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和05年两次汇率改革
人民币汇率及汇率制度
◆
人民币实行复汇率。
历史上的人民币复汇率
人民币公开牌价
1981—1984年
人民币内部结算价
调剂市场汇率
1985—1993年 官方汇率
1994——2005年7月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994年1月1日,汇率体制重大改革,实施有管理的 浮动汇率制。人民币一步并轨到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 币,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
外汇储备 年末 110.93 2000 217.12 2001 194.43 211.99 516.20 735.97 1050.49 1398.90 1449.59 1546.75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外汇储备 1655.74 2121.65 2864.07 4032.51 6099.32 8188.72 10663.44 15282.49 19460.30 23991.52
年末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外汇储备 年末 -12.96 1990 27.08 1991 69.86 89.01 82.20 26.44 20.72 29.23 33.72 55.5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即$对¥贬值就意味着RMB也对¥贬值,从而不利于日本
对中的出口及在外竞争。
对欧盟同理 1$=1EURO 1$=0.8EURO
1EURO=8.27RMB
1EURO=10.3RMB
有利中国的对欧出口与相应的价格竞争。
2、内因——BOP状况、相对利率水平、经济增长等
人民币是否存在着升值的内在压力,从根本上来 说,取决市场上外汇的供求关系: 外汇供大于求,汇率下跌,本币升值; 外汇供不应求,汇率上升,本币贬值。
05年以前汇率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953
一美元兑换人民币(元)
1973 1985 改革 开放
1949 1951 1953 1955 1957 1959 1961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 但这并不意味和国家可以随意确定汇率。 • 而是要遵循汇率运动的本身规律,根据不 同时其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和当时经济体 制及政策要求采取不同的办法,相应调整 汇率水平。
1993 1973 “一篮 高度集 子货币” 中的计 划管理 体制阶 段 “双轨 制”
1994: 规范轨 道
1953 年以 前
1973-1980: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单一浮动汇率制 - :
• 1973年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 制度,各国货币汇率经常浮动。为保证移民币汇率 的适当水平,采用“一篮子货币”的记值方法。 • “一篮子货币”的记值方法:选用与我国外贸有关 的若干种货币,按照这些货币汇率波动的情况,运 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人民币汇率,并注意经常 调整。 • 这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1973年1:2.46逐步调整 到1980年的1:1.5,大体上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货 币贬值幅度相一致。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经常调 整,高估情况也很严重,志的汇率对进出口没能起 到调节作用,造成了这8年间出现啦5年贸易逆差。
• 引入双重汇率制后,与1980年前的人民币持续 坚挺相反,人民币汇美元的年平均汇率连年下 调,4年的平均贬值率达到10.3%,但始终高 于贸易内部结算价格。其中,1981年-1983年 的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盯住一篮子货 币制。即同期美元兑主要货币的汇率持续坚 挺,一篮子货币包含若干软货币,使惹您逼跟 随他们对美元下跌。1984年的大幅贬值则在相 当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接受了IMF的建议,加快 了人民币汇率和贸易内部结算价格的并轨之 故。
人民币汇改历程
人民币汇率改革历史轨迹1994年1月1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措施之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将双重汇率制度改为单一汇率制度,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并将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的官方汇率调整为当时通行的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的市场汇率,一夜之间使人民币贬值33%。
新的“受控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费。
基础、 2.1%,与美元的兑换汇率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
2005年7月22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
2005年8月9日人民银行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2006年1月4日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并保留撮合方式,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
2007年5月21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从0.3%扩大至0.5%。
2007年7月首批人民币计价债券在香港发售。
2008年7月-2010年6月随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日益恶化,我国事实上将人。
增强人)交易,2010年10月1日开展试点项目,允许指定出口商将部分外币收入留在境外。
