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医绪论
中医学基础01绪论课件
01
临床治疗
中医学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疗效。
02
03
科学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中,中医学的理论 和实践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
04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
阐述事物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 存、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 。
科研创新
中西医结合可以促进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为全球健 康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西医结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 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病机学说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制,包括正邪斗争、阴阳失调等。
03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分泌物等来判 断病情。例如,如果病人面色苍白,可能表 示气血不足;舌质红,可能表示体内有热。
闻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来获 取诊断信息。例如,询问病人是否有头痛、
04
虚实辨证
判断病人的病情是虚证还是实 证。例如,如果病人气短无力 、舌质淡,可能表示属虚证; 如果病人腹胀满痛、舌质红, 可能表示属实证。
脏腑辨证Biblioteka 心与小肠辨证肝与胆辨证
脾与胃辨证
肺与大肠辨证
肾与膀胱辨证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 功能异常会导致各种疾 病。小肠主化物和分泌 清浊的功能异常会导致 消化系统疾病。
五行学说
将宇宙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 五行,阐述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
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学基础绪论课件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 间,在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各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 调,彼此为用;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 在疾病诊断上,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 知此及彼;在治疗上,要考虑相互联系关 系,确定治疗方法。
四、中医学在世界医药界所处的地位
生活条件,生存条件变化,使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 代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对人类的威胁正取代以往 的传染性疾病。 人类医学模式已由单纯治疗疾病转为预防,保健,治疗, 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在人类回归自然潮流中,绿色运 动的推动使人们对传统中医药学引起了重视,迫切希 望借助中医药宝藏开辟新的医疗保健局面。 由于化学药物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对一些世界 性疑难病症力不从心,且使药源性疾病增多,已很难 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要求。 中医药简、便、廉、验,在预防疾病的治疗某些慢性 疾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方面尤有所长。 中国目前已加入WTO,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使中医药的研 究越来越热。
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 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而明确其诊断。 论治:治疗疾病,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其证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的方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辨证论治 例1: 某病人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淡 红,苔薄白,脉浮紧等。
临床诊断:感冒(风寒表实证) 治法是辛温解表,用麻黄汤治疗。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的不适或医生检查获得的结果。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
包括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 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 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提示了疾病的本 质。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经典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复制★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01中医心理学绪论
丁香园论坛 /
从心理工作者素质培养来看
我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钟友彬教授在他的著作《现代心理咨询》一书 中提出,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人格素养基础、知识条件和技巧条件。 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种 特殊的助人工作。从事这个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用他的知识和技术 为咨客服务,还要了解咨客的内心世界,洞悉咨客的生活隐私,帮助他 们认识心理困难的真正原因并改正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的成长。 因此,他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
如何学习中医心理学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 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 ——《素问·气交变大论》
学习中医心理学的四种思路
1 2 3 4 必须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 必须以现代心理学的参照角度 必须以中西古今的融会角度 必须以实践作为关键
必须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
在各种中医心理学研究思路与角度上,首先 重要的是从传统的中医理论出发,以经典中医思 维为主导角度来研究中医心理学。 心理现象极其复杂,中医以其传统的、独特 的思维方式展现了它强大的优势,以这些经典的 中医理论为主导是中医心理研究最基本的、有效 的研究思维方式。
小贴士: 复习旧课程 ,你们可是专家哦!
