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学案中图版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教案中图版选修5
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课堂表现是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的重要指标,有助于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在小组讨论环节,各小组需要展示其讨论成果,如防灾减灾方案的设计、案例分析报告等。教师将根据各小组的展示内容、逻辑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 板书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图表、图片或符号,以增强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板书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插图或漫画,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 板书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颜色或字体,以增加视觉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板书设计应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复习。
- 板书可以采用一些记忆技巧,如联想记忆、重复记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复习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自然灾害及其特点”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3. 随堂测试:在课程结束前,进行随堂测试,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测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等,旨在考察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中图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中图版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并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特征、发生原因和有关的地理现象。
2.掌握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能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意识,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安全防范意识。
二、教学内容1.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常见自然灾害的特征、发生原因和有关的地理现象。
3.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
4.安全防范意识与环境保护。
三、教学重点1.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和特征,能够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有关地理现象。
2.掌握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
3.加强环境保护与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有关地理现象。
2.如何加强环境保护与安全防范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安排1. 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等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灾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学过程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教师引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2.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什么是自然灾害,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3.介绍自然灾害的分类,如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水文灾害等。
第二节常见自然灾害的特征、发生原因和有关的地理现象1.介绍常见自然灾害的特征,如气象灾害的强度、地震灾害的震级等。
2.分析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有关的地理现象,如气象灾害的气候因素、地震灾害的地质构造等。
第三节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1.介绍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如防洪、防震、防风等。
2.介绍现代科技手段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如卫星遥感技术、地震预报等。
第四节安全防范意识与环境保护1.强调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宣传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范知识。
中图版地理选修5《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word教案
中图版地理选修5《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word教案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难教案【导入】人类为了生存进展和提升生活水准,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庞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阻碍到自身.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难如,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稳,引起了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了自然灾难的频发。
1.土壤腐蚀(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缘故【点拨】其产生的缘故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要紧是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滥采滥伐,造成地表植被严峻破坏,使得原有植物根系固土作用大大降低,加速了地表土壤的流失。
阅读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明确以下几点①水土流失的缘故②水土流失的危害(2)土壤腐蚀的后果【点拨】腐蚀区,耕作层流失,保水、蓄水能力降低,洪涝时加剧洪涝,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腐蚀的进展,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难;在下游地区,,由于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湖泊淤浅,航道的行洪能力、湖泊的调蓄能力降低,增加了洪涝灾难的发生频率。
2.荒漠化的缘故及后果【点拨】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洪涝和半洪涝地区荒漠化的要紧缘故,荒漠化的要紧阻碍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难阅读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明确各事件要紧的污染物及造成的危害1.全球变暖(1)气候变暖的缘故(2)全球变暖带来的要紧阻碍和危害【点拨】一是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二是加剧洪涝、洪涝和其他气象灾难;三是阻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阻碍人类健康。
(3)全球变暖对我国的阻碍【点拨】总体上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冬季强于夏季;在北部和西部的温顺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在长江、黄河流域,洪水爆发的频率将会增加;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将更加频繁。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 第3章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 第1节 第2课时 海洋灾害与生物灾害
要点笔记 台风灾害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 灾害。
