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论语十八则

合集下载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论语》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篇: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18.7

论语18.7

论语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

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

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

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

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又是一个隐者。

不过这丈人还比较客气,留子路吃饭过夜。

这章有几个问题有不同说法。

一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

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一是“至,则行矣”,有的认为是丈人一家搬走了,有的认为是丈人只是出去了,没搬家,他两个儿子还在家。

这也涉及到下面子路的一段话,如果丈人搬家了,那么子路是自言自语;如果丈人没搬家,则子路这段话是对丈人的两个儿子说的。

我认为丈人没搬家,只是出去了。

要搬个家没那么容易吧?但这些问题不影响这章的主旨。

论语18章《微子篇》

论语18章《微子篇》

【译】齐景公谈到 怎样对待孔子时说: “要像鲁国国君对 待季氏那样对待孔 子,我办不到;要 用比季孙氏低、比 孟孙氏高的待遇来 衬底1对待孔子。”不久, 刘景公又说:“我 老了,不能用他 了。”孔子便动身 离开齐国。
【评点】本章记叙孔子是如何离开齐国的。从文 意看,孔子离去的原因不是因为礼数不周到,而 是因为齐景公不能施行孔子的主张。当时齐国执 政的是晏婴,他反对儒家,反对在齐国推行鲁国 的那一套。他对齐景公说:“儒者不守法,崇丧 遂哀,破产厚葬,特别讲究礼节,老百姓难以学 习。要用孔子对国家没有好处。”齐景公本是一 个没有作为、没有主见的国君,他听了晏婴的话 后就以“吾老矣,不能用也”为借口,辞退孔子。 孔子到齐国是为了行仁政,实现自己的理想、抱 负,并不是为了功名富贵。既然环境不允许,也 就立即离开齐国,决不枉道以事人。
【译】柳下惠担任鲁国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多次被免 职。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这个国家吗?”柳下惠说: “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国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如果 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 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若:像。 季、孟之间:次于季氏,高于孟氏。 行:离开。
02
【评点】孔子在本章中论述了逸民的不同操守,从对比中表达了自己与他们不同之处。七位逸民 把“可”与“不可”分得十分清楚。如伯夷、叔齐认为食周粟、仕于周“不可”,柳下惠认为降 志辱身而离开鲁国“不可”。而孔子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也就是说,对自己的举 止、进退,采取中道原则:不偏执,不固执,用时,用变,但为实现“天下归仁”的“有道”社 会政治理想的原则立场不可动摇。按《孟子·公孙丑》的说法,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 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的意思,所以公山弗扰佛肸、这类人请他,他都想去。而在鲁国、卫国 受到国君的敬重,他也没有在那里求官。这就是孔子的“无可无不可”。

论语18章《微子篇》PPT课件

论语18章《微子篇》PPT课件
9
用曰以“齐 也:季若景 。“孟季公 ”吾之氏待 孔老间,孔 子矣待则子 行,之吾曰 。不。不:
能”能 ;
1、若: 像。
2、季、 孟之间: 次于季氏 ,高于孟 氏。
3、行: 离开。
10
【译】齐景公谈到怎样对待孔子时说: “要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孔子, 我办不到;要用比季孙氏低、比孟孙氏高 的待遇来对待孔子。”不久,刘景公又说: “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便动身离 开齐国。
【评点】接舆是一个隐 士。所谓隐士,乃是不满社 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救 而知难隐退的人。本章记孔 子传道济世的心情不被接舆 所理解,接舆善意地讽喻孔 子急流勇退。古人认为,凤 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 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 时隐藏不出。楚狂人把凤凰 比作孔子这是对孔子的尊重, 意思是说,现在是乱世,你 为什么还要寻求出仕呢?难 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现 在避世隐居还来得及。接舆 在乱世时知难而退了,还想 对孔子的处世态度起点提示 劝阻作用,实际上,他是不 可能理解孔子传道济世的理 想和作法。
错误。 6、犹可追:尚可补救 ,还来得及改正。7、
而!。?子
而:语助词,相当于“ 矣”。
辟”已往曰
8、殆:危险,不可救 治。

