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气环境
环境化学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NO、NO2,通式NOx
4)燃料燃烧过程中NOx形成机理
含氮化合物+O2
NOx
N2在高温下(>2000℃)
O2 O·+ O· N2 + O· NO + N·
O2 + N· NO + O· 结·O论H:+燃N烧·过程中NO排+放的H氮·氧化物主要为NO
以上快 (占N9O0%+以1上/)2,O其2 次才N为ON2O2(仅占10%左慢右)
第一节 大气结构、组成和性质
一、大气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组成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垂直分层
通常把静态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大气
依据
大气的 温度层结 密度层结 运动规律
划分为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散逸层
(一)对流层
平均厚度12km,赤道19km,两 极8-9km,云雨主要发生层, 夏季厚,冬季薄。
CO2(0.0314%) >99.9% 2)稀有气体(H2、CH4、SO2、NH3、CO、O3等)
<0.1% 3)水(正常范围 1-3%)
(二)大气组分的停留时间
1、停留时间
某种组分在大气中存在的平均时间,用τ表示
假定大气中某种组分的总量为M,那么其速率变化可表示为: dM/dt=P+I-R-O
P为该物质的总质量生成速率; I 为该物质的总质量流入速率; 总的输入速率 R为该物质的总质量去除速率; O为该物质的总质量流出速率; 总的输出速率
CO (73-185)、 H2O (10)、 SO2 (2) 、NOx (10)
(三)大气组分浓度表示法
1、体积浓度表示法:一百万体积的空气中所 含污染物的体积数-ppm, ppb ,ppt 表示为10-6,10-9,10-12
第二部分第二章 大气环境过关练4
过关练4常见天气系统必备知识与技能专练[2024·九省联考江西卷]中纬度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会受高空西风环流的影响。
下图示意亚洲局部地区某年11月7日20时至8日20时期间不同时刻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
据此完成1~3题。
1.按图示天气系统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丙甲乙2.丙图中锋面()A.①为暖锋,②为冷锋B.①为冷锋,②为暖锋C.①②均为暖锋D.①②均为冷锋3.图示天气系统过境时,M地出现的天气现象最可能是()A.气温升高,经历降雪B.气温升高,经历降雨C.气温降低,经历降雪D.气温降低,经历降雨[经典高考题]下图表示某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及16~24时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变化。
读图,回答第4题。
4.该日20时()A.北京大风扬沙,空气污染加重B.东海海域天气晴朗,风大浪高C.低压天气系统中,P强度最强D.Q地位于暖锋锋前,出现降水[2021·北京卷]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
研究表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或空气污染等情况可诱发部分人群血压升高。
如图为北京时间2021年5月16日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第5题。
5.次日上午,对高血压人群来说()A.甲地天气阴沉,不适宜锻炼B.乙地气压稳定,可正常活动C.丙地降温显著,应添加衣物D.丁地雾霾加剧,宜佩戴口罩6.[2020·北京卷]下图为北京时间2020年5月14日14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图推断()A.甲地风向偏西南,气温高B.乙地气流辐散,空气洁净C.丙地天气晴朗,紫外线强D.丁地受冷锋影响,有暴雪[2022·海南卷]下图为2022年4月20日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
据此完成7~8题。
7.据图,此时()A.甲地大风降温B.乙地北风劲吹C.丙地阴雨连绵D.丁地风大浪高8.4月21日上午,北京地面能见度较高,高空出现浮尘。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
4 3
(1) O2和N2的光离解
2
1 O2键能493.8KJ/mol。相 应波长为243nm。在紫外区 lgε 0 120-240nm有吸收。
O2 + hν
λ < 240 nm
-1 -2
O· + O·
N2键能:939.4KJ/mol。 对应的波长为127nm。
-3
-4
HNO
3
h ν HO NO
2
2
HO CO CO
H
2
H O 2 M HO 2HO
2
M
(有CO存在时)
H 2O 2 O 2
产生过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
(5) SO2对光的吸收
SO2的键能为545.1kJ/mol, 吸收光谱 中呈现三条吸收带,键能大,240 - 400 nm 的光不能使其离解,只能生成激发态:
思考题:
太阳的发射光谱 和地面测得的太阳光 谱是否相同?为什么?
