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其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建国后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演变

建国后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演变

建国后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演变【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建国后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演变过程。

在早期,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基本是由政府主导的模式,政府在社会组织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社会组织开始参与政策制定,与政府形成互动关系。

而在现代社会,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更加紧密,公民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演变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平衡化,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努力来推动发展。

这一过程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促进国家和社会组织间更加良性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建国后、国家、社会组织、关系、演变、引言、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正文、初期、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发展、参与政策制定、现代、互动、结论、演变趋势、未来发展、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国后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演变的背景介绍:建国初期,我国各级政府在社会组织管理领域起步较晚,社会组织数量有限,形式单一。

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政策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组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也逐渐多样化。

政府开始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努力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政府主导的社会组织发展阶段逐渐过渡至社会组织参与政策制定阶段,国家开始更多地倾听和重视社会组织的声音。

如今,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成为主流。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演变,对于理解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演变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对于深入了解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建国后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演变,可以揭示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过程,帮助我们全面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政治国际关系演变

政治国际关系演变

政治国际关系演变近年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这种演变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演变经济全球化是近几十年来最显著的国际关系演变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更加相互依存。

这种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增长,还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贸易摩擦、资本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热点话题。

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导致了一些贸易战和经济制裁的出现。

这种经济全球化的演变使得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化,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二、军事力量与国际关系演变军事力量一直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军事力量的作用也在不断演变。

传统的军事对抗逐渐被非传统安全威胁所取代。

恐怖主义、网络攻击、海盗活动等问题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新挑战。

此外,军事力量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些地区的紧张局势。

比如,南海争端、朝鲜核问题等都是由于军事力量的演变而引发的。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通过对话和合作来实现。

三、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演变文化交流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方面。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了解和友谊,促进了国际合作。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加容易地接触到不同文化,并从中学习和借鉴。

然而,文化交流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文化冲突和文化霸权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个争议点。

一些国家试图通过文化输出来扩大影响力,这引发了一些争议和争端。

文化交流的演变需要各国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共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四、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演变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各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平台。

这些国际组织通过制定规则和协议,促进了国际合作与发展。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逻辑趋势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逻辑趋势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现实情况 1.我国国家与社会二者的关系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而 来,没有经历成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并(下转第 39 页)
16 理论导报 2011.3
各级臣子,亲自耕种农田,以奉祀宗庙。参加藉田典礼的人 数是相当的多;而且参加的人来自不同的阶层,有族长、长 子还有其他的晚辈等,甚至包括贵族妇女。另外就是还有许 多身体强壮的农夫,他们一起开荒种田,成千上万的人一起 耕种,其藉田典礼的场面可想而知是多么宏大的场面。 (2) 秋祀。秋天是一年当中收获的季节,周人在农事完毕之后要 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即报赛礼,以答谢社神在这一年中的 对周人保佑与恩赐。 《周礼·春官·小祝》 云:“将事侯禳祷 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又 《礼记·月令》 云“仲 秋,择元日,命入社。”都是讲秋季的祭祀仪式的。 《周颂· 丰年》 就是一篇报赛祭祀的乐歌。在此篇中反映了大丰收的 盛况。丰收不忘神灵的保佑,他们要把粮食所酿成的美酒献 给神灵与祖先。这样就会使神的恩泽普降,福星高照。
(责任编辑 陈 瑛)
LILUNDAOBAO 学 习 札 记 (上接第 16 页)且社会自主性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需要 建立最基本的国民经济体系、政治制度、稳定的政治社会 秩序。因此,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我们采取了国家政府 主导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强政府、弱社会的全能主义模式。 这种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或者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取得 了巨大成就。然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政治上由于强 政府模式,政治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就容易产生腐败。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政治名 言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在强政府、弱社会的发展模式下, 政府很容易忽视社会的自主权利而侵犯社会,让社会得不 到自主发展的空间。如前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也 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依然存在着很多 问题。比如:缺乏资金、场地;管理体制太严格、太混乱, 限制过多;对社会团体的定位不清,法律地位不明确,相 关立法不健全;等等。中国的民间组织在强政府弱社会发 展模式下,存在着巨大的制度困境。当前公民社会发展的 制度环境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必须得到相应的改革。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其发展趋势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其发展趋势

