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否定思潮1•过时论2•变形论(既不是马思著作,也不是列宁著作,而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材)3•学派论4•分裂论二•回应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否定1•将马克思的价值与其他产生的时期混为一谈“时间长短并非真理的标准”2•,..是与时俱进的,变形论不能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马克思3•学派论认为“真理多元” “真理平权”否定一一实质是资本主义学说4•用早期否定晚期的成熟著作、断章取义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关于资、社、共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①范围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②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③科学性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四•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⑴社会历史条件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无、资对立)B •科技发展(邮电、交通、通讯)对世界认识更深、整体的把握⑵科学条件A •自然条件科学发展B •社会科学取得长足发展⑶阶级条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⑷理论来源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⑸个人原因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主义的产生一一毛泽东思想一一邓小平理论一一“三个代表”注:后三者是马克思在中国的趋势五•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严密的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统一1•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是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六•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 •什么是哲学?⑴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⑵哲学是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的关系①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指导科学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什么是方法?(关于方法的理论称之为方法论)是人们视线某种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是主体接近或达到客观体的工具和桥梁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2•方法论需要和支持一定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思维——精神、意识存在——物质⑴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人和周围世界关系来看:人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主体与客观的关系从世界总体角度:世界只存在两种东西,主观精神和客观物质从哲学理论本身来看: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答决定了哲学的基本性质⑵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一思维与存在时第一性的(本体论)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主张讯在是世界本源,是第一性,思维是由存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思维,则是唯物主义,反之则为唯心主义②一元论、二元论和折衷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源(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彼此分离,把两者同时作为世界的本源折衷主义:认为某种中立的东西是世界的本源⑶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可知论:①只世界能够被认识,我们有能力认识世界②我们不仅可以认识世界的表象,也可以认识世界的内在本质③整个世界对于我们而言只存在已经认识和尚未被认识的区别不可知论:反之(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怀疑论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哲学的流派与基本概念1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某一种或几种思维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源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构成事物的某一层次结构作为世界的本源③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①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看做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质,认为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在表现,客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物质世界是派生的第二性。
马克思原理笔记

马克思原理笔记1. 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有阶段性的。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成为资本家的剥削对象。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劳动者只能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得利润。
3.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将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4.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他认为,人的思想观念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5. 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应当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剥削关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力的社会化,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6. 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
通过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可以消除阶级剥削,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国际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共同斗争,认为只有推翻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8.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人的全面发展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障,个人的自由解放也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9.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唯一能够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阶级剥削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1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
202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汇总新版

2023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笔记汇总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旳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旳物质世界(单项选择)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旳整个世界旳主线见解和主线观点。
(单项选择)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旳关系问题是哲学旳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旳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旳内容。
第首先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旳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旳问题,是最重要旳方面。
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旳原则。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旳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旳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旳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项选择)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旳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旳基本问题。
怎样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旳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旳原则。
但凡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旳,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凡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旳,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项选择)世界旳本责问题,实质上是世界旳统一性问题。
(单项选择)否认世界旳统一性,认为世界上旳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旳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项选择)笛卡尔是二元论旳著名代表。
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旳、被动旳、不能思想旳。
心灵是没有广延性旳、能动旳、能思想旳。
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旳。
(单项选择)在世界旳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分别认为世界上旳万事万物有一种共同旳本质或本原。
(单项选择)贝克莱提出旳“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旳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旳“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旳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伴随社会实践和科学旳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旳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比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人口等实际情况,而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同时,也要有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而且,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
比如,在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而应该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例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要认识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矛盾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研究的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基本原理笔记

马原笔记绪论重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即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即基本内容)4.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即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5.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答: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1)客观条件: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5-P18)答:(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理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什么?答: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阶级属性和价值目标。
它的阶级属性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的利益服务。
