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五个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时间:2010.10—2010.11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牢固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实验测试手段。
能应用运算放大器建立各种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系统校正的常用方法,掌握系统性能指标同系统结构和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
通过大量实验,提高动手、动脑、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提高从事数据采集与调试的能力,为构建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仪器、设备(软、硬件)及仪器使用说明自动控制实验系统一套计算机(已安装虚拟测量软件---LABACT)一台椎体连接线 18根典型环节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相似性原理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用运算放大器构成各种常用的典型环节的方法。
3、掌握各类典型环节的输入和输出时域关系及相应传递函数的表达形式,熟悉各典型环节的参数(K、T)。
4、学会时域法测量典型环节参数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用运算放大器构成比例环节、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和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2、在阶跃输入信号作用下,记录各环节的输出波形,写出输入输出之间的时域数学关系。
3、在运算放大器上实现各环节的参数变化。
(三)、实验要求:1、仔细阅读自动控制实验装置布局图和计算机虚拟测量软件的使用说明书。
2、做好预习,根据实验内容中的原理图及相应参数,写出其传递函数的表达式,并计算各典型环节的时域输出响应和相应参数(K、T)。
3、分别画出各典型环节的理论波形。
5、输入阶跃信号,测量各典型环节的输入和输出波形及相关参数。
(四)、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及实验设计:1.比例环节: 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比例系数:时域输出响应:2.惯性环节: 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比例系数:时常数:时域输出响应:3.积分环节: 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时常数:时域输出响应:4.比例积分环节: 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比例系数:时常数:时域输出响应:5.比例微分环节: 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比例系数:时常数:时域输出响应: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Ui-Uo的时域响应理论波形:传递函数:比例系数:时常数:时域输出响应:(五)、实验方法与步骤2、测量输入和输出波形图。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讲义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实验一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一、 实验目的1、掌握用运放组成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电子电路2、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3、通过实验了解典型环节中参数的变化对输出动态性能的影响 二、 实验仪器1、自控原理电子模拟实验箱一台2、电脑一台(虚拟示波器)3、万用表一只 三、 实验原理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元件,由其不同的R-C 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组成的各种典型环节,如图1-1所示。
图中Z1和Z2为复数阻抗,它们都是由R 、C 构成。
基于图中A 点的电位为虚地,略去流入运放的电流,则由图1-1得:120)(Z ZU U s G i =-= (1)由上式可求得由下列模拟电路组成的典型环节的 传递函数及其单位阶跃响应。
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1-2所示:图1-1、运放的反馈连接1212)(R R Z Z s G ==(2)图1-2 比例环节取参考值K R 1001=,K R 2002=;或其它的阻值。
2、惯性环节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1-3所示:111/1/)(21212212+=+∙=+==TS KCS R R R R CS R CSR Z Z s G (3)图1-3 惯性环节取参考值K R 1001=,K R 1002=,uF C 1=。
3、积分环节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1-4所示:TSRCS R CS Z Z s G 111)(12==== (4)图1-4 积分环节取参考值K R 200=,uF C 1=。
4、比例积分环节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1-5所示:)11()11(11/1)(2212112121212ST K CS R R R CS R R R CS R CS R R CS R Z Z s G +=+∙=+=+=+==(5)图1-5 比例积分环节取参考值K R 2001=,K R 4002=,uF C 1=。
5、比例微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1-6所示:)1()1(/1/)(112111212+=+∙=+==S T K CS R R RCS R CS R R Z Z s G D (6)取参考值K R 2001=,K R 2002=,uF C 1.0=。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答案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掌握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及其传递函数。
3. 熟悉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4.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如何利用自动控制装置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一门学科。
本实验通过模拟典型环节的电路和数学模型,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态特性。
三、实验内容1. 比例环节(P)的模拟实验。
2. 积分环节(I)的模拟实验。
3. 比例积分环节(PI)的模拟实验。
4. 比例微分环节(PD)的模拟实验。
5.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PID)的模拟实验。
四、实验步骤1. 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搭建实验电路。
