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南宋四大家山水画的意境美_龚欣欣

合集下载

简析龚贤山水画的意境美特征

简析龚贤山水画的意境美特征

简析龚贤山水画的意境美特征吴华堂【摘要】在我国绘画历史上,龚贤是一位独辟蹊径的山水画家。

他通过对真实山水的对景写生,既有墨气浓重、含蓄浑厚风格的作品,又有宁静、淡泊飘逸风格的画作,如同幻想一般的意境,画作风格特殊,是山水画独享盛名的大家。

龚贤所创作的山水画,其意境既浑厚而又苍秀,浓淡结合的用色加上反复叠加的笔触为画面营造出一种有远有近,层次分明,浓淡丰富的明暗变化。

通过一层一层的铺垫堆叠,用皴擦的画法将树木、远山多次渲染,既使墨色能够突显出分明的层次,又有丰富的笔墨厚度变化,使画面厚中有透,形成一种鲜明而又巧妙的视觉效果。

他在传统的山水画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独特的创新表现技法。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山水画家;意境美;龚贤;对景写生;视觉效果;表现技法;风格;浑厚【作者】吴华堂【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艺术设计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3在我国绘画历史上,龚贤是一位独辟蹊径的山水画家。

他通过对真实山水的对景写生,既有墨气浓重、含蓄浑厚风格的作品,又有宁静、淡泊飘逸风格的画作,如同幻想一般的意境,画作风格特殊,是山水画独享盛名的大家。

龚贤所创作的山水画,其意境既浑厚而又苍秀,浓淡结合的用色加上反复叠加的笔触为画面营造出一种有远有近,层次分明,浓淡丰富的明暗变化。

通过一层一层的铺垫堆叠,用皴擦的画法将树木、远山多次渲染,既使墨色能够突显出分明的层次,又有丰富的笔墨厚度变化,使画面厚中有透,形成一种鲜明而又巧妙的视觉效果。

他在传统的山水画法的基础上,增加了独特的创新表现技法。

龚贤(1619—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其作品用墨浓厚,笔法刚劲有力,风格特殊,意境雄浑沉郁,为世人所称赞。

龚贤为当时的“金陵八家之首”(与樊圻、高岑、邹、吴宏、叶欣、胡、谢荪并称为“金陵八家”),其画风与元四家、董其昌、清“四王”迥然有别。

探析南宋四大家山水画的意境美_龚欣欣

探析南宋四大家山水画的意境美_龚欣欣

所谓“山水,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从中可以看出,南宋四大家在山水画绘画史上有着重要转折点的地位,以李唐为首,刘松年继之,至马远、夏珪南宋山水画绘画风格臻于成熟。

由于北宋到南宋地理环境的转变,家国处境和心理情感的变化,南宋四大家寻求绘画上的突破,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绘画风格,从而也得到了不同的意境之美。

目前,对南宋四大家绘画赏析多从绘画的艺术风格入手,但是对绘画的意境没有太多具体的论述,本文将从情景交融、畅神精神、诗画一律的角度结合具体作品对南宋四大家的山水画意境美进行研究。

南宋四大家作为南宋画院的元老级人物,李唐经历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朝代。

在北宋时期,李唐家住北方太行山一带,其山水画作品以此为题材,运用全景式构图,彰显北方山水的浑厚魄力。

自南渡后,李唐接触到温婉清幽的江南山水,一改之前的全景式构图,着意于表现诗意的山水,他的《清溪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成为南宋山水画风的开篇之作。

饶自然在《山水家法》中对李唐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南渡以来,推为独步,自成家数。

”刘松年是南宋职业宫廷画师,钱塘(杭州)人,居于清波门,终身与西湖相伴,沉醉在西湖美景之中,以绘西湖景色见长。

他的《四景山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了西湖的四时之景,笔法细腻,观察细微。

刘松年沿袭李唐的绘画风格,对山水、人物皆通,山水画多表现江南山清水秀、云霭弥漫的景色,并巧妙的将青绿山水和淋漓的水墨结合在一起,笔法细腻优雅,是南宋四大家中最具个人风格和特色的画家。

马远出生在绘画世家,马氏家族大多为宫廷画师,后世赞誉的“一门五代七画家”里,就有六位供奉于宫廷。

马远沿袭了李唐的水墨技巧,画风简约豪放,构图巧妙,意境悠远绵长。

马远构图独具新意,多取一角之景,使其山水画独树一帜,被称为“马一角”。

他绘画的重要特色是诗意无穷,山间溪流、渺渺云烟、青翠山峦等经过他的描绘都能流淌出诗一般的意蕴。

夏珪擅画山水、人物,尤以山水见长。

浅析南宋山水画的特征

浅析南宋山水画的特征

浅析南宋山水画的特征作者:尹晓辉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2期摘要:南宋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院体画和文人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院体山水占统治和主导地位,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是最有代表性的四位画家,其中李唐四四家之首,对南宋山水画的变革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用笔用墨方面,而马远则是在构图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探索。

关键词: 南宋;山水画;特征;南宋四家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62-01一、时代背景我们在讲秦朝兵马俑的时候,一定会说到秦始皇;在讲到佛教美术时,一定会想起武则天;在讲到书法艺术时,一定会提到李世民;在讲到北宋美术时,一定会谈到宋徽宗。

公元1125年10月金人下诏攻宋,由于统治者软弱,军队节节败退,金人于1127年攻陷东京,北宋灭亡,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建立南宋。

