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门药用动物分纲检索表

软体动物门药用动物分纲检索表
软体动物门药用动物分纲检索表

软体动物门分纲检索表

1(12)有贝壳

2(11)贝壳为外壳

3(7)单贝类

4(5)由发生初期的两个壳原基合并成一个,具长圆锥形稍弯曲的管状贝壳………………………………………………………掘足类

5(4)一直只有一个贝壳

6(6)有一个帽状或匙形的贝壳,有2~8对对称的肌痕…………………………单板纲

7(5)体外多被一个螺旋形贝壳,多数种类为右旋少数左旋………………………腹足纲8(3)多贝类

9(10)贝壳一对,一般左右对称,也有不对称的,贝壳中央特别突出的一部分,略向前方倾斜,为壳顶,以壳顶为中心有同环状排列的生长线,有的种类有自壳顶向腹

缘有放射的肋或沟。壳顶前方常有一小凹陷称小月面,壳顶后的为盾而、壳的背

缘较厚,于此处常有齿和齿及齿槽相互吻合,为绞合部…………………瓣鳃纲

10(9)背侧具八块石灰质贝壳,多是覆瓦状排列、前面一块半月形,中间6块结构一致,未块为元宝状,贝壳周围有一圈外套膜…………………………………………多板纲11(2)原始种类具外壳,多数为内壳或无壳,仅有鹦鹉螺具有外壳……………头足纲

12(1)无贝壳…………………………………………………………………………无板纲

动物学复习题

动物学复习题 第一题、讨论节肢动物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坚实的外骨骼有保护作用,防止水分散失;分节的附肢,有关节且有肌肉附着点,使运动快速而灵活;异律分节使身体各部有所分工;气管式呼吸减少水分流失,提高代谢率;变态现象减少了物种内部幼体和成体之间的竞争;复杂发达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使其有更复杂的行为。 第二题、节肢动物从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答:离开了水的环境,外骨骼和蜡质层可防止水分丧失或渗入体内;循环系统为开管式,血压较低,当附肢受伤时,不致大量失血;有关节和横纹肌,适应陆上快速灵敏的运动。第三题、闭管式循环系统与开管式循环系统主要区别何在?各存在于哪类动物? 答:闭管式: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枝血管组成,出现了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分化。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环节动物) 开管式:软体动物。 第四题、后肾管和原肾管的结构与机能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前者更为高等? 答:后肾管结构:肾口:开口在体腔内,多细胞的纤毛漏斗。排泄管:布满血管。肾孔(排泄孔):穿过节间膜,开口在下一节的体壁。机能:喇叭口收集体腔液内的代谢废物;血液中的代谢废物也在血管网处进入肾管,并重吸收某些盐离子、水分。隔膜、咽小肾管开口于肠道内。 原肾管是只有一端开口的盲管,通常有很多分支,遍布生物体内各处,收集废液。后肾管能有效排出代谢废物并维持离子平衡和渗透调节。 第五题、线虫动物门: 主要特征:体表具有角质膜;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原肾型排泄系统;无循环和呼吸系统;雌雄异体异形;圆筒状循环系统;两侧对称,体不分节或仅体表具横纹(假分节)纲及主要特征:分为腺肾纲(也称无尾感器纲:大部分种类自由生活,尾部有一对尾腺,

动物学复习题

动物学复习题 一.无脊椎动物部分 第一至四章 一、名词解释(21分) 1、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2、裂体生殖和孢子生殖 3、生物发生律 4、胚胎逆转现象 5、中央腔 二、填空题(20分) 1、原肠胚形成在各类动物有所不同,形成的方式有、、 、、。 2、端细胞法是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囊状的细胞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成为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又称,这是因为 ,动物都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3、体腔囊法,又叫。在背部两侧, 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中胚层所包围的空腔为 。 4、动物的个体发育是指, 而动物的系统发育是指。 5、动物界最小的分类单元是。 6、同配生殖是指。 7、间日症原虫的传播媒介是。

三、选择题(10分) 1、间日症原虫的有性生殖是在()中进行。 (1)蚊体(2)人体(3)先人体后蚊体 2、下列物质不属于细胞形态的有() (1)肌原纤维(2)神经元(3)刺丝胞(4)眼虫 3、天气寒冷时许多海绵可形成()度过不良的冬天。 (1)色囊(2)芽球(3)芽体(4)卵囊 4、海绵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经过()幼虫期。 (1)浮浪幼虫(2)两囊幼虫子(3)牟劳勒氏幼虫 5、眼虫胞口的功能是() (1)摄食(2)体内多余水分排出的通道 (3)无任何功能 四、问答题:(41分) 1、试述变形虫的摄食和消化过程。(10分) 2、什么叫共生、寄生有何不同?(8分) 3、试比较原生动物各纲(肉足纲、鞭毛纲、纤毛纲、孢子纲)的运动类器官。(8分) 4、试叙述原生动物排泄类器官的结构、排泄过程及功能(15分) 5、在分类上如何将团藻归属于原生动物?(8分) 第四、五章(腔肠动物、扁形动物) 一、名词解释(5分) 1、不完全消化系 2、牟勒氏幼虫 3、肌旗 4、原肾管

