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元宵节纪实

合集下载

元宵节在恩施的流程与发展

元宵节在恩施的流程与发展

元宵节在恩施的流程与发展赶毛狗“赶毛狗”是土家人除害驱邪、祈求平安的一种宗教仪式。

“赶毛狗”时人们的喊声和着毛狗棚燃烧时“劈劈啪啪”的爆炸声,甚是壮观。

如今,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低山一带仍盛行“赶毛狗”,他们“闹”元宵的主要方式就是“赶毛狗”了。

每到正月十五这天,红土乡的土家人白天带着小孩在山间取杉树枝、毛竹、白蜡树枝等易燃植物,于宅外搭棚燃烧,人们事先在树林里捡来枯树叶铺在地上,再搭上棚。

吃过晚饭后,点上火和鞭炮,大声喊“赶毛狗,赶毛狗,赶到山中不回头……”孩童们则在稻场里边唱边蹦:“正月十五赶毛狗,赶到张家的灶门口;毛狗打个屁,张家的粑粑不来气;毛狗打个滚,张家的粑粑像石磙。

”据说很早以前,土家先人们以为毛狗聪明伶俐,就把它当做最好的朋友请到家里做客,可毛狗吃饱喝足后依然不满足,走的时候还偷土家祖先的鸡。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人们都出去玩了,毛狗就乘机偷光了寨子里的鸡。

人们回来后很恼火,放火烧了它的老窝。

从此村里平安无事、六畜兴旺,便有了正月十五“赶毛狗”的风俗。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观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东方情人节”-恩施土家女儿会

“东方情人节”-恩施土家女儿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恩施土家女儿会——“东方情人节”民族民间节日的调查摘要:恩施市的“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州四大民族节之一,历史悠久,是恩施土家族女儿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特征的一朵艺术奇葩.这一天,土家青年男女盛装打扮,通过赶场、情歌对唱等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于是“土家女儿会”有“东方情人节”的美称。

现代的女儿会对恩施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政府正着力打造“中国相亲之都”,让其成为恩施走向世界的名片。

关键字:恩施女儿会由来活动作用“中国相亲之都”一、女儿会名称的由来“天上有个鹊桥会,土家有个女儿会;天上牛郎会织女呃,地上情哥会情妹。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谈情说爱的日子,简称恩施女儿会。

发源地石灰窑和大山顶均属恩施市辖地,且全市多为土家族,故将人们习惯称呼的女儿会称为“恩施土家族女儿会”。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这天,便是传统的“女儿会”节日。

以前土家族女儿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平时不得出门,只有农历七月十二这天才能出门,故称“女儿会”。

二、土家女儿会的来历“土家女儿会”传承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土家女儿会“发端于恩施市的石灰窑和大山顶,两地分别为恩施市东、西两个高寒山区。

两地因分别出产名贵中药材(当归、党参)而成为驰名中外的药王之乡,同时两地也分别孕育了奇特婚俗“女儿会”,而成为女儿会的故乡。

石灰窑位于恩施市以东140公里的红土乡境内,海拔1800米,四面环山。

这里占地450亩,居住着1500余人。

它的集镇建在万山之中的一个平坝中央,四周拱卫着八座锥形山峰,人称“八仙峰”。

大山顶则位于恩施市板桥镇的西北边陲,离恩施市城区约60公里,平均海拔也为1800米。

“女儿会”作为一种婚恋节俗源远流长,它到底起源于何年,众说纷纭,但有一种传说在当地广泛传诵。

在很久以前,石灰窑地远山深,过着十分原始的生活。

他们在劳动中唱歌跳舞,倾吐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私定终身,过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

恩施土家族民俗习惯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基本属于山地农耕经济,传统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或“火耕水耨”,俗为“砍火砂”。

土家族在开荒挖土、薅苞谷草、砍楂烧粪等适宜集体性劳动的农活中都兴换工互助。

在集体劳动中,土家族创造了一种鸣锣击鼓、伴之以歌的歌唱形式,称为“薅草锣鼓”,也叫薅秧锣鼓、薅草歌、打闹等。

劳动者“闻歌雀跃,劳而忘疲,其功较倍”。

农耕之外,土家人亦喜欢集众围山打猎,称为“赶仗”。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

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

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

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甚为热烈。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

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现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恩施节日风俗作文450字

恩施节日风俗作文450字

恩施节日风俗作文450字
得嘞,咱们来聊聊恩施那儿的节日风俗吧。

恩施,这地儿民俗风情浓郁,节日习俗更是多姿多彩。

就说那春节吧,家家户户得贴对联、挂灯笼,红红火火地迎接新年。

除夕夜,全家人得围坐一桌,吃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饭后,老人得给小孩发红包,也就是压岁钱,希望他们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到了元宵节,那就更热闹了。

