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0b6e2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1.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一首古诗《涉江采芙蓉》的欣赏,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词的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2. 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的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作品背景解析作品创作的背景,如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句、诗篇的排列,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
3.2 诗句内容解析对诗歌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第四章:诗歌主题探讨4.1 主题提炼引导学生从诗歌内容中提炼出主题,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2 主题深入探讨围绕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深入探讨,丰富学生的认识。
第五章:鉴赏与创作5.1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授学生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5.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代诗词,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活动设计一个有趣的导入活动,如诗词接龙、猜诗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课堂讲解活动安排合理的讲解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理解诗歌内容、背景和主题。
6.3 课堂互动活动设置讨论、提问等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第七章:教学评价设计7.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讨论发言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7.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八章:教学资源整合8.1 教材资源整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如注释、译文、拓展阅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8.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如诗人其他作品、古代诗词鉴赏网站等,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2024年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
![2024年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91d90d5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2c.png)
2024年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册第四单元《涉江采芙蓉》。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歌表达情感,提升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分析,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2. 教学重点:诗歌的结构、韵律、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
3. 课文阅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深入解读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涉江采芙蓉》意象分析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诗歌情感表达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涉江采芙蓉》2. 主要内容:诗歌背景:作者、时代背景结构韵律:五言绝句、平仄押韵意象分析:荷花、秋水、相思主题思想:怀人、思乡、离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荷花”为题,写一篇借景抒情的短文。
2. 答案示例:通过对荷花的描绘,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荷花的诗歌,如《江南逢李龟年》、《夜泊牛渚怀古》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25a61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b.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90396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f.png)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7e326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76.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妻子的深情;(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注释、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涉江采芙蓉》;(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释义,体会诗歌意境;(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歌。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欣赏古典诗词。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学生自主思考,拓展学习视野。
6.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2)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3.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2. 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 结合其他课程,如历史、哲学等,跨学科地进行深入学习。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2. 邀请文学家、诗人等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心得;3. 开展古典诗词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e103380508763230121249.png)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这是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品味诗歌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涉江采芙蓉 教案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6be38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0.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了解作者李白及其生平事迹;(3)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4)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涉江采芙蓉》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作者李白及其生平事迹的了解;3. 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欣赏。
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掌握;2.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及其生平事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背景及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李白的诗歌,体会其创作风格;(2)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涉江采芙蓉》;3. 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歌进行仿写。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涉江采芙蓉》的情况;3. 学生仿写李白诗歌的表现;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5. 学生对生僻字词掌握的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李白的生平介绍资料;2. 《涉江采芙蓉》的译文和解析;3. 李白其他诗歌的文本和解析;4. 诗歌鉴赏的相关理论知识资料;5. 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2023最新-《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
![2023最新-《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6fdd1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8.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9篇《《涉江采芙蓉》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涉江采芙蓉 教案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7f1d6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2.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古诗,通过对江边荷花、江水、阳光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体会诗人情感。
1.2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涉江采芙蓉》。
2.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美景。
3. 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愿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2.1.1 熟读并背诵古诗《涉江采芙蓉》。
2.1.2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描绘江南水乡美景。
2.1.3 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愿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描绘江南水乡美景。
2.2.2 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愿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2 描绘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美景。
3.3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愿望。
4.1 导入新课介绍古诗《涉江采芙蓉》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其韵律美。
4.3 解析意象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如江、荷花、阳光等,引导学生描绘江南水乡美景。