节肢动物的分类和演化

万方数据

2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41卷第3期 计2目:①蜉蝣目(Ephemeroptera),②蜻蜓目(Odona.ta);(B)新翅下纲(Neoptera):计26目:①横翅目(Ple.coptera),②等翅目(Isoptera),③蜚蠊目(Blattodea),④螳螂目(Mantodea),⑤蛩蠊目(Grylloblattodea),⑥螳蠊目(Mantophasmatodea)(2002年命名的新目),⑦竹节虫目(蚺目)(Phasmatodea),(9纺足目(Embiidina)(Em—bioptera),⑨直翅目(Orthoptera),⑩革翅目(DerIIIapter-a),⑩缺翅目(zoraptera),⑩啮虫目(Psocoptera),⑩虱目(Phthiraptera),⑩缨翅目(Thysanoptera),⑩半翅目(Hemiptera),⑧脉翅目(Neuroptera),◎广翅目(Mega.1叩tera),⑧蛇蛉目(Raphidi叩tera),⑩鞘翅目(coleopt—era),⑩捻翅目(strepsiptera),①双翅目(Diptera)延≥长翅目(Mecoptera)延≥蚤目(siphon印tera),⑨毛翅目(Tri—ch叩tera),⑧鳞翅目(Lepidoptera),⑧膜翅目(Hymeno—ptera)(Gullan&Craston,2005)。 不过,一般在教科书中采用六足亚门内分2纲的系统:把原尾、弹尾和双尾3类仍保留在“目”一级的水平,安置在内颚纲(Entognatha)内(原尾目、弹尾目和双尾目);以内颚纲(口器内颚式,即口器的基部隐藏在头囊内)与昆虫纲(口器外颚式,自头囊伸出,暴露在外;其他30目)并列。但由于内颚纲可能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故此分类系统并不恰当。顺便提一下,旧的系统中的昆虫纲(广义的,相当于现在的六足动物亚门)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无翅亚纲包括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Thysanura)(广义的,现分为石炳目和衣鱼目);有翅亚纲(Pterygota)则包括上列其余各目。1。4多足亚门体分头和躯干部:头部有触角、大颚、第1小颚(或愈合)和第2小颚(不同程度的愈合,或无)等4对附肢;躯干部长,由许多相同的节组成,各节有1。2对足。约12000种,全为陆生种类。分4个纲:1)倍足纲(Diplopoda)(马陆);2)唇足纲(Chil叩oda)(蜈蚣、蚰蜒);3)少足纲(Paumpoda)(蝎虫戋;4)综合纲(Symphyla)(幺蚰)。 2节肢动物的起源 学者们普遍认为与节肢动物近缘的是缓步动物(Tardigrade)(熊虫)和有爪动物(Onych叩hora)(栉蚕)。形态学的研究和近30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都支持节肢动物和缓步动物是姐妹群.这两类然后又与有爪动物构成姐妹群的关系。学者们把这3类合称为泛节肢动物(Panarthropoda)(图1),对构建这3类亲缘关系的共同衍征并无多大的争议。 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对泛节肢动物是否与环节动物(Annelida)来自同一祖先尚有争议。泛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共享的衍征包括:有一与众不同的“脑”以及按体节排列的神经节;心脏长管状。位于背方,系由一纵血管演变而来;有4~5束纵肌;朗基因(en舯iledgene),体节极性基因(segmentalpolaritygene)在早期的分节过程和神经发生时,按体节双重复表达。泛节肢 动物的体腔被认为是由它们与环节动物的共同祖先的成对的体节腔变化而来.因为这两大类的体节的端细胞发育和最终造成身体的分节根本上是相同的,而且可以认为是同源的,这被认为是强有力共同衍征。由于法国动物学家居维叶(G.Cuvier)在1817年为这些类群创立了“Articulata(关节动物)”一名,所以也称为“关节动物假说”。但在1999年,Aguinaldo等人基于18SrDNA序列资料的分析提出另一种假说,把节肢动物、缓步动物、有爪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动吻动物和曳鳃动物这些已知“蜕皮”的后生动物归在一起.称之为“蜕皮动物(Ecdysozoa)”。蜕皮动物中不包括环节动物,所以与前说是对立的。不过有许多学者对此假说提出种种质疑,在此限于篇幅,不作详细说明。 图1节肢动物和近缘类群f泛节肢动物)的亲缘关系 (蝗虫图仿自堵南山,1988;熊虫、栉蚕和蚯蚓图 仿自Hickman拼aj.。1997) 国外的化石资料表明:节肢动物可能在寒武纪已成为种类数量占优势的类群.在晚寒武世发现的种类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占总数的1/3以上。在瑞典奥斯坦(Orsten)的上寒武世的沉积物中发现的大量甲壳类的化石,有许多与现代的甲壳类如头虾类、鳃足类非常相似。由于保存完好,可以看到许多古代种类体节和附肢的细微构造。它们具备现代甲壳类的所有属性,如:复眼、头盾、无节幼体(有用于运动的第1触角)、第2触角和大颚两肢型。我国学者也发现早在5.2亿年前已经有类似现生甲壳动物的不同的体躯分化,占据了不同的生境(Chenef“.,2001)。 3节肢动物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和演化 多年来.多数学者在探讨昆虫起源时,都认为六足类与多足类最近缘。例如颚肢亚门、单肢亚门和缺角类的提出都是建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的。但近年来学者们在特征分析中得到1个“六足类+甲壳类”的分支,从而提出“泛甲壳动物(Pancnlstacea)”的概念。他们认为六足类不是与多足类,而是与甲壳类最近缘。这一观点得到来自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资料(如12SrDNA、28SrDNA、EF一1仅、POLII、Hox基因、中枢神经系的发生等)的强烈支持。而且研究还表明:甲壳动物实际上是1个并系类群.即现在的甲壳亚门并没有把同一祖先的所有后裔 都包括在内。泛甲壳动物的观点就是说:“昆虫是陆生  万方数据

