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对于促进农村残疾人的融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残疾人的救助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的救助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面临着生活困难。
他们由于残疾而无法从事正常的劳动,家庭收入有限,生活来源不稳定。
农村残疾人的医疗和康复条件有待改善。
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条件限制,他们难以获得及时和有效的医疗和康复服务。
农村残疾人在教育方面存在差距。
许多农村残疾人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就业机会。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救助政策执行不到位。
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如资金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等。
救助资源分配不均衡。
一些地区和家庭的救助资源更加充足,而另一些地区和家庭则面临着救助困难。
农村残疾人救助的方式单一。
目前主要是通过经济上的扶助来实现救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救助,如医疗、康复和教育等。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和救助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政策,确保政策的全面贯彻执行。
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经济支持力度,提高其生活水平。
加强农村残疾人医疗和康复服务,提高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建立健全农村残疾人教育体系,确保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推动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
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救助效果的达到。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完善政策、加强服务、推动就业和创业等举措,可以改善农村残疾人的救助状况,促进他们的融入和发展。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管理问题研究
响 着 广 大 农 民 能 够 在 多大 程 度 上 获 得 救 低 , 因此 在 许 多 问题 上 他 们 不 会 及 时 或 充
关键词: 农村; 社会救助; 监 督 管理
助, 能否借助 救助摆脱贫 困, 所 以要 想使 分 的 理 解 , 这 就 需 要 工作 人 员耐 心 细 致 地 农村社会 救助制度真 正成 为保 障农 民生 对 他 们进 行 解 释 或 开 导 。此 外 , 由于 农 村 活的“ 最后一道防线 ” , 就必须制定科学合 社会救助 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 作, 大多
从 确 定 修 正 并 送 达被 审计 单 位 , 水平 、 管 理效能 , 发 现 和 分 析 经 营 管 理 不 序 的基 础 上 安排 和 分 配 审 计 工 作 , 确 保 审计 结 论 对 力风 险、 营销不畅风 险、 资 金 周 转 不 灵 风 风 险因 素 分 析考 虑 , 应 当 关注 被 审 计 单 位 企 业 改 进 管理 的实 际效 果 。
存在缺陷、 是否权责明晰 、 设计 是否合理 , 险 进行 评 估 的基 础 上 , 制 定 内部 审 计 部 门 关 联 性 和 递 延 性 , 结合既有风险 , 前 瞻 性 内部制度是否贯彻执行,是否有效遵循 ; 的审计计划 , 确 定 审 计 项 目; 二 是 确 定 审 地预测未知风险的高发期, 提前进行风险
调 查 和 询 问 资产 的使 用 效 率 、 资产 的利 用 评 估 , 反 映机 构 的 最 新 战 略 和 方 针 ; 三 是 当 前 风 险环 境 , 进 一 步 分 析 风 险 导 向审 计 率、 保 养 情 况 等 信 息 分析 和 评 估 企 业 经 营 编 制 审 计方 案 时 , 应 该在 评 估 风 险 优 先 次 结 论 的科 学性 , 对 适 应 性 不 强 的建 议 应 当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研究1. 脱贫问题: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惊人的减贫成果,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社会救助需要更多关注贫困人口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帮助,确保他们从根源上摆脱贫困。
2. 困境儿童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儿童无法正常生活或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照顾。
这些困境儿童包括孤儿、弃婴、失踪儿童、残疾儿童等。
社会救助需要加强对这些儿童的关注和帮助,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生活条件。
3. 老年人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长,对他们的社会救助需求也越来越大。
社会救助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精神关爱等问题,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4. 残障人士问题:残障人士在社会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歧视,他们需要特殊的社会救助措施来帮助他们克服困境,融入社会。
社会救助应当提供残障人士的康复服务、教育培训、就业机会等支持,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平等的权益。
5. 失业问题:新时期我国就业形势面临新的挑战,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社会救助需要针对失业人员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培训,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或自谋职业,减轻其负担。
6. 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社会救助还需关注到那些没有收入来源、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7. 被虐待、遗弃或遭受家庭暴力的人群问题:一些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常常受到虐待、遗弃或家庭暴力的伤害。
社会救助需要关注到这些人群,提供适当的庇护、心理辅导和法律保护,保障他们的安全和权益。
8. 流动人口问题: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大量农民工和流动人口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种种困难,包括低收入、社会保障缺失、教育医疗等问题。
社会救助需要针对流动人口提供特殊的关注和支持,确保他们能够融入城市社会,享受公平和公正。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社会救助精准化研究共3篇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社会救助精准化研究共3篇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社会救助精准化研究1近年来,我国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一些贫困人口生活比较困难,需要有更加精准的社会救助政策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因此,研究精准化社会救助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准扶贫的现状和意义近几年来,在我国国家扶贫工作的引领和推动下,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与以往粗放的扶贫方式相比,精准扶贫第一次实现了贫困县市区“清零”的目标,全面消除了我国绝对贫困的可能性。
同时,精准扶贫还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国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
首先,根据地区的贫困程度和不同的贫困对象,对贫困人口进行分级分类,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扶贫政策。
其次,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贫困对象的详细调查和真实了解。
最后,采取“企业+村委会+贫困户”的模式,鼓励企业和村委会开展有产业性和可持续性的扶贫,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切实保障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
二、社会救助的现状和问题从最近一些数据来看,在我国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一些贫困人口生活比较困难。
根据民政部提供的数据,每年大约有1000万贫困家庭需要救助,而他们获得的救助额度并不高。
因此,如何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也成为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社会救助可以理解为一种面向困难群体的“援助性”政策。
在我国,社会救助主要由社会救助金制度和社会救助项目制度构成。
社会救助金主要是指当个体因疾病、伤残、失业等原因造成其贫困时,需要社会救助金提供资金支持。
社会救助项目主要是指政府根据困难家庭的真实需求,提供直接帮助的办法。
