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2篇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2篇Teaching design and record of "going out for a long journey at the age of 18"《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2、篇章2: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篇章1:《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和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感受先锋派小说的特点2.技能目标:培养探索陌生文本的能力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感悟生活,认识生活【设计理念】先锋小说的“先锋”体现在哪里?恐怕不能离开文本去架空讲解或者探讨。
当一个问题出现时,不妨想想先前的经验,所以比较是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找来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比对,更可以找到鲜活的生活体会和经验来比对,从而消除对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文本的恐惧感和本能的排斥。
教学的关键难点是:如何找准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因势利导。
【教学过程】导入:①针对高二学生:当我们面对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的事物时,你将会有怎样的反应?这节课,请同学们看一个文字材料,体验一下这种感觉,并请大家描述一下这种感觉。
②针对高三学生: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相信同学们对现代派文学都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
在中国,现代派文学也被称作“先锋派文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繁荣的,今天我们来读读作为先锋派文学代表的作品,也是作家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高中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PPT:“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门径:叙事方式路:《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小说解读这里的“门”可以理解为“门径”即做事的途径、方法、窍门,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一个“门径:叙事的方式”,探寻走向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条小说的解读之路。
环节二:文本解读(一)叙事的独特性学案作业讨论:你觉得本文与以前学过或读过的小说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请具体举例)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余华小说的特点并适时引入先锋文学的常识及余华文学创作中的各种理念。
开放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是开放的解答。
⏹①小说情节的“荒诞”色彩⏹②小说语言的独特新奇⏹③人物形象的弱化生:文本不按常理出牌,不仅叙事次序前后颠倒,而且故事的内容也似乎漫无头绪。
生:抢劫者从抢劫中获得快乐,这就是狗咬人的新闻。
但被抢者也从中获得了快感,这不就是人咬狗的新闻吗?施暴者的快乐是一种社会常态,受施者的快乐不能不引起人的思考。
被损害者对孩子,也就是想着竭力帮助自己的人,不但没有感谢,反而加以侵害,并从中感到快乐,这就是成人世界的生存规律,也就是对孩童世界的规律的颠覆。
这两种心理看起来是一种荒谬,实际上是把人性用了特殊的放大镜加以放大而已。
生:虽然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是残酷的,人性是邪恶的,但被抢劫者、被损害者即就是遍体鳞伤,鼻子挂在脸上,心灵并没有被剥夺,心灵在痛苦中挣扎,在痛苦中觉醒。
PPT: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举例1: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当然最好是香蕉。
我想他的驾驶室里应该也有,那么我一坐进去就可以拿起来吃了。
这里的“我”的想法看起来很荒诞,然而这种想法却又是现实中一个少年很合情合理的心理。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真实地再现了少年单纯的心情,他们总是往好的方面去想,“我”打量世界的眼光很纯净。
(完整版)《十八岁出门远行》公开课教案.doc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包兴桐一、教学设计本课在设计时,想尽量地体现本人平时上课的特点,让公开课更接近一堂常规课随堂课,所以,在导入和结尾等环节尽量走平常路。
其次,作为一篇有着较强现代派色彩的小说,其本质是反传统的,所以从传统小说的要素去分析文章并不适宜,何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接受这篇小说,是有难度的。
所以,教给学生读懂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意识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
当然,对于这么一篇内容较长、容量较大的小说,我们一节课所能上到的东西是很少的,所以,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显得成为重要。
为此,本人以“反复之处有深意”为突破口,以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为主要的文本依据,希望以此能达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效果。
在笔者看来,对教师而言,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就是融入个人的阅读经验,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树立“阅读意识”,面对陌生的文本,能够自主地完成阅读和欣赏。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学会个性化地阅读文本。
3,形象的感知、了解现代派、表现主义、先锋小说和荒诞派的文学知识。
4,学会正确地面对成长和世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根据情境而定,如可以请班长介绍自己班特点。
2,请一生上黑板写下标题,大家齐读,师问:“十八岁出门远行”当你读着或在心里默念着这行字的时候,你想到什么?师:看来,大家都渴望着十八岁出门远行,都觉得那是一种飞一样的感觉和自由。
带着这份心情去阅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真的是最恰当不过了。
著名作家莫言曾经说过:“ 《十八出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
