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合集下载

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建议授奖项目(通用项目)目录

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建议授奖项目(通用项目)目录

二等
28
北太平洋鱿鱼 陈雪忠,陈新军,程家骅,邵全琴,毛志华,王尧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 农业部 资源开发利用 苏奋振,朱乾坤,沈新强,李圣法 及其渔情信息 应用服务系统 水产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 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二等
29
畜禽氮磷代谢 印遇龙,黄瑞林,李铁军,李丽立,林映才,方热军,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广东省 湖南省 调控及其安全 戴求仲,文利新,李爱科,谭支良 型饲料配制关 键技术研究与 应用 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南昌大学,湖南省 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绿叶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天科科技有限公司
21
宁夏沙漠化土 戴秀章,蒋齐,王峰,李生宝,李明,张浩,冷晓红, 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宁夏回族自 二等 地综合治理及 于卫平,刘伟泽,温学飞 沙产业开发 宁夏博尔泰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盐池县环 治区 境保护与林业局,宁夏林业研究所(有限公 司),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检验所,宁夏大 学
22
名优花卉矮化 尹伟伦,王华芳,段留生,徐兴友,彭彪,韩碧文,侯 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花卉工 国家林业局 二等 分子、生理、 小改,刘改秀,王玉华,曾端香 细胞学调控机 制与微型化生 产技术 程技术研究中心,洛阳国家牡丹园,菏泽市 牡丹区牡丹研究所, 北京世纪牡丹园艺科技 开发有限公司
7
输电系统中灵 郭剑波,周孝信,汤广福,薛建伟,陈晓伦,武守远,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甘肃省电力公司,东 中国电机工 一等 活交流输电 关键技术和推 广应用 林集明,杨玉林,潘秀宝,李国富,荆平,陶家琪,彭 北电网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程学会 (可控串补) 夕岚,李志兵,常健

中国科学院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人选)汇总表

中国科学院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人选)汇总表

过程工程研究所
36
技术发明奖
稀硝酸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及其在煤制乙二醇 中的应用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7
技术发明奖
粘性粉体流态化过程强化与放大技术
过程工程研究所
/qtgn/tzgg/201901/t20190103_5224374.html /xwdt/tzggs/201901/t20190103_5224477.html
/tzgg/201901/t20190103_5224377.html /tzgg_2015/201901/t20190103_5224410.html
35
技术发明奖
秸秆原料全组分清洁炼制与转化发酵关键技 术与产业化应用
32
技术发明奖
新一代导航卫星关键技术及应用
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http://ww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ews.aspx?class=6&id=171
33
技术发明奖
34
技术发明奖
大面积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技术 基于过程调控的泥石流防治关键技术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 究所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地表要素的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xwzx/tzgg_1/201901/t20190102_5224062.html
海底热液地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
海洋研究所
/xwzx/tzgg/201901/t20190103_5224369.html
“海翼”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与应用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xwzx/tzgg/201901/t20190102_5223497.html
40
技术发明奖
41
技术发明奖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会评专家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会评专家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初评会议评审专家名单
作物遗传育种与园艺组
林业组
养殖业组
科普组
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组
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
油气工程组
轻工组
纺织组
化工组
非金属材料组
金属材料组
机械组
动力电气与民核组
电子与科学仪器组
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组
土木建筑组
水利组
交通运输一组
交通运输二组
标准计量与文体科技组
环境保护组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监测组
内科与预防医学组
中医组
中药组
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组
通信组
农艺组
农业工程组
资源调查组
矿山工程组
外科与耳鼻咽喉颌组
创新团队评审组。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答: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部分获奖项目包括:
1.“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该技术由纺织行业的相关单位完成,针对废旧聚酯的高效再生和纤维制备产业化进行了集成技术创新,为纺织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2.“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该项目也是纺织行业的一项重要成果,通过研发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的编织技术与装备,并实现了产业化,推动了纺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成套技术开发应用”:该研究在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开发了成套技术并进行了应用,为我国水电站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害及干预”:这是由山东省立医院等单位完成的一项医学研究成果,通过深入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危害及干预措施,为该领域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

除了以上几个项目外,还有许多其他领域的成果也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荣誉。

这些成果涵盖了能源、环保、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会评专家(科技进步)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会评专家(科技进步)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初评会议评审专家名单
作物遗传育种与园艺组
林业组
养殖业组
科普组
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组
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
油气工程组
轻工组
纺织组
化工组
非金属材料组
金属材料组
机械组
动力电气与民核组
电子与科学仪器组
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组
土木建筑组
水利组
交通运输一组
交通运输二组
标准计量与文体科技组
环境保护组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监测组
内科与预防医学组
中医组
中药组
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组
通信组
农艺组
农业工程组
资源调查组
矿山工程组
外科与耳鼻咽喉颌组
创新团队评审组。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会评专家(科技进步)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会评专家(科技进步)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初评会议评审专家名单
作物遗传育种与园艺组
林业组
养殖业组
科普组
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组
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
油气工程组
轻工组
纺织组
化工组
非金属材料组
金属材料组
机械组
动力电气与民核组
电子与科学仪器组
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组
土木建筑组
水利组
交通运输一组
交通运输二组
标准计量与文体科技组
环境保护组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监测组
内科与预防医学组
中医组
中药组
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组
通信组
农艺组
农业工程组
资源调查组
矿山工程组
外科与耳鼻咽喉颌组
创新团队评审组。

