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气候成因综述

合集下载

副热带急流对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干旱的影响的研究资料和方法

副热带急流对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干旱的影响的研究资料和方法

副热带急流对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干旱的影响的研究资料和方法中国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北五省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递减。

此区域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年降水量大约400㎜以下,和北方地区大概以长城为界。

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为5.9毫米,是全国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根据Obasi]1[统计,在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中气象灾害引起的损失约占85% ,而干旱又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 左右。

我国将近有二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处在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而西北地区区域十分辽阔,是中国最大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其主要的天气气候特征是干旱,并且干旱发生频率高,干旱面积大,持续时间较长。

干旱天气往往给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是开发大西北、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主要制约因素]2[。

因此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发生的基本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和演化规律,对预测西北地区气候的变化趋势、应对干旱灾害发生时的对策和采取措施以及对西北地区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急流是指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30m/s,它的风速水平切变量为每100km 5m/s,垂直切变量级为每千米5~10m/s。

急流中心的长轴就是急流轴,沿着狭长的轴线上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风速的极大值中心,急流轴的在三维空间中呈准水平,多数轴线呈东西走向。

副热带西风急流是由哈德来环流上层支(或称向北支)携带低层大气在东风带中获得的地球角动量来维持的。

整个北半球的冬季副热带急流位于北纬20~30度。

见图一。

图一冬季副热带轴的主要活动区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重要环流系统]3[,是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定常中心区中强度最强的系统]5-4[,急流位置的季节性北跳和南退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8-6[。

干旱灾害及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研究综述

干旱灾害及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研究综述

干旱灾害及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研究综述作者:努尔沙吾列·哈斯木汉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21期努尔沙吾列·哈斯木汉(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摘要: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海洋上的温暖气流难以到达此处,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日益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干旱灾害频发。

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系统最脆弱的地区,加强对西北干旱灾害的研究,在能力技术范围内减轻环境的干旱程度是目前环境保护要重点关注的。

本文在对西北干旱问题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分析西北干旱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对策。

关键词:干旱灾害气候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c)-0123-011 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现状1.1 西北干旱区域分布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让这一称号大打折扣,西北干旱区域广阔,包括了内蒙古东部半干旱地区和宁夏、甘肃以及新疆等地,干旱的气候对当地对外交流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我国西北地区按照干旱程度可以非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首先,半干旱地区的草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还比较轻,但是降水量还是小于可能蒸发的水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

西北半干旱地区各年的降水量不稳定,经常发生自然灾害,但是海拔较高和水分条件好的地方生态环境还是比较好的。

其次,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和蒸发水分差值很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地基本上不能用于生产。

干旱地区的气候造成了大片荒漠化的存在,沙漠地区基本上没有绿色植物和河流,仅有少量荒漠化植被的存在和零星的绿洲,环境破坏极其严重。

1.2 频发的干旱灾害以往我国的干旱灾害主要发生于西北的干旱地区,但是最近西南地区也频发自然灾害,我国的贵州地区以及广西地区分别于2001年8月和2012年5月爆发了严重的干旱问题,重旱地区满足不了日常的饮水问题,更不用说农业灌溉问题,经济损失较为惨重。

西北地区气候成因(7篇)

西北地区气候成因(7篇)

西北地区气候成因(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西北地区气候成因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西北地区气候成因篇一一、资源1.地大大西北地域辽阔,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共计304.3万平方公里,占西部总面积的57.7%,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1.7%;人口约9000万,为全国的7%;人均土地面积3.8公顷(57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5倍:其中耕地1853万公顷(2.78亿亩),人均耕地0.21公顷(3.09亩),高于全国人均数一倍;草地6544万公顷(9.82亿亩),人均0.73公顷(10.91亩);林地1413万公顷(2.12亿亩)。

2.物博除土地资源外,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也很丰富,是中国日照时间最长的地区。

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矿藏,煤炭、石油、天然气均居全国最前列,镍、铜、铅、锌、铬等有色金属,钯、铱、锰、铍、锂、铌、钽等稀有金属,金、银、铂等贵金属,食盐、钾盐、硼、钠硝石等化工矿藏,以及石膏、石棉、云母、石灰石,硅等非金属矿藏,都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3.储运丰富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为33.7万亿元。

其中煤炭保有储量达30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陕西、新疆和宁夏。

石油储量为5.1亿吨,占全国陆上总储油量的近23%,新疆是我国21世纪的后备石油基地。

天然气储量为4354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储气量的58%,其中陕北的天然气储量居全国前列。

