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1、 哲学与生活(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 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3、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哲学派别一览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 是第一性的东西。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汇编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汇编在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其中与哲学相关的知识点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汇编一些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它强调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辩证唯物主义对抗形而上学思维,注重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
2. 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反对唯心主义历史观。
3. 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等。
二、哲学的其他流派1. 孔子思想: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仁爱、礼仪、忠恕等价值观念,提倡“治家、治国、治天下”之道。
2.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潮,强调法治和利己主义,提出了“法者治之器,刑者治之备,礼者治之华”的理念。
3. 苏格拉底思想:苏格拉底思想注重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出“认识自己”是一切智慧的开端,强调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三、思想政治与现代生活1. 公民权益与责任: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既要享有公民权益,也要承担公民责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
3.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协调发展,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思想政治与国际关系1. 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指各国在尊重彼此独立、平等、互利互信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和平繁荣的世界。
2. 多极化世界:多极化世界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多个拥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并存,形成相对平衡的格局。
3. 世界公民意识:世界公民意识是指跨越国界,超越个人、民族或国家利益,关心人类共同命运、全球合作与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的产生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是什么(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科学的分类2.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内容(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2.唯物主义基本形态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三、两个对子1.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2.辩证法&形而上学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科学的哲学)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二、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三、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3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是物质的(一)什么是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1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1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1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17、什么是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1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20、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2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2、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7、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8、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25、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2)联系具客观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26、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27、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28、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9、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30、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3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32、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33、什么是量变和质变?(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3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5、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36、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3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38、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4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唯物论)(1)含义(是什么):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A.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B.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怎么办: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论)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我们(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论)(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立足实践.(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要坚持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7、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8、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9、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0、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11、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1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3、发展的观点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1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15、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缺乏信心.注: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16、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17、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9、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2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1)〖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21、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22、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注:辩证否定的实质)★2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尊重社会实际.(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我们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2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注: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地位,内容和意义)★2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6、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27、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8、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生活与哲学》主要哲理之公式解析一、(辩证)唯物论1.××(人、政府或国家)根据(针对)××(客观情况)制定××(政策、方案).——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2.制定的政策(方案)起到效果了(产生影响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人(经过努力)成功完成××.——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上三者均可结合“十二五”规划,嫦娥二号,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等重大时政)4.人做什么事情失败了,或者受到惩罚.——人没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规律.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经历过××事情(实践)才第一次懂得了什么道理(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人经过××事情(实践),以前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发展)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人经过××事情(实践),已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以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是正确的),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又形成了新的正确理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三、(唯物)辩证法1.××影响了(导致了)××.比如:“美国次贷危机殃及中国”——联系。
高中政治必修四笔记生活与哲学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1.哲学的产生(1)哲学产生的根源---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开端于“惊讶”,落脚于“实践”(3)哲学产生的方式---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是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马克思认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前提是:真正的哲学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如下表所示: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况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2.哲学与时代精神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总结和升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科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思考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9.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10.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1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13.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6.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7.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唯物论部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11.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12.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13.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1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16.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17.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18.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19.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2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1.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24.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25.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2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2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28.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9.精神可以变物质但必须经过实践环节3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31.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也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离开规律的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辩证法部分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才是;两对关系具有共性方面,即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更强调层次性、有序性;系统和要素关系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没有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9.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性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1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1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13.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1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P6415.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1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前对后错;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18.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1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正确的表述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20.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21.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24.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6.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27.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28.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0.发展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前半句对,后半句错31.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3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33.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3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认识论部分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6.物质是认识的来源;读书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7.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8.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1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15.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现象、本质是客观的,认识属于主观的16.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17.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18.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19.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20.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也存在2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2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23.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24.创意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实践是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的源泉25.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6.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错,真理不可能反复27.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错,真理没有错误28.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15.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要大16.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17.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始终是第一位的18.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主观努力19.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20.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以自己为中心了2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22.不同的价值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价值选择是意识,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生道路23.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24.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一.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2.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3.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4.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二.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1.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器,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2.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3.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画饼充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刻舟求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见仁见智: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则比缺,极则必反: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的是对立统一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物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对立统一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辩证法的发展思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唯心主义观点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相对静止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第一单元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二单元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6. 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27.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提醒:识的能动作用包括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反作用;28. 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29.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30. 意识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提醒: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则是主观的;31. 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提醒: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32. 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33.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活动;提醒:实践才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34. 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提醒:真理和谬误有明确的界限,不能混淆,不能说互相包含;35. 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提醒: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36. 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提醒: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37.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必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提醒: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可能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38.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醒: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39. 盲目的实践是没有认识作指导的;提醒: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40. 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提醒: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41. 实践是认识获得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42. “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提醒:“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43.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4. 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5、认识发展是一种圆圈式的重复循环运动,认识具有重复性;提醒: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第三单元46. 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提醒: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47. 任何两个事物间都构成联系提醒:构成事物联系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48、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特点,因而是主观的;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49. 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提醒: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50. 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提醒: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54. 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55.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提醒: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56.