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地层学课件——早古生代地史
早古生代地史Pz1
早古生代地史(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Pz1一.主要特征 1 生物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植物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事件2 构造特征:属加里东构造阶段,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 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二.生物界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意义:第一个广布的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栉水母、节肢、鳃曳、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门)、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
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三.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浮游相,底栖相,礁相)生态分异:即生态习性的差异,如游泳的,表生底栖,内生底栖等,是生物对沉积环境适应的结果。
四.古地理1.寒武纪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梅树村剖面中寒武世后期:滇东地区上升为陆。
中寒武世陡坡寺组\双龙潭组:浅海砂泥、碳酸盐沉积;早寒武世龙王庙组:白云岩。
咸化海沉积;沧浪铺组:砂页岩沉积为主,内含浪成波痕和交错层理。
滨岸沉积;筇竹寺组中上部:以泥砂质沉积为主,含有三叶虫及澄江动物群等生物化石,环境已趋于正常浅海,总体代表持续海侵过程;筇竹寺组下部:黑色粉砂质、泥质沉积,含炭质及稀有元素—为海水流动不畅的弱氧化至还原环境,为潮下低能海湾;梅树村组:磷块岩,小壳化石富集成层,波状、鱼骨状交错层理,顶部白云岩内含鸟眼构造。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代》教学 ppt课件
渐 新 世 的 羊 齿 兽 头 骨 化 石
中 新 世 褐 煤 中 的 桦 木 叶 化 石
第四纪
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纪,是哺乳动物和被
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是人 类的出现,故称“人类纪”。2005年国际地层委员 会向国际地科联申报的国际地层表中,将晚第三纪 上新世最上部的格拉斯期以上划归第四纪,把第四 纪的下限移至约2.6百万年。
地质年代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
主要地质时代的基本特征
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的生物极其稀少,人 们把寒武纪以前的一段漫长地质时期统称前寒武 纪。在中国划分出一个震旦纪,主要分布在华南、 西南地区。
前寒武纪已知最老的动物化石为埃迪卡拉动 物群,最老的植物化石为同圆藻。
前寒武纪泥岩中 最老的动物化石 埃迪卡拉动物群
晚元古代晚期只划分出1个震旦纪; 古生代划分出6个纪,即寒武纪、奥陶 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中生代划分出3个纪,即三叠纪、侏罗 纪和白垩纪;
新生代划分出2个纪,第三纪和第四纪。 目前震旦纪只适用于中国,其他11个 纪全世界通用。
纪向下再划分出第四级地质年代单 位(世),大部分纪都三分,如寒武纪分 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侏罗 纪分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等; 少数纪二分,如白垩纪分为早白垩世、晚 白垩世等。
石炭纪
是古生代的第五个纪,当时陆生植物从滨
海地带向大陆内部延伸,形成了大规模的森林和 沼泽,给煤炭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石炭纪 的森林中,既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密的灌木。 鳞木是高大的树形石松,高达40m或更高,具特 征的鳞片状树皮。石炭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 蜓类的出现和发展为其特征。
中国的石炭系以海相灰岩和海陆交互相的含
古生物地质学课件 第二篇地球早期史及前寒武地史
(1)距今46亿年至38亿年左右的天文演化阶段; (2)距今38亿年至5.43亿年的前寒武纪时期; (3)距今5.43亿年至现在的显生宙时期。 前寒武纪时期,通过陆核、原地台和地台不同阶段 形成古板块.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二、前寒武地质时代的划分
543
新太古代 中太古代 古太古代 始太古代
新太古代 2800 中太古代 3200 古太古代 3600 始太古代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二、扬子板块的形成史
