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平面镜成像特点公开课教案
初二物理平面镜成像优秀教案
初二物理平面镜成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学会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规律。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操作及成像原理。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平面镜、蜡烛、火柴、直尺、白纸。
2.教学课件:平面镜成像原理动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知识——平面镜成像。
大家一定都见过平面镜吧,那你们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2.讲解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像为虚像,即成像物体与平面镜之间没有实际的物体存在。
(2)平面镜成像为正立像,即成像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
(3)平面镜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
(4)平面镜成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实验探究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步骤:(1)将蜡烛点燃,放在白纸上,观察蜡烛的火焰。
(2)将平面镜垂直放置在蜡烛旁边,观察平面镜中的蜡烛火焰。
(3)用直尺测量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同时观察平面镜中的蜡烛火焰到镜面的距离。
(4)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1)平面镜中的蜡烛火焰为虚像,即成像物体与平面镜之间没有实际的物体存在。
(2)平面镜中的蜡烛火焰为正立像,即成像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
(3)平面镜中的蜡烛火焰大小与实际蜡烛火焰大小相等。
(4)平面镜中的蜡烛火焰到镜面的距离与实际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1)平面镜成像为虚像。
(2)平面镜成像为正立像。
(3)平面镜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
(4)平面镜成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小华在平面镜前照镜子,发现自己的像比实际身高高10cm。
请问他应该站在离平面镜多远的地方?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小华的像高为实际身高。
八年级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优秀教案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虚像的概念。
2.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形成相互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和评估的能力。
3.通过幽默短片和小游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1.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五、教学难点1.平面镜成像作图。
2.虚像的概念。
课前准备:平面镜成像实验套盒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猴子捞月亮的视频,学生思考问题:猴子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学生不必马上回答,引出课题平面镜成像)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提出问题:(1)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2)物与像分别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镜中的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4)用一个不透明物体在镜后挡住,能否挡住像?3、作出假设:4、实验过程(1)观察物与像的大小关系(2)测量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关系(3)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5、实验结果:6、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二)课堂练习1、作出AB在镜中的像。
2、某同学身高1.5m,站在平面镜前2m处,他的像离镜的距离为____ m,像高 _____ m。
当他远离平面镜走了0.5m,这时像与他相距___m,像高_____m。
3、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 3 m处,她的像到镜面距离为___ m ;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 处,如图所示,这时她_______次数物到平面镜距离(cm)像到平面镜距离(cm)像与物的大小关系123(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四、教学准备1. 平面镜、玻璃板、蜡烛、白纸、直尺、铅笔等实验器材。
2.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图片,如穿衣镜、化妆镜等,引导学生关注平面镜成像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吗?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2. 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1)实验演示:将平面镜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平面镜中的蜡烛像。
(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3)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形成的。
光线从蜡烛射向平面镜,经过反射后在平面镜的另一侧形成蜡烛的像。
4. 应用练习(1)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穿衣镜、化妆镜等。
(2)设计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平面镜成像的知识。
六、教学延伸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拓展知识,如平面镜成像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现代科技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价值?七、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共同探讨如何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决问题。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定义、特点以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2.根据物体与镜子的位置关系,能用平面镜成像规律正确画出物体的像。
3.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位置、大小、方向等,能合理解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定义、特点以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2)根据物体与镜子的位置关系,能用平面镜成像规律正确画出物体的像。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平面镜成像规律,正确描绘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
例如以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为例,让学生分别放置不同大小、形状的物体,观察其成像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成像规律。
2.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1.平面镜成像的定义:平面镜的反射面可以成像,图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并且物距等于像距,物像共面。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位置关系、大小关系、方向关系。
3.平面镜成像规律:(1)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即d0=d i。
(2)物体与像关于镜面对称。
(3)物体和像在同一平面上。
4.如何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物体的像:(1)找到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2)通过物距等于像距来确定像的位置。
(3)根据物像共面原理,判断像的方向。
(4)根据“物体与像关于镜面对称”原理,将像画出。
3. 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设备以及物体,让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并给出相应的解析。
4. 总结反馈讨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解释在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情况,如:眼镜的成像、车镜的成像等。
四、教学设备1.平面镜2.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3.直尺、铅笔等绘图工具4.实验设备五、教学评估通过课上练习以及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六、思考题1.为什么物距等于像距?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哪些?3.如何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物体的像?。
初中物理-八年级平面镜成像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平面镜成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平面镜及其成像特点
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大小、方向的特点
3.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
1.平面镜成像的定义
2.平面镜成像的性质
3.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学重难点
1.学生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2.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
2.组合教学
3.小组讨论
五、教学步骤
1.引入
通过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观察物体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产生对平面镜的认识和好奇心。
2.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定义
通过介绍平面镜与光线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定义。
3.掌握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大小、方向的特点
通过比较物体、镜子、成像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大小、方向的特点。
4.深入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5.复习概念
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查缺补漏。
六、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对平面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是虚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采用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阐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堂练习,评估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合作业和课后练习,考察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讨论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妆镜、穿衣镜等。