必须以中西古今的融会角度
中西医学、古今观点进行融会贯通,进 而形成新的观点、学说、理论方法或技术。 如阴阳人格体质学说可参照希波克拉底的 四液学说,荣格内外向学说,谢尔顿的个 体胚胎发育说,古川竹二的血型分类等国 外的人格体质学说而命名的共同学习。
必须以实践作为关键
中医心理学研究的笫四种思路与角 度是数量化。心理学的指标多为“软”指 标,量化指标及问卷量表是常用研究方法。 所以引入现代心理学、精神病学、循证医 学、心理卫生学等的问卷及其方法,可开 拓中西结合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中 医心理学的实践也应该放在对以心身病症 的中医药防治上。
中医绪论ppt课件
1.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因而 治法也不同。 2.异病同治:
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 相同的证候,因而就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17
15
证与病、症的区别
• 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 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是疾 病的全过程。 • 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即症状和 体征。仅仅是疾病的外在表现。 • 证——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在某一特 定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比症更深入,比 病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16
辨证论治的实质——证同治同,证异治异。
1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 定义: 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 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2.内容: 人与环境——季节气候、地域环境、社会环境; 人体本身——生理上:五脏一体观; 病理上:各组织器官相互影响; 诊断上:司外揣内; 治疗上:治病求本。
14
二、辨证论治
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 病理概括,包括发病原因、病变部位、疾 病的性质和邪正关系等,反映了疾病发展 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8
二、晋、隋、唐时期
1.继承整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并阐发其理论: • 杨上善、王冰对《黄帝内经》的注释和发挥; • 王叔和、孙思邈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研究。 2.总结临床经验并上升为理论: • 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 晋· 王叔和《脉经》 •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 肯定中医,排斥西医:唯老祖宗是好。
• 吸收中、西医知识,融汇贯通,唯我所用:中西 汇通派,代表人物如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 锡纯等。
1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4、近代时期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 ), 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 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 大碰撞, 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趋 势:
①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 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 如 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 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古今 中医学大成巨著。 中医学大成巨著。
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 成书年代:东汉 作 者:假托神农
主要内容:共载药 主要内容:共载药365种,根据药物的毒性分上、 种 根据药物的毒性分上、 中、下三品;载了每味药物的药性理论:“四气五味”、 下三品;载了每味药物的药性理论: 四气五味” 性能、主治;用药原则: 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性能、主治;用药原则:“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药物的配伍理论“七情” 其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药物的配伍理论“七情”。其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理论与药物研究,均较汉代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理论与药物研究, 以前有重大发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以前有重大发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巢元方《 隋·巢元方《诸病原候论》: 巢元方 诸病原候论》 该书以1729论分述内、外、妇、儿、五官、 论分述内、 该书以 论分述内 五官、 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 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尤重于病 源的研究。 源的研究。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千金要方》 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 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可谓开中国医 学伦理学的先河。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学伦理学的先河。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形成发展)
(1) 《脉经》:
晋·王叔和著《脉经》,是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 记载24种病脉。 确立“寸口脉法“。提 出两手寸、关、尺与脏 腑对应的脉学理论。 归纳24种脉象,并进行 具体描述,使脉象名称 规范化。 阐述脉象的临床意义, 将脉与证统一起来
(2)《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著《针 灸甲乙经》
(三)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 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 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 的发展都 离不开哲学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髓。
形成于秦汉时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自然而然地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深 刻影响,这也决定了中医学的发展 方向和历史嬗变的轨迹,为中医学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自然观和方法 论的基础。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 体,又带有鲜明的社会科 学属性特点,受到古代哲 学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 识相互渗透的医学科学。
(一)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 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 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 和防治规律 。
中品——120种(补养兼攻病药)
下品——125种(攻病类药)
对药物的四性五味,七情和合,方剂的君、 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作了阐述,并对药物 的产地、采集、炮制方法和剂型与疗效的关 系,成为了历代本草之蓝本。所载药物疗效 确切,如水银治疗疥疮、常山截疟,麻黄止 喘发汗等。
至此,从基础理论的确立,辨 证论治体系的应用,药物专著 的问世,相对完整的中医理论 体系已经形成,为中医学的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绪论-中医课件
“头痛医脚,脚痛医头。”
中医治病:失眠、流鼻血可从脚
上取举穴治例疗说。明:
西医治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三、援物比类
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 a:水遇冷——冰
五官?:
五官:眼、耳、口、鼻、舌 七窍: 九窍:七窍+前阴、后阴
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
膀胱、三焦?
