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主客体

合集下载

《刑事诉讼法》基本知识点

《刑事诉讼法》基本知识点

《刑事诉讼法》基本知识点1.刑事诉讼的目的和原则:刑事诉讼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人民群众的平安和社会的稳定。

刑事诉讼的原则包括法定原则、公正原则、现场原则、尊重和保护人权原则等。

2.刑事诉讼的主体:刑事诉讼的主体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律师及被告人等。

公安机关负责侦查,人民检察院负责起诉,人民法院负责审判,并提供法律援助。

3.刑事案件的立案:刑事案件的立案是指公安机关接受报案,认定犯罪事实,并决定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起诉的过程。

立案条件包括刑事案件的事实和证据确凿,符合法律规定的追诉期限等。

4.侦查阶段:刑事案件的侦查阶段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被告人进行调查、收集证据等活动的过程。

侦查阶段包括刑事拘留、取保候审、搜查、讯问、侦查取证等程序。

5.起诉阶段:起诉阶段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的过程。

人民检察院可以决定不起诉、撤诉或者对被告人提起公诉。

起诉时要求串并案件和指控罪名明确等。

6.审判阶段:审判阶段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进行审理的过程。

审判程序包括开庭审理、听证、辩论、判决等环节。

被告人有权进行辩护,法官负责发现、审查、保护证据等。

7.判决执行阶段:判决执行阶段是指对刑事案件判决进行执行的过程。

判决执行包括对罪犯进行刑罚执行、赔偿受害人等。

在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罪犯的表现情况进行减刑、假释等措施。

8.刑事诉讼的资源保护:刑事诉讼过程中,有关方面要合理使用有限的司法资源,提高处理效率。

资源保护的措施包括案件分流、简易程序、公共律师制度等。

9.责任追究:刑事诉讼法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法律追究。

10.刑事救济:刑事诉讼法保障了被告人的权利,规定了刑事救济措施,例如申请改判、再审、刑事赔偿等。

以上是《刑事诉讼法》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该法律的宗旨是确保刑事诉讼公正、效率和依法进行。

随着司法体制的不断深化,刑事诉讼法也会根据实践和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订和完善。

刑事诉讼法学--第5章 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

刑事诉讼法学--第5章 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


其他诉讼参与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 辩护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 刑事诉讼中的辩护主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本职能。

五、刑事诉讼主体
刑事诉讼主体:指构成严格 意义上的刑事诉讼所不可缺少 的、承担基本诉讼职能的国家 机关和诉讼参与人。 传统刑事诉讼主体的单一化 现代刑事诉讼主体的多元化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职权主体 刑事诉讼中的控诉权主体之一:公安机关、国家安 全机关(1983)、军队保卫部门(1993)、监狱 (1994)
价值:值得人们追求的善。通常区分为作为方法的善与
作为目的的善,即工具价值与固有价值。具体包括:
价值观念、价值标准、价值目标
刑事诉讼价值:是指刑事诉讼立法及其实施能够满足国
家、社会和一般成员特定需要而对国家、社会和一般
成员所具有的效用,以及刑事诉讼程序本身所具有的
正当性与合理性。
(一)关于诉讼程序价值论的学说
实现某种特定的外在目标为标准,而应当以诉讼程序本身是
否具备一些内在品质为唯一价值标准。 正义先于真实;刑事程序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够给予被告 人获得公正审判的机会,提供一种确保被告人与裁判者通过 协商、对话和争辩而共同制作裁判的场合,使被告人通过积 极有效的参与裁判的制作过程而保持一种道德主体地位。 ——达夫(R.A.Duff)

一、绪论部分

二、总论部分
三、程序论部分 四、刑事司法国际准则


一、诉讼与刑事诉讼(性质、价值、目的、 任务、作用、历史) 二、刑事诉讼法(性质、价值、目的、任 务、作用、历史)

基本理念(实体正义、程序正义、诉讼人权…)
基本范畴(目的、价值、结构、职能、主体、客 体、行为、阶段) 基本原则(程序法定、无罪推定、司法独立、审 判中立、司法审查、控辩平等、程序参与、有效 辩护、程序公开、诉讼及时、禁止强迫自证有罪、 一事不再理、相应性原则)

刑事诉讼模式的简单介绍

刑事诉讼模式的简单介绍

刑事诉讼模式的简单介绍概念、特征、价值功能取向、发展趋势刑事诉讼模式又称刑事诉讼结构、刑事诉讼构造或刑事诉讼形式。

它是国家为了进行刑事诉讼活动而设立的框架形式,是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基础,决定着刑事诉讼的特征、类型和功能。

刑事诉讼模式由一定的刑事诉讼价值理念所决定,其实质和核心问题是如何配置侦查、起诉、审判程序中控、辩、审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并由一系列诉讼基本方式、原则、程序等体现出其控辩审三方法律关系。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刑事诉讼模式的分类主要包括,古代的弹劾式和纠问式,近现代的职权主义、当事人主义和混合式。

“弹劾式诉讼”和“纠问式诉讼”最初是被用以区分两种具有不同启动方式的诉讼程序,一种是必须由原告来发动的诉讼程序,另一种是没有原告也能够激活的诉讼程序。

同时,由于这两种启动方式不同的诉讼程序在西方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分别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其往往也被用于表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刑事诉讼模式。

