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诗歌艺术手法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艺术手法详解

高考专题复习之诗歌鉴赏艺术手法详解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详解艺术手法也叫艺术技巧、艺术特色,它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抒情方法。

具体区别: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2.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心理刻画、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烘托、、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等等。

3. 常用方式:1、直接抒情2、即景抒情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4、寓情于理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双关、对比、互文、通感、顶针等。

【技法解密】1.明辨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正确鉴赏和评价,其前提是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要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对比与衬托,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

2.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如通感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从而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辞格表达效果: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正确鉴赏诗歌抒情手法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正确鉴赏诗歌抒情手法

2020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
即学即测: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词人
心理描写
表现闲适心情的诗句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动作描写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抒情方式
直 接 抒 情
判断方法
不假借景、物、 典故等外在条件, 直率地抒发思想、 情感、态度。
例题1:
高考真题 2023年全国乙卷
2023年全国乙卷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明确考查的知识点:诗歌的抒情方式
学生应具备的必备知识:诗歌的抒情方式。 学生的关键能力:正确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 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专题复习之艺术手法课件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专题复习之艺术手法课件
间接抒情:把情感寄在景和物中,含蓄抒情。
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回顾情景关系)
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 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歪曲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 亮丽诗意的风景,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比喻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比拟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句,不问自明,强调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 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对照
运用对照,或使对峙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 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峙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 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照,形象鲜明,揭 露深刻。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攽《雨后池上》
虚实结合
l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 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境域。
l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域来反 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美好仙境反衬黑暗现实。
l 已逝之景之境。作者曾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的景象, 但现时却不在眼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 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高考诗歌鉴赏常考的艺术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常考的艺术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常考的艺术手法(上)高考诗歌鉴赏题在表达技巧层面的常考点是对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四个方面的判断以及运用特色的解析。

(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直接对有关人物、事物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人格自由的不屈和傲气。

2.间接抒情,指作者对某种景物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此事之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此事来抒发感情。

可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作者对某种景物或某一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其中,通过,写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

如唐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后两联由眼前景物转向抒情。

诗人面对浩渺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却无人举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引荐自己。

(2)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思念,含蓄地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深情。

(3)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托物抒怀。

托物言志常常通过象征的手法来实现。

如王冕的“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此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明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决心和气魄。

(二)修辞手法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贷、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整理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整理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经常消失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一.表现手法一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假如处理得恰当,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

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受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一般状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常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行志向。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分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心情,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心情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二.诗歌鉴赏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纳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谈论、(说明)修辞手法有:比方、通感、比拟、夸张、对偶、用典、化用、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以声衬静、化静态为动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艺术手法汇总(共28个)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艺术手法汇总(共28个)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艺术手法1、直抒胸臆【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2、融情于景【例】“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3、托物言志【例】“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瀑布联句》李忱)【例】“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4、托物起兴【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5、巧用衬托【例】“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韦庄)6、欲扬先抑【例】“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韩愈)7、欲抑先扬【例】“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8、以动写静【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例】“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王维)9、以静写动【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王维)。

10、以虚写实【例】“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双调·水仙花》乔吉)11、以实写虚【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12、虚实相间【例】“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13、乐景写哀【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

”(《绝句二首》杜甫)【例】“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

”(《越调·平湖乐》王恽)14、巧用问答【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蜀相》杜甫)【例】“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林景熙)15、巧用比喻【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艺术手法赏析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艺术手法赏析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陂(bēi),池。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 ②这首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人本来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 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除。
1.请说说首句中“绕”字的好处。
“.一个“绕”字既写出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 写出水花之相依相亲。 (或一个“绕”字,写出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 机的特点,表现了(或赋予)春水爱花惜花的情 致。
6.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秘,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 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 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起到不同平常的作用,而 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健词,甚至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或 一首词的“词眼”。词性的活用,大的方面有实字虚用,虚字实 用,小的方面有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
间接抒情 衬哀情) 托物言志 借典抒情 借古讽今
对照 衬托
渲染 烘托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
景衬哀情
想象、联想、象征、虚实相生
铺垫、伏笔
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各种手法关系
描写 描写 记叙 说明 抒情 议论







结构手法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炼字

炼字
•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问、借 代、夸张、用典、双关等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题:这首诗在抒情方面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
【参考答案】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
春光融融。诗人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自 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诗歌艺术手法

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诗歌艺术手法

诗歌艺术手法【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浙江卷20题【母题原题】1.【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

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题目,属于艺术手法的考核,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试方向】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目,重点放在诗歌的内容的概括、情感的探究和手法的赏析上,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考核一般都给出答题的方向,如此题中明确考核“多种手法”。