2010年11月22日国内银行间市场开办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交易2010年12月15日莫斯科挂牌人民币对卢布交易,俄罗斯成为人民币在境外挂牌交易的第一个国家。
2011年1月12日中国银行向美国消费者开放人民币交易。
2011年1月14日人民银行允许获批境内企业采用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
2011年4月1日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正式推出,为企业和银行提供了更多的汇率避险保值工具。
2011年5月7日 82家俄罗斯银行设立人民币账户。
2011年6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716,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汇改重启一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2%,2005年汇改以来升值21.8%。
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探析
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探析作者:侯亚军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第09期[摘要]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行,但当前的汇率制度面临了很多的问题。
通过对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的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未来应该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使汇率更加具有弹性。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升值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1994年前,中国实行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
1994年1月1日起,将二者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幅约为2.1%。
同时还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也进入了“6”时代。
2010年的6月,在G20的第四次峰会召开的前夕,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这预示着人民币汇改将重启。
二、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的问题(一)资本项目的开放资本账户开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贸易深度融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然而实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可兑换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
在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莫测之时,必然承担可能产生的巨大金融风险。
(二)国际游资的冲击游资往往通过短期投机,来获得高额回报。
目前,我国对短期资本流动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通过政府干预能够维持汇率的稳定。
若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交易成本逐步减少,投机资本势必乘虚而入。
面对长期失衡,政府的干预显得力不从心,维持汇率稳定必然隐含巨大的风险。
(三)贸易摩擦中丧失主动权中美双边贸易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关系,每年,为有效平衡中美贸易都要进行艰难的谈判。
但是,人民币汇率实行“一篮子”机制,使中美双边贸易演变为中、美、日、欧盟的多边贸易,美国为实现贸易利益,可通过控制日元、欧元而影响中美贸易,使我国在中美贸易谈判中丧失主动权。
人民币汇率专题-文档资料
人民币汇率博弈回顾
▪ 第三波:始于2004年10月,周小川首次受邀参加G7会 议。这被一些人士看成了一次鸿门宴。同时站出来的还 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外政界、机构再次表示, 中国应放弃住美元的汇率安排。这一轮的汇率博弈,弥 漫着更浓烈的火药味。
▪ 人民币升值只会对日本对华贸易产生不利影响,日 本对中国出口与从中国进口都缺乏弹性(弹性小于 1)
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国内根源
▪ 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在于劳动生产力的 相对成本优势,中美两国劳动生产率相 差15.8倍,同时,美国工人的工资是中 国工人工资的27.1倍。
重商主义作怪施压人民币升值
▪ 一种荒谬观点,即如果中国的服装能卖得贵一些, 美国就能变得富有一些。
▪ 总体而言,自1995年以来,中国实际汇率的动 向并没有让它与美国相比拥有了优势,也没有让 它与其他重要贸易伙伴相比拥有优势。”显然, 中国蒙受了不白之冤,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
2004年事件进展
▪ ·04.12.28 欧元兑美元新上涨阶段开始 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 ·04.12.06 美国政府再次承认中国未操控汇率 称将继续施压 ▪ ·04.12.02 央行两项放松资本流出政策为人民币升值减压 ▪ ·04.12.01 温家宝重申:人民币不会迫于压力升值 ▪ ·04.11.28 中国央行副行长:人民币汇率改革没有时间表 ▪ ·04.11.13 人民币升值博弈升级 央行紧急遏止外汇信贷扩张 ▪ ·04.10.26 中国央行大规模回笼资金 外电称意在平衡外债 ▪ ·04.10.12 外汇管理局辟谣 人民币即将升值传言缺乏根据 ▪ ·04.10.07 据传中国很快会决定人民币升值约7%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
什么是“一篮子货币”?
