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的物质基础与基本结构

合集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的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的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的内容答: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观的内容是:一、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这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本质”,三个“结构”.即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一)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三)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二、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这部分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动力体系”和“历史创造者”的活动.(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构成的社会的基本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构成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二)“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的基本观点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以及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历史的创造者”基本观点有:人们创造着历史,又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创造,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这部分内容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的属性、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问题”、“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问题的阐述”等。

2012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含答案解析试题)

2012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含答案解析试题)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B.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非决定论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D.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2.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A.当社会形态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必然会马上灭亡B.社会形态的更替需要经过一个过程C.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不受生产力决定D.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社会也可以正常发展3.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 )A.科学技术B.人C.生产工具D.生产对象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素质B.生产工具的水平C.科学技术D.自然资源5.从本质上来看,国家起源于( )A.暴力的征服B.生产力的发展C.私有产品的出现D.阶级的产生6.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作为阶级暴力机关的国家形式是( )A.封建主专政B.资本家专政C.无产阶级专政D.农民阶级专政7.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中最本质的职能是( )A.镇压的职能B.组织建设的职能C.进行管理的职能D.外交的职能8.“出淤泥而不染”这一说法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一致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到能动的反作用9.文化的本质是( )A.人的自然化的过程B.客体主体化的过程C.主体对象化的过程D.社会意识实现相对独立性的过程10.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 )A.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鲜明的阶级性B.典型性C.直观性D.生动性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完全一致性12.在世界历史上,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总是不一致的B.社会意识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一部分:大纲要求掌握知识点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3.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4.社会的观念结构社会观念结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二部分:考点分析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分析] 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富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五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第五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1、下列范畴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2、“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人脑中反映的的产物”,这句话强调的是( )A.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存在根源与社会意识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3、在生产关系的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方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C.产品的交换方式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4、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5、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C.它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D.它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7、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差异多样的地理环境B.丰腴富饶的自然资源C.协调合理的人口结构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8、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教育属于( )A.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因素C.准备性因素D.渗透性因素9、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A.运输设备B.传动装置C.动力系统D.生产工具10、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11、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哲学B.物理学C.数学D.语言学12、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13、生产力反映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1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D.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15、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 )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16、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 )A.教育B.管理C.生产资料D.自然科学17、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A.折中主义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唯心主义观点1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19、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自然科学属于( )A.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2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21、地理环境是( )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22、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24、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25、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2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7、在社会意识中,思想体系是( )A.低级层次的社会意识B.高级层次的社会意识C.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D.无阶级性的社会意识29、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人的自觉活动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唯物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折衷主义观点D.机械决定论观点。

第五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第五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结构及其核心 1、社会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 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 方式。 2、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政权 是最主要、最强有力的阶级斗争工具,一切 政治斗争都是围绕国家政权问题而展开的。
2、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起源: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是阶级 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 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3、职能(对内和对外) 对内职能:政治职能,即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对本阶级实行民主,对统治阶级和犯罪分子实行专 政;运用政权力量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组 织、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 益;调整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
2、联系(理解) 表现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 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合 乎规律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是 与一定的自然条件相结合的活动,也要遵循 客观规律。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种创造也 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要素的各类要素之 中。 (2)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和超前作用。 (3)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2、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 1、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关系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客观的、 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2)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 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3)三者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基础, 决定着其他两个方面;其他两个方面影响和 制约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第五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五章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历史观就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如社会的起源、本质、发展动力和一般规律等问题)。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要素和条件,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过程形成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社会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对全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科学划分。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第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第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历史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之间的对立。

2、“群众创造历史”与“英雄创造历史”之间的对立。

3、承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否认这一根本动力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各种社会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有两个主要缺点:第一,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第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一)唯心主义历史观:社会本质=精神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精神化,认为社会本质是某种“客观精神”或者说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心理活动的产物。

神学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神化,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最高力量。

成人高考政治第五章练习

成人高考政治第五章练习

第一部分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指()。

A.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看法B.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观点C.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D.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2.下列关于历史观与世界观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历史观包括世界观C.不包含历史观的世界观是不完整的D.不从属于世界观的历史观是不存在的3.下列关于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指导与基础的关系C.部分与整体的关系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5.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不包括()。

A.国家政权B.生产方式C.人口因素D.地理环境6.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是()。

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国家政权7.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不包括()。