On Historical Transmu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 and Society and its Developing
Trend
作者: 李世书[1]
作者机构: [1]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38-40页
主题词: 国家与社会;历史演进;发展趋势
摘要:国家与社会是两个既相互对立,又密不可分的实体.国家是通过政治手段而联系起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则是通过经济手段而联系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国家与社会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与社会对国家的控制贯穿于国家与社会关系产生与演变的全过程.未来的国家将是一个自我管理的社会,未来'自由民联合体'社会中将不再有国家而只有社会.。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探析(正稿)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探析(正稿)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探析(正稿)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内容摘要] 在对西方与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进做出考察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与社会关系目标模式为强国家——强社会的发展模式。

其中之关键则为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发展路径应该先从政府推进,进而发展为社会自主。

最后,提出关于政府在中国公民社会成长进程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国家社会公民社会目标模式路径选择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一种和谐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

而这其中公民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则为重中之重。

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政府在在推进公民社会的构建进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本文作者试图在考察和分析西方与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做出一定的解答。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考察:西方与中国1、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一元化——二元化——一体化)(1)古希腊、罗马的国家与社会一元化时期。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处于一体化时期。

在当时根本没有国家与社会的区分,当时的公民社会只是一个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概念。

如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社会主要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具体来说是指“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也认为,公民社会“不仅指单个国家(特别是共和国——笔者注),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

因此,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公民社会是等同于国家或政治共同体,社会生活等同于政治生活,文明社会等同于政治社会,所以,在当时,并没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社会的概念。

(2)中世纪的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的萌芽时期。

在中世纪,虽然没有出现国家与社会的明确区分,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的雏形,这主要表现在:A、中世纪的社会观:社会并不等同于政治组织,而且社会也并不是根据政治组织来界定的,政治权力机构只是众多机构之一。

有关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有关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有关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摘要: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经历7密切合作、分化改组、缓和调整等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

反思这段历史,总蛄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新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控制与反控制国际主义国家利益集团结盟独立自主二战后,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越出一的范围,形成世界体系,这是战后国际关系中最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和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总结和解决的个新课题。

回颐战后50多年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巩固、演变和壮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大家庭式社会主义关系的建立及平稳发展时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为了维护自身的安生、主权和利益,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加强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在经济上,针对美国曲马歇尔计划,1947年7—8月,苏联先后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即“莫洛托夫计划”,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互之间也先后缔结了一系列科技、经济贸易往来协定,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

为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1949年1月,在莫斯科又成立了经互会,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在政治上,建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这是苏联针对当时已经开始的冷战形势、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问政治联盟而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军事上,苏联先后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友好合作条约,欧亚民主国家间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与此同时,苏联还派军事顾问到东欧.并向这些国家派驻了约50万军队,从而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军事联盟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对抗北约,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苏联和东欧各国形成了正式的军事集团:社会丰义形成体系后,各国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上相互团结,并通过条约、协定等形式相互支持、援助,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建立r大家庭式的兄弟般的互助合作关系。

国际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国际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国际关系的发展与演变作为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国际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关系的发展与演变也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探讨。

一、政治角度在政治角度上,国际关系主要是关于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互动,包括国家间的协议签署、战争和冲突等。

在古代,国家之间的互动主要是依靠武力来解决问题,如战争和入侵等。

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之间的协商成为了主流,如聯合國等国际组织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二、经济角度从经济角度来看,国际关系主要涉及到各个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合作和竞争等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增长的势头,目前全球贸易额已经超过30万亿美元。

而在现代经济中,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和互助是不可或缺的。

三、文化角度从文化角度出发,国际关系考虑的是各个国家之间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很普遍,但是在古代,随着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世界文化交流相对较为缓慢。