弹劾式诉讼,又可称为“控诉式诉讼”,是指在禁止原始的血亲复仇基础上,由国家垄断纠纷裁判权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诉讼模式。

主要实行于奴隶制民主共和国和封建制初期一些国家的一种诉讼形式。

弹劾式诉讼的主要特征有:第一,控诉与审判职能分立,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法院不主动开始诉讼程序,国家不行使起诉权,“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公众起诉只作为私人起诉的一种补充形式。

第二,诉讼参与人方面,诉讼当事人双方地位平等,对各自的诉讼主张负举证责任。

控告人和被告人在诉讼中均是诉讼的主体,在审判中可以相互辩论和对质,共同主导诉讼程序的进程。

第三,裁判者方面,法官消极中立。

法官只根据控告的内容和范围进行审理,不主动追究犯罪,不参与证据的收集。

在听取原、被告双方提出的诉讼主张和证据后作出判决。

第四,证据制度方面,对疑案的处理采用神示证据制度。

神示证据制度是指用一定的形式请求神灵帮助裁断案件,并以一定的方式将神灵的意旨表现出来,根据神的启示以判断案件的是非曲直。

刑事法律关系与刑事诉讼法律关系

刑事法律关系与刑事诉讼法律关系

刑事法律关系一、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按照法律规范所属的法律部门不同,法律关系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而刑事法律关系就是指,刑事法律所调整的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由于对刑事法律的范围认识不同,关于刑事法律关系的内涵与外延有两种不同的主张:1、狭义的刑事法律关系说。

持此学说的学者认为,刑事法律是狭义或一般意义上的刑事法律,即指刑法典、刑事单行法规和附属刑法规范,因而“刑事法律关系只能是刑事实体法律关系。

”具体表述为“刑事法律关系就是国家和犯罪人依据刑法规范结成的特殊的权利义务关系。

”2、广义的刑事法律关系说。

主张此说的学者认为“刑事法律关系是刑事法律调整国家和公民及其某些法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其组成部分包括刑事实体法律关系、刑事程序法律关系和罪犯改造法律关系。

”在广义的刑事法律关系说中:(1)刑事实体法律关系是指国家的刑法典、单行及附属刑事法规所规定的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2)刑事程序法律关系中其主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国家司法机关、刑事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等。

刑事程序法律关系以刑事实体法律关系为前提,刑事实体法律关系又以刑事程序法律关系为后盾。

(3)罪犯改造法律关系,就是国家与犯罪人在改造与被改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

此种关系是对前两种关系的延伸。

二、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刑事法律关系的上位概念即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与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刑事法律关系也是如此,包含主体、客体与内容三个部分:1、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刑事法律权利和承担刑事法律义务者。

主体是刑事法律关系必备要素之一。

可以成为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家。

国家拥有刑罚权,对犯罪人依法给予刑罚制裁,也承担相应的义务。

它通过下属的职能机关实施一定行为来行使刑法权利和履行刑法义务。

这种情况我们要注意,国家与国家机关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刑事诉讼法知识点

刑事诉讼法知识点

刑事诉讼法知识点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对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为您介绍一些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1、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侦查权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等侦查机关行使;检察权由人民检察院行使;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各机关依法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确保刑事诉讼的公正进行。

2、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原则刑事诉讼活动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导致诉讼行为无效。

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4、依靠群众原则刑事诉讼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支持。

5、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办理刑事案件必须以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作为处理案件的依据,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定罪量刑。

6、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不论其身份、地位、民族、性别等,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7、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责,同时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8、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诉讼活动依法进行。

二、刑事诉讼的主体1、公安机关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等工作。

2、人民检察院负责对刑事案件进行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等。

3、人民法院负责刑事案件的审判工作。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处于被追诉的地位,享有一系列的诉讼权利。

5、被害人是其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等。

6、自诉人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的人。

7、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刑事诉讼的历史类型

刑事诉讼的历史类型

刑事诉讼的历史类型,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对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刑事诉讼进行的划分。

在理论上一般对刑事诉讼的历史类型采取两种划分标准:一是以刑事诉讼所维护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利益为标准,即以刑事诉讼的阶级本质为标准,以此标准,可以将刑事诉讼划分为奴隶社会的刑事诉讼、封建社会的刑事诉讼、资本主义社会的刑事诉讼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刑事诉讼;二是以刑事诉讼的一些表面特征为标准,即以诉讼由谁提起、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官在诉讼中的职能、案件审理的方式等为标准。

以此标准,可以将刑事诉讼划分为弹劾式诉讼、纠问式诉讼和混合式诉讼。

为了论述的方便,学者间多将第一种称为刑事诉讼阶级本质的历史类型,将第二种称为刑事诉讼结构形式的历史类型。

一般来讲,刑事诉讼阶级本质的历史类型和刑事诉讼结构形式的历史类型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刑事诉讼本质,也就有什么样的与其相适应的刑事诉讼形式,比如奴隶制社会的刑事诉讼采取的是弹劾式刑事诉讼形式,封建专制时期的刑事诉讼采取的是纠问式的刑事诉讼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刑事诉讼采取的是混合式的刑事诉讼形式。