3.3大气中重要自由基来源
自由基 由于在其电子壳层的外层有
一个不成对的电子,因而有很高的活 性,具有强氧化作用。如:
CH 3 C(O)H hv H 3 C HCO
由于高层大气十分稀薄,自由基的半 衰期可以是几分钟或更长时间。自由基参 加反应,每次反应的产物之一是自由基, 最后通过另一个自由基反应使链终止,如:
SO 2 h SO 2
*
240 400 nm
SO2*在污染大气中可参与许多光化学反应。
( P73,图2-32)
(6) 甲醛的光离解
HCHO中H-CHO的键能为 356.5 kJ/mol, 它对 240 – 360 nm 范围内的光有吸收, 吸光后的光解反应为: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0 160 200 240 280 K
8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高度(km)3000
散逸层
(+ )
500
400 热成层 300
(+ )
200
100 越往上氧、氦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
90 中间层顶
80
电离层
紫外线的强烈照
射,N2和O2产生 不同程度的离解
度 高 k( m)
70 中间层
60
对流层
16
2.平流层(Stratosphere)
范围:高度12~50km 特征: ①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温度大约为220~260K, 在
12~20km处温度基本不变。 ②由于高能电磁辐射比对流层强烈,所以光化学反应很
重要。 ③O3层即存在于此层下部,高度为15~35km处,其中
25km处浓度最高。
擦层边界层低层大气(1-2km)污染物 80
集中;自由层:自然现象对流层顶层:
水变冰,阻止氢的损失
60
X(km)
B、平流stratosphere
O2→O· + O · O · +O2→O3
O3→O · + O2 O3+ O · →2O2
40
吸收紫外线
C、中间层mesosphere
20
D、热层(电离层)thermosphere
1、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苗,可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人造烟雾的办法
2、温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原因是什么? 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水分充足,能更多的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效应好
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是对哪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
《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章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章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1.大气的主要层次是如何划分的?每个层次具有哪些特点?(1)主要层次划分: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
(2)各层次特点:①对流层:0~18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有强烈的空气垂直对流;空气密度大(占大气总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②平流层:18~50km;平流层下部30~35km以下气温变化不大(同温层),30~35km以上随高度升高温度增大(逆温层);有一20km厚的臭氧层,可吸收太阳的紫外辐射,并且臭氧分解是放热过程,可导致平流层的温度升高;空气稀薄,水气、尘埃的含量极少、透明度好,很少出现天气现象,飞机在平流层低部飞行既平稳又安全;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很小,只随地球自转产生平流运动,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可遍布全球。
③中间层:50~80km;空气较稀薄;臭氧层消失;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大气的垂直对流强烈。
④热层:80~500km;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人类可利用它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讯;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空气更加稀薄,大气质量仅占大气总质量的0.5%。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
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与大气温度不同,大气的压力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逆温现象对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有什么影响?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6℃左右。
即是说在数千米以下,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密度小,高层大气温度低、密度大,显得“头重脚轻”。
这种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疏散,从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减轻。
因而在通常情况下,城市上空为轻度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一地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从而导致大气层结“脚重头轻”,气象学家称之为“逆温”。
大气环境化学
Ⅱ 大气化学反应
2 1 0 -1
Absorption spectrum of O3
lgε
-2
300
400
500
600
700
图2-2. O3吸收光谱 (R. A. Bailey, 1978)
λ(nm)
Ⅱ 大气化学反应
80 60
ε
(mPa-1· cm-1)
40 20
350
λ(nm)
400
450
吸收光谱(R. A. Bailey, 1978) 图2-3. NO2吸收光谱
Ⅱ 大气化学反应
五、 卤代烃的光的解
CH3X + hv → CH3 + X
规律: 规律:
最弱的C-X键先断裂; 键先断裂; 最弱的 键先断裂 高能量的光照射,可能发生两个键断裂; 高能量的光照射,可能发生两个键断裂; 三个键同时断裂不常见; 三个键同时断裂不常见;
Ⅱ 大气化学反应
六、硝酸和亚硝酸的光解的
烟(烟气,Fume) 烟气,
