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提问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提问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提问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提问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要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和问题意识,让学生从小肯质疑、肯动脑,问题的提出过程其实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些做法:近年来,我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本人有幸成为实验教师,本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提出:“废除狭隘讲台,教室由讲堂变为学堂”。在实验初期,学生不敢讲,不敢提问,我们费尽了心思,一年多来的实验初显成效,现在课堂活跃了,学生成为课堂的天地,正如学生所说的:“我的课堂我作主”。

一、创设提问环境,在小组中相互提问、质疑。

我们改变学生的座位,让同学习小组学生面对面坐,便于他们交流,为学生提问、交流提供情境。在教室内张贴学生自己的格言,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提问、质疑积极性。在课堂中尽可能的创设问题情境,合作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发现知识,探究新知,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互动,各自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在展示中,各小组顺理成章地进行质疑提问。在课堂中师生完全是平等的,这种民主的氛围,使学生胆量大了,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就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了。

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提问,使提问有价值。

当然,学生由于缺少提问的方法,往往不知道怎样提问,提怎样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偏离课堂知识、没有价值。因此老师的正确引导显得非常重要。在课堂中,就学生的讨论或展示、讲解,教师就要做到有意识地提出有价值的提问,做出提问的榜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问,学会师生、生生之间的质疑,形成互动。老师平时的提问方法显得非常重要,切忌提问题的随意性,并且提出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有很强的指向性,否则学生不清楚你究竟想知道什么。有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之间的提问水平和效果会不步地提高,也可以利用学生自己的评价无形中规范了提问。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浓厚,课堂教学效果更显著。

三、正确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学生更善于提问。

其实学生不善提问的很大原因是他们对提问不感兴趣,没有积极性。老师往往对学生正确的答案,对精彩的解题进行鼓励、进行表扬,而忽视了对学生提问的激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我会对学生的精彩提问、精彩点评进行适时表扬,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笑脸。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他们越来越爱提问,也就能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现在我班上学生的提问往往能获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在课堂中我在小组评价中也设立了提问加分项目,在激励机制下全班学生乐于提问善于提问。

学生只有在轻松、快乐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思路更开阔,能更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以上我的点滴做法不一定成熟,还有待完善,恳请指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时间:1970-01-01 08:00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247143.html, 作者:未知点击:444次

周林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实验是我校、我区所承担的一项重要的国家级实验课题。通过几年的努力,实验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即以信息技术为工具,通过在教学过程当中实施分层指导,

周林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实验是我校、我区所承担的一项重要的国家级实验课题。通过几年的努力,实验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即以信息技术为工具,通过在教学过程当中实施分层指导,促进学生分层提高,全面发展,逐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本篇实验研究报告主要陈述了开展本次实验的课题提出、实验过程设计、实验结果、实验的分析和讨论以及结论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指导问题解决实验结论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学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是时代的要求。这一切构成了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基础。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地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条件、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学习自觉性和意志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目前学校采用“平行班授课制”,实践中越来越感到,对全体学生用“一本书、一把尺子、一刀切”弊端严重,它否认了学生的差异,同时也扭曲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班级授课制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面向全体、分层指导、分类推进,使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从而感到学校教育的乐趣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学进入了一个开放、快捷而多变的信息网络世界,探索创新也日益渗透在课堂之中,2001年9月我们开始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理论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他强调人自身的发展,把学生看做能动的主体,是着眼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的一大基本精神,就是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的独立学习者,教育者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其中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的发展、能力水平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等。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创造和选择适合学生兴趣和爱好、个性和爱好的空间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内在潜能,使其具有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旨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其能力所能达到的知识,让其尝试成功的喜悦。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解决问题——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制造产品的能力——需要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Gardner,198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博士1983年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智力领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类型和发展特点,人人都有一片希望的蓝天。多元智能理论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它认为,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可以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亦即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间是可以取得平衡、和谐发展的,这与素质教育理念一样,注重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潜能开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多元智能的教学观强调,由于学生的智力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所以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教学技术,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喜好的学习与发展偏向吻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实验的过程设计

1、实验假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本,运用信息技术及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实施分层指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分层提高,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高。

2、实验变量

(1)自变量:基于MI理论的分层教学模式和策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2)因变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原由的数学学习水平。

(3)控制变量:

教师方面:实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生方面: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环境方面:校园网络的建立。

3、课题研究目的

(1)探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分层教学,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2)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与“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规律,找寻信息技术基本特征和教师、学生主体性的契合点,真正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长处,以点带面,在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得到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智能的协调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培养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促进手段。,

(3)通过课题研究使实验教师明确使用现代化教育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实验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的意识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增强课题研究的能力。

4、实验对象

在三、四、五年级各班中各挑出一个实验班进行研究。

5、实验方法

本课题采取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6、课题研究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01.9.——2002.2.)

①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定实验计划。

③对实验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实验前测。

(2)实验实施阶段(2002.3.——2003.2)

①实验教师把现代教育信息与数学教学相互融合进行提高。

②选择实验的教学内容,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摸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③收集实验数据,检测效果。

(3)实验总结阶段(2003.2.——2003.12.)