指某一个国家根据贸易与投资密切程度, 选择数种主要货币,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 重后组成一篮子货币,设定浮动范围,该 国货币汇率就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在一定范 围内浮动。
这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从刚性盯住美元, 平稳地转换到有管理的浮动这个更富有弹 性、更市场化的制度选择上来,保持了人 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使国际收支调节机 制更加健全,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 度,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005年—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曲线:
形成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应该满 足的经济条件
要形成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应该满足以下 几个经济条件: 第一,贸易是多边的,并且是比较均匀分布的, 特别是后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国家的外汇储备必须是多元化的。 第三,必须有一个可以自由交易的外汇市场,包 括外汇现货交易市场和外汇期货交易市场。假如 没有这样的市场,那么当外汇管理当局调整篮子 货币的时候,微观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和居民个 人)将承担所有的调整成本。 对照以上条件,可以发现我国实行参考一篮 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自此人民币实现了从双重汇率向单一汇率 的过渡,完成了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标志 着我国建立起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 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成就
在1994年到2004年的十年间,人民币的 这次汇率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 的推动作用:1994年我国GDP为5.7万亿 元,而2004年则达到了13.7万亿元,10 年间总量翻了一倍多;1994年至2004年, 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国际收支多年 来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从1994年的 260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9月底的6099 亿美元,增长了22倍。
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陈立,学号:)
国际金融学论文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研究生姓名: 陈立学号:学科门类:国际金融学专业名称:工商管理硕士二〇一五年八月摘要: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呈上升趋势,若想要对人民币的汇率走势进行预期,必要先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经济增长、国内外收支状况、外汇储备、货币供给量和中美物价涨幅及利率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Abstract: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has been showing an upward trend since 1994. To predict the movement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such as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foreign currency reserves, the money suplply, the price growth in China and America and the interest gap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Key words: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influencing factors正文:一、问题背景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具体内容包括: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设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1994年与2005年的汇率机制改革对比
1994年与2005年的汇率机制改革对比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经历了1994年和2005年两次汇率机制的重要改革,本文分析了两次汇率改革时的金融环境,通过两次金融机制改革成果的对比得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措施。
标签:汇率汇率制度改革一、引言随着国际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不仅仅要考虑国内的各因素还要综合国际大环境的各因素,权衡得失最后决定选择何种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汇率水平,汇率水平的变化影响到价格水平、国际收支经济总量和其他宏观经济变量。
同时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现在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影响经济变量的问题,还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政治色彩。
二、1994年与2005年的汇率机制改革的对比1.分析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1994年的汇率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1)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5.8元人民币,调剂市场为1美元兑8.7人民币,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良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的汇率。
(2)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
(3)建立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4)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
(5)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我国实行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的时,当时在经济实力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对外贸易方面和外汇储备方面都具有了实行外汇体制改革的基础。
市场化是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我国在1993年之前所实行的外汇体制下汇率水平是由政府控制的,在这种体制下阻碍竞争,造成了经济的低效率,寻租现象严重,黑市猖獗。