甘肃省的镍储量占到全国总镍储量的62%。

铂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7%。

中国钾盐储量的97%集中在青海省。

二、生态1.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西北地区由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全年降水量多数在500毫米以下,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黄土高原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柴达木盆地在200毫米以下,河西走廊少于100毫米,敦煌只有29.5毫米,吐鲁番不足20毫米,若羌10.9毫米,几乎终年无雨。

西北地区与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明显的差异。

西北地区气候的显著特征

西北地区气候的显著特征

西北地区气候的显著特征1、大西北气候特点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

西部地区仅东南部少数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由于气候干旱,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

西北地区大部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局部属于高寒气候。

吐鲁番盆地为全国夏季最热的地区。

托克逊为全国降水最少的地区。

(1)西北地区气候的显著特征扩展资料:西北地区富含石油、煤炭、天然气、镍、粕、钾盐等矿产资源,著名的有克拉玛依油田、榆林煤矿等。

西北地区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为33.7万亿元。

其中煤炭保有储量达300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

石油储量为5.1亿吨,占全中国陆上总储油量的近2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21世纪的后备石油基地。

天然气储量为4354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储气量的58%,其中陕北的天然气储量居全国前列。

甘肃省的镍储量占到全国总镍储量的62%。

粕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7%。

中国钾盐储量的97%集中在青海省。

2、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类型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在青海新疆甘肃等属于或者靠近青藏高原的地区气候属于高原气候其共同特点就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冬冷夏热年温差和日温差均很大3、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什么?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再加上高原、山地地形较高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导致本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广袤和戈壁沙滩的景观。

东南部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

吐鲁番盆地为全国夏季最热的地区。

托克逊为全国降水最少的地区。

西北地区地形包括天山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原始森林、阿尔泰山脉、大巴山脉、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等。

西北地区风沙活动频繁的原因

西北地区风沙活动频繁的原因

西北地区风沙活动频繁的原因以西北地区风沙活动频繁的原因为题,我们将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

西北地区地理环境是风沙活动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西北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存在大量的沙漠、戈壁和盐碱地等地貌类型。

这些地形特征使得地表裸露,容易形成沙尘。

此外,西北地区还有一些天然和人为形成的风口,如独立峰、峡谷等地方,这些地方风力较强,容易形成风沙。

西北地区气候条件也是风沙活动频繁的重要原因。

西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地表水资源匮乏。

干燥的气候使得地表土壤缺水,容易产生干旱裸露地表,进而形成沙尘。

此外,西北地区还有强烈的季风影响,季风在春季和秋季带来强风,这些风力较大的季风会携带大量的沙尘,造成风沙活动频繁。

人类活动也对西北地区风沙活动的频繁发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西北地区的人类活动增加,大量的工厂、建筑工地和道路施工等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

这些人类活动导致大量的地表裸露,增加了风沙产生的机会。

同时,农业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西北地区农业以灌溉农业为主,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导致大量的土地干旱裸露,容易形成沙尘。

总的来说,西北地区风沙活动频繁的原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因素使得西北地区形成了适宜风沙活动频繁发生的自然条件,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风沙的产生。

为了减少风沙活动的频繁发生,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的实施。

只有综合治理,才能有效减轻风沙对西北地区的影响。

中国地理分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中国地理分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图为被沙漠侵蚀的石羊河。
材料二
随着石羊河中上游来水量减少,
下游民勤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导
致民勤绿洲不断退化,差一点遭
沙漠包围。武威是河西人口最多
的城市,这些年来在从石羊河上
游古浪县城到市区所在地凉州区
布局了众多产业园区和大中城镇,
再加上原有的大片农业区,这一
地区的耗水增多、打井数量增加,
导致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说出近20年来新疆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简要分析新疆种植 业内部结构作如此调整的理由。
1.近20 年来新疆在不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表1是1990和2006 年的农业结构对比,表2是种植业内部结构的对比。
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是: 种植业、林业所占比重小 幅下降,牧业比重略有上 升;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 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 上升。 调整的理由:新疆经济作 物品质好,在市场上具有 竞争优势;廉价劳动力丰 富;经济效益比粮食作物 高;经济作物需水量比粮 食作物少,可节省水资源。
这种过度开发的代价是下游民勤 的快速沙漠化,为此温家宝曾经 发出“不要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 布泊”的呼声。
民勤年沙暴日50天以上,而安西8级 以上大风的风日一年有80天,有 “风库”之称。走廊风向多变。武 威、民勤一带以西北风为主;嘉峪
关以西的玉门、安西、敦煌等地,
以东北风和东风为主。
人为原因:
1.中上游用水过度. 2.过度开采地下水. 3.滥砍乱伐,过度樵采.
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例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绿洲周围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丌当使得河流下游戒者扇缘植被缺乏水原而生长衰退加上樵柴破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西北干旱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精)

西北干旱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精)