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提醒: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57. 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显着的变化;提醒: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与上升;58.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提醒: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59、事物的量变必定会引起质变;提醒:事物的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6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提醒: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61.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提醒: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6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提醒: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矛盾,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产生;63. 冲突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64. 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提醒: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相互转化;65.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醒:不能将两方面,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如好坏、利弊、善恶等;66、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提醒: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6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提醒: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68. 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69.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70. 矛盾的特殊性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提醒: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71、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提醒: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这样二者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72. 坚持重点论就是要抓好主要矛盾;提醒: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73.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提醒: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74、一分为二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提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75、理论联系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提醒: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76、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提醒:实质是扬弃;77. 创新就是要批判,要全盘抛弃提醒:创新既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和批判,又是继承和发展;78. 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提醒: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第四单元79.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提醒: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80. 劳动是人得存在方式,劳动群众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提醒: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81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同步变化;提醒: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8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醒: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83.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醒: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只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84. 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提醒: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其主体不是全部;85、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提醒: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86. 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提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87、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提醒: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88. 阶级斗争是发展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提醒:改革是发展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89.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提醒: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90、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制约、引导和决定的作用;提醒: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制约、影响和导向作用;91、人们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醒: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92. 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提醒:正确的价值选择有其客观评价标准,即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93.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必然做出不同的价值评判;提醒: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做出不同的价值评判; 94、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醒: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95、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享受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提醒: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96、.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提醒:既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97.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提醒: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98.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提醒: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关键需主观努力;99. 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提醒: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100、.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提醒: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它与个人主义根本不同;个人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正当个人利益,反对个人主义;。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超详细整理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的智慧来自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从哲学本义上看,哲学是爱智慧,追求智慧的。
b.从哲学的功能上看,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4、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依赖于实践,哲学产生于实践。
(2)实践需要哲学。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世界观用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世界观人人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而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
★(2)联系: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做哲学学说。
②反对把哲学神秘化。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具体知识分类(1)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
(2)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
(3)思维科学知识: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
6、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中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欢迎阅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3区别:4区别:联系:1)123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34(1(2(3诡辩论。
5方法论:6造福人类。
12(1(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探索世界与寻求真谛【导语】我们在政治必修四的课本中主要学习的是政治哲学生活,这也是政治众多课本中比较难知道的一部分。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探索世界与寻求真谛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知道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它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知趣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当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毛病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别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知道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掌控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产生作用的条件和情势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第五课:掌控思维的奥妙※1、知道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控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控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谛。
6第六课:求索真谛的历程※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知道真谛的客观性及真谛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谛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谛的最基本属性,真谛眼前人人同等。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文科生必备高三版本)(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和方法论【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和方法论【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包括反映和反作用两个方面)【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只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但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应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也是变化的,但不是人去改变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唯物辩证法1.普遍联系原理和方法论【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才智与时代精神(哲学概论)核心提示:哲学的产生哲学的起源哲学的作用哲学的本义哲学的任务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两个对子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课美妙的生活导向1课1框生活到处有哲学P41.哲学的产生:P4哲学的才智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的起源:P5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索。
3.哲学的作用:P5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哲学的本义:P6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5.哲学的任务:P6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课2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P73.详细科学与哲学:P8①从本质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②从特点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详细学问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本义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才智、使人聪慧的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爱才智或追求才智。
其次课百舸争流的思想2 课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哲学的基本问题:P10-2课2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121.哲学的基本派别:P123课1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163课2框哲学史上的宏大变革P18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P18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18其次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辨证唯物论)核心提示: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相识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4课1框世界的物质性P281.自然界的物质性:P282.物质:P294课2框相识运动把握规律 P31一.运动:1.运动的含义:P3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
3.运动的特点:P3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确定的。
静止的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短暂的和相对的二.规律:1.规律的含义:P332.规律的特点:P33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5课1框意识的本质P352.物质确定意识:P37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确定意识。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第1页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
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贯彻哲学发展的始终。
史唯物主义
2 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3 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
两种形态
基本观点
唯
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的本源,认为整个客观
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
心
主观唯心主义
主
把客观精神夸大为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整个现实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就是这种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在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 住了时代脉搏,正确的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提和要求。 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结合起来;(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 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
2022年高考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拨(新版教材按课)
2022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常考知识点点拨(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惊讶。
(X)点拨: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追问和思考,但惊讶、困惑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X)点拨: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科学之科学”(X)点拨: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但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X)点拨: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5、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互相决定的关系。
(X)点拨: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世界观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X)点拨: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X)点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8、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X)点拨: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9、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X)点拨: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X)点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等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
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
2.哲学的定义:①本意角度:爱智慧。
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
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
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常见错误说法: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
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
高中政 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它引导我们思考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哲学知识,下面就为大家进行总结。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零散的,而哲学则是将这些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哲学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的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
1.世界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方法论:a.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b.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世界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可以阻碍
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世界观: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4.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
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1.实践决定认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意识可以对实践起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可以对实践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认识论(真理与认识)
1.真理的三个基本属性: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2.认识的三个特点: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联系的普遍性
方法论: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世界观:联系的客观性
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b.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联系。
3. 世界观: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世界观:联系的条件性
方法论:并非任何两事物都具有联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世界观: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性地位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的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佳目标。
2.世界观: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关键部分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方法论: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世界观: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a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认识)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2)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b.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
践)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相互依赖:1.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相互影响:3.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其决定作用
4.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
发展
1.世界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世界观: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4.世界观: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
【拓展】1.新旧事物判断标准及其误区
a.判断标准:(1)是否符合客观规律;(2)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是否具有远大的前途
b.误区:(1)不能以时间先后作为判断标准;(2)不能以意识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缓慢,是否成熟作为判断标准;(3)不能以表面的名称或旗号来判断新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途径是前进性与上升性的统一。
3.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原因是:(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4..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
5.质变不一定是发展,量变不一定会引发质变。
6.量变如何引发质变?(数量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
矛盾
1.世界观: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
方法论: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世界观: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1)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遵循从特殊道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5.世界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统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6.区别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创新
1.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
上,不唯书,只唯实。
既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
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补充说明】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创新
(1)唯物论:a.意识的能动反作用;b.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2)认识论: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3)辩证法:a.发展的普遍性;b.辨证的否定观;c.辩证法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