国内生产总值方面199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速度为30.02%,对外开放度方面,199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957.0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为917.4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039.6亿美元,商品贸易差额为-122.2亿美元,商品贸易逆差,1993年的国内生产总植为34634.4亿元,外汇储备方面,外汇储备1991年为217.12亿美元,1992年为194.43亿美元,1993年为211.99亿美元,增长速度很慢。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展望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回顾与改革展望韩 莉(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1994年至2005年7月的汇率制度安排和2005年7月以后至今的汇率制度安排。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逐步退出固定汇率制度,从而走向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这种退出是渐进的和谨慎的。
之所以选择这种路径是基于我国的国情考虑以及其他国家在汇率制度变革中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名义汇率;升值1 改革开放至1994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名义汇率走势改革开放至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安排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1981年———1984年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官方汇率)及贸易内部结算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其中公布牌价(官方汇率)运用于非贸易外汇,贸易内部结算汇率运用于贸易外汇。
这一时期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保持稳定,官方汇率维持在1美元=1.5人民币的水平,贸易内部结算价维持在1美元=2.8人民币的水平。
1981-1984年的双重汇率制度促进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不利于外商来华投资,因为外商投资是按官方汇率折算的,与贸易内部结算价比较起来,外商觉得自己亏了;二是使我国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IMF和世界银行对此多次提出意见,因为它们将双重汇率看作是政府对出口的补贴,发达国家威胁要对我国出口商品征收反补贴税。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于1984年底取消了贸易内部结算价。
1985年-1994年我国实行公布牌价。
1987年,国家允许沿海各大城市开办外汇调剂中心,由此外汇调剂市场业务迅速发展,从而事实上形成了官方汇率(公布牌价)和外汇调剂价并存的新的双重汇率制度。
这一时期人民币名义汇率(官方汇率)不断贬值,1985年初1美元=2.8元人民币,到了1993年底1美元=5.8元人民币;另外,外汇调剂汇率始终高于官方汇率,一度达到1美元=12人民币的水平。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2008年09月27日 16:38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大中小]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
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实践证明,这一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1994年确定的汇率制度存在着如下的问题:一是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被动性。
从1994年起,实行结售汇制,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同时中央银行又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周转外汇余额实行比例幅度管理。
上述管理办法,使央行干预成为必需行为。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
外汇储备的多少成为一种信心指标,具有向下刚性,一旦外汇储备下降,市场贬值预期骤增,会迫使中央银行干预市场,以确保储备的增长。
二是汇率变化缺乏弹性。
由于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不可避免,因此人民币汇率水平不纯粹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
而因汇率波动幅度小于1%,汇率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为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
三是汇率的形成机制不健全。
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即银行结售汇制,强制结售汇使得市场参与者,特别是中资企业和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必须在市场上结汇,不能根据自己未来的需求和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测自主选择出售时机和出售数量,这种制度上的“强卖”形成的汇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
四是形成汇率的外汇市场不完善。
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存在交易主体过于集中、交易工具单一的问题。
银行间市场主体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批准的外资金融机构、少量资信较高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央行操作室构成。
汇改大事记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大事记2010年03月17日18:37汇通网字号:T|T1.2005年2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孔泉表示,限期中国调整汇率不是解决问题办法。
2.2005年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将按照自己的改革发展需要进行汇率体制改革。
3.2005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说,中国的汇率改革的目标是实行根据市场需求、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
4.2005年3月25日,周小川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从我国目前的国际收支平衡情况来看,未来的任务主要是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而不是简单地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