2. 调整实验参数,记录系统响应曲线。
3. 分析系统响应曲线,计算系统性能指标。
4. 根据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知识。
五、实验数据记录1. 比例环节(P)实验数据记录:- 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调节时间- 超调量- 稳态误差2. 积分环节(I)实验数据记录:- 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稳态误差3. 比例积分环节(PI)实验数据记录:- 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调节时间- 超调量- 稳态误差4. 比例微分环节(PD)实验数据记录:- 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调节时间- 超调量- 稳态误差5.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PID)实验数据记录: - 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调节时间- 超调量- 稳态误差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比例环节(P)实验结果:- 系统响应速度快,但稳态误差较大。
- 调节时间短,超调量较小。
2. 积分环节(I)实验结果:- 系统稳态误差为零,但响应速度较慢。
3. 比例积分环节(PI)实验结果:- 系统稳态误差较小,调节时间适中,超调量适中。
4. 比例微分环节(PD)实验结果:- 系统响应速度快,稳态误差较小,超调量适中。
5.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PID)实验结果:- 系统响应速度快,稳态误差较小,超调量适中。
七、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验证了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及其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目录实验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 (1)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验证性实验) (9)实验三系统稳态误差分析(综合性实验) (15)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环节特性的影响。
2.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测量方法,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搭建下述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
1.比例(P)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1。
2.惯性(T)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2。
3.积分(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3。
4. 比例积分(P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4。
5.比例微分(P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5。
6.比例积分微分(PI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6。
三、实验报告1.画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用坐标纸画出所记录的各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2.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并与由模拟电路计算的结果相比较。
附1: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效果参考图比例环节阶跃响应惯性环节阶跃响应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微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微分环节阶跃响应附2:由模拟电路推导传递函数的参考方法1. 惯性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整理得进一步简化可以得到如果令R 2/R 1=K ,R 2C=T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KG s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输出U 2(s)=G(s)U 1(s)= 1KT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脉冲响应如下:/(),0t TK k t e t T-=-≥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 1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1),0t T h t K e t -=--≥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323R R C T R R =+2Cs12Cs-(s)U R10-(s)U 21R R +-=12212)Cs (Cs 1(s)U (s)U )(G R R R s +-==12212)Cs 1((s)U (s)U )(G R R R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1),0t T c t Kt KT e t -=--≥2. 比例微分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s)(s)(s)(s)(s)U100-U U 0U 2=1R1R23(4)CSU R R '''---=++由前一个等式得到 ()1()2/1U s U s R R '=- 带入方程组中消去()U s '可得1()1()2/11()2/12()1134U s U s R R U s R R U s R R R CS+=--+由于14R C〈〈,则可将R4忽略,则可将两边化简得到传递函数如下: 2()23232323()(1)1()11123U s R R R R R R R R G s CS CS U s R R R R R ++==--=-++如果令K=231R R R +, T=2323R R C R R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G s K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单位脉冲响应不稳定,讨论起来无意义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0h t KT t K t δ=+≥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1)K TS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0c t Kt KT t =+≥实验一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一、实验目的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阻尼比ξ和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掌握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熟悉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分析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典型环节: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等。
