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的评价》教案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盘活不够,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不
够清楚。
研讨问题,深入理解。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疑难, 师生相互质疑解决问题:(1)辛亥革命是在什么历史 教学策略选 背景下兴起的?教师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等角度来考 择与设计 虑问题,从而学会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 史条件下分析评价的方法,达成“了解辛亥革命的背 景”的目标。
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 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 习。在历史教学中,不少历史老师总是过分强调学生分 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重结论,重分 析,重深刻”,似乎要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历史学家,但 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以后不会从事专门的历研究。过 多的“为什么”只会压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 历史的兴趣。例如,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我们总是 过多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其评价,其实,那么多的分 析评价,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寻找搜集一二件感兴趣的孙 中山事迹,全班交流展示孙中山等革命者的艰难经历。
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政 党?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插图中的关于同盟会入会 誓词的内容及其与以往的救国口号的对比,体会孙中山 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可贵精神,进而激起学生爱 教学过程 国主义情怀,达成“体会孙中山等人的爱国与创新精神” 目标。以问题为引导,加深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与理 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 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 物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超越机械记忆层面的深入理解。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 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通过教学能 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 课例研究综 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 述 挠的斗争精神。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 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 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二、从革命的主要过程评价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1911年) :1911年10月10日,成立湖 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之后10多个省 响应并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孙中 山为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 3.清帝退位(1912.2.12):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 统治结束
评价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 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这 一不足之处。
三、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1)政治:推翻清朝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打击了帝国主义侵 略势力。 (2)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习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3、局限性: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 改变。 4.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它给亚洲带来了解放,推动亚洲其他国家进行 民主革命运动。
3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通过学习学会从历史背景,革命的进程以及 局限性等方面全面客观的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 义。
一、从历史背景评价辛亥革命
1、政治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
加深,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经济背景:20世纪初,清政府相继推行“新政”
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答】
。
证据一: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 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证据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 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体制走向共和政治的历史转折点。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推动因素、影响等方面来评价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晚清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种种困境。
中国封建专制的腐败和衰落使得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局面。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剥削,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农民和工人们生活贫困,人民普遍缺乏政治权利,社会不公现象严重。
在这个背景下,辛亥革命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辛亥革命的爆发受到了多种因素的推动。
首先,中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迫使改革的需求变得迫切。
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渴望民主和自由,良士们在中国和海外逐渐形成了革命的思潮。
其次,西方的现代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传入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辛亥革命也受到了反对满清王朝的愈发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
此外,中国一些先进的政治知识分子的倡导和组织也为辛亥革命提供了重要鼓舞。
综上所述,多种推动因素促使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辛亥革命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首先,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打破了封建专制制度。
其次,辛亥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实行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辛亥革命也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人民权益的保障提供了契机,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多的参与和发言权。
然而,辛亥革命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辛亥革命的实施并未完全改变中国社会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价值体系,一些陋习和不良习俗仍然存在。
其次,辛亥革命的初衷是推翻满清王朝,但它并未解决民族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社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此外,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环境不够稳定,为中国的后续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政治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刚刚过去一百年,其历史意义我们并不太容易看得清,尤其是这场革命直接后果还在今天继续发酵的情形下,我们能够概括出的主题似乎就是革命、共和,我们能说的意义,也就是终结了清朝,终结了帝制,各方势力知进退知妥协,有坚持有让步,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牺牲和持续性的动荡。
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值得张扬,值得肯定。
辛亥革命将清朝送进了历史如同中国历代王朝结束时的大部分情形一样,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并不意味着清朝末年就是那样的不堪,真的是政治上腐败,经济上危机,统治者无法照旧统治。