颗粒直径: 颗粒直径:0.01 ~ 1 µm; ; 物态:固体;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由升华、蒸馏、 生成机制、现象:由升华、蒸馏、熔融及化学反应等产 生的蒸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如熔融金属、 生的蒸气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如熔融金属、凝结的 金属氧化物、汽车排气、烟草燃烟、硫酸盐等。 金属氧化物、汽车排气、烟草燃烟、硫酸盐等。
Ⅰ概 述 三、大气的基本性质
1、多组分气溶胶体系; 、多组分气溶胶体系; 2、大气处于氧化状态; 、大气处于氧化状态; 3、 随海拨高度 、 季节 、 纬度 、 时间等的 、 随海拨高度、 季节、 纬度、 变化,大气性质改变。 变化,大气性质改变。 4、大气成分参与生物介质循环 、 5、 大气经光化学反应电离成带电离子 , 、 大气经光化学反应电离成带电离子, 利于无线电波的传输。 利于无线电波的传输。
02-1环境化学第二章__大气环境化学(1)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约85km的高度
特点:
1、空气更稀薄 2、无水分 3、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中间层顶,气温最低
(-100℃) 4、对流运动强烈。 5、中间层中上部,气体分子(O2、N2)开始电离。
(四)热层
从80km到约500km的高度
特点: 1、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增高; 2、大气更为稀薄; 3、大部分空气分子被电离成为离子和自由
第一节 大气结构、组成和性质
一、大气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组成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一、大气垂直分层
通常把静态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大气
依据
大气的 温度层结 密度层结 运动规律
划分为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散逸层
(一)对流层
平均厚度12km,赤道19km,两 极8-9km,云雨主要发生层, 夏季厚,冬季薄。
以上快 (占N9O0%+以1上/)2,O其2 次才N为ON2O2(仅占10%左慢右)
(三)含碳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CO、CO2、CHx、含氧烃等
1、CO
1)危害
阻碍体内氧气输送 参与光化学烟雾形成
·OH + CO CO2 + H· O2 + H· HO 2·+ M
NO + HO2· NO2+ ·OH
N2O +
N2+O·N2O +
hv N2O +
O2N·O
N2+O2
O·
(二)含氮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2、NOx
1)危害
NO、NO2,通式NOx
与血红蛋白结合,肺炎
损伤叶组织、造成斑点 光化学烟雾
(二)含氮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NO、NO2,通式NOx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四、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射
地
大气吸收
大 气
面
辐
吸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收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射向地面 地面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地球是通过什么方式释放热量的?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波长有什
小结:
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保温效应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削弱作用
散射作用
保温效应
直接
太阳辐射 热源 地面 大气逆辐射 大气
宇 宙 空
直接 间
地面辐射
热源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①大气的热力作用,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②大气的保温室效应,形成了适宜生命的温度条件
么特点?为什么说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影响 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地面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以电磁波 的形式向地表之外释放能量的方式,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大气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大气之外释放能量的方 式,称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有2个方向,人们将指向地面的这 部分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由于地面和大气的平均温 度远比太阳要低,所以其辐射中最强的部分是红外线,可认 为是长波辐射。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碳、水汽)能强烈吸收 长波辐射,所以说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是大气 的根本热源。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1.纬度因素(太阳 高度的纬度分布不均)2.下垫面因素:3.其他因素:气象因素
是 很好的例证; 2、近百年来深圳市的日照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南极冰山解体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第二节
第三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光化学烟雾,硫酸型烟雾,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 坏等。)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旋转的空气层。
大气也称为大气圈或大气层。大气是地球上一切生命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近地面层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 地形逆温 自由大气逆温:乱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逆温
C 什么时候容 易产生辐射 逆温?