2. 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3. 时间响应:阶跃响应、斜坡响应、正弦响应等。
4. 频率响应: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等。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 积分环节- 比例积分环节- 比例微分环节-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上升时间- 调节时间- 超调量- 峰值时间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偶然误差- 稳态误差四、实验步骤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得出结论。
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频率响应分析仪测量各个环节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频率响应特性,得出结论。
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搭建二阶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二阶系统的上升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峰值时间等性能指标。
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搭建线性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稳态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系统的稳态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
- 积分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2所示。
自控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包括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比例微分环节和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3. 通过实验,验证自动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动态和稳态性能的学科。
本实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典型环节:通过搭建模拟电路,研究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频率响应等特性。
2. 系统校正:通过在系统中加入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3. 系统仿真: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实验(1)比例环节:搭建比例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积分环节:搭建积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比例积分环节:搭建比例积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和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惯性环节:搭建惯性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比例微分环节:搭建比例微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和微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搭建比例积分微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常数和微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系统校正实验(1)串联校正:在系统中加入串联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2)反馈校正:在系统中加入反馈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3. 系统仿真实验(1)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2)根据仿真结果,优化系统参数,提高系统性能。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模拟电路:根据实验内容,搭建相应的模拟电路,并连接好测试设备。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一、实验目的1.熟悉THKKL-5型 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及“THKKL-5”软件的使用; 2.熟悉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特性及其电路模拟;3.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并了解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1.THKKL-5型 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2.PC 机一台(含“THKKL-5”软件)、USB 数据采集卡、37针通信线1根、16芯数据排线、USB 接口线。
三、实验内容1.设计并组建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2.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输出响应的影响。
四、实验原理自控系统是由比例、积分、微分、惯性等环节按一定的关系组建而成。
熟悉这些典型环节的结构及其对阶跃输入的响应,将对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十分有益。
本实验中的典型环节都是以运放为核心元件构成,其原理框图 如图1-1所示。
图中Z 1和Z 2表示由R 、C 构成的复数阻抗。
1.比例(P )环节比例环节的特点是输出不失真、不延迟、成比例地复现输出信号的变化。
图1-1 它的传递函数与方框图分别为:KS U S U S G i O ==)()()(当U i (S)输入端输入一个单位阶跃信号,且比例系数为K 时的响应曲线如图1-2所示。
2.积分(I )环节 图1-2积分环节的输出量与其输入量对时间的积分成正比。
它的传递函数与方框图分别为:设U i (S)为一单位阶跃信号,当积分系数为T 时的响应曲线如图1-3所示。