但是,即便是这些救助政策,往往也是针对整个地区进行的,缺乏更加精准化的指导,导致一些困难家庭申领救助受到的阻碍比较大。
三、社会救助的精准化实践针对社会救助的现状和问题,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做好精准化社会救助的工作。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情况,包括救助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救助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救助对象的认定与管理、救助服务的提供与效果等方面,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力求获取全面、准确、深入的信息。
(一)文献研究查阅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学术论文、统计数据等,了解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历程、政策框架和研究现状。
(二)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救助对象、基层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问卷,共发放问卷____份,回收有效问卷____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各方对社会救助体系的认知和评价。
(三)实地访谈选取了____个地区的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救助机构进行实地访谈,与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社会救助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
(四)案例分析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救助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一)救助政策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社会救助政策,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同时,各地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救助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救助资金投入持续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资金投入,救助资金规模逐年增长。
____年,全国社会救助资金支出达到____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____亿元,地方财政投入____亿元。
救助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有效保障了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社会救助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我们对不同地区的社会救助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二、调研方法
我们选择了不同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对社会救助机构和受助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
通过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社工人员和受助群体交流,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三、调研结果
1. 社会救助覆盖面有限:虽然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特殊群体中,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覆盖不足。
2. 救助标准不够适应实际需求:现行的救助标准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来说,可能不够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3. 救助手段和方式不够灵活:一些受助群体反映,社会救助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实际需求。
四、调研建议
1. 完善救助标准和机制:针对不同地区和特殊群体的需求,建议不同程度地提高救助标准,同时探索灵活多样的救助方式。
2. 加强救助对象的参与和沟通:在制定救助政策和标准时,应充分听取受助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其实际需求得到有效满
足。
3. 加强社会救助服务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和服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困难群体了解到救助政策和服务,有效提高其获得救助的机会。
五、结语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对社会救助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希望可以为社会救助工作的改进和推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农村残疾人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对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村残疾人的数量庞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残疾人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
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有的政策和措施难以完全满足农村残疾人的需求,社会救助体系尚未健全,残疾人的权益保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有必要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改善现状,提高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融入度。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剖析影响因素,审视政府政策与措施,提出具体建议与改进措施。
通过对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旨在为改善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以及推动残疾人群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农村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3 研究意义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的意义在于关注和解决农村残疾人群体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促进社会公平与人权保障。
当前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借助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支持,为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探讨存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为促进农村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作出贡献。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残疾人由于身体残疾等原因,与其他农民相比,他们面临更多的生存和生活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农村残疾人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政策、社会支持、教育和就业等方面对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进行研究。
一、政策层面政策是解决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残疾人的政策法规,包括《全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农村残疾人提供了法律保障,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的扶持措施,包括经济资助、医疗救助、康复服务等。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差异,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残疾人未能获得应有的政策福利,这导致了政策执行的不完善,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力度。
二、社会支持在社会救助方面,农村残疾人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社会慈善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我们需要积极倡导社会文明,提高农村残疾人的社会融入感和获得感,并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
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残疾人的康复服务网络,为他们提供生活便利和康复帮助。
