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感觉器官:感受细胞及其与之相连的神经组织、 以及能提高刺激感受效率的一些附属结构共同构 成的感觉器官。
• 一般将分布于头部与脑神经相连的感觉器官称 做特殊感觉器官(视、听、嗅、味、前庭)。
种类:
• 接受刺激的性质: 光、化学、温度、伤害、机械
• 所在部位:
内感受器 --平衡、本体、内脏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外感受器 --距离感受器(视、听、嗅)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度 )
(1)第一类细 胞群:特异感 觉接替核
接受第二级感 觉投射纤维,
换元后→大脑
皮层特定感觉 区。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2)第二类细胞群: 联络核
接受特异感觉接替核 及其他皮层下纤维,换 元后→大脑皮层特定区 域。 丘脑前核:下丘脑乳头体 /扣带回 内脏调节 丘脑外侧核:小脑、苍白
性质—感受器种类 --通路--中枢部位
(特异神经能量定律)
强度--感受器电位 幅度—冲动的频率、 个数&兴奋的神经 纤维数目 生理意义:使机体产生特定而精确的感觉。
4. 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现象
二.感觉形成的中枢机制
(一)脊髓和低位脑干对感觉的传导功能
躯体感觉(somatic sensation)传导通路:
二.感觉形成的中枢机制
(一)脊髓和低位脑干对感觉的传导功能 (二) 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三.痛觉
(一)痛觉产生的外周机制 (三)躯体痛 (四)内脏痛(二) 痛觉产生的中枢机制 (五)疼痛的整体反应
一.感觉形成的外周机制
(一) 感受器的结构和种类
•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 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痛觉及 粗 略 温度觉 触-压 纤 维 觉纤维
三叉神 经脊束 核
三叉 神经 主核
交叉
三叉丘系
头面部 感觉: 三叉丘 系与脊 髓丘脑 束毗邻 上行。
丘脑后内侧腹核
内脏无本体感觉,温度觉和触觉也很 少,主要是痛觉。
内脏痛通过自主神经纤维传入,到达 脊髓、丘脑。
感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Ⅰ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
① 浅感觉传导通路 ② 深感觉传导通路
●丘脑:是各种感觉(除 嗅觉外)的总转换站。
●内侧丘系:传导精 细触觉、本体感觉。
●脊髓丘脑侧束:传 导痛觉、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传 导触觉、压觉。
丘脑前的传入系统
浅感觉
前外 侧索 传入 系统
(先交叉 后上行)
痛觉及 粗 略 温度觉 触-压 纤 维 觉纤维
3)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上行投射纤 维终止于皮层第四层,与该层内的神经 元形成突触联系,并通过若干中间神经 元接替,转而与大锥体细胞形成兴奋性 突触联系,诱发其兴奋;
4)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 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
(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为丘脑 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 通路.
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
第Ⅱ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角细胞及 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或脑干脑神经核
第Ⅲ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丘脑感觉接替核
(二) 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1.丘脑的核群的功能:① 感觉传导换元接替站;
② 进行感觉的粗糙分析与综合
丘脑的核群
① 感觉接替核 ② 联络核 ③ 髓板内的核群
2.感觉投射系统的功能
球、后腹核/运动区 运动调节 丘脑枕核:内外侧膝状体 感觉联络
(3)第三类细 胞群:非特异 投射核
髓板内核群 (中央中核,束 旁核、中央外 侧核)
维持和改变大 脑皮层兴奋状 态 束旁核与痛觉 传导有关
3感觉投射系统Sensory projection system 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 征的不同,分成两大系统:
脊髓 丘脑 侧束
脊髓 丘脑 前束
前外侧索传入系统
前束 侧束
本体感觉、精细 触-压觉
粗略-触压觉
深感觉(精细触-压觉和本体感觉):
后索 内侧 丘系 传入 系统 (先上行 后交叉)
前束 侧束
在脊髓半离断 的情况下——
本体感觉、精细 触-压觉
粗略-触压觉
对侧躯体的痛觉、 温度觉和粗略触压觉障碍;
同侧躯体的本体 感觉和精细触压 觉发生障碍。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
刺激能量→生物电(感受器电位) → AP →中枢
•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tion):感受 器把不同刺激的能量最终转换为传入神经的 动作电位的过程。
• 发生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由适 宜刺激引起感受器细胞膜产生的局部电位变 化。
(1).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为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联络核及其投 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1)为丘脑第Ⅰ、Ⅱ类核团向大脑皮 层特定区的投射,具有点对点投 射关系。
2)经典传导路:三级神经元接替;
视觉传导路:包括视杆和视锥细 胞在内为四级神经 元接替;
听觉传导路:经更多神经元接替; 嗅觉传导路:与感觉接替核无关;
第2节 神经系统对感觉的调节
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感觉产生过程:
内
分
外
析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化
感 受 器
换 能 作 用
神
大
经 传导路 脑
冲
皮
动
层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第二节 神经系统对感觉的调节
一.感觉形成的外周机制
(一)感受器的结构和种类 (二)感受器的生理作用和特性
(二)感受器的生理作用和特性
1、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形式 的刺激高度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
光 感光细胞,声波 耳蜗毛细胞
非适宜刺激也可引起一定反应,所需强度大。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
3. 感受器的编码(encoding)作用 4. 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现象
• 感受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在 感觉神经末梢产生的局部电位变化。
特点:类似于局部电位 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的大小成比例; 可总和; 无“全或无”现象; 呈电紧张性扩布。
生理意义:使刺激信息和能量以神经冲动的形 式传入神经中枢。