①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

②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推广实验成果。

四、实验结果

(一)基于MI理论的“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1、对科学分层方法的探究

(1)按照学习水平分层

传统的分层方法是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做依据的,这也是我们实验初期所采用的分层方法。我们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成A、B、C三个层次,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到练习等各个环节都分层次安排。这种分层方法层次明显,便于教师的操作管理,学生也非常明确自己属于哪个“层次”。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做法还存在很多弊端:如按成绩分层会给学习心理造成压力,学优生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学困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兴趣降低等等。

(2)按照多元智能分类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即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智能学习风格类型和发展特点,

他们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及学习方式,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同一个知识内容,如为了让学生感知1分钟时间的长短,我们让言语语言智能强的同学默写古诗,让身体运动智能强的同学拍皮球、跳绳,让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同学练习速算……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验到了1分钟的

长短,数学知识掌握了,优势智能也得到了发展。

(3)多种分层方法相融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感觉到各种分层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各有利弊,单一的分层方法已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我们在教学中逐步摸索、采用了一种多种分层方法相融合的弹性分层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智能发展情况,依据课程特点实施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在练习和评价中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优势智能进行分层、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练习内容、练习形式,教师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调整分层,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调整。

2、基于MI理论的“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长期的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构建出了如下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效策略的实践探索

杨伟萍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高于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采撷生活情景,从大自然、大社会中探求活的教材;要引导学生做中玩、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学习快乐的数学;要勤思考、勤探索,用思维来引领生活;要活教、活学、活用合一,学以致用,用以促高。

关健词: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活教育思想数学问题教学情景

第一部分:研究概况

一、课题建立的背景

数学是一种工具,可能以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数据处理、数据运算甚至推理与证明;数学是一种语言,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和方法交流,达到共同发展;数学是一种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数学是一个主观建构的过程,人们可以利用数学来把生活中的现实构造成一个个的数学模型,再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研究,以“有效地描

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不断地用推理、抽象、概括、想像、创造等这些比较高层次的思维得到提高。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已经今非昔比,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更是密不可分。因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这应当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试图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提高和完善儿童——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它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真正使数学教学达到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找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切和点,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在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从认识的层面看,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看到的情况、得到的效果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生活化的情境缺乏真实性、有效性,不能很好地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镜头一:在租车方案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自然地引导学生说: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去春游……还没听完就听见有学生在嘀咕:又是春游,到底我们一年要去几次春游。

2、生活化的问题解决没有体现思维层次。数学源于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生活。因此,在生活化问题解决过程中,要体现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切地感受到其优越性。

3、生活味超过了数学味。一位老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设计了让学生把周一、周三的菜谱进行搭配的方法,可以说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为了在纸上写上这些菜名,老师为了把学生的搭配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费了很多时间,整堂课黑板上写满了菜名,大家说的全是菜名,而且当学生汇报时,很容易把荤菜和素菜搞混淆,学生听到这些菜名时都先要想一想是荤菜还是素菜,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美味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尽管孩子们在挑选和搭配时显出了极其的可爱,教室里也不时有一阵阵笑声。但数学的力量与价值在这种有点异化或乏化的生活化中,显得极其苍白与无力。

……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执行者、探究者,深深地感到:应当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的实践中去,让学生把它当作解问题的工具来学习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发现数学的美。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的有效的生活内容,通过较科学的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因此,我们把一开始定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深入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效策略的研究。二、课题的核心思想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它追求的是教师利用自我的教学智慧,有效地借助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及生活环境等因素,通过语言描述、文字叙述、图画

展示、媒体播放、动作演示等手段,再现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最终达到“数学世界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的目的。

三、课题的预期目标

1、具体目标:

(1)整合教学内容,使新合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展示生活化。

(2)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社区教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如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3)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论系统化, 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4)证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际效果和意义, 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2、后继目标:

(1)教学内容的选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实地、有效地呈现。

(2)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处理好数学与生活之间地关系,恰当地把握好“度”。

(3)不断地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的习惯、方法以及敏锐。

(4)实现活教育思想与生活化理论的协调、发展。

四、课题的实施情况

根据以上的研究目标,我校从2004年4月开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效策略的研究”通过实验准备、实验起步、实验研究、实验总结四个阶段的实施研究,2006年7月完成研究报告,历经两年多时间。

第二部分:基本策略

一、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学习生活的数学

我校——上虞市鹤琴小学,是以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命名的一所学校,在冠名后的几年里,一直践行着陈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并探求着新课程与活教育思想的链接点,以发展活教育思想。陈先生的活教育突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这一课程观。陈先生说过:世间有一种书呆子,不辨菽麦,不分妍媸,这些人并不是因为读子书才变成了呆子,而是因为他们只晓得一味读书,而不去和真正的书——大自然、大社会接触,才变成了呆子的。学习数学,如果失去了生活这一片土壤,一味地钻数理,那也会变成陈先生口中的“呆子”。因此,抛开“书本万能”的错误观念,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探讨研究,这不仅仅是陈鹤琴思想的精髓,也是新课程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生活到处有数学。而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的束缚,往往不会自觉地去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须臾离不开数学”,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数学知识的习惯。如我们在教“循环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做简单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来感知循环,再通过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生活周围哪些现象或事物是这样不断重复出现的?学生举了好多这样的例子:太阳、月亮、人白天工作,晚上睡觉,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钟面上时针、分针,甚至有的同学说出了地球不停地自转……。是啊,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认识事物,我们就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积累数学。