它的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是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理论体系,它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等。
这些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现实、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统一体。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事物发展的全面、具体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阶级斗争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最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
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现实、指导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考研政治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为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3)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4)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5)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1)个别-一般-个别(2)实践-认识-实践(3)群众-领导-群众4.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5.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解放包括:(1)从自然界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人与自然)(2)从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人与社会)(3)从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人与自身)【注意】不包括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人类永远不能从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6.三本书:(1)《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2)《共产党宣言》:从……到……的千百万工人工人的共同纲领(3)《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1)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2)人民性:最鲜明的特征(3)科学性:表现在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4)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5)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实现,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8.马克思注意的时代和实践基础:(1)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2)现实需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9.最终马克思的思想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1)马克思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2)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深刻把握10.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原因: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注意】与始终坚持以理论研究为中心无关11.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一些观点包含的哲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客失信,百客不登门”,“调查是十月怀胎,解决问题是一朝分娩”(注意不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坚持就是胜利”:质变与量变的关系;(3)“一叶落,而天下之秋也”、“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4)“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5)“把握事物发展的机遇”: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6)“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抓事物的主要矛盾;(7)“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以人为本;(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事物的联系;(9)“猫吃老鼠也吃鸡,但不能无猫”: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0)“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避之”:看事物要一分为二;(11)“玫瑰花带刺取其香”:看事物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1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同行”,“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想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要从地处起步):辩证法观点;(13)“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形而上学观点;(14)“明着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辩证法三大规律,分别解释事物的:(1)方向和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2)形式和形态:量变质变规律(3)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3.一、物质与意识(物质与运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精神、感觉,感知、心当做世界的本源):“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万物皆备于我”,“物是感觉的复合”,“世界是观念的集合”;(2)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虚构出来的在人以外的客观精神、道、理念、绝对观念、宇宙精神当做世界的本源):“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3)“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在空间上展现自己的多样性”:形而上学唯心主义;(4)唯心主义并不会同人类认识伴随始终,当人们的认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唯心主义将会推出历史的舞台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3.人类的物质性:(1)最能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生产方式;(2)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4.“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注意不包括整体与部分)的关系;5.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注意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不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比如】“物质是永恒的”是指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一切事物都有生有灭”是指具体物质,这两个物质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注意并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6.“先试点再推广”是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即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说明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7.“经过创新将传统手工艺注入新活力”说明:要树立辩证的否定观,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传统又富有创新),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8.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9.精神与物质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转化;10.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而不是时间和空间);11.事物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1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是因为:(1)意识根源于物质(2)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只是近似的反映)(3)意识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注意】不包括“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物质也不能代替意识”,因为这是体现他们对立的一面,而上述观点需要体现的是统一的一面【注意】意识并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存在形式(物质的存在形式是运动)13.“望梅”终究不能“止渴”,是因为:(1)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2)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本身【注意】不包括“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因为题目要求的是物质和精神对立的一面,这句话强调的是同一的一面14.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需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15.“量子纠缠”现象说明:(1)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2)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6.“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的观点,肯定绝对运动;“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相对主义诡辩论,否定相对静止;17.时间和空间:(1)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而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因此不能说运动是一维或者三维的;(2)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因此不能说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18.时间:(1)时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的客观性;(2)时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与有限的客观统一;(3)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4)时间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原子处于不同速度下的时间变慢变现了时间的相对性);19.“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说明:(1)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注意】不能说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因为不存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20.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1)载人航天精神说明: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但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2)不能说理论是巨大的精神力量,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中才能转变为物质力量;2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1)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做物质的一般特征(2)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3)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2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注意】因此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同一的,不是相互决定的作用23.关于联系:(1)自在事物的联系没有体现(人的)能动性;(2)联系是客观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主观化24.假象与错觉:(1)假象有可能是真实的现象,错觉一定是错误的现象是错误的说法;(2)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真象是从正面……);(3)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假象是主观的,错觉是客观的,因此不能说假象是人们在认识中发生的错觉;(4)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因此假象和本质也是同一的;(5)“折射现象”是: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25.