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学
![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070bdbdca58da0116c17492f.png)
教育学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定义,要素与发展1. 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系统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2.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教育影响(教育媒体、内容、手段、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关系: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3. 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原始性表现在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有了自身独立活动的领域,内容丰富充实起来,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教育的第一次分化。
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现在教育,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刚和社会大机器生产是它产生的条件。
二: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我国):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才的政治方向。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3.教育目的的结构:第一部分是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教育目的的核心)第二部分是对教育形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4.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终极的教育目标。
5.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6.课程目标:宜居教育目标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
7.教育目标层次(体系):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
8.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情意领域。
三:教育的功能1.教育的个体功能。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4a9fef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3.png)
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首先,教师是教育的中心和核心。
他们是学生的引路人,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
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次,学生是受益者和主体。
他们是接受教育的对象,需要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之间也应该互相交流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课程是组织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它是根据一定目标和需求设计出来的一系列活动内容和流程。
课程设计应该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求。
第四,教材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且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五,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
它可以包括讲授、讨论、实
验、示范等多种形式。
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评估方式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的手段。
它可以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
评估方式应该公正、客观,并能够反映出学生真实水平和能力。
总之,教育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只有在这些要素共同作用下,才能够构建一个完整而有效的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42a13de915f804d2a16c1da.png)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而教育物资是指进入教育过程的各种物质资源.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的小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这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非教育基本的要素).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
此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
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其次,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教育内容内在地包括教育目标。
因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是教育内容传授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上,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2917028ed630b1c59eeb585.png)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源。
一般而言,教育者主要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具有一定资格的从事专门教育教学活动的专职教师。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两个条件: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并能够根据自己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
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受教育者(学习者)的特征:①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②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从而学习兴趣、能力和风格存在差异;③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遭遇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从而需要的帮助不同;④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管理意识和能力不同,从而学习效率和质量不同。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教材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讲,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此外,教育目的、教育环境也属于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1,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互相独立。
由于受到各个方面条件的制约,三个要素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也不一致。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过程中“人”的要素,教育影响是教育过程中的“物”的要素。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者)的角色位置存在差异,教育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者)的角色任务不同,教育者以促进受教育者(学习者)发展为天职,受教育者(学习者)以发展自己为权利和义务,教育影响作为教育的中介发挥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d28966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ad.png)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学A复习资料绪论3、教育情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简答题:1、情境教育学的主要构成纬度:是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纬度构成。
第一章教育的属性第一部分:教育的定义、要素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要素:(二)教育要素的关系:1、教师是中介;2、教育影响桥梁;3、学生是依据。
(三)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教育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教育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二部分: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与结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p26二、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四、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意领域第三部分: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功能(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三)教育个体功能的概念与内容1、个体社会化得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第四部分:教育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二、现代教育的特点:P60-61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第二章教师第一部分: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一、理解学生:二、与学生和谐相处:三、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其举动变得敏感而有节制四、教育的期待:第二部分:教师的智能结构一、教师的知识结构(一)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二)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三)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二、教师的能力结构(一)预见能力(二)传导能力(三)控制能力第三部分:教师的角色一、教师的教员角色(最基本的角色)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解决学生的人生方向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第四部分:教师劳动的特点一、特殊的复杂性;(一)劳动对象复杂性(二)劳动任务具有复杂性:教书和育人(三)劳动方式具有复杂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二、强烈的示范性;三、独特的创造性;(一)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四、显著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六、劳动量的隐含性;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八、劳动的协作性第三章学生和师生关系第一部分: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人: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六、学生的社会地位:(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第二部分:青春期学生的特点与教育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阶段是指12—15岁,又称学龄中期,少年期和青春发育期(一)生理上的激变期(二)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三、性格差异与教育(一)性格有好坏之分(二)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洛克曼性格矫正(三)良好性格可以自我塑造的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第三部分: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表现(一)工作关系(为完成一定教育任务而产生)(二)人际关系(指向满足人的交往需要)(三)组织关系(四)心理关系1、认知关系2、情感关系(五)非正式关系二、师生关系的构建(一)师生关系的类型:对立型、依赖型、放任型、民主型(二)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1、师生相互态度方面: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2、师生感情关系方面: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方面: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4、效果方面:教学效果良好。
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a04016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70.png)
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其中包含了许多要素。
然而,有三个基本要素被认为是教育的核心,它们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基础。
这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
首先,教师是教育的中心环节。
教师是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人员。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水平、职业道德和教学方法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其次,学生是教育的受益者和主体。
学生是受教育的一方,是接受知识和教育培养的对象。
学生的学习态度、动力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长。
因此,教育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最后,教育内容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教育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
教育内容应该紧密贴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综合性,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
教育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以及人文、科技、艺术等多个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个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通过教育内容传授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世界。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发挥潜能。
教育内容应该紧密结合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注重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和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简答
![教育教学知识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ec003a7f650e52ea551898a7.png)
