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基本理论
25
B. Federick Skinner
缺点: a.受事实限制,普遍采用困难。 b.强调机器化教学,不重视师生互动。 c. 编序教材不容易。 d.学习孤立化,缺乏社会化功能。
26
第四节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
一、基本观点
1、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曾伴同过 某一动作,那么,当这种刺激组合再次出现 时,这一动作往往也随之发生。 ▲
一、 格式塔学习理论
(一) 代表人物与实验
韦特海默
“智力之父, 思想家和革新者”
柯勒
“内部人士, 干实事的人”
考夫卡
“格式塔的 销售者”
黑猩猩学习实验(1914--1920)
接竿
跳竿
堆箱
(二)基本观点
1 学习的实质:构造一种完形,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 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
3. 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概括了行 为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行为,而不是意识;第二,它的方法应该是客观的而 不是内省式的;第三,它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并控制 行为”,而不是对精神现象的基础理解。他认为学习 就是刺激替代的过程,所有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 立的刺激-反应(S-R)联结。
四、奖励与惩罚:刺激情境的变化 五、消除不良习惯 六、评价
第五节 赫尔的内驱力降低说
一、基本观点▲
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降低内驱力和满足需要 ,使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内驱力:个体由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 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 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
2、理论假设 反应潜能=内驱力 X 习惯强度

小学儿童学习理论

小学儿童学习理论

36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1、基本观点: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关键之处是有机体 (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 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 有机体引起的事件。 2、基本概念 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惩罚:正(阳)性惩罚、负(阴)性惩罚 消退
37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箱内的 白老鼠
45
(二)惩罚:定义与类型
惩罚
使用某种事物或某个事件来使特定的行为或反应发生的可 能性减少甚至降低至零的过程。
阳性惩罚
呈现消极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物,能产生使行为发生的可 能性减少的效果。
阴性惩罚
移开或取消积极的、令人喜欢的刺激物,也能产生使该行 为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的效果。
46
9
1、加涅(R.M.Gagne)
言语联想学习:如将单词组合为合乎语法规 则的句子。 辨别学习:如对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分别 作出不同的反应。 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的学习。
10
1、加涅(R.M.Gagne)
按照学习结果的分类 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态度
30
31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学习前: 食物 铃声 学习过程: 铃声+食物
(反复几次)
唾液分泌 注意,无唾液分泌 唾液分泌

学习后: 铃声
唾液分泌
32
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UCS
如:注射、疼痛 身体不舒服 拥挤的车厢
UCR
如:焦虑、恐惧 心情不佳 恐惧、出汗
CS
CR
如:眼镜、穿白衣 的男性 车站
17
(6)评价(evaluation)

第五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

第五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


因此,广义的知识概念包含三类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对外办事的 程序性知识和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
(二)广义知识学习阶段

1、新知识习得阶段 习得阶段主要包括注意一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新知识进 入命题网络四个步骤。前三步可以用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中的相关成分解释。 第四步可以用奥苏伯尔的同化论解释。

3、后期阶段:
到了初中和高中时期,策略发展处于后期阶段。某些青少年在他们 熟悉的知识领域,可以在无成人知道下,自觉运用适当的策略进行学习, 而且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来调整策略。
第三节 几种复杂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一、阅读的过程和阅读理解的条件
(一)阅读过程
1、阅读含义:
广义的阅读是指人们用于获取文本内容的阅读;狭义的阅读是指中 小学生在语文课上的阅读。




学习的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学 科知识都是有逻辑意义的材料。 第二,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 础。如果学生已经具有同化新材料的原有知识,则有逻辑 意义的新材料对学生来说是可以学会的,因此这种材料被 称为潜在有意义的材料。 第三,将材料的潜在意义转化为学生心理意义的一个 重要条件是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三、广义知识的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型


(一)广义的知识分类
1、陈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2、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 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由于运用 概念和规则办事的指向性不同,使得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两个亚类。 (1)智慧技能: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 (2)认知策略: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