但是,也应该看到,刑事诉讼的本质类型同结构形式有时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一方面,在同一种社会形态的刑事诉讼制度中,其结构形式可能不同。

从古代来讲,西方国家较晚进入封建专制时期,因此纠问式诉讼形式出现得也就比较晚,在封建割据时期仍然沿用奴隶社会的弹劾式的诉讼形式,而我国自秦朝即进入封建专制时期,纠问式诉讼形式也就很早形成了。

从现代来讲,虽然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同属资本主义国家,在诉讼形式上却有职权主义的诉讼形式和当事人主义的诉讼形式之分;另一方面,不同社会形态国家的刑事诉讼的结构形式却可以有互相借鉴之处,这一现象在当代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从总体上可以将当代世界各国的刑事诉讼分成资本主义的刑事诉讼和社会主义的刑事诉讼两种,但在结构形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刑事诉讼阶级本质的历史类型和刑事诉讼结构形式的历史类型,是刑事诉讼法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这一问题对于系统了解刑事诉讼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刑事诉讼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内容,吸收和借鉴历史上和现代其他国家刑事诉讼制度中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刑事诉讼客体同一性

论刑事诉讼客体同一性

论刑事诉讼客体同一性作者:杨琪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4年第04期摘要:同一性是从刑事诉讼的纵向、动的、比较的角度观察起诉事实与审判认定事实、前诉与后诉案件的一致性。

同一性将会产生两大效果,即确定审判范围与禁止重复追诉。

大陆法系认定同一性标准有许多学说,标准不同导致同一性范围大小有差异,从而对诉讼活动产生影响。

关键词:同一性;被告人同一;犯罪事实同一在诉讼法律关系中,刑事诉讼客体是诉讼主体实施诉讼行为所针对的对象。

同一性是刑事诉讼客体中的重要理论,也影响着刑事诉讼程序和诉讼结构。

一、同一性辨析对于何为同一性,有的学者认为“案件之同一性,系为纵断的、动的观察其起诉事实是否前后同一,重在诉讼关系已否发生,即为判断案件已否起诉,起诉事实与判决事实是否同一,可否变更法条之标准,乃案件比较之问题,属于程序面”;[1]有的则认为“同一性是指在不同诉讼中,被告同一和犯罪事实同一。

根据一事不再理的原则,对于同一案件,应当确保其不受重复起诉和二重判决。

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后,应对案件是否具有同一性进行审查”;[2]有的学者指出“同一性是指案件在诉讼中自始至终保持前后同一,在同一诉讼中,案件单一就等于案件同一,在不同诉讼中,不存在案件单一性问题,只要保证被告同一和犯罪事实同一”;[3]还有的学者认为“同一性强调案件在诉讼中应自始自终保持前后同一。

同一性涉及起诉与审判之间的关系”。

[4]可见,揭示同一性主要是从刑事诉讼动态发展角度阐述的“前后同一说”以及从同一性构成要件角度阐述的“构成说”。

笔者认为,诉讼客体虽然集中表现在法庭审判阶段,但作为诉讼客体的重要理论,同一性仍应当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动态地来理解,这一点“前后同一说”有其合理性;但是学者对“前后同一说”的表达易让人将目光狭隘地局限于“一个诉讼”中,显然同一性也会涉及到两个甚至更多“前诉”与“后诉”中的判断问题,从而产生例如一事不再理(禁止双重危险)的法律效果,且“同一性所处理者,乃时间先后之案件比较问题,亦即,…此一时‟所处理的案件与…彼一时‟所处理的案件,是否具有同一性关系”[5];而“构成说”虽直观揭示同一性的两项构成要素,但仅从同一性的构成角度仍无法完整理解同一性,以“同一”解释“同一”有循环定义之嫌,造成困惑。

犯罪客体种类是什么

犯罪客体种类是什么

一、犯罪客体种类是什么(一)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二)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和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庆系,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犯罪客体种类是什么二、犯罪主体与犯罪客体的区别(一)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与犯罪性质无关。

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

犯罪对象本身不是社会关系,而是具体物或者具体人。

犯罪对象只有通过其所体现的犯罪客体才能确定某种行为构成什么罪。

(二)任何犯罪行为都必然侵害犯罪客体,但不一定都有侵害的对象。

也就是说: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对象则不一定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

伪造证件罪,必须有伪造出来的证件,否则就不可能构成此罪。

但是,像偷越国(边)境罪,就没有犯罪对象可言;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也没有对象可言。

(三)犯罪一般是通过侵害犯罪对象来破坏犯罪客体。

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却不一定受到损害。

(四)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是根据犯罪客体来划分的,如果按犯罪对象则无法分类。

因为同样的对象可能分属于不同类别的犯罪。

(五)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外在形式,犯罪客体是犯罪对象的内在本质。

犯罪侵害犯罪客体是必须的,侵害犯罪对象是常有的。

犯罪客体是内在本质的论述,犯罪对象是具体外在表象。

刑法是通过保护抽象的犯罪客体来保护具体的犯罪对象的。

三、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三章 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