南宋同样面对金人的侵扰,统治者对金求和,年年进贡,岁岁乞降。

虽然在政治军事上比较的失败,但是却换来了长久的和平。

加上北方的手工艺人大举南迁,极大速进了经济科技的发展,当时流传的一句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足以说明农业的发达,还有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南宋,当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宋室南迁之后虽然只剩下半壁江山,处于偏安动荡的局面之下,但是绘画艺术的繁荣情况仍不亚于北宋,高宗自己喜欢工书作画,在位36年,“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展完摩拓不少息”。

开设画院,招揽画工,临安画院之盛,不减汴梁。

此时的南宋统治者怀着强烈的苟且偷安情感,安逸享乐的情绪异常高涨,高宗重建画院,此时的绘画艺术进入最后的全盛阶段。

南宋的院体山水画达到极盛一时,其中的美学思想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北宋文人画思想的继承。

宋朝画论家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如苏轼《题王维吴道子画》一诗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中国美术——南宋-山水

中国美术——南宋-山水

中国美术——南宋-山水南宋-山水南宋四家的山水画1、南宋四家有: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以青奇俏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新天地。

2、以他们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反复的笔墨,创新为简单化单纯化的形式,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小了许多,但刻画的却精巧细致了许多,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南宋山水画创造了第二种艺术境界。

3、以虚代实,以白当黑,以一当十,以简代繁,中国艺术的意境美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南宋四家,共同开拓了山水画的一代新风,但是各自也有不同的特色。

代表画家:1、李唐南宋画家。

字晞古,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

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

擅长山水、人物。

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

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

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

并以画牛著称。

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万壑松风图》分析作品《万壑松风图》,1构图上明显受范宽影响,一峰高耸,云雾缭绕,冈峦郁盘,峭壁如削,下面是浓密的松树林,岩间有多处泉水飞溅,汇成溪流,右边崖下有小路通幽。

2坚挺的皴笔似钉头、雨点、刮铁,或归之为小斧劈皴,显得石质坚硬,棱角尖锐。

初看墨色浓重,实则原图敷有厚重的青绿色,表明其初学时曾师法李思训的着色。

代表画家2刘松年,经历三朝,一直在画院任职,其山水人物画在画院中被称为绝品,他还擅长画界画,他的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画学李唐,画风笔精墨妙,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清丽严谨,着色妍丽典雅。

常画西湖,多写茂林修竹,在技法上刘松年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山明水秀之西湖胜景;因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

浅谈南宋四家的特点以及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对比

浅谈南宋四家的特点以及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对比

浅谈南宋四家的特点以及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对比郭晓璐王相生佳木斯大学摘要:绘画是一个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资源,它有助于帮助人们把历史场景进行还原,以便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不论是世俗画还是山水画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社会状况。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 山水画的巅峰时期,山水画名家层出叠现,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其中南宋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山水画 以自己特有的格调存在。

关键词:南宋绘画山水画构图题材中图分类号J 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032-02一、南宋四家风格的异同自宋朝建立之初,为防止兵变和巩固地位统治者开 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同时为之后文明艺术的开展奠定 了稳定基础。

北宋时期宋徽宗对宋代绘画的发展做出了 不可忽视的贡献,例如:提高画家的地位,成立翰林书画 院,扩大宫廷画院,完善画院制度,以绘画作为科举考试 和升官的一种方法,组织文臣编写书籍,自己也参与其中 身体力行的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

北宋初期绘画成就最 高的大家是李成和范宽。

靖康之变之后,宋家皇室向南转 移,绘画重心也转向南方,画家对于秀丽的江南山水描绘 的更多了,风格也变得空灵秀雅,而号称南宋四家的李 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清新的形象和独特的笔墨章法 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天地。

南宋四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李唐,起到了承上 启下的作用。

李唐原是北宋的画院画家,所以李唐的山水 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保留了北宋的风格,早年时期开创 了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的风格;晚年时创“大斧劈”皴 法,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

例如他的传世作品《万壑 松风图》在山水的皴法上还是沿袭的北宋范宽的影响,但 在构图上更注意景物的裁剪突出中景,营造出和北宋的 全景式构图不一样的“山中之景”,同时也显示出向南宋 山水过渡的信息。

刘松年可以说是李唐的学生,刘松年师承张敦礼,而 张敦礼的老师是李唐,因此刘松年的山水画风是继承李 唐的画风,笔墨上更加严整细谨,笔法上比其他三家更加柔软,刻画的景物更加温润。

南宋四大家刘松年,奠定南宋画风新格局,从小景山水走进宋人画境

南宋四大家刘松年,奠定南宋画风新格局,从小景山水走进宋人画境

南宋四大家刘松年,奠定南宋画风新格局,从小景山水走进宋人画境明朝收藏家张丑诗云:“西湖风景松年写,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图醉叟,数峰眉黛落齐纨。

”说的就是刘松年的山水小景。

宋代在南渡以后,建都临安。

虽是偏安一隅,但画事依旧繁盛。

南宋的皇帝们个个皆得宋徽宗的遗风,重文轻武,雅好书画,致使南宋的画坛群星灿烂,高手如林。

刘松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南宋画风形成过程中,李唐属于开创规范,刘松年奠定格局,马远夏圭发扬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

三朝画家名过于师刘松年的山水画多是以江南“茂林修竹、山青水秀”的风光为描绘对象。

擅画山水,师张训礼,笔墨精严,着色妍丽,界画工整,兼精人物,神情生动,衣褶清劲,其画超越先师。

入宋以后,统治阶层“重文轻武”,喜爱文艺,尤其重视绘画的发展。

随着皇家画院的创立,画学的兴办,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画家,同时,也使绘画风格丰富多样,别开新境。

到南宋时,以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小景山水见长。

这期间,就有一位三朝画家,他的画风精妙,笔墨灵巧,作品大部分都反映社会的不平之景,他就是与李唐、马远和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的刘松年。