5.2005年4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中国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已做了大量改革工作。
人民币汇率是否被低估,应从多边贸易情况来分析,而不能只看双边贸易余额。
6.2005年4月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议员舒默提出的一项修正案,要求人民币在6个月内升值,否则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增收27.5%的惩罚性关税。
7.2005年4月21日,美国财长斯诺在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就中国汇率举行的听证会上重申,使用贸易制裁手段迫使中国接受更灵活的汇率机制的作法是错误的。
8.2005年5月10日,中国宣布对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境外借款实行新的限额,以限制日益增加的资本流入对人民币造成的升值压力。
9.2005年5月18日,布什政府拒绝了美国国会和商界提出的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要求,但布什再次敦促中国尽快允许人民币升值。
同时,美国财政部发表声明,除非中国在6个月内对人民币进行重估,否则将被视为操纵汇率的贸易伙伴。
10.2005年5月27日,中国宣布自6月1日起实施《关于现阶段完善出口预收货款和转口贸易收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抑制短期投机行为,维护我国国际收支平衡。
11.2005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5国际货币会议中央行长论坛”上表示,中国的汇率改革必须对本国国民负责,因此首先要详细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国内行业产生的影响。
人民币汇改历程
人民币汇改历程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人民币汇率改革历史轨迹1994年1月1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措施之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将双重汇率制度改为单一汇率制度,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并将1美元兑换元人民币的官方汇率调整为当时通行的1美元兑换元人民币的市场汇率,一夜之间使人民币贬值33%。
新的“受控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在政府规定的较小范围内浮动。
1996年12月1日我国允许用于贸易的人民币与外币完全可兑换,但对买卖外币进行贷款和投资仍有规定和限制。
1997年-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并因在亚洲危机期间坚守不让人民币贬值的承诺帮助维护亚洲稳定而获得称赞。
通过央行频繁干预,人民币对换美元汇率被固定在1美元兑换元人民币。
2001年-2005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开始逐渐放松资本管制,但国际社会日益施压,促使人民币更快升值以帮助平衡全球贸易。
2004年2月允许香港银行提供有限的人民币零售银行服务,以促进跨境旅游消费。
2005年7月21日我国将历时10年的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一夜间升值%,与美元的兑换汇率为1美元兑换元人民币。
2005年7月22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
2005年8月9日人民银行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2006年1月4日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并保留撮合方式,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
2007年5月21日人民银行宣布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动区间从%扩大至%。
2007年7月首批人民币计价债券在香港发售。
汇率改革
2010年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
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 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 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的升值,在当前的 经济环境下,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国际金融 市场来说,要加快全球经济复苏,要保证中 国经济持续增长,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最 为上策。中国政府也不会为他人左右人为要 求制造人民币快速升值。国内外市场应该看 到中国政府这种明确的态度。
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环境 现今,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存在很多 不完善之处,在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尝试建立 市场化条件下的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模式,改进央行 汇率调节机制,建立一套标准的干预模式,给市场 一个比较明确的干预信号,尽量减少直接干预,让 市场主体通过自主交易形成公平价格,强化央行的 服务职能。 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 中国自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人民币资本项目仍不可兑换, 这样以来,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不可能实现真正 的自由兑换,这是与我国的经济实力所不吻合的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 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 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 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 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 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 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 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 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 %,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反而大幅增长。
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 制。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 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 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 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 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