人们脑中的鬼神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鬼神不是客观对象,因此不是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是对人本身的虚幻反映,不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唯心主义观点);26.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包括上面的鬼神);【注意】: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的反映都是错误的说法27.【注意】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因此任何本质都可以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28.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他不依赖于人的衣似乎,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受到规律的支配,因此不能说自然规律是主观与客体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9.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不能说只有经历逻辑推导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30.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的,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行动实现的;31.人类不能改变(改造、创造、消灭)(自然)规律,因此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来改造自然规律是错误的说法;32.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因此“人民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说法正确;二、联系与发展(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1.联系的特点:(1)普遍性:事物内部、同其他事物、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2)多样性(3)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共有的(4)条件性【注意】没有主体性2.事物普遍联系:(1)事物普遍联系的基础是:物质;(2)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3.可能性和不可能性:(1)区别: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2)可能性有两种:现实可能性:“为长者折枝”;抽象可能性:“大海捞针”(3)不可能性:“水中捞月”,“挟泰山以起北海”4.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可能性、好的和坏的可能性;5.抽象(非现实)可能性是指现在做不到但未来有可能做到,现实中条件是否充分是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6.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1)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的功能,能事宜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注意】与新旧事物产生的时间顺序无关7.规律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注意】规律不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才是事物发展的环节8.“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是指: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9.事物发展的规律:(1)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2)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加快(减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其重要的关键作用;(3)新旧事物的区别:同历史前进方向是否符合;【新事物(注意不是新出现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4)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5)“扬弃”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批判又继承既保留(保留积极因素)又克服(消极因素),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联系和发展的统一;(6)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10.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的观点;(3)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4)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1.必然和偶然:(1)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2)必然和偶然都是可以认识(预见)的,科学的任务就是从偶然中发现必然;(3)必然和偶然都是不确定的,故都是不可选择的;(4)在某个临界点,一粒沙子就会引发土堆发生雪崩,所蕴含的哲学原理是: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5)偶然性体现着必然性,但是不能说偶然性逐渐向着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6)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不能说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7)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12.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的理解:13.新事物有远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有远大的发展前景;14.三、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理论)1.辩证的同一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2.电脑病毒与防范系统的斗争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的发展形式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不是在循环往复中实现发展);3.“鸡蛋从外边打开是食物(外部否定),从内打开是生命(内部否定)”说明:辩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注意:与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和偶然性无关】;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说明: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能够加速或减缓事物的发展变化;【注意】不包括“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也不包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为题意没有提5.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矛盾双方:(1)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2)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注意】矛盾双方能够融合,但不能调和(调和论否认对立双方的斗争,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发展)6.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4)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5)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7.关于矛盾的几个观点:(1)“归根结底,辩证法不过是每个人所固有了矛盾精神经过规律化和系统化而发展起来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观点;(2)“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结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3)“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有矛盾”:否定矛盾的存在‘’8.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因此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条件下,两者所处的地位也会不同;9.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例子:(1)现实点再推广(2)城市建设既要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普遍性)又要展现个人魅力和地方特色(特殊性)(3)中医先“取类”再“比象”10.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把握重要矛盾);11.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有两层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1)“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矛盾双方相互依赖(2)“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矛盾相互转化(3)“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有时减损反而使其增益……):矛盾相互依赖和转化12.四、量变质变规律2.“加一点盐食物鲜美,加许多盐就不好吃了”体现的是: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注意】没有体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3.质和量:(1)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同一的;(2)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3)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升华(4)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事物的底线是指: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也就是度的临界点;5.有关质变与量变:(1)质变中渗透着量变,量变中渗透着质变;(2)事物变化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是质变而不是量变;(3)不能说事物的质变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因为量变是微小的、逐渐的和缓慢的发展变化,不是无形的6.五、否定之否定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因此】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不能说事物在循环往复中实现发展3.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不是外在的否定,因此不能说同类事物的相互否定推动事物向前发展;4.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1)不承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不承认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7.辩证法中的“肯定”和“否定”是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事物灭亡的因素,不是指人们对事物的主观评价;8.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否定需经过两次否定,第一次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2)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3)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迂回的;(4)意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9.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有:团结-批评-团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注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属于,因为没有体现回复10.六、唯物辩证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1.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过程的逻辑起点是抽象,这一过程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想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注意】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思维过程,不是实践2.“既要注重总体规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体现: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注意:没有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逻辑与历史的关系:(1)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2)逻辑是历史在思维中的再现(3)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4)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性是包含着差异和对立4.