西北干旱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西北干旱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3.8%,在行政上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北部大兴安岭山区例外)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区例外)的绝大部分以及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和河北省的坝上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地理环境在晚白垩纪早第三纪时即已初步形成,其后经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干旱程度更为加剧,逐步形成现有的特殊地理环境。

在这片辽阔的地域上,土地、矿产、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丰富,也有一部分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广泛加以开发利用,建立起不少肥沃农田和丰盛牧场。

这里地旷人稀,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荒凉贫瘠的沙质荒漠(沙漠)和石质荒漠(戈壁)广泛分布,还存在许多严重的自然灾害,例如干旱、盐碱、风沙等。

在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极易导致土地退化和生产力降低。

西北干旱区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在干旱少雨,寒暑剧变,风多沙大、太阳辐射强。

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并从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减少(新疆西部例外),苏尼特左旗——百灵庙——鄂托克旗——盐池一线以东,一般年降水量300~400毫米,干燥度1.5~2.0,属半干旱地区,天然植被主要为干草原,自古是我国最好的牧场;也可勉强进行旱作农业,但“十年九旱”,产量很不稳定,并易形成严重的沙漠化问题。

该线与贺兰山一线之间,年降水量200~300毫米,干燥度2.0~4.0,天然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农耕必须灌溉。

贺兰山以西的广大荒漠地区,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干燥度大于4.0,农作物每年必须灌溉3~4次以上,植树种草也需多次浇水。

本区的降水变率极大,往往连续几个月至半年以上滴雨不降,四五月间及六月初的春早和“卡脖”旱尤为严重;但在夏、秋季一二天内即可降下全年总雨量1/2乃至2/3的暴雨,有时甚至形成洪水灾害。

由于干旱少雨,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

【区域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区域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区域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考点预测1.干旱的西北地区(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西部地形以山地和盆地为主,表现为“三山夹两盆”的分布特点,东部地形以内蒙古高原为主。

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地区的河流很少,且多为内流河,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位于该区。

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东西距离很长;②区内高原面积广大,有大兴安岭等山脉与东部平原相隔,这种位置和地形决定了从海洋上吹来的夏季风携带的湿润气流基本不能到达这里,而且,越往西距离海洋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小,因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2)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受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和干湿状况的逐渐变化),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风蚀作用显著,西部有浩瀚的戈壁、沙漠,盆地边缘出现星星点点的绿洲。

②由东向西,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③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④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2.高寒的青藏地区(1)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①地形——主要是青藏高原,而且高原上分布有许多高大山脉。

②气候——主要是高原山地气候。

③河湖——是许多大江大湖的发源地,拥有世界上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湖区。

其中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2)主要自然特征——高寒。

①高——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高山,大都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部边缘。

②寒——海拔高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原因。

由于气候寒冷,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3)青藏地区的资源:①太阳能:本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的透明度好,水汽含量少,阳光穿过大气时损耗少,直接辐射较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我国太阳能辐射最多的地区。

拉萨因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被称为“日光城”。

②地热:本区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下岩浆活动频繁,因此地热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

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乌鲁木齐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 花、瓜果的生产。
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
• 仙人掌粗大的茎是贮存水分 的地方,叶子退化成针状是 为了减少水的蒸腾。
• 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 抬起屁股是为了让凝结 在身上的水沿着身体流 到嘴里,这是它们获得 水分的主要方法。
根据乌鲁木齐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曲线图和日温差表分析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1全年降水量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P83读图分析: • (1)在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找出年降水量 小于400毫米(干旱、半干旱)的地区。
(1)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 一线以西以北的地区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 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 高原大部分 ••(2) 分析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为什么降 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 水稀少? 原西北部
西北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乌鲁木齐2004年7月1日至7月6日 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表格
7月 1日 最 高 气 温 最 低 气 温 33 ℃ 7月 2日 34 ℃ 7月 3日 36 ℃ 7月 4日 37 ℃ 7月 5日 36 ℃ 7月 6日 36 ℃
10 ℃
13 ℃
13 ℃
12 ℃
10 ℃Biblioteka 11 ℃任务二:根据乌鲁木齐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曲线 图和日温差表,分析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
• 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 点: 稀少 (1)全年降水量______ ,降水集 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 寒冷 ,夏季____ 炎热, (2)冬季_____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很大 ,但日照充沛。 ______

青海气候以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

青海气候以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

青海气候以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青海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中国内陆高原的一部分,因此其气候受到高原大陆性气候的主要影响。

在青海,干旱是其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本文中,将介绍青海气候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

一、青海气候特点青海气候受到高原大陆性气候的影响,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干燥:由于地处内陆高原,缺乏海洋影响,青海气候极其干燥。

