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5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学校德育目标为指导,以八年级数学教科书为内容,对八年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发展,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品德高尚的,基础知识合格的初中学生。
二、德育目标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新一代公民为目标,通过八年级数学教学,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采用的措施(1)以启发式教学为手段,弄清各章节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弄通弄懂,并能运用这些基本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计算有关题,推导有关题,使学生领悟数学________于实践,又返过来作用于实践。
认识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初二数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一定的程度步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和进行简单的推理。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格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通过全等形、轴对称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以及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论证、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用数学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辩明数学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通过勾股定理的教学,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以及勾股定理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刻苦钻研努力学习。
(4)通过教科书中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从形状简单的图形想象出它的对称轴,折叠以后的`位置关系以及图形形状的变化,并由较复杂的平面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图形,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以及对应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的、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渗透德育初中数学教案

渗透德育初中数学教案课程名称: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立方根》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方根的道具(如立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立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27立方厘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2.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这个问题?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立方根的概念,讲解立方根的求法。
2. 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方法。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小组合作(15分钟)1. 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探究立方根的性质。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教育(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小组合作、情感教育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立方根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教育的融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挑战的精神。
教学内容:1. 立方根的概念:一个数的立方根是指将这个数分成三等份的数。
2. 立方根的求法:利用立方根的定义和性质,求解立方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食物腐败等,引出立方根的概念。
2. 提问:什么是立方根?为什么需要学习立方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立方根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求解立方根。
2. 各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学生练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五、德育教育(5分钟)1. 讲述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勇于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立方根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只要勇于挑战、坚持不懈,就能掌握。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2. 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扬勇于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等。
3. 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同感,以及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勇于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含德育教案

初中数学含德育教案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学会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教学难点:相似多边形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似多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多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2. 引导学生发现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多边形具有相似性质?二、探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已知的几何知识解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3. 教师给出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解释性质的证明过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讲解答案。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3. 教师给出实际问题的解答,并解释解答过程。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 寻找生活中的相似多边形,拍摄照片,下节课分享。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相似多边形性质的能力。
3. 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自信心及对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设计1. 引言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计算技巧和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德育渗透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通过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2. 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将德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3. 德育渗透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2 教学内容德育渗透教学设计需要将数学知识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为核心。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 - 数学知识和概念的学习; -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维方式; - 数学的应用和创新。
3.3 教学方法•PBL(问题驱动学习):通过给学生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3.4 教学评价在德育渗透的教学中,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评价应该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评估。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 学生的学习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 - 学生的小组合作表现; -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4. 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调整和安排。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1. 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结合具体的数学知识和道德教育内容。
2. 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和讨论。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1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的一个重点。
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二)教法建议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修改版]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9199a5f01dc281e43af038.png)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态与态度几方面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初中德育的目标是:逐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数学教学、德育是相互交叉的,数学教学不仅具有德育功能,而且具有明确的德育内容。
根据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我认为下面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的素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内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
教学新知识时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信任感。
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留下自己支配时间的权利,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好玩”。
应用归纳法,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探讨一般性的结论,大胆假设、猜想,冲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⑴三角形的两内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⑵三角形的两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⑶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一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数学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推理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证明的理解,发展学生推理、证明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经常采用灵活的教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注重数学发展史教育数学发展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为数学学科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了解我国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尊心、鼓励学生献身科学。