在现代,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跨文化合作越来越常见。

四、环保角度环保问题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

国际关系中,各国面临的环保挑战并不相同,比如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环保问题是能源危机和碳排放问题,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则是水资源紧缺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总体上,国际关系的发展与演变在不断地变化着,涉及到各个方面。

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经济特点,因此在国际关系中实现合作和交流,需要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相互信任。

未来的国际关系,应该以促进和平、繁荣和互惠互利为目标。

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现状及改革方向

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现状及改革方向

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现状及改革方向作者:努力曼·依米提斯坎得尔·依布拉音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29期【摘要】国家与社会关系格局是一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但两者还面临很多挑战,应该继续推进国家与政府管理体制与观念的改变、强化公民社会及社会组织的培育、推进民生及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互动发展、和谐双赢的格局。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关系民主法治政治体制改革方向【中图分类号】D034 【文献标识码】A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成就在过去的30多年里,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格局在充分调动国家与社会双方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一方面构建了国家与社会协调治理的新机制,促进了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又改善了民生,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发展并构建了国家与社会协同治理的新机制。

第一,社会管理主体结构得到了优化。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计划时代里的“单位”体制逐渐瓦解,由政府、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开始向社会转移,基层组织的权力结构与治理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居委会、村委会、社区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其权力范围、管理对象在不断扩大,一方面既要承担宣传国家政策、法律的责任,同时还要协助基层政权组织进行治保、卫生、文教;另一方面还要负责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公共职能。

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协同治理的局面得以形成,从原有的政府是单一的社会管理主体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主体体系,包括由政府、党组织、群众自治性组织、社会组织、社区机构在内的多元化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分享社会管理权力。

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管理结构的运行机制已经从行政主控型向民主参与型转变。

第二,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得到了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这一变化的内在逻辑有着深刻的启示,对于我们认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规律、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0年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所呈现的内在逻辑是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趋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高度干预和控制,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单一的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空间,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国家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在社会治理中的局限性,开始尊重和保障市场的作用,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的发展。

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也在不断丰富和壮大,社会组织、NGO、企业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力量逐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协调化的特点,国家不再是单一的统治者,而是与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这种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逻辑告诉我们,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中,我们应当更加尊重和保障社会的多样性,在制定政策和进行治理时,更加注重社会各方的参与和意见,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从关注到互动转变。

国家逐渐意识到了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依托,开始与社会各方展开更加深入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和共识。

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也在不断丰富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

70年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呈现出单一到多元、被动到主动、关注到互动的内在逻辑。

我们应当从中汲取启示,更加尊重和保障社会的多样性,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和启示。

下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变迁的内在逻辑和启示。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高度干预和控制。

这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动荡的时期,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引导和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向着相对平衡的状态发展。

国家开始逐步放开对社会的控制,给予社会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这为社会各界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也逐渐由单向的上级对下级的指导转变为双向互动的状态,国家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参与政治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这表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正在逐渐向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在经济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控十分严格,全国实行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逐渐放开对经济的控制,鼓励和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引进外资,推动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逐渐进行了改革和转型。

这些变革表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经济领域也从单一指导转变为多元发展,国家不再是经济的唯一主导者,而是由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经济建设,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这意味着国家与社会的经济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国家的作用是保障和引导,社会是主体和参与者,双方共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在文化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进行高度的干预和控制,导致了文化的停滞和倒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家开始逐渐放开对文化的控制,鼓励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打破了以往的封闭状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国家也开始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和引导。

这表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领域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不再是对文化的绝对掌控者,而是和社会一起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李永志08政本二班学号:200833010219)1949年后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演变成“强国家─弱社会”模式。

改革开放使这一模式在经济领域有了重大改变,但国家并未积极推动社会自主能力的提高,国家与社会之间缺乏充分有效的联结组织来表达社会的利益、减缓国家对个人的直接压力,现有的许多社会团体不过是行政性组织的变种。

今后中国社会的自主能力需要不断提高,应当落实公民的“结社权利”和“出版权利”,建设民主制度,构筑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改革开放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1949年之后,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发生了不同于数千年历史的根本性变化,开始了“国家改造社会”的运动,致使国家权力比先前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具渗透性和覆盖性。