被恩格斯称为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的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不同思想理论:(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注意不包括世界的可知性,因为唯心主义既有可知论又有不可知论);(2)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表现:把实践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3)旧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把阶级斗争、群众观点引入了认识论;(4)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体:主体实践和认识所指的对象(【注意】:不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2)主体与课题的内涵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3.【注意】实践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个体或本体,因为实践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东西;4.有关认识的一些实例(1)对艺术创作认识的过程(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艺术创作说明: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3)“经验丰富的医生能识别CT上图片的信息,而一个毫无医学知识的人什么也看不懂”说明:已有认识会影响感性认识(注意不是说明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因为两个人都有能都行但是看到的东西还是不一样);5.有关实践与认识:(1)认识不是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摹写性和创造性地统一(也就是能反映的基本特点);(2)事物的现象可以被人的感官所感知(注意不是所有物质都是可以直接被感知的),而事物的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3)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注意不是科学技术),也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追求真理,也不是把握事情的本质和规律);(5)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纯粹的意识过程,只有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6)实践高于理性认识(或者说一个人做到另一个人没做到),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注意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7)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8)“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这句话是正确的,这不是说实践是感性的,可以理解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感性认识的来源;(9)认识工具的发展依赖于人类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人类的实践能力依赖于认识工具的发展;(10)“知行合一”是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观点;(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12)认识的深化不能决定事物的发展;6.认识的辩证过程:(1)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3)相对真理-绝对真理7.有关意识能动性:(1)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受限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因此不可以超越时代实践水平,只是空想;(2)“老马识途”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但是不能说明动物也有意识,动物是没有意识的,知识本能反应;8.AlphaGo战胜人类说明:人工智能延伸和扩展了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注意】:不能说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9.对于同一个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而改变;【错误的说法】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10.一些对立理论所表现的对立:(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记总结

马克思基本原理笔记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认识、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第一节物质世界第二节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第三节客观规律与意识第四节真理与价值第五节认识与实践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四章资本主义及其发展(与经济学放在一起,此处略)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四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趋势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1)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各方面。
(2)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
(1)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也包括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它不断地继承、丰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内容: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人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二、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及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注:1、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第一次起义;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长达十余年的工人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这三大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均以失败告终,这表明无产阶级迫切地需要一套科学的世界观系统的理论,马克思顺应了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实用哦一、什么是马克思?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函(1)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
(2)列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2、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进一步理解(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基本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最深刻,是详细的证明和应用,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科学,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规律科学。
(3)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和归宿。
二、马克思主义和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根源: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巨大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原知识点总结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③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④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⑤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②革命性③实践性④人民性⑤发展性4.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5.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 列宁对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8.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9.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②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马克思主义原理(重点笔记)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非常全,完全按照考纲编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历史时代。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内容: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⑵还包括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⑶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立场、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基本方法、价值取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⑷有内在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⑴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她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⑸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具进(含义、意义与时具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富于创造性。
富于创造性。
⑴坚持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及其深刻和丰富的。
「哲学理论: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组成€政治经济学理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L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古代朴素「唯物: 形而上学;辩证法严谁是第一性" I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L思维存在性< '唯心{主观客观.同一性r可知论:康德马克思.不可知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1)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 2) : 一个人带着乡愁去寻找自己的家园。
两大现象: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人类两大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I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 II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 主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精神, 主张一是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⑴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笔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目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认识的能动性
(1)人类认识过程中既有理性因素,也有非理性因素,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2)人类认识过程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过程
VS形而上学否定观:坚持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并将否定的力量归结为外力作用
(3)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上的前进性与过程中的曲折性的有机统一
→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否定是绝对的,肯定是相对的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冯友兰:思想思想的思想
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1)根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二者谁是第一性存在,谁决定谁
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区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① 唯物主义: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界定为物质,但却将物质归结于某一种或几种
三.运动与静止
1 运动:指物质的存在方式与根本属性,包含宇宙中一切变化的现象与过程。
运动是绝对的,万事万物均处在运动之中。
2 静止:运动的特殊状态
(1)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未发生改变
(2)相对于质变的不易察觉的缓慢量变
静止具有相对性
3 物质与运动的统一性
