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介绍

合集下载

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

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

针刺补泻手法有哪些?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内经》中对针刺常用的徐疾、提插、开阖、呼吸、迎随、捻转等补泻手法做了详尽的描述,也同时谈论了摄、爪、切、按、扪、进、退、弹、摇、动等手法,这些成为后世单、复式补泻手法的基础。

一、徐疾补泻《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素问·针解》又记载:“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这些记载包含了三层含义:1、以进针、出针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即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慢出针为泻法;2、以留针时间的长短来分补泻,留针时间长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3、以闭针孔的快慢来区分补泻,出针时快速按针孔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慢进针、快出针为补法二、开阖补泻《灵枢·终始》:“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素问·调经论》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这些记载说明出针后迅速按住针孔为补法,在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压则为泻法。

三、呼吸补泻《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仵,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针刺补泻及其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及其补泻手法

强刺激:较大幅度和较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弱刺激:较小幅度和较慢频率的提插、捻转
中刺激: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 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 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 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 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
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
•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
•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
提插捻转的幅度和频率适中刺激量与针刺效应的关系弱刺激时间短弱兴奋效应弱刺激时间长弱抑制效应强刺激短时间强兴奋效应强刺激长时间强抑制效应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针刺补泻是对刺激强度恰当运用?刺激强度与针刺补泻效果有关?刺激强度与补泻手法有本质区别平补平泻?先泻后补补泻兼施扶正祛邪?小刺激量的针刺提插补泻?均匀用力的幅度和频率恰当并使患者感觉舒适的的捻转提插手法
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本法可配合各种针刺补泻手法运用,以加强调和 阴阳、升清降浊、促使营卫气血运行通畅。
操作前应使病人之呼吸和缓均匀,逐渐加深。切 勿憋气。医生也应调息守神
开阖补泻法
针刺补泻 过程中,在出 针时是否按闭 针孔以区分补 泻的方法
补法:轻出针后, 泻法:出针时边退边 以押手迅速按针孔, 摇,摇大针孔,出针 按揉针孔片刻。 后不按压针孔或缓压 针孔。
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辨别虚实
证候虚实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 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 其阳而和之。 《灵枢 终始》
脉象虚实
虚实夹杂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之以针,而调以甘药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审察经气
经络诊察
麻痹、厥冷、陷下、 观察(望) 感觉迟钝——虚 触摸(切) 疼痛、红肿、硬结、 感觉过敏——实

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

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 1、操作方法 •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 入浅层(天部)得气。 •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 复9次(行九阳数)。 •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 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 少待片刻。 •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 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 三度。 •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 弛时,候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疾按针孔。
• (三)针刺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 临床效应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 《灵枢· 官能》曰:“用针之服,必有 法则”。用针刺治病的基本原则的是补 泻,而迎随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 原则 。
三、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 • • • • (一)辨别虚实 1、证候虚实 2、脉象变化 3、虚实夹杂 (二)审察经气
• 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的关系是: • 其一,刺激强度的选择和补泻手法的 应用,都应以机体反应状态为先决条件, 根据机体不同的生理病理情况进行,必 须灵活掌握,适度处治。 • 其二,刺激强度可以作为一个参数, 置于补泻手法的全过程中去考察,应在 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
• 其三,补泻手法包含有刺激强度的因素, 补泻手法的因素复杂,刺激强度的因素 简单;补泻手法主要是调阴阳、通经脉, 强弱刺激则以兴奋、抑制为主,两者之 间不能等同,更无法简单地将弱刺激作 补,强刺激作泻,而应实事求是地予以 区别。
• 2、临床应用
• 临床适用于脾肾阳虚、沉寒痼结、阳气 衰微等所致的中风脱症、瘫痪、痿症、 寒湿痹证、腹痛、腹泻、阳痿、遗精、 内脏下陷等虚寒证。 • 3、注意事项