第三章 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

(三)我国的刑事诉讼结构
1.一个基本判断:1979年刑诉法是一部超职权主义诉
讼结构的刑诉法典,1996年刑诉法职权主义因素有所弱化, 但依然是具有浓厚职权主义因素的刑诉法典。
2.实证分析
裁判 (1)“正三角结构” 控诉 辩护
控诉
(2)“倒三角结构” 辩护
裁判
(3)“线形结构” 国家 侦查机关 侦查机关
第三章
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
知识结构: 一、刑事诉讼价值 二、刑事诉讼目的 三、刑事诉讼阶段 四、刑事诉讼结构 五、刑事诉讼主体 第四章内容 六、刑事诉讼职能 七、刑事诉讼法律关系 八、刑事诉讼客体 省略内容 九、刑事诉讼行为
何谓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
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其实就是刑事诉讼法学 中的一系列最基本概念,但是作为刑事诉讼基本理 论范畴的概念,既不同于一般的刑事诉讼法学概念, 也不同于作为一部刑事诉讼法典基本构成要素的法 律概念,它具有丰富的思想含量,具有较强的理论 抽象性和思想凝聚力,并从较高的理论层次上对刑 事诉讼活动的规律和基本观念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二、刑事诉讼目的
刑事诉讼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一)含义——是指国家制定刑事诉讼法、进行
(二)内容
1.惩罚犯罪(控制犯罪)
(1)必要性:是国家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保护公众利益 的需要。 (2)实现手段: 第一、以国家的名义建立强大的侦控力量; 第二、通过制定法律赋予侦控方各种权力; 第三、通过财政预算提供充足的物力和财力保证。
一、刑事诉讼价值
(一)含义——是指刑事诉讼立法及其实施能
够满足国家、社会和一般成员特定需要而对国家、 社会和一般成员所具有的效用以及刑事诉讼程序本 身所具有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刑事诉讼程序的有用性

从刑事诉讼客体看起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作用

从刑事诉讼客体看起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作用
1 ̄ l vtm An o it . a S s0 a dS c y e
{占 l 轧金 } I
20.( ) 098下
从刑事诉讼客体看起诉权对审判杈的制约作用
贺 国瑞
摘 要 刑事诉讼客体是指刑事诉讼主体实施诉讼行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指向的实体法事实和程序法事实。从刑事诉 讼客体的角度 , 起诉权对审判权应起制约作用, 因此, 法院无权任意改变公诉机 关所指控的罪名。
主 告 实 , 乎较 为妥 当 。 里的法 律 事实包 括 实体 法事 实和 程序 法事 认定 包 容性 犯罪 。在 大 陆法 系 国家 , 要通过 增 加设 置一道 “ 似 这
程 实 。 体法事 实 是指涉 嫌犯 罪人 是否 构 成犯罪 , 否追 究刑 事责 知一 防御 ” 序来 保障 被 告人 对变 更的 罪名有 进行 防御 的机 会 , 实 应 任 这 一与 刑事 实 体法律 关 系密 切相 关 的 问题 。这 一 问题 体现 了 即在 法 院变更 指控 的罪 名之 前 , 院应将 罪名 的变更 等事项 通知 法 给予被 告人 防御 的机 会 , 否则 , 院不 能变更起 诉指 控 的 法 刑事诉 讼 的工具性 价值 , 即保 障刑法 公正 实施 , 因此 , 这一 问题 的 被告 人 , 解 决 贯穿于 刑事诉 讼整 个过程 , 随着刑 事诉 讼的 终结而最 终得 罪名 。 并 以解 决 。程序 法 事实 是指 刑事 诉 讼法 所规 定 的进 行刑 事诉 讼所 笔 者认 为应 当依据 刑事 诉讼 客体 的理论 , 用起 诉权对 审判权
认 为刑 事诉讼 客体 是国家对 于特 定被 告 的刑罚 权 ; 二 ,刑 事责 现 为 侦 查机 关和 公诉 机 关所 查 明 的涉嫌 犯 罪人 的行 为是 否构 成 第 “ 任 说” 认 为刑 事诉 讼 客体是 国家 通过 刑事 诉讼 活动 所 要确 定的 犯 罪 , 否追 究其刑 事 责 任 , 否判 处刑 罚 , , 应 应 判处 何种刑 罚 。这

马工程《刑事诉讼法》(第二版)02刑事诉讼构造与刑事诉讼主体

马工程《刑事诉讼法》(第二版)02刑事诉讼构造与刑事诉讼主体
2.提起公诉遵循起诉便宜主义原则;实行起诉状一本主 义;
3.控辩双方是庭审活动地主角。
四、混合式诉讼模式
兼采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的因素而形成
借鉴当事人主义诉讼的理念和做法,强化诉讼中控辩双方 的平等对抗,加大被追诉人及律师的辩护活动对诉讼过程 和诉讼结局的影响力。
保留了职权主义诉讼中法官依职权主动调查证据的传统, 发挥法官在探知案件事实、发现案件真相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关于审判委员会
审委会是一个审判组织 审委会讨论的案件范围:下列重大、疑难、复杂
的案件①拟判处死刑的;② 检察院抗诉的; ③合 议庭成员意见有重大分歧的;④新类型案件、社 会影响重大的;⑤其他需要由审委会讨论的 程序:合议庭(或独任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提 请院长,院长提交审委会 审委会的决定,合议庭(或独任庭)应当执行
第十一条 监察委员会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履行监督、调查、 处置职责:
(一)对公职人员开展廉政教育,对其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 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 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进行调查;
领导体制:上下级人民法院在审判业务方面是审判 监督关系
监督关系不是通过具体案件的指导实现的,应 当通过二审、审判监督、死刑复核的判决和裁定来 实现监督。
三、审判组织
审判组织:独任庭、合议庭、审判委员会
(一)关于独任庭的适用范围
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 对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可以适用 独任庭应当向合议制的转化
五、我国的刑事诉讼构造及其特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刑事诉讼构造 带有很强的纠问式诉讼色彩。 司法和行政不分;地方司法机构一般同时为行政机关;