通过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人民公社化”等措施,打破了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的社区共同体,在实行国有化、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逐步把农村的经济组织政治化,政治权力扩充至以前从未被国家触及到的村庄之中,从而把广大农村社会纳入到国家管理的框架之中。

对于两千年来未有重大变化的中国农村来说,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无疑是一场彻底的政治重建工程。

首先,合作化削弱了家庭的生产功能,一种新型的超家族权威取代了传统的负责村社公共事务的自发组织,以动员村民从事集体行动。

其次,“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将国家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延伸到对农民家庭的严密控制。

这样,农村在生产、生活上长期的自然状态被有计划的管理控制所取代。

对粮食的“统购统销”进一步限制了市场和货币的使用范围,使国家可以通过价格“剪刀差”把资源从农村转移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

这样,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演变成了执行以党的意志体现出来的国家意志的工具。

经过对社会的“拯救、领导、限制、改造、规划”,国家变得无所不在,无往不胜,而社会则成为一个虚拟、抽象的符号,从此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两者的关系呈现为极端的“强国家─弱社会”模式。

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现状及改革方向

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现状及改革方向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开辟了新局面。其一,国家与政府权力在法律框架下运行,提高了履职能力。在权力机关建设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更加公正,代表覆盖面越来越广泛,更好地行使了其监督权、立法权。在行政机关建设方面,在国务院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统一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建立了民主、透明、开放的决策机制,使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行为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提高了政府民主化建设的进程。
第二,社会的自我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我国的社会组织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但其组织完善程度及对公共服务的贡献与发达国家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从长远目标来看,我们要造就一个组织体系完备的,自我服务能强的社会。但从当前的情况看,政府的轻视、不信任甚至是恐惧社会组织的发展,这样的观念给社会组织自身的体系建设带来了困难,比如没有良好的法律环境、法律缺失、注册艰难、资金匮乏、人才凋零等。如此一来,社会组织就难以胜任社会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制约我国社会自我服务水平的提高。
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方向
第一,国家与政府转变管理理念与体制。当前,行政主体还没有完全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也没有完全实现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更没有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这三大转变至关重要,在未来的改革中,应该针对各级政府持续推行这一改革目标及观念,并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强化社会协同参与机制及外部监督机制,以此来削弱社会管理中的行政色彩。同时,继续推定公民社会、理性社会建设,发挥社会成员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推定国家与社会协同治理的全面转型。
第二,对社会管理创新机制认识不足。如前所述,虽然我国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的管理体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紧张关系,政府依然没有用“治理”观念来取代“管理”观念。无疑,治理体制是需要国家培育与社会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形成,但当前很多地方政府还是持有管制型理念,对社会、公民及社会组织持不信任态度,不愿意接受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这就导致了社会管理创新体制的发展动力不足,社会力量也不能很好地对政府实施监督,从而未能改变一些地方一元化行政管理的社会管理体制。

关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关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

关于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及思考论文摘要: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经历7密切合作、分化改组、缓和调整等几个重大的历史时期。

反思这段历史,总蛄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新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战后,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越出一的范围,形成世界体系,这是战后国际关系中最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和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总结和解决的个新课题。

回颐战后50多年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历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巩固、演变和壮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大家庭式社会主义关系的建立及平稳发展时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为了维护自身的安生、主权和利益,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加强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在经济上,针对美国曲马歇尔计划,1947年7—8月,苏联先后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即“莫洛托夫计划”,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互之间也先后缔结了一系列科技、经济贸易往来协定,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

为冲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1949年1月,在莫斯科又成立了经互会,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在政治上,建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这是苏联针对当时已经开始的冷战形势、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问政治联盟而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在军事上,苏联先后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友好合作条约,欧亚民主国家间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与此同时,苏联还派军事顾问到东欧.并向这些国家派驻了约50万军队,从而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军事联盟关系:在此基础上,为对抗北约,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苏联和东欧各国形成了正式的军事集团:社会丰义形成体系后,各国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上相互团结,并通过条约、协定等形式相互支持、援助,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建立r大家庭式的兄弟般的互助合作关系。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政治理论界的重要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从古至今,有许多不同的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论流变和理论论争。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和当代视角,探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流变和论争。