A.社会意识形态B.社会意识形式C.社会心理D.人口因素8.整个社会意识的核心是()。

A.社会心理B.生产方式C.社会意识形态D.社会意识形式9.下列关于历史观的表述错误的是()。

A.唯心史观也就是历史唯心主义B.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C.英雄史观属于唯物史观D.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群众史观10.列宁认为,唯心史观的两个根本缺陷是()。

A.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否定人民群众的作用,相信英雄人物的作用C.宣扬上帝创世说,否认劳动创造人D.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反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1.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不包括()。

A.社会历史及其规律的特殊性、复杂性是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B.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尖锐化是唯心史观的思想根源C.剥削阶级控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D.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发展速度迟缓是唯心史观的社会根源12.唯物史观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1.地理环境:外部自然条件的总和●加速延缓作用●资源、环保●2. 人口因素:●人的自然因素●质量/数量●重要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基础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3.生产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3)生产方式使自然条件转化社会存在因素●(4)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有机体的物质承担者●第二,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第三,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选择(二)社会的实践本质●1.过去的历史观●神学历史观:神创论●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英雄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社会达尔文主义●个别唯物因素●认识论根源:不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2.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三重关系●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种实践●再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生活的本质是(文化)(三)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1.社会物质存在的特殊性:●人的社会●人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规律是是人的活动规律●2.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深层相似性●(1)共处一个物质体系●(2)具有客观规律性●(3)可以象研究自然科学那样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

自然主义历史观人类社会无规律性二、社会的经济结构●1.社会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总和-三大结构●经济结构: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第一,它以一定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成为现实生产力,并反作用于生产力。

《社会学概论》第5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社会学概论》第5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5.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5.2.1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单位
• •
1.地位 一个人在体系中所占的结构性位置,即某人在某一群体或社会 中确定的社会位置。

社会地位是指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
位置,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权力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多 寡做出的社会排列。(4)(P70)
5.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于结构这一概念能成为分析事物十分有用的工具,因而被广
泛引用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5.2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5.2.1 社会结构及其基本单位

在社会学中,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 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是社会体系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 联系。 在时光的流逝中,社会结构仍能保持其相对稳定性。
5.1 社会概述
5.1.2 关于社会概念的解释
• •
3.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适应能力的活的的有机体, 每个部分都有其合乎目的性的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
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联系,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 能。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帕金森、默顿等。
• 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 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5.1 社会概述
5.1.1 社会的概念与基本功能
• • • •
3.社会功能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 而社会则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 以积累和发展。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第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第二,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

其一,唯心史观及其根本缺陷。

其二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

第三,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其一唯物史观的创立。

其二,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二,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第一,社会是个有机体。

第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其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时间活动。

其二,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三。

社会实践中主题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以及社会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第三,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其一。

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

但他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其二。

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

但他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其三,既然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物质的辩证的。

存在客观规律的体系和过程。

那么我们就可以建立想唯物的辩证的。

自然观那样建立起唯物的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一,经济,政治,文化。

其一,经济与社会经济结构。

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

其二,政治与社会政治结构。

政治与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社会政治结构与国家。

其三。

文化与社会文化结构。

文化及其本质。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精神生产及其相对独立性。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其一。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其二。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其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三。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其一。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其二,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1.世界上的万物万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不是静止的,而是永恒发展的。

2.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三个基本方面5.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包括感性形态的社会心理和理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等两个基本层次。

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①它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②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③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④它是人们社会实践中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7.唯心史观,亦称历史唯心主义,指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

8.唯心史观的根源:①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发展速度迟缓是唯心史观的社会根源。

②剥削阶级控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唯心史观的阶段根源。

③社会历史及其规律的特殊性、复杂性是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9.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并对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与发展起着复杂的、深刻的作用,其中生产方式的作用具有决定的意义。

10.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生产。

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存在。

③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⑤生产方式决定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作用的性质、方式和大小。

11.社会结构:亦称社会制度,即一定社会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关系体系。

12.经济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总称。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人口因素 3.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1)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 (2)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变革。 (3)人口生产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制约。
人口决定论
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 更替的根本原因。
马 尔 萨 斯
人口是按 几何级数增长 ,生活资料是 按算术级数增 长。
一、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
(一)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 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
(二)生产力的要素
1.劳动资料
2.劳动对象
3.劳动者
生产力的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劳 动 者
实 体 性 要 素
渗 透 性 要 素
科学技术
科学管理
1.劳动资料
(1)劳动资料:是在劳动 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 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 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列宁
3.国家的本质:是阶 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 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 的暴力机关。
(一)生产关系:是人们在
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 中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 济关系。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 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 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 3.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 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 层次。
第一节 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本质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四节 社会的观念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本质
一、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二、社会的实践本质