“余是当代文上第一个清醒的梦者”——莫言4,:有很多作家都持一种点,所有文学作品在本都是梦,越好的作品越像梦。
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楼梦》了。
所以,的程就是解梦的程。
怎么解梦怎么?包老有一个土法:幻灯:怎么——*相信作者有用意——写作意*相信自己能懂——意相信作者有用意,也就是秀的作家在写作的候,是很有究的,一方面犹抱琵琶故意遮遮掩掩,另一方面又暗示生怕我不懂。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修改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初读小说,一是参照“整合与建构”部分练习二与练习三,学写旁批一则,二是提问质疑一处。
二、导入: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初读感受,再请两组学生把初读感受写在黑板上,并简要说明理由。
根据课堂实录,预计可能出现的词语“迷茫”、“莫名其妙”、“乱”、“模糊”一类的词语,可能是学生对某些情节不能理解,或对为什么要设置某些情节有疑惑;“戏剧”、“特别”、“诡异”、“纠结”、“精彩”一类的词语,可能是学生对某些语句、某一情节设置、或小说艺术手法的评价;“独立”、“肮脏”、“现实”一类的词语,可能是学生对人物形象、小说主旨的概括。
三、交流质疑提问,文本研读,剖析“我”这一人物形象。
根据课堂实录,学生可能有的疑问:司机为什么要做广播操?为什么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他与抢劫的人是何关系?教师小结:复杂多变的社会,对刚成年的“我”来说,有很多事儿是不能理解、不可理喻的,作者就是要用这些在“我”眼里毫无因果联系的情节,表现“我”不能理解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
人生的怪异与荒谬感也就凸现出来了。
二、交流旁批,品味语言,文本再研读,进一步理解十八岁的“我”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可能感到新颖独特的语句:1、“我下巴上那儿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
”学生可能达到的理解的程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刚刚成年,很兴奋。
2、“所有的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
”学生可能到达的理解程度“我”鄙视那些抢劫的人,“我”是个有正义感的人。
3、“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
”“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
”学生可能达到的理解程度:对不合理的现象感到无奈、力不从心。
教师引导:这些比喻打破传统的相似性,用新颖的、另类的、甚至是不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刚成年的“我”看到不可理喻的世事时,真切的内心感受。
课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精选】
课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课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精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精选】,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想】起初,对于这篇小说,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三个:1梳理小说的表面情节,揣摩其寓意。
通过情节分析来提高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的能力。
2、感受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3、注意小说的象征意义。
但这样做很值得商榷,课堂容量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只能是蜻蜓点水,要用一个主题带动其他。
情节的梳理相对简单,要淡化处理。
《十八岁出门远行》与《林黛玉进贾府》、《祝福》等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是不同的,要有所区别,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根据预习反馈的信息,我将教学目标作了调整。
【教学目标】1、揣摩探究小说荒诞性与真实性相融合的风格。
2、淡化情节,突出“我”在远行之后的变化。
达到德育的目的。
3、感受以“我”的感觉来叙述的独特角度与风格。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由刚上的两篇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导入,并对其不足之处稍作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独特之处。
二、简介先锋实验派(略)三、揣摩探究小说荒诞性与真实性相融合的风格1、情节设置的荒诞性:⑴ “我”远行要到哪里?为了什么?“我”好像并不清楚。
⑵ 好不容易搭上一辆破汽车却是反方向的。
⑶ 司机开车拉苹果却好像没有目的地。
2、人物语言的荒诞性:⑴ 路上没有一个人知道前面有没有旅店,而且每个人的回答都惊人的完全相同。
⑵ 汽车开得那么快,司机居然让“我”从驾驶室爬到后面去拿苹果吃。
3、人物行为的荒诞性:⑴ “ 我”真诚热情递烟想搭车却遭粗暴拒绝,当“我”豁出去对司机大吼时,他却出奇地友好并同意“我”搭车。
高中语文_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①梳理本文的表面情节,分析不合情理、荒诞的情节的象征意义从而把握小说主题。
②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会文本新奇独特的语言和典型形象。
③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提高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情节的荒诞性入手,把握文章意蕴。
难点:对情节与意象的怪诞和不可思议中蕴含的真实和深刻意蕴的解读。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与预习1.阅读课文两遍以上,了解主要情节内容和人物。
2.划出阅读有疑惑的地方,对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批注。
(二)情趣导入( 2分钟)课前播放歌曲,PPT投影部分歌词大家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名字叫《远走高飞》正如歌词所说,十七八岁的年纪,我们有了梦就去追,迎着风就能飞,我们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我们想俯瞰这世界有多美。
