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时空演化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一个显着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国外学科发展史中国的1978—1989:理想主义阶段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自觉构建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关注国外理论前沿,反思自身不足教书育人,提携后生,传播思想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回馈社会建立组织,加强合作理想主义研究取向的特征及意义就旅游地理学研究本身而言,8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范围较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难称规范,是旅游地理学发展中最为稚嫩的阶段但是从研究的影响力来看,该时期对整个旅游地理学所彰显的“学术启蒙”意味难以抹煞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研究内容的实践驱动明显,学科本位意识下降研究视野狭窄,对国际前沿关注度下降研究规范性不够,学术贡献不足现实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注重实效的社会风气,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旅游地理学实用性、功利性的研究取向。
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_以江苏省为例_徐旳
2 .2 对区域可达性指标的定义与量算
从以上的计 算区 域可 达性 的指 标的 方法 中我 们受 到 启
发 , 基于区域交通网络具有拓扑属性[ 6] , 本文可达性指标的定
义是区域内网络中 某一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最快运行时间的
总和 , 其值越小 , 通达性越好 , 计算公式如下 :
n
Ai = ∑Tij j =1
国道 、318 国道 、320 国道 、328 国道 、327 国道 。
城市位于区域的几 何中心 , 扬州 、泰州都位于苏中 , 而徐 、连两
3 .2 江苏省各地级市可达性值变 化结果分析
市偏居于江苏省的 北部 。随 着江苏省高等级公路网建设的初
根据上文对可达性的定义及 1993 年和 2003 年出版的 交 步完成 , 省内 13 个地级市 的通达性分布格局有自区域几何 中 通地图册和其他相关资料 , 借助 Mapinfo 软 件 , 确定 1993 年和 心地区向南 、向北逐步递减的趋势 。
1 可达性的概念
可达性(accessibility)又被称为通达性 , 简单的说, 是指一个地 方能够从另一个地方到达的容易程度[1] , 其基本内涵便是研究区 域间社会经济交往的便利程度。它可以用空间距离 、旅行时间 、运 输费用来衡量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论中都渗透着 可达性的概念 。可是直到 1960 年代随着数学在地理学中的广泛 应用, 可达性这一概念才被清楚地定义[ 2] 。 现在可达性被作为评 价区域交通网络能否优质、高效地完成运输任务, 能否达到充分、 高效、平衡 、协调这一基本要求的一项综合性评价指标[ 3] 。
6 期 徐 , 陆玉麒 :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
8 31
是选 GDP , 并且对于整个区域发展来说 , 各个节点是相互影响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高一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中国武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武术之舞。
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②由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所以,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已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
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③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皈依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
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④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与价值体系。
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即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
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
⑤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英雄用掺杂着各类正面因素(如友情、亲情、爱国主义)的暴力行为对反面人物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消灭,最终完成对正义的救赎和对暴力的消解。
2024年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2024年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一、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推动()高端商务、会展、交通功能深度融合,建设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进一步增强服务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功能。
A、虹桥地区B、昆山地区C、太仓地区D、海宁地区正确答案:A、虹桥地区2、支持()在长三角设立服务基地,搭建企业上市服务平台。
A、深交所B、北交所C、港交所D、上交所正确答案:D、上交所3、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要严防脱实向虚,要把(0的根基要强化住。
A、服务业B、采矿业C、制造业D、农业正确答案:C、制造业4、共同构建数字化贸易平台,要积极对接全球电子商务新模式新规则新标准,联合加强()贸易平台建设。
A、数字化B、信息化C、科技化D、智能化正确答案:A、数字化5、长三角地区以()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
A、0.04B、0.05C、0.06D、0.07正确答案:A、0.046、()是“一带一路”高质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的重要门户,起到连外接内重要枢纽的作用。
A、京津冀地区B、沿海经济区C、长三角地区D、粤港澳大湾区正确答案:C、长三角地区7、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
A、高质量发展B、保持生态环境C、治理环境污染D、促进经济增长正确答案:A、高质量发展二、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共建产业创新大平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大平台。
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协同推动(),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
A、科技创新B、原始创新C、技术创新D、产业创新E、布局创新正确答案:B、原始创新C、技术创新D、产业创新E、布局创新2、加强政策协同,在()、投融资、财税分享、()等政策领域建立政府间协商机制,根据达成一致的意见形成协同方案,由各级政府依据协同方案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2024公需科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若干思考
2024公需科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若干思考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中,以()等地区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 单选题:5 分]A 江苏无锡B 上海临港C 浙江嘉兴D 安徽池州答案:B2()将“长三角一体化”的学术概念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决策。
[ 单选题:5 分]A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B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C 20大报告D 以上均不是答案:B3()年,国家批复了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
[ 单选题:5 分]A 2002B 2018C 2019D 2022答案:D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软基础设施投资的是()。
[ 单选题:5 分]A 环保B 教育C 国防基础设施D 服务业答案:B5《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5年,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
[ 单选题:5 分]A 1.1:1B 1.2∶1C 2.1:1D 2.2:1答案:B6长三角一体化的规划总面积为()万平方公里。
[ 单选题:5 分]A 22.5B 33.6C 35.8D 47.5答案:C7()年5月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单选题:5 分]A 2019B 2020C 2021D 2022答案:B8()年12月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 单选题:5 分]A 2008B 2012C 2015D 2019答案:D9《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 单选题:5 分]A 3%B 18%C 65%D 70%答案:B10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中,以()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区域交通可达性时空格局演化及旅游效应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14, 3, 46-54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4 in Hans. /journal/gser/10.12677/gser.2014.34006Regional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Spatial-Temporal Pattern Evolution andTourism EffectsAnle Liu1,2, Qingzhong Ming1,2,3*, Chengyue Yang1, You Song1,2, Meiting Li1,2, Fan Li1,21Schol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2Tourism Planning Center,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3Yunnan Tourism Industry Research Base, KunmingEmail: liuanle34@, *mingqingzhong01@Received: Sep. 30th, 2014; revised: Oct. 15th, 2014; accepted: Nov. 4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Accessibility values based on 16 central towns in Yunnan Province in 1996, 2001, 2006 and 2011 have been measured using ArcGIS10.0 Network analysis technology choosing Yun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weighted average travel time as an indicator. On the basis the article has don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 of the traffic accessibility in Yunnan Province by using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 to