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

合集下载

有教养的中国人孙正聿读后感

有教养的中国人孙正聿读后感

《有教养的中国人》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人们行为规范的书籍。

作者孙正聿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有教养的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道德和行为的重视。

孙正聿在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有教养的中国人的特点,如尊重他人、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等。

这些特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比如,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发脾气,或者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这些行为都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到自己,也会影响到周围的人。

此外,孙正聿在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如何培养有教养的行为的方法和建议。

比如,要学会尊重他人、要学会谦虚谨慎、要遵守社会公德等等。

这些方法和建议都非常实用,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教养。

总之,《有教养的中国人》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的行为规范,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教养和素质。


相信这本书会对很多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1中国人是很丑陋的!这不是我看过了这本书之后就附庸着叫嚣,环顾四周,看看我们生活的周围——丑陋,无处不在!凭良心说话,中国人算不上野蛮,比起非洲那些严重落后又连年战乱的国家和民族来说,中国的确是一个“礼仪之邦”!如果中国人都很野蛮的话,这个国家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试想一下,没事儿就来个大混战,上面河北人跟内蒙古人打成一片,左面西藏人又和新疆人干上了,再往下一点儿,四川人跟湖南人因为谁吃辣椒更厉害而意见不统一来了个种族大屠杀……其实这只是打个比方,我认为,显而易见,如果中国人都很野蛮的话,那么中国就不可能统一,至今仍然四分五裂且各自闭关自守,虽背贴背、胸靠胸,却老死不相往来。

中国人虽然不算野蛮,但是其丑陋程度可以让世人叹为观止!柏杨老先生在这本书中把中国社会形容成一个大酱缸,而那些思想僵化、阻碍社会进步、处处与时代步伐相悖的人被“誉为”:酱缸蛆。

我很赞成这样的叫法,虽然觉得还有些不过瘾,但因为没有找到更能出气的称呼,就暂且沿用前辈的叫法吧。

《丑陋的中国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出版,并形成一股风潮,席卷海峡两岸、神州大地,稍微有文化的人看过此书后都会相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书中所批判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传统,但很快这本书又成了X书。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刚刚出生,所以第一次拜读此书是高中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了其中最精彩的一篇__,当时我以为《丑陋的中国人》只是一篇__,不过看了之后也深受感悟,便保存下来,时而翻阅一番。

虽言词犀利,但收获颇丰。

事隔几年以后,某日我闲逛一小书店,猛然看见新近出版的此书,毫不犹豫而买之!说实话我不喜欢那些软绵绵的'一看就知道是所谓的“文人”写的__,即使是批判性的,那也就像是身上痒得厉害,却只是轻轻地挠一挠,小打小闹,不过瘾!我并不是说__写得犀利,语言说得激励,骂人骂得痛快就好。

__不是药,而只是处方。

医生开出处方,是针对你的病症的,至于你承不承认你有病,去不去开药,开了药吃不吃,吃药坚不坚持……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2024年道德素养读本读后感范文

2024年道德素养读本读后感范文

2024年道德素养读本读后感范文,____字《道德素养读本》是一本值得推荐和思考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读本,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我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的故事和案例向读者展示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首先,这本读本让我意识到道德的普遍性。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道德都是人类社会运转的基石。

通过书中的故事,我看到了道德在不同文化和国家中的不同表达方式。

然而,不论这种表达方式如何变化,道德本身的价值是不变的。

这使我深信,道德不仅是个人行为的规范,更是社会和文明进步的关键。

其次,这本读本通过故事和案例,提醒我要时刻保持一个善良和正直的内心。

故事中的主人公们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选择,但他们总是选择坚持道德准则。

例如,在一个故事中,主人公面临着诱惑,可以偷取他人的财物,但他最终选择了正义和善良,并坚持不做错误的事情。

这样的故事激励着我在面对挑战时,用道德标准来评判和选择。

此外,这本读本也提醒我要关心他人,并为他人的利益考虑。

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遇到了社会底层的困难群体,他不仅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还关注他们的内心和情感需求。

通过这个故事,我意识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多关注他人,多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

