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七版)教材

合集下载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基础教案

针灸学基础教案
2、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李鼎,经络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4、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5、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教案首页
第4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2月23日教案完成时间:2006年1月8日
课程名称
针灸学基础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中医针推专升本科班
任课老师
王民集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经络腧穴总论 第二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石学敏,针灸学,第7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李鼎,经络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经络的生理作用、病理变化。
2、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运用。
3、了解经络临床运用的研究进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40分钟)
2、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30分钟)
五、十二经筋;六、十二皮部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石学敏,针灸学,第7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2、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李鼎,经络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针灸治疗学(第七版)各论ppt课件

针灸治疗学(第七版)各论ppt课件
2.平时宜睡硬板床,腰部保暖,加强腰背 肌锻炼。
3.常用两手掌根部揉按腰部,早、晚各 1次, 可减轻和防止腰痛。
4.对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可配合推拿、 牵引等疗法。
第三节 坐骨神经痛
何某,女,56岁。右下肢持续掣痛2天, 加重1天。因夜晚睡觉时腿伸于被子外面感 受寒凉而致。白天不能活动.夜间无法入 眠,疼痛难忍,不可言状。由家人抬来诊 治。当时患者呻吟不止,哭号不已。查: 右下肢疼痛自臀部沿股后向小腿放散;腰 部无明显压痛;右下肢屈曲,呈保护性体 位;髀枢和腓肠肌部位以及委中、昆仑穴 多处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强阳性,约30° 时即呼痛不止。
股外侧皮神经炎
周某,女,32岁。因分娩后受凉, 自感右大腿外侧麻木及针刺样疼痛,长 久站立或行走后疼痛加重,得热则舒, 遇寒加重。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查:右侧股外侧部有8cm×12cm的麻木 区,病觉及温觉明显减迟。
定义:股外侧虚神经炎,又名“感 觉异常性股痛”:是由于股外侧皮神经 受损而产生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 及疼痛的综合征,是皮神纤炎中最常见 的一种。
病因病位病机 病因:素体虚弱;久病不愈;感受风寒湿热等。 病位:在经络、肌肉、关节,久之涉及脏腑。 病机: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致经络 闭塞,气血不通,脉络绌急。依据感邪不同特点: 1. 风邪窜扰经络,与气血相搏,游走为患而致 行痹。 2. 水湿留恋,经脉壅塞,营卫涩滞而致 着痹。 3. 寒邪凝滞,经脉拘急收引而致 痛痹。 4. 素体阳盛,寒从热化而致 热痹。 诸痹日久不愈,内传脏腑而成五脏痹;迁延失 治,痰浊血瘀而成顽痹、久痹 -----尪痹。
注意: 1.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满意。在早期可单纯应 用针灸。 2. 久病患者以针药并用,综合治疗为好。 3. 患者自身应注意保暖,避风寒,并可参加 适量的体育锻炼。

针灸学(第七版)教材

针灸学(第七版)教材
!
十十二二经脉分布
(1)
手手三阴→行行上肢内侧
手手三阳→行行上肢外侧
(2) 太阴→前 厥阴→中
足足三阴→行行下肢内侧
少阴→后
足足三阳→行行下肢外侧 阳明→前
少阳→中
(3)十十二二经脉的走走向规律太为阳“手→手之后三阴
从胸走走手手,手手之三阳从手手走走头,足足之三
阳从头走走足足,足足之三阴从足足走走腹”。
3、腧穴穴的主治规律
(1).远治作用用: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穴穴。例如:
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涌泉穴穴、太冲穴穴。
下病上取:脱肛、子子宫脱垂→取百会穴穴。
(2).近治作用用:全身身所有腧穴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 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穴的近治作用用。
(1)十十二二经脉的命名:由手手足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十十二二经脉分成手手六经和足足六经:凡属六脏循行行于肢体内侧的 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循行行于肢体外测的经脉为阳经,阴阳 各经又划分为三阴、三阳;各经的命名还包括其所属脏腑的 名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十十二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十二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 布于头面面、躯干干和四肢,纵贯全身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 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躯干干。
第十十章 针灸学基础
概论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穴理论为 基础,采用用针刺、艾灸等方方法作用用于腧穴穴,用用以防病治 病的学科。其内容包括了经络腧穴穴学、刺灸方方法学和临 床治疗学等部分。特别是临床治疗学的内容,是针灸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支。针 灸学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广广、操作方方便等优点。