其实真实的情形或许相反,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辛亥革命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既基于一系列突发事件,又有其必然的历史关联,既是清廷的宿命,又是历史的必然。
其实,如果从历史进程上说,辛亥革命的发生主要导源于两个事情,一个是清廷将责任内阁弄成了皇族内阁,另一个是铁路国有化政策导致全国性骚乱。
而面对这两个事情,清廷不知退让不知妥协,或者退让迟了妥协晚了,效果也就没有了。
按照清廷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走向立宪国家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一个具有有限责任的政府,只有这个责任政府宣布成立了,从皇帝那里分享了权力,君主立宪体制才算走出了第一步。
清廷在后来确实是这样做的,只是清廷错误理解了宪法大纲的精神,将这个事情给做砸了。
在清廷宣布的十三个内阁成员名单中,皇室和皇族的成员竟然占了九名,这当然引起了立宪党人的不满。
立宪党人多年来的政治追求就是希望通过政治改革分享权力,现在清廷公然堵塞了这条路,怎能不让这些改良主义者彻底失望怒火中烧?立宪党人的愤怒并没有引起清廷的足够重视,清廷援引宪法大纲强调任命百官是皇上的专权,现在君主立宪了,满汉平等了,为什么还一定刻意强调满汉出身不同呢?清廷的解释当然具有法理上的依据,只是很难由此说服立宪党人。
第一,宪法大纲那样规定皇权至上有具体的背景,因为那时的皇上是年富力强的英明君主,现在的小皇上怎能与光绪大帝比?第二,责任内阁宣布前,中央部院实行的满汉首长双轨制,汉大臣虽然比满大臣略少,但也不至于少到现在这个比例,既然说满汉平等了,不分种族和出身了,那为什么满汉比例不能随人口比例颠倒过来呢?如果说责任内阁变成皇族内阁阻断了立宪党人在政治上的路,那么与此相联的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则是从经济上剥夺了立宪党人和那些民族资本家在经济上的机会,略有“国进民退”的意思。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辛亥革命》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辛亥革命》
称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
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 教材分析
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
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
为总统的原因。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教学目标
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
团队协作之能力。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投影:革命过程形势图 教师讲述: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短短三
天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之后全国闻风响应, 全国有十多个省份宣布独立。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南 京临时政府建立,但建立后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 各种压力之下,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得不妥协退 让,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 月 13 日孙中山辞去临 时总统职位,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 月 11 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实施。
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
史学素养。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
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 教学过程
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
教育教学案例历史活动课: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
历史活动课: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高一历史组一、教学目的: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辩论会作为历史教学的一种形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精神,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其独到的作用。
我们组织这场辩论会,围绕“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进行辩论,既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更可以通过辩论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历史专题辩论会。
三、辩论会过程:(从学生中选出2名主持人主持辩论会。
正方、反方各出四名学生作为辩手,其余学生作为观众一同参加辩论会。
)1、双方陈词阶段。
由两方的一辩二辩各自陈词,每人用时不能超过3分钟。
2、自由辩论阶段:用时10分钟。
先由正方开始发问,双方交替进行,每次的应答及发问不能超过1分钟。
3、双方总结陈词阶段:双方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资料,然后由各自四辩总结陈词,用时分别为4分钟。
4、历史老师讲话。
5、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辩论结束。
辩论会过程女主持人(注:高一4班学生徐倩)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将近一个世纪了。
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是资产阶级革命。
今天,我们就围绕“辛亥革命的成败”这个话题,进行一场辩论。
男主持人(注:高一8班学生李刚)参加今天辩论的是高一(1)班到高一(10)班,其中坐在我们左边的是正方高一(1)班到高一(5)班的代表,他们的论点是: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坐在右边的是反方高一(6)班到高一(10)班的代表,他们的论点是: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改革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辛亥革命的艰辛与牺牲,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是一门理解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讨论法,案例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批判性思维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辛亥革命的图片、文献资料等,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丰富的教学素材来呈现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指导思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前,我将通过引入托起阵地,通过问题、图片、影像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上。
例如,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个引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环节二、讲授新知,突破难点。
在引入之后,我将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等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教学点评
点评《第8课辛亥革命》一、导入新课(2分钟)带领学生回忆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领导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都失败了。
引导学生分析两次探索失败的原因,得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挽救中国。
由此引出课题《辛亥革命》。
(关于导入其实方式很多,陈老师通过复习的方式导入这样是助于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框架,找到历史发展的线索。
但是前面对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新派的救亡图存失败学生不易理解,是前面两课的难点。
那这节课的起点就比较高,对于些前面没有理解的同学一上课就可能没信了。
复习导入新课本身没有什么不对,但我认为在复习课上我们可以用的更多些。
对于新授课我们教师考虑更多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望。
这节课的导入我们如果从激发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导入,可能效果更好些。
而陈老师的导入可以放到小结中体现效果会更好些。
)二、师生交流新课(33分钟左右)师:“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就是辛亥百年。
提到辛亥革命,同学就会想到一位伟人,他是?(孙中山)师:我们同学对孙中山了解多少呢?知道他哪些事迹呢?(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补充。
)师:为纪念辛亥革命,某班同学决定追寻中山先生的足迹,重走辛亥路,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你为他们设计一条线路,并说出理由。
学生小组活动后展示各组路线,并说出理由。
教师点评哪条合理。
确定线路广东翠亨——檀香山——东京——武昌——南京。
师:下面就让我们去追寻中山先生的足迹,进行一场辛亥之旅。