第5章 学习的l联结-认知理论

第5章 学习的l联结-认知理论
教育心理学
学习理论
第五章 学习的认知-联结理论
学习目标
1.理解认知—认知理论各派别的主要观点和 研究事实,并能对之作出简略评价(包括了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法;
3.了解各种学习理论观点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并能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解决我国学校教 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观察学习的优点:效率高、错误率低,间 接学习。
自由玩的攻击行为;受到奖励后的攻击行为。
奖励前
5
奖励后
4
3
2
1
奖励组 惩罚组忽略组 奖励组 惩罚组 忽略组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一)定义 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 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无 尝试学习。
(二)学习过程:
注意;保持心象表征、语言表征;动作复现;动 机.
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
第一节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P.145—150)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第二节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验
把被试分成三组分别看一段录象
1.攻击 忽略 2.攻击 奖励 3.攻击惩罚
看完之后进入游戏室自己玩,过一段时间实验 者进入给予奖励,儿童自己再玩一段时间。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
概念形成--自己从例证中发现
概念同化--定义形式给学习者呈现, 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3)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学习由概
念组成的句子的意义 如:老虎会吃人
二、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的不同及其联系的 方式,他提出三种同化模式
• 1、下位学习 • 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
三、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1、逐渐分化原则
• 即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 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 这样可以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 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 识。
• 2、整合协调原则
• 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整合协调是在意义学习中发生的认知结构逐 渐分化的一种形式。
• 奥苏贝尔强调,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 的误解。他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 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 习也未必就是有意义的,它同样可能是机械 的。
•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活动可以沿着认知 表征方式的发展顺序来展开,把动作性表 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这三种不同 的经验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987654321 12 3456789
发现学习的实例: 代数的交换率
发现学习的四点作用:
1:提高智力的潜力,学习者自己提出解决问 题的探索模型,学习如何对信息进行转换和 组织,使他能超越于该信息。
一、 认知表征理论
• 认知表征:人类会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 事件转换成内在的心理事件。布鲁纳认为, 认知生长(或者说智慧生长)的过程就是 形成认知表征系统的过程。认知表征系统 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 表征、认知结构、图式、再现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之学习理论

第五章、学习与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概念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内涵(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2)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4)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5)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6)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二、学习的分类(一)加涅关于学习的划分1、学习水平的分类(1)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2)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规则或原理学习(7)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学习)2、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认知领域)(4)动作技能(动作技能领域)(5)态度(情感领域)(二)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划分1、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2、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类型,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三)其他关于学习的划分1、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2、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按学习时的意识水平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3、按学习内容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学生学习的特点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1、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2、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四、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一)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1、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2、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二)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2、探究学习(发现学习)(1)类型: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2)特点: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3)过程:①问题阶段②计划阶段③研究阶段④解释阶段⑤反思阶段3、合作学习(1)特点: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和互动性(2)意义:①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③能够促进学生的不断反省,不断提高(3)基本环节①教学之前明确目标、准备教学教材②开始之前,做好组织工作③教师适时监督与介入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第二节、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俄国生理学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

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3.符号性表征(SymbolicRepresentation) 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 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些符号既不是 直接的事物,也不必是现实世界的映象, 而可以是抽象的、间接性的和任意性的。 借助于这些抽象的符号,个体可以通过 抽象思维去推理、解释周围的事物。这 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 的后期及其以后的年代。
1、位置学习实验
为了考察有机体学习结果的实质,设计该实 验 训练小白鼠走迷津到达食物箱 从起点到终点有三条途径通向食品箱 途径1最短,途径2次之,途经3最长

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图
托尔曼的结论:

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 作,而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学习达到 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 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即在 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迷津的“认知地图”

3、
学习过程 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 进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 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 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整体的认知 地图。 强调预期在学习中的作用。预期的 证实 是一种内在的强化。
四、简短评价
贡献 把认知观点引入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 派将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观点。 重视学习的中介变量,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 目的性。 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种严密的实验,其研究范 式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起到了先行作用。 局限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忽视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异。

2、学习的准备性:
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 的任何人--最最基本概念是最简单而又最有力的- -向儿童提供挑战性但合适的机会使其发展步步向前, 引导智慧发展--比如儿童用可触摸的材料进行学习.