可是,当你走向它的时候,它真的是你理想中的样子吗?当理想的种子碰了现实的钉子,你还会保有那颗初心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看看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场特别的旅行,我们又会从中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三)阅读初体验同学们在昨天的预习中有什么收获吗?有疑惑吗?不妨将你的收获或疑惑和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学生的问题可能有以下这些:1、旅店”一词在小说中出现多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断重复要寻找“旅店”,这个“旅店”到底是什么含义?2、类似“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说中出现了好几次,结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和它们遥相呼应,这句话为什么不断出现?3、小说很多情节荒诞不合理,如为什么大家都不告诉他旅店在哪儿,而是让他走过去看;为什么我吼了司机,司机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为什么司机全不在乎苹果被抢走,却朝我哈哈大笑;为什么司机要抢走我的红色背包,写这些情节有什么作用?4、如何评价“司机”这个人物?5、小说的语言很别致,不同于一般常见的语言形式,什么意思?有何表达效果?6、本文的主题是什么?7、结尾部分有什么作用?8、我们也已十七八岁了,学习本文对我们有哪些启发意义?(四)把握情节1.梳理情节(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或肯定同学们的独特见解,或者表扬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看看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高中语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表格式)
⾼中语⽂《⼗⼋岁出门远⾏》教案(表格式) ⾼中语⽂教材中,《⼗⼋岁出门远⾏》是余华最早的⼀篇先锋⼩说,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岁出门远⾏》教案(表格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岁出门远⾏》教案⼗⼋岁出门远⾏[学习⽬标导航]学习提⽰1、知识⽬标:了解余华及其代表作。
2、能⼒⽬标:养成初步鉴赏新潮⼩说的能⼒。
3、情感⽬标:懂得⾛上社会的艰难,并坚信前⾯的路越⾛越宽。
本⽂不同于传统⼩说,理解难度较⼤,应多看⼀些对类⼩说的评论,提⾼鉴赏能⼒。
[背景知识互动]知识积累作家作品余华,1960年出⽣,浙江海盐⼈。
曾就职于海盐县⽂化馆和嘉兴市⽂联,现定居北京从事职业写作。
1984年开始⽂学创作,写下了《⼗⼋岁出门远⾏》、《现实⼀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鲜⾎梅花》等⼏⼗个短中篇⼩说,主要作品有长篇⼩说《在细⾬中呼唤》、《活着》、《许三观卖⾎记》,中篇⼩说集《我胆⼩如⿏》,随笔集《灵魂饭》等多部。
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法、德、荷兰、意⼤利、西班⽛、挪威、⽇、韩等⽂在国外出版。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记》同时⼊选“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部作品”;《许三观卖⾎记》⼊选韩国《中央⽇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
曾荣获意⼤利⽂学基⾦会颁发的1998年度格林扎纳·卡佛⽂学奖,以及澳⼤利亚詹姆斯·乔伊斯基⾦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学奖。
为近年⼗分活跃的新潮⼩说代表作家之⼀。
解题读本篇⼩说,我们会感觉到原来青春可以是⼀种经历,也可能是⼀个被记住的梦,揭⽰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盾识记要点余华,当代作家。
代表作品有短篇⼩说《⼗⼋岁出门远⾏》、中篇⼩说《我胆⼩如⿏》,长篇⼩说《许三观卖⾎记》等,是新潮⼩说的代表⼈物。
三、重点字词 翘起 转悠 奔驰 抛锚 蜂拥漫不经⼼ 遍体鳞伤 兴⾼采烈字词巩固“翘”有两个⾳,qiào,Qiáo。
[教材优化全析]整合感悟⼀、内容详解 内容梗概:⼗⼋岁的“我”开始了旅程,⼗⼋岁的青春开始被放逐在⼀个巨⼤的社会环境⾥,等待着“我的青春”的将会是什么?“我”⾯对⼀切都如此的放松,因为“我”总是被眼前的新鲜想像成⼀些“我”有限的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甚⾄于“我”的⼩聪明让⼀⽀烟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喜悦,“我”有点沾沾⾃喜,出门是⼀件快东的事情。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主题:十八岁出门远行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旅行的好处和挑战。
2. 通过学生分享经历和见解,让他们更好地沟通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话题。
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现旅行的概念及其各种可能性,激发学生对旅行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第二步:学习背景和知识点。
介绍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点,比如心理准备、旅行计划、预算、安全等问题。
同时,要求学生在网站、平台等寻找相关信息,从中获取有助于他们旅行的实用信息。
第三步:分享经验与策略。
请学生分享他们自己或其他人的旅行经历,让他们讨论这些经历的难点和好处,也可以谈论他们在旅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
第四步:应用实践。
分组或个人,让学生策划自己的旅行计划,并提供一份预算方案和时间管理计划。
在计划过程中,可以讨论如何利用低成本旅行,如何在旅行中体验当地文化等问题。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
课堂结束前,让学生总结本次学习的重点和收获,在完成旅行计划后进行反思和分享。
让他们通过分享旅行计划和实践经历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成果。
教学方法:
1. 小组讨论和互动。
2. 视频展示、图片呈现等多媒体手段。
3.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4. 实践操作和演练。
以上是一个适合十八岁出门远行主题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您完成教学设计。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有关《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1一、导入如果我有一盏阿拉丁神灯,可以在你十八岁时满足你的一个愿望,你希望得到什么?……大家的要求五花八门,我相信当我们眺望成长时一定认为它们就是自己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么同样走过十八岁的作家余华在回忆成长时他是怎么看的,是否会和我们有些相似呢?来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
二、课文分析1、展示问题:在课前,大家曾经尝试着独立与作家沟通,提出了许多有意思有水平的问题,我简单的进行了一下归类:关于主题和内容的问题最多,甚至有些同学说自己根本读不懂,那我们就从这里入手。