软体动物门复习题

软体动物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贝壳 2. 外套膜 3. 外套腔 4. 围心腔 5. 入水管 6. 颚片 7. 齿舌8. 围心腔腺9. 鳃心10. 墨囊11. 面盘幼虫 二、填空题 1. 乌贼属于纲,它的足演化为和两部分。乌贼遇到敌害时可放出墨汁,是因体内有。 2. 河蚌无明显的头部,生活被动,体内水流的穿行对它的、、和都有重要意义。 3. 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由、和3部分构成,背侧的皮肤褶向下延伸成为,并由它分泌出石灰质的,覆盖于体外,起保护作用。 4. 多数海产软体动物要经过和两个幼虫阶段,而淡水生活的河蚌则具有一个阶段。 5. 解剖河蚌时,一般要求打开河蚌侧的贝壳。 6. 河蚌的心脏由和组成。 7. 三角帆蚌中的贝壳可分为3层,由外到内分别称为层、层和层。 8. 河蚌的外套由外到内依次由、和3层组成,它的的功能是、和 。 9. 软体动物门常见的纲是、、和。它们的代表动物依次为、、和,其中能分布于陆地、淡水和海水的一纲是,能分布淡水和海水的纲。 10. 腹足纲多有外壳,头和足对称,内脏团对称,水生种类以呼吸。 11. 腹足纲共分为、和3个亚纲,它们的代表动物依次为、 和。 12. 河蚌属门的纲;在其发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幼虫期,循环系统属。 13. 乌贼因皮下有可使体表改变颜色。 14. 乌贼属门纲,循环系统属,并有由来源于形成的软骨骼所包

围。 15. 河蚌的神经系统由3对神经节及彼此之间的神经索组成,节在食道两侧,节在肌肉之中,节在的腹部。 16. 石鳖的个体发育需经和两个幼虫期。 17. 大多数软体动物的口内具有特殊的结构,称为和。 18. 贝壳的成分主要是由和少量的构成。 19. 大多软体动物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和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内有血液流动,形成。 20. 田螺的心脏由个心室和个心耳构成。 21. 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华枝睾吸虫的中间宿主是和,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是,布氏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22. 河蚌除后肾管外,还有一种排泄器官称为。 23. 软体动物头部发达程度与机体活动程度有关。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穴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 24. 软体动物的、和开口于外套膜腔内。 25. 河蚌左右两片外套膜在后缘处稍突出,并愈合形成水管和水管。 26. 水生软体动物以鳃呼吸。依据外形,可将鳃分为四类,分别为、、和。 27. 石鳖有片贝壳;鲍鱼有片贝壳;牡蛎有片贝壳;角贝有片贝壳。 28. 乌贼第4对腕称为腕;雄性左侧第5腕特化为腕。 三、判断与改错题(对的填“T”错的填“F”并改正) 1. 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种数仅次于节肢动物。 2. 外套膜包围着的空腔,称为混合体腔。 3. 石鳖属爬行纲的龟鳖目。 4. 腹足纲与其他软体动物不同的主要特征是具一牛角状两端开口的贝壳。 5. 田螺为卵胎生,属腹足纲。 6. 扁卷螺是布氏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椎实螺为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 7. 蛞蝓身体裸露,无外壳,故属头足纲。 8. 腹足纲的种类之多仅次于昆虫纲而为动物界的第二大纲。 9. 鲍是一种闻名的海产鱼,味极鲜美。

软体动物复习题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4.贝壳的珍珠层是由( )分泌形成的。 A.外套膜边缘 B.珍珠囊 C.外套膜 D.整个外套膜表面5.河蚌的幼虫为( )。 A.担轮幼虫 B.面盘幼虫 C.钩介幼虫 D.牟勒氏幼虫6.圆田螺的生殖方式为( ) A.卵生 B.胎生 C.卵胎生 D.孤雌生殖8.圆田螺( )。 A.有膜质厣 B.有角质厣 C.有石灰质厣 D.无厣 9.蜗牛为( )的腹足类。 A.陆生鳃呼吸 B.水生鳃呼吸 C.陆生“肺”呼吸 D.陆生次生鳃呼吸 10.圆田螺的内部神经( )。 A.扭转成“8”字型 B.发生反扭转不成“8”字型 C.不发生扭转成“8”字型 D.发生反扭转成“8”字型 12.下列动物中在岩石上以足丝营固着生活的是( )。 A.牡蛎 B.毛肤石鳖 C.滨螺 D.贻贝15.下列动物中被称为“活化石”的是( )。 A.鹦鹉螺 B.龙女簪 C.虎斑宝贝 D.珍珠贝16.章鱼属于( )。 A.单板纲 B.鱼纲 C.腹足纲 D.头足纲17.具闭管式循环的动物是( )。 A.圆田螺 B.十二指肠钩虫 C.三角帆蚌 D.乌贼18.在循环系统中具有鳃心的动物是( )。 A.田螺 B.无齿蚌 C.石鳖 D.乌贼19.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并存的动物是( )。 A.腔肠动物门 B.扁形动物门 C.线虫动物门 D.软体动物门 23.软体动物的围心腔在发生上属于( )。 A.囊胚腔 B.原肠腔 C.真体腔 D.假体腔24.河蚌内脏团和外套膜之间的腔是( )。 A.真体腔 B.外套腔 C.围心腔 D.假体腔25.贝壳全部消失的软体动物是( )。 A.长蛸 B.金乌贼 C.枪乌贼 D.毛肤石鳖26.蛞蝓属于哪个纲?( ) A.涡虫纲 B.无板纲 C.腹足纲 D.肉足纲 二、填空题 2.鳃是河蚌的主要呼吸器官,它包括_______鳃瓣,每个鳃瓣又有_______鳃小瓣,每个鳃小瓣由许多_______和_______组成。 3.组成河蚌鳃瓣的内外鳃小瓣靠_______相连结,它把内外鳃小瓣间的空腔隔成许多_______,内外鳃小瓣的前、后、腹缘愈合,背面分开处叫_______,后端通_______。

动物学复习题(含答案)