一、古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流变在古代,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封建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被认为是社会的主宰者,君权神授、绝对统治。

社会则被分为不同等级,人们的地位和权力是天生的,民众的地位是低于国家的。

这一时期的思想代表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仁爱之心治国,要有民本思想,但是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他还是认为国家是应当居于上方的。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君主政治的理论,认为君主是统治国家的最好方式。

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开始出现变化。

在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出现了政治理论的新思潮。

休谟和洛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是通过民众的契约而来,国家应当为社会服务,政府应该受到民众的约束,这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次革命性变化。

之后,法国的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理论,这一理论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自由主义思潮中,出现了国家应该尽可能地少干预经济,让市场自由发展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国家应当更多地尊重市场和个人的自由,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对市场的调节和维护国家安全。

在社会主义思潮中,又出现了国家应当发挥更多的作用,对经济进行更多的干预,保障民众的利益和权利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国家应当是社会的权力来源和执行者。

在当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仍然存在着争议。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论争是其中最为激烈的。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与社会应当保持相对独立的状态,国家不应当过多地干预社会和市场,而社会主义则认为国家应当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演变及走向——以国家和社会的互动为视角

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演变及走向——以国家和社会的互动为视角
民起义中形成破解消除起义和革命的根本性制度方法 , 从而建
定、 分化、 平衡和规范秩序的社会法则的变化。[ . 由于这个研究 范式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强烈的论解释力, 被我国的社会科
学专家广泛的运用。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古代到现代经历 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 对于我国社会的治理和发展产生了各不
良性互动机会, 一旦国家对社会汲取过度, 而缺乏对社会的有效
管治能力的时候, 社会力量就会采用一种破坏性的方式来对抗
而影响其对公共事务的专有权力; 另一方面是当时成长起来的
新型社会力量并没有对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产生关切 , 农
中 四I 省机 多乏 共 J 委 级 关枢 报l I 省 £学 团
庙堂与江湖: 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国家与社会关系在 中国传统时代由于缺 乏像西方那样使
国家与社会分际的制度化的土壤 , 社会从来没有形成一支与国 家政权进行良性互动的力量 , 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明显
处于一种从属地位 , 国家通过制度化的工具对社会力量进行控
可以通过吸收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西方智慧的情况下, 我国社会
【 国的 国家与 j 会的 关系演变 及走 向 l 】 i i 士
以国家和社会 的互动 为视 角
◎眭海霞(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07) 10 2
摘要 : 本文力图以中国的历史发展为脉络 , 以国家和社会关系的互动为视 角, 探讨我 国的国家 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研究不同阶段的国家与社会的关 系, 分析这些阶段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特征和现
相 同的影响。
立起一种全新的国家与社会 良性互动机制, 最终农民起义往往 是沦为一种改朝换代的工具 , 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国传统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重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关系之间也产生了冲突。

通过对这些变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社会关系的内在逻辑。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启示,并对未来的国家—社会关系发展进行展望。

这篇文章将探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对未来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内在逻辑、启示、中国传统社会关系、重构、经济发展、演变、政治体制、互动、文化传统、冲突、展望未来。

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这种变迁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时代的呼唤。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从一个封闭的传统社会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迁的内在逻辑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持久。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国家通过政策和制度的调整,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社会关系得到了进一步重构,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个人权利的增强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更加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与此随着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新中国70年社会关系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何在政治与民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实现协调发展,这些都是我们今后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好地把握未来国家—社会关系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启示作者:杨平,铁镠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第6期杨平铁镠[摘要]国家与社会关系始终是政治哲学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亦是理解不同国家选择不同体制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关键因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国家与社会关系依次经历了“统合”——“分梳”——“整合”的历史变迁,对国家的政治权力结构运行、经济与文化体制变革均产生深刻的影响。

