析】本题考查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因素的探究。
【解答】变量控制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设计方法。
①、②溶剂种类不同,溶解的量不同,可得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②、③中溶质种类不同,溶解结果不同,可得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所以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对比实验②、③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16.【答题】汽油能洗去衣服的油渍,这是利用______,汽油是由石油分馏得到的,此变化为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洗洁精能洗去餐具的油渍是利用______现象,请描述此过程:______,实际上是让油渍与洗洁精和水形成了______。
【答案】汽油能溶解油污物理变化乳化洗洁精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分析】本题考查溶解、乳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