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体腔
三焦
五体:皮、肉、筋、骨、脉
活动筋骨
脉(摸脉)——血管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有哪些?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有哪些? 阳光、空气、水、食物
气、血、津液、精微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1、季节
夏天 ---汗多, 尿少
冬天--- 尿多, 汗少
2、 昼夜晨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日本医学家研究认为,熬夜者比正常人更易遭受癌症
袭击,以胰腺癌为例,发病率高出一般人3倍多。
澳大利亚科学家认为,夜间是体内细胞裂变的高峰期, 若睡眠不好或不睡眠,机体就很难控制住细胞的裂变,从 而导致细胞癌变。
(一)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五大系
人
体
统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肝系统 肝 胆 目 筋 怒
心系统 心 小肠 舌 脉 喜
脾系统 脾 胃 口 肉 思
肺系统 肺 大肠 鼻 皮 悲
肾系统 肾 膀胱 耳 骨 恐
1绪论 .中医学基础课件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 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基本确立。
• 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神 《难经》:经络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 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运行于各个 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并使它 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 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 序。
• 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 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因此,人体又是一个 以心为主导,各脏腑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
• 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
—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 —下病上取。如灸百会治疗小儿腹泻。 —上病下取。如药敷涌泉治疗眩晕。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 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 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 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 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 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 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 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 知识
社会科学 知识
中医学
中国 古代哲学
中国 传统文化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医学(Medicine, West Medicine):
1.中医学绪论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人体是一个 有机整体 整体 观念
结构上----不可分割 功能上----相互协调 病理上----相互影响 诊治上----察外知内 治疗上----着眼全局 人与自 然环境 季节气候变化 昼夜晨昏变化 地理区域不同 社会地位 经济条件 文化信仰 婚姻家庭 人际关系
(2) 《难经》,扁鹊(秦越人)—独取寸口、命门理 论。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难”是“问难” 之义,或作“疑 难”解。“经” 乃指《内经》, 即问难《内经》。
(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第一部 专书,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辨证方式—六经辨证。 113方。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 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 科学方法论——阴阳、五行、气 指导思想 ——整体观念 核心内容 ——脏腑经络 诊疗特点 ——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重点不在治疗,而在预防,即治未病 。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 》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 圣人、贤人的境界。
心 主 血 脉
肺 朝 百 脉
脾 主 统 血
肝 主 藏 血
③病理状态下
五官
内脏病变
形体
色脉
足厥阴肝经
肝火上炎见面红目赤
肝血不足见视力减退
心火亢盛见口舌生疮
肾气亏虚见耳鸣耳聋
④诊治疾病时
外在病变
传染性结膜炎 夜盲症
内在脏腑
清泻肝火
暴发火眼 雀 目
补肝养血
清泻心火
口舌生疮
01—中医护理: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2、熟悉中医护理发展成就,激发学习热情 3、了解中医护理的学科属性
1
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时期)
原始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并出于对自身本能的保护以 及在活动的互助中,逐渐形成了中医护理学的萌芽状态。
借黄帝之名编著了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 医护理的理论基础。
2
汉唐时期 (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 论体系。
这一时期出现了较多的经典医著及名医华佗等。
3
汉唐时期 (形成时期)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书,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临床医学巨著。 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国际性“中医 热”、“针灸热”、“中药热”。
9
二、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
和联系性的认识。 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⑵、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⑶、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0
2、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是中医护理的
辨析
因证立法
据法选方 方药
证候
治法
护理
12
在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 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理论探讨,使中 医理论体系逐渐向独立完整的体系发展。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 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8
近代及现代
近代,随着西洋医学的传入,使中医受到 了一定的冲击。
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 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经 验得到全面整理和提高。