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21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木兰资源保护、创新及产业化示范一、提名单位:陕西省科学院提名等级二等奖及以上二、提名意见本项目培育的系列木兰新品种,极大丰富了园林生态绿化树种,强劲助力花卉种苗产业的创新发展,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木兰科系统分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也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1)14个自主培育的木兰新品种获国家林草局新品种授权,21个新品种在国际权威机构登录,是中国拥有木兰科新品种权最多和国际登录最多的木兰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三倍体含笑新品种,培育出世界首例远缘杂交木兰新品种,项目组木兰育种的创新能力已跻身世界前列。

2)收集并保存了我国95%以上的木兰科植物,是中国收集木兰科种和品种数量最多的种质资源圃。

3)建成示范基地9个;新优木兰品种生产推广面积达1500亩,国内种植和销售种苗的经济收益约14430万元;出口玉兰新品种种苗达200万株,创造产值6440万元。

4)探索木兰科系统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相关问题;对玉兰属和天女花属进行系统修订,发表新变种3个;探讨了香港木兰等种类的系统地位、生存现状和濒危机理;发表相关论文28篇,学位论文4篇,参与编著专业书籍2部。

本项目研究基础扎实,产业化成果丰厚,品种收集、新品种选育及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为国内领先,木兰新品种选育技术为国际领先。

同意提名申报陕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1、主要技术内容1)木兰种质资源收集以引进接穗、种子或种苗的形式,收集国内外木兰科野生珍稀资源、优良栽培品种,在西安植物园木兰园保存。

2)木兰新优种质创新通过远缘和近缘杂交、物理化学诱变、自然变异选优,培育各类株型、花色、不同花期及香型的系列新品种,向世界园林市场推广“中国木兰”新品种。

3)掌握栽培技术,攻克栽培瓶颈技术创造性发明“地栽苗容器化”技术,即根据木兰品种和规格不同,选择断根时间、比例、深度、土球包扎方式。

该技术不仅解决了木兰科大苗移植难成活的问题,且成本低,完全适合北方干旱地区大规格种苗的生产和推广。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国政府每年颁发的最高科技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团队和机构。

以下
是一些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名单,供参考:
一等奖:
1. 2019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团队,获得了5G技术创新及产
业化一等奖。

2. 2018年,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团队,获得了微小
卫星技术与应用一等奖。

3. 2017年,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团队,获得了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与应用一等奖。

二等奖:
1. 2019年,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团队,获得了超快激
光科学与技术二等奖。

2. 201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团队,获得了蛋白质科学与技术二等奖。

3. 201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团队,获得了载人航天工程技术与应用二等奖。

三等奖:
1. 201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团队,获得了数字地球科学与技术三等奖。

2. 201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团队,获得了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三等奖。

3. 2017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团队,获得了计算机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三等奖。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举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都会有不同的获奖项目和获奖者。

获奖项目涵盖了各个科学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能源环保、农业科技等。

每年的获奖名单都会在相关部门和媒体进行公示和报道。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自然科学奖是国家授予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技术成果的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获得者以其在各自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对科学事业的贡献而受到了瞩目。

以下是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获奖项目和获奖者名单:1. 项目名称:《某某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获奖者:某某院士、某某教授该项目通过对某某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项目名称:《某某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获奖者:某某院士、某某教授该项目在某某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 项目名称:《某某领域的新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获奖者:某某院士、某某教授该项目在某某领域的新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项目名称:《某某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获奖者:某某院士、某某教授该项目在某某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这些获奖者凭借其扎实的科学素养、卓越的研究成果和杰出的学术贡献,在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殊荣。

他们的成就不仅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和赞誉,更为我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信随着他们的深入研究和不懈努力,将会在各自领域继续谱写出更加精彩的科学篇章,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彰显了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成就。

这些获奖项目的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到环境污染治理、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我国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卓越实力。

一、《某某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此项目的获奖者包括某某院士和某某教授,他们在某某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XXX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目录

XXX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目录

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荃银农业高
科技研究所、广东农作物杂种优势开发利
用中心
3 J-203-1-01 H5 亚型禽流感灭 于康震、陈化兰、田国彬、辛朝安、唐秀 农业部
活疫苗的研制及 英、廖 明、张苏华、李雁冰、冯菊艳、
应用
李晓成、罗开健、施建忠、乔传玲、姜永
萍、邓国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华南 农业大学、上海市畜牧兽医站、农业部动 物检疫所动物流行病研究中心
的研究
平、李德生、周小平、汤纯香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31 J-202-2-06 林木种质资源收集、 顾万春、刘 红、夏良放、雷跃平、郭文 国家林业局
保存与利用研究
福、莫钊志、干少雄、陈英歌、李 斌、
仝延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
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中国
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河
育与应用研究
明、廖翠猛、龙和平、许 琨、卢开阳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
交水稻研究中心
20 J-201-2-10 优质高产芝麻新品 张海洋、卫双玲、卫文星、张体德、路凤 河南省
种豫芝 11 号及规范 银、张玉亭、郑永战、贾文华、燕 宁、
化栽培模式研究
胡涛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安徽省种子总公司、 湖北省种子管理站 21 J-201-2-11 新型秸秆揉切机系 韩鲁佳、刘向阳、夏建平、闫巧娟、郭佩 农业部 列产品研制与开发 玉、李道娥、谭奈林、李 媛、孟海波、 杨增玲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 省农业科学院
欢迎阅读
24 J-201-2-14 棉花规模化转基因 技术体系平台建设 及其应用

