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规范化诊疗规范(2011年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
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年(卷),期】2012(7)1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卫生部启动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
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总页数】1页(P46-46)
【关键词】卫生部办公厅;诊疗规范;癌症疼痛;规范化治疗;诊疗体系;重大疾病;生存质量;肿瘤患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
【相关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2年版)的通知 [J], ;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 [J], ;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2年版)的通知 [J],
4.解读卫生部《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J], 于世英
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诊疗要求规范(2011年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
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
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
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
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
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
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s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
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
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
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
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
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
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
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
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
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
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
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s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
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
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
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
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
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摘自: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影响疼痛的因素
衰弱的症状 治疗副作用 非癌症疾病 癌症
躯体来源 失去社会地位 失去工作(威信、收入) 家庭中的地位 压抑 慢性疲劳、失眠 身体变形 官僚作风造成失误 朋友不探视 推迟诊断 庸医 治疗失效
塞来昔布
非诺洛芬 意施丁
100~200mg/12h
200~400g/4~6h 25~75mg/12h
<400mg
<3.2g <200mg
阿片类药物
• 癌痛治疗的基础药物
• 无剂量极限性(天花板效应)
• 剂量滴定个体差异明显
• 首选无创途径给药
阿片类药与阿片受体作用特点
受体类型 药 物 吗啡 羟考酮 芬太尼 美沙酮 派替定 μ +++ +++ +++ +++ + κ + ++ + δ + + + +++ -
200mg
非胃肠道:口服=1:1.2 吗啡(口服):可待因(口服)=1:6.5
吗啡(口服):羟考酮(口服)=1.52:1 芬太尼透皮贴剂μg/h,q72h剂量 =1/2 ×口服吗啡mg/d剂量
羟考酮
10mg
芬太尼透皮贴剂 25μg/h(透皮吸收)
阿片类药初始剂量滴定(NCCN)
疼痛评分≧4 或 出现未控疼痛的临床指征 (未达到患者的目标)
奥施康定
独特ACROCONTIN™控释技术:双相释放
Mandema JW et al.Br J Pharmacol 1996;42:747-56.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
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
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
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
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
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
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s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
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
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
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
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
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
疼痛2011解读2
疼痛2011解读2卫生部《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解读∙发布日期:2012-04-17∙出处:∙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肿瘤内科闵大六∙对应指南: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2011-1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MINISTRY OF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解读下载:为提高我国癌痛规范化诊疗水平,卫生部于去年底正式颁布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该规范充分汲取《WHO癌痛三阶梯指南》和《NCCN成人癌痛指南》的精髓,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癌痛诊疗规范。