<动物学> 复习 名词解释 “双命名”法:每个动物都有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词组成,前一个代表属名,后面代表种名。其中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物种: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物种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出芽:是无性繁殖方式之一。亲代藉由细胞分裂产生子代,在一定部位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低等生物或植物) 辐射对称: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体内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浮浪幼虫:腔肠动物生活史中,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原肠胚,在其表面有纤毛,能游动的幼虫。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 马氏管:指一些陆栖类节肢动物的排泄管,如:蛛形纲。 异律分节: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形态结构差异显著,并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 同律分节: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和机能都基本相同。 疣足:是体壁外突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的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纲类的一种附肢。反刍:反刍动物是偶蹄目中的一个亚目,反刍指进食一段时间后将胃里半消化的东西返回嘴里再次咀嚼。 羊膜卵:指羊膜动物的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羊膜的卵。 生殖洄游:鱼类成熟要产卵时,集合向产卵场地迁移称为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下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会促使鱼类集合成群而向产卵场所迁移,称为生殖洄游。 皮肌囊:低等三胚层动物中由单层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紧密相贴形成的囊状体壁。 管牙:牙中央有管的称管牙。 逆行变态:指动物在经过变态后,失去一些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 细胞周期: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 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类,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构成。真体腔:是由中胚层的体壁层和肠壁层分离后共同包围的腔。 水沟系:单,双,复沟系三类,海绵动物特有结构,对固着生活有很大益处,摄食,呼吸,排泄和有性生殖。

节肢动物门

第九章节肢动物门 一、选择题 1.种类最多的动物门是()。 A.节肢动物门 B.软体动物门 C.脊索动物门 D.环节动物门 2.下列哪个无脊椎动物类群中具有能飞翔的种群? A. 节肢动物 B.环节动物 C.棘皮动物 D. 鸟类动物 E.软体动物 3.在下列无脊椎动物中,完全用气管进行呼吸的是()。 A.宽跗陇马陆 B.日本沼虾 C.中国鲎 D.大腹圆蛛E. 水蚤 4. 东亚钳蝎属于节肢动物门()。 A.多足纲 B.昆虫纲 C.蛛形纲 D.甲壳纲 E.原气管纲 5. 下列不是节肢动物排泄器官的为()。 A. 颚腺 B. 触角腺 C. 马氏管 D. 基节腺 E. 气管 6. 下列哪种动物产的卵鞘可入药,称为桑螵蛸()。 A. 蚱蝉 B. 大刀螂 C. 家蚕 D. 蟑螂 E. 蝗虫 7. 下列哪一器官不是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 A. 鳃 B.书鳃 C. 书肺 D.气管 E.马氏管 8. 昆虫纲分类的主要依据除了触角、足、翅特征之外,还有()。 A.体壁突起 B.口器 C.生殖器 D.听器 E.化学感受器 9. 下列动物的附肢分节的为()。 A.蚯蚓 B. 水蛭 C.沙蚕 D. 蜈蚣 E. 蚂蝗 10. 下列动物具有坚硬的外骨骼为()。 A.节肢动物 B. 软体动物 C. 棘皮动物 D. 环节动物E.线形动物11.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点是()。 A.有分节的附肢 B.身体异律分节明显 C.具有外骨骼 D.链状神经系统 E.开放式血液循环 12.节肢动物的肌肉为()。 A.横纹肌 B.斜纹机 C.平滑肌 D.环肌 E.心肌 13.蜚蠊目的重要药用动物是()。 A.美洲大蠊 B.大刀螳螂 C.中华蜜蜂 D.牛虻 E.斑蝥 14.在无脊椎动物中,()因运动的增强,有与脊椎动物骨骼肌类似的横纹肌。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实验9 节肢动物解剖观察及分类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沼虾和棉蝗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了解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和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2.认识节肢动物各纲的代表种类。 二、实验材料 1.沼虾、棉蝗的活个体。 2.节肢动物门各纲常见种类标本。 三、实验器具与药品 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解剖剪、眼科剪、解剖针、便镊、尖头镊、蜡盘、解剖盘、大头针、吸水纸、擦镜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沼虾(Macrobrachium)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1.外形观察 沼虾身体由20个体节组成,异律分节,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图9-1)。体表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掩盖着头胸部背面的外骨骼为头胸甲,其两侧游离称鳃盖,盖住鳃部,头胸甲的前端有一长而尖的的额剑,两侧各有一长在能活动眼柄上的复眼。腹部分为6节,末节为尾柄,尾柄连着尾肢,肛门位于尾肢腹面基部。沼虾的每一体节都有附肢一对,共有19对附肢,随着不同的位置演化为不同功能的器官。 2.内部解剖 用眼科剪除去沼虾的外骨骼和分离其表层的肌肉,依次解剖、观察下列各系统(图9-2)。 (1)呼吸器官把头胸部右侧的鳃盖去除,可见鳃腔中有鳃7对,成羽状。 (2)循环系统从头胸部后缘开始向前小心剪除整个头胸甲,可见心脏位于头胸部后背方,包被在围心腔膜内,呈三角形,黄白色,有心孔3对。用镊子把心脏轻轻地提起,可见连接的呈粉黄色丝状的血管,向前一条为前大动脉,再分出眼动脉、触角动脉、肝动脉等;

向后一条为后大动脉,再向背面和腹面分出动脉干。 (3)排泄器官 绿腺(触角腺)1对,位于大触角的基部,呈浅黄绿色,其上附着膀胱和排泄管,在触角基部开口。 (4)生殖系统 除去心脏可见到生殖腺,雌雄异体。雌虾有卵巢1对,左右愈合为一个,位于心脏的前端或延至腹面,成对的输卵管由两侧向下、 通到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 图9-1 日本沼虾的外部形态(自江静波等) 图9-2 日本沼虾的内部结构(自江静波等)