《十八岁出门远行》并不是我们所见到的第一篇小说,那么以前我们对小说的阅读理解有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研究小说要注意:情节、人物和环境〕2、梳理情节问:①文中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我〞遭遇到了哪些事情?“我〞持有什么态度?②这些态度你们能够理解吗?③我的问路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我为什么还对他们充满了欣赏?答:①初出家门的心情,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②符合自己第一次出门远行希望自己亲自闯一闯看一看的愿望。
③没有感觉到找不到旅馆会带来危害鉴赏:“柏油马路起伏不止……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可我一点也不累〞问:为什么在第一次拦车没有成功时“我〞很快乐而第二次被拒绝时我着急了?答:我没有料想到拦车不成功带来的危害,反而觉得很有意思无所谓,而第二次我感觉到了现实的严峻开始逼迫自己。
问:又是什么使原本高快乐兴走出家门的“我〞转为了愤怒和悲伤?答:社会出乎意料的残酷:设想的美好与实际社会中存在的暴力、欺骗、背叛构成强烈反差。
看似出人意料来得十分突然,其实如果回忆“我〞的全部遭遇,现实有没有提前的警告?答:问路、拦车都是生活对我的小提示,但是初出家门社会经验缺乏的我没有能够从人们对我的敷衍和冷漠中注意到现实社会潜在的危险,更没有能够开始总结人生的经验,所以与社会的提醒擦肩而过。
〔每一次经历都是财富,要善于体味思考总结〕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说中的“我〞被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冲击得遍体鳞伤,你会怎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者怎样做?第一条出路:放弃远行回家第二条出路:从此改变对现实的态度第三条出路: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十八岁的“我〞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从何而知〕答:坚持,没有放弃我遍体鳞伤躲在一个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周围漆黑一片狂风吼叫,我怎么可能感到心窝是暖和的?答:“发现〞我发现了旅店。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我国20世纪80年代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2、梳理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感受小说情节的寓意。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会文本新奇独特的语言与典型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提高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旅店”及小说情节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问题探究和研讨教学法、自主合作教学法、启发点拨式教学法、点面教学法、迁移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设计(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导入十八岁,拥有激情,十八岁的激情像一阵风,吹去倦怠的尘,露出生命的光。
十八岁的生命,是风的精灵,无畏;是海的精灵,深远;是雪的精灵,高贵;是雨的精灵,纯洁;是花的精灵,美丽;是青草的精灵,顽强……十八岁的我们对外面的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可是,当你走向它的时候,它会真的像你想像的那样吗?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小说。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动好奇。
)2、学生简介作者(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师生作简要补充。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其成名作。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
其中《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3、学生简介先锋实验小说(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师生作简要补充。
余华作品中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起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的独立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的文本世界。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
年龄:18岁
主题:远行教案
目标:
1. 了解远行的意义和好处。
2. 学会计划一次成功的远行。
3. 掌握在旅途中的安全常识和技巧。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5分钟)
学生交流自己对远行的认识和期望,引发学生对远行的兴趣。
第一步:了解远行的意义和好处(10分钟)
1. 向学生介绍远行的意义和好处,如开阔眼界、增加见识、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等。
2. 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列举出更多的远行好处。
第二步:计划一次成功的远行(30分钟)
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目的地并开始计划一次远行。
2. 计划内容包括:目的地选择、时间安排、预算考虑、交通工具选择、住宿和食物安排等。
第三步:安全常识和技巧(20分钟)
1. 向学生介绍在旅途中的安全常识和技巧,如保管好贵重物品、不随便接受陌生人帮助、注意交通安全等。
2. 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际示范和讨论,教导他们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和求助机构。
总结活动:(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对远行的热情和计划的信心。
拓展活动:
1.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远行经历或听取其他同学的远行计划。
2. 组织一次实地远行,学生们可以将之前的计划付诸实践,体验远行的乐趣和挑战。
评估方式:
学生小组计划远行的报告和展示。
评估标准包括计划的合理性、考虑的因素、安全措施和表达能力。
备注:
为了规避与文本中的标题相同的文字,以上内容仅用于参考,并非完整的教案文本。
2023最新-《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优秀3篇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优秀3篇《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后感皎洁的月光又一次照亮了我的书房,它迟迟不肯离去,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我独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细细品读着《十八岁出门远行》。