年降水量相对较低,且年降水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这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干燥,水资源匮乏,限制了农业和人类生活发展。

2. 寒冷:由于高原地理条件,青海冬季长、夏季短,气温较低。

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且海拔较高的山区寒冷程度更甚。

这对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提出了挑战。

3. 昼夜温差大:青海气候昼夜温差大是由于高原的地形和地理位置造成的。

白天阳光辐射强烈,气温较高,而夜晚由于高原地形的影响,热量散失较快,导致气温骤降。

昼夜温差大不仅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也对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产生影响。

二、影响因素青海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海拔高度、云量、气流等。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因素:1. 地理位置: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处于亚洲腹地,远离海洋。

这使得青海在季风和连续水汽输送方面受到限制,导致其干旱气候的形成。

2. 地形:青海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脉、盆地等。

其中,高原地形是青海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原地貌导致气温变化快、昼夜温差大,同时也妨碍了水汽的输送,加剧了干旱程度。

3. 海拔高度:青海地势较高,平均海拔约2800米。

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气候变得更加干燥和寒冷。

高山地区还经常出现大风、雨雪和冰雹等极端天气现象。

三、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青海干旱气候对该地区的生态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生态影响:干旱气候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导致植被稀疏,草原退化和沙漠化现象普遍。

这对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挑战,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维持和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地形特征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吐鲁番盆地
呼伦贝尔高原
河套平原
东部是内蒙古高原
西部是盆地和山地相间分布 (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河西走廊
贺兰山
宁夏平原
内蒙古高原起伏和缓、开阔坦荡; 塔里木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地形闭塞,多风积地貌(如沙丘);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有山间豁口,是半封闭盆地,多风蚀地貌 (如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风蚀洼地等); 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东段南侧,是一个断裂陷落盆地,盆地中 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是我国陆地上的最低处
设计省份: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天津、北京、河北、 辽宁、吉林、黑龙江
内蒙古牧场防护林 宁夏盐池牧场防护林
甘肃张掖农田防护林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 绿洲边缘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
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
(4)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5)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 源问题
五、西北的矿藏和工业
1、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分布
西北地区主要矿产
3 克拉玛依 塔里木 5 白云鄂博 2 霍林河 1
玉门4
6 金昌
2、主要工业中心——包头钢铁,玉门、克拉玛依的石 油,金昌的有色金属
六、城镇和铁路
1、城镇: 择水而居--呈点状或带状(分布在绿洲上) 2、铁路: 择水而走--兰新线和包兰线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2、气候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年降水量由东 往西逐渐减少,新疆塔里 木盆地降水甚少,吐鲁番 的托克逊降水全国最少。 准噶尔盆地受西风影响, 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 汽可以进入盆地内部,降 水稍多。 本区冬冷夏热,气温 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且由 东往西逐渐增大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地面降水少于正常值,导致土地干旱、水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自然现象。

干旱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农业、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损失,更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存。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干旱的成因及应对措施,以增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一、干旱的成因1. 气候因素:高温干燥是导致地区干旱的主要气候因素。

当气压高、湿度低、降水少且不均匀分布时,容易形成干旱。

2. 地貌因素:地势高低不平、植被覆盖率低、土质贫瘠等地貌因素都会加剧一个地区的干旱程度。

3. 人为因素:人类的生产活动、工业排放、乱砍滥伐等行为也会对地球的气候环境造成破坏,导致干旱的发生。

二、干旱的应对措施1. 降雨增雨:利用科技手段增加降雨量,比如云雾消融技术、人工增雨等,来减轻干旱给地区带来的影响。

2. 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浪费,增加水资源的再生利用。

3. 植被恢复: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来提高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

4. 节约用水: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倡节水意识,采取减少用水、改进农业灌溉方式等措施来保护水资源。

5. 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救灾体系和干旱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救援措施,保障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干旱的成因及应对措施,还需要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来深入了解干旱对地区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只有深入了解干旱的特点及其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共529字】第二篇示例: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干旱是指一定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稀少或者没有降水的气候现象,这种气候现象会给社会经济和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干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了解干旱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减轻干旱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中干旱成因主要是由于降水不足和蒸发量大,导致河流、湖
泊等水源减少甚至干涸。

而应对干旱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形成原因。

主要由于降水少、蒸发量大、人为因素导致,如过度抽取
地下水、砍伐森林等,造成地表贮水能力下降。

措施。

1. 生物措施: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比如在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建立一些
小型的水库或人工湖泊,存储一定的雨水,同时开辟植被繁茂、水源
涵养齐全的天然草地,提升生态环境,保证雨季的降水可以顺利进入
水库,延长雨水渗入地下的时间,储存的水分不至于因为雨过地皮湿
而浪费掉。