软体动物门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 一、选择题 1.下列动物中具有齿舌的是()。 A蜗牛 B.蚯蚓 C.水螅 D.螳螂 E.海参 2.下列哪类动物在口腔里具有齿舌()。 A. 腔肠动物 B. 扁形动物 C. 线形动物 D. 环节动物E . 软体动物 3.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的动物类群是()。 A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腔肠动物 E.棘皮动物 4.中药瓦楞子基源动物为()动物。 A.瓣鳃纲 B.腹足纲 C.头足纲 D.多板纲 E.腹足纲 5.中药海螵蛸的基源动物为()动物。 A.瓣鳃纲 B.腹足纲 C.头足纲 D.多板纲 E.腹足纲 6.中药石决明的基源动物为()动物。 A.瓣鳃纲 B.腹足纲 C.头足纲 D.多板纲 E.腹足纲 7. 软体动物中的()有无脊椎动物最高级的神经中枢──“脑”。 A. 金乌贼 B. 杂色鲍 C. 中国圆田螺 D. 泥蚶 E. 牡蛎 8. 泥蚶、毛蚶和魁蚶属于()纲,它们的贝壳呈瓦楞状,入药称为瓦楞子, A. 腹足 B. 掘足 C. 头足 D. 单板 E. 瓣鳃 9. ()的贝壳完全退化成内壳了,在中药里称“海螵蛸”。 A、背肛蓝斑海兔 B、金乌贼 C、野蛞蝓 D、华蜗牛E. 海蜗牛 10.中药海螵蛸是金乌贼的()部分结构。 A. 贝壳 B.外套膜 C.内脏团 D.头部 E. 触手 11.珍珠在软体动物的()中形成。 A.贝壳 B.外套膜 C. 贝壳角质层 D. 贝壳棱柱层 E.贝壳珍珠层 12.软体动物神经系统一般都不发达,除了()。 A. 腹足纲 B. 掘足纲 C. 头足纲 D. 瓣鳃纲 E. 多板纲 二、填空题 1.软体动物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四个部分。

贝类复习题(1)

贝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足丝:从瓣鳃类足部足丝孔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强韧性硬蛋白纤维束。瓣鳃 纲是利用足丝附着在其它物体上的。 2、不完全壳口:具有前沟或后沟的壳口称为“不完全壳口” 完全壳口:草食性的种类壳口大多圆滑,无缺刻或沟,称为“完全壳口” 3、嗅检器:嗅检器是外套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具有嗅觉的作用。 4、晶杆:晶杆是一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它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 纤毛,以一定的方向做旋转和挺进运动,对事物进行搅拌;另外,晶杆内含有糖 原酶,在胃液作用下可以使晶杆溶解并将糖原酶释放出来,能够消化食物。 5、墨囊:乌贼等软体动物体内能分泌黑色汁液地囊状器官,遇到敌害时,即将墨囊内地黑色 汁液喷出,使水浑浊借以逃脱。 6、文蛤的“跑流”:文蛤常因水温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有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 7、栉孔扇贝的海上过渡与中间育成 海上过渡:当幼苗个体达到2毫米时,可装袋向海上过渡,直至将其培养成商品苗(0.5-1厘米)为止。 中间育成:又称贝苗暂养,指将壳高0.5厘米的商品苗育成壳高2厘米左右的幼贝的过程。 8、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是珍珠贝、河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和贝壳之 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9、贝类的滤水量是指? 贝类的耗氧量:是指贝类呼吸和非生物氧化所消耗溶解氧的数量。贝类的耗氧量比一般游泳动物低得多,这就造成贝类能高密度分布和养殖的有利条件。 贝类的呼吸系数:就是动物单位体重(一般以50公斤为单位)在1小时内排出的二氧化碳 与消耗氧的比值。 10、缢蛏的“进埕附着”: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螠蛏苗浮游期结束后即开始下沉附着在人工 修筑的苗埕上,这一过程叫螠蛏的“进埕附着”。 11、出肉率:是指软体部湿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 肥满度:是表示贝类软体部肥瘦程度,它既可以作为衡量贝类性腺成熟度的一个指标,也可以作为衡量贝类生长的指标。肥满度=软体部干重(g)/贝壳干重(g)12、扇贝的性腺指数:是指性腺的湿重占软体部湿重的百分比。是衡量可单独测量生殖腺的 种类的性腺成熟度的一个指标。 13、贝类的露空时间: 贝类离水后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14、厣:腹足类的后端能分泌出一个角质或石灰质的保护物,称厣。 15、生长线:以壳顶为中心,呈环形。 放射肋: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的放射状条纹。 生长线和放射肋有的相互交织成格状,或呈鳞片状和棘状突起。有的表面有色彩和花纹。 16、外套痕:外套膜环肌肌痕。 外套窦:水管肌痕,是外套末端向内弯入的部分。 17、平衡器: 位于足部的足神经节附近,司平衡作用。

节肢动物分类

实验六蜚蠊解剖及节肢动物分类 一.目的 通过对蜚蠊的观察,了解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基本形态、生理及其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进一步通过对昆虫各种类型的触角、口器、翅、足、及变态的观察更深了解昆虫纲的多样性与适应的广泛性,并识别重要目的一些代表。了解节肢动物的分类。 二.材料与用具 活体蜚蠊,各种代表昆虫的口器、翅、足、触角和变态的制片。体视镜、解剖镜、解剖器、蜡盘、大头针。有关节肢动物标本。 三. 观察 (一)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解剖: 首先将乙醚滴在脱脂棉上,然后将脱脂棉放进装有活体美洲大蠊的广口瓶内,待蜚蠊被麻醉,不能爬行后,进行活体观察和解剖。 1. 外形(图6-1): 观察蜡盘中的蜚蠊。身体已明显具有体区的分化,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体节愈合,胸部三节,腹部分节明显,整个身体覆以几丁质外骨骼。 图6-1 雄性蜚蠊外形及内部结构图 (1)头部:是蜚蠊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头部以活动的颈部与胸部相连,头部向前伸出一对鞭状的触角,由基节(柄节),梗节,与多节的鞭节组成,是感觉器官。头前端两侧有一对椭圆形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头部外骨骼坚硬,复眼之间为额,额上端为颅顶,头的两侧复眼下方为颊。蜚蠊的口器属于咀嚼型。这种口器由上唇、