得吃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

晚上,街上挂满了五彩斑斓的花灯,大人小孩都得出门赏灯,猜灯谜,乐在其中。

再来说说土家族的赶年节。

这可是他们的大日子,得穿上新衣,备上美酒佳肴,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欢聚。

还得跳起摆手舞,唱起山歌,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还有端午节,家家户户得包粽子、赛龙舟。

粽子口味多样,有肉的、有蛋黄的、还有红枣的,各有特色。

赛龙舟更是热闹非凡,各支队伍在江上奋力拼搏,观众们则在一旁加油助威,好不热闹。

总之啊,恩施的节日风俗真是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地方的特色。

你要是去了那儿,可得好好体验一番,感受那浓浓的民俗风情。

湖北恩施的元宵节风俗作文

湖北恩施的元宵节风俗作文

湖北恩施的元宵节风俗作文恩施元宵节的庆祝方式非常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灯龙”表演。

这种表演由一群人手举长杆上的龙头和龙尾,在夜晚的街道上穿梭起舞。

龙头是由竹子做成的,龙身则是由透明的彩灯装饰。

当灯龙舞动时,整个身体会发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宛如一条真实的巨龙在飞舞。

这个表演不仅能吸引大量的观众,还能展现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除了灯龙表演,恩施元宵节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比如说,人们会在元宵节这一天燃放烟花爆竹,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欢庆。

此外,在节日期间还有各种传统的庙会活动,如花灯展览、民俗表演、游戏竞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也能传承和弘扬恩施地区的民间文化。

湖北恩施的元宵节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这个节日的一个重要特点。

比如说,人们会在节日的前一天贴年画和剪纸,为家居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同时,家家户户还会制作元宵,这是一种由江米制成的小圆球状食品,内部填充有各种馅料,如花生、豆沙、糖等。

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寓意团圆和和谐。

在元宵节这一天,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同品尝元宵。

此外,人们还会特意制作汤圆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在家庭祭拜仪式上,人们会点燃香烛,跪拜神像,烧香炷,以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这样的风俗习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值得一提的是,恩施地区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那就是放风筝。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开阔的地方放飞精美的风筝,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恩施的风筝制作工艺独特,常常在风筝上绘制美丽的图案,并以红、蓝等鲜艳的颜色装饰。

当风筝放起来时,它们在空中回旋飞舞,宛如一朵朵绚丽的云彩,给人一种美好祥和的感觉。

总的来说,湖北恩施的元宵节是一个充满乐趣和祝福的传统节日。

它不仅是观赏灯龙、燃放烟花的良机,也是品尝美食、祭祀先人的重要时刻。

通过这些庆祝活动和风俗习惯,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家的温暖。

元宵节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既展示了恩施地区的民间文化,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湖北恩施春节踩龙船的作文

湖北恩施春节踩龙船的作文

湖北恩施春节踩龙船的作文
恩施的春节很热闹。

正月初二这天,我们一家去逛了一下恩施的民俗游。

我们先来到了清江边,看到了“龙船调”的表演。

“龙船调”是一种土家民间舞蹈,流行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市、宣恩县和来凤县等地。

因其舞蹈动作似龙行,所以又叫“龙船调”。

表演开始了,一条巨大的船被一个小孩用两根竹棍
撑着,龙头的后面是一个很大的人站在上面,人的身体左右摇晃着,做着各种动作,龙船是在湖上慢慢地摇着,人和龙都十分高兴。

接着我们来到了恩施大峡谷景区,那里有一条人工河叫“十里画廊”。

那里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还有五颜六色的瀑布,
真是美不胜收。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恩施土家女儿城,那里有很多表演节目的地方。

比如:走三步、扔绣球、踩高跷等等。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一个叫“鬼屋”的地方,一进门就有一个大秋千和许多个秋千。

当你坐上去时会感觉到非常刺激。

这里还有一个表演节目的地方叫“走钢索”。

—— 1 —1 —。

恩施元宵节作文

恩施元宵节作文

恩施元宵节作文
正月十三那天,从早到晚,你都能听到大街小巷里传来“哐——哐——哐——”的锣鼓声,这是在告诉大家“今天晚上要开始迎龙灯了。

”民间也叫“起灯”。

于是,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在大门上方挂上两盏喜气洋洋的大红灯,准备好烟花爆竹,有些大户人家还要准备几个大红包,好在晚上龙灯迎过来的时候包给舞龙队。

天色刚暗,就有龙灯开始出村,村民们做的龙灯式样很多,有板凳龙,就是在一条板凳上固定好两盏描着精美图案的灯笼,把这样几十条板凳连在一起,加上庞大缀满精美小灯笼的“龙头”,就成了一条漂亮的龙灯;有的每人举一根木杆,木杆顶端是一节圆圆的布满“龙鳞”的红灯笼,再用红色拉花把几十节“龙身”连在一起,就成了一条活灵活现的龙;还有的龙灯是用布做成的……随着天色渐渐黑下来,越来越多的龙灯迎出来了。