3.海啸 (1)概念:由海底 地震 、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 (2)危害:常造成 岸堤 决裂、船舶倾覆、建筑物倒塌、人员严重伤亡, 损失巨大。 (3)分布:世界上80%~90%的海啸发生在 太平洋 ,印度洋沿岸国家也时常 受到海啸的危害。
2.鼠害 危害:危害植物的 根系 ,造成农作物 减产 、森林和草场的破坏, 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此外,鼠类还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思考感悟 1979年,美国白蛾从辽宁丹东进入我国,随后相继在鲁、陕、冀、 沪等地出现,对这些地区的园林绿化和林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它们 的四龄幼虫可危害300多种植物,其具有暴食性,成片的树林常被横扫一光。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渤海海域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风 浪大,风向以偏北风为主,致使海水向渤海西南岸堆积,风暴潮较强;东北岸 吹离岸风,风暴潮较弱。 答案 渤海海域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风浪大;风向以偏北 风为主,致使海水向渤海西南岸堆积,因而风暴潮较强;东北岸吹离岸风,风 暴潮较弱。
方法突破
1.海啸的成因 海啸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大规模的水体扰动,引起大规模水体扰动的原因主 要有: (1)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扰动水体引起海啸。 (2)海底大规模火山喷发和海底火山口塌陷扰动水体,引发海啸。 (3)气象原因引起,一般表现为风暴潮,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啸。 (4)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大面积海底突然下降或隆起,扰动海洋水体,引发 涌浪、海啸。自然界中发生的海啸绝大部分是这类海啸,如地震海啸。
12345
C.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D.气流呈逆时针旋转
12345
解析 第4题,海洋升温较陆地慢,秋季热带海区水温较高,A正确。 第5题,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 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A错误;台风属于热带气旋,气流辐合上升,B错误; 多形成短时间强降水,C错误;影响我国的台风气流呈逆时针旋转,D正确。 故选D。
高二地理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教案新部编本中图版选修5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高二地理选修 5 第一节自然灾祸及其影响●教课目的1.初步认识自然灾祸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经过事例理解人地互相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 (如照片 )展现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祸的影响。
3.初步论述自然灾祸危害程度的地区差别形成体制。
●教课要点、难点1.要点理解自然灾祸的内涵2.理解自然灾祸的危害及其程度●教课方法1.经过实例,概括自然灾祸发生的条件2.采纳播放录像、采集报刊资源等,认识自然灾祸的影响●教具准备资料卡片、投影仪(片 )。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新课]不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飓风“卡特里娜”,仍是带来空前灾害的巴基斯坦地震;全世界不管是发达国家,仍是发展中国家,在2005 年都不会忘掉“自然灾祸”这个名词。
自然灾祸此刻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浪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04年自然灾祸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05年则可能大大超出这一数字。
自然灾祸正以它巨大的损坏性和震惊性,让人类不得不沉思自然灾祸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自然灾祸?自然灾祸的发生与那些要素相关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标题。
[讲解新课]一、自然灾祸(板书)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祸: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样变化或异样。
自然灾祸是指因为自然异样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损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祸是自然异变与人类互相作用的产物。
自然异变自己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建的各样物质财产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祸。
[ 转承 ]那么自然灾祸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2、自然灾祸的发生的条件[学生活动 ] :回答[点拨] :自然灾祸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遇到伤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蒙受灾祸的客体。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3章第1节第1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学案
第一节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1课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自然灾害的成因。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分布,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2.掌握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综合思维)一、自然灾害概述1.概念: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条件(1)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分类:我国在自然灾害成因分类基础上,根据灾害特点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的不同,将其分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七类。
[易混提醒]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界异常变化”说明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如交通事故不属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构成危害”说明自然灾害具有社会属性,如发生在昆仑山中的滑坡没有对人类构成危害,就不属于自然灾害。
太平洋荒岛上发生的地震属于自然灾害吗?[提示]不属于。
因为没有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
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1.地震(1)概念: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分布: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特点: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
(4)类型: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千米)、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700千米)。
(5)危害2.滑坡(1)形成原因: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破碎,地势起伏大的地区。
(3)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表覆盖物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有哪些?[提示] 滑坡强度主要与滑坡规模、滑移速度等有关,而滑坡规模和滑移速度与滑坡体的位置和体积等有关。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件湘教版选修(共54张PPT)
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发生改变
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造成土壤侵蚀、
、森林枯竭、
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大量的氟利昂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答案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处阴山山脉北坡,内蒙古高原南缘。
物种灭绝:人类活动对 、
的大规模破坏和对
致的损害还是区域性的,而
、 气候变化和生物臭多氧样层性耗减竭少所带来的损