【得分要点】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高考语文诗词常见艺术手法

高考语文诗词常见艺术手法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
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
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形势高度戒备,
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6)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 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 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等等。
虚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 好反衬出现实的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 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的别后的景物: 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 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 用典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
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反其意用之
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首句化用 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 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 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 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
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 传达作者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等。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一.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4、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三.表达方式: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手法) (1)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手法) (1)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四品”之“手法”Ⅳ艺术手法一.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主要为描写、抒情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抒情方式“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高考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 描写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的艺术手法,(1分)请说说你
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3分)
象征
❖ 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始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
树,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
31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相见欢
李煜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
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收敛,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
21
拟人
❖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有促使读者产生 联想,使描写的物、事表现的更生动、更形 象的特点。
❖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
(1)直接抒情:不借助任何物,直 接抒发情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14
(2)间接抒情:把情感寄予在描 写景和物中,间接含蓄抒情。
借景抒情:仔细体味描写的景物中 蕴含的深层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 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
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
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
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艺术手法【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浙江卷20题【母题原题】1.【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

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题目,属于艺术手法的考核,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试方向】近年来诗歌鉴赏题目,重点放在诗歌的内容的概括、情感的探究和手法的赏析上,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考核一般都给出答题的方向,如此题中明确考核“多种手法”。

【得分要点】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本题所考查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题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游终南龙池寺孟郊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穿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目接心想的景观与感受显得奇特、新鲜。

B.“步出”句突出山势巍峨,人行如在太阳上头;“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

C.“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险峻,使得道路更加偏僻。

D.尾联余韵悠长,让人回味:山寺敲响晚磬,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游者渐行渐远,磬声悠扬,飘落在遥远的天边。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歌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D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B项,“‘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分析错误,“坐依清溪边”是说诗人独坐在清溪之边,碧澈的溪水在脚下流淌。

这是实写眼前之景,不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C项,“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分析错误,“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地寒而松桂见短,精确传写了高寒静远的景象,诗人极目远眺,环视山野,满山的松树和桂树都象是由于地寒而生长得短小了,原本崎岖的山路因为险石的遮拦而益显崎岖幽隐,这里没有使用对比手法;D项,“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分析有误,“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写诗人在这静谧的气氛里不觉由日高坐到日落,直到山巅古寺里传来晚磬,才恋恋不舍地起身归去。

故选A。

2.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有一大妙处是虚实结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虚实结合:①“龙在”句属于想象,是虚写,作者突发奇想,池水澄澈清莹,大概是龙潜于此而致。

②“雨开”句写眼见,是实写,雨过天晴,山色显得格外清朗、明净、鲜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

赏析诗句,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从诗句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

比如本题题目是“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有一大妙处是虚实结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明确指出要求赏析的诗句“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的角度是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在作答时只要结合具体内容的内容分析诗句“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是如何运用形式结合这种表达技巧的即可。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出句“龙在水长碧”写诗人在溪边看到溪水如此澄澈,突发奇想,一定是因为这溪水里有龙潜于此吧,才致使溪水如此长久澄澈,是诗人想象,属于虚写。

对句“雨开山更鲜”是说雨过天晴,山色显得格外清朗、明净、鲜润,是对山中雨过天晴之景的实写。

这联一虚一实,虚实结合既写出了山间雨过天晴之后山间景色的明朗、鲜润,也写出山间溪水的清澈,表达了诗人对清新明朗山间美景的喜爱之情。

【题源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河北民王安石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②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②,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③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注)①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

②一作“依”字,一作“悲愁天地白日昏”。

③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有,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从“澶渊之盟”到宋夏和议,边民“长苦辛”主要是因为北宋朝廷屈辱的妥协。

从“事夷狄”可以看出不是因为战乱。

故选B。

4.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比。

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砭时弊。

②铺陈(渲染)。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③正侧结合。

“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

“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

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④夸张。

“悲愁白日天地昏”,边民的悲愁之气令天地昏暗,表现其程度之深。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类题目作答时般要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主要从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作答。

诗的开篇“河北民,生近边长苦辛。

”这两句诗突出“近”与“长”二字,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因“生近一边”而长期饱尝辽、西夏的侵扰之苦。

接下去,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结果是“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全都上缴朝廷,以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

反映河北民深受赋税之苦。

“今年大早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天灾人祸,饥馑加徭役,“河北民”的苦辛更不堪言。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诗人以此景物描写和夸张之笔续写百姓之苦,“悲愁白日天地昏”,此为正面描写。

“路旁过者无颜色”,此为侧面描写。

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诗的最后两句“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诗人将“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作答时,考生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对比。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题源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菩萨蛮纳兰性德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注)。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从字数的角度看,词的体式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依据这个规则,可以判断这首词就属于小令。

B.这首词描述的是北方边塞之地,由朔风、雪、画角、塞马等意象可知,这些意象营造出荒凉苦寒的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