小孩子兴奋地举着自家的小灯笼,呼朋引伴,跟着龙灯走。

龙灯时而在大街小巷穿梭,时而在广场上进行精彩表演。

龙灯迎到哪里,哪里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锣鼓声声,鞭炮声震耳欲聋,天空布满了五彩斑斓的礼花,人人欢呼雀跃……龙灯一直要迎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正月十六的夜晚,人们要把龙灯舞到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把龙放在地上,进行烧龙仪式。

把龙燃烧完后,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浇水冲去,意为送龙归海。

这样,元宵舞龙灯才算真正结束。

在家乡,元宵节晚上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元宵我们也叫“汤圆”,用糯米粉搓成圆形,里面常用豆沙、肉作馅,有团圆美满意。

恩施女儿会风俗感受作文

恩施女儿会风俗感受作文

恩施女儿会风俗感受作文恩施女儿会是恩施州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源于当地土家族的民族文化。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举行。

主要活动有:唱歌、吹唢呐、对山歌、玩龙灯、舞狮子等等,参加者多为青年男女,也有中老年妇女参加,全场人员都沉浸在喜悦和欢乐之中。

恩施女儿会风俗的形成与当地土家族女子服饰的独特性紧密相连。

其他少数民族只是将自己美丽的民族服装穿出来而已,而恩施却不同,她们是真正的穿戴起了土家族独特的衣物——花鞋花帕。

她们头上包着用红白两种颜色搭配好的大花头帕;身穿的是从左肩到右脚踝共有六道色彩条纹的绣花彩裙,整个衣裳款式别致,图案新颖。

腰系以精巧的绣工编织而成的五色丝带,外套一件大领无袖短衣,腰束银饰、手腕佩戴手镯脚穿绣花鞋。

更显得婀娜多姿。

这些色彩斑斓的鲜艳服装,能充分体现古代土家族劳动人民高超的纺织技术和艺术才华。

通过表演恩施女儿会,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恩施,并享受土家民族文化所给予的快感。

时间已近正午,村里热闹非凡,许多老人都坐在门口,晒着太阳,聊天纳凉。

如果你想去看表演那可得趁早,因为有很多人要抢占座位,否则就没有座位观赏精彩纷呈的表演。

各式各样的锣鼓声在小街巷中响起,伴随着悠扬婉转的旋律,身穿艳丽服装的阿妹姐姐开始扭起秧歌来。

喜庆吉祥的服饰点缀着一双双灵巧优美的水袖,令人眼花缭乱,接下来就轮到“摆手舞”了。

先生和小伙子拉着手,围成圆圈翩翩起舞,舞蹈者随着鼓点左摇右晃,张牙舞爪,轻盈如燕。

“划船调”在人群中间此起彼伏,就像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

当表演结束,小孩就围住了唱歌,一首又一首的《清江放排》仿佛把我们引入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让我们聆听“漓江的水绿漓江的山哟……”那柔美动听的音符回荡在我耳边,人群沸腾了。

突然一阵阵笛声掠过,一支雄壮激昂的唢呐高奏着。

震撼人心的《朝天子》被土家姑娘和小伙子的笑容映衬着,洋溢着幸福甜蜜的味道。

跳完摆手舞,接着便开始拜神祈福仪式了。

从老年到幼童,拿着香炉的老人,抬着菩萨或财神的轿子,还有人手捧供品的,沿着街巷的石板路缓慢向庙堂走去。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山地与武陵山两大山脉之间,是世界唯一一块“硒”土。

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有“世界硒源”之称。

恩施人民热情好客,有着非常独特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很多传统习俗:过端阳节、吃汤圆、唱春歌、耍龙灯、游方等,其中最独特的是过端阳节。

过端阳节的前一天,家家都要将糯米蒸熟后,用稻草裹成圆锥形的“筒粽”。

然后将其放进事先做好的“筒粽”筒里,再在其上插上一根竹叶或蒿草,再用一根长竹枝插在筒的中央作为“顶”。

然后将一根芦管从竹枝中穿过,并将其与芦苇管连接起来。

最后用一块红布将筒粽包好,扎紧口后,放进装有清水的大锅里煮上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

吃时还要用竹筒去蘸一下竹筒里的水吃。

这样煮出来的筒粽不仅有竹叶或蒿草的清香味,而且还有一股淡淡的糯米味。

过端阳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要煮好一些糯米粑粑、肉丸子、豆腐干等供品,祭祀祖先,祈求平安。