二、做中玩、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学习快乐的数学

1、直接的经验

学生的直接经验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财富。在研究中,我们一反平常的根据相关数学内容到日常生活中对号入座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在体验中、实践中自觉地感悟到这个现象可能蕴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动手做做实验,揭示其中的奥秘。

[案例1] 课外活动时间到了,操场上可热闹了,有打乒乓球的,有打篮球的,有踢足球的。

明明发现,不论是乒乓球、足球还是篮球,掉在地上都能向各个方向滚动,但掉在水泥地上的球的滚动速度比掉在泥地上的球的滚动速度要快,在斜面上球的滚动速度要比在平地上球的滚动速度快,那么,球的滚动究竟有什么规律呢?明明想要来研究一下。同学们,你们也想研究一下吗?那就一起来吧。

然后通过不断地调整斜坡的高度、斜坡的材料(光滑度),测量、记录球的速度,从自己的实验中发现斜坡滚球的秘密。

2、情景的渲染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往往被简化,只保留了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学结论”“用结论”的过程,很难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更难以从中有所感悟。在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某班开展活动,用50元买水果,该怎么买?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关健在于:该买那几种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能不能保证全班同学都有?钱够不够?如何买最合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调查研究、设计方案、建立模型、分析数据、作出决策。涉及到概率统计、数学分析和计算(估算)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容易体会到数学应用的价值。

3、积极的鼓励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体悟知识,更是一项育人的过程。在动手实践中,在积极探索中,如果有老师的积极鼓励,有同伴的启发激励,有家长的支持表扬,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较持久,学习数学的效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勤思考、勤探究,寻求新的生长点——有效地学习数学

1、用问题激活思维

问题是探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探究就成了无源之水。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引发出面临一种熟悉但又不能一下找出决策的探究问题,以促使学生去思索、去探究。

(1)设计探究问题

教师在研究教材中,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究新知。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教师问在8的末尾添一个0、两个0,它的大小有没有变(不变),那么在0.8的末尾添上一个0、两个0,它的大小变了吗?这是为什么?以引起学生积极探究。

(2)鼓励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的问题,教师不简单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和分析。比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可能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①什么是表面积?②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③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④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用?这些问

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来提出来。由于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的探索。

(3)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如学习比例应用题时,让学生思考:警察为什么能根据脚印判断出罪犯的身高和体重,学习圆的认识时,让学生思考,看马戏团表演,观众总是围绕表演者形成一个圆形,这是为什么。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探究的热情就会涨高。

(4)从认知冲突中产生问题

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如学习圆锥体积时,首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圆柱、圆锥、沙子),把圆锥装满砂子往圆柱里倒,学生发现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时,老师出示一组圆锥、圆柱,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操作,老师的操作结果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装满,这时学生傻了眼,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等底等高。

(5)将课本的结论改为问题

课本中有许多结论是现存告诉我们的,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无疑是无益的。为此,我们经常把课本中的结论改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如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这是一种结论,改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0?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用探究创造灵感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亲身经历、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1)运用范例教会学生探究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很想自己去探究知识规律,但有许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去探究、去发现。为此需要教师运用范例,教会学生探究的初步方法。

教师根据教材结构的特点,精选一个或几个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尤其是那些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或综合性的问题)作为范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或探索,弄清其来龙去脉,并在探究过程中,教给学生诸如搜集数据、观察现象、使用仪器、抽象概括等方法。如学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把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突出这样几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找出若干个能被2整除的数(搜集资料);对这些数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找出自己发现的某种规律、特征(观察分析,提出假设);把自己发现的规律、特征代入实际进行检验(验证假设);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并形成结论(总结概括)。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途径。并运用这些步骤和方法,迁移

到其他数学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让学生懂得搞科学探究并不是一件十分神秘的事,这样的过程就是在搞研究。

(2)让学生在动手做中探索

在美国小学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是教数学,还是做数学。为此,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通过自己亲历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同时经过猜想、类比、分析、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把外显和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朦胧模糊的各种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获得真切、可信的数学知识。

如学习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后,让学生用上底5厘米,下底7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若干个(每个梯形的形状一样),要求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探究,小组合作去发现、去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进而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去寻找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

(3)让学生凭借数学现实去探索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他们并非一张白纸,由老师去描绘,他们有从书本中获得的数学经验,也有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一些感性的数学知识,这些都构成学生进行学习的“数学现实”。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为此,我们经常让学生凭借数学现实去探索知识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们从现实生活中购买物品付款的事例出发,妈妈带了264元钱给小明买衣服,衣服的价格是198元,问可能会怎样付款,通过分析、推理,让学生明白多减要加,少减要加的算理。

(4)在合作交流中探索

善于合作是当今社会人生存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习者意识到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别,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和补充,在不同观点交流和碰撞中,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批判和反思,在各种合作性的解决问题

的活动和讨论中,综合各种观点,发展自己的见解。在合作交流中,常用的合作形式有:教师指定四人合作或二人合作交流活动;自找伙伴合作交流活动、网络化合作交流活动等。

3、用文化润泽数学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作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概念,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是一种充满文化气息的数学学习活动。“人文精神”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对群体和社会有责任感,这也是新课程的最终目标。如: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同学如果每人倒掉一粒饭,那么学校一天浪费多少粮食?一个月、一学期呢?全国一天会浪费多少粮食?一年呢?另外,我们还常常创设结合自然、科技等学科的内容,收集我国人口、环境、资源、科技发展等有关数据的教学情景,既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历史责任感。