4.4 分析情感讨论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5 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情感升华。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熟读并背诵古诗《涉江采芙蓉》。
5.2 回家后,尝试自己描绘一幅江南水乡美景图。
5.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意象描绘和情感分析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作业和短文,评估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以及诗歌美的鉴赏能力。
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 3篇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7e0b0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0.png)
《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诗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有没有听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一般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但是,最可怕的距离,是两个人的心明明贴的很近,却不能在一起。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痛?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二、介绍文学常识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2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3《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诗。
2、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3、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1、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明确:“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af0ce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a.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涉江采芙蓉》篇1《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04ef4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c.png)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涉江采芙蓉》是唐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用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述了芙蓉镇江美景和女子阅读诗文的情景。
这首词既有文学价值,又有风景描写和思想哲理,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该词作为文学名篇进行学习。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为大家呈现《涉江采芙蓉》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词作的背景和特点;2.懂得运用修辞手法描写风景,提高审美鉴赏能力;3.能够理解词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提高语文表达和思维能力;4.能够体会古代女子的文化境遇和文化自觉;5.积极探究女性之间的情感和友情。
二、教学内容《涉江采芙蓉》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放了一张芙蓉镇江的图片,问学生:“你们看到的景色如何?你们是否意识到在读李清照的词时,我们所想象的美景就在这里?”。
教师通过调整学生视角,加深学生对于芙蓉镇的认识,为学生进入课堂做铺垫。
2.讲解李清照的背景和词作特点教师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教师指出:“李清照的词体现了女性的特色和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切感受”。
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的相关资料,回忆掌握她的词作特点。
3.解读《涉江采芙蓉》教师进一步请学生阅读《涉江采芙蓉》,并在课前“看词说景”,指导学生查找通过具体描写表现景色的词句,如“翠梧丹桂质朦胧”,“云鬟峨峨五峰高”,“质本洁而名利华”,“富贵童颜,浮华川谷间”。
接着,教师对于每一句话进行解读,让学生明确句子的含义和她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析李清照的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李清照词的时候,仔细品读每句话,寻找其中具有特殊表达形式的句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自行整理李清照的修辞手法表格,定期与之比对,以便于掌握词的意义和考察修辞的能力。
5.思考李清照的女性意识和女性间的情感教师运用形式多样的课堂策略,如小组讨论、表演等,让学生思考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以及两个女子之间的情感。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d3349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6a.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了解作者背景,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妻子的深情;(2)体会诗歌中传递的真善美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4. 诗歌解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解答学生的疑问;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6. 价值引导: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真善美的价值观;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诗歌情感内涵和价值观的感悟;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的活跃度、合作意识等。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涉江采芙蓉》全文及相关作者背景资料;2. 参考资料:有关《涉江采芙蓉》的学术论文、评论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4. 教学辅助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歌为例,深入剖析诗歌的内涵和外延;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 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01a64f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58.png)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芙蓉”这一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3.探究对写法及表达效果。
4.体会诗歌中爱人离居的悠长忧伤。
【学习重难点】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芙蓉”这一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3.探究对写法及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诗歌的历史像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由古至今缓缓流淌而来。
《诗经》犹如泉眼无声细细流,《古诗十九首》犹如泉水缓缓汇集,唐诗宋词则是掀起诗词上最高的浪花。
在这泉水汇集的过程中,《古诗十九首》它虽然流量不大,却是为以后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的《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的代表作品,也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细细品析的内容。
二.知人论世(一)作者介绍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武进)人,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兰陵)。
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曾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史称《昭明文选》。
(二)《古诗十九首》简介《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五言抒情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被笼统称作“古诗”。
萧统从中选取十九首编入《文选》,并加上一个《古诗十九首》的题目。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约都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
评价:“五言之冠冕”“惊心动魄,几乎可谓一字千金”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驱车上东门行》(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
《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如:《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2.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叙事)和《楚辞》(浪漫主义抒情)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3f1b9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e.png)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1.2.2 诗歌解析:分析《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1.2.3 鉴赏技巧:教授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2.1.2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涉江采芙蓉》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2.2 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涉江采芙蓉》,理解诗意。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1.3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信息。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和背景。
4.1.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1.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1.4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
4.1.5 鉴赏练习:让学生尝试欣赏其他古典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新课:5分钟4.2.2 阅读理解:10分钟4.2.3 讨论交流:15分钟4.2.4 分析讲解:20分钟4.2.5 鉴赏练习: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1f843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2.png)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