在春旱严重的季节里从水库提取一定比例的库水喷洒周围
土地以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减缓蒸发量的方式效果显著。

还可以建设
雨水收集系统,增加可用水源。

2. 农业节水措施:发展耐旱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同时采取轮作休耕的方式,减少耕地破坏和资源浪费。

3. 工业节水措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率。

4. 生态治理:保护和恢复植被,防止土地荒漠化,通过植树造林等方
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以上措施都可以有效地应对干旱问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
适的措施来缓解干旱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下我国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下我国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下我国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我国西北干旱区域则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西北干旱区域的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分析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西北干旱区域降水量减少。

气候变暖使得大气中水分的蒸发速度加快,从而导致西北干旱区域的降水量减少。

由于降水减少,土壤中含水量降低,草地植被的生物量也随之减少。

缺乏充足的水分供应,草地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了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西北干旱区域的温度升高。

气候变暖使得西北干旱区域的地表温度升高,这会加剧土壤水分的蒸发速度。

高温还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使得草地植被的生长受到严重限制。

由于草地植被的减少,土壤表面的暴露程度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土壤的水分流失和侵蚀加剧,草地的退化速度加快。

第三,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西北干旱区域的风沙土壤侵蚀。

气候变暖导致西北干旱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下降,而植被的减少会使得土壤表面裸露程度增加,同时也减少了土壤的粘结力和抵抗腐蚀能力。

在风力的作用下,这些裸露的土壤颗粒会被风沙侵蚀,进而形成风沙灾害。

风沙的产生不仅对草地植被造成了破坏,还对农田的耕作和种植造成了严重影响,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进程。

最后,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域的冰雪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西北干旱区域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使得冰雪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减少。

冰雪是西北干旱区域的重要补给水源,它的减少将会导致西北干旱区域缺乏水资源,进一步加剧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针对西北干旱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加强对西北干旱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这可以通过改进农田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加强草地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进行草地人工种植、改善草地保护政策等措施来提高草地植被覆盖率。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广水市一中郝又富一、西北干旱的自然特征1.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在1000米左右的高原上,既横亘有高达3000米以上的山脉,也有海拔在250-500米的内陆盆地,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0米.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气候干燥.降水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从东到西减少。

新疆西部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惠泽,降水较多.3.地表景观:具有明显的干旱特征,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受降水量变化的影响,大致以200mm降水量线(大致在贺兰山一带)分为两部分:(一)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海拔在1000米左右,宽广坦荡,属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150-450mm,其中夏季降水高达60%以上,气候条件对牧草的生长有利,草场广布,东部边缘可发展旱作农业.但冬季较长而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大风日数多以及春旱影响农业生产.(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位居大陆腹地,气候干旱,托克逊成为全国降水最稀少的中心。

由于云量少,光照资源丰富,加上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

受地貌和气候的影响,源于周围山地冰雪融水的河流数量虽多,但受下渗、蒸发和引水灌溉的影响,流程短,水量小,多内流河。

自然景观以荒漠草原及荒漠为主,高大山体自然景观也有垂直变化。

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冲积扇平原,有高山融水的滋润,可发展绿洲农业。

二、畜牧业基地和灌溉农业1.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1)主要分为温带草原(主要在内蒙古东部)和山地草场(山地迎风坡上),分别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畜种。

(2)生产方式:由游牧方式向定居轮牧的方向发展。

(3)合理利用草场:①合理利用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划区管理,定期轮牧;②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保护草场资源,防止沙漠化和草场退化,植树种草,退耕还牧.2. 灌溉农业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灌溉平原及山麓冲积扇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制约因素:水源主要分布: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甘肃河西走廊,新疆的绿洲.主要作物: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三、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的发展历史上的移民开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荒漠化问题。

西北干旱区环境与资源

西北干旱区环境与资源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资源与环境1. 干旱区整体环境中国西北干旱区系指35°N以北,106°E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的地区,土地面积约占中国总土地面积的24.5%。

由于深居欧亚大陆腹地,平原降水量在160mm以下,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形成世界上最严酷的干旱区之一。

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上升运动,大部分地区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广大的高平原和横亘于高平原中的很显著的山脉。

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其中也有较低的部分,如准噶尔盆地不少地域在250—5O0米之间。

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竟在海平面以下155米。

许多山地的高度超过3000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

也有不少山地高度较低,景观的垂直分异不明显。

随距海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地处内陆且四周多山岭。

来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风难以到达。

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

在高山的垂直分带中则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

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的微弱风化、微弱的物质移动、微弱的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

但暴雨之后,水力侵蚀可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

风力作用虽然很广泛,但只能对颗粒较细的松散沉积物起作用,并在风力变缓的时候发生堆积。

在高大的山岭中,以冰川作用以及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化、物质移动和流水侵蚀为主。