analysis the tourism effect about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 of the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in Yunnan Provinc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In the study period (1996-2011), the spatial pattern of accessibility in Yunnan Province shows a “core-periphery” model as a whole, and as the core area in Kunming has been gradually expanded; 2) The accessibility of Yunan Province was optimized obviously; the accessibility level of major city nodes have greatly in-creased, but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degree is different; 3) There has a greater difference about spatial pattern of accessibility 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stages; 4) The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optimization has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KeywordsTourism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Temporal Evolution, Tourism Effect, Yunnan*通讯作者。
2022年-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在线考试
【试卷总题量: 40,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97.0分,用时2492秒,通过一、单选题【本题型共20道题】1.轨道交通宏观需求分析包括交通发展趋势分析和()。
A.制定轨道交通出行分担率B.交通需求特征分析C.轨道交通需求规模分析D.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分析正确答案:[B]用户答案:[B] 得分:2.002.每座主变电所建设控制区宜为()平方米。
A.2000~3000B.2500~3500C.3000~4000D.3500~4500正确答案:[C]用户答案:[C] 得分:2.003.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全国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国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侧重战略性,由()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由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后印发。
A.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B.自然资源部C.住房和城乡建设部D.生态环境部正确答案:[B]用户答案:[B] 得分:2.004.控制中心采用()或者区域设置模式可节约城市用地,节省工程投资。
A.集中设置模式B.分散设置模式C.单线设置模式D.临时过渡模式正确答案:[A]用户答案:[A] 得分:2.005.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提出了《城市规划大纲》,后来被称为(),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城市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
A.雅典宪章B.威尼斯宪章C.马丘比丘宪章D.弗洛伦萨宪章正确答案:[A]用户答案:[A] 得分:2.006.《城市轨道交通分类》T/CA.3个B.4个C.5个D.6个正确答案:[C]用户答案:[C] 得分:2.007.城市轨道交通舒适度水平可以分为几个等级()。
A.三B.四C.五D.六正确答案:[C]用户答案:[C] 得分:2.008.按照线路相交情况,一条线路的起终点与另一条线路的中部通过换乘站相连,属于以下哪种类型换乘站()。
A.十字相交换乘站B.多线相交换乘站C.“T”字相交换乘站D.接力型换乘站正确答案:[C]用户答案:[C] 得分:2.009.某城市中心城区的主城核心区人口密度为1.2万人/km2,就业岗位密度为0.8万人/km2,该区域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规划指标宜为()km/km2。
基于仿生学的区域交通自适应网络生长模型
其 供需 平衡 ” 向 的 四步 骤 模 导 可模拟 区域交通 网络随 区域 交通 活动规模 增大 而复 杂 的发 理论 和方 法 , 核 心 是 “
Ya u n,L ,LUDa n I ni
( oi eo r n p rain E gn e ig C l g fT a so tt n ie rn ,To g i nv ri , h n h i e o n j U ie st S a g a y
2 8 4.Ch n ) 0l 0 ia
i a g z R v r De t s smu a e b t e mo e . Th n Y n te i e l wa i lt d y h d 1 a e
r s l s o e ut s h w t a t e h t h mo e c n i lt t e r go a d l a smu a e h e i n l t a s o t n t r r wt ;t e p o o e l o i m a e n r n p r e wo k g o h h r p s d a g rt h b sd o
第4 O卷第 3期 21 年 3 02 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然 科 学 版) 自
J 1 A FT N J U I E ST ( A IA C E C ) O mN IO O G I N V R I Y N R IS I N E
Vo . 0 No 3 14 .
时 期 , 理 学家 根 据 交 通 网络 的结 构演 化 与 拓 扑 变 个体 路 段 作 为 自治体 , 络 中最 弱 的路 段 可 在 迭代 地 网
铁路提速对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以兰新铁路沿线区域为例
目前西北地区以公路和铁路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
铁路在其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随着铁路 通 达 性 空 间格 局 的影 响 , 金凤 君 等 对 2 0世 纪我 国铁路 初步形成 , 提 速及 客 运 分线 的不 断 深 入 , 路 运 输 的优 势 将 会 进 一 铁
张 晓 州 ,白永 平 ,张胜 武
( 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 与环境科 学学院 , 兰州 7 07 ) 3 0 0 摘要 :选取 兰新 沿线 为研 究区域 , 利用加权平均旅行 时间为指数模 型, 量分析 了铁路提 速对 沿线节点城 市可 定 达性的影响。结果表 明: 铁路提 速极大地压缩 了时空距 离 , 可达性 大幅提 高, 小了沿线地 区的交通 区位 差异 , 不 缩 但
标 。简 言 之 , 达 性是 指 利用 特 定 的 交 通 系统 从 某 一 区 可
n n
位到达指定 活动区位的便捷程度 , 这一概念 已广 泛应用
A ( × )∑ 。 = /
=1 =1
() 1
A 为 节点在交通网络 中的可达性值 ; 为节点 i 于交 通 地 理 学 相 关 研 究 中。 随 着 可 达 性 研 究 的不 断 深 式 中: i 的 采 入, 其计算方法亦 日益丰富 , 目前 , 常用 的可达性 度量方 到节 点 最短 距 离 , 用 时 间衡 量 ; 为节 点 的质 量 , / 的人 口或地区生产总值 。 城市的经济规模影 法 主要 包 括 : 离 法 、 距 累积 机 会法 、 值线 法 、 力模 型 可以是节点. 等 重 响着人们 的移动意愿进而影 响到城市的可达性 , 因此 , 本 法、 概率法、 频率法 、 平衡系数法 、 时空法 、 效用法 、 基于矩 以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 阵的拓扑法 、 基于空问结构的拓扑法等等 。其中, 国外学 研究采用地 区生产总值为权重 , 从铁路提速演化 人手 , 探讨 19 94年 以来 兰新 铁路 者 H ne 次提 出 了通达 性 的含 义 , as n首 将其 定 义 为 交 通 网 指标 , 并初 步分 析可 络中各节点相互作 用的机会大小 , ris a Bunm 对通 达性 沿线主要城市可达性 空间格局及其演化 , 的衡 量 方法 进 行 了归 纳 和 总 结 , uaa a 讨 了铁 路 达 性 对城 市 发 展 的影 响 。 Mr m 探 y 对 日本城市体 系通达性 的影响 ,ai 等对欧洲铁 路 Jv r e第3 1卷 5期 21 0 2年 1 0月
基于GIS的交通综合优势度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公路网络密度空间分布格局 3.2 交通干线影响度空间分布格局 3.3 区位优势度空间分布格局 3.4 交通综合优势度空间分布格局 4、 结论与对策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长 江三角洲地 区为 我 国经济发达 地 区,区域面积 21.07× 104 km2,占国土 面积的2.19%。其中陆地面积 186802.84km2 、水面面 积 23937.21km2。
本 研 究 选择长 江三角洲地 区 核心 区 16市(上海 、南 京 、苏州 、无锡 、常 州 、镇江 、 扬州 、泰州 、南通 、杭 州 、宁波 、湖州 、嘉兴 、绍兴 、舟山 、 台州 )市区及其代管的县级行政区共 72 个单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 。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区域,将其划分为72个基本研究单元,运用GIS分析技术, 构建多维指标体系, 从公路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及区位优势度三个方面分别对 研究区域进行分析,并综合分析其交通优势度,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综合优势度 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获取公路总里程数 据(高速公路、国 道、省道、县道) 获取交通干线等级 数据(公路、铁路、 机场、港口) 计算各基本研究单 元行政中心与最近 中心城市的距离
主要参考文献
[13]金凤君. 我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 地理研究, 2001, 20(1): 31-39. [14]张新,刘海炜,董文,等. 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交通优势度的分析与应用——以河 北省为例[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13(2):170-175. [15]赵雪雁,江进德,张丽,等. 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 [J]. 经济地理,2011,31(2):218-222. [16]王心源,范湘涛,郭华东. 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1):67-71. [17]钟少颖,郭叶波.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通达性影响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32(2):46-51. [18]罗鹏飞,徐逸伦,张楠楠. 高速铁路对区域可达性的影响研究——以沪宁地区为例 [J]. 经济地理,2004,24(3):407-411. [19]赵丹,张京祥. 高速铁路影响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J]. 长江流 域资源与环境,2012,21(4):391-398. [20]刘辉,申玉铭,孟丹,等.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京津冀城市网络集中性及空间结构研 究[J]. 经济地理,2013,33(8):37-45. [21]贺剑锋. 关于中国高速铁路可达性的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 2011,26(6):55-62. [22]张文新,丁楠,吕国玮,等. 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消费空间的影响[J]. 经济地 理,2012,32(6):1-6. [23]周振鹤.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4]2013长三角年鉴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14. [25]梁留科,牛智慧. 中原城市群公路网络建设与城市化水平相关性研究[J].地域 研究与开发,2007,26(2):48-51.