下唇、上顎、下顎及舌五部分组成(图6-2)。用镊子轻轻将口器各部分取下,依次放蜡盘中观察。 图6-2 咀嚼式口器(以蝗虫口器为例) (2)胸部:头后有足和翅的部分是胸部。胸部分三节,即前胸、中胸、后胸。每一胸节上有一对足,中胸与后胸各有一对翅。在胸部侧面,前胸与中胸之间有一对气孔(spiracle)。中胸与后胸之间也有一对气孔,明显可见。 (3)足:蜚蠊的前足、中足和后足均为步行足。这三对足在构造上是相似的。每一足都是由五部分组成,第一节与躯体相连,称为基节(coxa),其次为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及跗节(tarsus)。蜚蠊跗节又分为5节。 (4)翅:在中胸背面伸出一对革质前翅,有保护后胸膜质后翅的功用。揭开前翅即可看到折叠于其下的后翅,后翅较薄,纵行折叠,展开后很宽大,是飞翔的主要器官。 (5)腹部:腹部是生殖与消化代谢的中心。腹部分节清楚,共有11节,但第9节后的体节不易分清楚。试以一手拿住头部,另一手拿住尾端,轻轻拉动蜚蠊身体,便可看出腹节之间有节间膜可使腹部拉长或缩短。每一体节包括一个背板,一个腹板,侧区为膜状。腹部从第一节到第八节共有八对气孔,为气管的开口。尾部侧面有一对尾须,是第11腹节的退化附肢。 2. 内部构造(图6-3): 将蜚蠊足和翅剪去,背部朝上放在蜡盘上(此时可透过体壁看到背血管)。用解剖剪从尾端稍前位置沿侧膜向前至头部纵行剪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住腹板,轻轻掀去背板,露出整个体腔(混合体腔即血腔,haemocoele),加入少量水以免干燥,由于蜚蠊体内有较多的脂肪体,在解剖镜下用镊子小心去除脂肪体,并用清水轻轻冲洗,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1 异律分节 体不同部分的体节完成不同的功能, 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 机能和结构相同的体节常组合在一起, 形成体区。如昆虫: 头部(感觉中心) 胸部(运动中心) 腹部(营养和生殖中心) 意义: 体节既分化, 又组合, 从而增强运动, 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 1.2 体壁: 角皮(角质层,外骨骼) 上角皮 原角皮 外角皮 内角皮 上皮 基膜 发达坚厚的外骨骼(角质膜) 发生: 上皮分泌形成的一种角质膜(发达、坚硬、厚实)

组成: 上角皮主要由脂蛋白组成, 原角皮主要由蛋白质和多糖的几丁质 功能: 保水、保护内部结构、肌肉的附着点 类型:各个体节通常包被四块外骨骼—背板和腹板各一块, 侧板(连接足和翅)两块; 外骨骼通过硬化作用和矿化作用由软变硬 硬化通常从上角皮的最内层开始,逐渐向原角皮层发展 矿化作用主要是甲壳动物具有的伴随着原角皮层形成的碳酸钙和磷酸钙的沉积现象 1.3 生长与蜕皮 (ecdysis) 概念:昆虫纲和甲壳纲等节肢动物,以及线虫动物等的体表具有保护身体的角质层,限制动物的生长,发育中必须脱去旧的角质层 蜕皮现象也是节肢动物和其它一些体表被有厚角质层的无脊椎动物共同具有的特征之一 龄期:节肢动物2次蜕皮之间的时期。 蜕皮过程 动物停止摄食, 上皮脱离旧外骨骼, 并开始产生新外骨骼 同时分泌蜕皮液(内含几丁酶和蛋白酶)于新旧外骨骼之间, 分解、吸收旧外骨骼; 旧外骨骼由于分解溶化而变薄, 并在一定部位破裂 动物体钻出, 新外骨骼比旧外骨骼宽大, 并皱褶于旧外骨骼之下

旧外骨骼脱去, 动物吸水、吸气或肌肉伸张而身体膨胀, 新外骨骼便随之扩张, 这样身体也就生长 新外骨骼渐渐增厚变硬, 生长便停止 前肠和后肠内面的旧外骨骼也连在一起脱下 —蜕皮受激素的控制 ?激素与蜕皮,以昆虫为例: –胸腺:分泌蜕皮激素,昆虫成虫胸腺萎缩,不再蜕皮 –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抑制蜕皮 –神经分泌细胞对胸腺的调控:分泌激素活化胸腺,促进蜕皮激素分泌 1.4 附肢及其进化 每一体节几乎都有一对附肢, 附肢是实心的, 内有发达的肌肉, 不但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关节, 并且本身也分节, 十分灵活, 这种附肢称节肢, 各节称为肢节 作用: 增强了节肢动物的运动能力 节肢的灵活性和运动力都远远超过疣足 1.5 支持与运动 节肢动物依赖外骨骼支持身体,并保持身体的形状 外骨骼具有柔性关节是节肢动物在进化中获得的最大成功之一,为它们打开了一条通向飞行的道路,极大地拓展了生活的空间 节肢动物的肌肉与体壁之间不形成连续的肌肉层, 而是发展为分离的肌肉束(3对附肢肌,背纵肌、腹纵肌各1对)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Mollusca)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比较各纲动物的特征,了解重要的经济种类。 重点: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 1、外套膜的结构和功能。 2、腹足类的扭转现象。 学时: 讲授6学时。实验6学时。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授课。 2、讲授、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第二大类群,与人类关系密切。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完善,它们具有一些环节动物的特征:真体腔、后肾管、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的,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因大多数的软体动物有贝壳,故又称“贝类”。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 大多数腹足类身体左右不对称,是因为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经过旋转的结果。 二.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 头:位于前端,有口、眼、触角和其它感觉器官。有些行动缓慢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退化(如双神经纲,掘足纲)或消失(如瓣鳃纲) 口腔有:颚片:坚强,位于口腔前部 齿舌:带状,位于口腔底部,由许多分离的角质齿片固定在一 个基膜上构成,依附在一对似软骨片的组织上,这种组