现将其要点解读如下:一、癌痛治疗的重要性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癌痛会使患者感到不适,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二、癌痛病因、发生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性因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因素所致;3.非肿瘤性因素: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
(二)癌痛发生机制与分类1.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前者是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又可分为躯体痛和内脏痛。
后者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2.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三、癌痛评估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
癌症疼痛评估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四项原则。
(一)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相当于NCCN指南中的癌痛筛查。
常规评估应在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评估时注意排除肿瘤急症所致的疼痛。
(二)量化评估是用量化标准来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重点评估最近24小时内患者最严重和最轻的疼痛程度。
卫生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标准(2011版)
附件:卫生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标准(2011年版)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肿瘤性疾病诊疗行为,提高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改善对肿瘤患者的医疗服务,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制定本标准。
一、科室基本标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疼痛科或者晚期肿瘤治疗、临终关怀相关科室。
(一)肿瘤科。
1.三级肿瘤专科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1)开展肿瘤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30张,年收治中晚期肿瘤患者800例次以上,能够为肿瘤患者提供规范化疼痛治疗;(2)具有独立设置的肿瘤科门诊,能够为癌痛患者提供门诊服务,年开展癌痛治疗240例或1500例次以上;(3)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肿瘤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4)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每年培训5名以上癌痛治疗医师、6名以上癌痛治疗护士的能力。
2.二级肿瘤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1)开展肿瘤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20张,年收治晚期肿瘤患者400例次以上,能够为肿瘤患者提供规范化疼痛治疗;(2)具有独立设置的肿瘤科门诊,能够为癌痛患者提供门诊服务,年开展癌痛治疗150例或900例次以上;(3)技术水平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4)具有培训同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经验和能力。
(二)疼痛科。
开展疼痛科临床诊疗工作2年以上,设置疼痛科门诊。
1.三级医院疼痛科门诊能够独立开展癌痛治疗等工作,每年开展癌痛治疗150例或1000例次以上;或者疼痛科每年收治癌痛患者50例以上;具有年培训3名以上癌痛治疗医师、4名以上癌痛治疗护士的能力。
2.二级医院疼痛科门诊能够独立开展癌痛治疗等工作,每年开展癌痛治疗80例或500例次;具有培训同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经验和能力。
(三)其他晚期肿瘤治疗及临终关怀相关科室参照上述标准。
二、人员基本标准(一)三级医院至少有5名医护人员专职负责癌痛评估与治疗工作,其中至少有2名医师、3名护士。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癌痛规范化诊治
癌痛程度量化评估原则
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 数字分级法 (NRS)
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
癌性疼痛的治疗
癌性疼痛的治疗不应该是单纯止痛治疗
综合治疗
病因治疗 疼痛治疗 ຫໍສະໝຸດ 理治疗癌痛的病因治疗手术治疗 凡适合手术切除的原发与继发性肿
瘤均应切除。
放射治疗 有些对放射治疗敏感的肿瘤(如鳞状
上皮癌),通过放疗可使肿瘤缩小或消失, 也可达到止痛的目的。
阿片类药物
—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 短效阿片类:吗啡即释片 长效阿片类: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 剂等 供选择种类多、剂型也多 无剂量极限性(无天花板效应) 剂量滴定个体差异明显 首选口服途径给药
根据患者疼痛强度、性质,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对药 物的耐受性、偏爱性、经 济承受能力,个体化的选 择药物,确定剂量
对麻醉药品的敏感度个体间 差异很大,所以阿片类药物 并没有标准用量
凡能使疼痛得到缓解并且副 反应最低的剂量就是最佳剂 量
对用止痛药的患者要注意监护,密切观察其反应 目的:患者获得最佳疗效而发生的副作用最小,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止痛药物分类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作用机制:减少感觉伤害性刺激,达到止痛效果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
前列腺素+白三烯
NSAIDs
(-) 疼痛刺激向神经传递
阿片类药物 作用机制:与感觉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P物质
释放,阻断疼痛感觉传入大脑,达到止痛效果
非阿片类药物
癌瘤侵犯骨骼 骨膜内存在与痛觉有关的感觉神经末梢, 骨髓中也有感觉神经纤维。
癌瘤本身分泌致痛物质 癌瘤坏死崩解释放前列腺素、肽类等致 痛物质。
癌痛规范化治疗
疼痛患者筛查接诊流程
新
入
护士
院
站
患
者
完成入院手续
责任护士 疼痛筛查
疼痛患者 无痛患者
BPI表 由疼痛护士进 行全面评估、 登记、沟通
主管医生进行疼 痛诊断治疗
宣教
治疗 再评估
<#>
把握阿片类药物评估时间
• 芬太尼贴剂12~18h后评估 • 静脉注射15分钟时评估 • 皮下注射30分钟时评估 • 口服吗啡60分钟时评估
✓ 口服首选 ✓ 按时给药 ✓ 按阶梯给药 ✓ 个体化 ✓ 注意细节
• 以患者为中心,五大原则之下
• 选择用合适的药品
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副作用低
• 给患者充分的镇痛
通过规范流程寻找出适合患者的剂量。 (护士的专业评估和医师的剂量调整)
规范的流程
1.疼痛评估(疼痛的筛查、护理) 2.滴定--恰当的剂量 首先要做阿片滴定 !(用多少有效?)