继续教育-轨道交通专题讲座
继续教育-轨道交通专题讲座单选题(共10题,每题3分)1、()是国家公共交通和大宗运输的主要载体,属于高端的装备制造业。
A、轨道交通B、智慧交通C、轨道交通装备D、智慧交通装备2、根据本讲,到1871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主导型社会。
A、英国B、美国C、德国D、日本3、根据本讲,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中的()。
A、极B、组群C、组团D、链接4、根据本讲,区域经济新格局的竞争力关键是()生产率,其关键体现于产业和空间的组织效率。
A、高素质B、优智能C、快经济D、全要素5、根据本讲,中西部地区以及路网空白区域新建铁路,一般采用()标准。
A、客货分离B、客货共线C、客货一体D、客货脱节6、根据本讲,“码头城市”出现于()时期。
A、步行、马车、人力车时代B、河内运输时期C、海运、港口运输时代D、铁路运输时代7、根据本讲,同济大学杨东援教授最近在上海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存在其他可替代的交通方式时,()的公交出行者会放弃选择公交出行。
A、70%B、75%C、80%D、85%8、()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和战略突破口。
A、智慧城市建设B、智慧城轨建设C、智慧平台建设D、智慧工程建设9、按照国家工信部的统计,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缺口达到()人,并且以每年()的速度在增长。
A、20万,10%B、10万,20%C、20万,20%D、10万,5%10、根据本讲,《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指出,通过明确举债主体、规范举债方式、严格举债程序等措施,解决好“()”的问题。
A、怎么买B、怎么借C、怎么用D、怎么还多选题(共10题,每题4分)1、根据本讲,京沪高速与被遗忘的老区—临沂互动之路10年高度发育的市场带动了两个开发区的()等产业发展。
A、大数据B、电子C、机械D、纺织E、生物2、根据本讲,铁路运输时代,全国城镇群的发展呈现出以()三座人口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为中心的三大片区,改变原有的以长江、京杭大运河为主线的城镇群分布格局。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3 文献综述 (5)2.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概述 (6)2.1 长三角区域概况 (7)2.2 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定义 (8)2.3 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 (9)3.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分析 (10)3.1 时空特征概念与研究框架 (11)3.2 空间联系网络构成要素 (12)3.3 历史数据与趋势分析 (13)3.4 空间联系网络演变特征 (14)4.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15)5.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7)5.1 研究方法选择 (18)5.1.1 数据分析方法 (19)5.1.2 网络分析与模拟 (20)5.2 数据处理技术 (21)5.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23)5.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6.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实证分析 (25)6.1 数据与案例选择 (26)6.2 研究范例分析 (27)6.3 分析结果与讨论 (28)7.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案例研究 (30)7.1 研究区域案例选择 (31)7.2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32)7.3 分析过程与结果讨论 (33)8. 结论与建议 (35)8.1 研究总结 (36)8.2 对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发展的建议 (38)1. 内容概览通过对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经济数据及人口移动数据等多维度的分析,该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动态特性,如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某些城市在特定时期内作为交通、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显现出来。
交通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影响网络演变的核心因素,而政策导向、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则是影响城市间联系的关键宏观因素。
本研究的成果不仅为理解长三角城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区域规划、城市网络优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公考必看:关于“长三角一体化”考点
公考必看:关于“长三角一体化”考点导读:本文公考必看:关于“长三角一体化”考点,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为您整理了《公考必看:关于“长三角一体化”考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这里祝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公考必看:关于“长三角一体化”考点1. 2018年1月12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苏州举行,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市(省)委书记、市(省)长出席会议,就建设长三角城市群、深化区域合作机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2. 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对于推进一体化早有共识,也有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进一步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提升南京、杭州、合肥副中心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城市首位度。
3. 长三角合作起源于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经济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1997年升格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2004年沪苏浙三省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制度启动。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年9月印发,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9年,两省一市吸纳安徽作为正式成员出席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
4.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上海提出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5. 突出矛盾:城市包容性不足,外来人口市民化滞后;城市群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城市建设无序蔓延,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
6. 长三角一体化,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
在这里祝福大家考试取得好成绩!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你是个聪明和头脑灵活的人,我相信你一定成功!!!。
2021年公需课《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及城市发展评析》考试题目及答案
2021年公需课《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及城市发展评析》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明确示范区(理事会)是示范区建设重要事项的决策平台,负责研究确定示范区建设的发展规划、改革事项和支持政策,协调推进重大项目2、如今,(昆山)又提出了“下一站上海”,面向未来15年,建设城区东面的娄江新城,其重要依托便是西北工业大学和西交利物浦校区,为航空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与上海在产业链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
3、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20年11月,试点碳市场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4.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100亿元。
4、在合肥,“科大系”企业多达几十家,涉及(人工智能)、高温超导、纳米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5、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徽州民宿等多种业态蓬勃发展,七成以上村庄、十多万农民参与旅游服务,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泉水鱼)”成为我国首个纯渔业农业重要文化遗产。
6、2019年7月,(嘉兴)市委正式通过《关于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打造以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决定》。
《决定》明确了实施首位战略的总体思路:12410。
7、统筹推进省际之间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积极参与国家标识解析与(标准体系)构建。
8、目前,(宁波)成功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杭州湾新区获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9、2020年中国GDP万亿城市(23)个?10、2004年,(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2010年进入国家科技部的创新型试点市和国家发改委的创新型城市试点。
11、针对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长江保护法规定,长江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快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边境地区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以云南省边境市州为例