只有当每个人都关注他人,才能形成一个和谐和善良的社会。

最后,这本读本还提醒我要在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上不断反省和改进。

书中的案例故事有时是关于个人的错误行为和不道德的选择。

通过这些案例,我反思我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类似的错误和不道德的倾向。

除了反思,我还学会了如何纠正和改进。

不论是通过自我监督还是寻求他人的帮助,我都要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养。

总之,我对《道德素养读本》的阅读让我对道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这本书通过故事和案例,向我揭示了道德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关于善良、正直、关心他人和反思自我的启示。

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能将这些道德准则贯彻到我的生活中,并影响他人。

中国精神读后感

中国精神读后感

中国精神读后感《中国精神》是中国作家费孝通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回顾了中国漫长历史中的种种风云变幻,并探讨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

阅读完《中国精神》,我不禁深感自豪和自觉。

费孝通在书中指出,中国精神并非固化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中国人民的精神核心是敬畏天地,尊重传统,崇尚和平与和谐。

这种精神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费孝通对中国精神的深刻解读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哲学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

中国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以中庸之道为指导。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中的所有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个人生活等。

中国人民乐观、谦虚、坚韧的品质正是受到这种哲学思想的熏陶。

与西方哲学中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的价值观不同,中国精神更注重集体意识和共同体标准。

这种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形成了深厚的亲情、友情和邻里间的相互关怀。

中国人强调家庭团结,对长辈、孩子和亲人的敬重和关心,这是中国人精神上的传统价值。

此外,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文人墨客们的影响也贯穿了中国精神。

如孔子、墨子、老子等人的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些思想理念强调仁爱和紧密相关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以高尚的品格示范他人。

这些价值观仍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阅读《中国精神》后,我深感中国人民在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的顽强精神和不屈毅力。

费孝通在书中描绘了中国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迎难而上、不断奋发向前的形象。

这种精神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使中国人民在同样困境下保持着乐观和自知之明。

《中国精神》一书还提醒我们,作为中国人民,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发扬中国精神。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其他文化的价值,而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尊重基础上。

我们要从中得到启示和灵感,将中国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中国精神》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思考。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通用6篇)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通用6篇)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通用6篇)吾国与吾民读后感(通用6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吾国与吾民读后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1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

读完《吾国与吾民》一书后,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林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的精神文化阐释给了全世界,在中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年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本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展开论述,从各方面而又客观的讲述了中国人的各种特性,比如说中国人:老成温厚、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等等。

作者认为,形成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民族特色具有稳定性,就算是在当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趋势下,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还是不会轻易改变。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可能对我们本国人来说没有绝对的吸引力,但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向在那个时代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的西方人清晰的从各方面介绍了一个健康而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我认为,现代人读此书不仅可了解过去的中国,也可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2《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值得我们珍重与留念的,她成书于民国我国民林语堂之手。

他站在历史与现实,矛盾与冲突的角度之上,深刻的对比与刻画了吾国吾民的国民特性以及此种特性之历史的文化的外域的深层次根源和现实考量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他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一个有着广袤国域的国家,他的文化差异明显;中国是一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国家,他的文化丰富多样。

正是上述因素是其文化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交融着,互补着,并且较为和谐的演进着。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
《中国人的修养》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华文化的书籍,每一页都可以让我们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具备良好修养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和价值观。

首先,一个有修养的人需要有足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

只有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当我们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明白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一个有修养的人需要遵守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规范。

他们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到言行一致。

他们不仅在道德上比较高尚,而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愿意为人民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再次,一个有修养的人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美德品质。

他们注重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例如,在公共场合时,他们不会随意乱扔垃圾,而是会主动把垃圾放入垃圾桶。

最后,一个有修养的人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且在团队协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他们注重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观点,以及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应有的耐心和智慧。

总之,《中国人的修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修养对于一个
人的重要性。

它教给我们如何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难题,如何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
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2024年人文素养读本读后感模板

2024年人文素养读本读后感模板

2024年人文素养读本读后感模板尊敬的读者:首先,我要感谢您选择了《2023年人文素养读本》作为您的阅读材料,并且感谢您愿意与我分享您的读后感。

人文素养是一种强调人文关怀、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意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通过这本读本,我深入了解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下面,我将使用____字为您展开我对《2023年人文素养读本》的读后感。

首先,我要说这本读本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常常陷入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情感。