全区绝大部分属内陆流域,在平地上产生的地表水几乎全属雨水补给的短暂水流。

湖泊较多,大多是咸水湖。

山地径流是重要的资源,其补给来源以冰雪融水为主。

自中生代末期以来,即断续出现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植物逐渐旱生化,种属较少。

第四纪初曾经有过比较湿润的时期,有些地方古水系较为发育。

湖岸阶地的存在,也可以作为地质时期中气候向干旱变化的证据。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

但在与东部季风区接壤的地区,以及有流水可资灌溉的地域等,也可看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

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

以下。
西部 东部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 四、干燥度和大陆度 干燥度是表示地域干湿状况的重要指标 之一,我国以干燥度<1.0为湿润区,1.5为 半湿润区,1.5~4.0为干旱区,>4.0为干旱 区。西北区只有甘肃南部属于湿润区,准 格尔盆地和河西走廊是典型的干旱区。同 时西北地区还具有强烈的大陆性特征。 大陆度:大陆度指数的简称,表示某 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某地大陆度 越大就受大陆度影响越大。
第二节 干旱 半干旱气候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各地纬度和 海拔不同,受海洋影响程度的差异, 因而气候十分复杂。陇南南部谷地是 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甘肃黄土 高原和北疆大部分于半干旱气候区, 但干旱仍然是西北地区的主要的气候 特征。

成因
• 地理位置: 距离海洋遥远,深居内陆,从而海洋气流 势力大大削弱,降水量少,是干旱气候的 根本原因。 • 地形: 高原面积广大,在西北地区南有青藏高原, 西有帕米尔高原等分别阻挡了南来和西来 的湿润气流; 高山环绕盆地,北冰洋气流能给准格尔盆 地一些影响但却被天山阻隔; 青藏高原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 气流。
地理位置: 距离海洋遥远,深居内陆,从而海洋气流势力 大大削弱,降水量少,是干旱气候的根本原因。
地形: 高原面积广大, 在西北地区南有 青藏高原,西有 帕米尔高原等分 别阻挡了南来和 西来的湿润气流; 高山环绕盆地, 北冰洋气流能给 准格尔盆地一些 影响但却被天山 阻隔;
• 气压:春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撤退,地面增温出现西北低槽,在 西风推动下东移,此时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故天气多变冷热不定,且 多暴风。夏季,地面强烈增温,强烈的西风急流北支,在天山以南形 成高空热带大陆气团,使气候炎热干燥程度有增无减。秋季,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向南扩展极快,气候特征和春季具有过渡性,时间较短。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从北方移近控制西北区大部分导致空气剧 烈冷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干旱气候成因综述李兆元 杨文峰 徐小红(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西安・710015)摘 要 从地理位置、地形影响、大气环流特征、天文因素影响、全球气候增暖、厄尔尼诺以及人类活动几个方面对西北干旱气候成因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干旱 气候变化1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是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洋远,南方海洋的水汽经长途跋涉不易到达内陆。

因而越往内陆气候越干旱。

乌鲁木齐距渤海2520km,年降水量400mm左右,其中沙漠内陆年降水量只有20mm以下,是最干旱的地方。

西宁距黄海1530km,年降水量400 mm左右。

兰州距黄海1386km,年降水量350mm 左右。

银川距渤海1044km,年降水量约200mm。

西安距黄海900km,年降水量573mm。

可见,越深入内陆的地区气候越干旱。

全国的著名沙漠,如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腾格里沙漠、乌素沙漠都分布在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区。

青藏高原隆起是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西北干旱气候区位于青藏高原北侧的中纬度欧亚大陆中部,是在一种特殊地理条件下形成的。

据研究,早在地质时期青藏高原隆起以前,西北地区已经出现沙漠,表明那里的干旱区已经形成。

其原因是地处欧亚内陆腹地,水汽来源不足。

来自南部的暖湿气流冬季一般不越过秦岭,夏季不越过37°59′N,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可以到达河西走廊。

从苏联欧洲大陆南部偏西送来的水汽大多数在天山和帕米尔形成降水,气流过山后已变得非常干燥。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高原隆升至3000 m,即中更新世晚期,是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重要阶段。

青藏高原在西北干旱气候区形成的主要作用是:直接阻挡了西南暖湿季风气流的北进,切断了主要的水汽来源;高原为强大的热源和有组织的上升运动,作为补偿的高原四周下沉气流的一部分,在西北地区上空,始终存在着有组织的下沉气流,这是西北干旱气候形成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西风气流在高原北侧绕流时,形成的高压脊和反气旋辐散环流,加强了西北地区的下沉气流。