TsS U S Us G i O1)()()(==图1-33.比例积分(PI)环节比例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与方框图分别为:)11(11)()()(21211212CSR R R CSR R R CSR CS R S U S U s G i O +=+=+==其中T=R 2C ,K=R 2/R 1设U i (S)为一单位阶跃信号,图1-4示出了比例系数(K)为1、积分系数为T 时的PI 输出响应曲线。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
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本次自控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以及相关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我们对自控原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一台、自控实验箱一套、示波器一台、信号发生器一台以及相关的连接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典型的控制系统,如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
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通常表示为 G(s) = K /(Ts + 1),其中 K 为增益,T 为时间常数。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则可以表示为 G(s) =ωn² /(s²+2ζωn s +ωn²),其中ωn 为无阻尼自然频率,ζ 为阻尼比。
通过改变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阻尼比等,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从而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等性能指标。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好实验设备。
设置不同的时间常数 T 和增益 K,通过信号发生器输入阶跃信号。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输出响应。
2、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同样按照电路图连接好设备。
改变阻尼比ζ 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输入阶跃信号。
用示波器记录输出响应。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一阶系统当时间常数 T = 1s,增益 K = 1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一定的上升时间和稳态误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输出逐渐稳定在一个固定值。
当 T 增大为 2s,K 不变时,上升时间明显变长,系统的响应速度变慢,但稳态误差基本不变。
2、二阶系统当阻尼比ζ = 05,无阻尼自然频率ωn = 1rad/s 时,系统的输出响应呈现出较为平稳的过渡过程,没有明显的超调。
当ζ 减小为 02,ωn 不变时,系统出现了较大的超调,调整时间也相应变长。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一阶系统,时间常数 T 越大,系统的响应速度越慢;增益 K 主要影响系统的稳态误差。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
自控原理是一种重要的控制理论,它在工程、生物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着广
泛的应用。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实验一来探索自控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实验一的目的是通过控制系统的搭建和实验验证,来理解自控原理的基本原理。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一台简单的控制系统,通过调节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的
关系,来实现对系统的自控。
首先,我们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控制系统,包括一个输入信号发生器、一个控制
器和一个被控对象。
通过调节输入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我们可以改变被控
对象的状态。
而控制器则根据被控对象的状态和预设的目标状态,来调节输入
信号的大小,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自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组实验,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幅值和相位
等参数,来观察被控对象的响应。
同时,我们也调节了控制器的参数,来验证
自控原理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通过实验一的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我们发现控制系统的稳
定性和鲁棒性与控制器的参数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合理的参数设置可以使控
制系统更加稳定和鲁棒。
其次,我们也验证了自控原理中的负反馈和正反馈的
概念,并通过实验结果来解释这些概念的作用和影响。
总的来说,实验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理解自控原理的基本概念和
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自控原理的理解,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通过
控制系统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自控。
这对于我们今后在工程、生物学、心理学
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学院姓名班级学号日期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 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1. 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过渡过程时间Ts。
2. 建立二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阻尼比ζ时的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超调量σ%及过渡过程时间Ts。
三、实验原理1.一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S)=C(S)R(S)=KTS+1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 1所示:图1- 1由图1-1得U0(S)U i(S)=R2/R1R2CS+1=KTS+1在实验当中始终取R2= R1,则K=1,T= R2C取不同的时间常数T分别为:0.25s、0.5s、1s2.二阶系统:其传递函数为:ϕ(S)=C(S)R(S)=ωn2S+2ζωn S+ωn令ωn=1弧度/秒,则系统结构如图1-2所示:图1-2根据结构图,建立的二阶系统模拟线路如图1-3所示:图1-3取R2C1=1 ,R3C2 =1,则R 4R 3=R 4C 2=12ξ及 ξ=12R 4C 2s T 理论及σ%理论由公式21-e %ξπξσ-=和)(8.05.3T ns <=ξξω及)(8.07.145.6T ns ≥-=ξωξ计算得到。