但是,在阅读这本读本的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各种文化、艺术、哲学、历史等方面的探索,人文素养使我更加细致地观察和理解世界,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人文素养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也使我更加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读完这本读本,我对人文艺术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从音乐到绘画,人文艺术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传递着情感和思想,触动着人们的内心。

在读本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1984》、《人间失格》等等,这些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让我思虑良多。

它们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引发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使我更加珍惜和爱护人性的美好。

此外,《2023年人文素养读本》也使我对历史和哲学的认识更加深刻。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研究,我不仅更好地了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也对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作为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对于历史和哲学的学习常常被忽视,然而这些学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社会,对现实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这本读本,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历史的本质和重要事件,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哲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我想谈谈这本读本对我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

中国的品格读后感《中国的品格》是一本由人民日报社编写的图书,它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以及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对中国的品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的品格,是指中国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灾害、疾病、贫困等各种困难面前所展现出的顽强和坚韧。

例如,在汶川地震中,无数人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无畏和坚韧的品格,他们舍己为人,互相帮助,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品格。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冲在最前线,不畏艰险,尽职尽责,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的品格。

中国的品格,还体现在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的价值观有时会受到冲击和挑战。

然而,在中国的品格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很多关于孝道、礼仪、诚信等传统价值观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坚守。

例如,在一些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普通人在面对困难时,依然能够坚守诚信,不忘初心,展现了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坚守。

通过阅读《中国的品格》,我对中国的品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的品格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宝贵财富。

中国的品格,不仅是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更是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

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的品格,让它成为我们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更加坚韧和勇敢的品格。

总之,《中国的品格》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以及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的品格,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最新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范文6篇

最新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范文6篇

最新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范文6篇议论文作文700字中国人的素质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璀璨历史和十三亿人民的文明古国,倍受世界瞩目关注,但自己身为华夏子孙,说起祖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得不感到羞愧难当。

说是文明古国,但让我们细细考虑一下,从我们每一个小事考虑起,我们做到文明了吗?也许,你会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没有做什么粗俗之事,那我告诉你,你错了,你的思维已经落后了,脑海中认为吐一口痰在地上或随手扔个垃圾是平平常常的事,不在文明范畴之内,文明文明,就是文化,不错,文明是文化,但在中国人大部分眼中,文化不包括你的行为举止,你的举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就是现在的中国人,文化很高,很聪明,但因为一系列自认为平常的庸俗,终究登不上大雅之堂。

著名的批判学者柏杨曾曰:“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臭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

”我认为柏杨先生为过于口气太重,中国至少还有几个可塑之材,但有些问题,我们还是得借鉴一下他话中所蕴含的道理,为什么国外的图书馆里或垃圾桶上,都印着简体的中文呢?什么“请勿喧哗”、“请勿乱扔垃圾”……这明摆着在针对我们中国人嘛!中国人,已经将老祖宗们赚来的荣誉一一挥洒而去,最后一贫如洗,还背了一身骂名。

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够团结,我这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三个中国人一起在国外旅行,外国人见了中国人就横眉冷对,其中一个人很是不爽,便指着另外两个同伴嚷道:“这两个人也是中国人!”而那两个人却理也不理他,私语道:“我们是韩国人。

”这个故事就潜意识里揭露了中国人严重而巨大的伤口,证明了帮助你的是朋友,最后害你的,还是曾经要好的朋友!愿中国人能发现自身的缺点,并鼓动他人也去寻找自身的问题,为自己和下一代子孙好好想想,携手打造一个干净、纯洁的中国!“道德素质”一个很简单的词语,说出来很容易,可做起来却不容易,要一直保持良好的道德素质,要从小时候培养起,长辈们也应该给晚辈们做一个好榜样,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的文明。

中国精神 中国人 读后感

中国精神 中国人 读后感

“精神”的传承——《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坦白地说,在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阅读兴趣并不大。

我是1990出生的,虽然不愿意被别人这么称呼,但不论如何我确实是个实实在在的“90后”;而季羡林先生是20世纪初生人,虽然此前经常听到、看到媒体和大学时的老师对他做出这样那样的评价,但读季老先生的书,这还是第一次。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和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它的内容绝不刻板、枯燥,相反的,读了几页之后,我就被季老先生的语言魅力吸引了。

