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合集下载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2)秦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如郡县制的建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长城和修筑驰道等。

(3)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

(4)楚汉相争。

2、理解(1)秦始皇为巩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2)识读秦朝疆域图和秦朝主要交通干线图,掌握阅读地图的能力,并理解便利的交通对巩固统一的重要作用。

(3)秦朝的残暴统治和人民不堪重负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二、教材分析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

商鞅变法为秦吞并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秦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官僚制度方面,中央设三公各司其职,地方设郡县管理一方,但中央和地方官职的任免都由朝廷决定,由此,统治权就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可引导学生将这一官僚制度与分封制相比较,从而理解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分析文字、度量衡、钱币不统一所带来的不利之处,从而理解秦始皇在这些方面采取的统一措施的进步意义。

结合“史海拾贝”内容介绍长城,使学生了解秦修筑长城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为什么要修筑长城)秦朝在推行巩固统一措施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秦统一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功绩显著。

但同时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一些措施和工程确实加重了人民的各种负担,使百姓无力承受,最终酿成农民起义。

应该使学生知晓,“兴”与“亡”之间的辨证关系,人民的支持和理解是统治的基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三、重要图片说明《铜车马》第三单元的单元页插图。

秦铜车马于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的一个陪葬坑内,共有两乗。

图为1号铜车马,也称作高车、立车或戎车。

【历史教案】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历史教案】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时间和秦朝的都城;探究秦统一的意义2.了解秦的暴政,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理解秦暴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因果关系。

3.了解楚汉战争的时间、性质及结果。

完成目标:【自主预习】一.“秦王扫六合”1.背景:战国以来,成为大势说趋。

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之战后,六国再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

2.时间:年,秦国先后兼并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3. 开国皇帝:4.都城:5.意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2.时间:3.地点:4.领导人:5.口号:6.建立政权:7.结果:8.意义:9.年项羽率兵数万与秦军30万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毅然命令部下,结果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刘邦趁项羽与秦军决战之机,率军攻占,秦朝灭亡。

三、楚汉战争时间:交战双方:交战目的:主要战役:结果:【达标检测】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 夏朝B.商朝C.秦朝D.汉朝2.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该诗称颂的是秦始皇()A.统一中国 B.推行郡县制C.修筑长城D.抵御匈奴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C.李自成起义D.太平天国运动4.后人用“六王毕,四海一”来称赞秦王嬴政统一天下。

你知道“四海一”的时间是哪一年吗()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230年D.公元221年5.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皇帝是()A.夏禹B.汉武帝C.秦始皇D.唐太宗6.能反应陈胜吴广起义壮举的成语是()A.破釜沉舟B.背水一战C.纸上谈兵D.揭竿而起10.说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

课堂小结:。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秦帝国的兴亡》教案_6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秦帝国的兴亡》教案_6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秦朝统一的背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及结果,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

3、探讨秦朝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4、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并绘制示意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3、通过联系对比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教育学生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通过阅读相关的小字内容,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教学流程时间导入通过多媒体打出秦始皇的人物肖像图,请同学们回答:这个人物是谁?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学生回答略。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那么,你知道它是怎样建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历史(板书: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讲授新课一、秦王扫六合1、合作与探究:学生通过阅读书中的内容和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1)、为什么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呢?(2)、秦是怎样灭掉六国的呢?(3)秦朝建立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讲一讲:请学生讲一讲长平之战。

强调长平之战的重要。

3、动手画一画:指导学生看秦朝的疆域图,了解秦朝的疆域。

并请学生绘制秦朝疆域示意图。

4、历史剧场:通过多媒体播放中国历史上皇帝的称号的由来。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2.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措施和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教学重点: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教学导入:1.猜谜语:半部《春秋》(打一朝代名)——秦2.通过复习战国形势进行导入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请同学进行验证、巩固七个诸侯国名称及位置。

3,教师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介绍秦始皇,吕不韦,李斯生平。

一、秦王扫六合(板书)1、按顺序介绍秦灭六国的过程。

详细介绍灭赵的长平之战与灭燕时的荆轲刺秦王事件。

2、秦国在什么时间内兼并了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3、为什么秦能肩负起统一大业?(1)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因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引导学生回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变法,主要内容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通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2)秦能够兼并六国,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国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吕不韦等人的辅助。

(3)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统一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秦帝国的兴亡》历史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历史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秦帝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灭亡原因。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通过学习秦帝国的兴亡,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规律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秦帝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灭亡原因。

2.教学难点:分析秦帝国兴亡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秦帝国的历史背景与崛起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秦帝国之前的历史背景,如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秦国的发展等。

