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
2、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3、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转变:从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
4、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
5、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南非、冰岛除外)
发展中国家——传统型(中国、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3、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
(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
(4)文化因素:宗教、民族、文化教育
2、对影响因素的评价: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2、环境人口容量
3、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消费水平
4、世界环境人口容量:乐观无限、悲观已过、客观百亿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2、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同类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功能区
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
(1)无明显界线
(2)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5、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中心商务区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地租因素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B.交通便捷程度
(2)其他因素:
A.收入——住宅区的分化
B.知名度
C.宗教和种族
D.历史因素
E.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1)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2)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划分标准:城市的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2、城市的服务范围
(1)小城市——服务种类少,等级低,,服务范围小;
(2)大城市——服务种类多,等级高,,服务范围大。
二、城市等级体系:
1、区域中,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拉力、推力
4、城市化的意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土地质量下降
(3)对水循环的影响
(4)对气候的影响
(5)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2、目标: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概念
2、农业区位的含义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包括市场、交通条件、政府政策、机械、劳动力等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农业生产地区
2、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标志: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三、混合农业
1、概述
(1)概念: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3)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北部草原地区,主要是墨累——达令盆地
(2)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
(3)生产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较合理的农事安排;灵活的生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