《中国精神·中国人》这本书共分为五辑: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华文化必将复兴;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的梦,我的希望;和年轻人聊聊天。

收录的是季老先生在不同时期针对自己一些观点所做的杂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时间跨度比较大。

通读全书后,我受益匪浅,一些观点虽是在十几、二十年前阐述的,但时至今日仍不觉得落伍过时。

结合自己的教师工作,我想就两点谈谈自己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感想:重视德育教育、爱国主义的传承。

在本书中收录的《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一文中,季老先生提到他的两点希望是切切实实地增加教育经费以及重视大、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

这是他于1999年所写的一篇文章,时至今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偏远地区教育的支持越来越多,第一点希望已经可以说是实现了。

而第二点希望,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也是不尽如人意的。

作者在文中提到,“抓学生思想教育,应该从小学抓起”,但当今从小学到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及伦理道德教育——或者直接成为德育教育,在内容设置、教材编排上仍然存在问题。

大学时期我们曾在一门课上探讨过“教材幼稚化”的问题,小学教材我不了解,但我还记得大四实习的时候,在初二给一班站起来甚至比我还高、思想上也比较成熟的学生讲同学朋友、我爱我家等内容时的小尴尬,当时我就在想,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品德课安排的这些内容不会很幼稚吗?这只是我个人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

读《中国人的素质》有感这个翻译有点过了,但是若翻译成《中国人的精神》也更为不妥,《中国国民性》尚可,得注明是晚清的,但是现在看看,却依然可以发现你我他所有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具有的这些国民性。

作者待在北方的鲁两省农村居多,有近三十年,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对与中国人的素质的认识,对然戴上了西方的有色眼镜,很多地方令我们愤恨不平,却不得不得自省一下。

一百多前的清人统治的中国社会已经是整个百足之虫垂垂将死的时候,外国人,尤其是传教士们带着向自以为是的人民们带来上帝耶和华的智慧文明之光,却悲剧的发现这个已经浸泡于儒道佛隐形教是那样的难以穿透,中国人的由里到外都被他们看来不可忍受的臭不可闻的文明腌渍一遍了,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千年老坛菜不可驱祛除的腐朽霉烂味。

我们现代人中国人来看看这样一部书,要不要嗅一嗅自己的萝卜芯子里还藏着多少这劣根性呢?我们中国人的素质,绝对不差,我们中国人用强大的自上而下的家族式方式管理国家,灌以每个人礼和仁,用道德文化来凝聚整个帝国,确实有其他国家不可企及的历史继承性,没有一个真正的宗教或者政权可以使中国文化及其涵养的中国人屈服,只有其他民族或者宗教或者文化默默地不自己觉的被我们这个犹如黑洞般的混沌中国文化给吸释熔合。

看这本书,一定要淡定,他说的不一定对(全对),可是他说的绝一定程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甚至现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素质,有些东西,我们以前没意识到而啧啧称道呢,可是别人也是照着他们自己的自以为更加开化的文化模式来思考的,难不怪,外国人也觉得被中国人白眼看多了,真成个棒槌了呢。

好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来自己窥见真正的自己,照鲁迅先生的遗言,我们中国人都看看吧,人家先生可是死都不瞑目的推荐我们看这本书,我们洋洋得意的时候,就自己待机一耳刮子吧,话说回来,从头到尾,就算是这个仁义的传教士明恩博,他对自己民族的国民性有多少反刍呢?全书共分二十七章,是为作者总结出的晚清时期中国人的二十六个特性和作者对当时中国人的一个建议。

2023年《人文素养》读后感

2023年《人文素养》读后感

2023年《人文素养》读后感2023年《人文素养》读后感1学习了《教师人文素养》一书,我对教师师德以及教师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就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

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

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

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

通过暑期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

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

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

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

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

这就是中国读后感六篇

这就是中国读后感六篇

这就是中国读后感六篇第1篇: 这就是中国读后感应公司新员工“读书月”活动要求,汕北大道项目组织了所有新员工观看了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

第一期节目说的是中国全方位崛起,通过对印度、东欧国家、美国等国家在经济、民主等方面的横向比较,分析了中国崛起的原因,并就一些热点话题与现场观众深入讨论,让我切实体会到国家的强大,我收获到的关键词是“中国人,你要自信”。