刘松年,号清波,钱塘人,居清波门,因清波门又称南“暗门”,故外号宋“暗门刘”。

刘松年出身小官吏家庭,其父刘克勤官至将仕郎,淳熙间为画院学生,绍熙间升画院待诏。

宁宗时进《耕织图》被朝廷看重,赐金带,为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宫廷画家,在画院供职长达半世纪之久。

他是宋哲宗之婿张敦礼的得意门生,而张敦刘画法效李唐,工于山水人物,技艺不凡,具有恬淡滋润的画风,刘松年学到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并且青出于蓝胜于蓝,“神奇精妙,名过于师”。

在“南宋四大家”中,他是出道最晚的一个,但却名居首位,画史称为“刘李马夏”。

《清河书画舫》则直接写明:“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

”虽然擅长山水画,但是刘松年的眼睛里并不是只有诗意的江河湖山,同时他还是一位爱国画家。

浅析南宋四家的山水构图特点

浅析南宋四家的山水构图特点

浅析南宋四家的山水构图特点作者:王玉洁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南宋时期战乱不断,百姓生活潦倒,无奈南迁,南北两宋的山水画风格也因此发生巨变。

以李唐为首的南宋四大家是南宋山水构图变化的领军人物,在南迁路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不同的地理景观创造除了新的构图样式。

后来的马远、夏圭更是在此基础大胆创新,构图大胆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形成自己鲜明的构图风格,更被后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开创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新局面,是对传统山水画的高度提炼。

南山四家的影响深远对元、明、清及后世山水画的创作起到了启示性的作用,其形式新颖。

关键词:南宋四;山水画;构图;变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53-01宋代在中国历代发展中被认为是一个转折,北宋的统一结束了各国的纷争,混乱的天下逐渐好转,经济复苏,画家的思想不再被战乱干扰,生活变得清闲野逸,北宋文化虽没有唐代的繁盛,但是多种文化的调和使其体现出清远淡泊的思想。

北宋灭亡以后,社会动乱,百姓生活潦倒无奈之下南迁。

画家们也当然经历了南迁的艰辛,国破家亡,将自己的情感寄情于山水画。

南移的途中,画家们感受到南北方景象的不同,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首的南宋四家是南宋山水的代表人物。

以简约大气的构图、景物外貌的颠覆,开辟了山水绘画的新世界。

一、李唐开创“边角式”布局南宋山水画家,据古书记载,皆为画院画家。

南宋时期,国土大片沦丧手金人统治,岌岌可危的半壁江山陷于风雨之中。

靖康之变后,李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一路从北方逃到南方,并且一路靠卖画为生,这使他缩减画幅尺度,取景从简,大笔作画才能加快作画速度。

当来到秀丽的江南所见到的是平原丘陵、烟云朦胧的江湖水景,树木清幽以后所作画必然会有对于自然山水的关注和敏感度。

战乱之后,经历一路砥砺的李唐对自己的绘画、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感悟,萌生了新的思路想法,开始尝试用一角式的样式去展现景象,采用简洁大胆的手法去表现江南景象,注重自己情感在画面的表达,开始了艺术风格的转变。

浅析南宋四家绘画中“理”学的表现

浅析南宋四家绘画中“理”学的表现

笔墨简练明快,构图严谨 细致。
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 ,强调道德观念和人文精 神。
03
“理”学在南宋四家绘画中的 表现
“理”学概念及内涵
“理”学概念
理学是宋明理学的开端,由周敦颐、 程颢、程颐等人创立,强调天理、性 命之学,注重内心修养和天人合一的 境界。
“理”学内涵
理学强调天理、人伦、道德等观念, 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追求 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理”学在南宋四家绘画中的体现
注重内心修养
南宋四家绘画注重表现画家的内 心修养,通过绘画表达对自然、
社会、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追求天人合一
南宋四家绘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通过绘画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 系,以及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强调意境
南宋四家绘画注重意境的表现,通 过绘画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使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和 思考。
05
“理”学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对明清绘画的影响
01
02
03
强调个性表现
明清绘画在“理”学的影 响下,注重个性表现和情 感表达,强调画家的主观 感受和情感体验。
追求笔墨意趣
明清画家在“理”学的引 导下,注重笔墨意趣的追 求,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 现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强调气韵生动
明清绘画在“理”学的影 响下,注重气韵生动的表 现,追求画面的整体感和 生动性。
02
南宋四家绘画概述
南宋四家简介
01
02
03
04
李唐
南宋初期画家,对南宋绘画产 生了重要影响。
刘松年
南宋中期画家,以山水画和人 物画著称。
马远
南宋后期画家,擅长山水画和 人物画。

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是哪四位

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是哪四位

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是哪四位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是哪四位南宋四大家有画史上的四大家和史上的四大家。

诗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诗人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

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是哪四位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