WHO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改进的)
按阶梯给药
重度疼痛 中度疼痛 轻度疼痛
强阿片类药物(吗啡为代表)
中、重度疼痛均用强±阿非甾片体类抗药炎药物
±辅助药物
直弱接2化0用1第低2年二剂中E弱阶量度A阿梯强疼P片C弱类阿痛±癌药阿非片±物痛甾辅片类(体助指可类药抗药南待炎物药物因药:为物代表)
非甾体抗炎药±辅助药物 (阿司匹林为代表)
滴定------阿片耐受
按美国FDA标准,阿片耐受是指: 1. 已经按时服用阿片类药物至少1 周以上 2. 每日阿片总量至少是:
1. 口服吗啡60 mg 2. 羟考酮30 mg 3. 芬太尼贴剂25 ug/h或其他等效药物 ■ 不符合上述阿片类药物耐受定义的患者,阿片类药物剂量未达到上述标准并持续1 周或更长时间的患者,仍作为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患者。
癌痛诊疗规范着眼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癌痛诊疗规范着眼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医师对止痛药物认知不足或缺乏使用经验,患者则视疼痛为不可避免的常态或担心止痛药物成瘾,种种原因导致癌痛治疗不充分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
日前,卫生部发布《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这是我国首次从政府层面,推出对癌痛规范化管理和诊疗的系统性方案,以期进一步规范癌痛诊疗行为,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癌痛诊疗规范着眼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报记者王丹□疼痛评估纳入护理记录医护人员应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规范》提出,癌症疼痛评估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原则。
其中,医护人员应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并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常规评估和针对患者主观感受的量化评估,并应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和记录的内容。
《规范》要求,医务人员应在24小时内对癌症患者疼痛及相关病情进行首次全面评估,包括疼痛发作情况、心理精神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等。
治疗过程中,应当在给予止痛治疗3天内或达到稳定缓解状态时进行再次全面评估,原则上不少于每月2次。
还应持续、动态评估患者的疼痛症状变化情况,在止痛治疗期间,应当记录用药种类及剂量滴定、疼痛程度及病情变化。
解读:此次《规范》的主要执笔人之一、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表示,世界卫生组织于1998年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与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并列。
但在此前的临床实践中,疼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此次是我国首次提出将癌症疼痛评估加入护理常规监测记录,其实是还“疼痛”应有的地位。
樊碧发说,及时、准确、全面评估癌痛,关系到疾病诊断、病情把握及治疗方案选择等诸多环节。
过去医务人员仅仅根据患者主观感受,简单化、经验化用药,导致治疗不规范且疗效不佳。
《规范》从行政高度,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提出明确要求,有利于提高相关人员对癌痛的重视,且将显著提高癌痛的规范化治疗水平。
超越三阶梯原则阿片类药物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病情足量使用《规范》指出,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降低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癌痛规范化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癌痛范例化诊疗范例版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 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 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 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 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 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 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 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 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 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 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 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幻觉痛、中枢 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 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 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 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 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
图1. 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
2.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 痛时的面部表情状态,对照《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见 图2)进行疼痛评估,适用于表达困难的患者,如儿童、老 年人,以及存在语言或文化差异或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
4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生高0不产中仅工资2艺料22高试2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荷试2,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卷,32调需3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工且25作尽52下可22都能护可地1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试求5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置。4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设3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癌痛规范化的全程管理
不推荐用于癌症的药物
× 哌替啶 ×混合激动-拮抗剂
(如地佐辛、布托啡诺) × 安慰剂
半衰期短,是镇痛的优选药物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adult cancer pain, 2013. Available at: /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f_guidelines.asp#supportive
癌痛规范化治疗
癌痛规范化的全程管理
全程管理的概念
全程管理是近几年规范化治疗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 定义:在慢性病治疗中,实行全程管理理念,使患者获得 更大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从(诊断—治疗—副作用处理—随访—生命终结)制定系
统长期的规范方案,终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随访
癌痛的全程管理
• 癌痛:可发生在癌症的每一个阶段 • 慢性疼痛、爆发痛 • 2004年,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 癌痛全程管理的目标: • 让“癌症患者全程充分无痛” • 生活舒适有质量 • 离世无痛苦、有尊严
癌痛对癌症患者及 其家属是一种折磨 癌痛对癌症 患者的影响 慢性剧烈疼痛得不 到缓解,会发展成 为顽固性癌痛,成 为一种疾病
加速肿瘤的发展 (影响睡眠、食欲 下降、免疫力下降)
导致患者自杀的重 要原因之一
癌痛全程管理是必要的!