“有一种速度,叫中国救援;有一种感动,叫祖国带我回家。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每一位华夏子民都能切身体会到祖国强大了,国际地位提高了。

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愈加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我们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奋进、真抓实干,老百姓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

中国要有自信、要有信心。

作为工程人,我们看到了中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港珠澳大桥、雀儿山隧道、郑万铁路、还是复兴号、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中国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超级工程”,这一个个伟大工程无不展现出了中国基础建设的强大实力,同时也为实现自生中国梦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从一个产品要向西方进口,到华为5G技术的国际竞争力,这就是中国的进步;从一个体量不如俄罗斯的国家发展到了现如今一个广东省的体量与俄罗斯的经济体量相当,这就是中国的自信。

中国在很多反面已经超越了西方国家,不必一味的崇洋媚外,作为工程领域的普通一员,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并为之奋斗,就要立足于实际,做好自己职业的本职工作,积极学习领会国家发展战略方针,坚持创新,全面发展。

通过读书月活动,我们不仅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更能够与时俱进,紧跟国内国际动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

除了掌握与本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要在空余时间掌握其他部门有关业务知识,使自己的发展融入公司的发展,自律奉献,全心全意对待自己的工作,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积累知识,学以致用,为五局梦、中国梦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让世界都为之震惊,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年代的崛起,是靠中国人的智慧、勤劳、勇气、甚至是牺牲换来的。

中国国民素质危机读后感

中国国民素质危机读后感

中国国民素质危机读后感中国国民素质危机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素质面临的种种问题,引起了我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到了中国国民素质的现状。

中国国民素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道德水平低下、文明素质不高、法治观念淡薄等方面。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举止,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比如,道德水平低下导致了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现象,文明素质不高则表现在人们的行为举止上,法治观念淡薄则导致了社会上的种种违法行为。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一种“素质危机”的状态,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其次,作者分析了中国国民素质危机的根源。

作者认为,中国国民素质危机的根源主要在于教育、家庭和社会等方面。

教育是培养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功利化、应试教育、重视知识而忽视素质等。

家庭是培养国民素质的第一所学校,但是当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家长缺乏教育意识、家庭关系紧张等。

社会则是国民素质的熔炉,但是当前的社会环境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道德沦丧、法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国民素质危机的根源更加深刻。

最后,作者提出了解决中国国民素质危机的对策。

作者认为,解决中国国民素质危机的关键在于改革教育、加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教育方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的质量,减少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家庭方面,应该加强家长的教育意识,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在社会方面,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些对策的实施,有助于解决中国国民素质危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国民素质危机的严重性,也认识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做一个守法守纪、文明有礼的好公民。

其次,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为解决中国国民素质危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中国人读后感》一书,是一部让人感慨万千的作品。

作者通过对中国人性格、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人的独特魅力和独特性格。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坚韧、智慧和包容,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人性格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国人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中国人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总是能够坚定不移地前行,不轻言放弃。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是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也是中国人民在各种艰难险阻中锻造出来的。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让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也让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能够历久弥新。

同时,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包容。

中国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时,总是能够以智慧和包容的态度去处理。

中国人的智慧和包容,体现在对待他人的宽容和理解上,也体现在对待困难和挑战的应对上。

中国人的智慧和包容,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来的。

正是这种智慧和包容,让中国人能够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也让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书中,作者还深入剖析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出来的,也是中国文明的根基所在。

这种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各种艰难险阻中坚守不移的,也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下来的。

正是这种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让中国人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也让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能够历久弥新。

综上所述,《中国人读后感》这本书,通过对中国人性格、文化、历史、传统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人的独特魅力和独特性格。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坚韧、智慧和包容,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观。

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人,也让我更加自豪地成为中国人。

2024年人文素养读本读后感格式版

2024年人文素养读本读后感格式版

2024年人文素养读本读后感格式版《2023年人文素养读本》这本书,是我在大学期间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和深度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进一步理解了人文素养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这本书对人文素养的定义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人文素养被定义为一种综合性的素养,旨在培养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并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修养。

这个定义让我认识到,人文素养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思想品质、培养自己的情感智慧,才能真正拥有人文素养。