书中讲了一个十八岁的我步入社会的旅程。
当夕阳逐渐落下,我看到了黄昏的头发,我不再贪图旅途上美好的风景,迫切需要找到心灵栖息的`地方,我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我的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在旅途中我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3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岁出门远行篇一师:(导入)18岁,阳光灿烂的日子,刚刚走出了梦幻的花季雨季,青春涌动、年少轻狂的你一定想探寻充满诱惑的成人世界,因为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可是,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外面的世界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华,走进他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板书)。
师:余华,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内地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受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影响,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
“先锋小说”(板书)的特点是反叛“现实主义”文学(板书)。
现实主义文学在形式上追求一种“似真性”(板书)效果,犹如绘画中的素描,他要求和日常生活经验相一致的阅读效果。
而“先锋小说”却恰恰要造成阅读效果和日常经验相脱离(板书)。
在故事的结构上要打破正常的逻辑关系,在语言上则利用更多的文学修辞增强隐喻功能。
这是我们解读这篇小说的钥匙。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小说中的故事。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回答下面问题。
小说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涉及了哪些人物?生1:写“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的遭遇。
人物有“我”、“司机”、“一些农民”和“孩子”等。
师:概括得很恰当。
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个18岁孩子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一些奇怪的生活片段。
主要写“我”、“司机”和“抢劫者”(板书)之间的矛盾冲突。
师:从整篇小说来看,小说中的“我”一直在寻找什么?、生(共同回答):旅店(板书)。
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课时(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
一。
简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反复阅读、思考是理解鉴赏小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把握小说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反复阅读小说的基础上梳理小说情节,提出疑问,联想,揣摩,讨论文中情节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小说的内涵教学设想:高一的学生初次接触现代主义先锋派的小说,并且缺乏文学理论的知识。
通过这堂课让他们了解还有这样一种小说,引导他们初步感受它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最主要的还是教给他们阅读、理解、鉴赏小说的方法,养成精读、思考的习惯。
教学步骤:一、梳理情节:设问:“我”在出门远行的途中都遇到了哪些人,哪些事?明确:问路路人拦车追车搭车司机抛锚抢劫(保护苹果被殴被劫被弃)抢劫者小孩子二、探究文章主题:1、质疑:请提出你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2、答疑(讨论,互动)3、探讨小说的内涵:纯真热情的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现实世界的冲突,对现实的困惑。
三、思考感悟: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同样即将十八岁,也同样涉世未深的你觉得应该准备什么?四、布置作业:找出本文在写法上与你以前学过读过的小说不一样的地方(提示:情节的设置语言)。
(第二课时:讨论这篇小说的特点,初步感受先锋派小说的风格)课堂实录一、梳理小说情节: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十八岁出门远行》,这几天我已经要求大家都把这篇小说至少读三遍。
因为一篇好的文章,我们要反复地去读,去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现在大家应该对这篇小说的情节已经非常熟悉了,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主人公“我”在第一次出门远行途中都遇到了一些什么人,什么事?请按照时间顺序、事无巨细、一点一滴地全部找出来。
(幻灯片展示:“我”在出门远行的途中都遇到了哪些人,哪些事?)生:路人,问路。
师:路人的反应怎么样呢?生:很冷漠。
师:路人怎么回答的?生:“你走过去看吧。
”师:然后呢?生:拦车。
师:拦到没有?生:没有!“那个司机看也没看我,汽车和司机一样也是看也没看我,在我眼前一闪就他妈的过去了。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想】
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故事情节极不合情理,而语言新奇独特、别具一格。
他以“仿梦”的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
青年人在这种荒谬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
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强烈的碰撞,使作品具有的很强的审美张力。
纯净的语言,精巧的叙述,又使小说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实体,而它的内在精神则充溢着东方的智慧。
小说的情节犹如梦境一般,充满了怪诞和不可思议。
它所描述的一切都是非逻辑的,但又都是准确无误的,让人感受到一种由悖谬的逻辑关系和清晰准确的动作所构成的梦一样的美丽。
这篇小说与传统的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注重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曲折离奇的情节叙述,而是注重人物自身的内在的心里感受。
作品以故事为载体来表达“我”对世界的感觉。
高一的学生,以往接触到的都是传统意义的小说,针对这一现实,拟注重引导学生在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比较的基础上,学习解读现代派小说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请学生介绍初读的感受。
(喜欢不喜欢?理由是什么?)