引导学生思考:秦国是如何崛起的?2.讲解讲解秦国崛起的历史背景,如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等。

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如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强化中央集权等。

3.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秦国崛起的原因有哪些?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二课时:秦帝国的统一与制度建设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秦国的崛起过程,思考:秦国是如何实现统一的?2.讲解讲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如战争、外交手段等。

分析秦国统一后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如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3.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秦国统一后进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秦帝国的繁荣与衰败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秦国的制度建设,思考:秦国在统一后取得了哪些成就?2.讲解讲解秦国的繁荣时期,如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分析秦国的衰败原因,如暴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

3.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秦国衰败的原因有哪些?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四课时:秦帝国的灭亡与历史教训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秦国的繁荣与衰败,思考:秦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2.讲解讲解秦国的灭亡过程,如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争霸等。

分析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如重视民生、加强民主监督等。

3.互动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秦国灭亡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秦国历史知识的掌握。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互动环节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历史题目,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13、秦帝国的兴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历史剧的编演,提高全面把握问题能力及表演和语言表达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

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措施:对于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对秦统治的评价这两个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讨论后教师要全面的总结;也可以小论文形式布置课后习题。

教学方法通过历史表演、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材分析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自秦统一后,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开创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统一国家的建立,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秦朝虽二世而亡,但其灭亡却给后世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是一个很有影响的王朝。

教学准备:1、教师下载雨声、笑声等符合情境的声音。

2、教师使用动态《秦灭六国示意图》并准备成语故事《纸上谈兵》3、学生排练节目《秦朝开国大典》和《陈胜吴广起义》教学内容:13、秦帝国的兴亡兴:“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年)亡:秦末农民战争. 秦的灭亡(前206年)楚汉战争西汉建立(前202年)预想反思:本课在过渡语的处理上可能还不够精炼。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秦王扫六合(板书)2、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1)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2)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项羽、刘邦等所推翻。

学生阅读小字,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抗秦斗争蓬勃发展。

当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关中起兵抗秦,项羽身材魁梧,气力过人,他一人能扛起一只大鼎。

他和叔父起兵后,获得节节胜利。

秦将章邯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

起义军主将宋义惧怕秦军,贻误战机,被项羽一怒之下杀死,项羽引大军救赵。

当他渡过黄河后,下令击沉船只,以绝士兵战败返渡之念,并烧掉军帐,每人只发给三天的干粮。

他还打破饭锅,以示战胜秦兵之决书。

这样一来,全体士兵唯有以死相拼,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个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杀敌取胜之决心和同仇敌忾之士气。

(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师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的反秦斗争仍在继续,项羽与秦兵在巨鹿展开决战。

刘邦趁机攻取咸阳,秦朝统治者无力抵抗,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二、楚汉战争(板书)1、楚汉之争是怎么回事?生阅读回答: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他们为了争夺统治权,展开了长四年之久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师区分楚汉战争与农民战争的性质:楚汉战争已不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是区别于农民战争的另一场战争。

它是项羽和刘为争夺统治权而战的,所以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项羽和刘邦己经不是农民起义领袖,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

2、组织学生表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

旁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举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3、楚汉战争的结果,刘邦打败项羽,刘邦称帝,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为汉高祖。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宝塔区三中杨海瑞知识与能力:(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3)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4)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5)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3)通过联系对比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通过阅读相关小字内容,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难点: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秦、燕、韩、赵、魏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说出相应的地理位置上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央在七个强大的诸侯国最终是哪个诸候国灭六国统一天下?学生回答:秦国(2)讲授新课:(一)“秦王扫六合” (板书)师: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全国?生: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只有统一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生: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因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秦始皇也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国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吕不韦等人的辅助。

秦朝的兴衰初中历史教案

秦朝的兴衰初中历史教案

秦朝的兴衰初中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 掌握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秦朝的主要历史事件;3. 理解秦朝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4. 分析秦朝的兴盛与衰亡原因;5. 培养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思考历史意义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秦朝的历史事件;2. 分析秦朝政治军事改革对历史的影响;3. 探讨秦朝的经济和文化特点;4. 分析秦朝的兴盛与衰亡原因及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兴起和灭亡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大家知道秦朝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吗?核心内容:1. 秦朝的产生和发展1.1 起源:战国时期,秦国崛起为强大的国家;1.2 联梁之战:秦国利用强大军事力量一举击败了齐、燕、赵等六国;1.3 建立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了秦朝。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建立秦朝的历史事件2.1 扶植法家思想,推行法家政治;2.2 建立郡县制度,推行中央集权;2.3 统一文字、尺度、货币,加强统治;2.4 兴修修筑万里长城,加强国防;2.5 烧书坑儒,统一思想意识。