—— 1 —1 —。

恩施宣恩元宵节作文800字

恩施宣恩元宵节作文800字

恩施宣恩元宵节作文800字正月十五下午3点多,记者乘坐便车到宣恩看灯展,在高速路上发现有很多恩施牌照的车辆。

到达宣恩高速路口出口时,发现这里排满了等待进入县城的车辆。

恩施市民谭女士携带家人和朋友一起5人来到宣恩。

她说,没想到这么多恩施人都赶到宣恩来看灯展,车辆实在是太多了。

有读者表示,昨晚8点多,由于车辆太多,宣恩高速收费站开放所有通道,加快车辆通行,实现不收费持续放行,解决车辆进城的难题。

但是,车位不够被人诟病。

“车位实在太少,对于宣恩来说,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基础设施的弱点也就凸显了出来,我们也能够理解。

宣恩县这些年发展很快,特别是贡水河的打造吸引了不少游客,但是基础设施一定要跟上来,接待能力不足也许会制造一定的麻烦。

”田女士认为。

进入宣恩县城,不同的地段都有警察执勤,虽然交通拥堵,但是还算顺利。

记者发现,部分地段实行了交通管制。

在宣恩县贡水河上的风雨桥,警察重点集中在此处,人们通行都采用排队等候的方式。

“人浪推着你,想自己走很难。

”网友调侃。

下午5点30分左右,记者和家人准备在宣恩县城寻找吃饭的地方,连走4家餐馆被告知人满为患。

走到第5家,终于有了一个位置,却被告知我们是最后一批顾客。

“等你们吃完,我们就关门歇业,也要去看灯展。

”餐馆老板说,要是天天生意这么好,那就舒服了,虽然人累点,但是有钱赚。

走在大街上,记者碰到了多个恩施朋友“拖家带口”,他们都是专门来看灯展的。

“看灯展,猜灯谜,看大戏。

”黄先生说,这样的元宵节总算是闹热点,也让孩子们体会到元宵节就应该是这样的。

现在政府禁鞭,我们积极响应,但是过年总还要有点氛围,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积极引导,让年味更浓厚一些。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跟着小编来看吧。

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

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居民: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

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

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

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

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

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服饰: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习俗: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

有“哭嫁习惯”习惯。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

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

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

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

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恩施民俗文化、高坪故事知识、历史文化

恩施民俗文化、高坪故事知识、历史文化

恩施民俗文化、高坪故事知识、历史文化“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庆团圆。

吃喝玩乐乐翻天,耍龙舞狮争上游……”每当听见这首欢快喜悦的歌谣时,我就想起了闻名全国的土家族山歌。

不仅如此,土家人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也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外省市朋友所熟悉和认可。

现在,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过后才算是真正过完年”!而在每个节日里最为热闹非凡的要数正月十五了。

一、高坪故事知识。

《恩施州志》记载:“灯戏者,源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高坪灯戏历史悠久,是由民间花灯发展演变而成的,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鄂西南,自古有“一点红”之称。

主要分布在恩施城区及周边乡镇,属于恩施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专家考证,它与湖北荆楚灯彩同根同源,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每逢佳节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聚集在街头巷尾看戏赏灯,好不热闹。

二、民间传说。

《白虎关战役》、《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穆桂英征西》等。

相传,很早以前,恩施州城东门外住着一位姓杨的员外,膝下只有一女名叫玉凤,长得如花似玉,聪慧贤淑。

一年冬天,员外请了几个木匠师傅做了两条龙,准备送给他的两个儿子,以祝愿他们像龙一样威武、强壮。

谁料,小儿子因玩火把房子烧毁了,父亲狠狠打了他一顿,并让他跪在堂屋的神龛前面壁思过。

小儿子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折磨,便跑到后院去哭诉。

恰巧吕洞宾路过,问明原委后,就将小儿子带到白虎关。

老虎要吃掉他,吕洞宾赶忙用宝剑砍死了老虎,救下了小儿子。

为报答救命之恩,小儿子在白虎关修建了一座观音庙供奉观音菩萨。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白虎关改名为“白虎关”。

又因为在恩施的白虎关是由白虎而来,所以,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白虎的传说。

三、“十不出门”习俗是从古到今一直流行在我们恩施州的民间文化之中。

意思是说,正月十五那天,妇女不能出门,男子不能进寺庙,否则会对家庭或个人造成不利影响。

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又称“灯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按照旧时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上,全家团聚,同饮合欢酒,共吃元宵,然后燃放烟花爆竹,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2021年湖北元宵节的习俗

2021年湖北元宵节的习俗

Those who are wise have long aspiration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湖北元宵节的习俗又是一年元宵时。

按中国传统,在这天,人们要吃汤圆、点彩灯、走百病、迎紫姑。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过了这天,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正式开始,所以元宵节全民欢庆,祈福祈财,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因此,“正月十五闹元宵”成为普遍习俗。