害则是全球性的。
2.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温室的气增体加。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 是森林破坏和大气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
(2)后果:全球气候变暖导致 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海平上面升,“厄尔尼诺”现象一再发生,给各国
探究导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长江上游西南林区的森林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50% 以上,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已有50多个县区的森林覆盖率只剩3%~5%。金 沙江、雅砻江和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的旱地占34%,坡度大于35°的坡耕地占 总耕地面积的23%。洞庭湖的面积从1825年的6 000多平方千米减少到1985年的2 690平方千米。
解析 答案
2.牲畜头数的变化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盐碱化 C.水土流失 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 牲畜头数的不断增长意味着过度放牧,易造成土地的荒漠化。
解析 答案
探究点二 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探究导引
读“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领域主要有_生__物__多__样__性__、_气__候__变_化___、___国__际__水__域 臭和氧_的__消___耗_____等。 2.特别被关注的领域是生_物__多___样__性___,原因是 生物多__样__性__构__成_了__人__类__生__存_和__发__展__所__依__赖_的__生__命__保__障_系_____ 统;当__前__地__球__上__生__物_多__样__性__损__失__的__速__度_比__历__史__上__任__何__时___ 候都快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课件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同步教学第3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小节学习
问题探究三 台风的实质及危害是怎样的
基础考点
[思考探究]
2018 年 9 月 16 日 17 时,第 22 号超强
台风“山竹”从广东台山海宴镇登陆,登陆
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14 级。截至 2018 年 9
月 18 日 17 时,台风“山竹”已造成广东、
广西、海南、湖南、贵州五省(区)近 300 万人受灾,5 人死亡,
C.丙
D.丁
4.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不包括
()
A.冲毁铁路
B.阻塞河道
C.冲毁城镇
D.损坏林木
解析:第 3 题,读图,根据河流只能出现在山谷中判断,甲、 乙、丙三地都位于河谷内。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位于我 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暴雨集中,所以发生泥石流的概率较大, A、B、C 错。丁地地形平坦,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小,D 对。第 4 题,若丙地发生泥石流,可能造成冲毁铁路、阻塞 河道、损坏林木等危害。但丙地峡谷面积小,地形坡度大, 不会有城镇发展。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 物等。
3.立足“地理实践力”,你认为材料中两次地震灾害的 损失差异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少于唐山地震,说明人们防震 减灾能力提高;汶川地震经济损失大于唐山地震,说明随着 经济发展,经济密度增大。
1976 年的唐山地震和 2008 年的汶川地震,是我国近 70 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两次地震灾害。尽管两次地震的震级和 烈度差不多,但是两次地震造成的损失却相差很大。汶川地 震死亡人数远远小于唐山地震,而直接经济损失却远远大于 唐山地震。
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及灾害的比较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
教学过程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 读图P19分析]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径流量的大小,用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建水库前和建成水库后的径流更加平稳,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阅读指导P19]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而为人们对灾害的预报提供了可能。
据灾前兆、监测预报,会取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⑴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⑵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①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②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案例1]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学生阅读,然后分析讨论) 1、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 2、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①住户清楚防灾紧急通道;②易倒易碎品合理放置;③家里没人时关闭煤气阀;④每年举行抗震大演习;3、加固公共设施。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
读图1.29分析]深圳布吉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 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在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等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大;同期,改变为城镇用地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洪水流量无大的变化。
说明了土地利用城市化,建筑用地增加、植被减少,洪水流量增加。
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小灾情。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过程1、不同地区“缩小”: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地区,有财力和物力防灾、灾时救援迅速、灾后恢复生产生活;“放大”:经济基础弱、时局动荡、人心不稳地区,减灾不力、防灾无措。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课件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1)毁林会加剧海南哪些地质灾害的发生? (2)毁林引发的水土流失给水旱灾害带来的影响有哪些?从减少 全岛水土流失角度出发,应重点恢复和保护的是什么地区的植 被?为什么?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毁林主要发生在山区,因此可诱 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第(2)题,毁林引发的水土流失一 方面使山洪发生频率增大,另一方面使河流、湖泊淤积,增加 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要减少全岛水土流失,应重点保护全岛 水源地的森林,即中部山区。
第十四页,共23页。
【核心归纳】 1.过度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第十五页,共23页。
2.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灾情的“放大”或“缩小”
第十六页,共23页。
【跟踪训练】 近年来,由于海南许多公司和企业疯狂围山圈地种热带经济作 物,肆意占山开垦,使得海南天然林、水源涵养林锐减,水土 流失加重,部分地区山体滑坡、河水断流,气象灾害与地质灾 害频发,西部沙漠化土地进一步扩展。结合上述材料,完成下 列各题。
第二页,共23页。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自主学习】 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减轻作用:科学防治可以抑_制__(y_ì_zh_ì或) 减轻自然灾害。 (2)加剧作用:不合生理产的(_s_h_ē_n_g_c_h_ǎ_n_)以活及动战争等,会加剧自然灾 害。
第三页,共23页。