lnP B
E
D
F
T
A
图2-3 辐射逆温(陈世训,1991)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二、气团及其干绝热减温率
气团: 污染气体由污染源排到大气中时,一般不会立即和周 围大气混合均匀,这样污染性气体的理化性质有别于周围大 气,可视作一个气团。 干过程:是指固定质量的气块所经历的不发生水相变化的过 程。 干绝热过程:固定质量的气块在干过程中其内部的总质量不 变,也是一个绝热过程。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气温垂直 递减率和逆 温对污染物 迁移的影响?
一、气温垂直递减率和逆温 气温垂直递减率(Г ) :
dT Γ dz
T——绝对温度(K);z——高度。
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 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可由垂直递减率 (Г ) 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当 Г = 0 时,称为等温气层; 当Г <0时,称为逆温气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三、 大气的稳定度
大气的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其层结大气使气块趋 于回到原来的位置,则层结是稳定的。
第2章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中 H2S 的本底浓度一般在 0.2~20μL/m3 之间,停留时间<1~4 天。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2O)、一氧化 氮(NO)和 二氧化氮(NO2)。其 中 氧 化 亚 氮( N2O)是低层大气中含量最高的含氮化合物,其主要来自 于天然源、即由土壤中硝酸盐(NO3-)经细菌的脱氮作用而产生:
②SO2 的来源与消除 就全球范围来说,由人为源和天然源排放到自然界的含硫化合物的数量是相当的,但 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说,大气中的 SO2 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其中约有 60%来 自煤的燃烧,30%左右来自石油燃烧和炼制过程。
大气中的 SO2 约有 50%会转化形成硫酸或硫酸根,另外 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 气中被消除。
当空燃比低时,燃料燃烧不完全,尾气中碳氢化合物(HC)和 CO 含量较高,而 NO 含量较低;随着空燃比逐渐增高,NO 含量也逐渐增加;当空燃比等于化学计量比时,NO 达到最大值;当空燃比超过化学计量时,由于过量的空气使火焰冷却,燃烧温度降低,NO 的含量也随之降低。
(4)NOx 的环境浓度
NOx 的环境本底值随地理位置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别,其城市浓度具有很强的季节变化, 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
二、大气层的结构
由于地球旋转作用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的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的差异,使 得描述大气状态的温度、密度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的分布。人们通常把静大气 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和运动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 层和热层,更远的地方称为逸散层,那里气体已极其稀薄。
(极 快)ຫໍສະໝຸດ O N 2 NO N (极快)
环境化学PPT课件
2021/6/16
2
第一节、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是指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 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迁移过程可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大气圈 中空气的运动主要是由于温度差异而引起的。
由于地球旋转作用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的各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 度上的差异,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的分布。 人们常把静大气 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 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的运动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 平流层、中层和热层等若干层。此外,还有所谓散逸层,有时也划 作一个层区。