不过,由于各地文化不同,人们过元宵的风俗各异。

在湖北,楚文化、秦巴文化、土家文化、中原文化,百花齐放。

所以荆楚各地,过元宵节均发展出独特的风俗习惯。

下面,就让记者带你去了解在湖北可体验到的n种元宵习俗。

江汉平原(楚文化):关帝庙会请“七姐” 偷青代表地区:荆州、孝感、黄石荆州人敬仰、崇拜关公,已成延续千年的习俗。

荆州元宵节当天,关帝庙都要举行大型庙会,届时,荆州人在这里玩龙灯,划采莲船,骑马射箭,吹喇叭套轿子,闹腾得红红火火。

而耍龙的小伙子们都要先到关帝庙内拜拜关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龙。

另外,元宵节也是荆州人的“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

孝感是民间故事《天仙配》发源地,因此孝感老百姓认为在正月能请到“七姐”下凡(董永故事中的七仙女)将预兆一年吉祥如意。

元宵当天,孝感乡村少女在年长妇女的带领下,悬灯焚香,轻击铜磬,反复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谣。

另有人在大堂中放张大木桌,桌旁有两少女相对端只竹筛,筛面向下,筛边绑一根筷子,筷子立在盛有白米的餐盘中,当反复吟唱歌谣完毕时,少女便会问自己今后的婚嫁会不会好,其他人则或问年成,或问财运。

另外孝感云梦县老农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

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

在中国,偷盗行为历来为百姓所不齿。

但在黄石阳新,元宵节“偷者”光明正大,而“被偷者”无动于衷,民间谓之“偷青”。

当晚,小孩子早早吃完饭,准备好袋子,等待月亮升起,然后去“偷”别人家的菜,而且当地还有俗话说“偷来葱,吃了就聪明;偷来蒜,就是算术快”。

恩施夜生活

恩施夜生活

恩施夜生活
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

白天,恩施的山川
风光让人心旷神怡,而夜晚,这里的夜生活也同样令人心驰神往。

恩施的夜生活有着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
土家文化氛围,品尝到地道的土家美食,感受到不一样的夜晚。

在恩施的夜晚,你可以选择去土家寨子感受土家族人的生活。

在这里,你可以
品尝到正宗的土家美食,如土家酸菜鱼、土家腊肉等,让你感受到别样的美味。

此外,还可以欣赏土家族人的歌舞表演,感受他们独特的民俗文化。

如果你喜欢热闹的氛围,那么不妨去恩施的夜市逛逛。

在这里,你可以买到各
种土特产,如土家腊肉、土家酸菜等,还可以品尝到各种地道的小吃,如土家米酒、土家酸汤等,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夜市文化。

当然,如果你喜欢安静的夜晚,那么可以选择去恩施的茶庄品茶。

在这里,你
可以品尝到各种当地的名茶,如恩施毛尖、恩施碧螺春等,还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茶园风光,让你感受到别样的宁静。

总之,恩施的夜生活有着独特的魅力,无论你喜欢热闹还是安静,这里都能满
足你的需求。

让我们一起走进恩施的夜晚,感受这里的别样魅力吧!。

恩施市的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

 恩施市的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

恩施市的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一个具有丰富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的地方。

恩施市被誉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摇篮”,这里保存着浓厚的少数民族特色,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本文将介绍恩施市的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带您领略这个地区的独特之处。

恩施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族、苗族、汉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首先,我们来介绍土家族,土家族是恩施市最大的民族群体,以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而闻名,他们崇尚劳动,尊重老人,热爱生活。

土家族有自己的独特服饰,女性常穿着鲜艳的蓝色上衣和黑色长裙,给人一种朴实而美丽的感觉。

他们还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如锅碗瓢盆舞、牛背竹马舞等,这些舞蹈展示了土家族的勤劳和乐观精神。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苗族,苗族是恩施市的又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以善歌、善舞、善织而闻名。

苗族的女性喜欢穿着鲜艳多彩的服饰,常以红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

苗族人民热爱歌唱,他们有着独特的嗓音和歌曲,唱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苗族还擅长制作银饰品和刺绣,他们制作的银戒、耳环和刺绣服饰工艺精湛,富有装饰性和美感。

除了土家族和苗族,恩施市的汉族群体也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

汉族人民一直倡导勤劳致富的传统,他们善于农业生产,擅长制作糕点和手工艺品。

恩施市的汉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舞蹈和音乐形式,如武术表演、健身舞、豫剧等。

除了民族风情,恩施市还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而闻名。

恩施市有着悠久的纸雕、剪纸、刺绣等传统工艺,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恩施市的纸雕以其细腻的工艺和丰富的图案而闻名,常常被用于节日庆典和家庭装饰。

总的来说,恩施市的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

不同民族的聚居和相互融合既丰富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恩施市的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

恩施土家族元宵节纪实

恩施土家族元宵节纪实

恩施土家族元宵节纪实在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人们热衷于过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预示着要开始春天的耕耘和劳作,所以人们要抓住最后的机会狂欢。