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月季等主要切花高质高效栽培与

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月季等主要切花高质高效栽培与

项目简介: 花卉产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民就 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国家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1992-2016 年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 增加 105.5 倍,占世界总面积的 37.1%,位居首位。切花是花卉产品的主要类型。项目 实施之初,切花以消费地周边分散生产为主,栽培和采后技术落后。针对由此带来的 生产布局与品种搭配不合理,温控能耗高;花期调控不精准,供需错位,生产效益低; 采后运销损耗大等瓶颈问题,项目组自 1992 年起,选定占产值 70%以上的月季、菊花 和百合,在财政部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资助下,联合全国花卉科研核心力量,围绕良 种筛选、布局优化、周年应时供给、高质高效栽培以及采后保鲜等全产业链关键技术, 持续 20 余年攻关,取得了以下系列成果: 1. 创建了三种切花种植布局的数字化模型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①针对切花在消 费地周边生产存在的能耗高、品质差的问题,明确了三种切花生长的光温资源需求规 律;结合全国 785 个站点 30 年的气象数据,创建了主要切花气候-良种资源高效配置 的季节性轮回种植布局模型,为农业部等 7 部委全国切花生产布局的制定提供了科学 依据,实现了主产区规模化生产,使温控等生产能耗降低 70-80%。②引进收集了三种 切花的 554 个品种,筛选出 59 个优势品种,覆盖技术辐射区主栽品种的 85%以上。③ 明确了三种切花种源的种性退化机制,开发了以病原物隔离/防控和种源匀质化为核心 的规模化良种繁育技术,优质种源均一率在 95%以上,百合商品球生产周期由 6 年缩短 到 5 年半,带毒率低于 5%。推广区内月季和菊花种苗占有率分别达到 85.1%和 82.6%, 百合种球自给率由 10%提高到 55%。 2. 创建了以花期调控为核心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针对月季等三种切花开花 期难以控制、采收期不集中、优质花率低等关键问题,首次发现了菊花长日照下的开 花抑制子 CmBBX24,以及幼年期决定因子 CmNF-YB8。解析了光、温影响月季、菊花和 百合成花的分子机制,创建了以光温调控为核心的花期精准控制技术体系,实现了优 质生产和周年应时供给,优质花率提高了 20%以上。 3. 创建了以乙烯和失水控制为核心的采前采后联控技术体系。针对鲜切花高达 35%-50%的采后损耗,首次明确了月季的乙烯代谢是一种介于跃变和非跃变的特殊模 式,阐明了乙烯和失水胁迫的互作原理;解析了月季、菊花和百合采后品质劣变机制, 创建了以乙烯和失水控制为核心,包括真空预冷、气调包装、保鲜剂处理等环节在内 的环保高效的采前采后联控技术体系,使三种切花采后损耗降低了 20 个百分点,保障 了切花集中生产、分散消费产业模式的建立。 主编著作 13 部,发表论文 257 篇,其中在 Plant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 SCI 期刊上发表论文 65 篇,论文他引 4409 次,其中 SCI 他引 765 次。制定国家级 等标准 30 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8 项。推广应用面积 133.8 万亩,占全国同类 花卉的 54.9%。近三年新增效益 91.3 亿元。项目成果于 2010 和 2015 年分别获得教育 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营运车辆安全驾驶保障技术创新与应用(二)提名意见项目针对营运车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突出问题,不良驾驶行为及行车环境风险难以控制的技术难题,项目建立了一套不良驾驶行为识别方法,开发了出车前安全状态筛选、在途不良驾驶行为车载预警及远程监测、事故自动报警及应急救援保障技术及装备,解决了不良驾驶行为难识别、监测不及时、预警不迅速、风险不可控的难题,实现了营运车辆安全驾驶行为的可视、可测、可控。

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营运车辆安全驾驶保障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引领了我国交通安全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及产业化发展。

项目研制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和装备,获得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19篇,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成果丰硕。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营运车辆承担了我国近2/3的运输客货运转量,但80%以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却与其密切相关,营运车辆交通运输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社会稳定,构建营运车辆驾驶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是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水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优先主题。

本项目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等国家级重大课题,历经近6年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攻克了营运车辆驾驶员不良驾驶行为致因机理不明、在途驾驶行为难以监测、预警和控制手段不足、应急保障措施薄弱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实现了营运车辆驾驶员运输全过程安全状态的可视、可测和可控,形成如下创新成果:创新点1:创建了不良驾驶行为分类特征与识别方法。

在国际上率先从生理、心理及生物学角度阐述不良驾驶行为成因,揭示了高危人群不良驾驶行为易感性与基因组结构变异的关联性,建立了不良驾驶行为诱发机制理论模型,提出了不良驾驶行为识别方法及控制策略,解决了不良驾驶行为动态识别、特征提取等难题,实现了我国不良驾驶行为基础研究的理论创新。

一、项目名称

一、项目名称

⼀、项⽬名称⼀、项⽬名称⼤熊猫栖息地⽣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提名书及附件,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内容均符合国家奖励办要求。