七版针灸穴位表(中医执业适用)12 (DEMO)

七版针灸穴位表(中医执业适用)12 (DEMO)
口角外侧约0.4寸
上直对瞳孔
大迎
牙关紧闭、齿痛、口喎、颊肿、面肿
面痛、唇吻润动
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下颔角前下方约1.3寸
咬肌附着部前缘
颊车
口眼喎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
面肌痉挛(中风后遗症、颜面神经麻痹)
直刺0.3~0.5寸
或平刺0.5~1寸
下颔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
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
下关
直刺0.3~0.5寸
微握拳,食指桡侧
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输穴
合谷
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
半身不遂、痄腮、疔疮、经闭、牙关紧闭
耳鸣耳聋、无汗、多汗、鼻衄、发热恶寒
瘾疹、疟疾、小儿惊风、口眼喎斜、腹痛
直刺0.5~1寸
手背第1、2掌骨间
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原穴
阳溪
头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腕背痛、齿痛
不可深刺
第5肋间隙
距前正中线6寸
天溪
胸痛、咳嗽、乳痈、乳汁少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不可深刺
第外平刺0.5~0.8寸
不可深刺
第3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6寸
周荣
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胁痛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不可深刺
第2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6寸
大包
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四肢无力、全身疼痛
直刺1~1.5寸
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
距胫骨前缘2横指
络穴
祛痰要穴
解溪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目赤
胃热瞻语、下肢痿痹
直刺0.5~1寸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
经穴
冲阳

【第七讲督脉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

【第七讲督脉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

第七讲针灸学内容督脉经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教材: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七版)讲授:贾成文教授学时:2学时督脉Du Meridian,DU.[目的要求]1.掌握督脉的循行。

2.掌握督脉与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

3.熟悉督脉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4.全面了解督脉腧穴,并重点掌握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讲授内容]一、循行分布体表下出于会阴,向后行脊柱内,沿腰背正中线达项上后,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体内起于小腹内,行脊柱内,入脑。

二、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四、常用腧穴(共28穴)1.长强(DU1) 络穴[定位] 在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穴区内有肛神经皮支(属阴部神经),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阴部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配穴举例] 配承山(灸)治痔疾(《玉龙赋》);配身柱疗小儿惊痫(《针灸资生经》);配百会治脱肛、头昏(《腧穴学》)。

[操作]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人0.5—1.0寸,不得直刺,以防伤及直肠;不灸。

[现代研究] (1)取长强穴刺1.0寸,用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治疗经闭有一定疗效。

(2)取长强穴埋羊肠线,间隔4周行第2次埋线,6次为1疗程,治疗癫痫有一定疗效。

此埋线法对肛裂也有效。

(3)长强配承山,针用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痔疮有较好疗效。

2.腰俞(DU2)[定位] 在骶部后正中线上,当骶管裂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骶骨;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正中动脉后支和臀下动脉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

郑州大学针灸第七版最终版

郑州大学针灸第七版最终版

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手阳明大肠经;腰背委中求---足太阳膀胱经;肚腹三里留---足阳明胃经;头项寻列缺---手太阴肺经。

第一节: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血气,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脉络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十二经脉,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内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两者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十二经脉的命名:手经: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足经: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阴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阳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

十二经脉分布于上下肢的内外两侧,每个侧面都有三条经脉分布,内侧属阴,一阴衍化为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外侧属阳,一阳衍化为三阳,即阳明、太阳、少阳。

如隶属于心,循行于上肢内侧的经脉称为手少阴心经,据此命名原则,其他十一条经脉分别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是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其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又因其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统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故称奇经。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十四经脉:十二经脉(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经)和任、督二脉的总称。