[案例1] 水啊,我把你追寻

一、分组调查研究:

1、第一组:昔日虞城,美丽如画。

兵分五路:第一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描写“虞城”水美的诗或文;第二路,上网查找关于虞城水的图片并制做成幻灯片。第三路,走访“老上虞”,了解各水的名称的由来和相关的美丽传说;第四路,采访有关专家,知道虞城水的成因,并绘出了地形图。

2、第二组:水污染,触目惊心。

兵分三路:第一路,关注近期各媒体有关水的报道,了解水给上虞带来的方便,了解水污染的严重程度;第二路,拍摄相关录像,了解到现在水与过去水的差异;第三路,走遍市区的水域,拍下反映其污染情况的照片。

3、第三组:虞城缺水,问题严重。

兵分两路:第一路,收听广播,查阅资料,了解虞城的缺水情况;第二路,走访有关专家了解水特别是淡水对于生命的意义,了解缺水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4、第四组:节水保水,迫在眉睫。

兵分三路:第一路,撰写“节水保水”的倡议书;第二路,搜集生活中节水的小窍门;第三路,编写“三句半”,以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告诫大家“节水保水”。

二、各组将自己调查到的结果,制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并完成调查报告,并在班级中交流。

通过活动,学生不仅仅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进一步懂得了节水保水的重要性。用美国数学家克莱因的话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这表达了数学的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决定了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

四、活教、活学、活用合一——学习有用的数学

针对教育中存在的用、学、教严重分离的弊端,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用的没有学,学了的又用不上,学生爱学的东西课本中没有,教师就不教等。为此我们倡导活教、活学、活用合一,即学生现在或将来在学习、生活中要用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让学生学什么,教师就创造性地教什么,教了什么,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会些什么。如果数学仅仅是一种束之高阁,“摆”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即使它是那样有趣的数字游戏,不能用于生活,就也免不了渐渐被人遗弃的命运。

1、学习致用

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

2、用以促高

课本中的知识一旦与生活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多思,往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后,我们要求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进一步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给一个长方体食品盒设计商标纸需要多大面积?6盒同样规格的录像带有几种包装可能?怎样测量计算教室粉刷面积等等。通过实际的探索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对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解,在以后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中,学生不再拘泥于(长×宽+长×高+宽×高)×2,这种方法,而能根据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解法。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不是枯燥、乏味的。

第三部分:研究绩效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课余充满了数学气息,学生寻求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分析数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正逐步成为习惯。

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和生活的理解

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枯燥、抽象的理论与个体形象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形象、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使原先抽象、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简单、易懂,学生自然就学得认真,理解深刻,掌握牢固,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的数学问题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更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促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数学教学质量

实践研究表明:通过实施数学数学生活化有效策略的研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对作业、考试也逐渐得心应心。

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及良好的数学素养

通过实践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思维反映敏捷,碰到问题能寻找各种方法和途径解决,考虑问题也较全面周到,在算法、解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既有个性化的解答,又能寻求最优化的策略。

综上所述,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有效策略地研究,其策略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第四部分:研究反思

1、此课题研究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更大的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2、要让学生在数学和生活中架起知识的桥梁,要让学生学到生活中的数学,在数学中感悟生活,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关注生活,在实践中有时因为怕麻烦或时间不够或其他原因影响0了研究。

3、生活情景和数学课堂有机融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知识特点、学生年龄特点、生理心理特点恰当选择生活情景,使研究更具有实效性,而不是把生活场景融入到每堂课中,过分的强调只能适得其反,才能做到合理、恰当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研究。

4、活教育思想的精髓要进一步地吃透、用好。

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丁粉红录入时间:2007-12-21 阅读次数:4140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每一个教师教学中必须思考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和影响。2002年,我们走进新一轮课改,我们面对新课改的理念和国标本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我们在思考,随着教材的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该作怎样的变化?如何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化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件刻不容缓的问题。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又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及小学数学内容是以计算为中心,提出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对

于加强基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数学素养难以提升。

夸美纽斯说:“学校是儿童心灵的屠宰场”。由于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不恰当使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学生要获得知识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来换取,课内损失课外补,题海战役摧残了儿童的身心,压制了儿童的天性,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生活无法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丰富生动的学习过程,平等合作的伙伴学习关系,这就要求新理念下的教学要加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们深深感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采用旧的传统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新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同时其他年级在使用苏教版普通教材中也存在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合新课标的要求,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挑战:用新理念教老教材。只有加强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开发使用具有时代特征和江苏特色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用符合教材和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有利于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达到全面提升小学数学学习的品质和水平。

二、课题界定

1、对“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认识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应运而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有很多版本,我们采用了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我们从研究教材开始,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

2、对“实施”的认识

我们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研究不是静态的文本的研究,而是在利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研究,所以这种研究是基于具体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是在开展的每一节课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预设到实施,从实施的情况到反思调整的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对教材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完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过程。

3、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认识

《小学教学全书》上这样描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自学辅导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操作法。