织有伸缩肌,依靠肌肉的伸缩能使齿舌得以锉碎食物。 足:运动器官,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有不同形状,如块状(如蜗牛)、斧状(如河蚌)、柱状(如角贝)、长腕(如乌贼),有的种类足退化(如牡蛎)。 内脏团:是背面的隆起部分,包括大部分内脏器官,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 三. 具外套膜(mantle) 是身体背侧皮肤伸展而形成的,对其生理活动和生活有重要作用。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有腔隙,称为外套腔。软体动物的排泄孔、生殖孔、呼吸、肛门甚至口都在外套腔内,所以其排泄、生殖、呼吸等生理活动均与外套腔内的水流有关。 外套膜能分泌贝壳,其形态随种类而异,如石鳖类被覆在身体整个背面;瓣鳃类则悬于体两侧,包住整个身体;乌贼则呈筒状,包住整个内脏团仅露头部。 四. 具有贝壳 大多数有1—2或多个贝壳,不同种类贝壳形状构造变化大,如腹足类为螺旋形;瓣鳃类两片为瓢状;掘足类筒状。贝壳是保护器官,足部和头部有肌肉与贝壳相连,活动时,头足伸出壳外,危险时缩入壳内。 ●贝壳成分:碳酸钙(占95%)、贝壳素(少量)。 角质层:由贝壳素构成,薄而透明,有色泽。保护钙质不被酸溶解。 ●贝壳构造棱柱层:厚,由柱状的碳酸钙晶体构成.,呈方解石构造。 珍珠层:片状的碳酸钙构成,晶体呈文石结构,有珍珠光泽。 ●珍珠的形成:只有外套膜的边缘可以形成棱柱层,所以一旦棱柱层形成后不会再 加厚。而整个外套膜的外层细胞都可以分泌文石结构的碳酸钙,这样珍珠层可以 不断加厚。在生长中,如果外套膜和贝壳间进入了沙粒或其它异物,就会刺激珍 珠层的分泌,形成珍珠。 五.体腔和循环系统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管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是始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系统。 心室:1个,壁厚,能搏动,为循环动力。 心脏:在围心腔内, 心耳:1个或成对,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循环系统的结构血管:动脉、静脉。 血窦:是初生体腔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 血液:无色,少数显红色或青色。 血液循环的方向:大部分足、内脏血血窦集中于静脉肾静脉(排泄废物) 鳃血管(气体交换)心耳- 心室 六.排泄系统 基本上是后肾,即是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的。 围心腔腺:由围心腔表皮分化,有许多毛细血管充满血液,依靠

节肢动物

外部形状编辑 1、一般均为两侧对称,身体是异律分节,即身体的若干体节分别组成不同的部分,如分头、胸、腹3部,或节肢动物门。 头部与胸部愈合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也有头、胸、腹3部分整个愈合在一起的。 2、体节可能消失,各部机能不同。如头部司感觉和摄食,胸部司运动,腹部司代谢等。 3、除身体分节外,附肢也分节,附肢有双枝型和单枝型两类,各部分的附肢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分化,分别用于摄食、御敌、行走和游泳。 4、水栖种类的头部附肢甚至躯干部的附肢有能从水中滤取食物的功能。附肢也能起攻击、防卫或辅助交配的作用,有的可通过附肢表面交换空气。有的附肢分化为很特异的结构,如蝎的栉状板和蜘蛛的纺器。有的附肢已经退化或消失。 2结构特点编辑 1、外骨骼和肌肉:节肢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体外覆盖着几丁质的外骨骼,又称表皮或角质层。外骨骼分成不 节肢动物门 同的骨片,在相邻体节之间的关节膜上,角质层非常薄,易于屈折活动。 2、每体节的角质层基本上分成4块:1块背板、1 块腹板和两块侧板。通常由于次生性的合并或分割而有不同的变化。附肢的管状外骨骼在各分节之间也有关节膜相连,关节也可活动。多数节肢动物体节间的关节膜折叠在前一个体节外骨骼后缘的下方。某些节肢动物有脊椎动物球窝式的关节。外骨骼有时向体内突出形成内突,作为肌肉的附着点;或内部组织骨化成游离的骨片,供体内肌肉附着,外骨骼由其下方的一层上皮细胞(称上皮或下皮)所分泌。

3、外骨骼可分3层:自内向外依次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内表皮紧接上皮,是外骨骼中最厚的一层,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几丁质的复合体,无色而柔软,具有延伸性和曲折性。 4、外表皮位于内表皮的外侧较薄,在主要成分蛋白质和多糖几丁质中沉淀有钙盐,或富含骨蛋白,是外骨骼中最坚硬的部分,一般在节间膜和其他膜质区,由于此层不发达,因而显得柔韧。上表皮位于最外层,薄,通常含有蜡质。 5、有的节肢动物外骨骼薄且无含蜡的上表皮,使水和空气可以透入。角质层一般有纤细的孔道,使角质层下方的腺体的分泌物可以通出。角质层不完全局限于体的外表面。胚胎时期外胚层内陷部分的上皮亦能分泌角质层,因而象前肠、后肠、气管、书肺以至生殖器的一部分,内面衬有角质层,蜕皮时也要脱去。上皮层向内分泌形成基膜,基膜是一层无定形的颗粒层。肌肉呈束状,由肌纤维组成,两端无肌腱,着生在外骨骼的内壁或内部突起上。 6、无生命的角质层不能象脊椎动物骨骼那样生长,所以在生长过程中要定期蜕皮。蜕皮前,上皮与外骨骼分离,分泌形成一层新的上表皮。上皮再分泌几丁质酶和蛋白酶,通过新的上表皮把旧皮中的内表皮腐蚀掉。接着上皮层再分泌新的外表皮和内表皮。此时动物体外包着新旧两层皮。旧皮沿着预定的某些线裂开,身体蜕出,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阶段叫做龄期。甲壳动物一生中连续蜕皮多次,性成熟交配繁殖后还能再次蜕皮。 3形态特征编辑 身体分部 节肢动物身体两侧对称。由一列体节构成,异律分节,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或头部与胸部愈合 节肢动物门 为头胸部,或胸部与腹部愈合为躯干部。例如:昆虫纲(蝗虫)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甲壳纲(虾)动物身体分头胸、腹二部分;蛛形纲(蜘蛛)动物身体分头胸部、腹部;多足纲(蜈蚣)动物身体分头部、躯干部。身体的分部在生理机能上也出现了分工:头部:感觉和取食中心;胸部:运动和支持中心;腹部:营养和繁殖中心。 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每一体节上有一对分节的附肢。附肢有双枝型和单枝型两类。节肢动物的附肢也按节排列,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疣足与节肢的比较见下表: 疣足节肢 按节分布,数量多体部分布数量少 形态划一形态多样 与身体之间无关节附肢不分节身体之间有关节附肢分节 无肌肉附着有大量肌肉附着 具有发达的横纹肌 节肢动物的肌肉与体壁之间不形成连续的肌肉层,而是发展为分离的肌肉束。在节肢动物以前的动物肌肉都是平滑肌,从节肢动物开始形成横纹肌,获得高度发达的运动机能。 外骨骼 体壁含有几丁质是节肢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节肢动物的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