该项⽬发现了主⾷⽵和林⽊不同⽣活史历程与层⽚消长对⼤熊猫种群影响的定量关系,划定野⽣⼤熊猫保护红线,创建“关键栖息地-廊道-⽣态红线”保护技术。

以调控⼤熊猫、主⾷⽵、林⽊三者空间关系为核⼼,精准判读林下主⾷⽵,实现复杂地形条件下空中⽵⼦播种,创新了植被恢复技术。

在线实时监测野⽣⼤熊猫个体⾏为,集北⽃卫星、运动传感器和地⾯调查综合评判种群数量,研发出“⼤熊猫栖息地植被识别系统”,构建空地⼀体⽴体监测体系。

创新⼤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关键技术,促进斑块融合,解决了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精准管控,保障了⼤熊猫栖息地的⽣态安全。

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新型专利7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3项,制定⾏业标准6项、地⽅标准11项、技术指南7项。

发表论⽂149篇(SCI期刊论⽂51篇),出版专著11部。

恢复受损⼤熊猫栖息地11.67万公顷,构建⼤熊猫栖息地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态安全格局,遏制了栖息地破碎化和退化,野⽣⼤熊猫数量和栖息地⾯积分别增加了15%和14%。

该成果系统性强、创新性突出,推动了全国⼤熊猫栖息地有效管控,并应⽤于全国野⽣动物的保护⾏动,为⾃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的建设、保护和管理以及⽣态⽂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撑,具有引领⽰范作⽤和明显的⽣态社会效益。

提名该项⽬参评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三、项⽬简介位于青藏⾼原东缘的秦岭、岷⼭、邛崃⼭、相岭及凉⼭,是野⽣⼤熊猫的唯⼀栖息地和全球⽣物多样性关键区,在维护国家⽣态安全和履⾏国际公约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

然⽽,现有⼤熊猫栖息地保护技术多为孤⽴静态保护,监测⼿段多局限于较⼩范围,森林恢复以造林绿化和低产林改造为主。

植被退化、⽵⼦⽣长不良、栖息地隔离等问题,依旧严重威胁着⼤熊猫的持久⽣存。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2018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2018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2018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18.10.25•【字号】•【施行日期】2018.10.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2018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专家):为鼓励在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鼓励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创新型山西建设和山西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晋政发〔2018〕28号)及《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晋科创发〔2018〕80号)的规定,现组织开展2018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有关要求具体如下:一、提名要求(一)提名范围2018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提名范围包括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奖和科学技术合作奖共6类奖项。

1.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该奖项分为两类,授予下列个人和组织:(1)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重要建树的个人;在科学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个人。

该候选人应当仍然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

(2)在科技创新中做出具有颠覆性重大创新创造的个人和组织。

该颠覆性重大创新创造是指基于坚实的科学原理,另辟蹊径,对已有传统或者主流技术产生整体或者根本性替代效果的全新技术或者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

项目成果经实施应用,创造了显著且可量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或新模式,显著推进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对现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或者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变革。

2.自然科学奖该奖项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有重要科学发现的个人。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年获奖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年获奖项目

整个《中国植物志》花了80年,总计80卷126分册,全书5000多万字,记载中国维管束植物301科、 3408属、31142种,包括近9000幅图版。参加编写的4代312名植物分类学家,164名绘图人员,分析了1700万份植物标本。Science对其的评价是:The completion by Chinese botanists of the Flora Re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FRPS), which outl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s huge flora, is an event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 flora of comparable size has ever been completed.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汉字很长,但不算不能忍,英语名字就...据饶毅说这是中国现代科学目前为止最接近诺奖的一次。
6、蛋白质功能基团的修饰及其生物
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完成人:邹承鲁、许根咯、孙玉琨、杜雨苍、赵康源、周海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是我知道欧阳老师的二等奖有多么厉害了@_@)。出一个一等奖,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1956年第一次颁奖后,时隔将近30年才第二次颁奖,这期间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工作(从获奖题目就能看出来了,大部分是耳熟能详的),一等奖自然不怎么落空。90年代后每年颁奖一次,频率高了又没有了之前的积累,一等奖自然就少了。
2. 基础科研获得成就,不是发一篇或者几篇CNS的事儿,而是非常漫长的积累过程。比如澄江寒武纪大爆发动物群,整个项目做了20年,发了不计其数的CNS;中国植物志,花了80年,高等植物图鉴也花了将近40年。整个自然科学一二三等奖项目,平均研究时间14年(于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及填写要求.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及填写要求.

附件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2018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奖励类别:编号:二、提名意见三、项目简介(限1200字)四、主要科技创新1. 主要科技创新(限5页)2. 科技局限性(限1页)四、主要科技创新(保密要点)(仅限国家安全类项目填写,限1页)五、客观评价(限2页。

围绕科技创新点的创新性、先进性、应用效果和对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做出客观、真实、准确评价。

填写的评价意见要有客观依据,主要包括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比较,国家相关部门正式作出的技术检测报告、验收意见、鉴定结论,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专著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等,可在附件中提供证明材料。

非公开资料(如私人信函等)不能作为评价依据。

)六、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请依据客观数据和情况准确填写,不做评价性描述。

)1.推广应用情况2.近三年经济效益3.社会效益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承诺:上述知识产权用于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情况,已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权利人(发明专利指发明人)的同意。

第一完成人签名:十、附件一、必备附件1.核心知识产权证明2.应用证明(模板见附表1)2.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审批的批准文件4.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及情况汇总表(模板见附表2)二、其他附件附表1应用证明附表2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承诺:本人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对本项目完成人合作关系及上述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特此声明。