2. 探讨平面镜成像在科技领域的作用,如光学仪器中的平面镜。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平面镜、蜡烛、直尺、光屏等。
2. 教学课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实例。
3. 参考资料: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科普文章或视频。
九、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空间?3.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十、课后作业1. 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优秀7篇)初二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①。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
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时间为10分钟。
开始: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
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
初二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课堂教案:探讨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
教案一:初二物理课堂教案: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以及基本特点;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2.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
【教学难点】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内在规律。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初中物理中曾学过的关于镜子成像的知识点,如凸透镜成像、凹透镜成像等等,引入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点。
二、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定义:平面镜成像是指物体在平面镜前方通过反射而呈现出的像的形象。
2.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平面镜成像位于平面镜前后的对称位置,图像形象与物体大小相等,且两者成像位置关于镜面对称。
3.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平面镜成像特点集中体现在“左右对称、想象距离相等、物像距离相等、大小相等”四个方面。
4.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入射光线的法线与反射光线的法线在镜面上一起构成一条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三、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物象对称性1.准备工作:教师需要准备一面平面镜和一些物体,如书、笔等等。
2.实验步骤(1)将一面平面镜竖直支立于水平桌面上。
(2)将物体放置在平面镜的左侧,垂直于平面镜。
(3)调整物体和平面镜的距离,使其呈现清晰的倒立像。
(4)观察把物体放在右侧会发生什么情况。
3.实验感想实验中可以发现,无论将物体放在平面镜的左侧还是右侧,成像效果都是一样的,且成像的物体和实物在平面镜上对称。
四、分析镜面上物象对称性的意义1.直观感受:物体在平面镜前成像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左右对称的像,感受到物象对称性。
2.概念上的理解:物象对称性是指实物和成像对称,也就是说,平面镜成像中的物体在平面镜上是左右对称的。
五、作业1.请写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带上平面镜和物体,完成物象对称性实验,并观察两种情况下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
4.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北师大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物理观念:(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科学思维:通过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体会虚像的形成原因。
3.科学探究: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学会运用“等效替代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玻璃板、夹子若干、A4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相同的蜡烛若干、火柴、刻度尺、量角器、光屏。
新课引入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
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
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叫作物体的像。
知识点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1)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2)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3)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4)像与物的上下左右关系如何?(5)你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如何移动?各小组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像可能在镜子内表面,像的大小可能与镜子摆放的角度和大小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1)像下图那样,将一张A4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3)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初二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课堂教案
初二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课堂教案•相关推荐初二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课堂教案【内容】:《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第3课【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
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
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
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学情分析】:本节课设计立足在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的思路上。
首先从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反射现象出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还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启发。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现象的日常生活实例。
激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 教学内容引入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如穿衣镜、化妆镜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1.3 教学活动展示日常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平面镜成像的观察和理解。
第二章: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关键因素。
2.2 教学内容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即光的反射现象。
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关键因素,如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成像位置。
2.3 教学活动通过图示或实验,展示光的反射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关键因素。
第三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让学生能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释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成像距离、成像大小和成像方向。
通过实例,解释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或图示,展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距离或判断物体位置。
第四章:平面镜成像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教学内容介绍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如穿衣镜、化妆镜、激光指示器等。
探讨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原理和优势。
4.3 教学活动展示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实例。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平面镜成像应用的观察和理解。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
激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现象的进一步探究欲望。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现象的进一步探究。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第1篇: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
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探究光的反*规律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作出猜想】(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一、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的基本知识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归纳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三、教学目标1.能够解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能够判断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3.能够应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2.教学难点: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实验探究法4.讨论交流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平面镜的类型及其应用,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成像具有相似性:物体和其像在形状上相似。
2.平面镜成像具有对称性:物体和其像关于镜面对称。
3.平面镜成像的位置与原物体位置相对称,即物于镜底,像于镜面上方。
2.2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物距离镜面越远,像距离镜面越近。
2.物体与像的位置、大小和方向满足成像条件:$\\dfrac{s_1}{s_2}=\\dfrac{h_1}{h_2}$,其中s1为物距离镜面的距离,s2为像距离镜面的距离,ℎ1为物体的高度,ℎ2为像的高度。
3. 实验探究(30分钟)通过实验探究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内容1.实验装置:平面镜、小物体、校准尺、卷尺、刻度尺2.实验步骤:根据成像条件观察得到物体和像的位置及大小并记录数据,根据公式计算物距、像距和物体、像的高度。