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

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

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

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

”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

”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

”李唐李唐,南宋,约1083-1163.字晞古。

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城人。

一作1070-1150,徽宗朝曾补入画院,建炎(1127-1130)间太尉邵渊荐之。

授成中郎,画院待诏,赐金带。

时年近八十。

善画山水人物,笔意不凡,是一跨南北宋之变局性关键人物,其山水初学李思训后加变化,越觉清新。

喜作长图大幢,石用大斧劈皴,水不用鱼鳞谷纹,有盘涡动荡之势。

高宗尝题其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人物绝类李公麟。

画牛亦得戴篙遗法。

为南宋四大家之首。

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

他亦善画人物,如《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等。

到南宋后,为歌颂金战士,画《雪天运粮图》等。

画人物阁楼描绘工整。

画山水有尤其趣。

作品有《长江雪图》、《独钓归庄图》、《虎溪三笑图》《香山九老图》、《高逸图》、《万壑松风图》、《雪景》、《雪江图》、《江上小景图卷》等。

分析龚贤画作中的意象造境

分析龚贤画作中的意象造境

分析龚贤画作中的意象造境对于中国山水画创作而言,只有切入意象“造境”的主题,才能更贴近传统艺术的本体,完整展现文与质(形式与内容)的一体两面。

本文通过分析西安美术学院藏龚贤[1《]峰峦台阁图》,[2]并就山水画的意象“造境”命题,从美学角度阐述我的浅见。

作品描绘龚贤48岁(公元1665年)迁居金陵清凉山的景致,现还能从实景对应图中的出处。

此画大约50岁左右成图,理由之一:南京清凉山是他自选心仪之地,初到此定会感到兴奋与新鲜,按常情会立此存照;理由之二:是生活暂时的安定,使他能够静心赋毫,“黑龚”早期就是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探索形成的。

画上原有部分款题,也许是受嘱或送友的附记,在流传过程中被好事者嫌题有别名而挖去,故具体制作时间永成悬念。

上保留七绝诗:“仙家几处听仙鸡,台阁峥嵘峰与齐。

始信蓬莱高可住,晚霞铺地是丹泥”。

表露出作者身离市井尘嚣,心系林泉丘壑,结庐隐居循静,不近人间烟火的超然状态、独善其身的高蹈逸致。

此图所呈现“黑龚”面目,气势恢宏,独出幽异,特立的笔墨样式具有视觉冲击力。

浓郁秋山以黑白对比营造出静穆、清虚、浑沦的氛围,阴阳相彰强化令人遐想之诗情画意。

他曾说:“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浓郁的树丛、流泉、屋舍、草亭等景点,开合显隐,遥相呼应,它们是人之情感与自然景象交流的纽带、连接图式生成的活性因子,共同作用于立意而“造境”。

一代宗师龚贤因执着自我的表现,思维超前,一意孤行,竭力揣摩异于常人的别样丘壑、另番景象。

穷年探索,苦心经营,终于形成自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黑龚”风貌,威而不猛、雄而不肆,劲锐厚重,爽目醒神,是清初山水画坛亮丽的闪光点,一道寓心于景的人格风景,成为龚贤特立独行的标志。

人格风景具有双重性,它喻山水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也唤起观者的认同。

我们探寻龚贤内在的心灵渊源,可追溯“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他将傲然独立的人格精神赋予绘画以澄明之境,清奇疏朗的表象与龚贤之笔墨是淡浓两极、简繁对比,一为“空净”,一为“质实”,然而这正是从“造境”的不同角度,才产生风格上的巨大差异,其实他们都是展示人格风景的崇高范例,真切反映出艺术的根本特质,即形而上纯然自足的精神性。

探析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的形成

探析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的形成

龚贤 , 明末清初 山水画坛上一个成 就卓著 的画家 , 创作 出
别 在于润墨鲜亮有光泽 , 有生意 , 能表现大 自然 的生命感 , 使 ( ) 三 层次感明显 。 龚贤的积墨山水 画力求明暗 , 但他 和西 画的那种明暗表现是不 同的。中国画论 阴阳、 虚实 、 明暗 , 与西 画论明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国画的阴阳解决的是局部立 远近 , 他就在层次 的表现 中给以解决 。对于树的画法 , 龚贤在
画 家 中是 十分 罕见 的。

舒展的余地 , 这些余 地 , 也就是 画面上的一种空灵感 。
( 水的灵 活运用 。龚贤的山水画中十分讲究水的灵活 四) 运用 。龚贤的山水画满纸云烟 , 了他 的善用墨外 , 除 如果不善

龚 贤 山水 画 笔墨 风 格 的特 点
龚贤山水 画笔墨风格苍 黑深沉 ,这与龚贤的用 笔用 墨手
2 1 年 9月 00
S D2 1 e .0 0
文 海 艺 苑
Ll ER A RY G A LL RY T E
探析龚贤山水画笔墨风格 的形 成
夏 万 杰
( 江苏教 育学院盐城 分院 美术 系, 苏 盐城 24 0 ) 江 2 0 1
摘 要 :龚贤是一位在 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开创精神的山水画家。他将元 画意趣和宋画理学融会贯通 , 从
是 习作阶段 , 尚无风格 ; 前期 为 3 0岁到 3 8岁 , 简笔勾勒的“ 白
龚 ”画风 已趋形成 ; , 后期为 3 岁至, 同时尝试 多遍皴擦点染的繁复画法 , 最终形成苍润 、 浑 龚 贤前期的绘 画趋 向于简笔 山水画风。《 墨笔山水 图册》
( ) 一 画面富有光感 。 龚贤的画作 中, “ 用 积墨法” 表现碎石 沦 的“ 黑龚” 画风。

《四景山水图》中的南宋文人园林造景手法探讨

《四景山水图》中的南宋文人园林造景手法探讨

Key words: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Literati Garden;Landscapes of the Four Seasons;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outh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本文 “南 宋文 人 园林 ”指 随宋 室 南渡 , 1南宋 文人 园林概述
南宋疆 域之北界 ,因金人 的入侵 而南移 。 故 品仍显壮丽 ,基本 延续北方 山水 画派 的风格 ;
“南 宋文 人 园林” 具有典 型 的江 南特征 及诗 随着 文化 融合 ,南方简约风格成为南宋画院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画意 境 的山水 风格 ,是研 究 江南 园林 发展 的 主要流派。文人 园林受到文人 山水画 的影响 ,
Dynasty and explore the aesthetics expressions of landscape desig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Literati Garde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paid attention to
im p rove the space distribution pattern,landscape elements and details to sum marize the basic landscaping methods of Literati Garden in the Southern Song ,
Abstract: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an im portant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development After the Song court fled south following lhe Jin