其次,这本书通过案例和实践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责任的履行、文化欣赏的能力等多个角度出发,对人文素养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通过具体的故事和生动的描述,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人文素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

例如,在书中有一个关于社会责任的案例,讲述了一位年轻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改变了一个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

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心和改变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这本书还特别强调了人文素养与自我修养的紧密联系。

在书中,作者指出,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自己,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才能真正拥有人文素养。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意识到在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时,不能仅仅关注外在的形式和技能的培养,更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境界。

通过自我反思和修炼,我相信自己可以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人。

总的来说,这本《2023年人文素养读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它,我认识到了人文素养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也明白了提升人文素养需要综合性的努力和修炼。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才能真正拥有高度的人文素养。

中国人的修养500字读后感

中国人的修养500字读后感

中国人的修养500字读后感在中国文化中,修养被视为一个人品质的表现,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传承。

中国人的修养包括了对他人的尊重、对自身的约束、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他人的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尊重他人一直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

中国人在与他人相处时,始终保持礼貌和谦和,尊重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以和谐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

这种对他人的尊重并不仅限于家庭和社交场合,更体现在对待陌生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

中国人的修养让他们能够包容不同意见,理解他人的难处,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世界。

此外,中国人的修养还体现在对自身的约束和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一直被视为至高的修养目标。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们在行为举止上保持着谦虚、勤俭、守纪律的品质,以人格魅力吸引他人的尊敬和喜爱。

中国人的修养也表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上,他们追求内在美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坚持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另外,中国人的修养还表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播种善行、行善积德一直被视为人们修养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乐于助人、乐善好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人相信“行善积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位有修养的人应该做到仁义礼智信的完美结合,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修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通过对他人的尊重、对自身的约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中国人树立了一个道德高尚、品德优良的形象。

在当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修养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提高个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够深刻理解和体会修养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

《中国人的素质》读后感简介《中国人的素质》是一本探讨中国国民素质的书籍。

作者对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关素质的观点。

本书引人入胜,让我对中国人的素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内容回顾本书以中国人的现状和行为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国人素质问题的根源,并提供了改善素质的建议和方法。

作者强调了素质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并讨论了素质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中国人的行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排队文化的缺失、环境保护意识的不足、缺乏公德心等。

通过举例和数据,作者指出这些问题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引发了对中国人素质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一些中国人素质的优点,如勤劳、聪明、团结等。

他指出这些优点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并注重强调了中国人在其他方面也值得肯定和骄傲。

最后,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将书中的理论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他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方法,帮助大家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个人观点读完《中国人的素质》后,我深感中国人的素质问题不容忽视。

一方面,我们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行动去改善。

例如,在排队文化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引导人们养成秩序良好的习惯。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人的优点和进步,鼓励大家保持优秀的品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我认为素质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教育机构、家庭以及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和提高素质。

政府应该加大对素质教育的投入,推动相关政策的实施。

教育机构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

家庭应该注重家教,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作为个人,我们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共秩序,增强公民道德意识。

总结《中国人的素质》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对中国人素质问题的剖析,给予了读者们深入思考和启示。

它不仅批判了中国人的问题,也肯定了中国人的优点和进步。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本书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积极参与到素质的提高中去,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中国人的修养》是一本由北岛撰写的书籍,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中国人修养的探讨,展现了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作为一名中国人,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自己的修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书中提到了中国人的修养是从内心开始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不仅表现在言谈举止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心灵深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养是一种内在的修炼,是一种对自我的要求和约束。

通过修养,中国人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格。

这种修养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提升,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人的修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到了中国人的礼仪之邦、孝道、忠诚、谦让、正直等传统美德。

这些传统美德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这些美德的传承,使得中国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着一种淡定、从容和坚韧的品质。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淡化,很多人对于传统修养的重要性已经忽视。

然而,通过阅读《中国人的修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珍贵之处。

中国人的修养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够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对自己的修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应该时刻铭记传统文化的教诲,坚守传统美德,修身养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和修炼才能够达到。

我会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人的修养》,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自身的修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修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通用5篇)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通用5篇)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通用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1古人说“修身,治国,平天下”,可见修养自身道德情操,完善个人人格多么重要。