【设计意图】:用“追寻中山足迹,重走辛亥路”作为本课学习主题,用几个地点将本课重要内容串联起来,并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设计辛亥之旅,避免了枯燥无味授受式教学,让学生感觉这不是上新课,而是在进行一场时光旅行,他们会对下面的学习充满期待,课堂回也会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设计重走辛亥革命道路,将这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设计非常新颖独特,为下面的内容做好了铺垫,也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局面。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掌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作用。
2、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和重要概念,使学生对辛亥革命有初步的了解。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视频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辛亥革命的背景政治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的过程组织准备: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
起义爆发:武昌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民国建立:中华民国的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的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三民主义的内涵和作用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强调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关注土地问题。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民国成立和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社会变革与改革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促进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尊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5.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的进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意义和影响。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
4.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辛亥革命》相关章节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3. 视频资源: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图片、资料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辛亥革命的评价和看法
辛亥革命的评价和看法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我认为,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政治上,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且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
而且,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
在成功的同时,辛亥革命也失败了。
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
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因为光绪帝的懦弱,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最后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它想改变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资本主义民主。
那这个目的它没有达到,辛亥革命前梁启超等人的思潮分两个阶段,以戊戌变法为界线,戊戌变法前,梁等人由于出身于社会的中下层,深知社会的黑暗以及当时官吏选拔制度的昏聩,因此起初是打算要彻底改变中国当时的封建统治制度,自上而下,由内到外的模仿西方国家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而由于他们最初产生变法的想法是由于多年落榜,证明他们对当时的统治阶级依然有一种向往和膜拜,加之其思想的局限性导致当康等人面圣之后,就彻底的改变了变法的计划,不改变帝制,不废除封建制度,只是单纯的改变统治机构,有些只是改一个名字而已,但此时至少他们还能清楚的认识到清廷的统治机构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因此还想着对中国进行改革,还有一层意思是想通过改革帮助皇帝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将权力夺回来。
历史教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初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幸亥革命教案初中
《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民众疾苦,清政府腐败无能。
在这种背景下,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的革命运动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二、自主学习1. 请学生翻到教材第8课,自主阅读“辛亥革命”部分内容,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如何?三、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辛亥革命也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补充和完善。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 完成教材第8课“思考与练习”题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辛亥革命的内容和评价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湖北新军原为张之洞所练的“江南自强军”,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因而遍布革命党人。
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
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端方奉命率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
此时,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的防务非常空虚,革命党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机会。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馀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
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
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
起义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号文学社机关,正值筹备处设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
起义机关定为1911年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10月9日共进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孙武被炸伤。
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受伤的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并在相邻的刘公住所内带走了刘公的弟弟刘同。
湖广总督瑞澄闻得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
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并派人给各营送信。
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
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
《辛亥革命》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
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
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生:孙中山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生:兴中会师:什么时间,在哪里?生:1894年,在檀香山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辛亥革命》科目:历史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时:一课时提供者:李乐宇单位:虞城县高级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承《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民主资产阶级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了解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进而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课前准备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了解20 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在近代前期表现为三个层次的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在三个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和20世纪三次巨变中所处的地位,增强学生宏观的历史感。