南宋四大家的绘画特点

南宋四大家的绘画特点

南宋四大家的绘画特点《谈谈南宋四大家的绘画特点》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南宋四大家的绘画特点。

这四位可都是绘画界的大腕儿呀!先说说李唐吧,他的画那是相当有气势。

就好像他画里的山水都有着自己的脾气,山是高大威猛的,水是奔腾汹涌的,感觉随时都能从画里蹦出来似的。

他的笔法那叫一个犀利,一笔下去就像是在纸上砍了一刀,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看着他的画,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站在悬崖边,被那宏伟的景象给震撼到了。

再说刘松年,这哥们就比较讲究细节了。

他画的那些亭台楼阁啊,精致得不得了,连柱子上的花纹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感觉他就像是个超级细心的建筑师,一点点地把那些建筑给搭建起来。

而且他的人物画也特别有意思,一个个都栩栩如生的,就像是真的穿越到画里去了一样。

马远呢,那是真的会玩“省略”。

他的画常常只画一角或者半边,给人留下好多想象的空间。

就好像他在跟你说:“嘿,剩下的你自己去脑补吧!”不过这还真就有味道,让人忍不住去琢磨那画面之外的世界。

有时候我看着他的画,就在想,这没画出来的地方到底是啥样呢?最后是夏圭,他的风格和马远还挺像的,也是爱搞这种“局部展示”。

但是他的画更有一种空灵的感觉,就像是一阵清风拂过,让人心里特别舒畅。

他的笔墨用得那叫一个妙,淡淡的,却又恰到好处,把那种意境烘托得完美极了。

要说这南宋四大家啊,真是各有各的绝活儿。

他们就像是四个武林高手,各自有着独特的招式和风格。

李唐是那刚猛的拳法大师,刘松年是那细致的暗器高手,马远是那诡异的轻功达人,夏圭则是那飘逸的内功大师。

每次欣赏他们的画作,我都觉得自己像是在一个奇妙的绘画世界里遨游。

一会儿被雄伟的山水震撼,一会儿又被精致的细节吸引,一会儿又陷入那无边无际的想象之中。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啊,能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到不一样的精彩。

反正我是被南宋四大家彻底征服了,他们的画就像是一道道美味佳肴。

浅谈宋四家

浅谈宋四家

浅谈宋四家作者:周继荣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4期摘要:在经济高速膨胀的今天,从艺术形式看,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当代艺术边缘地带的水墨画会受到特别的推举,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所谓,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影响了几千年饱学之士的价值观,成为一双无形的手牵动着文明的进步。

关键字:宋代山水画;中国传统文化马远:宋代杰出画家。

字遥父,号钦山。

南宋画院待诏。

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

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

这种”边角之景”其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

风格独特,富有诗意。

画水能表现出在不同环境气候下的种种形态。

其花鸟作品善于在自然环境中描绘花鸟的神情野趣。

所画人物,取材广泛,多画佛道、贵族、文人雅士、渔樵、农夫等,闲雅轩昂,神气盎然。

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孔丘像》等传世。

李唐:字晞古。

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

北宋末南宋初画家,精于山水画和人物画。

初以卖画为生,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

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

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

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

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著称。

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在南宋一代传流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

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清溪渔隐》、《长夏江寺》、《采薇》等图。

论南宋山水画的审美风格

论南宋山水画的审美风格

论南宋山水画的审美风格作者:张浩钇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10期摘要: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与北宋山水画气势雄浑、规整严谨的风格相比,南宋的山水画更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其内在的文化韵味和诗情画意。

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和意境表现上。

南宋山水画在笔墨上追求“简”,通过“斧劈皴”的手法体现笔墨的苍劲,在构图形式上注重“边角式”构图,在意境的表现上讲求“虚实相生”“画中有诗”。

关键词:南宋山水画;笔墨;构图;意境南宋山水画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其独特的审美风格是时代的产物。

绘画本身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写意性,南宋时期的画家受到政治环境、思想文化等多重影响,创作的绘画作品形成了独特且丰富的审美风格。

本文从笔墨语言、构图形式、意境表现三个方面来分析南宋山水画的审美风格,为绘画创作提供方法借鉴。

一、南宋山水画的缘起背景宋朝时,统治者重文轻武,知识分子的地位较高,他们在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同时也进行着文艺创作。

因此,宫廷艺术迅速发展,一大批专注于山水花鸟的画家在宫廷中诞生,他们注重细节的刻画、局部的描摹,传达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展现山水画独有的审美风格。

南宋时期出现的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是当时山水画发展的文化因素。

首先是禅宗的影响。

禅宗思想从唐代发展到宋代,愈渐流行而且宗派众多,超越了其他的佛教派别。

禅宗的教义与中国老庄哲学有相通之处,都要求人与自然合为一体。

这便使画家更青睐于山水自然的创作,烘托空灵、幽深的审美意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上的解放。

其次是理学思想的影响。

南宋时期盛行的理学思想实现了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所倡导的“格物致知”讲求探究事物内在的“理”,以达到对宇宙之“理”的把握,即“格物穷理”。

对画家来说,“格物致知”要求他们在创作的同时把握客观世界的面貌,以宽大的胸怀去领悟自然界内在的生命规律。

南宋画史上四大家阅读素材

南宋画史上四大家阅读素材

画史上的南宋四大家南宋四大家是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

”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

【风格特点】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

马远、夏圭师李唐笔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多向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

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李唐:苍劲古朴,去繁就简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

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

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

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

擅长山水、人物。

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

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

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

并以画牛著称。

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代表作品1】《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