扬子板块的基底没有出露,通过盆地周边出露的基底推 测扬子地区的核部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变质基底, 它形成了扬子板块雏形。
中、新元古代,扬子板块上发育着似盖层沉积,主要碳 酸盐岩、碎屑岩及火山沉积。
扬子板块边缘中、新元古代多以火山活动类型的火山岩 和深海沉积为主。 新元古代后期的晋宁运动,古扬子板块西侧、东南缘及 下扬子地区板块增生,与扬子板块一起构成稳定区,从而 形成了稳定的扬子大陆板块。
南非巴伯顿绿岩带燧石(20亿年)中发现微古植物 与叠层石。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微古植物
菌、藻类、植物微孢子及残体的总称。 太古宙原始单细胞菌、藻类植物化石; 元古宙藻类繁盛。
二、叠层石
太古宙和元古宙发育与蓝藻生命活动有关的生物沉积 体——叠层石。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原核生物(35亿年)→真核生物(20亿年) 。菌、藻、叠层石及微古植物。
(4)生物界特征:出现了种类空前繁多的高级裸露动物 群。为古生代开始带壳和硬骨骼动物群打下了基础。 (5)在我国震旦系分布广泛。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一、扬子板块及其边缘南华——震旦纪古地理特征 扬子板块经晋宁运动形成后,南华——震旦系稳定盖层沉积 范围扩大,板内也有裂谷发育;板块边缘往往发育多岛弧海 或复杂的大陆边缘。形成活动类型的沉积。 二、华北板块及其边缘南华——震旦纪古地理特征
早古生代课件
三,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一)稳定的地台 早古生代,中国地壳构造是继承震旦纪 发展的
前寒武纪在中国形成了3个稳定的核心 华北地台 塔里木地台 扬子地台
(二)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在晚奥陶世华北地台海退,形成古大陆 志留纪末期,祁连地槽褶皱隆起
在植物界方面,寒武纪,奥陶纪都是以海生藻类 为主,到了志留纪,出现了半陆半生的裸蕨植物
从寒武纪一开始生物界便呈现爆炸性增长形势, 称其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二,加里东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
(一)加里东运动和加里东构造阶段
早古生代初期的大地构造轮廓和震旦纪很相似。 后来发生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构造运动,引 起了世界海陆形势的调整和变化,这就是 加里东运动
从广义讲 发生在早生古代的构造运动称加里
东运动
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指志留纪后期的 构造运动
(二)海洋占优势的时代
在寒武纪末,世界上一方面出现了许 多古陆,而另一方面古陆之间又为地 槽所分隔,进入古生代后,许多古陆 重新为海水所浸没,其中尤以奥陶纪 海侵规模最大
下古生物几乎全是海相地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积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活动类型沉积,主要是在地槽中沉 积,厚度巨大
一类是稳定类型沉积,主要是地台路表 海中沉积的,厚度较小,衡向变化不大
(三)世界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变 早古生代海陆分布形势
(四)早古生代气候
寒武纪大部地区气候比较温暖,干燥
奥陶纪早,中期气候和寒武纪相似, 气候比较温暖,晚期代表极地寒冷 气候。晚奥陶纪末期被认为是震旦 纪以后又一次大冰期
海水中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空前繁盛,陆生 植物很少
早古生代地史早古生代的生物界生物区系
早古生代的划分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主要门类介绍 生物相与生物区系
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Primarily confined to shallow-water marine environments. Animals with hard body parts appea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ambrian - this defines the beginning of the Phanerozoic. Important fossils: trilobites, graptolites, conodonts, Cephalopods (mainly nautiloids), brachiopods Other fossils: Mollusca (软体动物), corals, Arthropoda(节足类), Echinodermata(棘皮类), Vertebrata, sponges
帽天山
2 澄江动物群/Chengjiang fauna
叶足动物门 中华微网虫 Microdictyon sinicum Chen, Hou et Lu,1989
Microdictyon sinicum 中华微网虫
2 澄江动物群/Chengjiang fauna
Eoredlichia
丘疹关杨虫 Kuanyangia pustulosa Lu, 1941
Small Shell-bearing Fauna; Chengjiang Fauna; Burgess Shale Fossils.