分析和阐述国家与社会关系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和实践经验,对于业已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趋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本位”立场,继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将是全面深化改革中需要不断推进和落实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关系;新中国;统合模式;市场经济;协同治理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9)06-0053-08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论述由来已久,它一直渗透和隐含在人类关于理想政体的思考和探索之中。

直到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关于自由和权力限制思想的发展,才使国家和社会关系问题显现出来。

国家与社会关系之不同定位,直接影响到权力的运行方式及其限度,因此,它始终是政治哲学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

作为西方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所造成的权力二元以及权利双生为民主、法治制度的设计提供了现实基础,从而在根本上决定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样式”[1](P46),而作为嵌入社会的国家,它在塑造社会的同时被社会所持续塑造。

“国家局部与社会局部之间的某些互动(或联系),能够并且确实有给双方带来更多权力的效应。

”[2](P370)从发展的视角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变迁,对于重塑新型国家-社会关系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依次经历了一些重要的阶段:从社会秩序的恢复到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汉唐之间的历史变迁

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汉唐之间的历史变迁

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汉唐之间的历史变迁谷川道雄(京都大学,日本京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围绕中国史的分期问题,日中两国学术界各自展开了激烈讨论,提出了许多相异的学说。

其中之一是将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分界线,对其前后时期予以区分。

众所周知,中国的一部分学者主张这时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日本,也有少数学者特别重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支持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根据,乃是中央集权式帝国的建立。

从公元前3世纪秦的统一到满清灭亡,这一体制维持了近2000年,因此认为它的建立具有划时代意义亦十分自然。

不仅如此,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经济上的一些巨大变化,如货币经济的出现、农耕技术的提高、土地制度的变化、宗法制度的衰退、小家族的析出、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等等现象,也是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

但是,如此思考问题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即这场变革究竟是朝什么方向迈进的呢?例如,作为政治城市的都市国家在变革中逐渐消失,继之而起的统一帝国又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建立的呢?宫崎市定对此曾发表过一个见解,指出各个地方的行政都市如县或乡等作为统一帝国的手足,是在春秋时期都市国家的基础之上设置的。

这一观点如果正确,那么可以认为当时的统一帝国乃是一个旧都市国家的统合形态。

宫崎进而还指出,汉代许多农民居住于都城内,这与古希腊都市国家的市民同时还是农民的情况同出一辙。

也就是说,春秋以前的都市国家在保留其原有性质的同时,又被统合成了统一的帝国。

因此就都市这一点来看,与其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是一场质的转变,倒不如认为是一个统合、扩大的过程,这样理解似乎更能揭示出历史的真相。