为什么要加强自身修养?怎样加强自身修养?蔡元培先生《中国人的修养》一书里给了我们答案。

蔡先生以人们身边熟知的事物为例,娓娓道来,使人于不知不觉中深受启发,比如开篇《合群》一章,先生便以教室、桌椅、衣服和身体为例,说明事物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有机组合而成,进而指出人与人必须结成集体,彼此合作,才能谋求最大利益。

引发我们加强自身修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共赢的思考。

本书触动我最深的是《方正与拘泥》一章,文中说,行为固然要遵守一定的规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能因过于正派而显得死板。

对于这一点,先生也举了不少古代的例子。

生活实际中,方正不难做到,按原则做事就行,但方正又不拘泥,便很是考验一个人看透事物本质的本领了。

许多人欠缺的便是这个本领,过于方正,是死板是死脑筋,不方正不免就流于油滑和油腻,拿捏得当,思维灵活又敢做敢当,实在是令人羡慕的事情。

可惜这许多年来,遇到有些事情,本人时常犹豫“该做还是不该做”,而为自己平添了许多烦恼,现在想来,敢情也有许多人和本人差不多,所以蔡先生才写成这篇来开化我这等脑袋。

蔡先生关于良心的论述,也是令我非常感动的部分。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因良心的驱动而不得不去做某些好事,又不得不去避免做一些坏事。

所以我们该做什么,都应该交由良心来决定。

但是良心却又可能被邪念所压倒;所以,对邪念要趋而避之。

我们应该借助良心,从知识、情感和意志三方面共同着手去消除邪念。

以趋善避恶的良心为基础,以臻于至善的理想为目标,不断实现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道德,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人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人的素质》有感
这个翻译有点过了,但是若翻译成《中国人的精神》也更为不妥,《中国国民性》尚可,得注明是晚清的,但是现在看看,却依然可以发现你我他所有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具有的这些国民性。

作者待在北方的鲁两省农村居多,有近三十年,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对与中国人的素质的认识,对然戴上了西方的有色眼镜,很多地方令我们愤恨不平,却不得不得自省一下。

一百多前的清人统治的中国社会已经是整个百足之虫垂垂将死的时候,外国人,尤其是传教士们带着向自以为是的人民们带来上帝耶和华的智慧文明之光,却悲剧的发现这个已经浸泡于儒道佛隐形教是那样的难以穿透,中国人的由里到外都被他们看来不可忍受的臭不可闻的文明腌渍一遍了,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千年老坛菜不可驱祛除的腐朽霉烂味。

我们现代人中国人来看看这样一部书,要不要嗅一嗅自己的萝卜芯子里还藏着多少这劣根性呢?我们中国人的素质,绝对不差,我们中国人用强大的自上而下的家族式方式管理国家,灌以每个人礼和仁,用道德文化来凝聚整个帝国,确实有其他国家不可企及的历史继承性,没有一个真正的宗教或者政权可以使中国文化及其涵养的中国人屈服,只有其他民族或者宗教或者文化默默地不自己觉的被我们这个犹如黑洞般的混沌中国文化给吸释熔合。

看这本书,一定要淡定,他说的不一定对(全对),可是他说的绝一定程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甚至现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素质,有些东西,我们以前没意识到而啧啧称道呢,可是别人也是照着他们自己的自以为更加开化的文化模式来思考的,难不怪,外国人也觉得被中国人白眼看多了,真成个棒槌了呢。

好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来自己窥见真正的自己,照鲁迅先生的遗言,我们中国人都看看吧,人家先生可是死都不瞑目的推荐我们看这本书,我们洋洋得意的时候,就自己待机一耳刮子吧,话说回来,从头到尾,就算是这个仁义的传教士明恩博,他对自己民族的国民性有多少反刍呢?
全书共分二十七章,是为作者总结出的晚清时期中国人的二十六个特性和作者对当时中国人的一个建议。

这二十六个特性分别为:1面子要紧、2省吃俭用、3辛勤劳作、4恪守礼节、5漠视时间、6漠视精确、7天性误解、8拐弯抹角、9柔顺固执、10心智混乱、11麻木不仁、12轻蔑外国人、13缺乏公共精神、14因循守旧、15漠视舒适方便、16生命活力、17遇事忍耐、18知足常乐、
19孝行当先、20仁慈行善、21缺乏同情、22社会风暴、23共当责任与尊重法律、24互相猜疑、25言而无信、26多神论泛神论无神论。