对于特殊的残疾人群体,社会需要提供更多细致的关怀和关注,为他们创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三、教育问题农村残疾人在受教育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残疾人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导致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优质的教育资源应当普惠到每一个农村残疾人,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残疾人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就近的特殊教育机构,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四、就业问题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困扰他们的重要问题。
由于身体残疾的原因,很多农村残疾人无法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通过农业劳动维持生计。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摘要】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弱势群体生活的重要制度,然而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制度不健全,导致执行难度增加;救助标准不统一,导致救助对象的权益无法得到统一保障;救助对象识别和脱钩难题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统一救助标准,加强救助对象的识别和脱钩难题解决。
在未来发展中,应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救助政策,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和谐努力奋斗。
【关键词】。
1. 引言1.1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性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础。
通过社会救助,可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无力自己解决问题的群体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避免因贫困和疾病而陷入更深的困境。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人民民生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救助可以弥补市场失灵的问题,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利益。
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还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加强和改进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便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救助体系。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提供参考。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制度不健全、救助标准不够统一、救助对象脱钩难题等,深入剖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影响;2. 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包括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统一救助标准、加强救助对象的识别和脱钩难题解决等,以期解决当前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高救助效率和公平性;3. 提出社会救助制度改进的建议,探讨未来发展的展望,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长远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第一章:引言社会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救助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以期促进社会救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从职工、农民、城市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多个方面进行保障,这些保障措施已经能够切实地解决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社会救助工作有方面还需要加强。
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社会救助的困难群体也在不断增加。
第三章:改革思路3.1建立科学的救助标准制定和调整救助标准,应该考虑基本生活水平的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同时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进行差异化调整,防止一刀切,使符合救助标准的人员得到真正的帮助。
3.2完善救助对象识别机制通过建设救助对象识别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人员的实名认证,防止重复申请和重复救助,避免数据交叉造成的浪费,保证救助资源的有效利用。
3.3加强对救助对象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管体系,针对救助对象的享受情况、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规定救助对象的义务和权利,加强救助对象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3.4加强社会救助服务保障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服务保障力度,改进服务方式,尤其是通过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互联网在线服务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问题解决途径。
第四章:创新实践4.1推进供养服务社会化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机构和专业机构,规范化、社会化管理供养服务,实现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并避免了政府管理的腐败行为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4.2引入慈善力量支持社会救助制度慈善力量的引入可以为社会救助制度提供广泛的资源和资金支援,以及公益服务的支持,从营造救助社会氛围、创新社会救助体制角度,探索如何有效引导慈善资源,有序扩大公益活动,在促进物质保障的同时,加强精神支持的辐射力。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研究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研究1. 引言1.1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重要性在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的加剧,社会救助成为保障弱势群体生活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可以有效帮助那些生活困难、身体残障、失业等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尊严。
社会救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可以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救助还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管理体制,以促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健康发展。
1.2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救助对象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对象不再仅限于贫困人口,还包括了失业人员、残疾人群体、孤儿、老年人等多个群体。
这种多样性对社会救助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细化和差异化的政策措施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社会救助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特别是在制度完善、政策协调、服务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导致一些社会救助对象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仍处于生活困境之中。
社会救助资金不足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升级,社会救助需求不断增加,但社会救助资金却并没有相应增长,导致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影响了社会救助的实际效果。
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虽有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只有深入剖析现状,找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和提升。
2. 正文2.1 社会救助对象的多样性社会救助对象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群体都可能需要得到社会救助,包括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农民工等。