众多的都市国家在霸主的掌握之下,逐步形成领土国家,进而发展成为统一的帝国。

众所周知,郡县制正是在这样一种国家的扩大过程中得以创建的。

秦汉时期,上述扩大运动并没有停止。

汉武帝置河西四郡及朝鲜四郡,就十分清楚地显示出这一运动扩大到了域外地区。

汉朝的政策切断了北方匈奴的左右二翼,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匈奴逐步走向衰退,到东汉时期,不但对汉朝形成不了任何威胁,相反还厕身于汉朝的统治之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 与国家 政治 的分离的思想 马克思在谈到这一点 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
的支配下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由 实际上 这只是社会中 的一部分人即资产阶级获得了自由 至少享有一种形式上的平等 阶级来讲 虽然他们丢掉了身上所带着的封建枷锁 并 但他们却陷于社会经济 国家机器 为了维持经 上的不平等 国家只是一个 虚构的共同体 沦为 管理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 济上的不平等
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所做的科学 论述 并要对国家和社会关系作哲学和历史的分析
一$ 国家$社会范畴的区分
国家和社会在理论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有不同的规定和性质 会这一对范畴的规定 性质分别作了概括 二者具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国家和社 社会 是受
从以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分析 和界定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 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区别国家和社会范畴的不同 其一 国家是规范性领域 是一种规范性力量 它通过一系列 法律的 道德的 政治的 经济的规范去缓和阶级冲突 和阶级矛盾 以维护现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而社 会则是规则性领域 点 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按照 与国家相比具有自为性的特 自身的客观规律运行着 是政治性
和占有社会的一切领域 从而客观地形成了国家和社 会的一体化 正是由于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中 国 家和社会的分化不明显 国家也同时占有着社会的领 域具有社会的职能 客观上造成了古代政治哲学观念 上的错乱 一直没有搞清楚国家和社会各自领域和职 能的划分 到了近代 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 济迅速发展起来 在不少地方 当国家制度还是专制主 义的时候 社会制度已慢慢改变 产生了与私人企业制 度相联系的种种自由 国家和社会的一体化趋向解体 资产阶级的 市民社会 从政治共同体中分离出来 成 为一个独立自在的领域 元化完成阶段 何影响 在 同时 了共同体的一切外观 国家和社会关系正式进入二 并清除了国家对财产发展的任 马克思指出 资本主义自由经济 抛离 由于私有制摆脱了共同体 国家获得
了与市民社会并列的并且在市民社会之外的独立存 这样 商品经济协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便 完成了 黑格尔用历史唯心 政治生活同市民社会分离的过程 性质首次作了界定和区分
主义的观点 从 理念 出发对国家和社会的规定性和 把握到了国家和社会分化 他 的历史趋势 但得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黑格尔是第一 个系统提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并加以论证的人 在 时说 离 资本主义完成的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分化 从社会 发展的总过程来看 要阶段 是社会走向成熟和自觉的一个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从国家 而对那些被统治 年出版的 法哲学原理 中提出了市民社会 经 黑格尔的出发点是作为两个永久的对立面 作
国家和社会是一对矛盾关系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 二者的关系 治体制改革 对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的现实 精神
作为显示出来的自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 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 相反 国家是 这种具有组织形 国家
集中起来和组织起来的社会暴力 式的暴力就叫国家 体说明
义上是与 国家 概念相对的
思 恩格斯那里 国家不再是黑格尔所谓的 伦理理念
!"
学术论坛