5针刺补泻手法2精品PPT课件

5针刺补泻手法2精品PPT课件
注意事项
①注意针体还原。 ②捻转补泻应与捻转法区别 。
捻转法要求捻转的用力、角度、频率 在往返过程中均匀一致。
捻转补泻法在往返过程中,补法时左转 用力重,泻法时右转用力重。
一、单式补泻手法
• 呼吸补泻法
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 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
——《针灸大成》
呼吸补法
患者呼气时进针, 得气后,患者呼气时行针; 患者吸气时出针。
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
针刺补泻手法
烧山火
复式补泻手法 透天凉
一、单式补泻手法
• 徐疾补泻法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九针十二原》
徐疾补法 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
后将针慢慢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 出针时快速出针,疾按其穴。重在徐入
徐疾泻法 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
(一)青龙摆尾
1.原文: “青龙摆尾,如扶船舵,
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2.操作:
针尖朝病所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抵住 有针感处,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摆动(小于45º角),促使 针感传导扩散,手法结束后,缓出针,疾按针孔。
3.应用: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
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 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开阖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平补平泻法的操作方法? 6.简述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与应用? 7.简述飞经走气四法的操作与应用? 8.简述强刺激、弱刺激、中等刺激的操作手法与适用范围? 9.试述补泻手法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10.简要分析文献与现代临床应用的三种“平补平泻”?
回 顾
进针前准备 进针 行针 得气

毫针刺法(针灸学 第4版 (赵吉平,李瑛)包括针刺补泻,留针出针,异常情况处理预防与针刺注意事项

毫针刺法(针灸学 第4版 (赵吉平,李瑛)包括针刺补泻,留针出针,异常情况处理预防与针刺注意事项
祛邪泻实
人中、委中、十二井、十宣等穴,能疏泄病 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泻实的性质、 祛邪的作用,适宜于祛邪泻实。
3.针刺手法及针具
针刺补泻效应
针灸的治疗效果
毫针的粗细与刺激量
针刺手法与刺激量
毫针刺入穴的刺激程度
毫针刺入穴的角度、深度不同,其刺激的轻 重程度也不同,直刺、深刺的刺激量要大些 ,平刺、浅刺的刺激量要小些。
02 苍龟探穴主治
苍龟探穴能疏通经络,通行经气,主要用于虚证,通过一退三 进的斜刺手法,深入浅出地刺激穴位,促进经络畅通,增强经 气运行,从而改善虚证症状。
4.赤凤迎源
赤凤迎源操作
进针插入深层,然后退至浅层,待针 下得气,针体自摇;插入中层,边提 插边捻转,一捻一放,五指展开,行
飞法行气,如凤凰展翅之状。
出针的要点
需押手按棉球,刺手微捻转,缓提至皮下出针;应依补泻需求选疾出或徐出,疾 按孔或摇大孔;出针后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不适。
出针后的检查
当针退出后,应询问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注意有无晕针延 迟反应现象;确保治疗安全,减少患者不适。
03
九、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见课件2)
补泻手法) ; (2)留针与出针; (3)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弯针、断针、刺伤内脏、刺伤脑脊髓、 刺伤神经干) ; (4)针刺注意事项
目录
• 七、针刺补泻 附一:灵枢.官针论刺法 附二:飞经走气四法
• 八、留针与出针 • 九、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 十、针刺注意事项
01
七、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治病的重要环节
治疗计划和安全措施。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瘫痕或肿瘤的部位
感染溃疡勿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瘫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以免加重病情或引 发感染。

5针刺补泻手法2

5针刺补泻手法2
(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
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十四分。
捻转补泻法
临床应用
①补虚泻实:用于虚证与实证。 ②守气,催气,行气。
注意事项
①注意针体还原。 ②捻转补泻应与捻转法区别 。
捻转法要求捻转的用力、角度、频率
在往返过程中均匀一致。
捻转补泻法在往返过程中,补法时左转
4.注意事项
① 必须在肌肉丰厚处施针,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大血管部位 不宜施针。
② 一般分浅中深三层,也可分浅、深两层。 ③ 押手宜轻,或不用押手。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十四分。
④ 凉感是在得气在基础上产生的,临床上以麻感容易引出凉感,
但触电感不行,若施针3度仍无凉感,必要时可将针留置深部候气 3~5分钟后再行手法。 ⑤ 凉感无论在哪一层出现,都可以停止操作而留针。若操作3度仍无 凉感,不必强求,以防晕针。(动作到位)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十四分。
针刺补泻
透天凉—要点 分部 实施复合泻

天:提插/捻转泻法3
人:提插/捻转泻法2 地:提插/捻转泻法1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十四分。
3.临床应用
实热病证,由实热痰火所致的中风闭证、癫狂、痈肿、 热痹等。如膝关节热痹,在阳陵泉施透天凉法。癫狂,在内 关、丰隆施透天凉法。
⑥ 操作过程中,必须观察病人的表情,及时发现晕针先兆 后 马上处理。
⑦ 透天凉是由提插、徐疾、开阖、呼吸等单式泻法组合而成的复式 手法。
视频1
视频2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二十三点 十四分。
三.飞经走气四法
飞经走气四法,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 探穴、赤凤迎源四法。