三、赏读课文
就学生提出的阅读障碍,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内涵、把握人物、体会语言。
四、教师总结
在引导学生本文与传统小说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阅读小说的途径与方法。
五、布置作业。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通用7篇)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通用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通用7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篇1这天,我读了余华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
高中语文_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①梳理本文的表面情节,分析不合情理、荒诞的情节的象征意义从而把握小说主题。
②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会文本新奇独特的语言和典型形象。
③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提高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情节的荒诞性入手,把握文章意蕴。
难点:对情节与意象的怪诞和不可思议中蕴含的真实和深刻意蕴的解读。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与预习1.阅读课文两遍以上,了解主要情节内容和人物。
2.划出阅读有疑惑的地方,对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批注。
(二)情趣导入( 2分钟)课前播放歌曲,PPT投影部分歌词大家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名字叫《远走高飞》正如歌词所说,十七八岁的年纪,我们有了梦就去追,迎着风就能飞,我们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我们想俯瞰这世界有多美。
可是,当你走向它的时候,它真的是你理想中的样子吗?当理想的种子碰了现实的钉子,你还会保有那颗初心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看看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场特别的旅行,我们又会从中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三)阅读初体验同学们在昨天的预习中有什么收获吗?有疑惑吗?不妨将你的收获或疑惑和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学生的问题可能有以下这些:1、旅店”一词在小说中出现多次,主人公在文中不断重复要寻找“旅店”,这个“旅店”到底是什么含义?2、类似“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的句子竟在小说中出现了好几次,结尾部分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和它们遥相呼应,这句话为什么不断出现?3、小说很多情节荒诞不合理,如为什么大家都不告诉他旅店在哪儿,而是让他走过去看;为什么我吼了司机,司机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为什么司机全不在乎苹果被抢走,却朝我哈哈大笑;为什么司机要抢走我的红色背包,写这些情节有什么作用?4、如何评价“司机”这个人物?5、小说的语言很别致,不同于一般常见的语言形式,什么意思?有何表达效果?6、本文的主题是什么?7、结尾部分有什么作用?8、我们也已十七八岁了,学习本文对我们有哪些启发意义?(四)把握情节1.梳理情节(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或肯定同学们的独特见解,或者表扬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看看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写写帮推荐)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写写帮推荐)第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写写帮推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
⑵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⑶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深入分析和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来体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提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的能力。
⑵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重点·难点】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着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
3、揣摩本文注重个人感觉的描绘,用词生动独特,形象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
1977年高中毕业,曾从事牙医工作5年。
1983年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
曾入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学习。
1984年发表处女作《星星》。
主要作品有《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河边的错误》《在劫难逃》《往事与刑罚》等。
出版有《十八岁出门远行》《偶然事件》《在细雨中呼喊》《活着》等。
作品怪诞、奇异,叙事方式别具一格。
2、关于先锋派小说: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
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岁出门远行篇一《十八岁出门远行》备课教案【备课思路】本文是一篇小说。
鉴赏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主题。
而《十八岁出门远行》又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特别是小说情节的设置,极其不合常情,具有强烈的荒诞性。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应以情节为阅读的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悖于常情,却又合乎常理的情节的解读,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旨。
此外,本文新奇独特的语言,也需要在阅读中仔细地体味。
【教学目标】一、通过解读情节,把握小说的主旨。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三、揣摩精彩语句,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
四、讨论小说中有关“旅店”的内涵,明确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一、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
二、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悖于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型】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步骤】【课前预习】师生分头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余华及其创作特点。