1 小壳动物群(small shell-bearing fauna):寒武纪最早期
中国早古生代地史学ppt
滇 东 寒 武 系 柱 状 澄江动物群 图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边 缘横向古地理变化
扬子板块东南被动大陆边缘
华夏板块
三、中国早古生代的地浅层海 与古地理 竹叶状灰岩
2、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 特征: 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 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 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 晚期开始海侵。
寒武纪华北板块 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 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 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1、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 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
•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扬子板块寒武系特征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其标准剖面为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
武系早期 生油层:五峰期和龙马溪期 磷块岩:华南寒武系底部 重晶石:寒武系 邯郸式铁矿:马家沟组的碳酸盐岩地层中 旅游景点:长江三峡岩溶地貌,龙门石窟(O1)
洛阳龙门石窟/O1m
2、华北板块奥陶纪古地理特征:其标准剖面为河北唐山开平剖面
碳酸盐沉积 下统发育齐全,岩相稳定 中上统仅在少数地区有沉积
夹竹叶状灰岩及页岩,砾石表面无氧化圈, 含三叶虫、腕足类和树形笔石
潮下浅海
河 北 唐 山 开 平 剖 面
潮下浅海
华北板块及其南北大陆边缘 O1-3古地理变化
S
东胜
O3 S
O1-2
紫红色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泥裂、雨痕、岩 盐假晶、波痕和鱼骨状交错层理干热条件下 的滨浅海沉积,含三叶虫中华莱德利基虫
∈2X
∈2ma
山东长清县张夏∈2剖面
讲13 古生代地史-1
显生宙地史
第二十六章
第一节 早古生代地史 早-中奥陶世,本区普遍发生海侵,气候变暖,生物繁盛, 沉积了一套以开阔浅海环境下的灰岩、生物礁灰岩、页岩层。 晚奥陶世,本区地壳开始抬升,发生海退,沉积了半封闭 海盆环境下的页岩层。 早-中志留世,加里东运动加强,地壳普遍抬升,周围古陆 面积扩大,海水进一步退却,海域解体,本区成为一闭塞的滞 流海盆,从而形成了深色页岩、粉砂岩为主的沉积。 见 图 中志留世末期,陆地进一步扩大,本区大陆地,遭受风化 侵蚀。 纵观中国东部早古生代地史,华北、 纵观中国东部早古生代地史,华北、扬子地块均经历了加 里东构造引起的地壳下降接受滨-浅海沉积—浅海沉积—地壳 上升发生海退直至成为陆地这样一个大的沉积旋回。 上升发生海退直至成为陆地这样一个大的沉积旋回。总体表现 南北皆海的基本特征 的基本特征。 为南北皆海的基本特征。
见图
4
第二十六章
第一节 早古生代地史 早-中奥陶世本区水体略深,成为正常环境下的浅海碳酸岩 沉积。早奥陶世末期-中奥陶世本区为白云岩沉积为主,局部地 段夹膏盐沉积,说明气候开始转为干旱。 见 图 中奥陶世末因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地壳大面积抬 升成陆遭受风化侵蚀,从而结束了本区早古生代的沉积史。 (二)扬子地块区 见图 1.扬子地块区的下古生界 见图 扬子地块区的下古生界以湖北宜昌三峡剖面为代表。 震旦纪末,由于晋宁运动的影响,本区曾上升为陆地,遭 受短期风化夷平,进入加里东构造阶段,早寒武世地壳开始缓 慢下降,缺失了下寒武统的小壳动物层。海侵由西南而来,向 北东方向扩展,形成了下寒武统的滨海碎屑沉积。 图 见 中-晚寒武世,由于气候普遍干旱,海水变浅,加之西部及 东部古陆影响,本区成为半封闭海盆,普遍接受了巨厚的白云 5 岩沉积,生物化石稀少。见 图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六章 早古生代地史2
寒武纪华北地区为稳定的陆表海碳 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 缘与秦岭洋毗邻
浅海
竹叶状灰岩
鲕粒灰岩,波痕、交错层理
鲕粒灰岩
泥裂、雨痕、岩盐假晶、
华 北 板 山块 东寒 张武 夏纪 剖地 面层 序 列 紫红色
波痕和鱼骨状交错层理
潮坪
钙质页岩
华北板块寒武纪地层序列
凤山组 ∈3 长山组 崮山组
灰岩、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含蝙 蝠虫和蝴蝶虫,竹叶状灰岩是同生砾 岩—风暴
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 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 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扬子板块寒武系特征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 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 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 石稀少 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 面
澄江动物群
滇 东 寒 武 系 柱 状 图
滇东剖面分析
中寒武统 双龙潭组 陡坡寺组 为浅海砂泥、碳酸盐沉积。中寒武世后期滇东地 区上升为陆。 早寒武统 龙王庙组的白云岩为咸化海沉积。 沧浪铺组 以砂页岩沉积为主,内含浪成波痕和交错层理,为滨海沉积。 筇竹寺组 中上部以泥砂质沉积为主,含有三叶虫及澄江动物群等生物化石, 环境已趋于正常浅海,下部黑色粉砂质、泥质沉积,含碳质及稀有元素, 为海水流动不畅的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可能为潮下低能海湾。 梅树村组 主要是一套磷块岩,其内小壳化石可富集成生物碎屑层,发
干旱的咸化海环境。
下统 石龙洞组为厚层白云岩。干旱的咸化海环境。 天河板组 石牌组 正常浅海的砂泥质和碳酸盐沉积,含较多底栖的古杯类。 水井沱组为黑色碳质页岩夹薄层灰岩,含磷、稀有元素及黄铁矿,化 石以浮游的盘虫类为主,推测为滞流还原环境。
地史地层学简介课件
我们如何学习地史学?