3. 秦朝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3.1 军事:强大的军事力量,实行军功爵位制;3.2 政治:中央集权,推行法家政治;3.3 经济:统一货币、尺度,加强交流贸易;3.4 文化:统一文字,推行简化字。

4. 秦朝的兴盛与衰亡原因4.1 兴盛原因4.1.1 政治统一,减少内乱;4.1.2 改革政治军事制度,强化统治;4.1.3 推行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管理;4.1.4 统一货币、文字、尺度,促进经济发展。

4.2 衰亡原因4.2.1 秦始皇死后,太子才力不济,秦朝内部出现了权力斗争;4.2.2 实行苛政,使百姓民不聊生,引发民生不满;4.2.3 阴险奸臣李斯专权,逐渐削弱了秦室的统治地位;4.2.4 农民起义的兴起和武装斗争的加剧。

拓展延伸:秦朝的兴衰给中国历史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并与同伴讨论。

《秦帝国的兴亡》说课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说课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民乐学校钱惠娟一、教材教法分析:“统一”是中华文明的特征。

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是一个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从此,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以统一为主流的发展趋势。

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国家;秦的暴政毁灭了统一国家二、学生学法分析:教学对象是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七年级学生。

他们有着年龄和生理方面的局限,例如年龄小,知识积累少,理解能力弱;但是他们主动参与性强,信息来源广,思维活跃。

但认识能力还不高,在理解和评价上会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组织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考察、研究、比较和归纳的能力,并通过图文材料获取历史信息。

2、通过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达成一定共识。

3、引导学生通过成语故事了解历史,达到以文促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秦统一的积极意义。

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2、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的历史发展规律。

重点:秦朝的统一及其影响难点:秦朝的短暂而亡。

四、教学过程五、教学反思:我把这节课设计成多媒体教学的形式,通过呈现大量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力求把历史的本来面貌重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组织讨论、创设情境、生动讲述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
背景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实力最强的国家
长平之战使六国无力抗秦

帝 人物:秦始皇赢政
国 建立 时间:公元前221年
的 都城:咸阳
兴 意义: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割据混战的局面.
亡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灭亡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的残暴统治灭亡
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秦帝国的兴亡
课时
一课时
学段学科
初一上册历史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作者
计显东
学校
尚志市逸夫学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时间和秦朝的都城;探讨秦统一的意义。
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
灭亡:公元前207年,秦灭亡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前早就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有所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状态,百家争鸣,商鞅变法这些知识已具备,也具备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具备了加工处理资料的能力,课前让他们准备成语故事及课本剧能够完成。
四、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独立阅读整理感知
2、Hale Waihona Puke 课:(1)全面理解,思考比较
结合故事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秦朝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2)结合同学们在网上的留言说一说:你同意谁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各组积极讨论评价,同时可对其他组展示进行挑战!)
3、课堂展示 :
展示前各组长组织确定本组展示方案,分派展示任务,展示时声音洪亮,目视听展者,落落大方。

七年级历史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9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 秦帝国的兴亡9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秦帝国的兴亡9篇秦帝国的兴亡 1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秦帝国的兴亡》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内容标准】(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识读秦朝疆域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知道秦兼并六国的情况,完成统一并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反对暴政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

二、过程与方法1。

运用猜谜游戏、古诗文、成语典故,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2。

培养识图绘图的能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组织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学会联系与归纳法分析历史条件,学会解读历史材料,如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中国的条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猜谜:半部春秋--打一朝代名,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趣味性。

2。

课前热身:读战国形势图,温故而知新,明确战国末期,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3。

合作探究:(1)出示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教师引导学生疏通诗文大意,明确最终是秦国统一了天下。

(2)教师设置问题“秦国是突然强大起来的吗?为什么是他统一了六国”,学生结合课文以及所学知识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出示“纸上谈兵”,请学生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2)通过联系对比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通过对“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三、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四、教学方法
利用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资料,导入新课。

歌曲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哪个朝代?
秦始皇大秦帝国
师:秦兼并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统一帝国,然而赫赫一时的秦帝国很快就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你知道秦王如何统一六国的?秦帝国为什么很快被推翻了呢?导入新课
板书[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灭六国的历史条件,说出秦灭六国的经过和完成统一的时间。