2021/6/16
3
一、大气的组成和停留时间
二、大气垂直分层
三、气块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
四、大气稳定度
五、逆温
六、局地环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2021/6/16
特点:(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垂直对流强烈。
(2)空气密度大。
(3)天气复杂多变。
(4)对流层下部湍流。
(5)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2021/6/16
8
2021/6/16
9
2、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约50km的地方
特点:
(1) 空气基本无对流,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
(2) 空气比下层稀薄,水汽、尘埃含量很少,很少 有天气现象,透明度极高。
ON3O(小2(大小于气于1天中1月)停、)留等SO时,2间(它小小们于于在0.1大0年1气年的中)气、的体N浓H,度3如(~变H1化天2O比)(、1较0N.明1O天显和)。、
2021/6/16
7
二、大气垂直分层:
1962,WMO,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 层。
第二章 大气环境与健康
• 是指分散在空气中的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粒径 多在0.01—100μm 之间。 • 根据其沉降特性,可分为降尘和可吸入颗粒物。 •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能较快沉 降到地面上,称其为降尘; •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PM10)可长 期漂浮在空气中,称其为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 所溶胶。
三、大气污染
• 自然过程包括火山活动、森林火灾、海啸等等, 这些过程会造成一定的大气污染现象。 • 而人类活动则持续地产生大气污染。 • 由于人类活动日趋剧烈,城市范围不断扩展,使 得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不仅数量越来越大,而 且越来越集中,目前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有毒气体 量在6亿吨以上。
三、大气污染
2.1.3 气体状态污染物
• • • • • • 总体上可分为五大类: 以二氧化硫为主体的含硫化合物 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体的含氮化合物 碳氧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卤素化合物
2.1.3.1以二氧化硫为主体的含硫化合物
• 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 • 以及硫化矿石的熔烧、冶炼等热过程。 • 行业:火电厂,铁、铜、铅、锌冶炼厂,硫酸厂、 炼油厂
1.1.2 平流层
• 高度为53km,特点是大气温度稳定,没有空气对 流,集中了大部分臭氧,污染物的停留时间很长。
1.2 主要气象要素
1. 风 2. 湍流 3. 大气稳定度
三、大气污染
• 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 物质进入了大气,达到了足够的浓度,延续了足 够时间,并因此造成了对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 利的危害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2.1.3.4 有机化合物
• 进入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一般是C1C10化合物,除含有碳和氢原子外,通常还含有氧、 氮和硫原子。 • 其中的多环芳烃类(PAH)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特别 是苯并(a)芘(B(a)P)是强致癌物质。 • VOCs是光化学氧化剂臭氧和过氧乙酸硝酸酯(PAN)的 主要贡献者,也是温室效应的贡献者。 • 主要来自机动车和燃料燃烧排放以及石油冶炼和有机 化工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TSP、 IP对人体的危害
• 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决定于粒子侵入继 而积聚于呼吸系统的能力。直径10微米或以下的可吸入颗 粒物能直达并沉积于肺部,而引发不良的健康反应。"可 吸入颗粒物"对健康的危害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细小 的颗粒物吸入肺内可产生刺激作用,出现粘液,从而引起 肺部疾患。当有些患心脏病的人呼吸困难时,可导致心脏 损害,严重者还有生命危险。二是微粒上附着的许多有害 物质,吸入肺内会影响身体健康。微粒越小,所含的多环 芳烃和杂环化合物越多,危害也越大,甚至可导致肺癌等 疾患。最易受总悬浮颗粒物影响的人士包括慢性肺部及心 脏病、感冒或哮喘病患者,老年人及儿童。
3.2 气体状态污染物 .