ζ取不同的值ζ=0.25 , ζ=0.5 , ζ=1,ζ=0.707四、实验步骤1. 确定已断开电子模拟机的电源,按照实验说明书的条件和要求,根据计算的电阻电容值,搭接模拟线路;2. 将系统输入端 与D/A1相连,将系统输出端 与A/D1相;3. 检查线路正确后,模拟机可通电;4. 双击桌面的“自控原理实验”图标后进入实验软件系统。
5. 在系统菜单中选择“项目”——“典型环节实验”;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阶跃信号幅值选1伏,单击按钮“硬件参数设置”,弹出“典型环节参数设置”对话框,采用默认值即可。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3
经典三阶系统旳稳定性 研究
一、试验目旳
1、 熟悉反馈控制系统旳构造和工作原理; 2、了解开环放大系数对系统稳定性旳影 响。
二、试验要求:
观察开环增益对三阶系统稳定性 旳影响。
三、试验仪器:
1.自控系统教学模拟机 XMN-2 1台; 2.TDS1000B-SC 系列数字存储示波 器1台; 3.万用表
由劳斯判据懂得,当:
11.9619.6 19.6k 0
19.6k 0
得到系统稳定范围:0 k 11.96
当:
11.96 19.6 19.6k 0
得到系统临界稳定时:
k 11.96
当:
11.96 19.6 19.6k 0
得到系统不稳定范围:k 11.96
将K=510/R代入(3-6)~(3-8)得: R>42.6KΩ 系统稳定 R=42.6KΩ 系统临界稳定 R<42.6KΩ 系统不稳定
G(S)H (S)
510 / R
S(0.1S 1)(0.51S 1)
系统旳特征方程为:
S 3 11.96S 2 19.6S 19.6K 0
用劳斯判据求出系统稳定、临界稳定、 不稳定时旳开环增益:
S3
1
19.6
S2
11.96
19.6K
11.96 19.6 19.6K
S1
11.96
S0
19.6K
四、试验原理和内容:
利用自控系统教学模拟机来模拟 给定三阶系统。
经典三阶系统原理方块图如下图 所示。
G(S )H (S )
K1K 2
T0S (T1S 1)(T2S 1)
K
S(T1S 1)(T2S 1)
给定三阶系统电模拟图
自控原理实验
第一章 硬件资源EL-AT-III 型实验系统主要由计算机、AD/DA 采集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打印机(可选)组成如图1,其中计算机根据不同的实验分别起信号产生、测量、显示、系统控制和数据处理的作用,打印机主要记录各种实验数据和结果,实验箱主要构造被控模拟对象。
图1 实验系统构成实验箱面板如图2:图2 实验箱面板下面主要介绍实验箱的构成:一、 系统电源EL-AT-III 系统采用本公司生产的高性能开关电源作为系统的工作电源,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为:1. 输入电压:AC 220V2. 输出电压/电流:+12V/0.5A,-12V/0.5A,+5V/2A3. 输出功率:22W4. 工作环境:-5℃~+40℃。
二、 AD/DA 采集卡AD/DA 采集卡如图3采用CYGNAL 的C8051F410/2芯片做为主控芯片,负责数据采集和USB 通信,AD 采样位数为10位,采样率为1KHz 。
DA 转换位数为10位,转换速率为1K 。
AD/DA 采集卡有两路输出(DA1、DA2)和两路输入(AD1、AD2),其输入和输出电压均为-5V ~+5V 。
显示器 计算机 打印机 实验箱电路 AD/DA 卡图3 AD/DA采集卡三、实验箱面板AD/DA卡输入输出模块实验模块1 实验模块2电源模块模拟开关二极管区EL-CAT-II实验模块3 电阻、电容、二极管区实验模块4 变阻箱、变容箱模块实验模块5 实验模块8实验模块6 实验模块7图4 实验箱面板布局实验箱面板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实验模块本实验系统有八组由放大器、电阻、电容组成的实验模块。
每个模块中都有一个由UA741构成的放大器和若干个电阻、电容。
这样通过对这八个实验模块的灵活组合便可构造出各种型式和阶次的模拟环节和控制系统。
2.二极管,电阻、电容、二极管区这些区域主要提供实验所需的二极管、电阻和电容。
3.AD/DA卡输入输出模块该区域是引出AD/DA卡的输入输出端,一共引出两路输出端和两路输入端,分别是DA1、DA2,AD1、AD2。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实验名称: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前言:自控原理是现代自动控制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研究各种自动控制系统和控制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控原理的实验内容和操作过程,本实验指导书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等内容。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并按照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自控原理实验装置,学习并掌握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等基本控制方法,进一步加深对自控原理的理解。
实验原理:自控原理实验涉及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反馈原理、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
1. 反馈原理反馈原理是自控系统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根据反馈原理,系统的控制量与被控制量之间存在一种反馈关系,控制量根据被控制量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以实现对被控制量的稳定控制。
2. 比例控制比例控制是根据被控制量与给定值之间的差异进行控制。
控制量与被控制量的偏差乘以比例系数得到控制量的输出,将输出信号作用于执行元件,从而实现对被控制量的控制。
3. 积分控制积分控制是根据被控制量与给定值之间的累积误差进行控制。
在一定时间内,系统之中的误差累积,并根据累积误差与积分系数的乘积得到控制量的输出,通过执行元件对被控制量进行控制。
4. 微分控制微分控制是根据被控制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控制。
通过对被控制量的变化速率进行测量,乘以微分系数得到控制量的输出,通过执行元件对被控制量进行控制,以实现对被控制量的控制。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主要包括自控原理实验箱、电源、信号发生器、数字多用表等。
实验步骤:以下是本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请同学们按照步骤一步步进行。
1. 连接实验装置:将电源、信号发生器和数字多用表分别接入实验箱的相应接口。
2. 设定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幅值等参数,并将其输出接入实验箱。
3. 搭建反馈回路:根据实验要求,搭建反馈回路,包括反馈元件、控制器、执行元件等。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第二部分控制理论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THBCC-1型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及上位机软件的使用方法。
2.熟悉各典型环节的电路传递函数及其特性,掌握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研究。