《刑事诉讼法学》课件

《刑事诉讼法学》课件

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的概念
取保候审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 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或者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 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且不会妨碍侦查和审判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取保候审。
《刑事诉讼法学》ppt课件
目录
• 刑事诉讼法概述 • 刑事诉讼程序 • 刑事诉讼证据 • 刑事强制措施 • 辩护与代理 • 附带民事诉讼
01
刑事诉讼法概述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01
刑事诉讼法是规定刑事诉讼程序 的法律规范,旨在规范和控制刑 事诉讼活动,保障人权和实现司 法公正。
02
它规定了刑事诉讼的主体、客体 、权利和义务,以及刑事诉讼的 基本程序和制度。
05
辩护与代理
辩护制度
辩护律师的职责
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 咨询、代理申诉和控告,申请变 更强制措施,以及进行无罪、罪 轻或者减轻、免除处罚的辩护。
辩护律师的会见权
在审查起诉阶段,辩护律师可以会 见犯罪嫌疑人,不得被监听。
辩护律师的阅卷权
辩护律师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 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 案卷材料。
拘留
拘留的概念
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和人民法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 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 接受讯问的一种临时性强制措施

拘留的适用条件
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防止犯罪嫌 疑人、被告人逃匿、毁弃证据或 者继续犯罪等情形下,可以采取
拘留措施。
拘留的程序
拘留应当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 院或者人民法院的侦查人员实施 ,一般应当填写拘留证,并交由

刑事诉讼法题库简答题

刑事诉讼法题库简答题

刑事诉讼法题库:简答题部分第一至第三章:1、简述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

(1)就其内容来说,刑法是实体法,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

(2)刑法所规定的内容,只有通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才能实现。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刑法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各种制度和程序,也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

(3)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

2、刑事诉讼具有哪些特点?答:(1)是国家专门机关依其职权进行的诉讼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国家行使刑罚权的活动,因而具有强制性和严格的规范性。

(2)刑事诉讼的客体是刑事案件,它是为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3)刑事诉讼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4)刑事诉讼必须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

3、简述我国刑事诉讼的目的答:我国刑事诉讼的目的是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

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同是我国刑事诉讼的目的,二者不可偏废。

4、简述“无罪推定”原则的意义。

答:在刑事诉讼中实行无罪推定原则,至少有三点积极意义:(1)无罪推定原则的第一要义,是明确了被告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即:在未经法院判决有罪以前,尽管存在犯罪嫌疑,但却不能等同于“罪犯”。

与此相适应,也就确认了他在诉讼中享有充分的诉讼权利;(2)无罪推定的实质,是设立了一个“被告人在判决前应视为无罪”的假定,这一假定只能用证明其有罪的确凿证据予以推翻。

这就要求控诉方承担举证责任,必须用确实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对被告人的指控;否则,证据不足就等于确认了被告人无罪。

(3)罪推定有利于处理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疑罪。

第四章:刑事诉讼中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1、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如何承担的?(1)刑事自诉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原则上应由自诉人负责举证。

刑事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如果对自诉人提起反诉,应对反诉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

(2)公诉案件原则上应有起诉方承担举证责任。

实际上是由人民检察院和侦查机关(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共同承担举证责任。

刑事诉讼法 复习大纲

刑事诉讼法 复习大纲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第一编总论第一章刑事诉讼法学概述第一节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一、诉讼概念诉讼的概念、特点。

狭义的诉讼和广义的诉讼。

刑事诉讼的概念、特点。

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共同点:有可以引起诉讼的某种事实存在;有当事人;由国家司法机关主持进行并对案件做出处理;一般也会有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诉讼;依法进行。

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主要区别:要解决的实体问题和依据的实体法不同,进行诉讼所依据的程序法也不相同。

狭义的刑事诉讼与广义的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的性质。

二、刑事诉讼的历史类型刑事诉讼本质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奴隶制社会刑事诉讼法的本质、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封建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刑事诉讼形式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弹劾式诉讼的特点:不告不理;法官在诉讼中处于消极仲裁者的地位;控诉职能与审判职能分开;需要依靠神明裁判时会根据所谓神示的结果做出判决;当事人双方在法庭上的地位和权利平等,可以进行对质和辩论;审判一般公开通过言词辩论的形式进行。

纠问式诉讼的特点:主动追究,不告也理;受害人和被告人实际都不具有现代法律意义上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被告人是刑事诉讼客体。