边境地区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以云南省边境市州为例陆保一;明庆忠;刘安乐;李婷【摘要】基于地理集中指数、重心模型及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2000-2016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的时空动态进行综合探究,并结合相关性系数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边境各市州旅游场强层级区际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以红河州为中心的单核分布模式;(2)旅游流重心总体呈现在波动中向东南方向偏移的态势,偏移速度总体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各市州对旅游流吸引力的波动程度渐趋降低,但旅游吸引力空间差异在持续扩大;(3)西双版纳、普洱、红河及文山等市州形成了旅游经济联系高强度集聚区,怒江州与其他市州的旅游经济联系均较弱;各市州旅游经济联系总量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式空间发展格局;(4)旅游资源禀赋、信息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性及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对旅游流空间场效应演化的影响程度依次涕减,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程度最低.【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39)002【总页数】8页(P66-73)【关键词】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影响因素;边境地区;云南省【作者】陆保一;明庆忠;刘安乐;李婷【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21;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2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旅游流是现代大众旅游群体性特征的直接体现,也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1].国外对旅游流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成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旅游流的空间模式[2]、流量的分析与预测[3]、地域分布[4]、影响因素[5]等方面.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围绕旅游流开展了大量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聚焦于旅游流的概念界定[6]、时空分布特征[7]、集聚与扩散模式[8]、空间网络结构[9]、旅游流与其他要素的耦合关系[10]等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被逐步引入到旅游流研究中,主要以数理统计分析、问卷调查访谈、GIS空间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的应用较为普遍[11-13].从研究尺度来看,全国、省域、地市及城市群等区域主体均有涉及,基于微观尺度对旅游流时空动态演进的研究不断增多,研究尺度也渐趋精细[14-16].然而,目前学术界基于空间场效应分析边境地区旅游流时空动态的研究仍较为少见,理应引起重视.空间场效应不仅能从时间维度揭示旅游流在旅游地内部及旅游地间的演化过程,也能从空间维度反映区域旅游流的集聚与扩散水平[17-18],为旅游流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通过探究旅游流场强、场核、场的相互作用以及旅游流在区域内流动的变化过程,可更加全面地审视区域旅游流的时空动态及空间结构关系,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发展战略制定以及提升旅游资源社会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边境旅游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双边和多边国家进行区域合作的重要领域以及国家旅游外交的重要议题.边境地区受自身独特的地缘环境、经济基础及社会结构的制约,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扰动更为敏感,其旅游流流量、流向及流速的矢量变化相比内陆地区也更加明显.鉴于此,以位于我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边境地区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场效应及相关性分析方法,试图揭示边境地区旅游流发展演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以期为拓展边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的理论研究及促进边境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广义的旅游流是指旅游客流、物质流、信息流、文化流、资金流和能量流在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或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单双向流动;狭义的旅游流单指旅游客流,也是目前旅游流研究的主体[19-20].本文所研究的旅游流是指狭义概念的旅游客流,选取云南省边境各市州历年的旅游总人次进行表征(包含国内旅游者、入境旅游者及边境口岸一日游游客).文中所用研究数据主要来自2001-2017年《云南统计年鉴》、各市州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 研究方法1.2.1 场强分析旅游流流量的大小是判别旅游目的地级别高低的重要指标,地理集中指数可以衡量旅游流空间场场强变化特征.其公式为[18]:(1)式中:αi为地理集中指数;n为研究区数量;xi为第i个市州的旅游者总人次. 1.2.2 场核移动轨迹重心在地理学研究中通常用来描述要素的地理中心分布和空间集聚情况,通过旅游流重心演变可以刻画出旅游流的变迁轨迹和移动距离.其公式为[21]:(1)重心的计算:(2)式中:X、Y为研究区域的重心坐标;xi、yi为次一级区域i的重心坐标;n为次一级区域数量;Qi为次一级区域i某种要素的量值.(2)重心移动距离:(3)式中:D为重心年际移动距离;R为地理坐标(经纬度)转换为平面距离(km)的常数,取111.111 km;(xi,yi)、(xj,yj)分别表示区域在第i年和第j年的地理坐标.1.2.3 场的相互作用各旅游地间旅游流联系的强弱和紧密程度可通过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衡量,以表征旅游流空间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其公式为[22]:(4)式中:Rij为城市i到城市j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pi和pj分别为城市i和j的旅游总人次;vi和vj分别为城市i和j的旅游总收入;Tij为城市i到城市j的最短公路交通距离.2 结果与分析2.1 场强分析根据测算出的2000-2016年云南省边境各市州旅游流的地理集中指数,综合分析其旅游流空间场场强变化特征(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0-2016年云南省边境各市州旅游流空间场场强经历了复杂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较为显著,总体呈现以红河州为中心的单核分布模式.相比云南省边境其他市州,红河州经济实力雄厚且旅游资源禀赋丰裕,加之近年来并入全国高铁网所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为旅游流在区域内的集聚与扩散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其场强在大多数年份均在20%以上,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西双版纳与保山的旅游流场强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总体均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其旅游吸引物特色鲜明且组合度高,如西双版纳神奇的热带雨林景观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以及保山腾冲的火山热海,均对区域内旅游流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但随着近年来红河、德宏及普洱等旅游地崛起对其造成“挤压效应”,致使其场强在波动中缓慢下降.德宏、文山及怒江的旅游流场强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德宏的旅游流场强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由于其交通通达性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等因素导致;而文山虽然拥有普者黑、坝美和老山等多个旅游景区,但其旅游资源丰裕与投资开发严重滞后的矛盾较为突出;怒江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一直处于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末端,其旅游流场强也为全区最低.临沧和普洱的旅游流场强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受益于政策红利支持和旅游通道的区位优势,使得旅游业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薄弱的临沧和普洱增长势头较快,对区域内旅游流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图1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空间场场强变化Fig.1 Field intensity variation of tourism flow in the border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2.2 场核变化运用重心模型测算云南省边境市州旅游流的重心坐标、偏移距离及移动方向(表1),并借助ArcGIS10.2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表达(图2).从图2的旅游流重心轨迹来看:(1)2000—2016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重心大致分布在100.83°E~101.19°E,23.60°N~23.83°N之间,均位于普洱市境内,重心轨迹经历了东北(2000—2005年)—东南(2005—2009年)—西南(2009—2012年)—东南(2012—2016年)的变化过程,总体呈现出在波动中向东南方向偏移的态势.表明2000年以来,处于滇西南的西双版纳和普洱、滇东南的红河及文山等市州,由于其丰裕的旅游资源禀赋、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旅游产业发展较好,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促使旅游流重心渐趋向东南方向转移;而边境旅游政策变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是导致旅游流重心轨迹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2)研究期内,旅游流重心累计偏移120.23 km,年均偏移7.51 km,偏移速度总体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表明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格局趋于稳定,各市州对旅游流吸引力的波动程度渐趋降低;相比云南省边境地区陆地几何重心(100.63°E,24.09°N),旅游流重心始终在其东南方向移动,旅游流重心与陆地几何重心在2002年时距离最近,为41.90 km,在2015年时距离最远,为79.55 km,两者重心的空间距离渐趋增大,表明云南省边境各市州旅游业发展不均衡,旅游吸引力空间差异显著,并且其差异仍在持续扩大.表1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的重心坐标、偏移距离及移动方向Table 1 Center of gravity coordinates,offset distance and moving direction of tourist flow in Yunnan border area年份重心坐标(经度、纬度)偏移/km方向年份/年重心坐标(经度、纬度)偏移/km 方向2000100.84°E23.73°N——2009101.19°E23.68°N2.00东南2001100.83°E23.75°N1.77西北2010101.17°E23.67°N1.92西南2002100.84°E23.78°N2.91东北2011101.15°E23.65°N4.09西南2003100.96°E23.76°N13.63东南2012101.09°E23.61°N7.01西南2004100.91°E23.79°N6.52西北2013101.10°E23.61°N1.75东南2005100.93°E23.83°N4.89东北2014101.14°E23.60°N3.40东南2006101.03°E23.81°N11.14东南2015101.15°E23.60°N1.63东南2007101.13°E23.72°N15.67东南2016101.16°E23.60°N1.28东北2008101.18°E23.70°N5.84东南图2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空间场场核移动轨迹Fig.2 Nuclear movement trajectory of tourism flow space field in border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2.3 场的相互作用关系旅游流空间场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体现,根据公式(4)测算出2016年云南省边境各市州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及联系总量(表2).由表2可知,2016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最大的是西双版纳—普洱,其次为红河—文山,这些市州位于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形成了旅游经济联系高强度集聚区.这主要是由于区域内西双版纳等市州旅游资源禀赋较为丰裕,具有突出的旅游资源优势,是区域内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加之这一区域拥有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以及分布有昆曼、昆河国际大通道和滇越铁路等国家战略性的旅游通道,旅游地可进入性较强,各要素流易形成集聚与扩散效应,互联互通的旅游环线体系基本形成,因此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高.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弱的市州是怒江—普洱、怒江—临沧、怒江—红河、怒江—文山、怒江—西双版纳,这主要是由于怒江州旅游资源丰度较低,且远离区域旅游发展极核,受到的“涓滴效应”较弱,间接影响其旅游市场开拓;加之其复杂的环境条件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使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交通不畅及社会经济对旅游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削弱了与周边旅游旅游地的相互作用强度.