第一章简答1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P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关系: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2简述学校文化以及学校文化的构成。
P17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
构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P20(1)顺序性: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学启示: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适应最近发展区。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不搞“一刀切”。
(3)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教学启示: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或最佳时期。
(4)互补性:生理机能互补;心理、生理机能互补。
教学启示: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别差异性:男女性别差异;身心构成。
教学启示:因材施教。
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P22(2014年下半年教资真题)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5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以及作用。
P25(1)遗传: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简述义务教育的涵义以及特点。
P30涵义: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https://img.taocdn.com/s3/m/82ed28fa941ea76e58fa0413.png)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一)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答案要点】“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1)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251686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d.png)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
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整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他们负责课堂的组织、管理和指导
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
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学生是课堂教学另一个重要的要素。
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
效果。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应当是紧扣教育教
学目标的、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
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如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等。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技术和方法,选用科学合理
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教学方法还应当根
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不同方法,保持教学活跃性。
教学环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处的物理和心理环境。
好的教
学环境可以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学
全过程,它们的互动和协作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结果。
因此,在课堂教
学中,教学者应该平衡这些因素的关系,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024广东统招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考点汇总
![2024广东统招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04dca9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c2.png)
2024年广东省统招专升本专业基础课《教育理论》黄金考点汇编考点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2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广义上指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的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家长等都是教育者。
狭义上指专兼职教师。
(2)受教育者:广义,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狭义上指学校中的学生。
(3)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4)教育内容: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
(5)教育方法: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为了有效完成教育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
(6)教育途径:促进受教育者获得发展的渠道、方式的总称。
考点3教育的类型1.根据教育目的、职能和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1)正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有入学条件和毕业标准;有规定的教育场所;有稳定的教育周期;有专职教师;有管理、评价、监督机构。
(2)非正规教育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非正规教育在成人扫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闲暇教育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教育活动发生的空间来看,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1)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2)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纵向上看: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教育活动发生的空间来看,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社会教育广义上讲,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者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教育学考试重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重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7f80ec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5.png)
考试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具体表现在:教育普及化的开始;“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教育法制化的形成;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无论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西方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的认识均具有浓烈的政治伦理色彩。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9ca6f40e2af90242a895e5ce.png)
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 受教育者(学习者)、3.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制约)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用3.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3.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2.教育本身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科研促进民主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与文化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发展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4文化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内容的念法)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规律启示1不平衡性:(1)同一方面的不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均衡关键期:(劳伦兹)(2)不同方面在相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均衡2顺序性循序渐进3阶段性根据年龄特征开展教育4互补性扬长避短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第二重要)、环境、教育(最重要)、个体主观能动性教育—主导地位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原因(重点)(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教育效果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对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价值,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教育目的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导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4)对教育活动的激励功能确立教育目的基本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2)人们的教育理想(3)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现区域均衡发展(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发力发展职业教育(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学制建立的依据(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经济制度(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现代学生观:(1)学生使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2)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因材施教(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学习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角色:(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研究者角色(6)父母与朋友角色教师职业素养:1.职业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3.职业心理健康4.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5)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自我的形成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标准、2.教材3.课程计划(教学计划):(1)教学科目的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教科书编排的原则:1.科学性余思想性、2.基础性与实践性、3.实用性4.衔接性5、系统性课程目标的特点:1.时限性、2.具体性、3.预测性、4.可操作性教学的任务: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三.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五.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教学过程的特殊性1.间接性、2.交往性3.教育性、4.简约型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想统一——特殊性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想统一——发展性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性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8.发展性原则常用的教学方法(重点)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练习法6.实验法7.实习作业法 8.实践活动法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标准(重点)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8.板书有序9.教态自然。
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8a9f40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3.png)
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人的智力、品德、身体、心理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整体。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
教育目的的确定需要考虑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实际情况。
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来实现。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需要考虑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实际情况。
教育内容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来实现。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它是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重要途径。
教育方法包括讲授、实践、讨论、研究等多种形式。
教育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的特点。
教育方法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来实现。
教育环境是教育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背景,它是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
教育环境包括教育设施、教育资源、教育制度、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环境的建设需要考虑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要求。
教育环境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来实现。
教育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整体。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下,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人精心整理——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