《针灸推拿及护理》课程标准

《针灸推拿及护理》课程标准

《针灸推拿及护理》课程标准一、课程理念《针灸推拿与护理》包括分为针灸基础篇、推拿基础篇、常见病症护理篇共三篇十三章内容。

针灸基础篇部分主要介绍针灸发展史、经络、腧穴、刺灸法、拔罐法等基础知识;推拿基础篇主要介绍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保健推拿、推拿介质与热敷;常见病症护理篇主要介绍常见病症的护理。

二、课程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经络和循行和交接规律、人体重要腧穴的定位以及刺法、灸法和拔罐法的操作要领;掌握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等推拿操作;学会运用针灸和推拿相关知识对常见病制定护理方案。

在学生学习完本护理专业主干课等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临床病症的护理方法上,同时注意掌握针灸、推拿在操作时与护理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相应的训练和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物质世界有正确的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奠定必要坚实的基础。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针灸推拿相关技术在老年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保持对针灸推拿和老年护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能够关注与老年护理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学科交叉、技术过硬、综合各种学科共同服务于老年健康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从而做到热爱老年护理,并用实际技术解决老年护理问题。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针灸学概述基本要求:掌握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建立时期、发展时期、低谷时期和繁荣时期的发展历程;了解针灸学学习方法。

重点:针灸学理论体系发展时期。

难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第二章经络腧穴总论基本要求:掌握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概念级内涵,特定穴的概念,特定穴的分类、特点和作用;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临床应用,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的操作。

最新《针灸学》-第七章课件PPT

最新《针灸学》-第七章课件PPT
虚脱,是以亡阴亡阳为特征的病证,是久病元 气虚弱、精气逐渐消亡而致。若因中风、大汗、 剧泻、大失血等导致阴阳离决者,称为暴脱。
针灸治疗以回阳固脱,苏厥救逆为原则,取督 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针、灸并用,重用灸法, 针用补法。
高热
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9℃的急性症状,中医文献所 称的“壮热”、“实热”、“日哺潮热”等,均属于 高热的范畴。其病因多由外感引起,亦有内伤发热者。 本节主要讨论外感发热的辨证及治疗。
郑怀岳利用针灸治疗暑热证12例。取穴:足三 里、中脘、肺俞、肾俞、大椎、风池、曲池、合 谷。壮热配风府、陶道、少商(出血);口渴配 太溪;烦躁配三阴交;咳嗽配太渊。操作:快速 进针,得气后视病情的需要行补泻手法,不留针, 如元阳不足下虚者,针后加药艾条灸,每穴2~ 3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3天。结果显示:疗程最短7天,最长15天,平均 1O次左右。(郑怀岳.针灸治疗暑热证12例。 中医杂志1984;25(5):61)
本症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症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 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中暑、风湿热、结核病等。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 及井穴为主。 主穴: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操作及配穴:
其他治疗
【经验介绍】
王行素等应用针刺参与猩红热退热治疗55例。在 采用抗生素静脉点滴治疗的同时,每日加用针刺1次, 取穴为大椎、合谷、曲池、少商。操作:在大椎穴 用0.5寸毫针向上斜刺O.3寸,快速捻转2次,出 针。合谷、曲池用1.0寸毫针直刺O.7寸,用力、 快速捻转3次,出针。少商穴用0.5寸毫针点刺, 挤出少许血液。结果显示:55例患者,针一次后体 温在18小时内恢复正常者占53例,包括最早6小时 内恢复正常者1例。另2例在针二次后体温在30小时 内恢复正常。所有经针刺退热治疗的病例,体温恢 复正常后无1例回升。(王行素,等.针刺参与治疗 猩红热退热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4;14(4): 21)