我国首创十进制记数法、勾股定理、祖率、剩余定理、正切函数表等,当时领先于其它国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XXX七年级数学学科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研究内容课标要求:掌握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知识目标:1.了解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掌握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渗透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研究。
设计意图: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渗透运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教师将会用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解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巍峨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导入新课三百六十四支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这首古诗引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向学生介绍XXX的写的代数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历史和文化的陶冶,提高数学素养。
互动探究:1.出示教科书88页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
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2.引导学生回忆:a。
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b。
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即x+2x+4x=(1+2+4)x=7x。
老师在黑板上演解方程过程,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可以在上述过程中标上箭头和框图。
指明解题思路,强化本章的中心问题。
分析到位,渗透模型化的思想。
初步渗透化在初步渗透化阶段,需要思考解方程的主线如何更加连续。
为了简化方程,我们可以使用“合并”这种恒等变形。
在讨论中,我们淡化了“同类项”一词的名称,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初中数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1

初中数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1 初中数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在第四单元《四边形的性质探索》中,我总能发现向征认真参与课堂教学,思维敏捷,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总能回答出其他更好学生没有答出的问题;也能帮助组内成员学习,组内讨论比任何时候积极;在连续两周的数学课上,学生总能听到我对向征由衷的表扬(这时候我也总能发现该生羞红着脸,但眼神焕发异样的光芒),此后的表现更活跃。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明显发现向征周围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能比以往都积极的参与教学互动过程中,课堂氛围更活跃、轻松,往往一个学生的思路能带动更多学生的思考与不同思路的产生,让我感觉满意与兴奋的亮点更多。
但我发现学生作业仍有许多不今人意的地方,我特意选出几本较好的与最差的,在学生间传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我也把自己的苦闷与感受告诉学生“有时批阅部分作业,让我有一种被折磨、痛苦的感觉……我真的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对待每一天的作业,为什么你们的作业与你们的课堂表现有怎么大的区别,……”我边述说自己的感受边观察学生,多数学生不好意思低下头,向征面对自己作业本中较多的划线与问号、红圈与折起的?(?表示作业质量相当差,订正后需让我在批阅),一脸的懊恼。
“你们认为今后自己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作业,”我把问题抛给大家,继续新课的教学。
课后向征拿着作业跟到办公室“老师,你能帮我讲讲这些题该怎么做吗,”我先让他说说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同时让他说说该题所需用到的知识点,其中关键的地方或错误的地方重点指出,让该生再次思考如何独立订正。
在他订正完后,我让他思考作业中出错较多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他能不懂就问,认真订正的态度给予表扬,希望他能持之以恒,并对其中需改正的地方应有明确的态度与表现。
第二天数学课上我再次对向征认真订正作业的态度给予表扬并发出相应的号召。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数学作业有较大改观,而且课后跑到办公室问问题或订正作业的人多起来,有时10分钟的休息时间我来不及辅导过来,需要学生间互帮互助。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图像等。
2. 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函数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线性规划、最优化等。
三、德育渗透策略1. 结合数学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成就,如华罗庚、陈景润等,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注重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提倡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教授函数的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单调性是否只与自变量有关?”4. 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函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教授函数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家庭收支、商品价格等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数学故事、实例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函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新课导入:介绍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讲解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应用拓展: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线性规划、最优化等。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1) 说明其中运用的主要知识;(2)分别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ACE BFD《三角形相似复习的德育渗透教案》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相似三角形知识,掌握测量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旗杆高度的活动,巩固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累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相似以及已学过的知识对国旗高度的测量,培养学生要珍惜和平的时光,热爱学习,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复习相似三角形的主要性质?2、当你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你也许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我们知道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首先请同学量出太阳下自己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自己的身高,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100页图24.1.1) 如果在阴天,你一个人能测量出我们国旗旗杆的高度吗?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例1.书.P.98试一试.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BE底部10米处的D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与水平线的夹角/ BAC=34,并已知目高AD为1米。
现在请你按1 : 500的比例得厶ABC画在纸上,并记为△ ABC,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1C1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你知道计算的合作交流、尝试练习例2.为了测出旗杆的高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种方案,并测得图(a)中BO=6m,OD=3.4m,CD=1.7调(b)中CD=1m,FD=0.6m,EB=1.8m图(c)中BD=9m,EF=0.2;此人的臂长为0.6m。
分析:图⑻ 和图(c)都运用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图(b)运用了同一时刻的方法吗?(a)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
AB OB AB 6解:(1 )•••△ AOB^^ COD「而二OD 即T7 = 34 二AB=3(m).(2)v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正比,••• 縫=DD即" 0^二AB=3(m).,、_ ________ ______ EF _ FG 卄0.2 0.6 _(3)v^ CEF^A CAB •丽二而即兀9 二AB=3(m).方法技巧:测量物体的高度可利用自己的身高、臂长等长度结合相似形的性质求出物高,也可以运用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的性质测量物体的高度。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教案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互助精神;3.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人文素养。
教案内容:第一课:数学真实应用体验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2.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介绍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班级组织一次郊游,需要买蛋糕,要求学生给出如何计算蛋糕数量和预算的方法。
2.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各自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3.各小组依次报告自己的解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优缺点,并选出最佳解决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个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二课:数学道德情感教育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敬畏和认真态度;2.提高学生遵守学习规则和大众道德的意识。
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给学生出一个数学难题,并提醒学生严肃对待这道题目。
2.学生独立思考,解题完毕后互相检查答案。
3.学生交卷后,教师公布标准答案,并检查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思路。
4.在讲解解题方法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数学学习中的道德问题,如:做题过程中是否可以抄袭、是否可以作弊等。
5.教师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习规则和大众道德。
第三课:数学与公平正义教育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和公正公平的原则;2.培养学生愿意帮助他人并体验分享的快乐。
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图表,让学生分析并判断哪个方案最为公平。
2.学生独立思考并给出自己的判断。
3.各组选出代表报告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公平公正的主要原则。
4.教师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困难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
5.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并将解决过程和结果报告给全班。
6.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这个过程中的合作和分享体验。
第四课:数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案例一:个人道德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例如,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探讨,培养他们的友爱精神和相互尊重的意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选取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行为准则。
案例二:社会公德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与社会公德相关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公平、公正等价值观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在解决分配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情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可以理解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明白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应如何行为,做到公平、公正。