司法机关拥有司法权的官吏享有各种权利;控诉职能与审判职能不分,法官集审判、起诉和侦查权于一身;同刑讯紧密联系在一起;诉讼是秘密的、不通过言词辩论的方式进行。

混合式诉讼的特点:法庭审判前的侦查追诉和法庭审判两大阶段。

法庭审判阶段弹劾式诉讼特点体现较充分即不告不理,控诉职能与审判职能分开,当事人双方在法庭上地位对等,被告人也是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审判采用言词辩论方式,同时一般都公开进行。

法庭审判前的侦查、起诉阶段纠问式特点有所体现,即国家追诉为主,被告人的诉讼地位、权利同审判阶段比较明显差别、侦查起诉过程一般不公开、不通过辩论的方式进行。

刑事诉讼法学第九章简单讲义.

刑事诉讼法学第九章简单讲义.

《刑事诉讼法学》第九章简单讲义
第九章刑事诉讼证明
一、诉讼证明的概念和特征:是指司法机关或当事人依法运用证据证实案件事实的活动。

同一般的证明行为相比,它具有自己的特征:
1、证明的主体只能是公安司法人员和部分当事人;
2、证明必须符合法定要求,在一定的诉讼形式下进行;
二、证明对象:是指必须由公安司法机关或当事人运用证据予以证明的案件事实。

指特定犯罪的构成要件(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

三、证明责任:是指对于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罪行轻重,应当由谁加以证明的责任。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证明责任由两方面组成:
1、公安、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承担控诉职能,他们负责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和罪行的轻重;
2、在自诉案件和附带民事案件中,当事人自己负责证明自己的主张。

一般掌握内容:
证明要求:对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的证明所要达到的承担。

总的要求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但我国刑事诉讼的阶段性决定了不同阶段的证明要求是不同的:
1、立案阶段:证明有刑事案件发生或有犯罪嫌疑人即可;
2、侦查阶段:查明案件事实,收集相关证据;
3、审查起诉阶段:对案件的事实和相关证据进行审查,看是否达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要求;
4、审判阶段:必须做到:案件事实、情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否则无法定案。

刑事诉讼客体

刑事诉讼客体

刑事诉讼客体近年学界对刑事诉讼法这门学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具体诉讼制度,而忽略了一些原理性问题。

其中,关于刑事诉讼客体的文章少之又少。

因此笔者须从基本概念开始着手厘清刑事诉讼客体概念,后对于刑事诉讼客体的两个特点分别论述,既刑事诉讼客体的单一性与同一性。

最后,笔者将指出学界对同一性认识不同的原因所在。

标签:单一性;同一性;实体真实;程序正当一、刑事诉讼客体的概念刑事诉讼客体系现代刑事诉讼理论中不告不理原则之产物,而不告不理原则的核心含义是审判阶段的诉讼客体应由起诉来界定,超越起诉来界定诉讼客体属违法。

由此可得知刑事诉讼客体对我国刑事诉讼在公诉变更、法院变更罪名、一事不再理等问题认知程度起决定性作用。

刑事诉讼客体问题在民国时期已开始讨论,出于历史原因,该问题的讨论在中国大陆中断一段时间。

但是,台湾地区关于刑事诉讼客体的理论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在民国时期的学者中,陈瑾昆是较早对刑事诉讼客体进行分析的学者。

他认为“刑事诉讼乃以确定刑罚权之存否及范围为目的,故其诉讼标的自为刑罚权。

”他将诉讼客体界定为刑罚权与当时学者对刑事诉讼性质的认识有关。

在当时,刑事诉讼被理解为国家实现刑罚权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对象当然是国家刑罚权的确定。

因此,刑罚权作为刑事诉讼活动所确定的对象,将诉讼客体理解为刑罚权不足为怪。

随后,蔡枢衡将刑事诉讼客体界定为国家对于特定被告之刑罚权,亦即国家对于特定之被告有无刑事处分权及其范围。

同时,他提出一个与诉讼客体相关的基本原理—“客体单一不可分。

”二、刑事诉讼客体的单一性根据不告不理的原则,审判范围必须与起诉范围一致。

因此,首先确定本案的起诉范围,才有可能确定本案的审判范围;只有确定本案审判范围,才能据以判断既判力之范围,才有可能在再诉时判断后诉与先诉是否为同一案件。

讨论单一性的目的就在于先确定判断起诉范围的根据,即何以界定起诉单元。

只有确定了起诉范围,方可比较审判范围与起诉范围一致与否。

单一性着重于起诉单元的不可分割性,即不可将一个起诉单元分为两部分甚至多部分分别予以起诉。

新刑事诉讼法复习资料(全)

新刑事诉讼法复习资料(全)

新刑事诉讼法复习资料(全)刑诉期末复资料(全)第一编第一章一、刑事诉讼的特征:1.刑事诉讼是一种国家活动,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2.刑事诉讼具有特定的任务,即通过刑事诉讼揭露犯罪,证实犯罪,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惩罚犯罪人,保障无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利的动用具有主动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点)3.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的,尤其是当事人是刑事诉讼不可缺少的诉讼主体.4.刑事诉讼是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进行的.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p8~9)三、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的原则【简答题】法条(3)+主要内容第4条: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