4
癌痛的流行病学分析
在全球范围内,诸多癌症患者正在饱受疼痛的煎熬: WHO
无痛
每次后续随访时重 新筛查
预计会出现疼痛的 事件或操作
临床操作相关的疼 痛与焦虑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 Adult Cancer Pain. 2013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标准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 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 ;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 %-80 %,其中1/3 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 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 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 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 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 1 )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 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敏 、 常 疼 痛 、 规 止 痛 治疗 疗 效 不 佳 等 特 点 。慢 异 常 性疼 痛 与急性 疼 痛 的发 生 机 制 既 有 共性 也 有 差 异 。 慢性疼 痛 的发 生 , 伤 害感 受 性 疼 痛 的 基 本传 导 调 除 制过程 外 , 可表 现 出不 同于 急 性 疼 痛 的 神 经病 理 还 性疼 痛机 制 , 伤 害 感 受 器 过 度 兴 奋 、 损 神 经 异 如 受 位 电活动 、 觉 传 导 中枢 机 制 敏 感 性 过 度 增 强 、 痛 离 子通道 和受体 表达 异常 以及 中枢 神 经系统 重构 等 。
・
1 4・ 5
因素所 致 的疼痛 。
2 2 癌 痛 机 制 与 分 类 .
22 1 按 病 理生 理 学 机 制分 类 ..
主 要 分 为两 种 类
3 1 常规 评估 原 则 癌 痛 常 规 评 估 是 指 医 护人 员 . 主动 询 问癌 症 患 者 有 无 疼 痛 , 规 评 估 疼 痛 病 情 , 常
3类 :1 肿瘤 相 关 性 疼 痛 , () 因肿 瘤 直接 侵 犯 压 迫 局 部组织 、 瘤 转 移 累及 骨 等 组 织 所 致 。 ( ) 肿 瘤 肿 2抗 治疗相 关性 疼痛 , 常见 于手 术 、 伤 性 检 查 操作 、 创 放 射 治疗 以及 细胞 毒 化疗药 物治 疗后 产 生 。 ( ) 肿 3非 瘤 因素性 疼 痛 , 括 其 他 合 并 症 、 发 症 等 非 肿 瘤 包 并
型 : 害感 受 性 疼 痛 及 神 经 病 理 性 疼 痛 。 ( ) 害 伤 1伤 感 受性 疼 痛是 因有 害 刺 激作 用 于躯 体 或 脏 器 组 织 , 使 该结 构 受 损 而导 致 的 疼 痛 。伤 害 感 受 性 疼 痛 与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
三、癌痛评估
(四)动态评估原则 • 持续、动态评估疼痛症状变化情况并记录
– 疼痛程度、性质变化情况 – 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 – 疼痛减轻及加重因素 – 止痛治疗的不良反应
• 对于药物止痛治疗剂量滴定尤为重要
四、癌痛治疗
述
• 全球每天至少500万癌症患者在遭受疼痛折磨
• 癌痛可能发生在癌症的各个阶段
• 初诊癌症患者约有1/4出现疼痛
• 晚期患者约3/4伴有疼痛
• 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一、概
述
到200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 ——“让肿瘤患者无痛”
——(WHO-20世纪80年代)
一、概 无
述 痛
• 人与生俱来的基本状态,基本权利,基本要求 • 无痛简单的说就是: 无痛活动 无痛休息 无痛睡眠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年版)
潍坊医学院 王桂芝
“我是痛死的!”
——这是一个癌症患者的临终遗言
一、概
• 癌痛(cancer pain):
述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疼痛。
疼痛—难状之一
• 疼痛也是癌症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
•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概
最 痛
数字分级法(NRS)
视觉模拟量表法(VAS)
• 划一长线(一般为10cm),一端代表无痛, 另一端代表剧痛,让患者在线上的最能反应 自己疼痛程度之处划一交叉线
无痛
剧痛
• 由评估者据患者划“×”的位置测算其疼痛程度
三、癌痛评估
(二)量化评估原则 2.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 (Wong-Baker) 脸谱评分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
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
三、癌痛评估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
癌症疼痛评估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评估的原则。
(一)常规评估原则。
癌痛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常规评估疼痛病情,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
对于有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应当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和记录的内容。
疼痛常规评估应当鉴别疼痛爆发性发作的原因,例如需要特殊处理的病理性骨折、脑转移、感染以及肠梗阻等急症所致的疼痛。
(二)量化评估原则。
癌痛量化评估是指使用疼痛程度评估量表等量化标准来评估患者疼痛主观感受程度,需要患者密切配合。
量化评估疼痛时,应当重点评估最近24小时内患者最严重和最轻的疼痛程度,以及通常情况的疼痛程度。
量化评估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
癌痛量化评估通常使用数字分级法(NRS)、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及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三种方法。
1.数字分级法(NRS):使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见图1)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将疼痛程度用0-10个数字依次表示,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交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或由医护人员询问患者:你的疼痛有多严重?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选择相应的数字。
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10)。
图1. 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2.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时的面部表情状态,对照《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见图2)进行疼痛评估,适用于表达困难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以及存在语言或文化差异或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
图2.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3.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1)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2)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
(3)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三)全面评估原则。
癌痛全面评估是指对癌症患者疼痛病情及相关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病因及类型(躯体性、内脏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性质、加重或减轻的因素),止痛治疗情况,重要器官功能情况,心理精神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既往史(如精神病史,药物滥用史)等。