பைடு நூலகம்
3. 感受器的编码(encoding)作用
• 一般将分布于头部与脑神经相连的感觉器官称 做特殊感觉器官(视、听、嗅、味、前庭)。
种类:
• 接受刺激的性质: 光、化学、温度、伤害、机械
• 所在部位:
内感受器 --平衡、本体、内脏感受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外感受器 --距离感受器(视、听、嗅) --接触感受器(触、压、味、温度 )
(1)第一类细 胞群:特异感 觉接替核
接受第二级感 觉投射纤维,
换元后→大脑
皮层特定感觉 区。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2)第二类细胞群: 联络核
接受特异感觉接替核 及其他皮层下纤维,换 元后→大脑皮层特定区 域。 丘脑前核:下丘脑乳头体 /扣带回 内脏调节 丘脑外侧核:小脑、苍白
性质—感受器种类 --通路--中枢部位
(特异神经能量定律)
强度--感受器电位 幅度—冲动的频率、 个数&兴奋的神经 纤维数目 生理意义:使机体产生特定而精确的感觉。
4. 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现象
二.感觉形成的中枢机制
(一)脊髓和低位脑干对感觉的传导功能
躯体感觉(somatic sensation)传导通路:
二.感觉形成的中枢机制
(一)脊髓和低位脑干对感觉的传导功能 (二) 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三.痛觉
(一)痛觉产生的外周机制 (三)躯体痛 (四)内脏痛(二) 痛觉产生的中枢机制 (五)疼痛的整体反应
一.感觉形成的外周机制
(一) 感受器的结构和种类
• 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 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痛觉及 粗 略 温度觉 触-压 纤 维 觉纤维
三叉神 经脊束 核
三叉 神经 主核
交叉
三叉丘系
头面部 感觉: 三叉丘 系与脊 髓丘脑 束毗邻 上行。
丘脑后内侧腹核
内脏无本体感觉,温度觉和触觉也很 少,主要是痛觉。
内脏痛通过自主神经纤维传入,到达 脊髓、丘脑。
感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Ⅰ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根神经节
① 浅感觉传导通路 ② 深感觉传导通路
●丘脑:是各种感觉(除 嗅觉外)的总转换站。
●内侧丘系:传导精 细触觉、本体感觉。
●脊髓丘脑侧束:传 导痛觉、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传 导触觉、压觉。
丘脑前的传入系统
浅感觉
前外 侧索 传入 系统
(先交叉 后上行)
痛觉及 粗 略 温度觉 触-压 纤 维 觉纤维
3)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上行投射纤 维终止于皮层第四层,与该层内的神经 元形成突触联系,并通过若干中间神经 元接替,转而与大锥体细胞形成兴奋性 突触联系,诱发其兴奋;
4)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 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
(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为丘脑 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 通路.
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
第Ⅱ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角细胞及 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或脑干脑神经核
第Ⅲ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丘脑感觉接替核
(二) 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1.丘脑的核群的功能:① 感觉传导换元接替站;
② 进行感觉的粗糙分析与综合
丘脑的核群
① 感觉接替核 ② 联络核 ③ 髓板内的核群
2.感觉投射系统的功能
球、后腹核/运动区 运动调节 丘脑枕核:内外侧膝状体 感觉联络
(3)第三类细 胞群:非特异 投射核
髓板内核群 (中央中核,束 旁核、中央外 侧核)
维持和改变大 脑皮层兴奋状 态 束旁核与痛觉 传导有关
3感觉投射系统Sensory projection system 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 征的不同,分成两大系统:
脊髓 丘脑 侧束
脊髓 丘脑 前束
前外侧索传入系统
前束 侧束
本体感觉、精细 触-压觉
粗略-触压觉
深感觉(精细触-压觉和本体感觉):
后索 内侧 丘系 传入 系统 (先上行 后交叉)
前束 侧束
在脊髓半离断 的情况下——
本体感觉、精细 触-压觉
粗略-触压觉
对侧躯体的痛觉、 温度觉和粗略触压觉障碍;
同侧躯体的本体 感觉和精细触压 觉发生障碍。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
刺激能量→生物电(感受器电位) → AP →中枢
•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tion):感受 器把不同刺激的能量最终转换为传入神经的 动作电位的过程。
• 发生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由适 宜刺激引起感受器细胞膜产生的局部电位变 化。
(1).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为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联络核及其投 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1)为丘脑第Ⅰ、Ⅱ类核团向大脑皮 层特定区的投射,具有点对点投 射关系。
2)经典传导路:三级神经元接替;
视觉传导路:包括视杆和视锥细 胞在内为四级神经 元接替;
听觉传导路:经更多神经元接替; 嗅觉传导路:与感觉接替核无关;
第2节 神经系统对感觉的调节
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感觉产生过程:
内
分
外
析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化
感 受 器
换 能 作 用
神
大
经 传导路 脑
冲
皮
动
层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第二节 神经系统对感觉的调节
一.感觉形成的外周机制
(一)感受器的结构和种类 (二)感受器的生理作用和特性
(二)感受器的生理作用和特性
1、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形式 的刺激高度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
光 感光细胞,声波 耳蜗毛细胞
非适宜刺激也可引起一定反应,所需强度大。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er function)
3. 感受器的编码(encoding)作用 4. 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现象
• 感受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在 感觉神经末梢产生的局部电位变化。
特点:类似于局部电位 大小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的大小成比例; 可总和; 无“全或无”现象; 呈电紧张性扩布。
生理意义:使刺激信息和能量以神经冲动的形 式传入神经中枢。
பைடு நூலகம்
3. 感受器的编码(encoding)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