可以阅读余华的其他作品以及对其作品的相关评价。
课上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过独自一人出门远行的想法吗?是的,青春年少的我们总会有如此的冲动,我们厌倦了周围熟悉的一切人和事,渴望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与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发挥自我,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
那么,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一切真的会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十八岁出门远行》将给我们讲述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
其实,外面的世界远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二、了解作者余华师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余华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概括。
应包括以下内容要点:余华,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本文是一篇小说。
鉴赏小说的重点是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通过对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的赏析,挖掘作品的主题。
而又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特别是小说情节的设置,极其不合常情,具有强烈的荒诞性。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应以情节为阅读的切入点,通过对作品中悖于常情,却又合乎常理的情节的解读,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旨。
此外,本文新奇独特的语言,也需要在阅读中仔细地体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先锋派”及“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2、引导学生调动成长的亲身体验感悟,以我读“我”,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理解文章要表达的隐晦的主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解读文中“旅店”的象征意义,鉴赏独特的语言风格。
技能目标:把握“我”的心情曲线,整体感知荒诞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情感目标:激扬学生青春的热情与梦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学生正视挫折,独立要强,勇敢执著,正直善良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 从把握“我”的心情曲线切入,带动情节的感知,进而理解“我”和与“我”对立的人群这两类人,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2、在阅读中鉴赏独特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探究主题重心是否是暴露现实社会的阴暗。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以《小小少年》为背景音乐)同学们,当青春的激情奏响成长的乐章时,你是否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好,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雪村的《出门在外》,一起感受外面世界的酸甜苦辣吧!(观看《出门在外》FLASH动画)。
同学们,现在你想不想做一次出门远行呢?那让我们跟随余华怪诞的脚步一起出门远行吧!一、快乐起程:1、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现在你们与“我”可以出门远行了,可以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了,此时,你们和“我”的心情怎样呢?明确:快乐、高兴、兴奋2、从文中那些传神的细节里可以感受到这种快乐的心情呢?明确:初出家门的心情,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小说就是这样开始的,充满了兴奋和喜悦,如:我快乐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起来。
3、这的确是一次快乐的起程,可是“我”的心情真的快乐到底了吗?明确:没有4、“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心情的转变呢?明确:快乐第一次出门沮丧、焦急找不到旅店高兴驶来一辆汽车气愤司机拒绝“我”搭车心安搭上汽车焦虑汽车抛锚愤怒抢苹果事件悲伤被打得遍体鳞伤5、“我”在远行的路上遭遇的这些事情,大家能理解吗?明确:不理解,认为不合理,没有逻辑性,有些不可思议,荒唐。
6、你能试着在文中找出你认为不合理的一些情节吗?明确: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两部分。
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开始出现。
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
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
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
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第三部分是小说的重点,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不断出现,给整篇小说蒙上一层荒诞的色彩。
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
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体操,做完以后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
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却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
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
7、为什么作者会在这篇小说中设置一些不合理的情节呢?这就是这篇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地方,(先为大家讲述一个小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这这里,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先锋派。
何谓“先锋派”?“先锋”原为军事术语,19世纪初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之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即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色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注重挖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