第一章 中医学绪论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 七情和合等理论。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圣 张仲景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 在理论 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 展与科学技术 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 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 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 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 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 ——攻邪派。代表作有《儒门事 亲》。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 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滋阴派。代表作为 《格致余论》。
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
五脏一体观。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系 统 五脏 六腑 五体 官窍 肝系统 肝 胆 筋 目 心系统 心 小肠 脉 舌 脾系统 脾 胃 肉 口 肺系统 肺 大肠 皮 鼻 肾系统 肾 膀胱 骨 耳
经脉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 因地制宜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故在养生防病中,要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充分 利用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并积极主动地适 应和改造自然环境,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 的发生。我国的地理特点,是西北地势高而东南 地势低,西北偏于寒凉干燥而东南偏于温热湿润。
由于地有高下之异,气有温凉之别,故治疗 时应因地制宜,西北少用寒凉之药而东南慎用辛 热之品。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 质的差异。这是因为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的生 活条件、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 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的改变。一般 说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 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 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 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机能,危害身 心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
对一门学科的定性,直接关 系到这门学科在科学体系中的定 位,也直接影响到这门学科的生 存处境和发展方向。 将医学科学的属性加以定位, 人们理所当然地将以诸种标准审 视和要求医学。
中医学属自然科学的范畴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 探讨人体生、长、壮、老、已 的生命规律、人体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以及 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 学属性。
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国医药学有 着辉煌的历史,16世纪之前一直 遥居世界医学之先,创造了许多 世界之最。
华佗在东汉末年,约公元2~3世纪 就发明了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并 成功进行腹部肿瘤和胃肠吻合术, 而西方医学在19世纪40年代才使 用乙醚全身麻醉,外科手术则更晚, 比华佗足足晚了1600余年。
1、七情和合:药物的配伍关系。 (1)单行:单味药治病。 (2)相须:功效相类似药物配合应用, 增强治疗效果。如槟榔与南瓜子配合, 明显增强驱绦虫的治疗效应。 (3)相使:性能功效有其种共性的药 物配合,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 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消除和降低。生半夏、 生南星的毒副作用,能生姜降低
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患了“股骨头坏死”,当 时 她在法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就诊,那边西医 就建议说这个骨头已经不行了,应该换一个 人工的髋关节。那时候,斯琴高娃的病情越 来越严重,已经不能行走但考虑到西医治疗 的创伤很大,为了能够继续从事演艺工作, 斯琴高娃找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 教授黄枢。黄教授运用中医手法为斯琴高娃 实施治疗,再经过一些中药的调理和手法配 合,斯琴高娃很快就能活动了,治好后又拍 了《大宅门》等影响很大的影视剧。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与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 时期。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 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增补了大量的民间药物,并按药物的功效,
唐
《本草 拾遗》
陈 器
藏
将药物分为宣、通、补、泻、轻、重、滑、 涩、燥、湿十种,为后世方药按功效分类 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
《病三证因方极论─》陈言
在病因上首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金
《素问玄 刘 机原病式》素
完
以火热立论,用药多用寒凉,促进了温病 学说的发展,对温病学说的形成有深刻的 影响。
成书 年代
著作
作者 主要学术成就
明
《普济方》朱 橚
收载了十五世纪以前所有方书的内容, 载方61139首。
明 清
吴 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
《温热论》叶 桂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并提出“久病入 络”之论。
清
《温病条 吴 辨》 瑭
创立三焦辨证,完善了温病学体系。
Q&A问答环节
隋
《诸病源 巢 元 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候论》 方 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绪论 学习内容小结表1
成书 年代
著作
唐
《新修 本草》
作者 主要学术成就
收录药物844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方法编 李 勣 、撰药物学著作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苏 敬 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 等 《纽伦堡药典》早800多年。
真心期待着再次相会!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载方363方,
东 汉 《伤寒 末年 杂病论》
张机
配伍严谨,药味精练,疗效显著,被后世 医家称为“经方之祖”。
绪论 学习内容小结表1
成书 年代
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各家学说争鸣——金元四大家
治法强调“降火”为主。
兴盛争鸣
刘完素 “寒凉派”:病因以火为多, 张子和 “攻下派”:病因以邪气为主 主张汗、吐、下泻以祛邪。 李东恒 “补脾派”:“脾胃为后天之本”, 主张“补脾”为治病之要。
起源:中医中药是在生产斗争、生活实践、医疗 实践中不断同疾病斗争中逐渐形成的。
“中医学来源于实践”
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
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
括而来,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 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 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
(二)秦汉时期