看完这二十六个作者所谓的中国人的特性,我很有一番感触。

作者虽然写的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人,也虽然以我现在的眼光看这些特性,当代的中国人有不少是已经看不到了的,但是作者的那些描述,真的给我一种震动。

作者在这本书里基本是以贬低之调来述说中国人的,虽然其中包括了第2, 3, 4, 16, 18, 19, 20, 23等诸多我感觉是优点的性格,但是作者却也是以一支贬低的笔写出来的。

比如作者所认为中国人的省吃俭用,却举了一些不好的例子。

中国人会吃那些病死的动物,中国人的车轮每天发出嘎吱声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嘎吱声比上润滑油要便宜。

而这类行为在他所认为的西方人是做不出来的。

虽然作者列举的不良例子也不算多,但是在字里行间,我可以处处读出那种贬低的笔调。

这样,我们看了封面上鲁迅先生的那段话,就会有更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书对于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所写出的那些中国人的性格在现今也还有一部分还在出现,更在于下面几点。

一是时间的消逝可以改变很多。

一百年前的中国人跟现在的中国人真的很不一样。

那些习惯,那些行为,我现在在书里看起来已经感觉到很是不可思议了,虽然我们只是相隔了一个世纪。

在书中作者不时对于西方的描述倒很是像现在的中国。

我们可以照这个思维推论一下,再往前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那时候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虽然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发生了以前几千年历史都没有的巨大的变化,但是那些差别,我相信还是很大的。

比如古时人吃的东西,肯定没有现在的好吃的,因为那时候佐料哪有现在这么丰富呢?那时候皇帝的生活,也不会比我们现在好。

二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也并不是对的。

旁观者,要看是怎么样的旁观者。

如果是一位完全不了解“当局”情况的旁观者,那他就达不到“清”。

比如这位美国作者,他出版这本书时虽然已经在中国农村生活了二十二年,但是他到中国时已经是一个二十七岁的人了,他的脑袋里装的是西方思想。

而西方思想与中国思想的不同是人尽皆知的。

所以作者在第一章《面子要紧》的开头也就这么说“面子这个词不单指人的脸部,它在字面上是一个群体复合名词,意思比我们所能描述的要多,或许可能比我们所能理解的还要多。

”历史告诉我们,当局者的事,也只能由当局者自己把握,至多也只是一个对当局很了解的旁观者来予以提醒。

当然,这需要当局者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三是这本书不单可以当做中国国民性的研究作品,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习惯的一种写照。

这本书里写到了很多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

虽然说它不是一本晚清时期中国人习惯的专著,但是对于我这个这方面很缺乏的人来说,这些已经够多了。

小时候读白居易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总是不太理解。

虽然后来感觉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农药,除草捉虫确实比较麻烦,但是这也只是我的猜想。

而现在,我在这本书上看到了关于这方面的描写“农民要殚精竭虑,细心照看每一棵白菜,抓小虫子和毛毛虫”。

这样,难道不正是像白居易说的那样吗?
四是意识的转换必须要及时革新才行。

我敢说,如果现今西方人第一次看到有关中国人的书是这本书,那么他一定会拿这本书里面所写的中国人作为现今中国人的生活写照,那么他就完全错误了。

因为事实告诉我们,这本书里所说的不少东西,我真的已经在现今的中国人身上看不到了。

我还记得在书上看到过以前一些外国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以为中国人都拖着长长的辫子。

没有实际感受而产生的意识,是必须要靠那些最新的知识来补给的。

我感觉对于像这本书的这一类书,是不应该在市场上广泛流传的。

这本书的翻译也是一件很值得鼓励的事。

中国人倒是很难容忍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的。

但是译者和出版商把这本书翻译了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些那时候的现状,我是相当感谢他们的。

这也完成了鲁迅先生的一个遗愿。

他在去世十四天前说“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译出史密斯(即明恩溥)的《支那人气质》(即《中国人的素质》)”。

中国要多翻译这类由外人介绍我们的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