针灸治疗学(第七版)各论

针灸治疗学(第七版)各论

注意: 1.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满意。在早期可单纯应 用针灸。 2. 久病患者以针药并用,综合治疗为好。 3. 患者自身应注意保暖,避风寒,并可参加 适量的体育锻炼。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定性、不对称性 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 1~4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 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 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定性 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 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 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 性率占80%。 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及关节韧带附着处 骨质增生为特点。X线检查可见关节边缘尖锐,有唇样骨 刺或骨桥形成,关节间隙不匀称、狭窄等。
股外侧皮神经炎
周某,女,32岁。因分娩后受凉, 自感右大腿外侧麻木及针刺样疼痛,长 久站立或行走后疼痛加重,得热则舒, 遇寒加重。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查:右侧股外侧部有8cm×12cm的麻木 区,病觉及温觉明显减迟。
定义:股外侧虚神经炎,又名“感 觉异常性股痛”:是由于股外侧皮神经 受损而产生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 及疼痛的综合征,是皮神纤炎中最常见 的一种。
股外侧皮神经为感觉神经,通过腹 股沟韧带的下方穿出,浅行于大腿前外 侧。 本病是由无菌性炎症、神经受压或 外伤等,引起该神经末梢代谢障碍,血 供受限而发病。 常由外伤、腰椎退行性病变、腰大 肌压迫、糖尿病、肥胖、妊娠、腹部手 术等情况引起。
痛痹 [症状]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 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弦紧。 [治法]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局部 穴为主。 [处方] 肾俞、关元、大椎、风门。

针灸学ppt演示课件

针灸学ppt演示课件
• 经穴:分布于十四经脉上的穴位,总计361个,
双穴309个,单穴52个 • 奇穴:不归属于任何一条经脉,而有特殊的主
治功效的穴位 •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没有固定的名
称与部位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远治作用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喉 手厥阴:心胃 手少阴:心
三经相同主治:胸部病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经脉名称 井(木) 荥(火) 输(土)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经脉名称 井(金) 荥(水) 输(木)经(火) 合(土)
五腧穴
井:所出为井---分布于十指末端 荥:所溜为荥---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旁边 输:所注为输---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所行为经---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合:所入为合---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合 经 输 荥 井
手三阴三阳五腧穴
足三阳三阴 井.荥.输.经.合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特殊作用
威灵,精灵--腰痛 四缝--疳积 外劳宫--落枕 任脉:回阳、固脱、强壮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十四经穴为主)的主治有一定的规律性, 主要有分经主治(四肢部经穴)和分部主治(头身 部经穴)两大规律。
(一)分部主治规律

中医针灸学第七版中篇 针灸技法

中医针灸学第七版中篇 针灸技法

中针灸技法第四章刺灸法总论刺灸法(method of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包括刺法和灸法两种,主要论述刺法灸法的理论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本章主要就刺灸法的概念、源流和发展等内容作一阐述。

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目前其含义已非常广泛,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达到激发经络气血、调节整体功能的方法。

灸法,古称“灸○”,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

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无论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一节刺法的起源和发展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利用一些简单的、不加磨制的石块做为生活和日常用具,这就是旧石器时代。

后来,勤劳的祖先们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又逐渐能够加工制造各种不同形状的石斧、石刀和石针等工具,演进到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古代的一种石器,《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是经过磨制而成的原始工具,可以看作是最初的“针具”。

有关砭石的记载很多,如:《山海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晋·郭璞注:“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唐·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

”这些记载都说明,“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针灸治疗的工具。

砭石的实物,近年来在考古工作中有了新的发现,如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根磨制的石针,长厘米,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经考古与医史专家鉴定,这枚石针出于距今1万年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认为它是针刺的原始工具——砭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 行行走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 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穴出现 结节或中府穴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穴有压痛等。
(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麻醉、耳耳针、电针、穴穴位埋线、穴穴 位结扎等治疗方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 阳经头痛,选用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足三 里里穴穴可强壮身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
(《灵枢ɾ逆顺肥瘦》)

!