2 干旱环流控制是西北干旱气流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其变率是影响和制约着西北地区的天气气候,尤其是旱涝气候。

西北地区地处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北部,境内有天山、帕米尔高原、南疆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秦岭和巴山山地等高山和复杂地形,使边界层平均环流出现了地方性的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这种地方性平均环流系统,甚至在500 hPa向上都有清楚的反映,青藏高原对西北地区的天气气候的分布、变化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干旱是西北地区突出的也是世界性的问题,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气候灾害。

在西北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干旱。

在各季的干旱中,又以冬春旱和夏旱发生的机会最多。

西北地区的干旱季比较长,10~5月基本上都受冬季环流型影响,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降水稀少。

西北地区冬季环流特征:东亚高空大气环流盛行大槽大脊活动,其最常见的环流形势是新疆——西北区维持一高压脊,沿海维持一大低压槽,西北地区处在这两大系统之间,受西北气流控制,地面上常为从西伯利亚东南下的冷高压所控制,天气晴朗寒冷,干旱少雨。

西北地区春季环流特征:大气低层增温迅速,环流型表现为大陆高压与低压两个大活动中心,而高空环流基本上仍是冬季环流形势,多移动性槽脊,相应的地面冷空气活动频繁,还相当强。

高空500hPa 1999206228 收稿以上,北支西风急流的强度和位置均少变化,西风带平均大槽位置在东经140度附近,但强度减弱。

同时在南方出现了印度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但其势力尚不很强,南北两支急流仍然存在,西北地区上空,仍受西风带影响,常受西北气流控制,或处在高压脊之内,上述高空环流形势与地面形势的配合,形成了西北地区春季降水少、地面回暖快、风速大、蒸发强的春季干旱气候。

西北地区夏季环流特征:初夏高空大陆副热带高压活动频繁,南支波动因之不活跃,此时为相对少雨干旱时期。

在500hPa常年在贝加尔湖西部的槽区却维持一个高压脊,脊前不断的冷平流输送到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上空为单一的西北气流控制,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西南气流相应较弱,影响中纬度上空西风槽的建立和稳定。

另外,常年鄂霍次克海的高压脊也被低压槽所代替,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和加强有一定的抑制使用,造成干旱少雨的天气。

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跃,当副高加强到相当强时,副高后部的强盛的西南气流,带来大量水汽影响西北地区东部,配合西风带入侵的小股冷空气,往往造成中、大、暴雨天气和雷阵雨天气。

当副高加强到相当强时,西北地区东部因副高控制出现少雨干旱天气。

而且在副高较弱的年份,又因南支波动主要影响偏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因此缺少水汽来源,所以西北地区东部出现少雨干旱天气。

西北地区秋季环流特征:盛夏过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减弱,北支西风带锋区又开始南移影响西北地区,地面冷空气的强度也逐渐加强,秋季西北地区东部往往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缘平直西风环流中,此时高空锋区常可在西北地区东部上空维持一段时间,造成初秋连阴雨天气。

在10月后往往有一次强的极地冷空气向南爆发,导致大气环流形势的剧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此南退出海,西风带环流经向度显著加大,从此将转入盛行的冬季环流形势,大槽大脊活动,降水显著减少,出现少雨干旱天气。

3 全球增暖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如CO2和CH4等)含量增加所产生的全球增温效应已经被公认。

本世纪以来全球和西北地区地面气温变化曲线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

这种大范围的增暖现象对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311 大范围气候增暖会造成地表蒸发加速,增加了干旱气候程度根据研究,中纬度干旱地区地面增温2℃时,地球地面辐射平衡也加大,因此蒸发能力加大,估计增大20%左右,约300~400mm,远远超过当地降水量的变化范围。

据估计,中纬度地区如果地面温度平均升高2℃,在其它气象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地表实际蒸发量25%左右,从而大大加速干旱气候的进程。

312 气候史中全球增暖时期降水量和土壤湿度的分布本世纪20~30年代,全球气候发生过突然增暖现象。

这个时期北半球大气环流、季风活动和全球降水分布均发生显著变化。

这个时期,全球年降水距平分布特征是:15°S~25°N的赤道和热带地区降水量增多,即赤道对流和季风活动均很活跃,同时,北半球中纬度地区(25~50°N)和南半球15~30°S地区气候变干。

其中40°N地带的干旱最明显,西北地区正处在这个干旱带内。

313 数值模式模拟的CO2加倍时全球降水和土壤湿度的分布许多气候模式可得出大致接近的结果。

世界上5个气候模式:GFDL、G ISS、O SU、N CA R、U K M O,模拟的CO2加倍时北美和亚洲季风区的土壤湿度变化表明,在亚洲季风区,冬季西北地区变化不显著。