2.探讨秦统一的重要意义。

3.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

三幅历史画卷
历史画卷一顺应潮流秦朝兴----秦王扫六合
历史画卷二实行暴政秦朝亡----陈胜吴广起义
历史画卷三楚汉战争争天下----楚汉战争
历史画卷一顺应潮流秦朝兴----秦王扫六合
1、自主学习课本64-65页,完成同步学习42页1-3题。

2、史料探究:秦统一的原因
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材料1:从经济上看,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材料2: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材料3:商鞅到秦国后,向秦孝公大谈治国称霸之术,受到重用。

材料4:在长平之战前,六国力量最强的是赵国,是秦统一的最大障碍。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元气大伤,丧失了强国的地位,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秦统一的进程加快了。

结合材料概括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学生阅读教材P64内容后,归纳、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纸上谈兵”的典故,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他们从统一的趋势、商鞅变法后的富国强兵,以及长平之战使赵国一败涂地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七国中秦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大业。

3、秦统一的经过、结果
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秦统一中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秦的统一是经过商鞅变法后100年不断蚕食东方邻国的土地才完成的。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逐一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秦朝统一的过程可采用战国的地图放在实物投影的最底层,各战国的国家用一种颜色写上各国的名称,把秦国的国家图成一种颜色,秦国每消灭一个国家就用秦国的颜色压在战国的国家名称上面。

)其次,让学生讲述秦逐一灭六国的时间先后顺序,记住统一的时间。

巧计妙记:远交近攻两步走。

(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前221年完成大一统。

学生记忆。

在秦完成统一大业中,秦王嬴政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

学生活动:观看幻灯片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

学生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风貌和神韵( 打出幻灯片)。

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正好是对这幅像的生动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学生齐读。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秦王扫六合”的含义,注意“嬴政”的写法。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穿越历史
假如你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百姓,你愿意生活在战国还是秦朝?
学生讨论:(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意义?)分组讨论后明确。

教师总结: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剧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符合了当时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在课本上标出来。


5、秦朝疆域引导学生知道秦朝疆域四至,(北东南西)方向出,并联系当今南海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南海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动手绘制一幅“秦朝疆域图”(形势图、示意图等均可)。

强大的秦王朝是否像秦始皇所设想的那样传至千世万世呢?秦始皇所幻想的千秋万世为什么仅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历史画卷二实行暴政秦朝亡——陈胜吴广起义
历史画卷二实行暴政秦朝亡——陈胜吴广起义
1、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材料1:据史书记载:秦人口约有2000万,修阿旁宫和骊山陵达70万人,打匈奴、筑长城30万,移民戍守边疆50万,再加上修建弛道的人和大量日夜奔走于途的运粮的,长年在外服役的约有300万人。

材料2: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成的2/3,农民无法生存下去。

材料3:秦朝一人犯罪,亲属、邻里也要被“族诛”“连坐”。

三则材料反映了秦朝哪些社会现象?学生阅读讨论:秦建立以后,秦始皇过度地使用民力,超负荷地征收赋税,使用严酷的法律。

残暴的统治终于触发了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2、自主学习课本,找到要点划出。

(陈胜吴广起义: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口号、政权、结果、意义)
3、小组活动:根据要点简述陈胜吴广起义。

师: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
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的反秦斗争仍在继续,项羽与秦兵在巨鹿展开决战。

刘邦趁机攻取咸阳,秦朝统治者无力抵抗,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同学们,我们又知道这样一句谚语,就是“一山难容二虎”,那么在这时涌现出了两支部队,就是刘邦和项羽,那么他们之间最终的斗争结果如何呢?
历史画卷三楚汉战争争天下----楚汉战争
1、楚汉之争是怎么回事?学生讲述: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他们为了争夺统治权,展开了长四年之久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2、楚汉战争的结果,刘邦打败项羽,刘邦称帝,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为汉高祖。

3、组织学生分析材料“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

课堂小结: 知识结构图简述本课知识点
六:巩固所学:
史海杨帆:1.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是在公元前()年。

2.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3.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建立张楚政权的领袖是()。

历史连连看:成语典故与历史事件联系
改错题:找到材料中的错误,并改正。

七:教学设计反思: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本课内容组合为历史画卷一顺应潮流秦朝兴历史画卷二实行暴政秦朝亡历史画卷三楚汉战争争天下
在教学安排上,侧重于秦王扫六合部分,秦末农民战争中又着重于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则当作阅读材料,在教学设计上结合初一年新生的特点,趣味性和知识性相辅,力主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识图、史料分析能力。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成语“纸上谈兵”就是从这个故事发展而来的,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常指人民起义。

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个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杀敌取胜之决心和同仇敌忾之士气。

(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举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