感觉:特指某一种感觉
知觉:多种感觉的集合
表象:知觉的回忆和再现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
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超详细笔记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1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1)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2)分析: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并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过程。
综合: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成整体,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过程。
(3)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在思维活动中,抽象与具体是同分析与综合密切相关的思维方法。
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性的具体,一种是思维的具体感性具体:是人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生动而具体的知觉表象。
抽象规定:是对感性材料经抽象与舍象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理性认识形式。
思维具体: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抽象按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这一对象在思维中的完整再现。
2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抽象规定是对感性具体的否定,但它又包含着对自身的否定,是向思维具体的接近。
思维具体是对感性具体和抽象规定双重否定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1)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又有内在关联。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大一思政第五章笔记

大一思政课程笔记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法:矛盾普遍存在,事物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
-阶级斗争: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迈向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2. 伦理道德:
-伦理学基本概念:伦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道德价值和规范。
-伦理价值观:道德的根本价值取向,如自由、平等、公正等。
-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道德规范是人们行为准则的规定,道德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个人与社会责任:个人应当承担起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3. 政治理论:
-政治学基本概念: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
-国家与政府: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政府是国家的管理组织。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政治体制是国家政权的运行方式。
-民主与专制: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专制是权力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中。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诚信、友善、团结、奉献: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核心价值观。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三层含义: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
2)、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3)、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永恒生命力立场: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者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论:物质——精神:重视物质(生产力)利益观:个人——社会:重视集体观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终将被一个更美好的理想社会制度所代替用望远镜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第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创立提供了日趋完善的科学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和改造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成分的基础上,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而创新、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于人类以往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以及某些历史观中有价值、合理的思想。
其直接的理论来源,则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
他们抛弃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吸收了它的辩证法的合理思想,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宗教伦理杂质,吸收、坚持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建了一种具有不同内容和功能的新的哲学体系,从而在人类哲学史上真正引起了伟大的变革,第一次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上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科学分析,这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决定性环节。
19世纪初期的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当前:科学发展观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根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指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在此基础上,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并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就是因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
四)、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核心。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一)、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二)、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
从总体上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三)、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原理、方法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根本方法。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思想实际,联系青年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
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和实践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或最根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两范畴也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1.这是由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包括“黑洞”在内的宇宙万物中抽象概括出的那个“存在”,即万物的最大共相或普遍本质。
哲学的对象是万物的最大“共相”或“共性”或普遍本质,由此对象必然产生出此最大“共相”是物质还是精神,是外部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还是由人的思维或人心所造出来的这样的问题。
由于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是什么这一重大哲学问题,因而它就成了哲学中的最高问题或基本问题。
2.这是由人自身的存在及其特点决定的。
哲学是对世界的根本认识和理解。
人在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时候会把自己的特点和最关切的问题投射到对象身上去。
人的存在特点是其存在的双重性或“一体双元性”,即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因此,人在理解世界时就或者将世界的本质看作与肉体相一致的物质,或其将其看作与灵魂相一致的精神。
人最关切的问题是生死善恶问题。
生是灵和肉的统一,死是灵和肉的分离,善是高尚的精神,恶是无尽的物欲,可见,人的生死善恶问题都同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内在相关。
因而,哲学要将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3.这是由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本质决定的。
哲学的重要任务是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认识中的根本问题是主观如何正确反映客观的问题,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问题,即人的头脑中的理想、目的、方案、计划这些主观的东西,怎样变为现实的问题。
因此,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哲学家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主观和客观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同时,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经常所碰到的言行关系、名实关系、知行关系等实质上都可归结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对哲学中其他问题的解决。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所谓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就是思维和存在之间所包含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因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也就有三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这个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
所谓第一性,是指时间上的在先性,地位上的根源性,作用上的决定性。
第二性则是指时间上的在后性,地位上的被派生性,作用上的被决定性。
若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那就是指思维在时间上是在先的、地位上是根源性的,作用是上决定性的。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义的标准。
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
就是恩格斯说的,“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在承认思维能反映存在的前提下,人们就会问思维怎样反映存在问题。
这个问题属于方法论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就包括以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
2、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
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
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要注意四点:一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
哲学范畴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具体的物质形态有多方面的特性,而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只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
三是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
四是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重大意义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其次,体现了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认为,物质是可以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从而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最后,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把作为客观实在的人类实践包括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这就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确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