这些群体在生活中都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和困境,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摘要】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其历史演变、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改革与完善方向以及影响因素都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将首先回顾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演变历程,然后分析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现状,同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将提出改革与完善方向,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在将对所得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也会提出政策建议,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为未来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演变历程、现状、问题、挑战、改革、完善方向、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展望、政策建议、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农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尽管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救助标准不够统一、执行不够到位等。
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制度、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演变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改革与完善方向。
通过对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分析,旨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好的救助服务,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推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演变历程和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把握政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为未来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摘要】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和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演变和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研究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情况,总结其发展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提升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演变、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改进建议、实施情况、研究总结、未来发展展望、研究意义和价值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政府为满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救助措施和制度安排,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问题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改进显得尤为迫切。
农村救助制度存在许多问题,如救助标准不够明确、救助对象不够全面、救助手段不够多样等,亟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农村救助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探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演变历程、主要内容、存在问题以及改进建议,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意义: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演变历程、主要内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制度的改进建议提供依据,促进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研究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救助制度的有效落实。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社会救助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的作用,提高救助效果,我们有必要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情况、救助对象的需求和满意度、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案例分析等。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学术论文和统计资料,了解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历程、政策法规和研究现状。
2、问卷调查设计了针对救助对象和社会公众的问卷,了解他们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度、满意度和意见建议。
共发放问卷_____份,回收有效问卷_____份。
3、实地访谈深入基层,与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救助对象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访谈了_____个乡镇(街道)、_____个村(社区),访谈对象_____人。
4、案例分析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救助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四、调研结果(一)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情况1、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覆盖了各类困难群众。
2、救助标准逐步提高近年来,各地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例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也有所增加。
3、救助程序不断优化简化了社会救助申请审批程序,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方便了困难群众申请救助。
(二)救助对象的需求和满意度1、救助对象的需求救助对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就业援助等方面。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摘要】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覆盖面不够广、资金来源不稳定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如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力度等。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有力的对策研究和实施,可以逐步完善和提升社会救助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需要帮助的群体。
展望未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有望在政府领导下不断完善和发展,为社会带来更多福祉和公平。
【关键词】、、、、、、、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政策调整和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救助制度也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在实践中,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覆盖面不够广、资金来源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实施,也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将有助于改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不足,推动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建设。
1.2 问题提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区差异等因素导致体系不够完善,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2. 覆盖面不够广: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主要覆盖城乡低保对象,但对于其他特定群体如残疾人、孤儿等的救助力度还不够。