补针与泻针要法-中医刺灸法

补针与泻针要法-中医刺灸法

补针与泻针要法-中医刺灸法
杨氏将针法补泻归结有补针要法和泻针要法,见于《针灸大成。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
“补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缝纹,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长呼气一口,刺入皮三分。

针手经络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针足经络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

催气针沉,行九阳之数,捻九撅九,号曰天才。

少停呼气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间三分,又如前息数足,复觉针下沉涩,再以生数行之,号曰地才。

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之。

此为极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静以久留,却须退针至人部,又待气沉紧时,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热,虚羸痒麻,病势各散。

针下微沉后,转针头向上,插进针一豆许,动而停之,吸之乃去,徐入徐出,其穴急扪之。

岐伯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正谓针之不伤于荣卫也。

是则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于斯矣。


“凡泻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纵纹三次,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插入三分,刺入天部,少停直入地部,提退一豆,得气沉紧,搓拈不动,如前息数尽,行六阴之数,捻六撅六,吸气三口,回针提出至人部,号曰地才。

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二口,回针提出至天部,号曰天才。

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回针,提出至皮间,号曰天才,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

此为极处,静以久留,仍推进人部,待针沉紧气至,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冷,寒热痛痒,病势各退,针下微松,提针一豆许,摇而停之,呼之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闭也。

”。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解读(3)针刺补泻方法——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解读(3)针刺补泻方法——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解读(3)针刺补泻方法——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解读,3,针刺补泻方法——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原文】……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1]。

言虚与实,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2]。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3]:必持内之,放而出之[4]。

排阳得针[5],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6],是谓内温[7],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

随之意,若妄之[8]。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9]。

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10],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必无留血,急取诛之[11]。

…… 【译文】《大要》说:“徐缓进针,疾速出针,则经气得到充实;疾速进针,缓慢出针,则经气得到疏泄。

”谈论虚与实,而虚与实的差别是若有若无的;观察气血流注的先与后,而气血流注先与后的差别是若存若亡的;通过针刺补泻手法使经气充实或者消减,而经气充实或者消减的变化是若得若失的。

使经气充实或消减的方法,九针针刺是最精妙的方法。

充实或消减经气,用针刺达到目的。

泻法也称迎之,在经气流注过来时针刺。

一定要持针缓慢纳入,疾速出针。

壅盛积聚的阳气得到针刺,邪气得以疏泄。

(如果)按压针孔,缓慢出针,称作内温,(这样操作)血液不能得以疏散,经气不能得以疏泄。

补法也称随之,在经气流注过去时针刺。

随之的操作方法,是轻缓的进针,患者好像没有感觉到针刺一样。

好像在行针,又好像按针未动,好像蚊虻叮在那里一样,好像停留在那里,又好像已经飞去。

出针疾速,有如琴弦崩断一样快,用左手配合右手操作,按闭针孔,经气因此得以保留在经脉内,针孔已经闭合,经脉中经气就得以充实。

一定要祛除瘀血,点刺血络放血祛除瘀血。

【注释】[1]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疾、徐,指的是针刺操作时进针、出针的疾速、缓慢。

实、虚,指的是针刺操作后,经气得以充实或消减。

[2] 言虚与实,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该部分经文是说经气的流注、循行、虚实等方面的变化,迹象幽微,非澄心凝志不足以察悟。

针灸的补、泻方法

针灸的补、泻方法

针灸的补、泻方法
有关针灸的补、泻方法具体的操作,《黄帝内经》所论非常丰富,有的也很复杂。

简单的给介绍一下
①提插补泻
进针时,先刺入浅层,然后再刺入到深层;插入时的力量较重,提出时的力量轻柔;上下提插时的幅度较小,频率较慢,称为补法。

进针时,一下子就刺入到深层,然后再提回到浅层;插入时的力量轻柔,提出时的力量较重; . 上下提插时的幅度较大,频率较快,称为泻法。

②拾转补泻捻转时的角度很小,频率慢,用力轻柔,称为补法。

捻转时的角度很大,频率快,用力较重,称为泻法。

③徐疾补泻
进针之时的速度很慢,少捻转,少提插,出针之时的速度很快,称为补法。

进针之时的速度很快,多捻转,多提插,出针之时的速度很慢,称为泻法。

《黄帝内经》中所谓徐(进针)而疾(出针)则实(补),疾(进针)而徐(出针)则虚(泻)就是指此。

④开闽补泻
出针之后,立即按住针孔,并作适当抚揉,称为补法。

出针之时,摇动针柄,把针孔摇大,不作按揉,称为泻法。

《黄帝内经》中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摇大其道(针孔),针空四塞,闭塞其门等,就是指此。