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简称气态污染物 主要有5类:含硫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 氢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及含卤素化合物
表 气体状态污染物种类
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含硫化合物 SO2、H2S SO3、H2SO4、M*SO4
含氮化合物
NO、NH3
NO2、HNO3、MNO3
大气污染控制中根据大气中颗粒物的大小
• 飘尘: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µm的固体颗粒物, 能长期漂浮在大气中,有时也称浮游粒子或可 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粒子(IP):粒径≤15µm的粒子。国际 标准化组织将IP定为粒径≤10µm的粒子。 降尘:指大气中粒径大于30µm的固体颗粒物, 因重力作用,在短时间内可沉降到地面。 总悬浮颗粒(TSP):指悬浮于大气中粒径小 于100µm的所有固体颗粒物,包括飘尘和部分 降尘。
含卤素化合物
• 卤代烃、氟化物和其他含氯化合物 • 主要关注的是卤代烃中的氟氯烃类和含溴的卤代烷 • *A 氟氯烃类或称氟利昂类(CFCs)化合物,其中最重要 的是一氟三氯甲烷(CFC-11)和二氟二氯甲烷(CFC-12) • 无自然源,用于致冷剂、气溶胶喷雾剂、电子工业的溶剂、 制造塑料的泡沫发生剂和消防灭火剂等 • 破坏臭氧层物质;也是温室气体 • *B 含溴的卤代烷烃,商业名称为Halon(哈龙) • 特种消防灭火剂,破坏臭氧层物质
平流层
• • 对流层顶到约50 km的大气层 在平流层下层,即30~35 km以下,温度随高度 降低变化较小,气温趋于稳定,所以又称同温 层;在30~35 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30~35 km 该层特点:
– – – 大气平流运动显著; 空气比下层稀薄,水气、尘埃少,大气透明度好; 在高约15~35 km范围内,有厚约20 km的臭氧层。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
• 污染源条件:以石油为原料的工厂排放的 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 • 地理条件:低纬度地区易发生,高纬度地 区不易发生;夏天易发生,冬天不易发生, 夏天中午前后光线最强时,发生烟雾的可 能性最大;天气晴朗、高温低湿,有逆温 存在,风力不大时,利于污染物在地面附 近积聚,易形成烟雾。
–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大约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度。 由于近地面热空气上升,上层冷空气下降,所以在垂直方向 上形成强烈对流; – 密度大,占大气总质量的3/4; – 由于大规模垂直对流运动,该层成分比例稳定; – 主要的天气现象均发生在该层。
• 在对流层中,因受地表的影响不同,又可分为两层:摩 擦层(1-2km以下)或边界层和自由大气层( 1-2km以上)
• 据调查,1880年大气中CO2的浓度约为284ppm,1989年已 经上升到350ppm,并以每年0.4%的速度增加。自工业革命 以来,已经上升了25%,科学家认为在未来50年还可能增长 30%,这将使中纬度地区地面平均温度增加2-3度,极地温 度增加6-10度,出现全球性气候变暖。 • 据联合国估算,100多年来,温度上升0.3-0.6,海平面上升 14-25厘米,如不作为则10年上升0.3度,海平面上升6厘米。 • 据推算,全球增温1.5-4.5度,使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将 升高20-165cm,从而使沿海城市和岛屿将会大片地被淹没, 影响地球人口1/3的生存。气温的升高还会使得内陆的大片 湿润地带变成沙漠,使全球气候趋于不稳定,异常气候增多。 这种在地质历史上原本需要上百万年时间才会发生的变化, 如今只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发生了。
5.2 光化学烟雾 .
• 又称石油烟雾,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烃类化合物(HC) 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 氧、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 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 为光化学烟雾。 • 形成机制:大气中的烃类化合物和NOx在光照条件下形成光化学烟雾。 形成机制: 烃类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以下过程:1)NO2的光 解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起始反应;2)烃类化合物被HO、O等自由基 和O3氧化,导致醛、酮、醇、酸等产物以及重要中间产物——RO2、 HO2、RCO等自由基的生成;3)过氧自由基引起NO向NO2和PAN等 生成。 整个过程叫链反应。其中的O3、醛、酮、醇、PAN等统称为 光化学氧化剂。 • 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标志是O3浓度的升高。
3.1 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
• 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 介质 中的悬浮体。粒径在0.002-100µm范围 内。 粉尘(dust):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 颗粒,受重力作用可发生沉降,但在一定的时 间内能保持悬浮状态。其直径一般为1~100µm 左右。 烟尘(fume):一般指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粒 子的气溶胶,是熔融物质挥发后生成的气态物 质的冷凝物,生成过程总是伴随着氧化过程的 化学反应。其直径一般在0.1~1µm左右。
均质层(地表~90 km,大气中主要成分的组成比例几乎不变) 非均质层(90 km以上)
1.1.2 按大气电离状态的垂直分层:
非电离层(60 km以下) 电离层
1.1.3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的变化 可分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 逃逸层
对流层
• 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在赤道低纬度地区为17~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 km;两极附近高纬度地区为8~9 km。夏季较厚,冬季 较薄。 • 该层的特点:
人为污染源
• • • • 工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交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
• • • • • • • • • • • • • • 1)按污染源特性:A*固定源:如工厂源; B*流动源:如汽车源。 2)按污染源排放方式: A*点源:如工厂的烟囱源; B*线源:如城市交通源; C*面源:如居民区源。 3)按污染源产生类型: A*工业企业污染源; B*城市交通污染源; C*民用污染源。 4)按污染源排放时间: A*连续源 B*间断源 C*瞬时源
5 烟雾
• 伦敦型烟雾 • 光化学烟雾
5.1 伦敦型烟雾 .