理论月刊 !""# 年第 $! 期
规律 社会管理手段主要表现为经济调节和政治民主 正是因为社会和国家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 的相互关系 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就是政治和经济的关 总之 社会和国家二者 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 系 是强制和民主调节的关系 关系是极为复杂的 究
三! 国家和社会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家和社会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会最终实 现同一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国家的消亡 德国社会学家弗兰茨 奥本海认为 就国家的本质来 而将变成为 讲勿容置疑的是 国家发展的趋势 就是它必将走向消 亡 它必将不再作为 崛起的政治手段 自由民联合体 将不再有 国家 而只有 社会 制度的确立 在未来的 自由民联合体 社会中 国家的消亡是通过国 社会主义
恩格斯曾对国家这一范畴作过具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
是表示 这个社会陷于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 分裂为 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 这些对立面 这些经济利益冲突的阶级 不致在无谓的 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 就需要有一种表面驾于社会 之上的力量 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 把冲突保持在 秩 序 的范围之内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 但又自居于社会之 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可见国家并 不是 从来就有的 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企图扼杀它 在这样的国际条件下 社会主义国家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承担管 理经济的社会职能 而没有像马克思 恩格斯和列宁曾 设想过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通过政治职能的弱化而 实现国家的消亡 会关系问题 受到压抑 这是由于当时不利的国际环境决定 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 由于一度没有解决好国家与社 造成国家政权对社会经济的行政干预过 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采用强制行政命令手段 当前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经济 多 形成了一定的 国家崇拜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次革命
同的人们 为了 达到最优良的生活 而结成的联盟 是一种以实现 最高的善 为目的的最高而包含最广
资产阶级在完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二元
化之后 决不可能弱化国家职能 相反资产阶级国家机
!"
学术论坛
理论月刊 !""# 年第 $! 期
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 确切地讲 资产阶级民主制 度在完全排斥了封建贵族之后 并没有向着民主的目 因此 的 即国家逐渐消亡这一方向发展 相反国家机器迅速 膨胀起来 真正成为凌驾在社会之上的 利维坦 社会由于陷于经济上的不平等还不能整个地决定自己 的政治生活 社会不能从政治上有效地制约国家 尽管 如此 但正如马克思所证明的那样 国家和社会的二元 化是推动社会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越的阶段 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社会主义阶段也同样处在完成国家和社会关系 二元分化阶段 是国家和社会关系从二元分化走向趋 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 资本主义多次 同的一个不可逾越的过渡阶段 一个不可逾
其二 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性 国家的基本特征 国家 是通过政治手段而联系起来的人与 社会 则是通过经济手段而联系 在国家领域中社会矛盾主
即市民社会就是独立于个人的社会关系的
人之间关系的总和
并且构成的是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 什么是国家呢
起来的人之间关系的总和
会 是有独特特征的社会
要表现政治斗争 阶级关系主要表现为政治关系 管理 社会的手段主要表现为政治强制 相反在社会领域 社 会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经济
国家和社会本质的科学分析和论述进行深入细致的研
二! 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历史嬗变
根据唯物史观的理解 上都是社会决定国家 异 无论从国家和社会的起 源 还是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角斗 在国家和社会关系 但在人类历史上 由于社会 尤 其是经济 发展程度 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关系的差 国家对社会的渗透以及社会对国家的控制的程度 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在现实中始终是与上述 在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 的差异性 原则不一致
义 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 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 关系 国家所有制和社会所有制的关系 市场经济和民 主政治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自主化等理论和现实问 题 因此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科学认识 将会为经济 要正确地把握国 就必须从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及 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对有 政治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家和社会的关系 其历史演变的一般规律出发
学术论坛
理论月刊 !""# 年第 $! 期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嬗变及其发展趋势
! 华中科技大学 哲学系" 湖北 武汉 !"##$!#
摘要!国家与社会是两个既相互对立 又密不可分的实体 国家是通过政治手段而联系起来的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总和 而社会则是通过经济手段而联系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家与社会始终是交织在一起 的 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与社会对国家的控制贯穿于国家与社会关系产生与演变的全过程 未来的国家将是一个自 我管理的社会 未来 自由民联合体 社会中将不再有国家而只有社会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 历史演进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的社团
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也把国家看成是 自由 直
的人民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建立的完善的联盟
到启蒙时代 不少思想家 也不对国家和社会概念加 以划分 他们通统把 国家的起源 和 社会的起源 看 作是一回事 这段时期内 社会经济在国家政治的超 常强制下始终处在萎缩的状态中 国家对社会无孔不 入的渗透 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育过程 国家不仅是 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治管理机构 而且也曾操纵控制
表现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嬗变 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古代人类社会 国家和社会是同一的 这里的古 代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宽泛概念指原始社会到封建社 会前期 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 原始社会 人类 人类社会还处在原始群和原始部落 还处于蒙昧时期
时期 是没有国家的历史时期 国家和社会是原始的同 一 其二 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 人类建立了国家 但国家和社会的职能仍没有具体的区分 当了社会的一切职能 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对社会 的渗透无处不在并实际上控制了社会的一切活动 担 因此这一时期国家和社会实质 世纪前后 相邻的城邦联 古希腊城邦 上是同一的 直到中世纪末期 城邦一直是西方的主要 到了公元 合在一起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国家 在中国 中央集权 的统一国家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形成 就是一个公民生活的全部内容 它既是一种社会组织 又是一种政治体制 社会生活就等同于政治生活 在古 希腊人的城邦生活中 国家和社会仍然是融为一体的 这种 融为一体 并不是完全的 同一 家和社会虽然得到了区分 封建专制国家 意味着王权对社会的全面渗透 在封建专制国家里 国 但国家又以其特有的方式 实现了对全社会的控制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国家不 仅凌驾在社会之上 而且全面担当着社会的职能 国家 和社会实质上是同一的 人类对国家与社会这一对范畴的认识也经历了 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相 一致的 在人类思想史早期 人们往往就把国家和社 亚里士多德认为 国家 城邦 是 等 会等同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