*
21世纪人类对地球的要求
需要居住在一个宽敞的地球上(人口控制) 需要居住在一个清洁的地球上(环境治理) 需要居住在一个安全的地球上(灾害防治)
*
侵入型
喷出型
岩浆岩
岩石风化碎屑
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
高温高压变质
高温高压变质
风、流水、等外力作用将岩石碎屑物由高处搬运到低处沉积
早古生代地层中沉积矿产资源
*
学习地史地层学的目的
1.研究地球的过去, 恢复地球的历史;
2.查明矿产资源和提供地质资料;
3.查明和预测影响人类活动的地震、火山活动、地面沉降、滑坡以及生物大量灭绝等地质事件的时间、地点、性质和规模;
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所造成的影响。
*
同时, 地史地层学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众多矿产资源(如能源矿产、部分金属矿产和大多数非金属矿产资源)密切相关, 地球历史科学对人类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由此可见, 地史地层学是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地球生态环境保护必备的专业知识, 是地质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岩相
生物相
*
碳酸岩岩性
页岩
沙岩
页岩& 煤系
3.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岩相改变
*
有相变发生吗?
相定律
*
表示“古现场(明显)
它们是恐龙足迹和 它们能告诉我们关于:
恐龙的举止; 恐龙的生态; 恐龙的生活环境
综合的解释:
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以推断其成因
03古生物-地层-地史PPT课件
第三节 地壳演化与地史
四、 显生宙
(一) 古生代
1.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543~490Ma)、奥陶 纪(490~438Ma)、志留纪(438~410 Ma),相应 的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
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开始的隆升一直持续 到寒武纪早期,此后才整体下降接受海侵,形成早 寒武世晚期至中奥陶世的滨浅海沉积。受区域性构 造挤压作用的影响,从中奥陶世又开始隆升,一直 持续到晚古生代。华北板块南、北均为大洋环境。
6
第一 古生物
3.1.2 古生物学的应用
1.划分对比地层
1)生物地层学方法:运用化石对地层进行划分与对 比的方法。 2)化石的层序律: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 同;不同时代的地层,所含化石不同。 标准化石法 生存时限短、地理分布广、保存好、
数量多因而易于在一定地层中发现的化石称为标 准化石。应用标准化石对比地层,简单易行,最 为方便。
5)富集带 富集带是代表某一类或某一群特定分类单位的
总存在范围中相对富12集的那一段地层体。
第二节 地层
3.年代地层单位划分与地质年代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划分,是根据岩石体形成的地质年代 所进行的地层划分,并根据不同规模岩石体所跨越 的时间间隔将其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年代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 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形成年代地层单位的地 质时间间隔称为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顶、 底界线都是以等时面为界的。不同级别的年代地层 单位的术语包括宇、界、系、统、阶和亚阶。每个 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地质 时间间隔),其等级依次为宙、代、纪、世、期和 亚期。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 形态、接触关系、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 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 为划分地层的依据。由于划分地层的依据和标准不同 且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多种地层单位。