就旅游经济联系总量而言,云南省边境地区总体呈现出以“普洱、西双版纳、红河”为核心的高值集聚区,其余市州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围绕高值集聚区逐渐递减,表现出“核心—边缘”式的空间发展格局.表2 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Table 2 The intensity of tourism economic links in the border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Fij2016保山普洱临沧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德宏怒江∑Fij保山108.417 4301.713 6105.874 342.129 1123.726 21 466.102 9305.812 62 453.78普洱108.417 3266.083 2361.997 5105.420 63 676.834 868.609 713.017 04 600.38临沧301.713 4266.083 284.575 828.783 3233.667 1178.419 125.292 11 118.54红河105.874 3361.997 584.575 82 996.085 6272.017 170.911 217.253 53 908.71文山42.129 1105.420 628.783 32 996.085 6194.091 848.014 111.445 13 425.97西双版纳123.726 23 676.834 8233.667 1272.017 1194.091 883.487 215.661 04 599.49德宏1 466.102 968.609 7178.419 270.911 348.014 283.487 1139.594 92 055.13怒江305.812 613.017 125.292 117.253 611.445 115.661 0139.594 9528.083 影响因素分析3.1 影响因素选取旅游流空间场的场强、场核及场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发展演化会受经济基础、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以及信息化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变化过程.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9,17],选取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信息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等6项影响因素,综合探究影响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发展演化的主要因素(表3).表3 影响因素选取及具体指标Table 3 Selec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pecific indicators 影响因素代码具体指标经济发展水平PGDP 人均GDP/亿元旅游资源禀赋TORE 3A级以上旅游景区加权求和[23]交通可达性ACTT 公路通车里程与国土面积的比值/(km/km2)旅游接待服务能力TRSC 星级酒店与旅行社数量之和/个信息化水平INFO 邮电业务总量/亿元对外开放水平OPEN 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比值/%3.2 影响因素判别以云南省边境各市州旅游流量(TOTV)和各影响因素指标的原始数据为基础,将时间距离最近的2016年作为研究的重点年份,运用SPSS 17.0软件中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究各影响因素对旅游流变化的影响程度(表4).总体来看,所有指标相关性数值均为正值,除OPEN外,其余指标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PGDP、TORE、ACTT、TRSC和INFO是影响云南省边境各市州旅游流发展演化的主要因素.根据相关性数值,各指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名依次为TORE、INFO、PGDP、ACTT、TRSC,鉴于各指标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需要进一步阐明各指标对旅游流发展演化的影响.(1)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旅游者旅游动机和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吸引物.由表4可知,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流的相关性达0.891,是导致旅游流变化的首要影响因素.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一般会倾向于知名度和品味度较高的旅游景区,具有“择高原则”的特点.云南省各市州旅游资源丰裕但差异显著,红河、普洱、西双版纳及保山3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占边境各市州3A级以上旅游景区总数量的88%,在质量和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其旅游场强也占据边境各市州旅游总场强的69.4%,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场强表现出较高的地域耦合性,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是导致旅游流地域差异的重要因素.(2)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加速区域内旅游要素流的自由流动,同时也能够推动旅游地管理水平现代化及运营效率提升.由表4可知,信息化水平与旅游流的相关性达0.885,是导致旅游流变化的次要影响因素.近年来,云南省边境各市州加快推进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门户网站、智慧旅游平台不断上线,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新成果来引导旅游消费、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实现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旅游地拓展旅游市场、推动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3)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能够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资金保障,增强旅游地的集聚与扩散效应.由表4可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流的相关性达0.815,是导致旅游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坚实的经济基础能够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与居民消费能力升级,最终实现旅游客流在区域内的集聚.西双版纳与红河州较强的经济实力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人均GDP与旅游流规模均位居云南省边境市州前列;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怒江州,由于其旅游要素投入不足,旅游流规模也位居边境各市州的末端,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够有效影响旅游流的空间分布格局.(4)交通要素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控制着旅游流的流量、流向和流速.由表4可知,交通通达性与旅游流的相关性达0.731,相关系数也较大.伴随着云南省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可达性持续提升,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及水路运输等综合性、立体化的交通网络逐步形成,满足了旅游者高效便捷到达旅游目的地的多元化交通需求,有效地降低了游客的“行游比”.如沿边市州区域性中心机场建设以及红河、文山等市州并入全国高铁网,这些快速交通方式所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对旅游流的空间分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5)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提升有利于扩大旅游流规模和更好地挖掘本地旅游市场效应,是衡量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由表4可知,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与旅游流的相关性达0.729,其相关系数表现出较好的显著性,但影响程度较低.截止到2016年,云南省边境各市州共有星级酒店和旅行社约432家,其中德宏、红河、普洱及保山分别有93家、79家、77家、65家,分别占总量的21.52%、18.28%、17.82%、15.04%,怒江州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总量最少,仅为17家,占总量的3.93%.云南省边境各市州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分布格局与其旅游资源类似,也表现出空间不均衡的特征,但其分布格局与旅游流的地域耦合性较低,说明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对旅游流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6)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推动旅游业资本积累和技术升级,对于扩大旅游流流量及拓展旅游消费市场也具有重要作用.由表4可知,对外开放程度与旅游流的相关性仅为0.538,影响程度最低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主要是由于边境地区是国家间利益角逐的前沿地区,其环境条件复杂多变,涉及两国或多国之间的政治碰撞、文化交融、经贸合作等多个方面,因而成为各种安全问题汇聚交织的复杂区域和敏感地带.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云南省边境各市州对外开放程度仍然偏低,低水平的对外开放程度不利于旅游业资本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对旅游流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表4 相关性统计值Table 4 Correlation statistics指标显著性水平TOTVPGDPTOREACTTTRSCINFOOPENTOTVPearson相关性10.815∗0.891∗∗0.731∗0.729∗0.885∗∗0.538显著性(双侧)0.0140.0030.0390.040.0030.169RGDPPearson相关性0.815∗10.5410.886∗∗0.957∗∗0.903∗∗0.459显著性(双侧)0.0140.1660.00300.0020.253TOREPearson相关性0.891∗∗0.54110.3970.3910.6480.471显著性(双侧)0.0030.1660.330.3380.0820.239ACTTPearson相关性0.731∗0.886∗∗0.39710.917∗∗0.916∗∗0.515显著性(双侧)0.0390.0030.330.0010.0010.191TRSCPearson相关性0.729∗0.957∗∗0.3910.917∗∗10.881∗∗0.453显著性(双侧)0.0400.3380.0010.0040.259INFOPearson相关性0.885∗∗0.903∗∗0.6480.916∗∗0.881∗∗10.486显著性(双侧)0.0030.0020.0820.0010.0040.222OPENPearson相关性0.5380.4590.4710.5150.4530.4861显著性(双侧)0.1690.2530.2390.1910.2590.222*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4 结论综合运用地理集中指数、重心模型及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等定量研究方法对云南省边境各市州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的时空动态进行细致分析,并结合Pearson相关性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1)云南省边境各市州旅游场强经历了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且层级区域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以红河州为中心的单核分布模式.其中,红河、临沧及普洱等市州旅游场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西双版纳、保山、德宏、文山及怒江等市州受周边市州的“挤压效应”等因素影响,旅游场强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旅游流重心一直位于普洱市境内,其重心轨迹总体呈现出在波动中向东南方向偏移的态势;旅游流重心始终在边境各市州陆地几何中心东南方向移动,偏移速度总体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两者的空间距离渐趋增大,表明各市州对旅游流吸引力的波动程度渐趋降低,但旅游吸引力空间差异在持续扩大.