3.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1.THBCC-1型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2.PC机1台(含上位机软件) 37针通信线1根3.双踪慢扫描示波器1台(可选)三、实验内容1.设计并组建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2.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输出响应的影响;3.在上位机界面上,填入各典型环节数学模型的实际参数,据此完成它们对阶跃响应的软件仿真,并与模拟电路测试的结果相比较。
四、实验原理自控系统是由比例、积分、惯性环节等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而成。
熟悉这些惯性环节对阶跃输入的响应,对分析线性系统将是十分有益。
在附录中介绍了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理论上的阶跃响应曲线和环节的模拟电路图。
五、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台,利用实验台上的模拟电路单元,构建所设计的(可参考本实验附录)并连接各典型环节(包括比例、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比例积分微分以及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
待检查电路接线无误后,接通实验台的电源总开关,并开启±5V,±15V直流稳压电源。
2.对相关的实验单元的运放进行调零(令运放各输入端接地,调节调零电位器,使运放输出端为0V)注意:积分、比例积分、比例积分微分实验中所用到的积分环节单元)不需要锁零(令积分电容放电)时,需将锁零按钮弹开,使用锁零按扭时需要共地,则需要把信号发生器的地和电源地用导线相连。
3.测试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并研究参数变化对输出响应的影响1) 不用上位机时,将实验平台上 “阶跃信号发生器”单元的输出端与相关电路的输入端相连,选择“正输出”然后按下按钮,产生一个阶跃信号(用万用表测试其输出电压,并调节电位器,使其输出电压为“1”V ,用示波器x-t 显示模式观测该电路的输入与输出曲线如果效果不好要做新做则只要按一下锁零开关对电容放电,在重新做即可。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将介绍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的基本内容和实验步骤。
一、PID控制器实验。
PID控制器是自动控制中常用的一种控制器,它包括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和微分环节。
在PID控制器实验中,首先需要搭建一个控制系统模型,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调节PID参数,观察系统的响应特性。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PID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影响,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二、系统辨识实验。
系统辨识是自动控制领域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可以获取系统的数学模型,为控制器设计提供依据。
在系统辨识实验中,需要输入一定的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并利用系统辨识方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信号的选择和采样频率,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闭环控制实验。
闭环控制是自动控制中常用的一种控制策略,通过实验可以验证闭环控制系统的性能。
在闭环控制实验中,需要搭建一个闭环控制系统,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控制器参数,并观察系统的稳定性和跟踪性能。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器参数的选择和调节,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四、数字控制实验。
数字控制是现代控制领域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可以了解数字控制系统的特点和设计方法。
在数字控制实验中,需要搭建一个数字控制系统,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数字控制器,并观察系统的响应特性。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采样周期和数字控制器参数的选择,以保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工程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工程实践做好准备。
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实验教程
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实验教程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实验教程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工程中各种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调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原理和技术,综合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综合实验旨在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计和搭建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使学生能够了解并熟悉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各个部件的功能。
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实验教程:1. 实验目的:设计并实现一个温度控制系统,使得温度能够稳定在预设值附近。
实验步骤:(1) 建立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之间的连接。
(2) 设计一个PID控制器,并将其与温度传感器连接。
(3) 设置一个预设温度值。
(4) 根据当前温度和预设温度值,调整PID控制器的参数,以使系统能够稳定在预设温度附近。
(5) 进行实验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2. 实验目的:设计并实现一个水位控制系统,使得水位能够保持在设定的范围内。
实验步骤:(1) 搭建一个液位传感器,并将其与控制器连接。
(2) 设计一个模糊控制器,并将其与液位传感器连接。
(3) 设置一个水位范围。
(4) 根据当前水位和设定的水位范围,调整模糊控制器的参数,以使系统能够保持在设定范围内。
(5) 进行实验并记录水位的变化。
3. 实验目的:设计并实现一个速度控制系统,使得给定的物体能够以恒定的速度运动。
实验步骤:(1) 设计一个位置传感器,并将其与控制器连接。
(2) 设计一个串级PID控制器,并将其与位置传感器连接。
(3) 设置一个目标速度。