(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a)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教学过程:(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d22d8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7.png)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作者背景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解读;(2)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美;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4. 比较教学法: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深入剖析《涉江采芙蓉》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涉江采芙蓉》,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 教学资源: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边采芙蓉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拓展:与其他描写江南美景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2. 文学鉴赏:欣赏《涉江采芙蓉》的音韵美,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文化传承:了解古代诗歌在民间的流传和影响,探讨诗歌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024年度《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2024年度《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89f7d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b.png)
通过配乐朗诵、动画演示等方式,营造诗歌鉴赏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
2024/3/23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
17
小组讨论与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 歌的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方 面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宁静的自然 世界。同时,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
2024/3/23
8
关键意象与象征手法
2024/3/23
关键意象
芙蓉、江、兰泽、芳草等自然元素构成了诗歌的主要意象。 芙蓉代表美丽、高洁,江象征着生命的旅程,兰泽和芳草则 暗示着美好的品德和情操。
汉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汉代诗歌在继承楚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五言诗和七言诗等新的诗歌形式。汉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 诗是汉代诗歌的两大代表,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则以抒情见长。
2024/3/23
12
汉代社会风貌及价值观念
汉代社会风貌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 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城市繁荣,商 业发达,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时,汉代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 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汉 代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象征手法
诗人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描绘,赋予了它们丰富的象征意义。 如芙蓉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诗人高洁的情操和追求;江水 的流动则暗示着生命的流逝和不可逆转。
9
情感表达及主题思想
情感表达
诗歌中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爱与向往。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的情感,诗人表达了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真挚爱情的渴望。
《涉江采芙蓉》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
![《涉江采芙蓉》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298132c60912a216157929d8.png)
《涉江采芙蓉》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涉江采芙蓉》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品味诗歌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2在理解应用中,复习象征、叠词、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3掌握对写这一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多元体会诗歌浅显语言背后深刻的情感内涵。
课时:一课时一:导入一段悠扬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了今天新课的学习。
好,一个小竞赛,猜一猜这首歌是哪位影视人物的代表曲目?这正是来自江南水乡的安小主的代表曲目《采莲曲》。
的确,采莲与江南的女子有着不解之缘,采莲女轻巧的小船荡起了荷塘中多少欢乐的涟漪,而那皓腕下的红花又寄托了多少江南女子缱绻的情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恰恰与采莲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涉江采芙蓉。
二、整体感知(一)初读,读准读顺1自主读诗。
2单人朗读,评点指正,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
3整体梳理,解决重点字词问题。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之前朗读出现的问题,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全班再次齐读。
(二)再读,整体把握1本诗的情感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有哪些?忧愁、孤寂、苦闷思念(题眼)2做这种思念之情究竟是如何被巧妙表达出来,使这首一无艰深之语,二无冷僻之词的短诗感人至深,流传千古呢。
要解决这一问题啊,我们就有必要深入文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深入理解作者潜藏的.感情了。
三、析读,逐句赏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诗中的思念之情主要是通过哪个举动引发的?涉江采芙蓉(2)为什么所采之花定为芙蓉,且以芳草兰泽渲染之?钻戒象征永恒,白纱象征纯洁,我们的主人公以莲为信物寄托情思,所以莲花在此象征了作者心中的真情,莲花的高洁喻示了作者情感的高洁。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那么,这样高洁美丽的莲花,作者送出去了吗?为什么呢?所思在远道。
(2)这种急转直下的心理活动,作者是用什么句式表达的呢?设问,问答两体。
“所思在远道”是不是对“采之欲遗谁?”的回答呢?自问自答,自言自语,你能从中捕捉到什么信息?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可见境况孤冷;而孤冷的境况又曲折表达了什么情感呢?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李小晶【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
【课时】一课时
【方法指导】
1、熟读成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正确解读来领会整首诗的含义。
3、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在《诗品》中更誉其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这足见《古诗十九首》
的语言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涉江采芙蓉》,感受其炉火纯青的一字千
金的魅力!
二、新课探究:
1、《古诗十九首》简介:
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题解:
3、诗歌头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意象:
1、“芙蓉”: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引入诗歌:(1)、《爱莲说》/周敦颐
(2)、《如梦令》/李清照
寓意:
以君子之花喻品质高洁、圣洁
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
以荷花的寓意分析其构成的意境:
提问:“芙蓉”在全诗意境的营造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
荷花一般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达一种纯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诗歌开头即以“芙蓉”为意象,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鉴赏评析:
(一)、品析“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的妙处。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
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的身影,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路途遥远,归家无望。
这两个词,通过动作和画面,传达出微妙的情感。
抒情主人公愁苦忧伤之情溢于言表却又不说破。
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二)、问题探讨: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三种看法:
女子采芙蓉女子还顾男子在故乡
女子采芙蓉 (想象)男子还顾女子在故乡
男子采芙蓉男子还顾女子在故乡
引入:《<涉江采芙蓉>赏析》/朱光潜
(三)、“对写法”修辞手法讲解:
1、引入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2、对写法:
又叫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即抒情主人公思乡怀人,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通过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心中的思念和怀想。
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3、好处:
1)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
2)使抒情更加委婉含蓄,富有含蓄之美。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色?
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三是“对写法”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请用本诗学过的“对写法”赏析下面这首诗。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