分析这里所阐述的教学方法,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目的性非常强,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痕迹比较明显,对学生的关注较少,缺少人文的关怀。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特别组合在一起的教学活动成套化、系列化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从新知学习课来开展研究,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上,我们认为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中,我们更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并趋向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发现法、接受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尝试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所以我们确定我们的教学策略的研究着力点在教师的引导,用引导来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快乐前行。

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

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获得生动活泼的成长。

三、研究的理论支撑

1、杜威说:“思维起源于疑难”,就是说人在生活中遭逢难题而从事解决,才进行思维,不是为思维而思维和为真理而真理的。小学生学习数学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体验①。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②。

3、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么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有效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③。学生来到学校接受数学教育,不仅是思维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身心都参与了学习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的学习着,生活着,成长着,学生在全面参与的同时,应当过一种快乐的数学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之中,获得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

(一)深刻认识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我们为什么教小学数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毫无疑问,这不是答案,我们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而教,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教,为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教。目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小学数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把数学学习与做练习等同的观念,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做习题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一堂新课的开始是关键,在导入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那么完善一次精彩的提问又要经历怎么一个过程呢?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新风气,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来营造一个适合发问的问题情境呢? 1、条件适宜时学生才感到要问 问题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引发的,人的行为总是受意识支配的,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激发人的积极性,去积极探索、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作为处于思维活跃期的中小学生,只有不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已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让学生感觉到我要问。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敢问的氛围 宽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犹如松软的士壤对于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只有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才敢于向教师提出问

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两个教师在同样的班级,一个教师性格严谨,上课时不拘言笑,课堂氛围严肃、紧张,导致有部分学生不愿意上他的课。而另一位教师上课较为民主,上课既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课堂氛围宽松,学生都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与他交谈,向他提出问题。从教学效果看,后者的教学成绩明显比前者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问。教学中应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形成一种以爱为核心的平等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当有些学生由于好奇而提出各种问题,首先肯定该同学积极求知的精神,同时再指出错误所在,引导学生要在学习上积极思考,从而提出问题。 3、构建心理安全区,让学生敢问 学生学习时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浅显的,也有较深刻的,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长期以来,教学中常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在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因此,想让他们主动开口问,也要采取一些措施: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关键是要创造宽松环境,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只有在民主、

浅谈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淡漠,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是少之甚少。有的学生做惯了“听众”,没有问题意识;有的学生虽有问题意识,但在师道尊严的课堂上却又不敢问。结合课堂实际反思我们的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实在是太重要了。只有具有问题意识,敢于提问,敢于否定,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内心深处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把问题意识比作是种子,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中间是高高在上的,绝对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产生过不少的负面影响,学生害怕教师,对教师是绝对的服从,这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或对立,更不要说是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些要求、建议或问题;二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并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想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生只有对学习探究发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内驱力,才会去思考去发现。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这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在小学阶段,无论哪一部份内容,我们所教学的往往都是最基础的知识,要寻找知识的来源,确实有提不完的问题。只怕学生不会提问题,不怕学生没有问题提。所以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了知识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以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其实质就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这一互动、自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革除陈旧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以激发学生想问的兴趣,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问”转化为“我要问”。 如:第七册“年月日”中的“闰年”教学,结论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对于这个结论,在教学时并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把学生推上“舞台”当“演员”,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再观察——再提问”的程序中主动地获取新知。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一个月的天数。目的是掌握本课第一层次的知识,即大月和小月。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说出“大月31天,小月30天”,于是我对学生进行大力鼓励。然后投影出平年的“年历表”(1999年)让学生观察、验证。为了搞清大、小月,我有意识地避开特殊的月份(二月),引导学生从观察十二月份的天数开始,依次观察十一月、十月份直至三月份的天数,学生显得很得意。这时,我让学生往下猜二月份的天数?有些学生猜30天,理由是一般大小月是相间的,因为三月大,所以二月小;还有的学生猜二月份有31天。对于这些猜测,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年历表中的二月份,结果既不是30天,也不是31天。此时学生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二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这年历表会不会是印错了?”我还是保留学生的意见。然后又提供更多的年历表让学生继续观察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黄梅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应注重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阅读方法,等于有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有了获取知识的自由和能力。当前,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强调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教师就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目标,知识规律,以课文为例子教给学生学习各类课文阅读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其要求之高,数据之细,是以往“教学大纲”所没有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只有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一、激趣引导,热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我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我们开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而主要在于从中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 二、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不多。很多学生的课外书籍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同步作文》之类的作文辅导书。而这都是学生买来模仿写作文用的。只有少数学生有《十万个为什么》、《天天都有新童话》、《天天都有新寓言》、《故事大王》等书目,此外,还有一些卡通连环画。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肯定没有,放学后不是被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占去,就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习、读与玩的关系,白白地浪费了时间。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发动全班同学积极捐出自己的藏书,由专人负责保管、借阅。其次,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些来供课外阅读用。比如,每天中午从吃午饭到下午上课有一个半小时,我就让学生每天中午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来读课外书。这样一来,既扩大了阅读范围,也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三、课内外结合,学会读书方法 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尽管阅读有一定的量,但是阅读收效不大,不是读了就忘了,就是读后无所知,无所获,或者是一知半解。该怎么半呢?首先,阅读时备好《新华字典》和一本“摘录本”,生字生词查字典,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做到“看书必动笔”的习惯。牢记“初读——细读——精读”三部曲。一个阶段后,就回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如学习《赤壁之战》、《田忌赛马》再读《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就能从课外书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也可在上新课前去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在学习《月光曲》前,先从课外书籍中去查一查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这样既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课内教学内容的理解。四、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1、读说结合,加深语言行为的理解。 作者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章之中,有的比较含蓄。要想领会文章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必须反复阅读。积极讨论交流,从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交流加深对文