第一完成人签名: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特别说明:因为是内部提名,提交提名书纸质资料时所有附件材料可以是复印件,原件自己保存。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填写要求第一部分总体要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是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依据,原则上应由提名者提供,以第三人称表述。

提名意见、项目简介、客观评价必须由提名者客观、如实、准确作出;主要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以及主要完成人情况、主要完成单位情况等客观内容及其证明材料可以由被提名的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提供,但提名者要对有关内容认真严格审查,并承诺对提名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公示材料【模板】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公示材料【模板】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公示材料(1)项目名称:南方集约化农田氮减排技术体系及工程化应用(2)推荐单位意见项目针对国家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大需求,以南方集约化农田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农田主要污染排放物——氮的排放规律、迁移转化特征及其如何有效防控,开展了十余年的系统研究和技术攻关。

全面揭示了农田氮排放与沿程迁移转化规律,建立了氮排放量估算的验证方法;首次提出了集约化农田面源污染联控策略以及“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生态修复”的农田氮素减排“4R”技术体系;建立了基于新型缓控释肥、有机及环境源氮替代和精准施肥以及一级保护区轮作制度调整的农田减氮技术,实现了保证高产的农田氮素减排;创建了流失氮在“农田-沟渠塘-河道”输移过程中的多重高效拦截技术,实现了不额外占用或少占用农田条件下农田氮减排的全程防控;构建了环境源氮的农田安全回用技术体系,通过养分资源的再利用实现农田氮肥减量、区域氮污染负荷削减与农业高产优质的有机结合;并在江苏、云南等地进行了工程化应用,建立了相应的工程维护与长效运行机制,达到了农田氮减排与污染控制、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

近3年来该成果已在江苏、安徽、江西、云南、湖南、重庆、浙江、湖北等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为我国南方集约化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了技术样板,有力推动了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进步与相关环保企业的涉农产业更新。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推荐材料及完成人资格,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填写要求。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经评审,推荐该项目为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项目简介氮浓度高是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等点源氮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面源已成为水体氮污染的重要来源。

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农业源排放的总氮占总排放量的57.2%,其中来自农田的氮排放又占很大比例。

因此,要实现水环境质量根本改善,有效控制农田氮排放是关键所在。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3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第89号公告: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的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专用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45项不予受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通用项目7项,专用项目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4项(通用项目30项,专用项目4项)。

从2017年开始,国家科技奖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控制在65项左右,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这也意味着受理项目最终仅有20%左右能够获奖。