9、辟:同“避”。
14
【译】楚国 有位狂人接舆, 唱着歌经过孔子 的车旁,他唱道: “凤凰呀,凤凰 呀!你为何这样 不识时务?过去 的事无可挽回, 未来的事还来得 及补救。算了吧, 算了吧!如今执 政的人不可救治 了。”孔子下车, 想同他交谈。接 舆赶快走开,以 回避孔子。孔子 不能和他交谈。
8
【译】柳下惠担任鲁国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 多次被免职。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这个国家 吗?”柳下惠说:“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国 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如果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 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人们在走完人生之路时,恐怕连人类知识财富的百分之一也未及领略,而当今工作紧张,能拿出的学习时间又十分有限。

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试译:孔子说:“一边效法圣贤如何做人做事,一边适时实习诵习,不也高兴吗?朋友同学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理解自己,心里却不怪人家,不也算个君子吗?”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

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

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试译:曾子说:“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给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做到了?”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全文_论语全书原文【共二十篇】

《论语》全文_论语全书原文【共二十篇】

《论语》全文_论语全书原文【共二十篇】《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

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

目录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 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 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 柳下惠当典狱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 “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 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 君主,何必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 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 不能用也。”孔子行。
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 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 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 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 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逸:同“佚”,散失、遗弃。 放:放置,不再谈论世事。
微子篇
主要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 弟子与老农谈孔子、孔子关于塑造独立 人格的思想。
名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纣王不听规劝) 微子离开了他, 箕子被降为奴隶,比干力谏被杀死。孔子说: “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译文】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 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 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 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18·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
【注释】 归:同馈,赠送。
【译文】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 子接受了,多日不上朝。于是孔子离开了鲁国。
(2)施:同“弛”,怠慢、疏远。
(3)
以:用。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 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 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精选全文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及翻译

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及翻译

原文如下:18.1 微子离开了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强谏被杀。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18.3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18.4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曰:“莫知也。

”翻译如下:18.1 微子离开了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强谏被杀。

孔子说:“殷朝有三位仁人!”18.2 柳下惠做掌管刑罚的官,多次被罢免。

有人问:“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去哪里而能不被多次罢免呢?不用正直之道来侍奉人,又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故国家园呢?” 孔子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18.3 隐逸世间的贤者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说:“不放弃和降低自己的志向,不玷辱自己的人格,大概就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虽然降低自己的志向,人格遭到侮辱,但说话合乎规矩,行为经过考虑,也不过如此罢了。

”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言高论,洁身自好,行为主张灵活权变。

我和这些人不一样,没有什么可以不可以的。

”18.4 齐国人赠送鲁国一批歌女乐师,季桓子接受了,好几天不上朝,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18.5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子,歌词是:“凤啊,凤啊,你的道德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挽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挽回。

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从政者危殆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朋友,他却走了。

孔子自认为自己的主张是对的,就一定要实行,狂人的这首歌劝他改换主张以适应现实的变化。

《论语》中的内容包含着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行事,有时也旁涉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历史人物等。

这些内容大多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接触的一些小事物,然后孔子从中引发出伦理的教训。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8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8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8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第十八章论语微子篇wēi zǐ qù zhī jī zǐ wéi zhī nú bǐ gān jiàn ér sǐ kǒng z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yuē yīn yǒu sān rén yān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微子:名启,是纣王的同母兄。

纣王无道,微子多次劝谏不听,后微子隐居。

去:离开。

箕子:名胥馀,殷纣王的叔父。

子爵,官太师,曾多次劝谏纣王,纣王不听,箕子装疯,被降为奴隶,被纣王囚禁。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

官少师,竭力劝谏纣王,“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不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纣王大怒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诸?”将比干剖心而死。

【大意】纣王无道,微子离开了他,箕子被他囚禁降为奴隶,比干因为劝谏被杀。

论语精选注音版 (18)

论语精选注音版 (18)

zǐyuēwǒwèi jiàn hào rén zhěwùbù rén zhě hào rén zhěwú yǐ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shàng zhī wù bù rén zhěqí wéi rén yǐbù shǐbù rén zhějiāhūqí 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shēn yǒu néng yí rì yòng qí lì yúrén yǐhūwǒwèi jiàn lì bùzú 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zhěgài yǒu zhīyǐwǒwèi zhī jiàn yě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zǐyuērén zhīguò yěgèyú qí dǎng guān guòsīzhīrén yǐ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zǐyuēzhāo wén dào xīsǐkěyǐ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zǐyuēshì zhì yú dào ér chǐè yīè shí zhěwèi zú yǔyìy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zǐyuējūn zǐzhīyú tiān xià yěwú shì yěwúmòyě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yì zhīyǔbǐ义之与比。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