10.完形学习理论-格式塔

10.完形学习理论-格式塔

2018/7/23
第五章 认知派学习理论
3
黑猩猩学习实验⑴
2018/7/23
第五章 认知派学习理论
4
黑猩猩学习实验⑵
2018/7/23
第五章 认知派学习理论
5
第一节 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

二、基本观点

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 一个人学到些什么,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知觉问题情境的。
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有有助于迁移
10. 完形学习理论-格式塔
第五章 认知派学习理论
完形学习理论 符号学习理论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接受同化学习理论
第一节 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

一、人物与实验
韦特海默
Max wertheimer,1880-1943
柯勒
Wolffang Kohler,1887-1967
考夫卡
Kurt Koffka,1886-1941

局限
• 把学习完全归于有机体自身的组织活动,否认客观现实的反 应过程。 • 把试误学习与顿悟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 点。
2018/7/23
第五章 认知派学习理论
9
• 顿悟学习的核心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的细节。 • 学校学习的目的,是要把习得的内容迁移到校外情境中去。

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 149162536496481

顿悟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
6
2018/7/23
第五章 认知派学习理论
知觉重组
2018/7/23
第五章 认知派学习理论
7
第一节 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

三、理论应用

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作为信息加工过程的学习
什么是信息加工?
接收
存储
处理
传送
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复述
编码
感觉 记忆
注 意
知 觉
工作 记忆
长时 记忆
提取
反应
一、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
1、感觉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
一个实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下面将呈现一幅图片,请注意看。
预备……
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
感觉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
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
6、复习
复习方法:
及时复习 分散复习 尝试回忆 部分与整体结合
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二、学习的基本阶段
(1)注意:对可以接触到的教学信息保持 警觉和敏感,
(2)目标预期:明确所要达到的具体学习 目标。影响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 (3)提取先前知识:回忆与当前的学习相 关的旧知识。 (准备)
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
4、信息加工过程的提取
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取
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
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
信息加工过程的提取
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取
定义: 积极地从长时记忆中检索信息,将信 息激活并转换到工作记忆中使用的过程。
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
信息加工过程的提取
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取
一个问题: 前天的晚餐是什么?
感觉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
感觉记忆的作用:
临时存储

保证知觉连续性
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
2、工作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
一个实验:
请回忆 19 23 15 21 22 14 27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

• 1957年10月4日,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使美国朝野震惊,担心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苏 联。他们认为,美国之所以在发射卫星上落后于苏联, 主要是美国的教育存在问题,未能培养出大批高水平 的科学技术人才。为了与苏联抗衡,他们决心改革教 育,特别是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 1958年美国 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推行新的教育政策,注重智 力开发和天才的培养,以多出快出具有高度科研能力 和掌握尖端技术的人才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了包 括35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参加的教育改革工 作会议,讨论中小学数理学科教育改革问题。布鲁纳 担任会议主席。会议结束时,他就所讨论的问题作了 总结。会后,该总结以“教育过程”为书名出版。 该著提出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集中在提高教育质量 和发展智力上,这次的教育改革会议主要是要解决教 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这样一些问题。 会议得出的结论是:。
• 超越所给信息-在感知外界时,人不只要把 所感受到的信息归入某一类别进行推理还 要根据有关的类别进行推理,形成相应的 预期。 • 学习者掌握信息很重要,但是 掌握信息本 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还应该通过归类、 推理超越所给信息,形成更丰富的理解。
• 例如,看到一种有羽毛并长翅膀的动物,会判断是鸟, 并推理会飞、孪生、鸣唱 • 当我们看到前面站着一位留着长发、穿着花衣服的人 时,我们是否仅看到了这些呢? 从字面上说,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但是我们所得到的, 可能远远超越了所给予的这些简单的信息。 • 我们可以推断,这人是个女子--她有两只手、两条 腿……。然而,我们不可能直接知觉到这些。所以, 我们必须超越所给的信息。 • 首先,我们要做出决策:这是个女子;然后,我们根 据已知的有关女子的知识做出推断。布鲁纳由此认为, 只有通过使类别(在这个例子中,女子是个类别),才 有可能做出推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6.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8.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9.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学习理论重在研究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信息)的内部加工过程与机制,而不限于外显的刺激与反应。

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的心智活动,是内在认知表征的形成丰富或改组的过程,而不简单是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

认知理论发端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以法兰克福大学的韦特海默为首。

认知学习理论包括两种倾向:(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为加涅和安德森。

(2)认知结构理论。

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儿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人是如何加工保持信息的?——阿特金斯和谢夫林提出了记忆模型。

而后加涅提出了学习模型。

我们开始解释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学习和记忆包括一系列的信息加工流程,包括从外界接受和采集信息,进行识别编码和保存,在需要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加以应用。