根据往年国家科技奖的评奖流程,2018年国家科技奖的初评结果将在6月底揭晓,2019年初正式公布获奖名单。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材料领域的详细名单: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材料科学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基于纳米热力学的吸附材料表面能/吸附能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武晓雷、李元元、成会明2定向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与宏量制备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钱旭红、彭孝军、岳光溪3聚合物-无机杂化胶体复合微球的设计制备及其组装与性能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杨德仁、孙晋良、解孝林4聚变堆金属材料氢致起泡机制与控制方法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段文晖、龚新高、郭林5应力腐蚀基础理论研究及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李贺军、贾金锋、温维佳6高效有机光电材料设计及界面调控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利祥、马於光、陈立东7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新颖的外场作用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范守善、高鸿钧、包信和8纤维状光伏及能量存储器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周其凤、石高全、胡文平9面心立方及相关材料弹塑性行为与原子层次机理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10新型实用化超导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11多功能稀土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性能调控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林君12限域反应构建晶态氧化物能量转换材料及调控机制华东理工大学李春忠13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上海大学吴明红14秉承自然生物精细构型的遗态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张荻15组分间强耦合作用的构建及其在石墨烯基能源杂化材料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汪信16平面三角构型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结构设计与生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叶宁17微孔有机聚合物构建新策略及其应用华中科技大学谭必恩18基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调控与器件设计中山大学童叶翔19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功能调控及其机理西南交通大学周绍兵20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的热-动力学协同效应与调控西北工业大学刘峰21功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多级构筑与性能定制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王戈22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张跃23生物医用功能材料武汉大学张先正24稳定纳米结构金属及其优异性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25功能纳米颗粒与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及其器件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蔡伟平26带共轭侧链的聚合物给体和茚双加成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27原位电镜纳米表征方法及其材料科学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28低维材料和器件的加工与新奇物理特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顾长志29石墨烯结构及物性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广宇30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31低导热陶瓷的材料设计与热物理性能清华大学潘伟32新型结构碳基复合材料形成机理及电化学行为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太原理工大学许并社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目录-材料与冶金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件成套制备工艺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曦、张维岩、罗先刚2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及其制备技术苏州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李述汤、邱勇、黄乃正3聚合物搪塑成型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蹇锡高,张希,谢在库4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关键技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屠海令,徐红星,刘云圻5微波与光通信旋磁集成材料与元器件技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6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北京科技大学张深根7高精度宽带钢冷轧机板形智能测控系统燕山大学刘宏民8空间碎片与高能粒子探测和防护关键材料及应用燕山大学刘日平9新型亚稳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海峰10新型抗高温氧化耐热疲劳热作模具钢及强韧化关键技术吉林大学姜启川11新型高强、高韧稀土镁合金研发及关键工程技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孟健12金属熔体中夹杂物和气泡高效电磁净化技术与装备上海大学任忠鸣13高性能铝合金架空导线材料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孙宝德14浮法在线高效制备氧化物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浙江大学韩高荣15锂矿石提锂制备系列高纯锂盐新工艺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李良彬16超宽密度分布、复杂变化梯度材料的模块化制备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武汉理工大学沈强17大型复杂薄壁轻合金结构件真空增压精铸技术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18磁共振成像仪用超导线材制备技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张平祥19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爱勤20压水堆核电高温高压水环境材料损伤关键测试技术及成套装备与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韩恩厚21基于M3组织调控的钢铁材料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性能钢技术钢铁研究总院董瀚22特种工程塑料PA10T聚合新技术-固相悬浮聚合技术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险波23环保用多孔炭微结构调控及其织物立式炭化活化一体化生产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明铂24大尺寸、高均匀、近净成型红外玻璃工程化制备成套技术与典型应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祖成奎25环境友好无钒稀土基脱硝催化剂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南京工业大学祝社民26生态环保微生物矿化胶凝材料和功能性混凝土及其应用东南大学钱春香27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中南大学赵中伟28氧化铝微扰动平推流晶种分解新技术及其应用贵州理工学院苏向东29X70HD大应变管线钢管及应用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吉玲康30低成本多晶硅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严大洲3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韩敏芳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非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型乙烯及煤制烯烃装置成套工艺关键助剂技术与应用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刘宽胜2聚丙烯高性能化技术及其在汽车轻量化上的应用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桂生3高效光学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戴宁4高性能聚乙烯醇产业化关键技术及产品功能化应用安徽皖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吴福胜5高纯单晶硅生长炉用热场部件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中南大学廖寄乔6高强超薄浮法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规模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开发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任书明7基于单芯片技术的全光谱白光照明材料和器件的研发以及产业化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肖志国8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高安全功能隔膜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厦门大学赵金保9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断热节能复合板块墙体成套技术西北民族大学曹万智10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同济大学肖建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少雄2高热强性热轧无缝钢管精细组织控制技术与应用天津大学刘永长3绿色高服役安全桥梁钢创新型制造体系及技术引领型应用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义栋4核反应堆安全壳、核岛及常规岛系列用钢的研制与开发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勇5天然气开采用耐蚀合金管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张忠铧超高强度钢丝微结构调控机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南京林业大学蒋建清7稀土永磁材料防腐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向东8碳酸稀土结晶新方法及抛光材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南昌大学李永绣9超低硫冶炼关键技术及在特殊品种钢中的应用武汉科技大学陈奎生10大型高效环保捣固焦炉机械成套设备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文峰11高世代声表面波材料与滤波器产业化技术清华大学潘峰12炼铁全流程铁矿石评价体系构建及难处理矿高效利用重庆大学白晨光13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戴成武14超纯净高稳定性轴承钢关键技术创新与智能平台建设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钱刚15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成套技术开发应用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周德光16金属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北京科技大学徐科17清洁兰炭-金属镁规模化联产技术与应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新哲18锌清洁冶炼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蒋开喜19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史志荣20600kA级超大容量铝电解槽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吕定雄21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中南大学郭学益22大容量矿热炉生产低硼磷工业硅关键技术及应用昆明理工大学马文会23多形态钴资源高效绿色制造锂电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示范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陈雪华24高效节能强化平行流电解技术及产业化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周松林25三代7000系航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超厚板工业化制造技术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熊柏青26具有桩钉效应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郑开宏27高性能稀土汽车催化剂/器制备及应用天津大学沈美庆28高性能特种金属线材制品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刘礼华各高校材料领域受理情况清华大学8北京科技大学5上海大学3西北工业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3天津大学3中南大学3大连理工大学2华东理工大学2浙江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2武汉大学2燕山大学2吉林大学2复旦大学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香港科技大学1北京大学1北京工业大学1南京理工大学1中山大学1西南交通大学1太原理工大学1苏州大学1香港中文大学1武汉理工大学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南京工业大学1东南大学1贵州理工学院1厦门大学1西北民族大学1同济大学1南京林业大学1南昌大学1武汉科技大学1重庆大学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昆明理工大学1从受理名单来看,材料领域总共受理101项,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作为第一或共同参与项目达到了20项,而清华大学作为高校之首,仅材料一个方向就受理了8项之多,紧随其后的北京科技大学也以5项的受理项目遥遥领先,另外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也都受理了三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目录(通用项目2012)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目录(通用项目2012)