![教资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个人精心整理——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c5f87e427d3240c8447efa9.png)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 ②受教育者:受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中介2、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纽带;对象;桥梁/工具/中介)(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无法展开,受教育者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 (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也不能实现。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③相对独立性——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5、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说:最古老;宗教 (朱熹)②生物~:生存本能 (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 ③心理~:无意识的模仿 (美:孟禄)④劳动~:劳动 (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⑤交往~:叶澜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质量质量(3)人口结构结构(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人口的再生产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文化、职业、城乡结构、迁移)(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①提高人口质量;②减少人口数量;③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迁移。
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制约学校结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https://img.taocdn.com/s3/m/5052c8a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6.png)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性质: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生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阶段目的、具体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能力本位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个性发展。
4.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当代社会教育。
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信息化。
二、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形式。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 现行学制现行学制的特点: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
现行学制的改革:学制缩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类型多样化。
3.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指国家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强迫的、世俗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6bbc79108a1284ac85043c7.png)
教育得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而教育物资就是指进入教育过程得各种物质资源。
根据这些物质资源在教育中得小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教育得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这就是教育活动中物得要素(非教育基本得要素)。
1.教育者就是教育过程中“教”得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得人就是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过程中“教”得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就是社会文化与价值取向得传播者;就是科学知识与社会文明得传播者;就是教育活动得设计者、组织者与实施者,对教育活动得展开起领导作用;就是学生学习发展得指导者;就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得学习者。
2.受教育者就是教育过程中“学”得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得人被称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就是教育得对象,也就是学习得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就是学校存在得主体;就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得中心;就是学校与教师评价得主体;就是教育任务完成得主体.此外,受教育者得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得教,受教育者得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与她们个人得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得教学活动。
3.教育内容就是师生共同认识得客体。
教育内容就是基于一定社会得生产力与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得知识与技能,灌输得思想与观点,培养得习惯与行为得总与,教育内容在学校中得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课程标准与教科书。
首先,教育内容就是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得中介。
其次,最佳得教育内容就是目得性与对象性得统一.教育内容内在地包括教育目标。
因为教育目标就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也就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得标准,就是教育内容传授得出发点与归宿。
教育目得得价值取向就是指教育目得得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得主体,依据自身得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得一种倾向。
教育目得得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人本位得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0e76c0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7.png)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整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和实践者。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内容和目标。
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手段,是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式和过程。
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教学环境应该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人文氛围,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整体。
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环境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学生应该注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简答题分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简答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4e4c3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d.png)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简答题分析教育基础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1.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教育的特点包括:(1)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义务性;(3)小学教育的基础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
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具有继承性。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表现为:(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6)宗教性。
5.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2015下】(1)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
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和体力劳动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活动。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知识分子,使人类间接经验有了相当数量和程度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
(3)文字的出现,有了记载和传递间接经验的工具,使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6.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7.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者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f3d2251b14e852459fb5771.png)
简答题一、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二、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三、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发展制约学校结构;生产力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
五、教育与文化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创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六、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成为现实;2、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个体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七、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按照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八、义务教育的特点1、强制性,又称义务性(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国家必须予以保障)2、普及性,又称统一性3、免费性,又称公益性九、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性质方向和内涵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十、五育之间的关系和五育的意义1、五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2、五育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基础
![教育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51c9aaee9e314332396893d4.png)
1、广义教育:指有目的、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2、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本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本质特性:a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b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c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5、教育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就会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6、教育的起源: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人类各人种的演化》又名《动物界的教育》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史教科书》);d教育的家庭起源说(凯姆佩尔《教育史学》);e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7、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1986年4月12日《义务教育法》)8、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趋势:a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日益结合紧密。
教育与生产劳动衔接和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已成为目前各国发展本国教育的共识;b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
教育民主化一方面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普及化的范围扩大,另一方面可体现为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平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c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仕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它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都是教育者。
孩子入学之后,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则成为主要的教育者。
教育者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其通过教育活动传承人类文明的精髓,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象征。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不断地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思想与品德得到发展和提高。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所发展的能力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3.教育措施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教育的内容是不相同的,随着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内容也会有所变化。
教育手段指的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运用的一些物质器具等,如教师教具、试验设备、教育辅助材料等。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
同时,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活动目的——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