⑤迎随补泻
针刺之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随)着经脉走向而刺入,也就是说针尖的方向与经脉循行要去的方向一致,称为补法。

针刺之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逆(迎)着经脉走向而刺入,也就是说针尖的方向与经脉循行要来的方向相对,称为泻法。

《黄帝内经》中所谓:泻者迎之,补者随之,迎而夺之,追而济之,刺虚者,
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就是指此。

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

导气同精法(导气法)
“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慢进针,得气后三进三退,慢退针。 又可以是均匀的使用提插、捻转或提插捻转法进行 导气。 虚实症候不明显或阴阳失调的病症。 使用较多
平补平泻
补泻兼施,扶正祛邪
多用于虚实夹杂,上热下寒,上实下 虚……
《千金方》“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
新病、实证 久病、痼疾、虚证 夹杂(新旧、虚实、寒热、表里、上下、痰 瘀……)
刺激量
病情、年龄、工作、性别、胖瘦、季节、气 候(月相)、水土、部位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俱不足,勿 取之以针,而调以甘药
重视切诊 审察经气
经络诊察
三部九侯
观察(望) 触摸(切) 疼痛、红肿、硬结、
感觉过敏——实 针下和缓——谷气——守之 针下沉涩——邪实——泻之 针下虚滑——正虚——补之
麻痹、厥冷、陷下、 感觉迟钝——虚
针下辨气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诊疗与疗效判断
疗效评估
患:自我感觉,若有所得、若有所失
医:证、脉、针感穴性补泻手法捻转 提插 迎随 开阖 徐疾 呼吸 复式 飞经走气
针刺补泻
2016-4-24
治疗思路
辨病-辨证-归经-选穴 -治疗手段-针刺
针刺——揣穴、得气、行针 得气是前提 守神是关键
辅助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 补泻、行针手法
补泻
补法-顺、里、内、扶正、使功能↑-正常、 (刺激小) 泻法-逆、外、祛邪、使亢进↓-正常、 (刺激大)
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则实之,满则泻之, 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灵枢·经脉》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 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
针刺补泻是一种治疗有害能量堵塞或过剩能量在人体器官内外脏
腑集中的中医疗法,通过利用针灸的特定法门,采取穴位的损利、补泻、疏散、收衣的方法治疗病症,以滋阴养血、行气通络、活血止痛、改善气血循环等手段,发挥特定的生理改善作用。

基本的手法有:
1. 按摩手法:以小腿两面为起点,由里往外,以刮、揉、捶、轮、剪等方式对腹部腰部等做合适的按摩,以促进胆脾胃肠气血循环,疏
散气血瘀滞,调和肝脾胃脘机能。