(4) 根据当前位置和目标速度,调整串级PID控制器的参数,以使系统能够以恒定的速度运动。
(5) 进行实验并记录物体的位置及速度变化。
通过这些综合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相关知识,并掌握实际应用中的设计和调试技术。
实验还增加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实验教程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结构图如下:图1-1-1 比例环节电路图图1-2-1 惯性环节电路图图1-1-2 比例环节结构图2-2 惯性环节结构图图1-3-1 积分环节电路图图1-4-1 微分环节电路图图1-3-2 积分环节结构图图1-4-2 微分环节结构图三、实验步聚1、 将输入端ui 与数据通道接口板上的DAO 连接、输出端uo 与实验平台信号引出区的INO 孔连接。
(若无特别声明,其它实验中涉及运放电路板及ui 及uo 均按此连线,不再赘述)。
2、 启动计算机,运行“系统设置”菜单,选择串口。
(若无特别声明,其它实验中均同此,不再赘述。
如不选择,则设为默认值,选择COM1通讯端口)3、 打开“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系统”,打开“实验选择”菜单,选择“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实验。
4、 选择“参数设置”命令,设置采样周期,采样点数和设定电压。
5、 选择“运行观测”命令,观察阶跃响应曲线,改变模拟电路参数后,再重新观察阶跃响应曲线的变化。
6、 为了更好的观察曲线,再“参数设置”命令中,设置“曲线放大”倍数,“运行观测”。
7、 记录波形及数据(保存结果、打印图象)。
8、 连接其它模拟电路,重复步骤3、4、5、6注:打印图像只有在曲线放大为“1”时打印(其它实验相同)四、实验报告1、 画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的电路图和所记录的响应曲线。
2、 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并与值比较。
图1-5-1 比例微分环节电路图传递函数为:G(s) = (R3/R2) ((R1+R2)CS+1)图1-5-2 比例微分环节结构图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研究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ξ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第一次实验姓名:乔佳楠班级:06110901学号:20091419一、实验目的了解MATLAB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应用,学习MATLAB的基本使用方法。
通过上机实验操作学习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学习传递函数的描述方法,自控系统结构框图的模型表示以及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其中本节重点掌握结构框图中的串联,并联和反馈结构的模型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分析不同结构模型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要求运用MATLAB软件解决下列三个问题,并绘制出每个函数的单位阶跃响应图像,标出其上升时间,过渡过程时间,计算出超调量。
三、实验内容1.给出下列两个函数,分别求出在串联,并联和反馈结构中的系统传递函数,并画出阶跃响应曲线,标出上升时间,过渡过程时间以及超调量。
①G1=tf(10,[1,2,3]) ②G2=tf(1,[1,2])Step1:串联结构,即G=G1*G2>> G1=tf(10,[1,2,3]);>> G2=tf(1,[1,2]);>> G=series(G1,G2)Transfer function:10---------------------s^3 + 4 s^2 + 7 s + 6>> step(G)起调量:(1.77-1.66)/1.66*100%=6.63% 上升时间: 2.97 sec过渡过程时间:5.89 secStep2:并联结构,即G=G1+G2>> G1=tf(10,[1,2,3]);>> G2=tf(1,[1,2]);>> G=parallel(G1,G2)Transfer function:s^2 + 12 s + 23---------------------s^3 + 4 s^2 + 7 s + 6>> step(G)起调量:(4.19-3.83)/3.83*100%=9.40% 上升时间: 2.23 sec过渡过程时间:5.78 secStep3:反馈结构,即G=G1/(1+G1G2)>> G1=tf(10,[1,2,3]);>> G2=tf(1,[1,2]);>> G=feedback(G1,G2,-1)Transfer function:10 s + 20----------------------s^3 + 4 s^2 + 7 s + 16 >> step(G)起调量:(2.25-1.25)/1.25*100%=80.0%上升时间: 1.29 sec过渡过程时间:16.7 sec2.根据系统的结构框图,求出系统总的传递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典型非线性环节的静态特性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典型非线性环节输出—输入的静态特性及其相关的特征参数;
2. 掌握典型非线性环节用模拟电路实现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继电器型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电路模拟;
2. 饱和型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电路模拟;
3. 具有死区特性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电路模拟;
4. 具有间隙特性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电路模拟。
三、实验原理
控制系统中的非线性环节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饱和特性、死区特性、继电器特性和间隙特性。
基于这些特性对系统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了解它们输出-输入的静态特性将有助于对非线性系统的分析研究。
1. 继电型非线性环节
图7-1为继电器型非线性特性的模拟电路和静态特性。
图8-1 继电器型非线性环节模拟电路及其静态特性
继电器特性参数M是由双向稳压管的稳压值(4.9~6V)和后级运放的放大倍数(R X/R1)决定的,调节可变电位器R X的阻值,就能很方便的改变M值的大小。
输入u i信号用正弦信号或周期性的斜坡信号(频率一般均小于10Hz)作为测试信号。
实验时,用示波器的X-Y显示模式进行观测。
2. 饱和型非线性环节
图7-2为饱和型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静态特性。
图8-2 饱和型非线性环节模拟电路及其静态特性
图中饱和型非线性特性的饱和值M等于稳压管的稳压值(4.9~6V)与后一级放大倍数的乘积。
线性部分斜率k等于两级运放增益之积。
在实验时若改变前一级运放中电位器的阻值
可改变k 值的大小,而改变后一级运放中电位器的阻值则可同时改变M 和k 值的大小。
实验时,可以用周期性的斜坡或正弦信号作为测试信号,注意信号频率的选择应足够低(一般小于10Hz )。
实验时,用示波器的X-Y 显示模式进行观测。
3. 具有死区特性的非线性环节
图7-3为死区特性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静态特性。