05年以前汇率
1993 1973 “一篮 高度集 子货币” 中的计 划管理 体制阶 段 “双轨 制”
1994: 规范轨 道
1953 年以 前
• 1949-1952: • 在1953年前的经济恢复时期,未来尽快医治战争创 伤和恢复国民经济,需要大力扶持出口并进口国内 必需的原材料等物资,当时,在对资本主义国家贸 易中,私营出口商占绝大比重。因此,人民币汇率 的确定要能保证私商出口收汇后,按汇率折收成人 民币,能有所盈利。为此采用“物价对比法”,即 先分别计算出口商品理论比价、进口商品理论比价 和侨汇购买力比价,然后以出口理论比价加一定的 利润为依据,参照进口理论比价和侨汇购买力比价 具体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
1981-1984:双重汇率制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为 了扭转我国贸易逆差的局面宁是应外贸体制改革的 需要,国务院决定改革我国汇率制度,把进出口贸 易内部结算价格和对外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分开 来,自1981年起,除了继续保留官方汇率以外,另 外就对外贸易制定了内部结算汇率。 • 官方汇率还是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 的方法;用于贸易外汇收支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 是按照国内平均出口会换汇成本加上一定幅度的利 润指定的,这个结算价一直固定在1美元:2.8元人 民币的水平上,直到1984年底停止使用都没有变 过。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953
一美元兑换人民币(元)
1973 1985 1993 改革 开放
1949 1951 1953 1955 1957 1959 1961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1、融资结构比例失衡 2、市场发展不平衡,债券市场发展落后于股
票市场 3、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基本市场约束与激
励机制尚未完全发挥作用 4、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层次不够丰富,市场功
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国际动因:日本和美国把世界性通货紧缩 和经常项目赤字归咎于中国出口廉价商品和 人民币被低估
汇率浮动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引申出来的"三元悖论 " ,一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 和资本自 由流动三者不能同时实现, 只能择其二作为政 策目标. 大部分国家在资本账户自由 化时都 是采用浮动或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即放弃汇率 稳定换来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 立性. 由此可见, 一国要实现资本账户下货币自由兑 换, 至少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非贸易外汇的兑和结算
1985-1993
1、外汇牌价和内部结算价基本持平 2、85-90年国内物价上涨,出口换汇成本上
升人民币汇率调整较大 3、外汇牌价和市场汇率并存(外汇调剂业务) 4、88年外汇调剂价格放开,官方汇率和市场
汇率差价拉大
2005年汇率改革背景
1、国内动因:长期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 长过快,货币供给不合理扩张加大了通胀压 力
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
目前,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接受了〈国际货 币基金协定〉中关于货币自由兑换的规定, 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货币被认为是自由兑 换的货币,其中主要有:美元(USD)、欧 元(EUR)、日元(JPY)、瑞士法郎 (CHF)、丹麦克朗(DKR)、瑞典克朗 (SKR)、挪威克朗(NKR)、港币 (HKD)、加拿大元(CAD)、澳大利亚元 (AUD)、新西兰元(NZD)、新加坡元 (SGD)、卢布(RUB)。
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陈立,学号:)
国际金融学论文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研究生姓名: 陈立学号:学科门类:国际金融学专业名称:工商管理硕士二〇一五年八月摘要: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呈上升趋势,若想要对人民币的汇率走势进行预期,必要先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
本文从经济增长、国内外收支状况、外汇储备、货币供给量和中美物价涨幅及利率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Abstract: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has been showing an upward trend since 1994. To predict the movement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such as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foreign currency reserves, the money suplply, the price growth in China and America and the interest gap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Key words: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influencing factors正文:一、问题背景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具体内容包括: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设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
改革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之我见
低估 的状态 ,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出 口企 业和进 口替代企业 的 依 赖。 汇率水平被低 估 , 使得出 口企业和进 口替代企业 处于有
利的竞争地位 , 为了保持这种竞争优势 , 他们 有可能不是努力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 降低成本 , 是努 力对政府施 加影响 , 而 使
货币政策来 调节。 其结果就是 出现 了货币投放结构的变化。 资
本超常流入会 对本币产生 升值 的压 力 ,一旦汇率 的调整变得 不可避免时 , 这种调整反过来容易引起本币被高估。
4 .国际 收 支 顺 差 所积 累的 外 汇 会 加 大 通 货 膨 胀 的 压 力 。
汇率被低估的态势长期 化。 同时 , 由于汇率是长期 固定 的, 致 使他们逐渐失去汇率风险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一 旦汇率 ’
易 摩 擦 H益 凸 现 。 于 是我 国 在 2 0 0 5年 7月 2 1H调 整 了 人 民
资企业 的发展 。 在我 国的对 内生产 部门 中, 主要是 国有企业 ,