3. 资金来源不稳定: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而且由于各级政府财政压力不断增加,导致社会救助资金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
必须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改革,加大资金投入和覆盖面度,保障全体群众享有基本的社会救助权利,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发展。
2. 正文2.1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1. 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制度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零散性,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体性设计。
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政策的研究
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政策的研究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政策一直是社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议题。
这一议题涉及到社会正义、公平以及财富再分配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政策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理论探讨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常常聚焦在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
社会救助旨在帮助那些经济困难、身体残疾或社会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援助。
而社会救济政策则是国家为了实现财富再分配,解决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两者共同的目标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然而,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政策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
首先是政策的覆盖范围。
有些国家的救济政策仅针对特定的弱势群体,如儿童、老年人或残疾人,而有些国家则实行普惠制,一切符合条件的人都能享受福利。
其次是资金来源。
有些国家通过税收和社保缴费来筹集救助基金,而其他国家则在国库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或者采取混合模式。
这些差异造成了各国政策执行效果的不同。
二、实践案例研究为了深入探讨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政策的实践效果,我们可以以某一国家的案例进行研究。
以国家A为例,该国实行全民参保制度,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其中医疗保险对人民的日常生活影响最为明显。
国家A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每一位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只需要支付少量自费部分,就可以得到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
该制度为全民提供了平等的健康保障,有效减轻了家庭的医疗负担。
然而,就国家A的实践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大城市的医疗资源相对较为充足,而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人们在享受医疗救助时存在不公平的情况。
其次是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某些医疗服务未被纳入保险范围,一些大病患者仍然需要自费承担高额费用,给他们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A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提升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供给,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和培训,以便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
流动人口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社会救助方式
流动人口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社会救助方式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工作现状及对策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成就,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
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财富的迅猛增长,导致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贫困群体即成为民政部门救助的“弱势群体”,据统计,这部分人数达到1.4亿,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10%。
而弱势群体的流动直接影响到社会管理工作。
探索弱势群体的流动状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解决办法显得非常重要。
一、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工作的现状1、流动人口现状。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灾害救济以及临时救济、大病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在保障最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改革开放造成人口流动加大,人户分离严重,一部分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选择、子女教育方面,而且在养老、医疗、住房等收入和支出保障方面都享受不到本地城镇职工应有的福利保障待遇和公民权利。
数量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有一部分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从农村来到县城,收入低、保障弱,脱离了地缘、亲缘的支持,在县城里面临着失业、财务丢失、伤病等风险,有时候还成为偷盗、诈骗、抢夺、伤害等不法侵害的对象。
而且其中不少特殊群体面临的风险更大,处境更为艰难,包括部分妇女、儿童、老年人、精神病人、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刑满释放后无家可归人员、呆傻智障人员、走失人员、上访人员、拾荒人员等等。
这些人几乎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各种困境和威胁,很容易陷入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生活无着的境地。
据测算,全县常年有七、八名流浪人员或精神病患者需要救助。
2、社会救助制度现状。
我国建立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制度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自同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同时废止了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问题研究随着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残疾人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残疾人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边缘,面临着各种生存困难和社会歧视。
为了解决农村残疾人面临的社会救助问题,需要对其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救助政策。
一、农村残疾人的基本情况1.残疾人数量庞大:据统计,中国农村残疾人的数量较之城市残疾人更为庞大,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的劳动安全保障较差,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残疾人大多因病致残,事故致残等原因导致的残疾,他们将面临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难。
2.残疾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农村残疾人由于身体残障,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导致他们的社会地位下降,容易受到歧视和排斥。
他们的教育、医疗和就业等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生存状况较为艰难。
3.残疾人的家庭状况:农村残疾人在家庭中往往成为负担,由于缺乏社会救助,他们的生活往往依赖于家庭的支持,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村残疾人的家庭支持体系也日益薄弱。
二、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的问题1.现行社会救助政策不够精准:当前,虽然中国有一些针对农村残疾人的社会救助政策,然而由于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导致很多残疾人无法享受到相关的救助政策。