理论形成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奠定 了中医理论基础。 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大约成 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共18卷,162篇, 20余万字,系统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 断、预防治疗等问题。
2.《神农本草经》
成书 时间
东汉
252 67 46
理论形成
药物性能 作用
疗效和独特医学理论体系;是一门高度发展起来的
经验医学。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哲学内涵。
传统医学——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是本民 族土生土长的医学。世界各国都有各自民族的医 学——传统医学。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及内容
定义: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人类 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学科。
内容:中医护理理论、中医基础护理、中
医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中医
传统技术的临床应用。
张仲景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概况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形成与发展
文化基础
医学的起源是人类文化发育的结果。
诸子百家学术争鸣
文化基础
孔丘 字仲尼。 汉,春秋时 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 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 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 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 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
提出了二进制的运算法则,为计算机的现代 戈特弗里德· 威廉·凡·莱布尼茨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形成标志
(一)春秋战国时期
奠定基础
内科: 仙鹤草——止泻 马芷苋——止痢 外科: 刘寄奴——消肿(外伤) 蟾蜍皮——外敷可使包块消退 针灸: 用石头刺激人体某些部位,可以止痛。 树→竹→铁→铜→银针
药物种类
植物 动物 矿物
是现存 最早的药物 学专著,奠 寒、热 酸、苦甘、 定了中药学 辛咸 温、凉 基础。
四性
五味
3.《伤寒杂病论》
作者
东汉 末年 张仲景
理论形成
内容 作用
组成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 理法 四诊 八纲
方药治则 我国第一部临 证医学专著, 治疗八法 奠定了我国临 床医学发展和 辨证论治原则。
(三)魏晋隋唐时期——
朝代
晋
全面发展
作用
作者
王叔和 黄甫谧
著作
《脉经》 第一部脉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 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隋
唐
巢元方
孙思邈
《诸病源侯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侯 学专著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四) 宋元时期
兴盛争鸣
1.基础医学、临证医学、方剂学等发展迅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致病说
历史名人之一,存世作品《道德经》
(又称《老子》),其精华是朴素的
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
国哲学发展具 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
老子被尊为道祖。
墨子,名翟(dí),鲁人。墨子
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
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
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理: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坐浴法、灌肠法、坐药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辨证施护
唐宋时期:出现了葱管导尿术 明清时期:对中医护理的认识逐步加深 50年代后:有了独立的中医护理学 1958年中国第一部中医护理专 著《中医护病学》问世。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招收高等护 理专业
绪
论
教学目标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病、证、症的区 别与联系。
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四部医 学巨著及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流派及特点。
了解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主要内容
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概况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中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的范畴,具有独特
朱丹溪 “滋阴派”:“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主张以滋阴为主。
(五) 明清时期
创新突破
内妇儿外等临床分科更系统化。
清代叶天士所著《温热论》提出了温病
辨证“卫、气、营、血”学说。
近现代
中西医结合
科学研究
倡导以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中医
二、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医、药、护不分)“三分治,七分养” 秦汉时期 起居护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饮食护理:肾病毋多食咸 心理护理: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悲伤脾、
中医护理学教学任务
有机结合理论、示教和实验课程,加强中医护理三 基培训,培养优秀实用型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四诊的理论知识于中医护 理评估,运用中医辨证知识于临床辨证施护,运用中 药学知识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将养生知识运用于自身、 家人和患者,运用中医护理技能,如拔罐疗法、耳针 压丸法、灸法、推拿疗法等,为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 优质护理服务。 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医学的认识,使枯燥的理 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
家》。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战国时期鲁国人。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 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 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作品《孟子》流传 后世。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
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
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
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 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国 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一位举世罕见的科学天
才,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公元1700 年左右,莱布尼茨从一位友人送给他的中国 “易图”(八卦)里受到启发,最终悟出了 二进制数之真谛,率先为计算机设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