地层学第七章(早古生代)
中国东部奥陶系柱状对比图
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范围逐渐扩大的时期,扬子板块内部 表现为自中寒武世西部不断扩大的康滇古陆,随着早奥陶世海 侵的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造成扬子区内部岩相变化显著。 ☆早奥陶世扬子区自西向东南方向排列不同的岩相带。 川西、滇东一带为滨岸粗-细碎屑沉积相带。 黔北、川南一带为碳酸盐为主夹砂泥质的开放台地相带; 鄂西一带(扬子北缘和东南缘)为碳酸盐台地边缘浅滩环境。 至下扬子区全部为碳酸盐沉积。 ☆中奥陶世西部古陆扩大,早奥陶世的相带分异已不复存在, 整个扬子区均以碳酸盐沉积为主。 晚奥陶世早期海侵规模最大,沉积了瘤状泥质灰岩。晚期海 平面下降,西部康滇古陆与滇黔桂古陆连成一片,造成五峰期 的滞流海盆,沉积了典型的笔石页岩相。
作业及思考题 1、试述剖面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2、试述华北板块早古生代地质演化特征 3、加里东运动的含义 4、中国早古生代古地理分区的界线
浅海-潮上环境
潮上蒸发环境
潮下浅海
中国东部奥陶系柱状对比图
2、华北板块大陆边缘奥陶系
奥陶纪华北板块南部大陆边缘是活动型大陆边缘,发育
了丹凤群岛弧型和二朗坪群边缘海型蛇绿岩。与此相对应, 板块北缘从白乃庙至西拉木伦河一带见有早古生代的蛇绿岩 套,代表奥陶纪古亚洲洋向南的俯冲消减带。南北两侧洋壳 同时相向的俯冲作用与华北板块晚奥陶世整体抬升关系密切。
以页岩、板状页岩为主,属非补偿的
砂泥质类复理石沉积。从中志留世普遍上升,
晚志留世仅剩下粤桂交境的钦防海槽,以砂泥质复理石沉积
均为补偿的地槽沉积,复理石为特征。志留系横向变化 大,地壳的活动性加强。
(二)构造运动 早古生代时全球范围内一些巨大的稳定地块已经出现, 稳定区的对立以及活动区向稳定区的转化是早古生代的地质 演化特征。早古生代阶段一些大洋拼合消亡形成山系,反映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六章 早古生代地史1
早奥陶世刺笔石-canthograptus
早奥陶世晚期笔石
(正笔石目无轴亚目)
中晚奥陶世有轴 亚目双笔石科代表
腕足类
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 具铰纲的三分贝目、正形贝目、五房 贝目和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石燕 贝及小嘴贝类都有代表
寒武纪以无铰纲为主 志留纪腕足类化石相对减少,但内部 构造复杂化
奥陶纪生物群落
Cephalopoda 头足类 Crinoid 海百合 Brachiopod 腕足类
奥陶纪礁 生物群落
食物链
bryozoan苔藓虫 echinoderm棘皮类动物
Stromatoporoidea层孔虫
三、Silurian life
重要化石门类:笔石
S1: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正笔石目,有轴亚目) 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
对寒武纪来说最重要的代表性化石是三叶虫, 所以寒武纪亦称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的重要生物 化石是笔石和头足类中的鹦鹉螺,志留纪是单笔石。
其它还有早寒武世早期的小壳化石(亦称早期骨 骼化石),早寒武世的古杯,腕足类、横板珊瑚和单 带型四射珊瑚均有重要的地层意义。
一、带壳无脊椎动物的繁盛和寒 武纪生物大爆发
期的三叶虫特征
相近,尾板宽大,
尾刺发育
1 山东盾壳虫 2 孙氏盾壳虫 3 柯赫虫 4 高台虫 5 毕雷氏虫 6 园劳伦斯虫
中寒武世末期—晚寒武世初期 三叶虫(尾刺发育)
晚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
前边缘窄
球接子类 三叶虫 ∈2-3
Hale Waihona Puke 武纪以后三叶虫的演化奥陶纪与寒武纪相差较大
浮游相-planktonic facies 生物—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地学研究史上第一次大争论:地质作用的根本认识问题—水成论与火成论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2. 地史学发展第一阶段—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七十年 代是狭义地史学(地层学)建立阶段
4.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conformity)(包括连续接触和沉积间断接触)