案例三:责任意识的培养在数学研究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例如,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数学任务或项目,要求学生自己负责整个过程的实施与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对待任务,具备组织、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项目展示和分享,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案例四:诚信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考试中,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例如,通过讲解学术诚信原则、考试纪律等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并提醒他们在考试中要自觉遵守规则。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诱发学生违规行为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思考违反诚信原则的后果和影响,从而树立起诚信意识。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们应当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伦理问题,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综合素质。
这种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促使他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列表法分析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步骤:1.学生分组,每组4人。
2.教师发放工作纸,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法分析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互相交流,解决问题。
4.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解题过程和思路。
目的: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等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三环节:运用巩固内容:学生个人完成练册上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1.学生个人完成练册上的题目。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相互交流,互相检查答案。
4.教师进行点评,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目的:通过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等量关系的理解。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内容: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步骤: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2.强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目的:通过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内容: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强调检验方程解的合理性。
3.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
目的: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等量关系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按时完成任务的能力。
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是一个售票场景,两位同学通过表演来模拟这个场景。
在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时,需要关注其中所包含的含义、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
售出1000张票的意义是指在这个场景中售出了1000张票,而票款6950元则是指售出的1000张票所得的总收入。
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我们可以求出售出的成人票和儿童票的数量,以及成人票和儿童票的单价。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如何将德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是每位数学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将介绍一种有效的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方法。
二、案例描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德育意义的数学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以下是一个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数学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了解并理解正直、诚实、公平等道德价值观念;-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道德相关的问题;-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教学内容:本次课程将以“公平分配”为主题,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展开教学。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课程,讲述一个班级组织的义卖活动。
学生们需要将募集到的善款公平分配给需要帮助的人。
步骤二:讨论与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什么是公平?为什么要公平分配?- 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与公平分配相关的问题?- 公平分配与数学有什么关系?步骤三:数学问题设计教师设计一系列与公平分配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 有10个苹果,要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个才是公平的?- 小明和小红共有20元钱,他们要公平分配这笔钱,每人应该得到多少?步骤四: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并给出自己的解答。
步骤五: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解答和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公平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并与数学知识进行关联。
4.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 评价学生对公平分配的理解和运用;- 对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正确性和解题思路进行评价。
三、案例效果通过这种德育渗透的数学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能够培养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他们将更加理解公平的重要性,并能够将公平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态度数学是一门需要能力积累和不断练习的学科,而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包括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按时完成作业,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等。
通过这些德育渗透的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执着、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强调数学的思维能力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这正是德育的一部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求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的品质。
三、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德育渗透首先从学生的道德修养入手,数学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踏实地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互助互爱的品质,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一起讨论解决方案,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德育渗透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
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尝试自己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在数学学习中,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都是成功的一步。
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德育渗透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德育渗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设计一些思维性、创新性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在解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解一个问题,培养他们对于问题的多种解法的认识和探究能力,同时也增加他们的求解效率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二、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同步研究或课前课后辅导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合作中享受成就的喜悦,不仅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可以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例如,设计一个小组任务,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研究和探究概率等数学概念,来达到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导入课题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实际应用的案例,如:怎样通过数学计算来控制污染的排放、如何合理利用公共资源等。
通过这些实例,既可知道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四、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等形式,来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例如,给学生让一个较为复杂的新题,让他们在自己的基本知识面前尝试去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更能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等良好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蛤蟆塘中学七年级数学学科
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3、课堂练习:学生练习课本上第88页练习1
对于问题1还有不同的未知数的设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
若设去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21402 x xx
若设今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14042 xx x
一个黑白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其中有若干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黑、白皮块的数目之比为3:5,问黑色皮块有多少?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解法,师生共同讲评。
提问:
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依据是什么?
2、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①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合并和系数化为1
②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1、必做题:课本P91页习题3.2中1、3①②、4
2、思考题:在一卷古埃及草卷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啊哈,它的全部,与它的 1 7 ,其和等于19。
”你能求这问题中的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