”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

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

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

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

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

李唐布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

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

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

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到现代还在为人们所学习探讨。

【代表作品2】《采薇图》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

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代表作品欣赏

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代表作品欣赏

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代表作品欣赏中国意境2017-04-13时代气象|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代表作品欣赏南宋四大家是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

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

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

马远、夏圭师李唐笔法同时勇于变革,局部描绘大胆创新,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

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吴门画派山水画有深远影响。

李唐「万壑松风」轴/绢本/设色188.7x139.8cm李唐(约1049-1130后,另一说约1070-1150后),河阳人,字晞古,北宋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

靖康之难后,中原纷乱,建炎年间(1127-1130)李唐渡江至杭州,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重建画院又重入画院,授成忠郎,为画院待诏,赐金带。

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阳李唐笔」,高龄的李唐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

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

画中冈峦、峭壁似刚被斧头凿过的痕迹,是典型的斧劈皴法,这一片石质的山,显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

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呈现群山的前后层次感,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

山巅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

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下,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

现藏于台北故宫。

刘松年「猿猴献果图」轴/绢本/设色117x55.8cm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

浙江金华汤溪人。

以人物见长,下图画有罗汉,形神兼备,由此可见其风格之一斑。

现藏于台北故宫。

《四景山水图》探析

《四景山水图》探析

《四景山水图》探析作者:孙希娟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7期摘 ; 要:南宋院体山水画是中国古代艺术中非常具有艺术气质的成就。

其构图简逸、裁减新巧、以小见大,讲求意境的创造,通过自然境象传达内心丰富多变的情感体验,宛若一首清新优雅的抒情诗。

《四景山水图》就是南宋院体山水画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它描绘了西湖山水的清灵澹定和阴柔秀媚,孕育出一种风雅精致的贵族趣味,充分传达个人思绪与主观感受的诗意内涵。

其艺术成就在宋代山水画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风格中图分类号:J21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142-01一、《四景山水图》概述《四景山水图》(绢本,设色,共有四段,纵41.3厘米,每段横约68~69厘米不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①,描绘南宋京都临安西子湖畔清秀优雅的风景,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作品取材于杭州湖山间富贵人家的园林,表现绅士贵族优越安逸的生活,景色写实而又富有生活气息。

作品对四季变化的特点表现的分明、准确、细致,花草树木都各具其季节特点,对每一季节的人的生活状态的关注,在画中清晰可见;画中的亭台楼阁、屋宇桥梁等建筑物的各个细部都刻画得清晰准确,体现南宋杭州西湖边富家庭院的布置与设施,以及木格子窗的运用,也体现了园林家们凭借西湖的奇峰秀峦、烟柳画桥在园林设计上“因其自然,铺以雅趣”,形成山水风光与建筑空间交融的风格,是建筑史和园林史讲到南宋时必引的形象资料,在宋代山水画中占有一席之地,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

一直以为《四景山水图》是刘松年的作品,经多方查阅,后来竟然发现《四景山水图》不一定为刘松年所画,据《中国历代画目大典(战国至宋代卷)》第576页载:《四景山水图》“以前多定为刘松年作。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定为宋人作。

”②我通过自己对《四景山水图》的临摹学习,再参考许多宋代的山水画作品来分析《四景山水图》的历史背景、绘画技法、作者的身份等情况,对其历史承袭、发展和影响做进一步的探究。

南宋四家:最全的山水画精品!

南宋四家:最全的山水画精品!

南宋四家:最全的山水画精品!北宋后期的山水画已具有众多的风格和情调,技巧的翻新,优美意境的追求,一个新的变化正在酝酿之中。

到南宋时期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代表人物是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李唐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

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

擅长人物、山水,笔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创了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

李唐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及笔墨上明显地趋于简括,传世的《万壑松风图》,画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采用中景,画出雄峻的山石,山脚下的松林和奔腾的泉水,把观者引入清幽静谧的境界。

《万壑松风图》188.7×39.8厘米绢本水墨《红树秋山图》27.2×90.5厘米绢本淡设色《江山小景图》 49.7x186.7厘米绢本设色《采薇图》27.2×90.5厘米绢本设色刘松年刘松年(约1155—1218),南宋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刘松年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厚为典雅,画风严谨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面。

现存《四景山水图》卷描绘西湖景区贵族别墅的四季风光,点缀有游春访友、荷塘纳凉、清秋闲坐、踏雪寻幽等活动。

(春)(夏)(秋)(冬)《四景山水图》41×69厘米绢本设色《雪山行旅图》160×99.5厘米绢本设色《花园村图卷》36.5 x337.8厘米绢本青绿设色马远马远(1140—1127),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

马远的山水画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峭坚实的山峦,善在章法上大胆取舍裁剪,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传世的《踏歌图》是马远大幅山水的代表作,描绘了峭拔山峰下田垄上四位老农踏歌欢庆丰年的景象。

山路上春柳垂曳,流水淙淙,梅花舒放,有浓郁的春意。

《踏歌图》191.8×104.5厘米绢本设色《梅石溪凫图》26.7×28.6厘米绢本设色《对月图》149.7×78.2厘米绢本设色《松月图》129.8× 74厘米绢本设色《举杯玩月图》205.6×104.1厘米绢本水墨夏圭夏圭,生卒年不详。