2.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1)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修渠建库、乱砍滥伐引发泥石流。 (2)大型水库蓄水可能诱地发震__(d_ì_z_h_èn。) (3)通过河流及人工排污渠道向沿海海域输入过多的营养物质形 成赤“潮_(_c_h_ì_c_h”áo。) (4)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易发生暴雨灾害。 (化5)石__(_h_u_à_sh_í_)_燃_料消耗的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优质课省级比赛获奖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
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2学情分析
本节是选修地理的第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对自然灾害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自然灾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需要对高考的形势进行分析。
让学生能够重视选修。
3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
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实事导入
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05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
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04年自然灾害
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05年则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标题。
2【讲授】讲授新课
一、自然灾害(板书)。
高中地理《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案1(人教版选修5)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材分析自然灾害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严重、损失巨大,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因此,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探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人类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实施本章教学内容基于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的部分知识点,包括: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比较同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将上述内容组合成三节,即“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可见,本章教学内容主要介绍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理论性、原理性较强。
教材编写过程中,依据并实施了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一)强调基础知识,重视阐明自然灾害产生、形成的基本原理本章介绍了自然灾害,以及干旱、地震、洪涝等11种主要自然灾害的定义,简单列举了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进一步分析了各灾种的形成原因。
为了避免概念过于集中使得课文枯燥乏味,尽量将科学概念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辅以形式多样的图像,以图代文,比如,使用了示意图分析灾害形成条件,使用灾情照片直观展现自然灾害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深入浅出地阐明灾害形成的基本原理。
(二)注重将科研成果科普化、教学化,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高中地理重视对于“理”的分析,有必要挑选好的案例把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从例到理,有助于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地理原理、概念。
无疑,选择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具有适时性、实用性、真实性,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科研前沿,还可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地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比如,选用日本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洪水的影响等近年研究的新成果作为案例,来阐明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受灾体易损程度的。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念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大附中
王红
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利:人类对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治,在一定 人类对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治, 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 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 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 • 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 会加剧自然灾害,甚至导致多种人为自然 会加剧自然灾害,甚至导致多种人为自然 灾害的发生。 灾害的发生。
强热带风暴“ 强热带风暴“纳尔 吉斯”2008年 吉斯”2008年5月2 日在缅甸 缅甸伊洛瓦底 日在缅甸伊洛瓦底 省海基岛附近登陆。 省海基岛附近登陆。 风暴登陆时最大风 力超过190千米。 190千米 力超过190千米。
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100年间,大西洋 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100年间, 100年间 飓风每年发生的次数翻了一番, 飓风每年发生的次数翻了一番,这部分应归咎 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表面温度上升。 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表面温度上升。
干旱导致粮食急剧减少
飓风肆虐
珠穆朗玛峰“变矮”
珍贵物种濒临灭绝
预计到2100年 海平面将上升65-100厘米 预计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65-100厘米 2100 65
在过去的30年里, 在过去的30年里,地球平均气温升高了约 30年里 2.78℃。如果全球变暖的速度得不到控制,15年后 2.78℃。如果全球变暖的速度得不到控制,15年后 孟加拉国20%的国土面积将会被水淹没。 孟加拉国20%的国土面积将会被水淹没。 20%的国土面积将会被水淹没 孟加拉国西南部的居民已经亲历了全球变暖的 后果: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壤盐碱化, 后果: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壤盐碱化,以稻米种植为 主的当地农民失业, 主的当地农民失业,用泥土建起来的房屋在季风来 临时发生倒塌。 临时发生倒塌。
3.1 常见自然灾害及成因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类型及危害。
2.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
3.熟悉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4.了解和分析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台风、干旱、洪涝、寒潮)和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的成因和危害。
5.了解生物灾害的分类与危害。
【教学重难点】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过程】教师(播放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视频):我们遇到过一些灾害,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灾害,究竟什么是自然灾害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6~87页图文资料,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1)什么是自然灾害?(2)自然灾害分为哪几类?各包括什么自然灾害?(成果展示)(1)自然灾害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教师强调:①诱因:自然界异常变化;②有承受灾害的客体(人员、财产、资源等)(2)自然灾害的分类: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完成下列问题,理解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区别。