第五章 社会的物质基础

第五章    社会的物质基础

(三)反对“人口决定论” 主要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英国) 主要观点:认为人口状况是产生社会问
题的根本原因 错误实质: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四)目前世界及我国人口状况与政策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一)生产方式的含义
就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渗透性因素 准备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1、劳动者:
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从事生产 实践的人。
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具有能动性和革命性的
因素 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2、劳动对象:
在生产中被加工制作的一切对象 分为两类——未被加工过的天然存在物
(3)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因为:
社会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只是它的 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社会生产才能对人类社会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因素的制约(生产
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制度性质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二)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1、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典型形象来反映社会生
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艺术的功能:审美;认识;教育;娱乐等功能。 2、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
内心信念的力量,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 行为规范与伦理观念的总和。
道德的功能:进步高尚的道德——
能规范人们行为,培养人们高尚思想品质,提高国民思 想道德素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个体意识 从主体上划分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增长或自我生产的规律是社会规律,而非自然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制约,但物质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哲第五章练习及答案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哲第五章练习及答案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考试大纲要求考试大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1."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体、政体、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基本概念"。

2.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和生产关系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地位、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等内容。

3.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哲学部分第五、六、七章集中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第七章"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集中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说,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实践,既创造了人类社会,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他实践活动都是由生产实践派生出来的,并且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又是这样或那样的依赖生产实践并为生产实践服务。

第二个问题是人类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或者说它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即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本章从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这就使我们对人类社会及其有机的内在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学习本章,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好以下问题:1.要掌握好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基本概念。

2.掌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文化的本质与功能等基本原理。

3.懂得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弄清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4.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原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一)选择题1.在从猿到人的变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D )A.气候的变化B.生理结构的改变C.生活习性D.生产劳动2.区别人类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C )A.是否有理性B.是否有语言文字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D.是否能思维3.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C )A.社会关系B.地理环境C.生产劳动D.社会存在4.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B )A.血缘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阶级关系5.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D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能够(A )A.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B.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B )A.社会风气的好坏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D.地理环境的优劣8.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A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从事社会活动的人们C.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D.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们9.历史主体是指(A )A.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B.社会历史规律的创造者和制定者C.从事社会活动的英雄人物D.进行社会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0.历史客体是指(D )A.地理环境B.社会物质财富C.社会精神财富D.历史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一切事物11.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D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B.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C.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变化莫测D.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们自觉活动而实现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B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与物的关系D.人与社会的关系1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A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D.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14.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C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科学技术1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产品的分配方式B.产品的交换方式C.劳动者的分工形式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1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在于(A )A.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C.劳动产品的分配是否公平D.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平等17.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C )A.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B.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18.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B )A.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C.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D.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1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质的是(C )A.哲学、自然科学、语言学B.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C.政治思想、道德、艺术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20.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D )A.阶级斗争发展史B.文化教育发展史C.科学技术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21.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D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富B.用特权侵吞公有财产C.劳动产品分配不均D.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22.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在于人们(C )A.政治态度和立场不同B.思想观念和信仰不同C.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造成的经济地位不同D.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3.阶级的实质是(B )A.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不同B.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C.分配不公而造成贫富不均D.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差异24.作为社会现象的阶级,它是一个(A )A.经济范畴B.政治范畴C.思想范畴D.文化范畴25.就国家的起源来说,它是(D )A.暴力征服的产物B.人们相互订立契约的产物C.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6.国家的本质是(C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B.保障社会秩序安定的机关C.阶级压迫的暴力机关D.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27.区分国家类型的根据是(C )A.民族的多少B.疆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8.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D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29.判断一个国家的性质,是看其(B )A.生产力发展的程度B.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D.国家领导人的意志30.社会存在是指(C )A.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B.社会领域各种要素的总和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D.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31.社会意识是(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3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B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可以不依赖于社会存在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33.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C )A.抛弃一切个人利益B.人人为我,我为人人C.集体主义思想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34.先进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因为(A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35.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是(D )A.自由、平等、博爱B.人道主义C.享乐主义D.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36.生产方式是(C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B.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统一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D.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37.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C.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社会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二)辨析题1.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