论南宋山水画中蕴含的生命意识——以南宋四家为例

论南宋山水画中蕴含的生命意识——以南宋四家为例

论南宋山水画中蕴含的生命意识——以南宋四家为例
孙付锦
【期刊名称】《艺术科技》
【年(卷),期】2022(35)24
【摘要】南宋山水画受"理学"的影响,笔墨遒劲,追求细节刻画,注重突出诗意.南宋画家受"格物致知""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取材注重"持敬""观物",艺术语言偏向"以小见大",因此他们的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南宋山水画在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南宋四家为例,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通过气化哲学体现出来,艺术作品在反映艺术家个人风神气度的同时也吸收宇宙万物的性灵,还使人对自然生命产生向往和敬畏.文章以南宋四家为例,以气化哲学为基础分析南宋山水画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孙付锦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2;K245
【相关文献】
1.南宋院体山水画中的文人意趣
2.论"远"在南宋山水扇画中的表现
3.论宋山水诗地域意识的四重性
——以南宋山水诗为例4.宋元山水画中的水隐喻——以南宋马远的《水图》绘画为例5.宋元山水画中的水隐喻——以南宋马远的《水图》绘画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山水,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从中可以看出,南宋四大家在山水画绘画史上有着重要转折点的地位,以李唐为首,刘松年继之,至马远、夏珪南宋山水画绘画风格臻于成熟。

由于北宋到南宋地理环境的转变,家国处境和心理情感的变化,南宋四大家寻求绘画上的突破,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绘画风格,从而也得到了不同的意境之美。

目前,对南宋四大家绘画赏析多从绘画的艺术风格入手,但是对绘画的意境没有太多具体的论述,本文将从情景交融、畅神精神、诗画一律的角度结合具体作品对南宋四大家的山水画意境美进行研究。

南宋四大家作为南宋画院的元老级人物,李唐经历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朝代。

在北宋时期,李唐家住北方太行山一带,其山水画作品以此为题材,运用全景式构图,彰显北方山水的浑厚魄力。

自南渡后,李唐接触到温婉清幽的江南山水,一改之前的全景式构图,着意于表现诗意的山水,他的《清溪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成为南宋山水画风的开篇之作。

饶自然在《山水家法》中对李唐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南渡以来,推为独步,自成家数。

”刘松年是南宋职业宫廷画师,钱塘(杭州)人,居于清波门,终身与西湖相伴,沉醉在西湖美景之中,以绘西湖景色见长。

他的《四景山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了西湖的四时之景,笔法细腻,观察细微。

刘松年沿袭李唐的绘画风格,对山水、人物皆通,山水画多表现江南山清水秀、云霭弥漫的景色,并巧妙的将青绿山水和淋漓的水墨结合在一起,笔法细腻优雅,是南宋四大家中最具个人风格和特色的画家。

马远出生在绘画世家,马氏家族大多为宫廷画师,后世赞誉的“一门五代七画家”里,就有六位供奉于宫廷。

马远沿袭了李唐的水墨技巧,画风简约豪放,构图巧妙,意境悠远绵长。

马远构图独具新意,多取一角之景,使其山水画独树一帜,被称为“马一角”。

他绘画的重要特色是诗意无穷,山间溪流、渺渺云烟、青翠山峦等经过他的描绘都能流淌出诗一般的意蕴。

夏珪擅画山水、人物,尤以山水见长。

笔法苍劲,水墨淋漓,因其画风与马远极为相似,后世多以“马夏”山水相称。

夏珪构图上取半边之景,世称“夏半边”,其画突出近景,舍去中景,远景处理的飘渺清幽,因而画面显得空灵,意蕴深长,极致的表现出山水的空灵美。

夏珪在水墨技法的运用上达到了“酝酿墨色,丽如傅染”的境界。

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文徵明称夏珪的画“全以趣胜”。

南宋四大家山水画的意境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除了笔墨技法之外,妙就妙在它的“意境”,正如郭熙谈意境所说“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此为最佳。

南宋地处江南,氤氲山水,为四大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他们自创山水画风格,所绘作品充分体现出了情景交融、畅神精神、诗意内涵的意境之美,将山水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1.情景交融“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即景中有情,情中见景。

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出于对景色的喜爱与领悟,将对景色的情感绘于作品中,看起来为景,实则包含着作者的个人情感。

郭熙眼中山川的姿态是有情之物:“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将山的四时之境描绘的细致入微,达到了情与景融的意境。

南宋四大家处于江南的烟雨朦胧的秀美景色中,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做到了可圈可点的地步。

李唐的《清溪渔隐图》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边角构图的新篇章,树木、房屋、溪流自成一景,天地的空白处被抹去,树木的顶端忽略不计,整个场景被放大,仿若置身其中,能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和潺潺的流水声,有身临其境之感。

江南之景在李唐的笔下多了些跳跃的欢快,皆是因李唐将自己的喜爱之情与景色融为一体,才会绘制的如此婀娜。

西湖作为国都的胜景,受到帝王的喜爱,必然也受到画家的垂青。

刘松年在这些画家中可谓是翘楚之一,他所绘的西湖图景深受赞扬。

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了西湖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景,并配以水榭楼台,构图布景有序,对西湖不同时节的景色刻画的极其到位,西湖春天的春暖花开,夏天的柳岸荷花,秋天的秋高气爽,冬天的白雪皑皑,无一不被刻画进了刘松年的画中,情感注入景色之中,情与景相互烘托。

马远绘画构图巧妙,大胆创新,极富特色的是“一角”构图。

《山径春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马远一改前人取景之法,以平视角度取代俯角视图,出现了高山不见顶,近山高,远山低的情况,此图也是马远的一角构图的运用,将马远对春行的愉悦与清幽的心境绘于图画之中,从而使得画面充满了质感。

夏珪的《溪山清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无疑将山水之情寓探析南宋四大家山水画的意境美文/龚欣欣南宋四大家处于山水绘画风格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所处风景优美的江南,为其山水绘画提供了素材,加之社会背景的转变,南宋四大家寻求新的绘画突破,开创了边角取景构图之法,对展现山水画中的情景交融、畅神精神、诗画一律的意境有极其巧妙的作用。