应当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首次全面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在给予止痛治疗3天内或达到稳定缓解状态时进行再次全面评估,原则上不少于2次/月。
癌痛全面评估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见附件1),评估疼痛及其对患者情绪、睡眠、活动能力、食欲、日常生活、行走能力、与他人交往等生活质量的影响。
应当重视和鼓励患者描述对止痛治疗的需求及顾虑,并根据患者病情和意愿,制定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最优化目标,进行个体化的疼痛治疗。
(四)动态评估原则。
癌痛动态评估是指持续、动态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变化情况,包括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变化情况,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减轻及加重因素,以及止痛治疗的不良反应等。
动态评估对于药物止痛治疗剂量滴定尤为重要。
在止痛治疗期间,应当记录用药种类及剂量滴定、疼痛程度及病情变化。
四、癌痛治疗(一)治疗原则。
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有效应用止痛治疗手段,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预防和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治疗方法。
癌痛的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止痛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癌症疼痛的病因进行治疗。
癌痛疼痛的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并发症等。
针对癌症患者给予抗癌治疗,如手术、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可能解除癌症疼痛。
2.药物止痛治疗。
(1)原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1)口服给药。
口服为最常见的给药途径。
对不宜口服病人可用其他给药途径,如吗啡皮下注射、病人自控镇痛,较方便的方法有透皮贴剂等。
2)按阶梯用药。
指应当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
①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
②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③重度疼痛:可选用强阿片类药,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如果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轻度和中度疼痛也可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
如果患者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抗惊厥类药物等。
3)按时用药。
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
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
目前,控缓释药物临床使用日益广泛,强调以控缓释阿片药物作为基础用药的止痛方法,在滴定和出现爆发痛时,可给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
4)个体化给药。
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药物剂量,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使用阿片类药物时,由于个体差异,阿片类药物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足够剂量药物,使疼痛得到缓解。
同时,还应鉴别是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考虑联合用药可能。
5)注意具体细节。
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情况,注意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
应当根据癌症患者疼痛的程度、性质、正在接受的治疗、伴随疾病等情况,合理选择止痛药物和辅助药物,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给药频率,防治不良反应,以期获得最佳止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是癌痛治疗的基本药物,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有相似的作用机制,具有止痛和抗炎作用,常用于缓解轻度疼痛,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缓解中、重度疼痛。
常用于癌痛治疗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布洛芬,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等。
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及使用持续时间相关。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日限制剂量为:布洛芬2400mg/d,对乙酰氨基酚2000mg/d,塞来昔布400mg/d。
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用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以上时,增加用药剂量并不能增强其止痛效果,但药物毒性反应将明显增加。
因此,如果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日用剂量已达到限制性用量时,应考虑更换为阿片类止痛药;如为联合用药,则只增加阿片类止痛药用药剂量。
2)阿片类药物。
是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
目前,临床上常用于癌痛治疗的短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即释片,长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
对于慢性癌痛治疗,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
长期用药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药,必要时可自控镇痛给药。
①初始剂量滴定。
阿片类止痛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称为剂量滴定。
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mg,Q4h;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1小时后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见表1),密切观察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
第一天治疗结束后,计算第二天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前24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
第二天治疗时,将计算所得次日总固定量分6次口服,次日滴定量为前24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
依法逐日调整剂量,直到疼痛评分稳定在0-3分。
如果出现不可控制的不良反应,疼痛强度﹤4,应该考虑将滴定剂量下调25%,并重新评价病情。
表1. 剂量滴定增加幅度参考标准对于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重度癌痛患者,推荐初始用药选择短效制剂,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平时,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
对于已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患者,根据患者疼痛强度,按照表1要求进行滴定。
对疼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控释剂作为背景给药,在此基础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爆发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