《论语》全文翻译(二十篇)

目录《论语》——学而------------------------------------------------------------------ 1《论语》——为政---------------------------------------------------------------- 21 《论语》——八佾---------------------------------------------------------------- 38 《论语》——里仁---------------------------------------------------------------- 56 《论语》——公冶长------------------------------------------------------------- 68 《论语》——雍也---------------------------------------------------------------- 87 《论语》——述而--------------------------------------------------------------- 107 《论语》——泰伯--------------------------------------------------------------- 130 《论语》——子罕--------------------------------------------------------------- 144 《论语》——乡党--------------------------------------------------------------- 162 《论语》——先进--------------------------------------------------------------- 177 《论语》——颜渊--------------------------------------------------------------- 195 《论语》——子路--------------------------------------------------------------- 212 《论语》——宪问--------------------------------------------------------------- 229 《论语》——卫灵公------------------------------------------------------------ 252 《论语》——季氏--------------------------------------------------------------- 270 《论语》——阳货--------------------------------------------------------------- 280 《论语》——微子--------------------------------------------------------------- 293 《论语》——子张--------------------------------------------------------------- 301 《论语》——尧曰--------------------------------------------------------------- 312《论语》——学而【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八则原文和翻译

论语八则原文和翻译

论语八则原文和翻译论语八则原文和翻译导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论语八则原文和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大学语文 先秦诸子散文_论语

大学语文 先秦诸子散文_论语

• • • • •
• • • • • •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 • • • • • • • • • • • • • •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 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 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e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yu,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 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
到孔子出现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 响扩大,“儒”就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 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
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 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到汉 武帝时代,儒学被推上独尊地位,指导社 会生活达两千多年。
孔子的政治思想:恢复周礼,纳仁入
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
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 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 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 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居鲁讲学
•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 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之言而已矣。 •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 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 大事不成。 •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论语十八则

孔子论语十八则

孔子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译文1.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8.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十八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八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八章原文及翻译导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八章原文及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18·1 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1)微子:殷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无道,劝他不听,遂离开纣王。

(2)箕子:箕,音jī。

殷纣王的叔父。

他去劝纣王,见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降为奴隶。

(3)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而被杀。

【译文】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隶,比干被杀死了。

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原文】18·2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注释】(1)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2)黜:罢免不用。

【译文】柳下惠当典狱官,三次被罢免。

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原文】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

”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

”孔子离开了齐国。

【原文】18·4 齐人归(1)女乐,季桓子(2)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

【注释】(1)归:同馈,赠送。

(2)季桓子:鲁国宰相季孙斯。

【译文】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

孔子于是离开了。

【原文】18·5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精选《论语》经典20首,每读一遍,终生受益,建议收藏!

精选《论语》经典20首,每读一遍,终生受益,建议收藏!

精选《论语》经典20⾸,每读⼀遍,终⽣受益,建议收藏!《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在如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慢慢感悟,细细品味。

1、⼈⽆远虑,必有近忧。

译⽂:⼈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2、知者乐⽔,仁者乐⼭。

译⽂:聪明智慧的⼈喜爱⽔,有仁德的⼈喜爱⼭。

3、⼰所不欲,勿施于⼈。

译⽂:⾃⼰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

4、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个男⼦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5、⼦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样啊!⽇⽇夜夜不停流去。

6、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7、诗三百,⼀⾔以蔽之,⽈:思⽆邪。

译⽂:《诗经》三百零五篇,⽤⼀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8、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师了。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0、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谈到季⽒说:“他⽤天⼦的舞蹈阵容在⾃⼰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1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译⽂:天下之⼤,⾛到哪⾥都有朋友啊!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见到贤⼈,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就应该要反省⾃⼰。