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在我国文学创作中作家余华就是一位把荒诞派引入自己的作品中的作家之一。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采用荒诞的情节来反映社会。
下面那位同学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位作家?(师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余华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概括)余华,浙江海盐人。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战栗》等。
其中《活着》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余华以其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余华的作品借鉴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已经显示出了一种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现代特色,是后来余华先锋小说的一个基础。
二、课堂探讨:8、在这种荒诞,不合逻辑的故事中,“我”真的只是一个“我”吗?作者用奇妙的构思,荒诞的情节只是表明“我”出门远行遇到抢劫了吗?“我”与司机和抢苹果的人群的对立可以理解为哪两种事物的对立?明确:“我”不只是一个“我”,抢苹果的人群也并不是强盗,“我”代表无数纯洁、天真、热情、善良的少年,司机等人则象征着太过现实的、恶俗的世态。
“我”与强盗人群的对立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理想是美好的明快的,现实却是残酷阴暗的。
莫言曾称先锋派作家余华为“当代文坛,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余华也认为自己是在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来表达生活的真实,在荒诞、不合逻辑,如同梦境中我们的确看到了真实地对立,所以说作者用奇妙的构思,荒诞的情节讲述“我”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是要表现“我”成长的困惑与伤痛。
揭示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
9、生活没有旁观者,走进十八岁的你们也是文中的“我”,请你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当你怀着理想热情想要拥抱现实世界时,你有没有遇到像“我”一样的无奈、尴尬甚至是愤怒、悲伤?你愿意为你的理想热情执著吗?(学生交流体验)明确:远行结束时,虽然遍体鳞伤,浑身冰凉,但心并没有随之冷却,“我”知道自己的心窝还是暖和的。
这说明“我”在经受残酷现实的重创后,也和大家一样,依然坚持和固守着自己的理想、善良和正直。
在成长的蜕变中,他选择了继续做阳光的使者,没有沦落为阴暗的帮凶。
10、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在美好与残酷的交战中,在明丽与阴暗的厮杀中,“我”落了个遍体鳞伤,既然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出门远行的旅程并不安全,爸爸为什么还要让我独自出门呢?点拨:歌德说过:“你要成长,务须靠自己。
”美国作家惠特曼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能,别的任何人也不能替代你走过那条路,你必须自己去走。
”要想真正长大,就要靠自己去认识世界。
只有真切的经历能够帮助我们褪去稚嫩的外壳,让我们羽化成蝶。
美国作家爱默森说过:“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参观过痛苦的展览所,那么他只看到过半个宇宙。
”每一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了一步。
只有经历磨练坎坷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三、探究主题:当时有人说,于华把80年代中期文坛掀起的冷漠之潮推倒了冷酷的深处。
一直以来,有的人认同文本的主题重心落在暴露现实的阴暗上,有的人认同文本的主题中心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走进十八岁的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对两种观点可进行辩论)明确:看似荒诞的故事之所以能引发我们如此强烈的共鸣,就因为它是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成长的困惑与伤痛,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在传达这份生活的真实时,作者用青春的明快与现实的阴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并不想用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故事突出渲染现实的阴暗,而是用阴暗反衬光明,用阴暗突现明快。
主题重心不在阴暗的司机和抢苹果人群的身上,而在明快的“我”身上。
作者笔下的“我”纯真善良,勇敢正直,尤其在经受残酷现实的重创后,依然能坚持和固守自己的理想,善良和正直。
作者对十八岁的“我”有叹息怜爱,但更多的是欣赏赞美,尤其欣赏“我”在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碰撞中,那份难能可贵的执著和坚持。
四、结束语生活中是没有观众的,我们谁也没有资格冷眼旁观,置身事外。
在成长的蜕变中,我们要掌好青春的舵盘,认准执著的方向;要做阳光的使者,不要做阴暗的帮凶。
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让我们一起绽放热情明丽的青春,坚持纯真美好的理想,共同营造真善美的人间天堂。
五、布置作业1、写一篇探究性的小文章,解读文中“旅店”、“背包”内涵。
2、挑选文中你欣赏的语言,谈谈其独特与生动之处。
3、解读文中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小说的主题。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解读小说中“旅店”的象征意义,同时体会小说独特而新奇的语言。
一、十八岁的“我”出门远行是不是漫无目的的去流浪?明确:不是二、“我”出门旅行的目的地在哪里呢?文中有没有提到呢?明确:心中的“旅店”,文中一直说“我”在找“旅店”。
(如:但是我还没有走进一家旅店;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等)三、为什么小说从头到尾反复提到“旅店”,“我”从出门开始,就念念不忘寻找过夜的“旅店”。
而最后的结果,“我”并没有找到“旅店”,而栖身于一个劫后冰冷的汽车里,并感叹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们看到,“旅店”在这里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给读者传达着浓郁的悲伤情调。
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旅店”象征着什么呢?明确:“旅店”是我出门以来一直找寻的目标,一路寻寻觅觅,却最终当“我”躺在汽车之中感觉到自己信我的温暖的时候,我才蓦然发现原来自己寻找的其实一直都在自己的心中。
当我说出“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逆竟在这里”时,旅店赋予的象征意义也呼之欲出了,他代表了“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是个人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
四、体会小说新奇独特的语言传统的阅读习惯,总是让人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作品的所指上,或者说,放在作品所写的内容上,而不重视对表达过程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