学生合作探究:(1)讨论以下列举的现象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说明原因。
(2)交流自己见过的自然灾害及造成的损失。
A.—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田地里很多西瓜砸烂了。
B.化工厂废水泄漏,水田被污染,有刺鼻的臭味。
C.一游客违反规定在林区吸烟,乱扔烟头,引发森林火灾。
D.楼上一块广告牌被一阵瞬时大风刮落,正好砸在楼下的两辆汽车上。
【设计意图】对自然灾害的理解是本教学环节的难点,因此教师先作点拨,再安排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1)A和D所示的事件属于自然灾害,因为造成灾害的冰雹和风都来自于自然环境中,也产生了损失。
B和C所示的事件造成损失的原因是人为因素,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2)学生自由发言。
精讲点拨: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学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课件中图版选修2021优质ppt
课 时
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集中在西南地区;
栏
目 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风暴潮分布在东部沿海地
开
关 区,病虫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农耕区。
教材 P14 “读图”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地中海—喜
马拉雅一线、东非大裂谷及大洋海岭附近。
教材详解区
教材 P16 “读图” 热带气旋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有中国东南沿海、印
度和孟加拉国沿海、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
本 课
教材 P18 “思考”
时 栏
由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非
目
开 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关
教材详解区
教材 P23 “思考” 非洲、亚洲造成损失最重,原因是这些大洲自然灾害
频发,且多为发展中国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大
本 洋洲、欧洲损失最轻,原因是这些大洲自然灾害较少,且
关
干旱、寒潮、洪灾、涝灾等;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
海冰等;生物灾害,如蝗灾、鼠灾等。
教材详解区
2.(1)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往往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能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 2010 年 1 月 12
本 日发生在海地的大地震造成 23 万人死亡,5 万人失踪,经
课
时 济损失达 10 亿美元。
课
时 栏
多为发达国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
目
开
关
教材详解区
教材 P23 “复习题”
1.地震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
本 拉雅地震带上;干旱主要发生在非洲和亚洲;热带气旋主
课
时 栏
要发生在北半球的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情景导入先思考———————如今可以“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赏水帘洞景”。
暴雨过后,积水成涝,已然不是新闻,2016年5月10日早晨,广州2小时雨量达81.4 mm。
根据广州市三防办通报,全市多个区域交通受到影响。
天源路,华南植物园路段,地铁站外水浸已过腰;由于路面排水问题,马路水流进了长湴地铁站。
思考探究:(1)城市内涝带来的主要危害是什么?提示:交通受阻、低洼地被淹、造成人员的伤亡等。
(2)城市内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过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或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基础知识要记牢———————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减轻作用:科学防治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
(2)加剧作用: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会加剧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1)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修渠建库、乱砍滥伐引发泥石流。
(2)大型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
(3)通过河流及人工排污渠道向沿海海域输入过多的营养物质形成“赤潮”。
(4)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易发生暴雨灾害。
(5)化石燃料消耗的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各种气候异常与海平面上升等现象。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过度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生态破坏加剧了洪水、风沙、干旱、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气象灾害加剧;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人类健康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增加,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发病率增加工程活动地表沉降塌陷、地裂缝人工边坡出现崩塌、滑坡诱发地震———————应用体验不可少——————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图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②加固了防洪大堤③开辟了运输线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2.若图示为某地区城市化前后地面径流变化曲线,则表示城市化后的曲线和城市化对灾情产生的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a放大B.b放大C.a缩小D.b缩小解析:1.C 2.B 第1题,a、b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小;b曲线起伏大,说明水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时易发生旱灾。
由两条流量过程线的比较可知,若由b曲线变为a曲线,说明径流受到了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
若由a曲线变为b曲线,有可能流域内植被受到了破坏,调节作用减弱。
第2题,城市化的过程会使得地面径流变化加大且引发洪涝灾害。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造成的侵蚀作用严重,使得红土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
据此回答3~4题。
3.“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B.开山取石C.过度放牧D.环境污染4.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 )A.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B.产生新的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C.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D.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解析:3.A 4.A 南方的“红色荒漠”是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山体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这也体现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5.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哪坡?分析原因。
(2)该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该问题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解析:第(1)题,东西两坡虽然地形坡度不同,但西坡多建筑,易损性更强。
第(2)题,从图中看,地下水位线向水井倾斜,形成了地下漏斗,所以该地区一定存在着过量抽取地下水问题,过度抽取地下水会造成地表沉降、地面塌陷,陡坡地区诱发塌方,低地地区加剧洪涝灾害。