与全国各地异彩纷呈的元宵节习俗相比,恩施土家族地区乡村里的元宵节显得古朴而豪放。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灯火通明,色彩与声音并重,使寂静的山区有了喧闹的气息。

放路烛、耍毛狗子正月十五白天,一家人要去长辈家过十五,大鱼大肉、欢声笑语。

到了傍晚掌灯时分,不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到自己家,点亮室内室外所有的灯,将家附近照得亮堂堂的。

不仅如此,人们还要准备耍毛狗子(野生动物,和狗差不多大小)和放路烛,这是十五晚上的重头戏。

在天黑之前,大人小孩儿都会为了晚上的放灯而忙活,俗话说十五晚上的灯,这里的灯包含的内容有三:一是点亮家里所有的灯;二是放路烛,即在家门前的平地或路边摆放数十根蜡烛,范围长达20~50米地段;三是搭毛狗子棚,准备用来点篝火,耍毛狗子。

主要的准备工作是自制路烛,这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事情,而大人们也会表现出童趣,和孩子们一起加入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

为什么叫做路烛呢?这是根据其燃放的位置决定的,地点都在场坝前、大路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路烛的种类增多了,形态在变化,笔者所见的有三种,即松香路烛、竹筒路烛和蜡烛。

前两种都是以前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自制的,而蜡烛则是在最近几年新出现的。

虽然形制不同,但从民俗角度来说,都是作为路烛这种符号在元宵节晚上燃烧的,是一个特定民族的特定节日的表征。

松香就是松树油,干了以后结成白色的颗粒,大人小孩儿满山去寻找松香,在空地上一点一点地燃烧,然后用裹了一层棉花的小棍去浇裹烧化了的黑色松香油,等松香粘在小棍上冷却后就成了一支路烛。

听着松香融化的嘶嘶响声,闻着松香的迷人香味,整个制作过程充满了乐趣,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都融进路烛里了。

竹简蜡烛,就是煤油路烛,所用的燃料是煤油,没有电灯的时候,煤油是照明的燃料,比较紧缺,人们都舍不得用煤油做路烛;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有了电灯以后,才有多余的煤油用于娱乐。

恩施习俗特色作文

恩施习俗特色作文

恩施习俗特色作文
恩施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古老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恩施人热情好客,如果你到了恩施,就会看到许多好客的人在迎接你,他们会带你去做客,让你吃到最好的食物。

恩施的土家女儿会就是一种特别有趣的待客方式。

姑娘们要在自己家举办“女儿会”,她们要用各种蔬菜、水果做许多可口
的菜。

到了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整个场面非常热闹。

土家女儿会有一种独特的娱乐方式——跳方歌。

每当到了“女儿会”上,姑娘们就会跳起方歌。

方歌是由许多人唱成一首歌,大家围着一个圆圈跳起舞蹈。

跳舞时,姑娘们穿着自己做的美丽衣服,把头发高高地挽起,戴着漂亮的头饰。

方歌有很多种,但最有特色的就是“转转转”了。

“转转转”是土家姑娘们在跳
完方歌后,接着又跳起了舞蹈。

姑娘们围成一个圈跳舞时非常有趣,她们让一些人站在圆圈中间,而另一些人则站在圆圈旁边跳舞。

—— 1 —1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过年风俗500字作文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过年风俗500字作文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过年风俗500字作文篇1:标题: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过年风俗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过年的风俗可有趣啦!就像我们平时玩的捉迷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秘密基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习俗。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过年的那些事儿。

“妈妈,恩施过年有什么特别的吗?”我好奇地问妈妈。

妈妈笑着说:“当然啦,恩施的过年就像一场盛大的宴会,每个人都是主角。

”“哇,那我们快去看看吧!”我兴奋地跳了起来。

首先,恩施的过年得从腊月开始说起。

腊月就像一个倒计时,大家都在准备过年的“道具”。

家家户户都会做一种叫做“糍粑”的食物,它软软的,黏黏的,就像我们玩的橡皮泥。

妈妈说,糍粑是土家族的传统美食,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爸爸,糍粑是怎么做的呀?”我好奇地问爸爸。

爸爸一边揉着糯米团,一边说:“这可是个技术活儿,要先把糯米蒸熟,然后用力揉成团,最后再压成饼。

”我看着爸爸手里的糯米团,就像一个白色的小雪球,忍不住也想试试。

结果,我揉出来的糍粑就像一个歪歪扭扭的小怪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到了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那声音就像天上的雷公在打鼓,轰隆隆的,把年兽都吓跑了。

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就是放烟花,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就像天上的星星在跳舞,美极了。