手手
!
足足
4.经络的作用用
(1)生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气”。经气气作用用包括四个方方 面面: 沟通表里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行气气血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 机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用。
(2)阐释病理:在发生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 径。如心心火火可循经下移于小小肠,而而小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心。如足足厥阴 肝经抵小小腹,布胁肋,故肝气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小腹胀痛等。
(1)十十二二经脉的命名:由手手足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十十二二经脉分成手手六经和足足六经:凡属六脏循行行于肢体内侧的 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循行行于肢体外测的经脉为阳经,阴阳 各经又划分为三阴、三阳;各经的命名还包括其所属脏腑的 名称。
!
(2)十十二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十二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 布于头面面、躯干干和四肢,纵贯全身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 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躯干干。
9寸寸 8寸寸 5寸寸 8寸寸 12寸寸 3寸寸 8寸寸 9寸寸 12寸寸 18寸寸 13寸寸 19寸寸 14寸寸 16寸寸 3寸寸
直寸寸
用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穴的纵向距离
直寸寸
用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穴的纵向距离
直寸寸
用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穴的纵向距离
横寸寸
用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穴的横向距离
直寸寸
用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穴的纵向距离
!
十十二二经脉分布
(1)
手手三阴→行行上肢内侧
手手三阳→行行上肢外侧
(2) 太阴→前 厥阴→中
足足三阴→行行下肢内侧
少阴→后
足足三阳→行行下肢外侧 阳明→前
少阳→中
(3)十十二二经脉的走走向规律太为阳“手→手之后三阴
从胸走走手手,手手之三阳从手手走走头,足足之三
阳从头走走足足,足足之三阴从足足走走腹”。
(4)十十二二经脉的表里里属络关系:十十二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 与腑有表里里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里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 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
手手太阴肺经(里里)<——> 手手阳明大大肠经(表) 足足阳明胃经(表)<——> 足足太阴脾经(里里) 手手少阴心心经(里里)<——> 手手太阳小小肠经(表) 足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足少阴肾经(里里) 手手厥阴心心包经(里里)<——> 手手少阳三焦(表) 足足少阳胆经(表)<——> 足足厥阴肝经(里里)
1.经络含义
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人体内气气血血运行行的通道,包 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支。
内联脏腑、外络肢体、贯穿上下、沟通内 外;运行行气气血血,协调阴阳。
2.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 十十二二经脉和奇经八八脉,以及附属于十十二二经 脉的十十二二经别、十十二二经筋和十十二二皮皮部。络 脉包括十十五络、孙络、浮络等。
(2).骨骨度分寸寸定位法:将人人体不同部位的骨骨骼尺寸寸用用做定
取腧穴穴的折算长度。 头部: 前发际→后发际:12寸寸; 耳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寸
胸腹部: 天突→歧骨骨(胸剑联合):9寸寸; 歧骨骨→脐中:8寸寸; 脐中→横骨骨上廉:5寸寸; 两乳头之间:8寸寸; 腋以下→季肋 (11肋端):12寸寸; 季肋以下→髀枢(大大转子子):9寸寸. 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褶)→肘横纹:9寸寸; 肘横纹→腕 横纹:12寸寸. 下肢部:横骨骨上廉→内辅骨骨上廉:18寸寸; 内辅骨骨下廉→内踝 尖:13; 髀枢→膝中:19寸寸; 膝中→外踝尖:16寸寸; 外踝尖 →足足底:3寸寸.
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以起到双向调 节作用用:天枢穴穴-止止泻和通便;
内关-调节心心率快慢。
!
四总歌诀: 肚腹三里里留,腰背委中求, 颈项求列缺,又口口面面合谷谷收
4、腧穴穴的定位法
(1).自自然标志法:根据人人体自自然标志,而而定 取穴穴位的方方法。 A 定型标志,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骨下角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B 动态标志,如张又口口耳耳屏中点与下颌关节之 间取听宫。
■ 中指同身身寸寸法 :
■ ①中指屈曲 时,中节掌侧 两端纹头之间 为1寸寸。
■ ②用用于四肢取 穴穴的直寸寸、背 部的横寸寸。
■ 拇指同身身寸寸法 :
■ ①拇指指关节 的横度作为1 寸寸。
■ ②用用于四肢部 取穴穴。
横指同身身寸寸法:
①将食食、中、无无 名、小小指并拢, 以中指第二二节横 纹处为准,四指 的横度为3寸寸。 又称“一一夫法”
!十十Leabharlann 手手太阴肺经脉{ 经脉