答案:(1)西坡。
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筑用地,东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2)过度开采地下水。
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有可能由此诱发塌方、加剧洪涝灾害等。
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情景导入先思考———————圣地亚哥虽然是智利首都,但是它的房屋都比较低矮、街道都很宽。
这与许多现代化首都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别。
思考探究:为什么圣地亚哥市存在楼房矮、街道宽的特点呢?提示:智利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房屋较矮是为了增强抗震性,街道较宽可以在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减少人员伤亡。
——————基础知识要记牢———————1.人类对自然灾害防治的概念人类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或降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2.人类对自然灾害防治的措施(1)防止冰雹的产生:用炮弹轰击云层,驱散形成冰雹的强积雨云。
(2)防止霜冻:利用温室、风障等设施和灌水、烟熏、覆盖等办法减轻和防止霜冻。
(3)防治洪水灾害:运用蓄洪、泄洪、滞洪和分洪等手段。
(4)防治泥石流:修建桥梁、涵洞、护坡和堤坝等工程措施。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人类活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自然灾害减轻的原理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环境,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所示:举例效果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退耕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避开受灾高风险区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寒潮、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应用体验不可少——————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①“(明代嘉靖三十六年六月)大水坏屋伤稼,巨石堆塞道路约有四十余里。
”(《延庆县志》) ②“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汉书·武帝纪》) ③唐太宗贞观元年八月,“关东及河南、陇左沿边诸州霜害稼,遣使分往诸州赈贷,关内饥”。
④“朝飞蔽天不见日,若以万布筛尘灰。
暮行啮地赤千顷,积累数尺交相埋。
”(宋·王令《梦蝗》)1.材料描述的灾害中,可能由人类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乱砍滥伐引发的是( )A.①B.②C.③ D.④2.材料描述的灾害中,可用灌水、烟熏、覆盖等方法减轻灾情损失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3.材料描述的灾害中,可采用大量饲养鸭子的方法来防灾、减灾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1.A 2.C 3.D 第1题,人类不合理的开山筑路、乱砍滥伐会引发滑坡泥石流。
第2题,霜冻可用灌水、烟熏、覆盖等方法减轻灾情损失。
第3题,鸭子是杂食动物,可用于预防和减轻蝗灾的危害。
4.下图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
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不难看出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
从地形和社会经济水平等方面分析原因。
第(2)题,考查国土整治的措施。
B地区处于丘陵山区,洪水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以需要采取植树造林、生态退耕等生物措施,修建护坡工程、水库等工程措施。
答案:(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处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教材问题提示]P27思考提示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地带和沿岸平原危害最大,而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密集、比较发达的地区。
差异气候(灾害)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空间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农牧业有利长江、黄河等流域洪水暴发频率将会更高不利于农业生产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发生频率增加不利于农业、渔业生产时间冬季温度升高,减少霜冻延长生长期,对农业生产有利春季、初夏蒸发量大,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对农业、草原畜牧业不利夏季降水增加,洪涝灾害增多对农业生产不利一、选择题某年夏日,灵江边居民目睹了一座厂房的“人间蒸发”,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化工厂的厂房在小雨的陪伴下,缓缓滑入江水里,不到十分钟,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据此回答1~2 题。
1.材料中反映的灾害是( )A.水土流失B.滑坡C.泥石流D.火山喷发2.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A.灵江水对山体的长期浸泡B.降水增加了下滑的动力C.坡体载重过大D.建筑基础不牢固解析:1.B 2.C 根据材料信息,自然灾害是在斜坡上,发生的土体滑坡,由于人类选址不合理,厂房建在具有潜在威胁的斜坡上,导致该自然灾害的发生。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A.水土流失严重B.洪水频发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D.海水入侵4.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A.过量开采地下水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C.沙尘暴盛行D.拉尼娜现象影响5.该问题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B.山崩C.塌陷D.地面沉降解析:3.C 4.A 5.D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地下水埋深“高程”线不断增加,这反映了北京市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并有加快的趋势。
第4题,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原因,一是补给量减少,二是过量开采。
北京城市人口多,需水量大,因而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过量开采。
第5题,地面沉降是一种渐发性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在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区尤为突出。
下图为广东省1975~1995年干旱、洪涝农田成灾面积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6~7题。
6.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B.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C.位于东南沿海,地形雨较多D.地势低、河流多,易成洪涝7.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的影响,下列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A.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措施B.目前对洪涝仍无有效的防御方法C.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台风灾害D.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是减轻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解析:6.B 7.A 第6题,我国东部地区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于季风的影响。
夏季风的强弱,影响到锋面雨带的推移,导致水旱灾害频繁。
第7题,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重大影响,减灾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涝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的作用。
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二、综合题8.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