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 守恒律组和玻尔兹曼方程的一些数学理论
4
Z-102-2-01
5
Z-102-2-02
6 7 8
Z-102-2-03 Z-102-2-04 Z-103-2-01
低维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奇异自旋性质理论 王玉鹏(中国科学 研究 院物理研究所), 曹俊鹏(中国科学 院物理研究所), 张 平(北京应用 物理与计算数学研 究所), 陈 澍(中国科学 院物理研究所), 戴建辉(浙江大学) 金笼子与外场下纳米结构转变的研究 龚新高(复旦大 学), 孙得彦(中国科学 院固体物理研究 所), 刘志锋(香港中文 大学), 顾 晓(复旦大 学), 季 敏(复旦大学) 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 杜江峰(中国科学 技术大学) “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的发现 常 进(中国科学 院紫金山天文台) 基于边臂策略的立体化学控制与催化反应研 唐 勇(中国科学 究 院上海有机化学研 究所), 孙秀丽(中国科学 院上海有机化学研 究所), 叶 松(中国科学 院上海有机化学研 究所), 周 剑(中国科学 院上海有机化学研 究所),
23
Z-105-2-05
纳米材料若干新功能的发现及应用
24
Z-105-2-06
25
Z-106-2-01
26
Z-106-2-02
梁 伟(中国科学 院生物物理研究 所), 汪尔康(中国科学 院长春应用化学研 究所), 顾 宁(东南大 学), 杨东玲(中国科学 院生物物理研究 所) 凹耳蛙声通讯行为与听觉基础研究 沈钧贤(中国科学 院生物物理研究 所), 徐智敏(中国科学 院生物物理研究 所), 余祖林(中国科学 院生物物理研究 所) 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在 果德安(北京大学 质量标准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 药物研究所), 叶 敏(北京大 学), 吴婉莹(中国科学 院上海药物研究 所), 关树宏(中国科学 院上海药物研究 所), 刘 璇(中国科学 院上海药物研究 所) TGF-β/Smad信号通路维持组织稳态的生理功 杨 晓(中国人民 能和机制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 学院生物工程研究 所), 滕 艳(中国人民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 学院生物工程研究 所), 王 剑(中国人民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 学院生物工程研究 所), 兰 雨(中国人民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 学院生物工程研究 所), 孙 强(中国人民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 学院生物工程研究 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北方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二、提名者中国科学院三、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材料均符合国家奖励办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发现乙烯信号途径上游的转录因子RIN调控果实风味品质的关键靶基因,揭示了1-甲基环丙烯(1-MCP)调控果实糖、酸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来控制糖、酸的代谢和再分配,发现采后重要病原菌致病的关键基因,以及活性氧控制果实衰老与病原菌致病力协同机制。

在此基础上,研发1-MCP与“三期”精准控温结合的苹果贮藏保鲜技术新模式、利用外源物质调控甜樱桃果实衰老的精准技术、及新型抑菌剂蔬菜防病保鲜新技术,建立鲜切蔬菜质量安全多重PCR快速检测和有效防控技术,及20种不同温敏蔬菜快速预冷、保温贮运、包装材料等采后全产业链配套技术和规程。

为技术集成应用研发了低损伤、智能化苹果清洗打蜡分级包装为一体的配套设备,甜樱桃快速预冷、清洗杀菌、水包膜式分选专用配套设备,以及适合于不同蔬菜清洗杀菌分选等专用配套设备16种/套,实现了产业化集成应用,果蔬采后损失率降低30%以上。

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18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5项、行业奖励2项,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8项。

共发表科研论文259篇(SCI期刊62篇),出版中、英文专著20部。

该研究系统性强、创新性突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上述成果的推广应用,显著提升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经济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对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果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丰富营养。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果蔬生产消费国,年产量超过10亿吨,年产值突破3万亿元,占种植业的41%,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果蔬采后处理粗放低效,技术不精准和碎片化,缺乏配套设备,导致新鲜果蔬采后损失数千亿元,商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在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十多个项目支持下,针对我国苹果、甜樱桃和北方蔬菜产业“最后一公里”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系统研究,从科学规律发现、关键技术创新、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设备配套的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创新研究成果。

1.发现乙烯信号途径上游的转录因子RIN调控果实风味品质的10个关键靶基因,揭示了1-甲基环丙烯(1-MCP)通过调控果实糖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来控制果实糖酸代谢和再分配;研发1-MCP与精准控温结合的苹果贮藏保鲜技术新模式,确立了1-MCP最佳使用浓度和处理时期,使苹果贮藏期间蔗糖和苹果酸含量比对照果实分别高43.6%和54.6%,出库损失率降低15%左右,货架期延长1-2倍;研发了低损伤(小于4%)、智能化、高性价比的苹果清洗打蜡分级包装配套设备,市场占用率达80%,增强我国优质苹果的出口创汇能力。

2. 发现线粒体蛋白羰基化是诱发果实衰老的新机制及活性氧(ROS)调控果实衰老与病原菌致病的协同作用;研发了外源物质(水杨酸甲酯、苧酸甲酯、蔗糖酯等)控制甜樱桃衰老和裂果的新技术,与高CO2气调结合,保鲜期延长30天以上;研制了首套甜樱桃快速预冷、清洗杀菌、水包膜式分选专用设备,果实损伤率降低到5%以下。

实现了我国甜樱桃商品化处理技术与配套设备集成应用的跨越发展,市场占用率达95%,还出口到智利、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

3. 发现采后重要病原菌的9个关键致病基因,为靶向调控筛选新型杀菌剂提供指导;研发了1-MCP、纳他霉素、乳酸链球菌素和诱抗蛋白TeaT1制剂等蔬菜防病保鲜新技术,创制了鲜切蔬菜质量安全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和有效防控技术,建立了20种不同温敏蔬菜快速预冷、保温贮运、包装材料等采后全产业链配套技术和规程,研制了适合于不同蔬菜清洗杀菌分选等专用配套设备16种/套,实现了产业化集成应用,蔬菜采后损失率降低30%以上。

发表科研论文259篇(SCI期刊62篇),出版中、英文专著20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18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5项、行业奖励2项,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8项。