2. 拔罐手法:以太极奇门八卦作为基本构成原理,以其中的卦名,在一定的穴位上施以拔罐,能够调节经络,改善症候。

3. 特异性按摩:采取捏、捻、拨、摩、研、按等技术,按照穴位
局部或某个器官,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循环,疏散痹滞,降低
有害物质的浓度,而达到疗疾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一)辨别虚实 1.证候虚实 通过四诊合参,辨别证候虚实,作为针刺补泻的依据。 虚证采用针刺补法,实证采用针刺泻法,虚实不明显者采 用平补平泻法,属气机紊乱的采用导气法。 2.脉象变化 《灵枢·终始篇》:“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 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①寸口脉虚弱无力:针刺补法,浅刺。 ②寸口脉强实有力:针刺泻法,深刺。 ③施行补泻手法后,脉象仍有虚或实之象,继续施行补 法或泻法。
1.针向迎随法 针尖顺经而刺为补,逆经而刺为泻。 依据:《难经·七十二难》:“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 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金元医家张壁在《云歧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中说:“顺经而刺为 之补,逆经而刺为之泻。” 很多教科书与著作、期刊所称的迎随补泻法,都是指针向迎随法。 2.深浅迎随法(补生泻成法) 补用生数(1~5分)浅刺,泻用成数(6~10分)深刺。 依据:《难经·七十二难》“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卫属阳属 气较浅,荣属阴属血较深,补阳气,泻阴邪。金元医家还依据了古代 河图五行生成数,补用生数,针深1~5分,泻用成数,针深6~10分。 3.流注盛衰时间迎随法 即子午流注针法,分为纳干法与纳支法两种.
3.虚实夹杂 一般情况,根据虚实的多少确定补泻的先后,复杂情况 要先补正气,后泻邪气。 一般情况,病情单纯 虚多实少——先补后泻 虚少实多——先泻后补 复杂情况,虚实相倾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 “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 阴阳俱虚者不宜针刺,宜用甘药。
教材引述的《内经》原文说明:外在形气不足,内在精气虚损的情 况下,若用针刺治疗,会加重损伤形体与精气,因此不宜针刺,宜用 甘药调之。对此,可以这样理解: ①针偏于泻,灸偏于补,严重虚损最好不针,而以灸治疗。 ②古代针粗,容易损伤形体与精气;现代针细,对形体精气的损伤 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现代针刺仍然可以治疗一般的虚证, 但对严重的虚证,危重病人,则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抢救(针、灸、药/ 中、西医)。 (二)审察经气 1.根据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辨别经气虚实 虚:表现为麻痹、厥冷、陷下、瘦弱,针下空虚、感觉迟钝。 实:表现为疼痛、红肿、硬结、肥大,针下紧涩、感觉过敏。
(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 本原则。同理,也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相应的方药,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治病,也是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达 到治疗目的。因此,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 凡是能扶助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泻法。 (三)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效应 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获得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衡量补泻效应的指标:针刺感应,脉证变化。
地支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有纳干法和纳支法两种。 纳支法——又称广义的流注法,它是专以一天中的十二 时辰为主,按着一天中的时辰的顺序去配合十二经气血周 流的顺序开穴治疗的。 《针灸大成》:“经脉者,行气血、通阴阳,以荣于身 者也,其始从中焦,注于太阴,阳明„„。”这就说明十 二经的气血,从中焦开始,上注于肺经,经过大肠„„终 于肝经,再返回到肺经,周而复始的自然通行着,这个顺 序以一天来说是从寅时起,经卯、辰„„止于丑时,再周 而复始,如环无端。
第五章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针刺补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 的相应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 节,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必须认真学习, 加强训练。 第一节 针刺补泻 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 概念: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确定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 的两类针刺手法。 范畴:补泻原则、补泻手法、补泻效应。
4.提插迎随法 《标幽赋》:“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 暖。” 插针左捻为补为随;提针右捻为泻为迎。 5.捻转迎随法 汪机《针灸问对》:“吸而捻针,右转为泻为迎;呼而捻针,左转 为随为补。” 6.呼吸迎随法 呼内为补,吸内为泻。张景岳《类经》:“故泻必因吸内针,补必 因呼内针,此即迎来随去之义。” 7.补母泻子迎随法 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 其母也。”如心病,泻心包经输穴大陵(迎者迎于前),补心包经井 穴中冲(随者随其后)。
气血按十二经的循行是永远不变的,而一天地支的循行 也是固定的,根据《内经》记载的十二经走向先后次序来 论,一天有十二时辰,人体恰好有十二经脉,经气自然之 序是起于肺,一天之序时始于寅,经卯„„,寅字代表着 开始,所以配正月;黎明是一天的开始,因此才有肺寅大 卯„„的配合。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1.针刺感应 实证:针下沉紧涩滞 (针刺泻法) 针下徐缓舒和。 虚证:针下虚滑空虚 (针刺补法) 针下徐和有力。 寒证: 烧山火 针下热感 热证: 透天凉 针下凉感 2.脉证变化 通过补虚或泻实的针刺手法,脉象平和,症状缓解,寒 证或热证消失。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 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逆顺之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 得无实。”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 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 盛虚也。”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 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 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也就是说迎就是 泻法,随就是补法。 《难经·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 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说明经脉走向有顺有逆,营卫 气血运行有浅有深,有盛有衰,根据经脉走向、部位深浅,气血盛衰, 采用不同的针刺补泻方法,都叫迎随。所以说,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 则。 根据迎随即补泻的原则,后世发展为针向迎随等多种可行操作的迎 随补泻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