(几张图片循环播放)上课铃响,打出本课标题。
(二)导入:通过欣赏大屏幕,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孙中山——辛亥革命。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效地历史教学就是利用最少的时间(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最简短的文字(充分体现课本的权威性)来诠释历史发展的变化规律和认知历史事件的一般规律性,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上册辛亥革命在讲述中我作了如下尝试: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革命的经过:辛亥革命的爆发。
结果:中华民国成立。
而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往北京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那么,如何评价辛亥革命呢?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破题,从标题上看课本编辑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从两方面分析,第一,辛亥革命有成功之处,即具有伟大的历史功绩。
第二、辛亥革命也有不成功之处或者讲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是失败的。
因为成功的是经验,失败的才是教训。
因此我们对这个问题将从三方面分析说明:1、辛亥革命的性质。
2、历史功绩。
3、失败的表现、原因及教训。
第一、辛亥革命的性质关于性质在考查时可作为问答题,也可作为选择题。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毛泽东称它为:“中国近代一场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请回答为什么?a辛亥革命有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
1905年成立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领导机构,创办了《民报》为机关刊物,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c.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进行反封建斗争。
革命派通过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把众多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吸引到革命派一边。
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绪,推动了各地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d.它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约法》,标志着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最高峰。
2.历史功绩:反封建-----反帝----资本主义-----国际意义通过辛亥革命的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的评价》教案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进步性
政治: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反封)推翻了“洋人的朝廷”,③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反帝)。
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思想文化: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湘潭市湘钢一中陈丹敏《辛亥革命的评价》微课教学设计
科目
历史
授课年级
高一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源自《辛亥革命的评价》教材范围
P03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胜利果实史实。
2.过程与方法: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多重设疑、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等,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第三种观点:既有成功又有失败的一面,就要结合进步性和局限性史实一起作答
最后,展示参考答案
三、课堂小结,巩固基础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
2、进步性
3、局限性
教学后记:采取了小组分别讨论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提倡各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重点
辛亥革命的评价。
难点
辛亥革命的评价,评述题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学习用具
教材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新课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辛亥革命的评课稿
高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辛亥革命说课稿一.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堂教学类型:综合课三.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
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n说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活跃的上课状态,但相对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主要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讨论法,分小组抢答等,配合老师的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n说教法、学法一.重难点及如何突破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
难点是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分析。
为突出这一重点,用播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
在学生观看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看完之后显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抢答问题,加深记忆。
对于难点,老师出示一道动脑筋的题目,即课后的活动建议题,让学生按不同意见分成两组自由讨论,最后再二.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视频《辛亥革命》三.教学方法1、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些方法: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自主探究,课前分小组搜集资料,总结答案,课堂上发表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
第一种观点:赞同辛亥革命成功了就是用以上史实进行论证
3.局限性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第二种观点:赞同辛亥革命失败了就是用以上史实进行论证
第三种观点:既有成功又有失败的一面,就要结合进步性和局限性史实一起作答
最后,展示参考答案
三、课堂小结,巩固基础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的评价
1、性质
2、进步性
3、局限性
教学后记:采取了小组分别讨论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提倡各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1.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进步性
政治: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反封)推翻了“洋人的朝廷”,③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反帝)。
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思想文化: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湘潭市湘钢一中陈丹敏《辛亥革命的评价》微课教学设计
科目
历史
授课年级
高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
《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材范围
P03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胜利果实史实。
2.过程与方法: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多重设疑、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等,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重点
辛亥革命的评价。
难点
辛亥革命的评价,评述题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学习用具
教材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新课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这是一个典型的评述题,首先要阐明你的观点,是赞同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或者二者合一,既有成功又有失败的一面,观点明确后,再史论结合进行论证,其核心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性质是放在评价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