货 币供 应结 构变化的结果 意味着对 国有企业发展 的限制 。 3 僵化 的汇率制度 容 易积 累风险 。 . 长期 的 、 化的汇率 僵 制 度不 是导致货 币被低估 , 就是导致货币被高估 。 不管是哪种
致货币超经济发行 , 从而带来通货 、 信贷 、 投资膨胀 , 以及资产
泡沫化的压力。 少 对银行 再贷 款 的投放 , 1 9 减 到 98 年 ,基础货币通过外 汇占款 的投放量 已经与通过再贷款 的投
放量持平。 通过再贷款的途径投放的货币量 , 主要是通过 国有 商业银行投 向大中型的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 主要是对 内生产 的部门。 而通过外汇 占款方式增加的货币量 , 主要是投 向对外
人民币30年来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
人民币30年来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
汇改历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
变迁。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双汇
率回归。
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
进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
率制,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七家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
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近期事件:
2010年4月13日,第四次胡奥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态度强硬,超出国际市场的预期。
他强调中国致力继续推进
人民币汇率改革,但只会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并在下一步推进汇改安排中提出加快外汇市场发展,丰富外汇产品,推动外汇市
场对外开放,延长外汇交易时间,引入合格境外主体,促进形成境内外一致的
人民币汇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4年和05年两次汇率改革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这就是94年汇改。
这次汇率改革是导致94年股市暴跌到325点原因之一。
这是《21世纪》08年回顾这次汇率改革的采访报道:19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汇率体制从此前的单一汇率制转变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汇率双轨制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对“奖励出口”起到了什么作用?钟伟:1980年代的双轨制下,实际存在三种价格形式:计划内价格、调剂价格和计划外黑市价。
计划内价格是官方制定的;计划外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调剂价则是在一定的政府管制下发挥市场的作用。
外汇调剂市场是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场外”交易市场,因为当时各地分中心不联网,调剂价格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是一个政府管制相对较少的市场。
外汇在企业之间自由买卖的价格更能反映市场需求。
外贸企业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出售外汇,扩大了它们的利润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保证了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因此,外汇调剂市场和汇率双轨制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梅建平:一个国家合理的汇率制度应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所有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最突出的表现是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外汇储备不足,资本账户开放过早,在经济形势突变和国外金融冲击下,国内市场发生恐慌,导致了金融危机。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双轨制,鼓励出口创汇,对提高中国经济应对风险的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21世纪》:l994年初,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这一改革的动力主要来自哪里?钟伟:1994年前后的汇率并轨,大背景是企业外汇存款多,而官方外汇储备不足。
当时外汇调剂市场价格和官方价格差距甚大,美元兑人民币的官方汇价是1:5.7,而外汇调剂市场的价格则一度达到1:10,甚至更高。
在这种情况下,外贸企业基本上都不愿意将外汇卖给商业银行,而愿意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出售外汇。
一些企业为突破外汇管制、抢占市场先机,也愿意到调剂市场购入外汇。
中国的外汇管制很特殊,一方面很严,另一方面又很不严,比如中国很早就允许居民和企业持有外汇的现汇和现钞,这就形成了私人部门外汇多、官方外汇储备少的局面,调剂市场规模越做越大,官方市场却越来越萎缩。
当时通过调剂市场进行的外汇交易大约占全部外汇交易的80%-85%,通过官方市场进行的外汇交易却只占15%-20%,外汇黑市也相当活跃,这使得官方市场看起来似乎是配角了。
为了增加外汇储备,缩小调剂市场与官方市场之间的价格差距,政府推行汇率并轨和强制结售汇制度,实现了外汇从企业到商业银行再到中央银行的集中,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官方汇率则直接与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定为1:8.7。
此后,政府管制较少、买卖双方自由成交、汇率波幅较大的场外交易市场——外汇调剂市场逐渐消失,只留下场内交易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集中交易、授信和清算。
在这个机制下,央行在市场供求失衡时负责使市场出清,在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时,即使央行买入外汇的出价过低,企业和商业银行也被迫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这样央行以强制结售汇买入了市场上的绝大部分外汇;当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时,央行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买入外汇的出价可能偏高,它不能阻止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将全部外汇卖给它,甚至不能阻止私人部门对外汇的卖空,这样央行以较高的价格买入了市场上绝大部分外汇。
因此,这种汇率制度有好处,也有一系列缺陷:一是它能掩盖贬值的压力,却不能掩盖升值的压力;二是它使官方集中了外汇,同时也彻底摧毁了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任何藏汇于民的可能性;三是汇率完全受控于央行,避免了外汇调剂市场那样剧烈的价格波动,但市场对汇率的作用也变得微乎其微。
所以,经过1994年的汇率并轨,人民币汇率基本上就是一潭死水了。
《21世纪》:如何评价1994年以来的汇率并轨改革?钟伟:客观地说,这个制度在当时的确解决了政府集中外汇、增加储备的紧迫需要,从1994年到2000年一直运行良好。