人对信息加工流程进行不断的执行控制时,通过各种策略来调节,促进对记忆信息的获取编码存储提取。

具体过程为:1环境信息(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进入感觉登记器,形成感觉记忆。

信息在感觉登记器中保留时间很短,在此时间内,人对信息进行最初步加工,通过与具体感觉相仿的具体形象的形式对信息进行编码。

在进入感觉登记器中的众多信息之中,人只对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给于注意,进行知觉识别,赋予意义,这些信息便进入了短时记忆,新信息得到暂时保存和加工,并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包括抽象的语义和具体的感觉形象)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认为只有5~9个信息块,每个信息块可包含很多有联系有组织的信息,人通过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更大的有意义单元可扩大短时记忆中保持的信息数量。

(这种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更大的有意义的单元的过程称为组块)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很短,但学习者不断对信息进行重复,就可以使信息保持激活的状态从而在短时记忆里保持更长的时间。

通过对信息的复述,以及对信息进行意义解释,从而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就可把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以便在以后需要时再回忆起来。

第五讲早期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讲早期认知学习理论

二、苛勒
(Wolfgang Kohler,1887—1967),德国 人,格式塔早期代表人物中最年轻的一 个,也是对后来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 理学影响最大的一个 。最重要的著作是 《猩猩的智慧》。
三、考夫卡
(kurt koffka,1886—1941),出生于德国。 他最早向美国心理学界介绍格式塔心理
一、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通过知觉重组使一组东西具有某种意义,
从而产生学习。 二、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
时又有助于迁移。 1、避免机械记忆 2、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的细节。 3、把习得的内容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中。
三、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
通过顿悟习得的内容,一旦掌握后,永 远也不会遗忘。
学,而且是柏林学派中最多产的作者。 主要代表著作是《心的发展》和《格式 塔心理学原理》,后者被誉为是“对格 式塔作全面系统的叙述的惟一尝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实验研究
一、似动现象 灯光的似动构成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 二、整体与部分 图形-背景交替图 把一个完整的图形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是可以
第五节 评论
格式塔心理学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首先在于其整体观,即主张从问题情境 的整体出发去知觉、学习、记忆。其次, 顿悟学习理论是对教育心理学的最直接、 最巨大的贡献。如今的认知教育心理学 正是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之上展开的。
四、顿悟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 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些兴奋感。 达到理解水平本身就具有自我奖励的作
用。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家论学习律和遗忘律
一、知觉律或学习律 1、接近律 2、相似律 3、闭合律 4、连续律 5、成员特性律
二、记忆律

第五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个体头脑中 得知识结构
2 学习得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1)定义: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得条件自己独 立思考,自行发现教材得结构、结论和规律得学习。 (2)发现学习得要素:
运用自己得头脑 使知识成为自己得 自我奖励 通过假设进行问题解决
[趣闻轶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 些十分顽皮得孩子,她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得吵闹声 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得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 个办法。
第二节 托尔曼得符号学习理论
一、人物与实验
托尔曼
实验一:位置学习实验
白鼠学习方位得迷宫图
通道按长短分成等级。 通道1优于通道2,通道2优 于通道3。若通道1在A点 被堵而不通,则白鼠走通 道2。当通道1在B点被堵 时,若白鼠“顿悟”通道2 同通道1一样被拦住,她们 就走通道3。
实验二:潜伏学习实验
也就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得开端和标志。
• 飞驰列车窗外得电线杆、房舍等和列车 一起飞奔; • 玩具: 万花筒 • 万花筒实验 • 速示器实验
韦特海默得理论
运动错觉得发生不就是在感觉水平上, 不就是在视网膜区,而就是在感知中, 即在意识之中。
从外面进来得、互不关联得一些感觉 都被看作就是一种组织起来得整体, 其自身带有自己得意义。韦特海默称 这种总体感觉为“格式塔”
命题:就是陈述性知识得最小单位。相当于头脑中得一个观 念。命题(观念)总就是由两个及以上多个概念组成。
命题就是观念得表征,观念就是命题得思想 命题可以陈述简单得事实,也可以陈述一般得规则、法则、 原理和定律。如果概念以定义得形式表示,则概念得定义本 身也就是一个命题。
※ 天安门有34米高 ※ 三角形得面积等于二分之一底乘高
求简律 :思维倾向于在复杂得模式中看见最简单得格式塔。 即“看见最简单得形状得倾向”。