第9章 软体动物门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 1.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答: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体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退化。多数种类口腔内具颚片和齿舌,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为开管式循环。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鳃为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位腔内。陆地生活的种类均无鳃,其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排泄器官基本上是后肾管,其数目一般与鳃的数目一致。原始种类的神经系统无神经节的分化,仅有围咽神经环及向体后伸出的一对足神经索和一对侧神经索。较高等的种类,主要有4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软体动物大多数为雌雄异体,不少种类雌雄异形;也有一些为雌雄同体。卵裂形式多为完全不均等卵裂,许多属螺旋型。少数为不完全卵裂。 2.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在演化上有何亲缘关系,根据是什么? 答: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第二个大群类,与人生的关系密切。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趋于完善,它们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朝着不很活动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 3.软体动物分哪几纲,简述各纲的主要特征。 答:软体动物分为7纲:(一)单板纲体为两侧对称,具一近圆形而扁的贝壳,腹足强大,周缘肌肉发达,中央薄,故无吸附能力,仅适于在海底滑行。缩足肌8对,分节排列于足的周围。足四周为外套沟,两侧共有鳃5或6对。足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口前有一对具纤毛的口盖,口后有扇状触手一对。心脏位围心腔内,由一心室及2对心耳构成;肾6或7对;雌雄异体,生殖腺2对,有生殖导管,开口于肾,生殖细胞由肾排出体外。神经系统由围食道神经环及向后伸出的侧神经和足神经组成。(二)无板纲体呈蠕虫状,细长或短粗,无贝壳。体表被具石灰质细棘的角质外皮,头小,口在前端腹侧,躯体细长,腹侧中央有一腹沟,有的种类沟中有一小形具纤毛的足,有运动功能。体后有排泄腔,多数种类在腔内有一对鳃,腔后为肛门。 无板类无触角、眼等感觉器官;肠为直管状,齿舌有或无;心脏为一心室一心耳,血管系统退化;雌雄同体或异体,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期。(三)多板纲全部生活在沿海潮间带,常以足吸附于岩石或藻类上。体呈椭圆形,背稍隆,腹平。背侧具8块石灰质贝壳,多呈覆瓦状排列。各板间可前后抽拉移动,因此动物脱离岩石后,可以曲卷起来。头部不发达,位腹侧前方,圆柱状,有一向下的短吻,吻中央为口。足魔大,吸附力强。口腔具齿舌,消化腺发达。次生体腔也发达。一心室,管状,二心耳。排泄为后肾管一对,肾口开于围心腔,肾孔开于外套沟中。雌雄异体,具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神经系统由环食道的神经环与向后伸出的侧神经索和足神经索组成。(四)腹足纲腹足类多营活动性生活,头部发达,具眼、触角。足发达,叶状,位

动物学复习题上

动物学复习题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复习题 1动物细胞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有哪些共同特征? 2细胞膜有哪些重要作用?对动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3细胞质各重要成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 4细胞核的结构及其主要生理机能是什么?与细胞质有何联系? 5研究细胞周期有何实践意义? 6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何生物学意义? 7动物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复习题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的单个细胞有何异同? 3单细胞动物的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4鞭毛的超微结构及其运动机理是什么? 5鞭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简述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7何谓变形运动?变形运动的机理是什么? 8肉足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9简述痢疾内变形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10简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 11疟疾复发的根源是什么? 12疟原虫的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出哪些新观点? 13孢子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4纤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5研究原生动物有何经济意义?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复习题 1受精卵的卵裂与体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何区别? 2何谓胚层的分化?多细胞动物的三个胚层各分化成哪些组织器官? 3什么叫生物发生律?了解生物发生律有何重要意义? 4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有哪几种学说?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个学说易被多

数人接受? 为什么? 第四章海绵动物门(多孔动物门)复习题 1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2如何理解海绵动物是动物演化树上的一个侧支? 第五章腔肠动物复习题 1为什么说腔肠动物的消化腔与海绵动物的中央腔不同? 2如何采集水螅,怎样用活水螅观察刺细胞? 3以薮枝虫为例,试述其生活史并作出简图。 4试比较腔肠动物各纲异同。 5试述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说明理由。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复习题 1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中有何重要意义? 2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进化一些,试以水螅和涡虫为例,指出涡虫进化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典型吸虫的生活史中各种虫态的一般特征。 4试叙述猪带绦虫的生活史及其防治原则。 5简述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及其防治原则。 第七章原腔动物门复习题 1如何从外形上辨别雌雄蛔虫? 2介绍解剖蛔虫的方法和步骤? 3试述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4试述人蛔虫的生活史,分析说明其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复习题 1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它在动物演化上的地位怎样? 2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 3试述环毛蚓与土壤穴居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4简述蛭类适应临时性寄生生活的结构及生理特点。 5沙蚕对自由生活的适应性结构特点。 6试述环毛蚓的血液循环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