{ 络

{统
二二
手手厥阴心心包经脉
经 脉
手手少阴心心经脉
!
手手阳明大大肠经脉
手手少阳三焦经脉
奇经八八脉 手手太阳小小肠经脉
十十二二经别
十十二二经筋
十十二二皮皮部
{ 络脉
十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
足足太阴脾经脉 足足厥阴肝经脉 足足少阴肾经脉
!
足足阳明胃经脉 足足少阳胆经脉 足足太阳膀胱经脉
3、腧穴穴的主治规律
(1).远治作用用: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穴穴。例如:
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涌泉穴穴、太冲穴穴。
下病上取:脱肛、子子宫脱垂→取百会穴穴。
(2).近治作用用:全身身所有腧穴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 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穴的近治作用用。
部位
起止止点
折量寸寸 度量法
说明
前发际至至后发际
12寸寸
!
用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穴的纵向距离

眉心心至至大大椎
18寸寸
! 前后发际不明时可帮助确定头部经穴穴
面面
眉心心至至前发际
3寸寸
直寸寸
的纵向位置。

大大椎至至后发际
3寸寸
确定前发际
前两额发角角(头维)之间 耳耳后两乳突(完骨骨)之间
9寸寸
!
9寸寸
横寸寸
第二二节 腧穴穴
1. 基本概念 腧穴穴→脏腑、经络之气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穴” 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气 穴穴”、“气气府”、“骨骨空”等,俗称“穴穴位”、“孔 穴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
2、腧穴穴的分类
十十二二经脉 十十二二经脉是指十十二二脏腑所属的经脉, 即手手三阴经:肺、心心包、心心;手手三阳经:大大肠、 三焦、小小肠;足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足三阴 经:脾、肝、肾。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 正经。
命名 A脏腑:十十二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 系,用用“属”、“络”来概括。 B手手足足:根据十十二二经脉循行行主要经过上肢或 下肢,分为“手手……经”“足足……经”。 C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 阳。
第十十章 针灸学基础
概论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穴理论为 基础,采用用针刺、艾灸等方方法作用用于腧穴穴,用用以防病治 病的学科。其内容包括了经络腧穴穴学、刺灸方方法学和临 床治疗学等部分。特别是临床治疗学的内容,是针灸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支。针 灸学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广广、操作方方便等优点。
(1).十十四经穴穴 简称经穴穴。 分布于十十二二经脉及 任督二二脉上的腧穴穴,共有361穴穴名。其中双 穴穴,即左右对称的穴穴位309对,单穴穴52个。 (2).经外奇穴穴 简称奇穴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 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十四经系统的穴穴位。可 作为经穴穴的补充。 (3).阿是穴穴 又称天应穴穴、不定穴穴、压痛点, 《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百会穴穴→头痛;中脘穴穴→胃痛;肾俞穴穴→腰痛;阿是穴穴→ 以痛为输. (3).特殊作用用:特定穴穴是指十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用和特 定称号的一一类腧穴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 作用用,分为:五输穴穴、原穴穴、络穴穴、俞穴穴、募穴穴、下合穴穴、 八八会穴穴、八八脉交会穴穴和交会穴穴。
!


手手
!
足足
十十二二经脉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里里经)在手手足足衔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面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
!
人人体的经络系统中,以十十二二正经为主体,这十十二二正经组成一一 个环状体系,经气气按照肺-大大肠—胃—脾—心心—小小肠—膀胱— 肾—心心包—三焦—胆—肝—手手太阴肺经的顺序流转。
针尾
针柄
针根 针身身 针尖
2、针刺前的准备
针具的选择: 必须根据病情及病人人的性别,年龄, 胖瘦,体质,病位,腧穴穴情况选择 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男性、体 壮、形肥,病深者针可稍长稍粗, 反之,女女性,体弱,形瘦,病浅, 则宜短宜细。
《黄帝内经》是针灸理论出现的标志,晋代皇甫谧 的《针灸甲已经》使针灸学理论体系日日益成熟。明代成 为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