理论/105于图画之中。

该图是长卷画,展现了千里的清幽山川,山水被烟云笼罩,山庄茅舍若隐若现,宛如山间有翠笛声声,清幽之境跃然纸上,前人陈川曾有题诗曰:“人家制度太古前,鸡犬比邻往还少。

”一语道出此画的苍古淡雅。

在李、刘、马、夏的作品中几乎都能体现出情景交融的情趣,江南山水风景秀丽,他们把对风景的喜爱注入到绘画的创作中,形成的了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是山水画的必然要求,也是优秀的作品和画家必须具备的。

南宋四大家正因为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运用,才展现了其独特性。

2.畅神精神所谓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

首先提出畅神的是宗炳,他在《山水画序》中提倡“澄怀观道”、“澄怀味象”的山水画精神,就是以澄清、空明的胸怀,在自然山水中见出宇宙的生命,旨在从山水审美中反映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在审美经验中重生命感悟的自身完满和自我超越的境界。

徐复观说:“所谓‘澄怀味象’乃‘清洁其情怀以玩味由道所显之象’。

”“味象”的关键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超越审美对象本身而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

徜徉山水是文人名士的一种时尚,南宋也不例外。

从南宋的四大画家的作品中亦可见到他们的这种情趣。

李唐的《松湖钓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采取的是截景式的构图,展现了清新的山水风景,近处松树斜垂于湖畔,远处的山景若隐若现,水面氤氲着水汽,一叶扁舟行于湖上,上方是大片的空白之景,显示了天空的开阔,使整幅画面虚实相生,静谧的心境跃然画上。

他的《采薇图》、《清溪渔隐图》等作品无一不是他对山水的畅神的体现,李唐沉浸在这山水之中,体会到了一种人生淡雅的境界和对生命的追求。

刘松年的西湖之画,如《秋窗读易图》、《松下双鹤图》、《四景山水卷》,淋漓的笔墨,空灵的画面,足以感受到西湖水波的荡漾和曼妙的烟雨朦胧中的西湖,将他对西湖山水的倾慕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他对西湖的描绘,是对西湖自然雕琢的美景的喜爱,他纵情于这山水中,在西湖的美景中体验山水的生命之感,从中体会生命的价值。

西湖的四季也是他生命中的四季,他与西湖融为一体。

西湖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是他的挚爱,刘松年一生与西湖相伴,这种畅神已经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

马远、夏珪有“马夏”之称,他们分别具有“马一角”、“夏半边”的称号,他们的写景构图极具特色,通过对边角之画的选取,生动诗意的描绘出了山水的姿态,将对山水的喜爱,诠释为“一角”、“半边”,更加的细致优雅。

马远的《寒香诗思图》、《踏歌图》、《梅石溪凫图》等作品对山水景色的领悟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境界的追求。

夏珪的《松崖客话图》、《雪堂客话图》、《遥岑烟霭图》、《梧竹溪堂图》等,风景设色层次分明,半边构图,与马远之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尽显畅神之情。

南宋山水画中畅神精神无处不在,四大家对山水的畅游情怀的融入,才使得山水画更加具有意境,不但山水在画面上淋漓尽致的体现,其中的畅神精神也跃然纸上,具有天地的生命之感。

3.诗画一律“诗画一律”由苏轼提出,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

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上所题之诗能体现出画面的意境,为画作文字的解释,而画又为诗提供了画面感,更加的具象,但画中的诗不是画家直接拿来,画也不是诗的直接转换,而是加入真实的感情,并与现实生活接触而得来,正如石涛对意境的理解:“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也,则诗不是便生吞活剥而后成画。

真识相触,如镜写景,初何容心。

今人不免唐突诗画矣。

”郭熙说:“更如前人所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南宋四大家在诗画一律的运用上也是相当的成熟,增添了山水的意境美。

诗画一律的运用一度成为科举的试题形式。

据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记载:“马醉狂述唐世说云: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

尝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著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

上喜其得“锁”字意。

”可以看出当时宣和画院的科举取士采用“以诗作画”的形式,而且李唐的绘画抓住了“诗眼”,遂画出了新意。

这是以诗为题创作绘画的形式,从诗入手去构思画面,具有诗意的绘画能达到诗画同构的境界,从而诗和画结合来体现意境。

马远的《踏歌图》中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

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诗中表现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颂扬了生活的安贫乐道。

图中山峰高耸,云烟飘渺,丛林若隐若现,画下方有一位老人手拄拐杖,踏歌而行,其他人手舞足蹈,氛围欢乐。

诗画的表达相辅相成,意境通过这两者的结合传达出来。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一叶扁舟居于湖中,舟上渔翁身体前倾,全神贯注的注视着水面。

而其他地方取大片的空白之景,展现了冰雪的大片覆盖,体现了孤寂萧凉之意,突出了“独”字的意境,传达出深远宽阔的意境。

此画与唐代柳宗元的绝句《江雪》相应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巧妙的将诗画意境结合,可以领略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境界。

南宋画家中诗画的运用非常普遍,四大家更是如此,将诗与画结合为绘画增添了色彩,意境悠长而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南宋四大家在江南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的地域优势,吸收山水风景的美色,为我所用,寄情山水间,同时,继承山水画的技巧,水墨的运用灵活自如,有所创新,开创了边角取景的构图法,开一代画风之先河。

在山水画中注重情景的交融,以情衬景,以景烘情。

他们徜徉在山水间,关心山水本身,从山水中思考人生,寻求生命之感。

他们将诗与画结合,通过诗画的相互补充,展现出诗意的境界,寻求深远的意境美。

南宋四大家的绘画对元、明绘画,甚至对日本的绘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