第290条:军队保卫部分对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利用侦查权。

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

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办理刑事案件,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

四、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原则第6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究竟为根据,以法律为绳尺。

对于统统公民,在合用法律上一概同等,在法律面前,不答应有任何特权。

贯彻实行本原则的意义:1.坚持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等于抓住了刑事诉讼的关键问题,为实现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发明了最基本的条件.2.坚持这个原则,就可以杜绝”枉”、”纵”现象的发生,提高司法机关办理形式案件的质量.五、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是协调公、检、法三机关关系的原则六、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的主要内容:(一)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活动实行监督.(二)对法院的审判实行监督.(三)对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1、称谓:- 1 -刑诉期末复材料(全)提起公诉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后-被告人从而避免将其视为“有罪者”、“人犯”或“罪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诉讼主体理论的实践意义
• 在刑事诉讼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告人曾长期被视为诉讼 客体,他们只是口供的来源和刑讯的对象,自身没有任何 权利而言。将被告人列为诉讼主体,成为在诉讼中行使防 御权并与控诉方相抗衡的主体,赋予一系列诉讼权利(无 罪推定、辩护权等)使诉讼中的抗辩性得以增强,诉讼机 制中的文明因素得以产生。 • 近年来,执法人员的司法观念虽有一定的改善,但刑事司 法活动中对于人及其存在尊严的重视和尊重的程度仍远远 落后与一个现代法制文明国家应达到的水平。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主体地位的强调有利于改变这一状况。
b.权利主体(诉讼参与人) 权利:非束缚他人之自由,不过有其请求之权而已
• 指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负有一定义务的除国家 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人,统称为“诉讼参与人”。特殊 情况下单位也可以成为诉讼参加人。 (1)当事人(2012年刑诉法第106条规定了范围) 指自己的权利、义务与诉讼结果(特别是法院的裁判) 有着直接厉害关系的诉讼参与人。 两项条件 实体条件 :与案件的最终结果有直接的厉害关系 程序条件 :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拥有较广泛的权利, 并能对诉讼过程和诉讼结局发挥比其他诉讼参与人更大的影 响。
• 刑事诉讼主体与刑事诉讼法律关系 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进行或参加刑事诉讼的机关 或个人基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而产生的相互间的权利 义务关系,这些关系是由诉讼主体相互连接而成。
• 诉讼主体与诉讼职能
诉讼主体通过履行各自在诉讼中的职能发挥各 自在诉讼中的作用
• 诉讼主体与诉讼结构
诉讼结构体现为诉讼主体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其主要职责:
审判除上级法院管辖的第一审 案件以外的第一审案件。

▲ 海事法院
• 设在港口城市,其地位相当于地 方的中级法院,其上一级法院是 它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 级法院。
注意:
海事法院只审理海事案件 和海商案件,
不审理刑事案件。
法院在刑诉中的职权

▇ ▇
▇ 有权直接受理自诉案件和裁定驳回自诉以及
根据提起公诉受理公诉案件,并有权审理和裁 判一切刑事案件; 有权执行罚金、没收财产、无罪和免除刑罚的判决。
有权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查询和冻结; ▇ 有权决定对被告人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 住和逮捕等强制措施; ▇ 有权依据审判监督程序对再审,也有权案件进行 决定维持已生效的裁判; ▇ 有权对生效的判决、裁定交付执行机关执行;
▇ ▇

▇ ▇ ▇
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有权参加法庭调查、辩论; 有权撤诉或同被告人自行和解; 有权对一审裁判提出上诉; 有权对已生效裁判提出申诉; 等等。
•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是对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在不同阶段的两 种称谓。 提起公诉以前:称为“犯罪嫌疑人” 提起公诉以后:称为“被告人” 诉讼地位:a.居于当事人的地位,拥有一系列诉讼权利 的诉讼主体。 b.与案件结果有着直接的厉害关系,居于被 追诉者的地位 c. 本身还是重要证据的来源
公安机关在刑诉中的职权:
• 立案权
• 侦查权 • 执行权 注意:公安机关对于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
应当申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经人民检察院批准逮 捕或人民法院决定逮捕之后,公安机关才能执行逮捕。
其他有侦查权的机关
• 国家安全机关: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办理 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 • 军队保卫部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安全保卫 机关,不是国家公安机关的组成部分,对军队内部 发生的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 • 监狱:是国家刑法执行的机关,对罪犯在监狱内犯 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 • 检察院:自侦案件 • 走私犯罪侦查局:海关业务管辖区域内的走私犯罪 案件

• 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 a.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因被告人的犯罪行 为遭受物质损失,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 出赔偿请求的人。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 机关、团体等组织,也可以是已经死亡或 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 近亲属。 注意: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 损失的, 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 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权利义务:
法院的领导体制
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
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在刑诉中的表现:
就具体案件的审判而言, ▇ 上级法院不能对下级法院发布指示或 命令;若发现下级法院审判的案件有错 误,应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纠正。 ▇ 下级法院在审判案件时,没有必要, 也不能向上级法院请示,其有权力、有义务 独立审判。
检察院的领导体制
上下级检察院之间是一种领导与被 领导的关系。 在刑诉中的表现: 上级检察院可以对下级检察院发布 指示和命令,也可以撤销下级检察院 的错误决定; 下级检察院对于上级检察院的指示 和命令,有义务接受。
检察院在刑诉中的职权