第五章第二节社会的基本结构

第五章第二节社会的基本结构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首先,劳动对象制约生产工具,生 产工具的水平同构成生产工具的材料 密切相关。 其次,劳动对象影响生产效率, 制约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再次,劳动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 是物质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只有使用 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才能构成 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力的要素:渗透性要素: D、科学技术 E、科学管理
国家的对内职能
人民民主专政
3、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对外职能 A、维护国家的主权 和领土完整,防止和 抵御外来侵略。
B、根据自己的利益
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参与国际经济政 治生活。
我国的对内和对外职能都发生了实质 性变化。在执行阶级统治职能的同时, 将组织经济建设、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实行调整 与改革,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作 为自己的重要职能,国家的社会公共 权力性质将不断得到加强。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是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称 之为生产力的‚硬件‛。生产力作 为一个系统,还包括非独立、非实 体的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也是生 产力的要素。
生产力的要素:渗透性要素: D、科学技术 E、科学管理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要素,邓 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知识形 态的生产力‛。当其未被应用于 生产过程、物化为生产技术时, 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其被应用于 生产过程以后,便由潜在的生产 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 的决定性因素: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C、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人类社会的本质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人类社会的本质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人类社会的本质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6.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的内涵。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已经把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部分地包含在内。

进入生产过程中的人就是劳动者,而进入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就是劳动对象,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便形成生产力;劳动者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

其中,生产力是这一统一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看作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5.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范畴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B.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C.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特性主要有:第一,属人性。

它标志着人的本质力量和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即标志着人们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和程度,是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并占有自然和发展自己的活动方式。

第二,社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发 展另一方面极力排斥异己
– 从服务的方式上看: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 础服务
– 从作用的效果上看: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起阻碍作用。 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最终还是取决于它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劳动对象
(2)渗透性的非实体性要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运筹性因素 渗透性因素 准备性因素
3、生产关系及其构成
(1)生产关系的含义
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地位及其交换关系 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等 这三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 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二、社会结构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涵
2、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Hale Waihona Puke 1)生产力的含义: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
界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即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者
(1)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一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 物质生产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三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第四 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作用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反对“人口决定论” 主要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英国) 主要观点:认为人口状况是产生社会问
题的根本原因 错误实质: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方式的含义 就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
– 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理论依据 – 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思考题
社会基本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宪法、立法、司法等各种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结构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思想上层建筑)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艺术、宗教、哲学 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自然科学、逻辑学、 语言学和部分教育学等
第二讲 社会发展动力与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2、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具有相当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起积极的推进作用 落后或反动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
(三)社会的意识结构
1、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
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 其过程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个体意识 从主体上划分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从内容层次上划分 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上划分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是指人们在生产中是处于支配与被支配的 地位关系;还是相互平等与合作的地位关 系。
【产品的分配形及其消费关系】
是指劳动产品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以及 由此决定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 状况指:
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
性质、水平
–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和发展要求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 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 它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运动。
– 它们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 基本适合,这样川流不息,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由低 级向高级不断运动。
– 把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它是我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 为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迁徙和发展变动等多种因素的总和。 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 人口生产的特殊形式 人口的生产是种的繁衍,是为人类自身的延续而进行
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生产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 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三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因为: 它不能觉得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它只有通过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是指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 有、由谁支配。
它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起着决定作用:
其一,它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其二,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直至决定社会性质 其三,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其四,它觉得着产品的分配方式和消费关系 其五,在阶级社会里它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 度及其设施。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 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组织和实施,又 包括宪法、立法、司法等各种政治法律、法 规和制度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1、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
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历史发展
到阶级社会才出现的。
国家的实质: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社会 物质 生活 条件
自然前提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历史前提 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社会经济结构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 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
基 本
社会政治结构
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实体性组织和设施,又包括
第二专题历史唯物论
第一讲 社会本质和结构 第二讲 社会发展动力与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第一讲 社会本质和结构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1、地理环境 2、人口因素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内涵: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它是由气候、土壤、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 植物资源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2)它对社会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通过对生产的制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的发展
(劳动生产率、生产部门分布、经济发展特点、发展 潜力、观念文化) 它通过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 其社会的发展 (3)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因为: 社会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只是它的 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社会生产才能对人类社会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因素的制约(生产 力水平、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制度性质等)
– 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是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 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章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 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2、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 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
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
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
–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政府机构等国家机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套政治、政 党等组织和设施。
治的工具。
国家的职能:对内——实行政治统治;进行社会管理。
对外——防御外来侵犯、保卫祖国安全完整;对外交往。
2、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性,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