实验结果分析1.确定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学生自己模拟问题解决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到平面镜成像的具体应用。
5. 思考总结(20分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
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习题,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规律$\\dfrac{1}{s_1}+\\dfrac{1}{s_2}=\\dfrac{2}{f}$ $-\\dfrac{s_2}{s_1}=\\dfrac{h_2}{h_1}$八、教学评估1.在实验中,学生能够正确记录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及计算出物体、像的高度和位置。
初中初二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光的反射定律在平面镜成像中的应用。
3.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方法和观察要点。是虚像的概念。
2.实验操作中,对成像位置和成像大小的准确观察。
3.将平面镜成像原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设计一个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与像的大小、位置关系。
-在生活中寻找平面镜成像的例子,分析其成像特点,并尝试用物理知识解释。
3.思考探究题:布置一道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来解决问题。
-探究为什么平面镜成像时,像是虚像?与光的传播路径有何关系?
-讨论平面镜成像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如潜望镜、汽车后视镜等,并分析其设计原理。
3.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问题的习惯。
(二)讲授新知
1.基本概念:教师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如实物、像、虚像、成像距离等,并解释相关术语。
2.成像原理: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在平面镜成像中的应用,通过动画演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理解成像过程。
3.成像特点:阐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等大、等距、垂直、虚像等,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3.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思考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解答: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面镜成像知识。
3.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提高课堂互动性。
4.实验操作:介绍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中的观察要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
3.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强化实验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帮助学生提炼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学生分享自己对平面镜成像的初步认识,教师总结并提炼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如光的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关系等。
2.演示平面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等。
3.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如:物体在镜面上的位置与像的位置关系、成像距离的计算等。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强调平面镜成像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本上的课后练习题,重点加强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选择题:针对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设计选择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能够运用所学的平面镜成像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平面镜成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利用光线追迹法描述平面镜成像的方法;•能够应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2.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平面镜模型、光线追迹工具、教学PPT、小黑板、白板笔等;•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2.提出本节课新的学习目标——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二步:知识讲解1.通过教学PPT,简要介绍平面镜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分析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平面镜成像的方式。
第三步:实验探究1.将平面镜模型放在黑板上,使用光线追迹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平面镜的成像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分组讨论,进行实验数据汇报和讨论。
第四步:知识总结1.教师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形成概括性的认识;2.通过小黑板或白板,整理归纳学生的实验数据和结论。
第五步:拓展延伸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有关问题;2.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设计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第六步:课堂练习1.发放练习册,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2.辅导学生解答疑惑,纠正错误。
第七步: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包括:1.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教学过程是否合理;3.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激发。
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课堂练习的成绩、参与讨论的活跃程度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通过实验探究和拓展延伸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在讲解知识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但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资源,比如多准备一些实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公开课八《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
校内公开课授课人:张茂华《4.2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初中光学的关键内容。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引入课题,而我尝试着曾加一个平面镜的小魔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设计上,通过给定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探究操作,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难点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等大的虚像。
二、【学生分析】平面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已具备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但缺乏理性认识和科学探究的操作能力。
引导性地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乃至结论的得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虚像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通过光污染的实例,加强珍爱生命的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1.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六、【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七、【教学器材】演示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玻璃镜、白纸一张、纽扣电池等小件。
学生用:玻璃镜、玻璃托、白纸一张、塑料蜡烛两个、尺子、笔。
八、【课时安排】45分钟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二、探究过程。
师:老师用先万花筒里的玻璃镜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
(通过投影展示:放一个纽扣电池入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电池)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完成这个实验的吗?(臆测学生:想)其实让一个纽扣电池可以变成很多个纽扣电池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平面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继上一节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之后,本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上来。
这节一方面是“光反射现象”的重要应用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内容“光的折射现象”做些方法和知识上的准备,教材的顺序安排很好地吻合了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并且再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即:意在用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索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及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去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镱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
成的,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实验器材并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探究方法探索事物本质的方法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
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不断地进行
探索与实验进行证实与证伪。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整个过程。
难点: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实施和分析评估。
四、教学方法:
本节平面镜成像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学生分析与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全套、玻璃板、平面镜、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方格纸、刻度尺等六、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2、反射分为几种类型?