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第一章引言认知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还包括感知、思维、记忆和意义等方面。

认知学习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对于教育有重要的启示,而且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价值。

本文将从认知学习理论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入手,探讨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针对其应用和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探讨如何更好地将认知学习理论融入教育实践中。

第二章认知学习理论的概念2.1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认知学习理论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教育理论,其核心概念是人的认知过程,即人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应用信息方面的活动。

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视为人的认知过程,认为学习是通过信息处理和知识建构来实现的。

2.2 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认知学习理论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但该领域的繁荣始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其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理查德·安德森和哈伯德·斯皮尔维奇等人的出版物《认知心理学》。

2.3 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方法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实践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控制变量和操作因变量来研究认知学习的影响因素和结构;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教育实践来验证认知学习理论,探究认知学习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3.1 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五大原则:信息加工、学习建构、活动参与、社会互动和元认知技能。

这种教学设计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和更有效的学习效果。

3.2 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评价教学者的教学质量。

3.3 教育咨询中的应用教育咨询是通过个人或小组交流来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帮助教育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同时也能鼓励学生发展元认知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学习理论重在研究学习者对环境刺激(信息)的内部加工过程与机制,而不限于外显的刺激与反应。

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的心智活动,是内在认知表征的形成丰富或改组的过程,而不简单是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

认知理论发端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以法兰克福大学的韦特海默为首。

认知学习理论包括两种倾向:(1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为加涅和安德森。

(2 )认知结构理论。

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儿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一,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人是如何加工保持信息的?——阿特金斯和谢夫林提出了记忆模型。

而后加涅提出了学习模型。

我们开始解释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人的学习和记忆包括一系列的信息加工流程,包括从外界接受和采集信息,进行识别编码和保存,在需要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加以应用。

人对信息加工流程进行不断的执行控制时,通过各种策略来调节,促进对记忆信息的获取编码存储提取。

具体过程为:1环境信息(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进入感觉登记器,形成感觉记忆。

信息在感觉登记器中保留时间很短,在此时间内,人对信息进行最初步加工,通过与具体感觉相仿的具体形象的形式对信息进行编码。

在进入感觉登记器中的众多信息之中,人只对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给于注意,进行知觉识别,赋予意义,这些信息便进入了短时记忆,新信息得到暂时保存和加工,并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包括抽象的语义和具体的感觉形象)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通常认为只有5~9个信息块,每个信息块可包含很多有联系有组织的信息,人通过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更大的有意义单元可扩大短时记忆中保持的信息数量。

(这种把零散的信息组织成更大的有意义的单元的过程称为组块)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很短,但学习者不断对信息进行重复,就可以使信息保持激活的状态从而在短时记忆里保持更长的时间。

通过对信息的复述,以及对信息进行意义解释,从而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就可把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以便在以后需要时再回忆起来。

二,学习的基本阶段以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为基础,加涅分析了学习过程中必须按顺序完成的八个基本阶段:1注意2预期目标3提取先前知识4选择性知觉(学习的准备活动)5语义编码6反应7反馈强化(核心)8提取应用(对完成的学习进行的迁移和概括化)三,促进知识的保持有效的获取和保持知识是认知学习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

如何才能促进知识在长时记忆中的有效保持?以下因素对促进知识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有重要影响。

(一),加工深度克瑞克的加工深度理论:只有得到深度加工的信息才能被长期保持下来。

深度认知加工就是赋予信息以意义,理解信息的深层意义。

(二),多兀表征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假定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有两种表征形式:语言符号表征和视觉形象表征,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以两种方式进行表征的信息比用单一方式进行表征的信息能得到更好的保持。

(三),应用情境和学习情境的一致性综合本节所述,学习活动包含一系列的信息获取,识别,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应用的过程。

为了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应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帮助他们用语言的, 形象的等多种表征方式来表现和理解知识,应该让学习者尽可能在类似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从而促进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迁移运用。

第二节知识的组织结构(认知结构理论)人所掌握的知识是如何存储的?人所具有的知识是充满联系的,是一个动态的结构。

人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是人获得和理解新知识的基础框架,也是人进行联想,推理和思维活动的基础。