但从2001年至今,人民币积累了8年的升值压力,使得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站在2008年看15年前,官方想要集中外汇,也许有比汇率并轨更好的改革方案,对此,我有三个设想。
第一,央行拍卖进入调剂市场的许可证,企业获得许可证之后,可以进入调剂市场购买外汇,但事后需用外汇向央行支付许可证的费用。
那么,外汇调剂市场的交易量越大,央行拍卖的许可证价格就越高,央行因此获得的外汇收入也越多,也可以达到集中外汇的目的。
第二,当时的外汇调剂市场,各地的交易中心是彼此割裂的,上海的价格可能跟北京的不一样,如果能把全国各分中心的外汇调剂市场联网,集中显示报价、集中清算,形成类似于纳斯达克那样活跃而广泛的场外交易市场,形成做市商制度,那么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波动就不会那么剧烈。
第三,政府对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波动管制较少,这就使得各种避险产品有可能通过市场主体创新出来。
市场能够有足够的流动性,本币与外币、外币与外币的基础交易甚至交叉交易就有可能衍生出来。
《21世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
从那时起,就一直存在渐进调整和一次性调整的争论,您如何评价这次改革?李伏安:2005年的汇率改革,应该从防止最坏情况发生和企望最好结果两方面来看。
从防止最坏的角度讲,汇改三年来,没有形成对经济发展、外贸、政治局势的重大冲击,这是很大的成绩。
从期望最好的角度讲,汇改减轻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朝着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前进了一步。
当然,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比如逐步扩大汇率双向浮动区间,让国际市场的波动在我们的外汇市场中得到反映,更多地让市场本身说话,等等。
钟伟:2005年的汇率改革,基本思路是多次小步调整。
当时的争议很大,大多数学者主张渐进调整,认为一次性调整的风险太大,但有一部分国内学者,包括余永定和我,都主张一次性调整。
我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外汇市场缺失,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活跃的外汇交易市场。
2005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天的平均交易额估计只有30亿-40亿美元,2008年估计也不超过100亿美元。
和印度等东亚国家相比,这个交易额非常小,也和我国外贸外资规模极不相称。
市场本身的缺陷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通过市场渐进有效地调节汇率,所以只能一次性地调整,当然并非一次性调整到位。
这个“位”在哪里?很难准确预见。
一次性调整或许不能一次到位,那就固定一段时间之后再调。
第二,汇率渐进调整不利于出口商调整出口报价。
在竞争压力下,外贸企业不敢贸然地、率先地调整价格,他们只能忍受人民币渐进升值带来的压力,直到利润空间被压缩到难以为继,他们才会被迫调整出口报价。
这使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成本调整压力,主要是由中国的出口商而不是由国外的进口商承担。
如果是一次性升值,例如汇率从8.28直接调整到7,那所有的出口商都会瞬间调整价格,而不用考虑其它竞争对手,因为他知道竞争对手不可能不调价,那么,出口价格调整的压力,不是由我们的出口商而是由国外的进口商承担,进口商要么被迫接受中国出口商较高的报价,要么就将订单立即大规模转移到别的国家。
但它们会来不及大规模转移订单。
而渐进升值则使国外进口商有时间将订单向东亚其他国家转移。
第三,渐进升值会带来热钱,它在一段时间内成了单边升值的信号。
如果是一次性的升值,比如,下午2点做决定,晚上10点宣布,明天就执行,这个时间非常短,大规模的资金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被调度到境内来。
因此,我倾向于认为,渐进升值是温水煮青蛙的做法,从经济角度来看,一次性调整可能是更优策略。
《21世纪》:从这三年的经验看,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是否需要做出调整?殷剑峰:三年前的汇改目标是否实现或者接近实现?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我们很多改革都是迫于压力,汇改实际上也是如此。
我认为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汇改的目标应该是人民币国际化,国际化需要有强势的升值。
现在决定汇率的主要是货币当局,而不是市场。
三年汇改说明,不能把它仅仅作为应付压力的政策,而是要做通盘考虑。
徐刚: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无论是一步到位、小步快走,还是逆向操作,都需要有一个目标价格。
通过人为计算的方式获得目标价格,不会比通过市场方式获得目标价格更有效。
因此,从效率的角度来看,我相信更多的学者会支持自由浮动。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汇率跟普通产品不太一样。
汇率既是本币的价格,也是一种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
而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是一种国家主权。
发达国家的汇率体系,包括美元汇率的价格决定,尽管都是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决定的,但也是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美联储的政策指向弱势美元,因为只有弱势美元才有利于当前美国经济走出衰退。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关键问题不是汇率决定方式,而是什么价格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更有利。
我的观点是,由于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尚未转移,中国应该继续保持低汇率若干年。
只要没有外部的升值压力,我们就采取低汇率政策。
现在最好的策略是停止升值。
注:1: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这就是94年汇改。
2: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3:汇率事记:2008年4月7日:人民币兑美元逼近7.007元。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货币。
2003年起:国际社会强烈呼吁人民币升值。
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升值与否的论战不断升级。
1997年后: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在较窄范围内浮动,波幅不超过120个基本点,并没有随宏观基本面变动而波动。
1994-1996年间: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和大量资本内流,及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承受巨大压力。
1994年1月1日:汇率体制重大改革,实施有管理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一步并轨到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国家外汇储备大幅上升。
1990年11月17日:由1美元换4.7221元人民币调到1美元换5.2221元人民币,贬值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冲击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