“妈妈,为什么我们要放鞭炮和烟花呢?”我好奇地问。

妈妈笑着说:“这是为了驱赶不好的东西,迎接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我们穿上新衣服,就像换了一身新装备的小战士,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土家族的长辈们会给我们压岁钱,那可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可以买好多好吃的和好玩的。

“谢谢爷爷,祝您新年快乐!”我高兴地接过压岁钱。

最有趣的是,恩施过年还有“跳花灯”的习俗。

人们会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戴上面具,就像一群快乐的小精灵,在村子里跳来跳去,可好玩了。

“妈妈,我也想跳花灯!”我兴奋地说。

妈妈笑着说:“好呀,等会儿我教你。

”恩施的过年风俗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宝箱,里面装满了快乐和惊喜。

恩施市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

 恩施市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

恩施市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恩施市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遗产的地区。

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人们热爱并保留着多种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

这些活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传承了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现在,请随我一起走进恩施市,亲身体验这些令人心旷神怡的传统节日与民俗庆典。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恩施市,春节的庆祝活动异常热闹。

人们从家家户户开始,开始打扫房屋、贴春联、剪窗花,为迎接新年做好准备。

到了除夕之夜,家家户户会点燃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同时还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除了家庭活动,恩施市还会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如歌舞表演、戏曲展演等,供市民和游客观赏。

此外,传统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表演也是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恩施市重要的纪念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献花、上香,并祭拜祖先。

而在恩施市,清明节还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庆典——踏青。

踏青是指人们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踏上山间田园,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在踏青的过程中,人们会结伴而行,边走边欢唱、品味美食,在欢笑声中留下难忘的回忆。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是恩施市一年一度的盛事。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以纪念伟大的屈原。

恩施市的端午节庆祝活动非常热闹,每年都有大规模的龙舟比赛。

来自各个地方的选手会带着骚动和热情,聚集在恩施市的江河湖泊上竞渡,场面非常壮观。

此外,人们还会在门口挂上艾叶,据说可以驱邪避疫,保佑家庭平安健康。

秋分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恩施市广大农民朋友们期盼已久的节日。

秋分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在这一天,人们会感恩大地的恩赐,同时祈求来年的丰收。

在恩施市的农村地区,人们会组织丰收庆典,表演农耕歌舞、乡土剧等,以展示当地农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各类农田竞赛,如手摇风车比赛、谷物称重竞赛等,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除了上述传统节日外,恩施市还有许多其他民俗庆典,如元宵节、中秋节、七夕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施土家族元宵节纪实
在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人们热衷于过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预示着要开始春天的耕耘和劳作,所以人们要抓住最后的机会狂欢。

与全国各地异彩纷呈的元宵节习俗相比,恩施土家族地区乡村里的元宵节显得古朴而豪放。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灯火通明,色彩与声音并重,使寂静的山区有了喧闹的气息。

放路烛、耍毛狗子
正月十五白天,一家人要去长辈家过十五,大鱼大肉、欢声笑语。

到了傍晚掌灯时分,不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到自己家,点亮室内室外所有的灯,将家附近照得亮堂堂的。

不仅如此,人们还要准备耍毛狗子(野生动物,和狗差不多大小)和放路烛,这是十五晚上的重头戏。

在天黑之前,大人小孩儿都会为了晚上的放灯而忙活,俗话说十五晚上的灯,这里的灯包含的内容有三:一是点亮家里所有的灯;二是放路烛,即在家门前的平地或路边摆放数十根蜡烛,范围长达20~50米地段;三是搭毛狗子棚,准备用来点篝火,耍毛狗子。

主要的准备工作是自制路烛,这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事情,而大人们也会表现出童趣,和孩子们一起加入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

为什么叫做路烛呢?这是根据其燃放的位置决定的,地点都在场坝前、大路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路烛的种类增多了,形态在变化,笔者所见的有三种,即松香路烛、竹筒路烛和蜡烛。

前两种都是以前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自制的,而蜡烛则是在最近几年新出现的。

虽然形制不同,但从民俗角度来说,都是作为路烛这种符号在元宵节晚上燃烧的,是一个特定民族的特定节日的表征。

松香就是松树油,干了以后结成白色的颗粒,大人小孩儿满山去寻找松香,在空地上一点一点地燃烧,然后用裹了一层棉花的小棍去浇裹烧化了的黑色松香油,等松香粘在小棍上冷却后就成了一支路烛。

听着松香融化的嘶嘶响声,闻着松香的迷人香味,整个制作过程充满了乐趣,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都融进路烛里了。

竹简蜡烛,就是煤油路烛,所用的燃料是煤油,没有电灯的时候,煤油是照明的燃料,比较紧缺,人们都舍不得用煤油做路烛;而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有了电灯以后,才有多余的煤油用于娱乐。