同时针对于残疾人自身的个体差异,现行的救助政策也缺乏足够的灵活性,不够精准。
2.社会保障体系缺失:目前,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对于残疾人的保障更是不足,导致农村残疾人在面临疾病、医疗等问题时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
3.社会救助资源不足:由于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社会救助资源也相对不足,致使农村残疾人的救助难度加大,缺乏足够的帮助。
1.构建更加精准的救助政策:应当建立更加灵活、精准的残疾人救助政策,充分照顾残疾人的个体差异,对各类残疾人给予相应的帮助。
针对不同的残疾人群体制定差异化的帮助措施,确保救助政策的有效执行。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服务,确保其在疾病、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弱势群体数量不断增加,贫困人口和失业人口等群体需要得到社会救助。
然而,在城市中,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也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社会救助资金不足、救助对象识别难度大、扶贫效果不理想等。
基于这些问题,对城镇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和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三、研究内容1.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概念和特点。
2.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救助对象、救助资金来源和分配方式、扶贫效果等方面。
3.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主要包括救助资金不足、救助对象识别难度大、扶贫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以及政策、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4.针对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救助对象识别机制、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建议。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概念、现状、问题及相关政策和措施等。
2.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城镇弱势群体的人口数据、救助资金和救助对象等数据进行分析,客观评估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 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及其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城镇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和救助措施的实际效果等。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为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同时,提出的改进措施也将对政府和社会组织等有关部门在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我国社会救助存在问题的探讨
对我国社会救助存在问题的探讨我国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为了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而提供的帮助。
在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标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社会救助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然而现行的救助标准在一些地区仍然偏低。
生活困难的人口有时需要靠社会救助来维持基本生活,但救助金金额的不足使得他们无法解决实际困难。
应适时提高救助标准,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使救助金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会救助的审批流程繁琐、标准不一,导致救助效果不明显。
社会救助是为了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获取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救助的审批流程繁琐,申请人需要提交大量的材料,并经过多个环节的审查才能获得救助。
而且,由于不同地区的救助标准不一,导致有些人因为不符合当地的标准而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救助。
这样一来,救助的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真正解决贫困人口生活困难的问题。
应加强救助的管理和流程审核,确保救助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救助对象的识别存在问题。
社会救助是针对那些生活困难的人群提供的,但是由于贫困人口的数量庞大,导致救助对象的识别和筛选工作非常困难,一些有需要的人群无法及时得到救助,而一些不需要救助的人却获得了救助。
这样一来,社会救助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分配,严重浪费了社会的资源。
应加强对救助对象的识别和筛选工作,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真正需要救助的人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
第四,社会救助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有待提高。
社会救助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保证持续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导致救助的持续性得不到有效保障。
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一些救助对象的数量会逐渐减少,救助的范围和力度也会发生变化。
应加强社会救助的研究和探索,找到一种可持续的救助模式,使社会救助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确保救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UFE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研究学号:专业:姓名:教师评阅意见: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摘要社会救助是最古老的社会保障形式,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低于法定最低收入标准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社会保障形式。
在现代社会,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一起构成社会保障的完整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构成了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社会救助作为一种制度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
社会救助从不成熟、不完善发展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本文从社会救助基本涵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最后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制度ABSTRACTSocial assistance is the oldest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als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It through legislation by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caused by various reasons at less than the statutory minimum wage standard members of society to give material assistanc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basic survival needs, maintain the basic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of the right to life.In the modern society, social assistance and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welfare, entitled groups together constitute a complete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and in th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lowest life to ensure, constitutes the social security at the end of a "safety net".Then the spontaneous behavior evolved into a certain mandatory, organized philanthropy.Social assistance, as a kind of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a complex development process.Never mature social relief to the leg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imperfect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a long process.