如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解题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核心容和一种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为什么要解题?怎样解题?怎样提高解题能力?这些问题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学生、数学爱好者在思考的问题。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逐渐将它转变为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 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与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密切相关,也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我认为在当前的数学解题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防止两种偏向: 一:是搞题海战术,寻找各种复习资料,习题集,搜集各种考试题,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成天埋头于机械地做题,老师则大量讲解各种不同类型的习题和解题方法。二:是钻难题,偏题,怪题。这两种偏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思维能力的训练得不到加强,只会死记硬背各种解题战术,是“应试教育”的恶果,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偏离了方向。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从具体方法上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夯实数学学科基础,深入理解概念和命题

波利亚说过:“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谈解题能力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想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要想数学解题做到“游刃有余”,没有扎实的数学功是不行的。 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命题,这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基础。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数学定理、公式是数学论证的工具,数学中的一切分析、判断、推理都要依据概念公式,运用概念公式。 二、掌握必要的解题理论,熟悉基本的解题方法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是-本数学解题的名著,风靡全球。它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楷模,值得我们深入去琢磨。一个习题不论解答多么复杂,多么困难,都是由一些基本解题方法组成的,只有熟练地掌握基本解题方法,才有可能提高解题能力,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得到提高,不能专解难题而忽视了对基本解题方法的熟悉。 熟悉基本解题方法,大致经历套用、运用、活用几个阶段。套用就是模仿,模仿例题套用解题方法解题如教科书中的练习题,目的是在解题中理解,熟悉基本的解题方法,例如:在讲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以后,随即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判别根的情况的方法。 运用就是可以用这些方法去解决一些问题,这些题比例题要复杂,难度要大,如学生在掌握一无二次方程根的判别方法以后,可做一些利用判别式求变量的围,或已知方程根的情况证明某个式子的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化学课堂提问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化学课堂提问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化学课堂提问能力 文/唐烨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课堂提问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地动起来,思考起来,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点拨。本文主要介绍了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问;教会学生提问,让学生会问三个方面来介绍了方法。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关键词初中化学;提问能力;自主探究 《标准》指出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来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问题,从而大胆地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不断地质疑和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就会提高。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些认识:一、从学生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和指导者。在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方面指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指导策略和手段。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教育学生提出问题,就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积极地配合教师,大胆地去进行思考和质疑,在不断地思考中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构成》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自己存在困惑或者疑问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对于“原子”这个概念还是觉得很陌生,

很抽象,他们便提出了:“原子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材料吗?”“为什么原子之间结合有一定的特殊比例?”“原子带电吗?”等等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避免直接地打击学生,让学生能够产生提问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把自己在化学学习上的问题直接地反馈给教师,让教师更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课堂结构和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虽然有些问题没有什么意义或者是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是学生提出了问题表明他们自己思考了,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学生提问能力的逐步提高,学生所问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有深度,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学生通过不断地思考,才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情境下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问题。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课本插图提出问题;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还可以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总之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知识,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在课堂上快速地运转。 例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CO2+NaOH等一系列的方程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分析,从而掌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思考写出了正确答案:CO2+2NaOH=Na2CO3+H2O;有的却忘记了在氢氧化钠之前加上“2”,这时,学生就提出了问题:“我的化学反应为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想提问题。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对数学教师感兴趣,而后对数学感兴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 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操作实验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最后,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我能行,数学并不难学,对学好数学有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使学生求实欲的驱动下,想向教师提出问题。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

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建立明主课堂,创设良好气氛,让学生敢提问题。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收起严肃的面孔,用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说话要幽默,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从“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措施”“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课题研究后的思考”这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开展课题研究后师生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做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受旧教材及应试教育的的影响,我们往往会忽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是让学生一味的生搬硬套某种“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单一的、简单的问题很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在现实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解题能力不强,正确率低下,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就更谈不上了。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不仅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又是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数学教研组本学期提出“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题。努力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景状态。 (二)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地思考,数学地思维。 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数学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明确解决问题的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构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通过解决日常生活情境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数学地思维。 4.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些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如果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语文这个基础工具,必须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然而令人心痛的是现在的许多孩子不仅不知道该读些什么,甚至走入了阅读误区。为什么上了六、七年的学,孩子们却还是不会阅读呢?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学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脱节。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按照自己的理解、教参的分析,从专家角度,在高倍望远镜下剖析。这种方法,永远像一个精彩的演员在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学生永远是观众,只会鼓掌。难怪学生不会表演?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与其给人一些鱼,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利用各种训练手段,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运用所学的知识,如何独立分析和解答类似的问题,以体现具体应用能力,这是教学工作的最终任务。它的实质

