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九 m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 m 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m 序列的特性、产生方法及应用。
二、实验内容
1、观察m 序列,识别其特征。
2、观察m 序列的自相关特性。
三、基本原理
m 序列是有n 级线性移位寄存器产生的周期为21n -的码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码分多址系统主要采用两种长度的m 序列:一种是周期为1521-的m 序列,又称短PN 序列;另一种是周期为4221-的m 序列,又称为长PN 码序列。m 序列主要有两个功能:①扩展调制信号的带宽到更大的传输带宽,即所谓的扩展频谱;②区分通过多址接入方式使用同一传输频带的不同用户的信号。 1、产生原理
图9-1示出的是由n 级移位寄存器构成的码序列发生器。寄存器的状态决定于时钟控制下输入的信息(“0”或“1”),例如第I 级移位寄存器状态决定于前一时钟脉冲后的第i -1级移位寄存器的状态。
图中C 0,C 1,…,C n 均为反馈线,其中C 0=C n =1,表示反馈连接。因为m 序列是由循环序列发生器产生的,因此C 0和C n 肯定为1,即参与反馈。而反馈系数C 1,C 2,…,C n
-1
若为1,参与反馈;若为0,则表示断开反馈线,即开路,无反馈连线。
D 1
输出
C 0=1
C 1
C 2
C n-1
C n =1
D 2
D 3
D n
图9-1 n 级循环序列发生器的模型
一个线性反馈移动寄存器能否产生m 序列,决定于它的反馈系数(0,1,2,,)i c i n = ,下表中列出了部分m 序列的反馈系数i c ,按照下表中的系数来构造移位寄存器,就能产生相应的m 序列。
表9-1 部分m 序列的反馈系数表
级数n 周期P 反馈系数i C (采用八进制)
3 7 13
4 1
5 23 5 31 45,67,75
6 63 103,147,155
7 127 203,211,217,235,277,313,325,345,367 8
255
435,453,537,543,545,551,703,747
9 511 1021,1055,1131,1157,1167,1175 10 1023 2011,2033,2157,2443,2745,3471 11 2047 4005,4445,5023,5263,6211,7363 12 4095 10123,11417,12515,13505,14127,15053 13 8191 20033,23261,24633,30741,32535,37505 14 16383 42103,51761,55753,60153,71147,67401 15
32765
100003,110013,120265,133663,142305
根据表9-1中的八进制的反馈系数,可以确定m 序列发生器的结构。以7级m 序列反馈系数8(211)i C =为例,首先将八进制的系数转化为二进制的系数即2(010001001)i C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各级反馈系数分别为:01C =、10C =、30C =、41C =、50C =、60C =、71C =,由此就很容易地构造出相应的m 序列发生器。根据反馈系数,其他级数的m 序列
的构造原理与上述方法相同。 2、m 序列的自相关函数 m 序列的自相关函数为 ()R A D τ=-
(9-1)
式中,A 为对应位码元相同的数目;D 为对应位码元不同的数目。 自相关系数为
()A D A D
P A D
ρτ--==
+ (9-2)
对于m 序列,其码长为P=2n -1,在这里P 也等于码序列中的码元数,即“0”和“1”个数的总和。其中“0”的个数因为去掉移位寄存器的全“0”状态,所以A 值为
121n A -=-
(9-3) “1”的个数(即不同位)D 为 12n D -=
(9-4)
根据移位相加特性,m 序列{a n }与移位{a n -τ}进行模2加后,仍然是一个m 序列,所以“0”和“1”的码元个数仍差1,由式(9-2)~(9-4)可得m 序列的自相关系数为
11(21)21
() 0n n p p
ρττ----==-≠时 (9-5)
当τ=0时,因为{a n }与{a n -0}的码序列完全相同,经模2加后,全部为“0”,即D=0,而A=P 。由式(9-2)可知 0
(0) 1 0p p
ρτ-==时=
(9-6)
因此,m 序列的自相关系数为
1 0()1
0,1,2,p τρτττ=⎧⎪
=⎨-≠=⎪⎩
…,p-1 (9-7) 假设码序列周期为P ,码元宽度(常称为码片宽度,以便区别信息码元宽度)为T C ,那么自相关系数是以PT C 为周期的函数,如图9-2所示。
()
xx P τ-1
-21234
0-1/P
P
c
T τ
图9-2 m 序列的自相关函数
在C T τ≤的范围内,自相关系数为
1()1 C C
p T p T τ
ρττ⎛⎫+=-≤
⎪⎝⎭ (9-8)
由图(9-2)所示,m 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在τ=0处出现尖峰,并以PT C 时间为周期重复出现。尖峰底宽2T C ,T C 越小,相关峰越尖锐。周期P 越大,1/P -就越小。在这种情况下,m 序列的自相关特性就越好。 3、m 序列的互相关函数
两个码序列的互相关函数是两个不同码序列一致程度(相似性)的度量,它也是位移量的函数。当使用码序列来区分地址时,必须选择码序列互相关函数值很小的码,以避免用户之间互相干扰。
在二进制情况下,假设码序列周期为P 的两个m 序列,其互相关函数R xy (τ)为
()xy R A D τ=-
(9-9)
式中,A 为两序列对应位相同的个数,即两序列模2加后“0”的个数;D 为两序列对应位不同的个数,即两序列模2加后“1”的个数。
为了理解上述指出的互相关函数问题,在此以5n =时由不同的反馈系数产生的两个m 序列为例计算它们的互相关系数,以进一步讲述m 序列的互相关特性。将反馈系数为8(45)和8(75)时产生的两个5级m 序列分别记做:1m :1000010010110011111000110111010和2m :111110111000101011010000110100,序列1m 和2m 的互相关函数如表9-3所示。 序列1m 1 0 0 0 0 1 0 0 1 0 1 1 0 0 1 1 1 1 1 0 0 0 1 1 0 1 1 1 0 1 0 序列2m 1 1 1 1 1 0 1 1 1 0 0 0 1 0 1 0 1 1 0 1 0 0 0 0 1 1 0 0 1 0 0
1m 右移的码
元数目τ(单
位为1/C T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xy R τ
9 1 7 1 9 9 7 1 7 7 1 1 1 9 7 9 7 7 1 1 7 7 1 7 1 1 9 1 1 1
1(1)/2(2)/221()2
1n xy n R 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