(3)位于滇西南、滇东南的西双版纳、普洱、红河及文山等市州形成了旅游经济联系高强度集聚区,怒江州与其他市州的旅游经济联系均较弱;就旅游经济联系总量而言,各市州总体呈现出以“普洱、西双版纳、红河”为核心逐渐向周边市州递减的“核心—边缘”式的空间发展格局.(4)旅游资源禀赋、信息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性及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对边境地区旅游流空间场效应演化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程度最低,表明云南省边境地区仍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来推动旅游业资本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旅游流空间场效应作为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近年来也得到了旅游学界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旅游流的构成较为复杂,涉及旅游者、旅游交通、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等诸多要素,文章仅从旅游者的单一角度对旅游流空间场效应进行分析,随着旅游流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应积极探索多要素复合旅游流的空间场演化规律,并注重边境地区旅游流与内陆地区旅游流空间场的对比性分析.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董培海,李庆雷,李伟.中国旅游流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15,24(4):152-162.[2] PRIDEAUX B,KIM S.Bilateral tourism imbalance:is there a cause for concern:the case of Australia and Korea[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4):523-531.[3] BALAZ V,MITSUTAKE M.Japanese tourists in transition countries of centralEurope:present behavior and future trends[J].Tourism Management,1998,19(5):433-443. [4] WITT S F,MARTIN C A.Econometric models for forecasting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7,25(3):3-30.[5] PRIDEAUX B.Factors affecting bilateral tourism flow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3):780-801.[6] 陈海波.旅游流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新论[J].旅游研究,2017,9(1):22-31.[7] 王公为,乌铁红.内蒙古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分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2):199-203.[8] 杨曦,王兆峰.基于交通网络的湖南旅游流空间集聚与扩散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4):96-100.[9] 徐敏,黄震方,曹芳东,等.基于在线预订数据分析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6):193-202.[10]刘军胜,马耀峰.基于发生学与系统论的旅游流与目的地供需耦合成长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7,36(8):1 583-1 600.[11]刘大均.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流空间格局及发展模式[J].经济地理,2018,38(5):217-223.[12]秦静,李郎平,唐鸣镝,等.基于地理标记照片的北京市入境旅游流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18,73(8):1556-1570.[13]马莉,刘培学,张建新,等.景区旅游流与网络关注度的区域时空分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34(2):87-93.[14]吴良平,张健.中国入境客流区域集散的结构差异与转移规律研究[J].旅游科学,2017,31(6):14-29.[15]戢晓峰,李康康,陈方.节假日旅游流时空分异及其形成机制——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8,38(3):200-207.[16]戴文,丁蕾,刘培学,等.城市旅游流客源地分布及预测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5):676-681.[17]章锦河,张捷,刘泽华.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2):248-256.[18]董培海,岳洁,李庆雷,等.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的演变及其响应机制研究——以云南省保山市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2(3):108-116.[19]张佑印,顾静,马耀峰.旅游流研究的进展、评价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3,28(6):38-46.[20]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1]黄睿,王坤,黄震方,等.绩效视角下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时空动态及耦合关系——以泛长江三角洲为例[J].地理研究,2018,37(5):995-1008.[22]倪维秋,廖茂林.高速铁路对中国省会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3):160-168.[23]李淑娟,陈静.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山东省区域旅游竞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9):179-185.。
青海旅游景点(区)的时间可达性分析
青海旅游景点(区)的时间可达性分析陈敏;张海峰【摘要】基于GIS技术,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分析了青海省A级以上景点(区)的时间可达性.通过分析发现:青海省旅游景点(区)等级表现出“少-多-少”交错排列的的格局,并在数量上以4A和3A级景区最占优势;旅游景点(区)整体分布合理;青海省旅游景点(区)时间可达性呈现出以河湟谷地和青海湖区域为中心逐渐向周边衰减的圈层式空间格局,空间差异明显.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影响青海省旅游景点(区)的可达性的因素主要有旅游景点的分布、路网结构、自然环境、景点的知名度.【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3(025)002【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时间可达性;旅游景点;青海省【作者】陈敏;张海峰【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 引言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旅游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
而旅游景点在旅游活动中具体有特殊的地位,是旅游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
在国外,自1959年Hansen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1]以来,对可达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达性对区域选址和区域优势[2-5]的影响以及新增交通对区域经济[6,7]的显著影响等方面。
对可达性的研究,国内学者分别从宏观的整体层面[8-10]、区域层面[11-13]以及区域内部层面[14-16]对其可达性进行了探讨。
在旅游方面,靳诚等基于公路网络对南京市以及长江三角洲旅游景点的可达性进行了分析[17,18]。
杜雪梅等利用区域可达性对四川省的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进行了研究[19]。
潘竟虎等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对中国4A级以上旅游景点(区)的空间可达性进行了测算[20]。
陈刚等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对湖北省的旅游可达性和经济强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时空演化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科研热词 时空演化 系统科学 空间自相关 空间的时间化 生态承载力 洞庭湖区 柏格森时间 县域尺度 历史 内部时间 需求 长江支流 长江干流 长三角16地市 谷歌 规模结构 英语 聚集程度 群体事件 网络舆情 网络群体行为 绿洲城市 空间结构 空间演化 空间性特质 空间分布特征 市圈 景观多样性 时间性特质 时空距离通达性 新石器文化 新疆 搜索引擎 探索性空间数据 形成路径 异质性 差异程度 差异 增长 城市-河流关系 城乡道路网 土地利用 发展演化 区域差异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科研热词 长三角 西北民族地区 节约型社会 耦合协调发展度 竞争态 空间自相关 空间演化 目的地市场 演化经济学 演化发展经济学 江苏省 异质性 城市群 另类教规理论 县域经济 区域空间格局 区域差异 入境旅游 人口发展 kruskal-wauis检验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产业集群 中国 ssm gis ere复合系统 dea "去全球化"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第31卷第3期2024年6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1,N o .3J u n .,2024收稿日期:2023-07-04 修回日期:2023-07-25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01232);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 J J 2200361) 第一作者:许鑫(1998 ),男,江西吉安人,硕士,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㊂E -m a i l :x u x i n 9851@163.c o m通信作者:徐丽婷(1992 ),女,江西抚州人,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㊂E -m a i l :l i t i n g .x u @jx n u .e d u .c n h t t p :ʊs t b c y j .p a p e r o n c e .o r gD O I :10.13869/j.c n k i .r s w c .2024.03.018.许鑫,徐丽婷,周达宝,等.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 ].水土保持研究,2024,31(3):320-330.X uX i n ,X uL i t i n g ,Z h o uD a b a o ,e t a l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E v o l u t i o n a n d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 J i a n gx i P r o v i n c e [J ].R e s e a r c h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4,31(3):320-330.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许鑫1,2,徐丽婷1,2,周达宝1,2,徐羽3(1.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南昌330022;2.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22;3.