是变重教为重学,变获得为获取,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算是真正达到了目的。学生没有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症结之一。以往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往往只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阅读量少,所以尽量增加阅读的数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殊不知,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论经过多少练习,阅读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课外阅读要靠自学、自觉,全靠内驱力,因此我认为:要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阅读兴趣, 是指进行阅读时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 它对维系注意力, 增加理解与记忆, 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 唤起情感体验, 都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应加大力度,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合理使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 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 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 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 让学生身临其境, 加深内心的体验, 进入具体的情境, 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享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那么,

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还是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可以结合春游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春游前要做那些准备,然后出示一些商品的单价:方便面面包鸡腿酸牛奶鲜奶蛋糕可乐台布每包1元每个2元每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培养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 阶段研究工作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附小课题组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是我校总课题“开放式 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下的一子课题,是课题组全体老师对学生实施问卷调 查分析和认真研究讨论后,结合我校实际,从课堂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中提 炼出来的课题。课题小、操作性强、切合我校实际。下面就把该课题从2003 年5 月总课题开题以来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工作概述 1、立背景课题,抓小课题。 学校总课题组自2002 年9 月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修改完善和开题论证工作。随着研 究的逐步深入,课题组老师发现学校总课题太大,难以把握、难于操作、难 于出成果。2003年7月,课题组集体研讨会经过大家激烈的碰撞后决定:将总课题定为背景课题,抓小课题,抓突破口,深入课堂搞研究,课题组合力研究本校实际问题——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方向一定,利用暑假休息时间,大家分头查找资料,重新研究并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2003 年9 月一开学,课题组就召开多次会议修改完善子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 2、发挥校园网优势,对实验班学生实施网上问卷调查。背靠成都理工大学,我校兴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8247143.html,. 2003年9 月,课题组老师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由计算机朱磊老师负责在校园网上制作了“小学生问题意识调查”的问卷。实验班学生利用计算机课时间由计算机朱磊老师和该班实验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校园网进行网上答题。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撰写问卷调查报告,然后再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本班学生实际确定个人研究主方向,并写出“个人科研计划(2003年9月——2004年7月)”。这项工作已于10 月初结束,课题组实验教师都已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11-06-16T15:41:13.1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8月下作者:◆李福康[导读] 人类社会自有了文字以后,就有了阅读活动,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阅读如同衣食。 ◆李福康贵州省盘县松河乡松林小学553500 人类社会自有了文字以后,就有了阅读活动,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阅读如同衣食,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要吸取前人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化知识,需要阅读;要获取当代社会的各种文字信息,与他人交际,与社会沟通,也需要阅读;要凭借书本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拓展认识领域,还需要阅读。总之一个人的学习活动、交际活动、认识活动,都离不开阅读。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新课标的形势下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让她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语文知识。 1、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有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书籍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喜爱,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人。根据农村学生的思维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学生,听到老是要讲故事,就会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娓娓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当学生们期待知道故事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诉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会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要会读,读得好、读有成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的某种需要,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增强群体观念,让学生快乐阅读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学生个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起作用外,与学生群体也有密切关系。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群体在推动阅读教学上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开放的学习气氛,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把读书讨论视为一种快乐的事。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群体,展开互助学习。有时学生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把它交给大家,依靠学生群体的优势求得妥善的解决。可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在讨论、争论中取得共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说话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曾听过这样一个课例:有位教师教学《飞夺泸定桥》,在讲到写泸定桥地势险要这段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敌人为什么只拆掉桥上的木板,而不炸毁这座桥?这样不就可以阻挡红军过桥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他巧妙地将问题交给大家,让学生展开讨论,最终学生理解了,知道了问题的答案:敌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要炸桥,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拆掉桥上的木板,对岸又有他们的重兵把守,岸边又是悬崖峭壁,桥下又是湍急的河水,光靠这些铁索红军是插翅难过的。从课文中写敌人的喊叫声中可以体现出来。这个教学事例就是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群体的作用,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师还要让学生力求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并在这些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有机、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方法指导和心得交流。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陕西教育学院04数本陈勇 解题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数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解题是数学的心脏”。解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和基本途径。 对待一个数学命题,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探索解决它的途径,给出它的严格证明或解法。或读懂前人已有的论证或解法中,常会受到某种启迪,也可能从中总结出值得借鉴的经验。但如果仅仅会读、会证或会解,很难达到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仅仅读懂、会证、会解,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 可见,读懂、会证、会解之后,还要继续深入思考并作许多方面的探索。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而适当变换题目的形式,如寻求多种证法、解法,以广开思路,增强分析和理解能力,为灵活运用奠定基础,再广泛联想,从横向对比中挖掘出联系,甚至由此发现巧妙的解法…… 我以为要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题多解,广开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不依常规,寻找变异进行放射性联想,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求异是创造的核心。 所谓一题多解就是同一个题目,因思考的角度不同,可得到多种不同的思路,广泛寻求不同的解法,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发展思维能力。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一题多解能使我们广泛地、综合的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更有效的发挥逻辑思维,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到最便捷的解题途径,又能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一个题目,寻求多种证法,即能广开思路,以收培养发散思维,又可帮助我们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因为不同的解法往往是从各自的侧面,相异的渠道反映出条件与结论间的联系。解法的繁简,实质上又是联系紧松、深浅的标志,而奇解、妙法则是发现某种新的联系的反映。因而寻求多种解法或证法是培养能力的重要方面。 例1、已知:如图,在⊙O直径AB延长线上取一点C作CD切⊙O于E,连接AE并过点E作EF⊥AB于F。求证:AE平分∠DEF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摘要:本文是笔者根据实践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在“学讲”课堂上能够“问”、敢于“问”:玩中生智,在游戏中让学生”问出来”;创造具体情境,提高学生“问”的欲望;正确教给质疑方法,激发学生“问”的能力;营造和谐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勇于“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提问能力 “学讲”计划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学讲”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进去”,而另一个是“讲出来”,而“问出来”也是“讲出来”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能够“问出来”并且敢于“问出来”是一个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时必须具备的能力。“问出来”有两种目的:一种是向懂的人请教,为了解答自己的疑惑;另外一种是向对方提问,为了检验和巩固对方的学习成果。本文所讲的”问出来”,具有上述两种目的,学生在提问中可以解除心中的疑惑,锻炼其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自主学习占主要地位的“学讲”课堂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质量地提问,不仅仅简单的增加提问者的知识和被提问者的成就感,更能够促使被提问者主动思考和探索,这就是教学相长。那么,如何在“学讲”课堂上让小学生“问出来”呢? 一、玩中生智,在游戏中让学生“问出来” 游戏在“学讲”课堂中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你问我答”就是其中的一种。一开始实行“学讲”计划时,学生相互之间扭扭捏捏,不好意思去问问题。在玩了“你问我答”游戏后,这一状态发生明显变化。在复习乘法时,学生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小组甲代表:“我们组抽中了,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出租车的起步价是6元,包含3公里,超过部分每公里3元钱一个人坐了6.7公里。请问他应该付多少钱?” 小组乙代表:“这个我们知道,6.7公里应该去掉包含的3公里,数量乘以单价,再加上起步价就对了。具体的算法是:(6.7-3)*3+6=17.1元。” 小组乙另一位学生:“等一等,我突然想起另一种算法,我们可以假设包含在起步价的3公里也是每公里3元,然后再扣除差价就行了。算法是,6.7*3-(9-6)=17.1。” 小组乙欢呼,并由小组乙开始提问。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成了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通过十多年的教学,从中有所感悟,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以读为本、诱发情感体验。 1、分角色朗读,激发情感。 如: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小松树的骄傲,大松树的不计较及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 2、欣赏朗读,诱发情感。 通过多次的实践证明,运用现代电教手段,是朗读训练中诱发情感的有效方式之一。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教学片,一边听课文朗读,一边观看美丽的大草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3、学演课本剧,品味情感。 这是一种极富有创意的朗读尝试,创设一种乐学的情趣,让学生深入品味情感所在。如在教学《景阳岗》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抓住武松喝酒、上岗、打虎三个情节,结合朗读训练,让学生分组进行认真排演。通过演剧,进一步提