• 连续接触:沉积作用不断进行,连续的两套地层间没有明显的、
截然的岩性变化,它们常常是逐渐过渡的。
• 沉积间断接触: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大
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受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hiatus
地史学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第一章 地史学绪论
一、地史学的任务和内容 地球形成时间:46亿年
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研究地球及其生 物界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学科。
地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壳上的地层。
地史学研究的任务:运用动力地质学、古生物学、 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分析 和推论地质时期中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和地 表生物界在时间上的发展和演变历史。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出现了海底扩张、地 壳消减概念,最后导致六十年代晚期法国勒皮雄、美国摩根和英国麦肯齐等学者共 同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中国的地史学发展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期间的准备阶段(1840-1912)
只有一批外国学者和传教士怀着不同目的来华进行开拓性的地质调 查,晚期有中国地质学者(袁复礼等)参加。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第五章早古生代PPT课件
1
早古生代包括三个纪:
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时限见附表。
寒武纪命名于英国西部寒武山脉,奥陶和志留 均为英国威尔士地区两个古部落的名称。
2008-11-22
-
2
第一节早古生代的生物界
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期,其中以三 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类等最为 重要。
寒武纪晚期已出现了原始脊椎动物无颌类。 志留纪时出现脊椎动物有颌类。 仍然是海生藻类繁盛的时期,但志留纪已有了
-
12
∈2-3
2008-11-22
-
13
2.岩相古地理变化
早寒武世早期,无沉积,沧浪铺期(早寒武世 晚期)侵入华北。
中寒武世,整个华北——东北南部区古地理环 境趋于均一。
岩相厚度变化不大,寒武系剖面构成一大的沉 积旋回。
滨浅海沉积——浅海沉积——滨浅海沉积
2008-11-22
-
14
(二)华南区
晚奥陶世——志留纪,华北地区再度抬升出露 海面,遭受风化剥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早 石炭世末。
2008-11-22
-
20
O1
2008-11-22
-
21
2008-11-22
-
22
O2
2008-11-22
-
23
O3
2008-11-22
-
24
(二)华南区
扬子稳定类型沉积区、江南和东南活动类型沉积区 1.湖北宜昌标准剖面分析126页 主要是灰岩和页岩,化石丰富,代表稳定的陆表海沉积。 2.岩相古地理变化 早奥陶世海侵广泛,地势西高东低。 中奥陶世,海侵范围缩小 以钙泥质沉积为主,晚奥陶世海侵范围缩小,明显的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古生代Pz1概述
从早古生代起,地球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生物界与前寒武纪生物界明显不同, 以小壳动物群的大量繁盛为起点,各种后生动 物迅速发展,其中海生无脊椎动物十分繁盛并 大量保存为化石。
从寒武纪开始,地质年代各阶段的划分,主要 依据生物的演化阶段,在地层划分和对比工作 中,生物地层学方法也成为十分有效的手段之 一。
Pz1 全球古大陆分布 及其组合形式
寒武系概念的演变
CAMBRIAN
LOWER MIDDLE UPPER
70’以前
Ordovician 奥陶系
70’-1992 1992 - 2004
Olenlus
?