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南昌330013)摘 要:[目的]探究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与促进乡村治理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㊂[方法]利用景观格局指数㊁核密度估计㊁重心迁移模型研究2000 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借助缓冲区分析㊁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因素㊂[结果](1)江西省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减少而规模扩大㊂不同聚落规模差异先增后减,聚落不规则程度保持较低水平㊂(2)江西省乡村聚落分布总体变化较小,但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表现出 中密周疏,北密南疏 的空间分布格局㊂(3)江西省乡村聚落的重心在20年间较为稳定,均位于丰城市西南部㊂(4)江西省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m ,坡度在5ʎ~15ʎ的地区,并且受河流㊁县乡道影响显著,而铁路㊁高速㊁国道㊁省道对其影响较小㊂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有所增大,其中粮食作物产值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㊁耕地面积影响较大㊂[结论]2000 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总体较为稳定,自然㊁区位㊁社会经济因素均对聚落分布有显著影响㊂关键词:乡村聚落;江西省;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K 9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4)03-0320-11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E v o l u t i o na n d I n f l u e n c i n g Fa c t o r s 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J i a n gx i P r o v i n c e X uX i n 1,2,X uL i t i n g 1,2,Z h o uD a b a o 1,2,X uY u 3(1.S c h o o l o f G e o g r a p h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J i a n g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c h a n g 330022,C h i n a ;2.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P o y a n g La k eW e t l a n da n d W a t e r s h e dR e s e a r c h ,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J i a n g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c h a n g 330022,C h i n a ;3.S c h o o l o f A p pl i e d E c o n o m i c s /S c h o o l o f D i g i t a lE c o n o m i c s ,J i a n g x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E c o n o m i c s ,N a n c h a n g 33001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i ss t u d y a i m s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s p a t i o t e m po r a l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a n dt oa n a l y z e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T h e f i n d i n gsc a ns e r v ea s r e f e r e n c e a n d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 b a s i sf o r p r o m o t i n g t h en a t i o n a l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 ,o p t i m i z i n g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p a t i a l p l a n n i n g ,a n d e n h a n c i n g r u r a l g o v e r n a n c e .[M e t h o d s ]T h e s p a t i o t e m po r a le v o l u t i o n o f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00t o2020w a s e x a m i n e db y u s i n g l a n d s c a p e p a t t e r n i n d i c e s ,k e r n e l d e n s i t y a n a l y s i s ,a n d g r a v i t y s h i f t m o d e l .T h eb u f f e ra n a l y s i sa n d g e o g r a p h i cd e t e c t i o n w e r ee m p l o y e dt o e x p l o r e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R e s u l t s ](1)T h e n u m b e r 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d e c r e a s e d ,b u t t h e i r s c a l e e x p a n d e do v e r r i m e .T h ev a r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 s e t t l e m e n t s c a l e s i n i t i a l l y in c r e a s e da n d t h e nd e c r e a s e d ,w h i l e t h e i r r e g u l a r i t y o f s e t t l e m e n t p a t t e r n s r e m a i n e d g e n e r a l l y l o w.(2)W h i l e t h eo v e r a l l c h a n g e i n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n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w a sm o d e s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s pa t i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w e r eo b s e r v e d.T h e p a t t e r ne x h i b i t e d a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d e n s e p a t t e r n i n t h em i d d l e a n ds p a r s eo na l l s i d e s, d e n s e p a t t e r n i n t h en o r t ha n d s p a r s e i n t h e s o u t h.(3)T h e c e n t e r o f g r a v i t y 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r e m a i n e dr e l a t i v e l y s t a b l eo v e rt h e p a s tt w od e c a d e s,c o n s i s t e n t l y l o c a t e di nt h es o u t h w e s to f F e n g c h e n g C i t y.(4)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w e r em a i n l y f o u n d i n a r e a sw i t he l e v a t i o n s b e l o w 200ma n d s l o p e s b e t w e e n5ʎa n d15ʎ.T h e y w e r en o t a b l y i n f l u e n c e db y r i v e r s,c o u n t y a n d t o w n s h i p r o a d s, w h i l e r a i l w a y s,h i g h w a y s,n a t i o n a l r o a d sa n d p r o v i n c i a l r o a d sh a d m i n i m a l i m p a c t.A m o n g s o c i o-e c o n o m i c f a c t o r s,t h e o u t p u t v a l u eo f g r a i nc r o p s,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s't h ec o n s u m p t i o ne x p e n d i t u r e,a n d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a r e ah a dt h e m o s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i n f l u e n c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e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e v o l u t i o n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r e m a i n e d s t a b l e d u r i n g2000 2020.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w a s i n f l u e n c e db y l o c a t i o n,n a t u r a l a n d s o c i o-e c o n o m i c f a c t o r s.K e y w o r d s: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e v o l u t i o n;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乡村聚落是指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即村落[1]㊂乡村地区是我国发展较薄弱的地区,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㊂早在1982年,中央就发布了以 三农 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并且1982 1986年连续5a的一号文件均围绕着 三农 问题展开㊂2004年以来,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始终聚焦 三农 问题,足以体现国家对乡村地区的重视㊂乡村聚落是乡村居民的生活空间,而土地是乡村聚落形成的基础㊂土地利用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经济杠杆㊁工程技术㊁政策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明确乡村聚落用地变化特征,并厘清其中的驱动机制,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实践乡村振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的国土空间优化目标[3],旨在规范国土空间规划,合理高效利用土地㊂在国土空间不变的情况下,乡村聚落的变化,不仅对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亦对乡村地区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产生连锁反应㊂若在对乡村聚落变化和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对乡村聚落空间进行干预和重构,易导致生活空间重构与产业发展脱节㊁聚落生态文化建设性破坏㊁自上而下的村庄规划与农户需求错位等问题[4]㊂在此背景下,对乡村聚落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㊂城镇化进程加快,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布局和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㊂乡村地区耕地被侵蚀㊁宅基地闲置废弃[4];建设粗放无序㊁环境压力增大[5];无序扩张和布局散乱等问题也不断显现[6]㊂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促进乡村聚落的合理布局,改善民生,保护土地资源,优化国土空间等具有重要意义㊂乡村聚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㊂国外乡村聚落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由早期主要集中于聚落分布㊁聚落形态㊁聚落景观等方面向聚落生态环境㊁定居模式㊁城乡关系㊁乡村旅游等多元方向转变[7-9],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描述分析等[10]㊂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起步晚于国外,但发展较快,研究主要集中于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探究[10-15],空间布局优化和空间重构等[16-21]方面㊂把握乡村聚落演变规律,探究驱动机制,并结合国家政策,合理规划国土空间,优化三生空间,促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的热点[22-26]㊂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乡村聚落的分布受到自然㊁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但不同研究区域影响因素,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10-11,13]㊂乡村聚落研究在全球㊁国家㊁区域㊁县市等不同区域尺度均有所涉及㊂如W