高朗读能力。演完之后,让学生评论加深体验。 二、营造氛围、激发自主阅读。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语境的直接感知,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改革课堂的阅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好全班的交流。对需重点理解的词、句、段及课文主要内容,文章表达的基本感情及最基本的表达方法,提出问题,展开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养成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1、从小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 列出预习提纲,以促使学生以认真阅读课文。如:学生为了完成字词等知识预习就会动手查字典,这样就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只有让学生明确了预习时应该记什么,那么阅读课文时才会有的放矢,久而久之,才会选读重点及学会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从较多的语言文字信息中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而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如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时,先让学生先读阅读提示,再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然后选读第3―6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发表

浅谈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解题能力 不少中学生常常发出:老师讲的我都懂,就是遇见稍难一点的题不知从何下手的感叹.问题在那里?如何才能提高解题能力?这是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也是苦苦寻求答案的问题.为提高解题能力笔者以为应该: 一、深入理解基础知识 解题能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程度,没有知识谈不上解题.解题是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不断地做出推理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没有一道题解决它能离开基础知识或基本理论.如果遇见题目无从下手那么很可 能是你没有具备解答该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也可能是你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二、切实掌握基本技能 解题能力的大小其次取决于各种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如方程不等式的解法,代数式及超越式的变形,函数图像的绘制,几何辅助线、辅助面的添加,轨迹的求法,数列求和,因式分解,一些特定问题的特定解法等等都属于基本技能.技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没有知识就没有技能.事实上有时很难说清楚在某一个环节用的是基础知识还是基本技能.解题的过程又可以说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三、在获取信息中下气力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解题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存输,处理,输出从而实现解决目标的运动过程.”任何人解题都从破译题意开始.通过对题目所给文字,图形,符号,式子等的理解、观察、分析、联想,同时把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技能等结合进行深入地思考.思考题目所给文字能说明什么意境,它隐含着什么,用怎样的式子反映,对应着怎样的图像;思考题目所给图形的特征: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如何,关键在什么地方;思考所给式子可以实施那些变化,可以推出那些结论.一句话:想到了什么?还能想到什么? 四、要勇于探索 当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距离较远时需要的是不断地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信息,从而迈出你可走的步伐.一步一步接近目标.特别是让你找出某种规律的问题,可试着走:探索,归纳,猜想再证明的路子. 五、仔细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属方法范畴,但更多地带有思想、观点的属性.属于高层次的提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