自行侦查权
侦查监督权
▇ ▇
审判监督权 提起公诉权
三、人民法院

• 自诉人
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 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自诉人通常是该案件的被 害人。刑事自诉程序由于自诉人的告诉而启动。 注意:a.只有在自诉案件中,才存在自诉人。 b.自诉人的地位相当于原告,承担控诉职 能。如果自诉案件中的被告人提出反诉,自诉人 具有双重身份。 权利、义务:
自诉人的诉讼权利
▲ 最高检察院
g.制定检察院工作条例、细则和办法;
h.规定各级检察院的人员编制。
▲ 地方各级检察院
由三级组成,与地方法院对应设置,凡有 一个地方法院,就有一个地方检察院与之对应。 其主要职责: ▇

对本辖区内的重大刑案行使检察权; 对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 并决定是否提起公诉;

依法对刑诉、民诉和行诉实行法律监督。
• 被害人
是指其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权益遭受犯罪行 为直接侵害的人 被害人可能存在的身份: a. 公诉案件: 与人民检察院共同行使控诉职能的被害人 b. 自诉案件中:自诉人 c. 附带民事诉讼中: 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注意:无特殊说明,通常情况是指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
被害人的诉讼权利
有权向公、检、法机关报案或控告; ▇ 有权对不立案的决定不服,申请复议; ▇ 有权依法对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 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 有权对不起诉的决定依法提出申诉; ▇ 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 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 有权参加法庭调查、辩论; ▇ 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对一审判决提出抗诉; ▇ 有权对已生效裁判提出申诉;等等。
刑事诉讼主体
一、刑事诉讼主体的含义
a. 主体的一般含义:事物的主要部分,哲学上的含 义: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民国时期诉讼法学 者一般认为,诉讼主体是能够进行诉讼行为的主 要人物。 b. 另一含义:与“客体”相对应的概念。权利义务 依以发生者,称为主体;被其支配者,称为客体。 c. 通说:诉讼主体应指参与诉讼活动并在诉讼活动 中拥有一定权利或者享有一定权利、履行一定职 责或者承担一定义务的机关或者个人。其源于苏 联诉讼法学为“诉讼主体”所下定义。
三、诉讼主体的范围
在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可以分为两类: a.权力主体(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权力:强制他人之意思而束缚其自由之力也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刑事诉讼中居于主导地位。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 一、公安机关
• 1.性质:国家的行政机关,是各级人民 政府的组成部分。 • 2.职能:侦查 预审 强制措施 • 3.组织体系:公安部 公安厅 公安局 公 安分局 • 4.领导体制:双重领导,即受同级人民 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领 导
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
有权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的提问; ▇ 有权了解讯问笔录记载的内容; ▇ 有权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 强制措施之日起,聘请律师为其提供 法律帮助; ▇ 有权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 ▇ 有权对自已是否犯有被指控的罪行及 罪行轻重进行申辩和解释; ▇ 有权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委托 辩护人;等等。
● 依法对地方各级法院和专门法院行
▲ 高级法院
• 设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主要职责:
● ● ● ●
审判由它管辖的第一审案件; 审判在必要时提审的案件;
审判下级法院移送的第一审案件;
审判对中级法院的第一审判决、裁定不服 审判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的再审案件。
提起上诉、抗诉的案件;

▲ 中级法院
• 设在省辖市、地区、自治州、盟。 其主要职责: ●审判由它管辖的第一审案件;
● ●
审判基层法院移送的第一审案件;
审判对基层法院的第一审判决、裁 定不服的上诉、抗诉案件; 审判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的再审 案件。

▲ 基层法院 • 设在县、自治县、县级市、市辖 区、旗。
第三章 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 一.刑事诉讼法律关系
1.概念
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行使 国家刑罚权的专门机关之间、专门机诉讼参与人之 间基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 三要素
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 个要素组成。
思考
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与刑事诉讼主体的关系
第六节

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有权获得辩护; ▇ 有权依法拒绝辩护人继续为其辩护和另行 委托辩护人为其辩护; ▇ 有权参加法庭调查,辩论; ▇ 有权在法庭辩论结束后作最后陈述; ▇ 有权了解法庭笔录记载内容,并有权请求 补充或者改正; ▇ 有权对一审裁判提出上诉; ▇ 有权对已生效的裁判提出申诉;等等。 ▇ 自诉案件的被告人还有权提起反诉。
• 概念: • 指当事人以 外的诉讼参 与人。
• 范围: • 包括法定代理人、 诉讼代理人、辩 护人、证人、鉴 定人、翻译人员。
• 单位当事人 a.单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一般是双罚制 诉讼代表人:法定代表人或者是主要负责人 权利义务:有权委托辩护人、有出庭的义务、 法院有权对其据传、专门机关有权对单位 财产采取强制性措施 b.单位被害人 由法定代表人参加,可以委 托诉讼代理人参加刑事诉讼,与自然人作 为被害人时大致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