德国的格式塔学派是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

该学派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的整体性,整体不是部分之和。

思想基础:人在认知活动中把感知信息组织成有机整体,在头脑中构造和组织一种格式塔,对事物情景的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整体理解,而不是各种经验要素的简单集合。

学习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就是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观察,理解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制约问题解决的条件,从而发现通向目标的途径。

在此基础上,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儿集中发展了认知结构的观点。

第二章对皮亚杰的观点作了集中介绍,下面就概括介绍布鲁纳和奥苏贝尔对认知结构的解释。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思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皮亚杰基础上突出强调了认知结构在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认知结构: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诗人用一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是人推理活动的参考框架)观点:1人具有归类的能力,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建立了一套相互关联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分类系统,构成了人的内在编码系统。

人借助已有的类别来感知处理外来信息,并基于外来信息形成新类别。

如果新信息与人的分类系统无关,它就会令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2在感知外界时,人不仅把感觉信息归类,还进行推理,形成相应的预期。

对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化的过程实际上是超越所给信息”的过程。

学习就是发展和调整内在认知结构(编码系统)的过程。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掌握信息本身并不是目的,还应该归类推理信息形成更为丰富的理解。

3布鲁纳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

一个学科的教学一定要促进学生对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的理解。

(不论我们选择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学科围绕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态度和方法而形成的整体知识框架和思维框架)教学不能只是着眼于一门学科的事实和技巧的掌握,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那些核心的,基本的概念,原理,态度和方法,抓住他们的意义联系,并将其他的知识点与这些基本结构逻辑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

与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和学科结构思想密切相关,冯忠良在其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中也十分重视教材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结构化,强调应该合理编排教材内容,组织成合理的逻辑结构,防止各部分之间彼此断裂,互相干扰或机械重复。

他认为,基本原理原则和概念具有广泛的迁移 应用价值,其他知识技能可从中派生出来。

(二),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人的知识是有组织有联系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原有的 认知结构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儿提出了有意义 学习理论,集中分析了新知识是如何被同化(纳入)至噸有的认知结构中的。

奥苏贝儿突出强调了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差别。

(有意义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当新 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合理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奥苏贝尔发展了皮亚杰的观点,用 同化”的概念来解释意义获得和保持的机制。

他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能够对新知识起到挂钩”(固定点)的作用。

学习者必须 有积极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有关的观念,作为新知识的固定点, 才能把学习材料的潜在意义转换为自己现实的心理意义,形成自己的理解,将新知识的意 义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同时原有认知结构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奥苏贝儿认为认知结构是有一定层次性的。

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以及其联系方式的 不同。

他提出三种同化模式: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将定滑轮归属到杠杆概念之下,获得对杠杆的意义理解。

2,上位学习3,组合学习(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 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奥苏贝尔认为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前,教师应分析学生是否具备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先前 知识。

当学生缺少先前知识背景时,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先向学生呈现准备性的,引导性的 学习材料。

奥苏贝儿把这种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 可以在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和新内容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更有效的通化理解新学习的内 容。

总之,人的知识是相互联系,按照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有效的知识组织方式对新知识的 获得及保持和灵活迁移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知识必须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 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有意义。

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对实事,定义,规则,关系,原理等的说明,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 项活动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易被人意识到,可明确说出,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 而且,只能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判断。

程序性知识常常不需要太多的意识。

在解决问题时, 个体把陈述性知识中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一过程被称为 知识编辑”在学习过程中,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 深化。

只是不只表现为言词,同时也表现为技能和策略。

四,程序性知识的结构 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的形式进行组织的。

在活动中,我们进行各种决策,判断当前的 情境和条件,然后确定相应的具体活动。

所谓 产生式”就是一些 条件-行动”的结合规则,它表明了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做出(从下到上) 学习了动物”这一上位概念,再学习 ■”昆虫 ”等下位概念陈述性知识的结构 三种纟三构的构想:语义网络说;框架结构说;图示说这种活动的条件。

产生式具有自动激活的特点。

要想有效的帮学习者形成某种认知或操作的技能,重要的是注意两个问题:必要的先前知识和联系加反馈。

综合本章所述:认知学习理论对于教学设计和实施有很多重要的启示:寸于一个学科领域的学习必须抓住该学科领域的基本结构I效的学习需要学习者进行一系列的认知加工活动4,工作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5,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加工深度对于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1学习者的先前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重要影响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