研究成果在我国北方果蔬产区2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年处理果蔬达200万吨,售价提高1-3倍,累计经济效益436.37亿元,出口创汇61.6亿元,近3年,企业新增效益110.38亿元,辐射带动数千万亩果蔬产业发展。

项目实现了果蔬采后全产业链防病保鲜关键技术的精准调控、商品化处理系列技术的集成应用及与专用配套设备有机结合的产业化推广,社会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五、客观评价1.第三方机构评价2017年12月26日,中国园艺学会组织了邓秀新院士、方智远院士、尹伟伦院士、束怀瑞院士、李天来院士、邹学校院士等13位专家组成员对本成果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该研究系统性强、创新性突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研究结果的学术影响力该项目从2006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59篇,其中SCI期刊论文62篇。

研究内容涵盖了果蔬品质调控的分子机制、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与设备研发等方面,相关研究结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

项目组成员应邀在采后相关领域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专题报告等10余次。

其中,田世平研究员3次应邀成为国际会议Scientific Committee委员,同时还担任第10届国际植物病理学大会和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专题组织人,她还被推选为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的副主编。

另外,项目组成员共主编和参编中、英文专著20本。

其中,胡文忠教授主编的《鲜切果蔬科学与技术》获得大连市科学著作奖二等奖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二等奖。

3.项目验收结论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田世平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果实采后品质保持与调控机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课题“果蔬产后生物污染物消减与脱除技术”以及两个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果实在采后病害防御中对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应答机理”和“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品质保持的生物化学基础”等十余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均顺利通过了项目验收,超额完成任务书预期指标。

其中,田世平主持的973计划课题被验收专家组评价为优秀,并被推荐为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的参展成果。

田世平主持完成的两个基金重点项目均评为优秀。

4.获得科技奖励项目在果蔬采后成熟和品质保持的基础研究,以及果蔬采后贮藏、包装、流通、质量安全可追溯等方面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包括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它科技奖励2项。

5.产品第三方检测山东龙口凯祥有限公司根据我国果蔬生产企业的特点,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自主研发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系列设备。

其中,该公司研制生产的XGJ-SZ选果机、FXX-GDL2型清洗打蜡机等通过了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组织的定型和推广鉴定,并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业推广鉴定证书,XGZ-SZB-XLG型出口果品在线动态检测分选设备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鉴定。

鉴定委员会意见为“该设备属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陕西华圣(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创制了1-MCP精准控释与控温技术配合,改良和优化了气调贮藏技术,提高了苹果果实采后商品质量,成为我国优质苹果销售和出口的企业标兵。

2014年该公司的苹果产品通过了“食品安全全球标准”认证(BRC认证),“华圣”品牌苹果先后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出口食品企业备案证明”,并荣获中国果品流通协会颁发的“2015中国十大苹果品牌”。

项目根据北方果蔬贮运销的特点和不同种类蔬菜的特性,提出了20种主要蔬菜采后处理配套技术规程,先后被农业部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为行业和地方标准,包括“蔬菜采后处理与产地贮藏技术”行业标准1项、“蔬菜采后处理技术规程”地方标准7项。

实现了北方主要蔬菜品种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被山东、北京等主要蔬菜生产企业应用。

六、推广应用情况1. 推广应用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以来,山东、辽宁、陕西、内蒙古、吉林、北京等省市自治区主要果蔬产区推广应用该项目形成的技术和配套设备,累计销售收入436.37亿元。

近三年,实现企业增效110.38亿元,辐射带动数千万亩果蔬产业发展。

2. 社会效益促进了技术升级与产业发展:北方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与配套研发及推广应用,优化和改进了传统的技术,大力推进了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的升级和产业发展。

研发的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设备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年处理能力果蔬1200万吨,有利于提升我国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保障果蔬采后品质和质量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营养的新鲜果蔬,满足城乡居民对新鲜果蔬的营养需求。

同时,促进企业与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

带动了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带动了企业与果农菜农的互利共赢,通过提高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损耗,提升果蔬产品的价值,增加企业利润,进而增加果农菜农的收入。

我国年产果蔬约10亿吨,按采后30%损失率计算,每年腐烂果蔬高达3亿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成果山东、陕西、辽宁、河北、内蒙、吉林、北京等北方主要果蔬产区推广应用,果蔬采后损失减少了10-20%。

企业累计销售收入436.37亿元,带动果蔬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有利于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大量的果蔬采后腐烂不仅危害人类健康,也污染环境。

项目研发的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为保障果蔬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减少因食品安全问题而引起的社会恐慌,有利于社会安定与和谐。

绿色防病保鲜技术的应用可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以及农药和腐烂果蔬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本项目的成果为构建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果蔬供应链体系奠定了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有利于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项目培养了50余名科研骨干和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259篇,出版中、英文专著20部,为全新认识果蔬采后生物学基础和优化商品化处理技术提供了指导。

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还培养了大批从事果蔬商品化处理技术研究、设备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各层次人才,通过技术培训、咨询、现场指导等方式累计培训上万人次(包括果蔬产区的农户、生产合作社和流通企业的技术骨干),促进了我国果蔬采后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

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八、主要完成人情况九、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十、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本项目共有10个完成人,就职于4家科研单位和3家企业,具体如下:田世平、李博强、李江阔、张占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辛力(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胡文忠(大连民族大学),王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马丽红(陕西华圣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果业公司)、孟祥宁(山东龙口凯祥有限公司)、潘子龙(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