图8-3 死区特性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静态特性
图中后一运放为反相器。
由图中输入端的限幅电路可知,当二极管D 1(或D 2)导通时的临界电压U io 为
E 1E R R u 2
1io α
α
-±=±=(在临界状态时:
E R R R u R R R 2
11
0i 212+±=+) (7-1)
其中,2
11
R R R +=α。
当0i i u u >时,二极管D 1(或D 2)导通,此时电路的输出电压
为
))(1()(2
12
io i io i o u u u u R R R u --±=-+±
=α
令)1(α-=k ,则上式变为
)(io i o u u k u -±= (7-2) 反之,当0i i u u ≤时,二极管D 1(或D 2)均不导通,电路的输出电压o u 为零。
显然,该非
线性电路的特征参数为k 和io u 。
只要调节α,就能实现改变k 和io u 的大小。
实验时,可以用周期性的斜坡或正弦信号作为测试信号,注意信号频率的选择应足够低(一般小于10Hz )。
实验时,用示波器的X-Y 显示模式进行观测。
4. 具有间隙特性的非线性环节
间隙特性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及静态特性如图7-4所示。
由图7-4可知,当E u i α
α
-<
1时,二极管D 1和D 2均不导通,电容C 1上没有电压,即U C
(C 1两端的电压)=0,u 0=0;当E u i α
α->1时,二极管D 2导通,u i 向C 1充电,其电压为
))(1(io i o u u u --±=α
令)1(α-=k ,则上式变为 )(io i o u u k u -±=
图7-4 间隙特性非线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静态特性
当im i u u =时,i u 开始减小,由于D 1和D 2都处于截止状态,电容C 1端电压保持不变,此时C 1上的端电压和电路的输出电压分别为
))(1(io m i C u u u --=α )(0io m i u u k u -=
当io m i i u u u -=时,二极管D 1处于临界导通状态,若i u 继续减小,则二极管D 1导通,此时C 1放电,U C 和U 0都将随着i u 减小而下降,即
))(1(io m i C u u u +-=α )(0io m i u u k u +=
当0i i u u -=时,电容C 1放电完毕,输出电压00=u 。
同理,可分析当i u 向负方向变化时的情况。
在实验中,主要改变α值,就可改变k 和io u 的值。
实验时,可以用周期性的斜坡或正弦信号作为测试信号,注意信号频率的选择。
实验时,用示波器的X-Y 显示模式进行观测。
五、实验步骤
1. 继电器型非线性环节
图8-5 继电型非线性环节模拟电路
在u i 输入端输入一个低频率的正弦波,正弦波的V p -V p 值为16V ,频率为10Hz 。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用示波器的X-Y 显示方式(u i 端接至示波器的第一通道,u o 端接至示波器的第二通道)测量静态特性M 值的大小并记录。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注意选择示波器显示通道的选择,此处选择B/A 理论值 M=1 实际值M=1.04 符合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理论值M=2 实际值M=2.08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理论值M=3 实际值M=3.121
1.4 当47K可调电位器调节至约10K(M=6左右)时;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理论值M=6 实际值M=5.796
2. 饱和型非线性环节
图7-6 饱和型非线性环节模拟电路
在u i输入端输入一个低频率的正弦波,正弦波的V p-V p值为16V,频率为10Hz。
将前一级运放中的电位器值调至10K (此时k=1),然后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用示波器的X-Y显示方式(u i端接至示波器的第一通道,u o端接至示波器的第二通道)测量静态特性M和k值的大小并记录。
2.1 当后一级运放中的电位器值调至约1.8K(M=1)时;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理论值M=1 实际值M=1.032 2.2 当后一级运放中的电位器值调至约3.6K(M=2)时;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理论值M=2 实际值M=2.06 2.3 当后一级运放中的电位器值调至约5.4K(M=3)时;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理论值M=3 实际值M=3.09 2.4 当后一级运放中的电位器值调至约10K时;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理论值M=6 实际值M=5.755
3. 死区特性非线性环节
图7-7 死区特性非线性环节模拟电路
在u i输入端输入一个低频率的正弦波,正弦波的V p-V p值为16V,频率为10Hz。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用示波器的X-Y显示方式(u i端接至示波器的第一通道,u o端接至示波器的第二通道)测量静态特性u io和k值的大小并记录。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理论值 Uio=1.25V K=0.8 实际值Uio=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理论值 Uio=1.25V K=0.8 实际值Uio=
3.3调节两个可变电位器,当两个R1=3.3K,R2=6.6K时;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理论值 Uio=1.25V K=0.8 实际值Uio= 注:本实验的±E值也可采用±5V。
4. 具有间隙特性非线性环节
图7-8 间隙特性非线性环节模拟电路
在u i输入端输入一个低频率的正弦波,正弦波的V p-V p值为16V,频率为10Hz。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用示波器的X-Y显示方式(u i端接至示波器的第一通道,u o端接至示波器的第二通道)测量静态特性u io和k值的大小并记录。
4.1调节两个可变电位器,当两个R1=2.0K,R2=8.0K时;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4.2调节两个可变电位器,当两个R1=2.5K,R2=7.5K时;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4.3调节两个可变电位器,当两个R1=3.3K,R2=6.6K时;
模拟电路图
波形图
注意由于元件(二极管、电阻等)参数数值的分散性,造成电路不对称,因而引起电容上电荷累积,影响实验结果,故每次实验启动前,需对电容进行短接放电。
注:本实验的±E 值也可采用±5V 。
六、实验思考题
1. 模拟继电型电路的特性与理想特性有何不同?为什么?
在ui 的值在零附近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变化时,模拟继电型电路的理想特性是uo 随ui 极性跃变成+M 或者-M ;但是在试验中可以看出在这个小范围内uo 与ui 呈线性关系,当ui 增大时,逐渐变为非线性。
这是因为当ui 值很小时,双向稳压管虽已导通但并未立即进入饱和状态,此时其相当于一个电阻,因而uo 与ui 呈线性关系,但当ui 逐渐增大时,双向稳压管也逐渐进入饱和状态,故uo 与ui 呈现非线性关系。
2. 死区非线性环节中二极管的临界导通电压U io 是如何确定的?
E 1E R R u 21io α
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