• 还原型污染物大气污染 •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颗粒物质 • 在低温、静风、高湿并伴有逆温的气象条件下,污染物扩 散受阻,在低空聚集形成还原型烟雾。 • 成因:除气象和地理条件之外,由三种大气污染物——烟 成因: 尘、雾和二氧化硫相互叠加而成。在煤粉尘颗粒表面, SO2氧化形成SO3,随即与水蒸气结合成硫酸,进而形成 硫酸气溶胶。同时,SO2也可溶解在小水滴中再氧化为硫 酸。当大气中SO2、雾(微小水滴)、煤粉尘三种成分的 浓度足够时,很快能形成硫酸雾。 • 伦敦型烟雾的实质是硫酸雾。
•
•
• 飞灰(fly ash):指随燃烧过程产生的烟气 排出的分散得很细得无机灰分。 • 黑烟(smoke):通常指燃料燃烧产生得能 见气溶胶,是燃料不完全燃烧得产物,除 碳颗粒外,还有碳、氢、氧、硫等组成得 化合物。 • 雾(flog):是指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 气象学中指造成能见度小于1km的小水滴悬 浮体。
•
3)中间层:
平流层顶到80 km高度。温度随高 度增加 而下降。
4)热层:
80 km到500 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 上升。
5)逃逸层(逸散层)热层以上—— 外大气层
1.2 大气的组成(停留时间) . 停留时间)
准永久性气体 O2 N2 惰性气体
停留时间(年)
104
106
107
可变化组分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 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 • 城市、工矿区的污染较严重,城市仍以煤烟型污 染为主,部分大中城市出现煤烟—机动车尾气混 合型污染 • 从总体上,我国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大于南方城 市;冬季大于夏季;城市、工矿区大于农村 • 我国烟尘排放量逐年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仍在 缓慢上升。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 硫煤地区的城市和北方能源消耗大的山西、山东、 河北、辽宁、内蒙古及河南、陕西部分地区的城 市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氮氧化物污染以广 州、北京和上海三市污染严重)。
碳氧化合物
CO、CO2
碳氢化合物
CH
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O3
卤素化合物
HF、HCl
硫氧化物
• 二氧化硫是主要的硫氧化物 • 来源:含硫燃料的燃烧过程 硫化物矿石的焙烧、冶炼过程 • 危害:参与了硫酸烟雾和酸沉降的形成
碳氧化物
• • • • CO、CO2 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和机动车船尾气 CO是一种窒息性气体,主要来源于内燃机 CO2属无毒气体,温室气体
•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质。 • 二次污染物: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在大 气中相互作用,经过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 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完 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 污染物还强。 • 主要有:硫酸雾(sulfurous smog)和光化 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
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大气污染物浓度远远超过国际标准
3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 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 排入大气,并对人体、生物或环境产生有 害影响的物质。 • 按其来源(形成过程)分为:一次污染物 (原发性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继发性 二次污染物 污染物) • 按其存在状态分为:气态污染物和固体颗 粒状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