13、朽⽊不可雕也,粪⼟之墙不可杇也。

译⽂:形容⼀个⼈,像腐朽的⽊头⼀样⽆法再雕琢,象粪墙⼀样不能再粉刷了,⼀般是对这个⼈⽐较失望了。

14、敏⽽好学,不耻下问。

形容⼈聪敏⼜好学,能向⽐⾃⼰学问差的⼈请教。

15、三思⽽后⾏。

译⽂: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动。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不如爱好它的⼈,爱好它的⼈,不如以实⾏它为快乐的⼈。

17、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春秋》并称“
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认孔 为子 “思 仁想 ”的 就核 是心 ““ 爱仁 人” ”,
孔子门徒群像
(一) 子曰:“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 之。如不可求,从吾 所好。”
【经典原意】
孔子说:“如果财富可以通过正道取得,即使是 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财富 无法通过正道取得,那就还按我的喜好去做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 可以学习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 看到他的缺点就引以为戒。”
(五)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颜回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竹筒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 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和愁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 颜回多么有修养啊!”
善始善终:最早出自《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民国初 年活跃 在北平 八大胡 同中的 红妓女
凤 仙、 小 桂合
影。
江冬秀
《王制》
出自《礼记》是指古 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内容涉 及封国、职官、爵禄、祭祀、葬丧、 刑罚、建立成邑、选拨官吏以及学 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规矩
秩序
公输班为楚造云梯之械,成, 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 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 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 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 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 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子曰:“知之者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奇心
孔子说;“对于学问道德,懂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为外 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对待各种言论,都能不觉得 不舒服;七十岁,即使随心所欲,也不会越出规矩。”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孔子
2 .“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
3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成 语
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指处于安逸的 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焦裕禄
(二)
【经典原意】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道
德像爱好美色那样的人。”
(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经典原意】
孔子说:“能够做到在温习旧知识过
程中,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 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经典原意】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 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 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 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源不深 望流远 根不固 求木长
思国安 积德义 德不厚 思国安
臣知不可 而况明哲
伐根 求 木茂 塞源 欲 流长
人君当重 居大 不念安危 奢俭
源远流长
根 深 叶 茂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凡元首 承天命
分析问题
善始,繁
克终,寡 虽
取易
守难
董以严刑
振以威怒 免不怀仁

怨不在大
恭不心服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 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 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 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文章结构: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求木长 固根本 欲流远 浚源泉
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戒奢侈无度 (第1、2条)
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 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戒骄傲自满(第3、4条)
为度,忧懈 而敬终
戒纵欲懈怠(第5、6条)
戒偏听偏信(第7、8条)
人尽其能 垂拱而治

戒随意赏罚(第9、10条)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问 题:
1 .“十思”与第一段的 观点有何联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 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 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 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 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 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 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休 息
刘 邦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 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人 的道德,小事不能容忍,就会坏 了大事。”
萧 何 月 下 追 韩 信
胯下之辱与韩信
《容忍与自由》
胡适
要点:
1. 新文化运动与胡适。
2. 容忍与年纪。 3. 容忍与雅量。
新文化运动与胡适
“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 模,旧伦理中新思想 之师表。” ——蒋中正
颜回与过劳死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范仲淹
断 齑 画 粥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 在其中。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富贵,对我来讲 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六)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 它丧失主帅;但一个男子汉, 却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
见公输班。
新 教
加尔文
信仰与身体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宇文士及
李世民与魏征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
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
移,上亦为霁(止)威。
隋· 李密
李世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 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 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谆信
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垂拱:垂 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
正本清源:最早出于《汉书· 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
删定律令”,后来明确见于《晋书· 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 源”。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意思是从根本上整顿, 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
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民众犹如水,统治者犹如舟,水可 以承载舟,亦可以倾覆舟。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 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追随,引申为做事或学习。指 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贪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 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经典原意】
孔子说:“富裕和尊贵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不用正当的 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接受;贫穷与下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不 用正当的方法去脱离它,君子就不会摆脱。 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又怎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 时间违背仁德的,就是在紧迫时也一定会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 颠沛流离时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大学语文
孟昭泉主编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论语》十八则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 《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
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
则正好与此相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工 作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寻求舒适, 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以有道德的人为标 准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 它为乐。”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彻夜不 睡去思考,没什么益处,不如去学 习。”
(四)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 者,好古,敏以求之 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什么部懂的人, 而是喜欢古代的东西,勤奋努力地去追 求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