Parado-
? xides
Olenellus
UPPER MIDDLE LOWER
UPPER MIDDLE
全球寒武系的底界
纽芬兰岛(加拿大东南)
据彭善池,2004
Tricophycus pedum 遗迹化石Tricophycus pedum(三槽阿纳巴管)
寒武纪的起点标志
1 小壳动物群(small shell-bearing fauna):震旦纪 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 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 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 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2. 古生代经历了约3亿多年时间。这是地球上 生物大规模发育的时期,又是生物种属发生 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时期,也是地球历史上生 物大量出现的时期,所以用“古生代”一词 来概括其时代名称。
3. 大陆地壳大幅度增加。基本上为联合古陆形 成阶段。
7.1 早古生代Pz1概述
早古生代时限为距今570-400 Ma,延续时间 170 Ma。包括寒武纪(Cambrian)(570-500 Ma) 奥陶纪(Ordovician) (500-440 Ma)和志留纪 (Silurian) (440-400 Ma),三个纪内部均为三分, 即分为早、中、晚三个世。
动物群以具有坚硬外壳的、门类众多的海生无脊椎 动物大量出现为其特点,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其中三叶虫最为常见,是划分寒武系的重要依据。 其它尚有无铰、几丁质外壳的腕足类小舌形贝、小
园货贝以及古杯类和软舌螺等。 植物群以藻类为主,还有一些微古植物。
寒武纪为三叶虫时代
1. 寒武纪三叶虫群分区现象特别明显。
LOWER
P,2004
寒武系1835年在英国建立,170多年来,一 直采用三分法; 70年代以来时限持续扩大。
后2004
前2004
2004年9月20日会议通过,建 议提交寒武系分会表决;
2004年12月寒武系分会表决 通过;得票率88% (13赞成; 2反对;0弃权);
意义:第一个广布的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
寒武纪简介(一)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寒武”源自英国威尔士的古拉丁文“Cambria”。
日文音译,我国沿用。 因为是首先在那里研究的,故就地取名。 寒武纪开始于距今5.42亿年,延续时间为5370万
年。
寒武纪简介(二)
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芙蓉 世)。
早古生代Pz1的主要特征
1 生物界—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生物特征);海生无 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环境分析、地层对比、生态分 异、生物分区);植物登陆;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绝灭 (大量绝灭)事件;
2 属加里东(联合古大陆形成)构造阶段,陆壳板块扩 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上陆);
3 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古 (非洲、南美)大陆发育冰川。
4分方案的通过是寒武系划分 观念的重大突破;是向建立 全球寒武系年代地层框架迈 出的重要一步。
寒武系底界
界线层型GSSP选定在纽芬 兰岛(加拿大东南),以遗迹 化石Tricophycus pedum
(三槽阿纳巴管)首现为标
志,年龄543Ma。
寒武系底界
GSSP选定在纽芬兰岛 (加拿大东南),以遗迹 化石Tricophycus pedum 首现为标志,年龄 543Ma;
New division Silurian: S1, S2, S3, S4
Old division Silurian: S1, S2,
S3(S3+S4)
New division Ordovician and
Cambrian 均有4分统趋势
GSSP : Global Standard Section and Point GSSA: Global Standard Stratigraphic Age
第七章 早古生代的地史
7.1 早古生代Pz1概述 7.2 早古生代Pz1的生物界 7.3 中国东部早古生代Pz1古地理 (下) 7.4 早古生代Pz1板块构造概况 7.5 早古生代Pz1的沉积矿产(下)
Eoredlichia
古生代( 6-2.5亿年前)
1. 古生代可以再进一步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 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及二叠纪。
●划分和命名(时代划分 & 命名)
● 主要特征(地史特征 )
早古生代的划分和命名
志留纪(Silurian,S) Murchison, 1835, 英国古民族名称
奥陶纪(Ordovician,O) Lapworth, 1879,英国古民族名称
寒武纪(Cambrian,∈) Sedgwick, 1835, 英国古地名 早古生代持续170Ma
早古生代初期全球存在着五个分离的古大陆。 它们是:
早古生代初期全球存在着五个分离的古大陆。 它们是:古北美、古欧洲、古西伯利亚、古 中国和冈瓦纳古大陆。
其中冈瓦纳古大陆位于古地中海以南,是一 个联合古陆,它的组成部分有:非洲、南美、 澳大利亚、印度以及南极洲。
如图所示。
Pz1 全球古大陆分布及其组合形式
其中冈瓦纳古 大陆位于古地 中海以南,是 一个联合古陆 它的组成部分 有:非洲、南 美、澳大利亚、 印度以及南极 洲。
早古生代初期全球存在着五个分离的古大陆。它们是: 古北美、古欧洲、古西伯利亚、古中国和冈瓦纳古陆。
早古生代初期全球存在着五个分离的古大陆。它们是: 古北美、古欧洲、古西伯利亚、古中国和冈瓦纳古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