夏季,亚洲大部分土壤变干,西北地区尤其显著。

上述模拟结果,可以为未来增暖对西北地区干旱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4 天文因素对西北地区干旱的可能影响411 太阳黑子变化对西北地区干旱的可能影响太阳黑子的增多和减少有明显的11a左右的周期。

11a周期都从黑子极小值(称为谷年)开始, 3~5a达到极大值(称为峰年),然后黑子逐渐减少,经过5~7a减少到极小值。

西北地区降水在峰年前1~2a和谷年前1~2a降水都偏少,出现干旱。

太阳黑子峰谷年之间的年份出现小流量和低水位。

太阳黑子有明显的22a周期,西北地区干旱有22a明显周期,根据旱涝等级资料分析,发现在偶数11a 周期中的增强时期多偏旱。

在奇数11a周期中则相反,在减弱时期多偏旱。

根据15世纪以来西北地区50a一遇的大旱年,有83%的大旱年都出现在偶数太阳黑子活动的当年前后,证明了西北地区干旱与太阳黑子活动22a周期的关系。

412 九星会聚与干旱灾害近500a来九星地心会聚与干旱密切相关。

从全国受旱县数统计分析,严重干旱的20~40a左右的周期是主要的。

西北地区大面积干旱有180a左右的周期,两个峰值正处在接近九星地心会聚之时。

历史上公元1129年和1483年西北地区发生的两次极为惨重的特大干旱,也处在另外两次九星地心会聚的当年(公元1483年)和前3年(公元1129年)。

5 厄尔尼诺与西北地区干旱西北地区严重干旱灾害的起因主要是降水量长期偏少所致。

其中又以春旱和春夏连旱居多。

由于西北地区的降水量有着年际变化大起大伏和季节变化十分明显的特点,所以决定了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旱涝的地区。

根据中国气象局长期科的统计,西北地区在出现厄尔尼诺的年份里,大多数的月份当中,降水有偏少的趋势,并发生旱情。

西北地区的中东部河套、河西和陕北地区,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当年的夏季和秋季降水偏少,出现干旱灾害。

6 人类活动对西北干旱气候的影响611 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发展,增大了水的需求量据统计,建国以来西北全区的总人口由1949年的2986万人增加到现在的7300万人,增长了约215倍。

新增城市13座,其中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三城市人口增长在1倍以上。

30多年来,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速度也超过沿海和内地。

工业增长速度,宁夏1512%、青海1313%、甘肃1311%、陕西1214%、新疆1212%。

在这种形势下,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急剧增长。

612 农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土地不合理利用,包括过渡开垦、放牧和砍伐森林,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加速了干旱化西北地区现有耕地面积与解放前耕地面积相比,净增加153hm2。

全区有效灌溉面积在30a内增加了4倍,增加农业用水量约为30亿m3。

黄土高原森林覆盖面积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古代西周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在秦至南北朝减少到40%,到明清时期为15%,现在只剩下611%。

如宁夏同心大罗山1962~1981年,林地面积减少1318%,林线上升500多m,农田不断向山顶推进,出现了山泉大部干涸,雨量减少,干旱气候发展。

南疆地区由于燃料缺乏,每年秋末至冬,日日夜夜从胡杨林带、红柳丛中砍伐,每年毁林面积达50 km2,目前已使一些地区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草原、森林和植被的破坏,通过一系列的物理过程,使气候干旱和土壤干旱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和浸蚀过程加快,土壤肥力减低,导致植被状况进一步破坏,造成恶性循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参 考 文 献1 朱炳海1中国气候1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2 盛承禹1中国气候总论1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 中国人民共和国地图集1北京:地图出版社,1958 4 白肇烨,徐国昌1中国西北天气1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5 中国科学院1中国近代科学论著丛刊——气象学1919~19491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6 叶笃正,曾庆存,郭裕福1当代气候研究1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7 竺可桢1竺可桢文集1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8 L ohn G1L ockwood,卢文芳译1气象成因1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9 柳又春,陆正华1漫话气候变迁1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0 张家诚,王立1气候变化四问1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11 A1K1贝茨,苗润生译1气候危机——温室效应与我们的对策1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12 符淙斌,严中伟1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的生存环境1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13 施雅风,张丕远1中国历史气候变化1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4 任振球1全球变化——地球四大圈异常变化及其天文成因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5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1纪念么枕生先生从事气象事业60周年——气候学研究1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16 李崇银1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研究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7 叶笃正,陈泮勤1中国的全球变化与研究1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18 J1Hough ton,戴晓苏等译1全球变暖1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19 丁一汇,石广玉1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象影响研究1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711999(5) 李兆元等:西北干旱气候成因综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