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第九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ttp://www.soil.csdb.cn/classification/main.htm
3、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1)从发生学到诊断学 发生学:重视成土因素和成土过程; 依靠中心概念,边界条件不明确, 缺乏定量指标,依靠权威与经验, 无法建立检索与信息系统;
诊断学: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核心, 确立众多的定量指标,建立检索系统。
系统分类的关系 ➢ 土壤成土过程与诊断特征
第一节 土壤分类概述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与意义
1、土壤分类: 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
按照一定 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 不同的类别,并分别给予一定的名称。 2、目的:
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 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意义: 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 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
据1988年修订版,联合国土壤图图例单元 分为三级。一级土壤单元由1974年的26个 增为28个,大致相当于美国、俄罗斯土壤分 类中的大土类;二级土壤单元,由1974年的 105个增加到153个,相当于亚类。三级单 元,扩展了土相的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是国际土壤学 会下设组织,成立于1980年。其目的是在 目前全世界尚无统一土壤分类的情况下,提 供一个国际间可相互比较的土壤分类体系, 并于1989年提出了初步土壤分类单元参比 的方案,如表6-3 所示。
突出我国土壤的四大特点: 古老的耕作土壤; 广阔的热带亚热带土壤; 内陆极端干旱土壤; 青藏高原土壤。
3)现状 两个分类系统并存: 一是定性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属于土
壤发生学体系;
二是定量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属于土 壤诊断分类体系。
2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原则
土壤分类应以土壤发生学理论为基础。
如: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盐基饱和 度,铁质特性、石灰性等。
诊断特性与诊断层的不同在于所体现的土壤 性质并非一定为某一土层所特有,而是可出 现于单个土体的任何部位。
3)级别
土纲(order) 亚纲(suborder)
土类(group) 亚类(subgroup) 土族(families) 土系(series)
4) 命名
采取分段连续命名方式,即土纲、亚 纲、土类、亚类为一段,以土纲为基础, 在它的前面叠加反映亚纲、土类、亚类性 质的术语,分别构成亚纲、土类、亚类的 名称,性质术语一般限制为2个字。
5)检索
各级别是通过诊断层和诊断特征的检索 系统确定的,使用时按照检索顺序,自上而 下逐一排除不符合要求的类别,就能找到正 确分类位置。
第九章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第一节 土壤分类概述 第二节 中国土壤分类 第三节 土壤分布规律
要求:
➢ 了解土壤分类的概念、意义及发展 历程;
➢ 掌握我国土壤分类系统 ➢ 理解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系统分类
的关系 ➢ 掌握我国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重点:
➢ 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 我国土壤类型分布规律
难点:
➢ 中国土壤分类方法 ➢ 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与中国土壤
2)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 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分为: 诊断表层——位于单个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 如:有机质表层,人为表层等。 诊断表下层——由物质的淋溶、迁移、淀积或 就地富集作用在土壤表下层形成的具诊断意 义的土层。 如:粘化层,漂白层等。
诊断特性: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具有定 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 的)。
实际运用时不仅仅依据生物气候条件,而 是从土壤本身属性及其特征方面具体分析, 辨证地看待和运用土壤地带性学说。
2)级别
土纲 亚纲 土类
亚类
自亚类以上为 高级分类单元
土属
土种
变种
土纲
是对某些有共性的土类的归纳与概括, 把具有相近成土过程的土壤划为同一土纲。
共12个土纲: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 钙层土、干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 水成土、盐碱土、人为土、高山土等。
土类
土类是发生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在分类学发展 过程中土类是相对稳定的。
在划分土类时,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 性的三者统一和综合。同一土类有相同的主导成土 过程, 土类之间的差别,无论在成土条件、成土过程 方面,还是在土壤性质方面都具有质的差别。
如砖红壤土类代表热带雨林下高度化学分化、富含 游离铁、铝的酸性土壤;黑土,代表温带湿润草原 下发育的有大量腐殖质积累的土壤。
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自南而北 依次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与 黄棕壤带;长江以北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 幅变窄,方向偏转,棕壤地带均呈东北-西 南向分布;在东北地区偏转更为明显,由东 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 林土、栗钙土带,如图所示。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分布图
欧亚大陆土壤(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单元)空间分布格局图
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中土类的全球分布图 (据Bridges E M, 1978)
美国系统分类中土纲的全球分布图 (据Malcolm E. Sumner,1999)
土壤经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地带性土类 大致沿经线延伸,而按经度由沿海向内陆 逐渐变化的规律。例如,在地处欧亚大陆 东部的中国温带地区,从沿海至内陆分布 的土壤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 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按美 国土壤系统分类,分布的土纲则依次为淋 溶土-软土-干旱土等。
③ 从经验性的中心分类走向有边界定义的诊断分类: —1985年出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 —1987年出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 —1988年出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三稿》 —1991年出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 —1995年出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 —2001年出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
优点: 强调土壤发生、成土过程对土壤的 影响,是现代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缺点: 侧重成土因素,分类指标不具体; 侧重中心概念,界限不明显; 缺乏定量指标,无法建立定量与检 索目标