做竹筒路烛时,大人们把直径约2厘米的竹子砍成一尺来长的小竹简,保证每支都有竹节,便于装油。

小孩子用煤纸搓成灯芯,卷成圆形后塞在竹筒顶端,再倒上煤油,一支路烛就做好了,插放到指定位置。

路烛的支数是有讲究的,做12支象征月月顺利;做15支代表当日正好是过十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20支等。

在人们的心目中总会有这样一种信念:放路烛可以保佑来年吉利、顺心。

路烛做好以后,放在家门口平坦的地方插好,或场坝前,或大路边,并且要放在方便河对岸的人观看的地方,以便入夜点燃路灯后对面的人好观看。

搭毛狗子棚也是全家老小齐上阵,捡来干枯的树枝丫,竹枝以及杉树和女贞树等能炸得噼里啪啦响的树枝搭在一起,搭成一人高左右的棚子,这种棚子多是相邻的几家共同搭建的,一般搭在屋外空旷高远的地方,为了避免火灾,也方便对岸的人观看。

因为当地都是依山势地形而建的村落,人家多在沿河两岸,所以能清楚地看到对面点亮的灯。

入夜时分,七八点左右是最热闹的,夜幕开始前大家都跃跃欲试,有点迫不及待,只要有一家开始放鞭炮、放路烛,左邻右舍和对面的人家就陆续开始行动,那种心情是兴奋和神圣的。

路烛点燃后,人们在夜色中、鞭炮声中感受自家的路烛,看着旺盛的小火苗,就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勇气。

遥望对面丛林中露出的一排排火蛇,感受到的是土家山寨宁静而热烈的氛围,是土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土家人来说,闹元宵最热闹的事情就是耍毛狗了。

路烛点好以后,人们再去点准备好的毛拘子棚,看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一边不断地往火里面扔大爆竹,添柴火,一边喊着越烧越旺啊,炸死你!炸死你(指跳蚤)。

噼里啪啦的响声,四射的火光,与周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相互映衬。

同时人们还不断地观望着,与附近或者河对岸的火相比,看谁家的火燃得高,持续的时间长。

最有趣的是连喊带骂地朝着对门耍毛狗子,要有喊、赶的意思。

起初耍毛拘子是为了赶走狐狸,后来纯属娱乐。

这边的喊:毛拘子耍吙,毛狗子耍吙。

××(人名),你屋里粑粑蒸不上气哦!那边的回:毛狗子耍吙,毛狗子耍吙,对门的粑粑蒸不上气,毛拘子跑来放个屁。

附近和对门的人相互应答、相互驱赶、相互调侃,是最生动的民俗节日语言,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无论怎么说对方都不会生气。

十五闹元宵的狂欢就在这样的呼喊声中闹到了高潮。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民俗活动呢?据说很早以前,土家人的先人们以为毛拘聪明伶俐,就把它当作最好的朋友请到家里来做客。

毛拘吃饱喝足后依然不满足,走的时候还偷了土家人的鸡,先人发现后就不再和它交朋友了。

可毛拘的本性难移,还是常常来偷先人的鸡子。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先人们都出去耍狮子,家里无人看守,毛拘就乘机偷光了先人的鸡,先人回来后很恼火,找到毛狗住的地方一把火烧了它的老窝。

从那以后,村里就六畜兴旺平安无事了,这样就有了正月十五赶毛狗的风俗。

遗留到现在,也是人们用火和喊声表达最朴实的愿望:驱逐野兽,保护家禽家畜兴旺。

可见,用毛拘子棚烧起的火既是元宵节的灯在土家族地区的一种特殊替代,又是一种象征,象征人们驱害求吉的心理。

吃汤圆、年根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是元宵,在恩施土家族地区叫汤圆,多是家庭手工做的。

先将粘米和糯米混合磨成米浆,用包袱吊着过滤,把水分流干,当地叫做吊浆,然后摊开晒干以便保管。

吃的时候将吊浆加水揉到一定湿度,搓成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团儿,分为有馅儿的和无馅儿的,馅儿一般是红糖、白糖。

十五晚上放路烛、耍毛拘过后,一家人围着火炕,煮上一锅酿好的醪糟,熬出香味来,同时揉吊浆、搓汤圆。

一次可以搓两个,汤圆在手心滚动,软软的、滑滑的,不知不觉间已成型,就可以丢进锅里煮了。

正月十五月圆之夜吃汤圆,碗里的汤圆与天上的月亮浑然一体了,勾起了人们对月亮无限的遐想,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希望,土家人希望在第一个月圆之夜事事都圆了,那以后也就都能顺心圆满了,正如周必大诗称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也似乎有将汤圆比明月的意思。

土家族的元宵节饮食习俗除了汤圆外,最具特色的是年根猪尾巴。

一根完整的猪尾巴,是必不可少的。

女主人要像准备年夜饭一样做一桌菜,这顿饭可以白天吃,也可以晚上吃,根据每家的不同情况而定,但无论怎样,必不可少的食物是年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