二、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阿基米德与平面镜的故事和唐太宗评价魏征的典故,引入平面镜的两个作用:1、平面镜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径。
2、平面镜能够成像。
从而引入新课,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新课讲解:
(一)什么是平面镜?
请同学亲身体验:用手摸一摸课桌上的小平面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平面镜:表面是平的镜子。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看成平面镜呢?
多媒体展示:镜子,玻璃板,光亮的金属,平静的水面等图片。
让学生体会平
面镜所成的像。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
1.问题与猜想: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中照镜子时的情形思考下列问题:
(1)你在镜中的像在什么位置?能用光屏接收吗?
(2)像的大小和你一样吗?
(3)你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如何移动?
(4)像和物的上下左右关系如何?
(5)你在镜中看到的一切是否在镜中真实存在?
师:具体的来讲,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像和物上下左右可相同?请同学们来猜猜。
生:猜想1.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
猜想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
猜想3.物体与平面镜距离变了,成的像大小__
猜想4. 像与物体左右____
师展示实验仪器:玻璃板、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方格纸、刻度尺等。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确定像位置?能否用光屏接收?如果不能接收怎么办?
多媒体演示唐老鸭与米老鼠的动画课件,让学生明白平面镜成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
让学生自己小组讨论后,提出方案,师引入替代法来解决像的位置问题。
2.制定计划:
(1)在刻度尺放在课桌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刻度板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节相同的蜡烛A、B。
(2)调整B的位置,使蜡烛B与蜡烛A在镜中的像重合
(3)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做几次实验分别测出对应的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并记录课本P88页的表格中
(4)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不能透过玻璃看)看白纸上有没有出现像。
3.收集证据:
找两位学生上前按步骤演示整个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师指导实验过程。
4.分析与结论:
(1)蜡烛B与蜡烛A的象重合了,说明了:_____ (像与物大小相等)
(2)通过表格中记录的三次实验数据对比说明:____(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移开蜡烛B后,在此位置放一张白纸,能否在白纸上观察到像?说明:______
(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同学们在实验中还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总结:
实验结论:1、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2、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5.表达与交流:找学生思考并回答。
(1)实验时为什么要选择两节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是否相等(2)实验时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能看清物与像重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为什么测量三次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排除偶然性(4)刻度尺可以用来干什么?(坐标纸)便于比较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三)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1.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都听过,猴子最后捞到月亮了吗?这是为什么呢?
2.例: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是3 .8×108米,一个面盆里水深0.2米,问:月亮的像到盆中水面的距离是多少?
3.人与平面镜中的像的距离是2m,那么人与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m,若人向
镜面移动0.5 m,人与镜面的距离为_____m,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m。
四、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虚像。
(1)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2)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2、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虚像
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看清物与像重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五.作业布置:
课后89页1、2、3题。
七、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二、例题
1、发现并提出问题和猜想
2、制定实验计划
3、实验收集证据
4、分析实验的结论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