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ssistance basic mea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a's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fin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ocial relief work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our country social relief work next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Social assistanc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refor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社会救助概述 (1)1.1 社会救助的概念与特征 (1)1.1.1 社会救助的概念 (1)1.1.2社会救助特征 (1)1.2 社会救助的分类与内容 (2)1.2.1 社会救助的分类 (2)1.2.2 社会救助的内容 (2)二、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3)(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 (3)(二)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4)三、我国社会救助机制改革路径选择 (6)(一)树立社会救助新理念 (6)3.1.1.救助理念的转变 (6)3.1.2.端正社会救助主体理念 (6)(二)推进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发展 (7)(三)建立社会救助监督机制 (8)(四)健全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 (8)参考文献 (9)一、社会救助概述1.1 社会救助的概念与特征1.1.1 社会救助的概念社会救助是当今国家为了保护公民基本生存权利,通过法律加以保障的一种制度。
在公民生活水平低于基本线时,国家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标准,向该公民提供最低生活物质帮助。
①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体现着国家的责任和社会的义务,极力救助生活困难时处于无助困境的公民。
1.1.2社会救助特征社会救助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救助是每位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
享受社会救助是每位公民的最基本权利,实施社会救助是国家与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
现代社会救助新理念中,所谓贫困现象而非个人的问题所造成的,而是由社会体制存在弊端因素造成的,国家与社会应该对贫困者担负起责任,即贫困者有权利无条件地从国家与社会获得救助。
(2)选择性和基础性。
社会救助对象是面对全体社会成员,每位社会成员只要是符合救助标准,都可以享受国家社会救助提供的生存保障;社会救助只是提供受助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目的是为了免造成受助者对社会救助产生依赖心理。
(3)救助对象的程序性和救助行为的短期性。
救助对象只有符合社会救助一定范围标准条件,经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在资格审核后才能获得救助。
(4)系统性。
社会救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个部门能够处理好的,它涉及到许多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不可能靠其中某个行政管理部门就能运作起来的,却需要这些部门联合起来。
②制定统一工作制度,齐心协力,相互协调,才能使全社会救助工作有序发展和完善。
1.2 社会救助的分类与内容1.2.1 社会救助的分类社会救助可以根据不同出发点,不同依据和标准,从多角度做出不同的划分。
时正新等学者认为,根据救助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根据救助手段来划分,可分为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等;以贫困持续时间的长短变化,可以分为针对长期性贫困的定期救助,如孤寡病残救助。
针对暂时性贫困的临时救济,如多数情况下的失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
针对周期性贫困的扶贫如贫困户救助等。
1.2.2 社会救助的内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贫困人口实行差额补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灾害救助制度:即自然灾害社会救济,简称救灾。
它是社会救助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为了使陷入困境的灾民获得衣、食、住、医等基本生活保障,以使其摆脱生存危机,同时使灾区社会发展尽快恢复正常化、秩序化的一项重要制度。
医疗救助制度:是指对贫困人口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人实施资助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
住房救助制度:是指向最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通过提供货币补贴、实物配租、资助修房建房等形式给予住房保障的一项救助制度。
教育救助制度:是指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费用通过资助、减免、贷款、勤工助学等形式在不同阶段提供无偿援助的制度。
二、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1)我国政府救助的基本理念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理念,是在保障生存权的理念以及权利义务相互关系的支配下的救助,救助类型制度化,救助方式规范化,救助标准确定化,救助程序法律化。
虽然儒家思想直至今天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应先确立我国政府救助理念、义务和标准,再来制定我国社会救助立法标准。
明确我国政府的社会救助理念,了解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能够在社会救助工作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作为我国救助工作的基本内容,贯穿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始终。
③(2)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社会救助的有关法规和规章,形成了社会救助法律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法律制度不断改革,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社会救助立法发展迅速,颁布了许多有关社会救助保障法规,例如《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等法律、条例、办法及意见,形成了我国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基本框架。
从以上的法律法规来看,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或规章,为救助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更加确保公民应获得社会救助权益。
④(3)我国建立了基本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形成了一般救助、特定救助与特殊群体救助的机制。
一般救助的形式;是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家庭为救助对象。
特定救助是指针对社会弱者的特定需求进而提供的救助;例如医疗救助、生活补助、住房保障等。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会救助工作和制度建设取得了令人曙目的成就,但与国外完善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比较而言,我国现有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制度不完善。
(二)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1)受思想观念及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官员对工作的思想态度问题。
由于政府工作人员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性质认识不到位,总认为是一种施舍与恩赐,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官员姿态对待救助者。
再加上救助工作不够“透明”化,公民对法律权益了解甚少,甚至没有“社会救助就是公民的一项权利”的法律意识。
当自己处于生活困境时,救助者没有认识到救助是公民权利,依然认为救助是施舍和恩惠,没有转变思想认识观念,存在对救助的含义认识偏差。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总体水平较高,但相对于人口大国而言,经济仍显不足,社会两极分化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