3 定量化的土壤系统分类(诊断分类)阶 段 以1975年美国《Soil Taxonomy》发 表为代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潮流。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分布格局图
4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土壤随地形 高度的升降依次地、有规律地相应于生物 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把土壤随地形 高低自基带向上(或向下)依次更替的现象, 叫做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如图所示。
中国北方温带暖温带土壤垂直分布规律示意图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垂直分布规律示意图
3)命名方法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采用连续命名与分级命 名相结合的方法。
土纲和亚纲为一段,以土纲为基础,在它 的前面叠加反映亚纲性质的术语,构成亚 纲的名称。
土类和亚类为一段,以土类为基础,在前 面叠加反映亚类性质的术语,构成亚类的 名称。
土种、土属、亚种均不能自成一段。
4)高级分类单元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比数据库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分土纲、亚纲、大 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等六级。Brady 指出上述土纲加冻土,反应了母岩风化与 土壤发育程度,如图6-2所示。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与母岩风化、土壤发育相互关系图式
联合国FAO和Unesco为编制1:500万世 界土壤图,从20世纪60年代初着手准备,于 1974年出版了《世界土壤图图例系统》。图 例单元虽非土壤分类单元,但相当于一个不 完全的土壤分类制。在制订图例单元时,采 用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概念,其基本内容 均取自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种14个土壤的检索见表16 -2
第二节 土壤分布与分区
一、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 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 特性。应当指出,土壤分布规律还与土壤 分类系统相联系,如图所示。
理想大陆上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的分布规律 (据 Strahler等,1989)
依据; 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
介。
二、土壤分类的发展过程
1、古代朴素的土壤分类阶段
2、近代土壤发生学分类阶段
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 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 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 结合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类 的依据。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形成了土 壤地理发生学派、土壤形态发生学派和 历史发生学派三大学派鼎立的现象。
1931年Prescott在引进吸收俄国 土壤分类体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 澳大利亚土壤分类体系;1968年澳 大利亚引入了美国土壤学概念,并形 成澳大利亚现代土壤分类系统,如图 6-4所示。
第二节 我国的土壤分类
1、简史
1)古代 《禹贡》,《管子》等进行了初步 分类 特点:实用性;分级与分等相结合;
《禹贡》土壤种类表
2)近代:三个时期 ① 1930s~1950s 马伯特(Marbut)分类 分为三个土纲(显、隐、泛),2000多土系, 新增了山东棕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等新土类。
② 1950s~1970s 苏制 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方案, 土类为主体,增加了新土类。 1992年确立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2 全球各洲土壤广域分布模式
由于世界各洲大陆所处的地理位置、面 积的大小、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的地 质构造和地形的不同,各洲大陆土壤广域 分布模式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土壤广域 分布模式最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和复杂性 的是亚欧大陆,其土壤广域分布模式,如 图所示。
降水量
热 量
图8-5 欧亚大陆广域土壤分布模式图
1、土壤的广域性分布规律
通常把在全球陆地上大体呈连续分布, 并与大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叫 做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按照土壤发生学理 论,土壤分布规律可用多变函数式表达:
S = F(W、J、G)
式中:S表示土壤;W、J、G分别表示纬度、 经度及高度等。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 土壤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 线延伸,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
表9
我国与世界主要土壤分类系统的大致对应关系1)
中国土壤 系统分类
美国土壤 系统分类
联合国土壤图例单元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2)
人为土
——
人为土
水稻土,灌淤土,娄土(人为土)
有机土
有机土
有机土
泥炭土(水成土)
火山灰土 火山灰土
火山灰土
火山灰土(初育土)
干旱土 盐成土
干旱土
钙积土、石膏土 盐土,碱土
干旱土,漠土,高山漠土
新成土
新成土
冲积土,薄层土,疏松岩 性土
初育土
雏形土
始成土
雏形土
草甸土,潮土(半水成土);棕色针叶 林土;淋溶土和铁铝土中其他具雏形层 的土壤
潜育土
潜育土
沼泽土(水成土)
均腐土
软土
黑钙土,黑土,栗钙土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黑垆土,灰褐 土,黑色石灰土等
灰土
灰土
灰壤
灰化土,漂灰土?
铁铝土
氧化土
铁铝土,聚铁网纹土
5 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除了受气候和生物因素制 约外,还受地方性因素如地形、母岩和母质、 水文条件、时间和人为活动等的影响,并在 土壤地带内呈现不同的土壤类型组合和分布 模式,一般称之为土壤的区域性或地方性分 布规律,如图所示。
砖红壤,赤红壤
富铁土
老成土
低活性强酸性土,聚铁网 纹土,低活性淋溶土,粘
绨土
红壤,黄壤,燥红土,红色石灰土
1)只是大致淋对溶应土,并淋不土溶完(土全部,等分老同)成。2)高 酸尚活 土有性 ,一淋 灰些溶 化不土土 淋好, 溶对高 土应活 ,的性 粘土强 磐壤未列淋 粘 壤入溶 化 ;。土 层 部( 的 分有褐红粘土色化和石层部灰者分土)燥等;红半土淋)溶;土部(分有红
4 目前已跨入了定量的系统分类阶段,研 究手段更加丰富。
三、当前国际主要土壤分类体系
当前国际主要土壤分类体系
美国土壤分类系统(ST) 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FAO/UNesco)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WRB) 土壤地理发生分类
20世纪中期在史密斯主持下,先后集中 了世界各国上千位有经验土壤学家的智慧, 经过10年努力,于1961年提出了依据土壤发 育的本身性状,即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 基础,以定量为特点的土壤系统分类, 1975年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成为国际土壤分类历史上又一 次巨大变革的起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