o o d sM从全球尺度考察了全球化下农村地区的重构,强调了地方和全球行动者㊁人类㊁非人类行动者的互动,以产生新的混合形式和关系[27];周国华等从国家尺度研究了中国农村聚居的演变,归纳出驱动农村聚居演变的基础因子㊁新型因子㊁突变因子 三轮 驱动机制[28];李学东等从区域尺度研究了中国东部平原的农村居民点,发现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破碎的原因是自然㊁经济㊁社会因素的影响[29];宋伟等从县市尺度对海口市乡村居民点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海口市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受自然㊁区位㊁政策因素综合作用[14]㊂特色典型区是乡村聚落研究的常见切入点㊂如林琳等对广东增城客家地区聚落时空演进过程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客家聚落由较贫瘠的低山丘陵向资源条件较好的盆地及河谷中心地区拓展[12];李骞国等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发现乡村聚落向地形平坦㊁交通㊁水系沿线布局的趋向明显[19];张海朋等对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聚落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指出社会人文因素是推动研究区聚落演化的主要动力[30];陈永林等探究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表明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31];林金萍123第3期许鑫等: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等对新疆绿洲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新疆绿洲乡村聚落邻近乡镇中心㊁道路㊁河流分布特征明显等[32]㊂在聚落时空分布及演化上常用景观格局指数法[18-19,33]㊁核密度估计[18,33-34]㊁空间自相关分析[34-36]㊁最邻近指数法等[10,33,37]方法进行探究,乡村聚落时空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则常用缓冲区分析[18-19,34]㊁地理探测器[5,14,18]㊁交通可达性分析等[13-14,32]方法㊂如W e i S o n g等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通州区乡村聚落规模和格局结构变化,核密度估计观察乡村聚落分布特征,最邻近指数法测算乡村聚落是否集聚分布[33];周扬等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中国村庄空间分布规律[34];杨忍利用核密度估计探究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并通过交通可达性分析交通因子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13];卢一乾等利用缓冲区分析㊁地理探测器分析德兴市居民点空间布局驱动因素[18]㊂总体上看,国内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一定时期宏观或微观尺度典型区域的乡村聚落研究,存在静态研究多于动态研究㊁驱动因素中物质现实因素多于文化心理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局限,缺少对省级尺度乡村聚落演变的省内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研究㊂省级单元是我国的一级行政区划,在省级行政单元内,自然㊁社会等各方面环境变化相对稳定,国土空间规划㊁聚落空间布局变动,受到省级统一标准约束㊂省内乡村聚落演化是否平稳有序,是否存在人地矛盾等问题,需要对省级尺度乡村聚落进行深入研究㊂厘清省级尺度内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能够对省内国土空间的规划㊁利用㊁管治产生积极作用㊂因此本文从省域空间出发,利用景观格局指数㊁核密度估计㊁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对江西省2000 2020年乡村聚落分布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探究江西省乡村聚落不同时期阶段数量㊁形态㊁布局等方面的特征差异,利用缓冲区分析㊁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其动态演变因素,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布局治理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㊂1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江西省大部位于鄱阳湖流域内,东西南三面环山,形成了省边界与流域边界近似一致的特点㊂江西省内地形多样,平原㊁丘陵㊁山地㊁盆地均有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图1)㊂多样的地形对江西省农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对江西省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㊂江西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在鄱阳湖平原和许多山间平地形成了较发达的农业和众多的乡村聚落,农业农村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 鱼米之乡 ,同时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极少数不间断输出商品粮的省份之一,东南沿海省份不可缺少的农产品来源地㊂在地理位置上,江西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东北毗邻长三角,南部靠近珠三角,区位优势明显,但与周边接壤省份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差㊂农业长期以来是江西省的重要产业,但受到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强烈的虹吸效应,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加速推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江西省农村人口资源流失严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断减少㊂随着农村人口减少,政府对乡村地区关注和管制增多,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也受到一定影响㊂根据江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末江西省总人口大约451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1741万人,约占江西省总人口的38.54%㊂注:底图审图号:G S(2019)3333号㊂图1江西省地形F i g.1T o p o g r a p h i c o f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1.2数据来源研究数据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数据㊁数字高程数据㊁河流数据㊁交通数据㊁社会经济数据以及行政区数据㊂为更明显地表现出江西省乡村聚落从2000 2020年的变化,选取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以十年为间隔的3个年份土地利用数据作为研究基础㊂通过提取土地利用数据中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为乡村聚落斑块,用以表示乡村聚落㊂江西省30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来自资源环境科学数据注册与出版系统的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集(C N L U C C)[38];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地理空间数据云223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平台(h t t p:ʊw w w.g s c l o u d.c n)获取江西省30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 E M)数据,坡度数据通过A r c G I S平台从数字高程数据中提取;从江西省统计年鉴中获取社会经济数据;行政区数据来源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m n r.g o v.c n);河流㊁交通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g e o d a t a.c n)㊂2研究方法2.1景观格局指数景观格局指数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用于探究景观与格局的联系,表征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及配置,对空间格局差异特征进行定量表达[18]㊂乡村聚落数量㊁面积㊁形态㊁破碎度等特征可以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来反映[3]㊂为定量分析江西省乡村聚落的景观格局特征,本研究选择斑块数量(N P)㊁斑块面积(C A)㊁斑块密度(P D)㊁最大斑块指数(L P I)㊁平均斑块面积(A R E A_MN)㊁斑块面积标准差(A R E A_S D)㊁平均斑块分维度(F R A C_MN)等景观格局指标进行分析㊂2.2核密度估计核密度估计用于计算点㊁线两种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是一种非参数的表面密度估计方法[39],将观察得到的数据点与平滑的峰值函数进行拟合,并模拟真实的概率分布曲线,然后将核函数的作用效果叠加起来,获得一条光滑的曲线[14]㊂为了更好地研究江西省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核密度估计对其进行分析㊂计算方法如下:f n(x)=1n aðn i=1k(x-x i a)(1)式中:f n(x)为乡村聚落核密度估计值;k为核函数; x和x i为研究要素点;x-x i表示估计点x到样本x i 处的距离;n为图斑数量;a为搜索半径,a>0㊂2.3重心迁移模型重心 起源于物理学,在地理学中为区域人口重心的计算提供了更多选择[40]㊂本文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对江西省乡村聚落随时间变化在空间中的分布状况进行探究,并分析其迁移规律㊂某一年份乡村聚落的重心计算方法如下:X=ðni=1(S iˑX i )/ðn i=1S i(2)Y=ðni=1(S iˑY i )/ðn i=1S i(3)式中:X,Y分别表示乡村聚落重心的坐标;S i表示第i个乡村聚落斑块的面积;X i,Y i分别表示第i个乡村聚落的经纬度坐标㊂2.4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常用于探究空间邻近性问题,揭示地理要素影响范围和机理㊂其基本原理是以特定地图要素为中心建立一定数量和宽度的缓冲带,扩展其二维空间,并与目标要素进行叠加分析,从而揭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34]㊂借助A r c G I S平台,参考已有研究,以500m,1000m,1500m,2000m, 2500m为间断点对乡村聚落斑块距河流和各级道路的距离进行缓冲区分析[1,19,34],再利用叠加分析得出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不同缓冲区范围内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㊂2.5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是一组统计学方法,用于对空间分异性进行探测,并探究其中的驱动力[18]㊂本研究使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㊂将江西省市行政区划与乡村聚落斑块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每个市的乡村聚落斑块数量作为因变量㊂选取地区G D P㊁人均G D P㊁第一产业产值占比㊁二三产业产值占比㊁农村人口密度㊁粮食作物产值㊁农村居民收入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㊁耕地面积等9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这9个因素对乡村聚落时空分布的影响大小㊂计算方法如下:q=1-S S WS S T=1-ðL m=1N mσ2mNσ2(4)式中:m为因子的分层数;N m和N分别为第m层和全区的总评价单元数;σ2m和σ2分别为第m层和全区的变量值的方差;S S W和S S T分别为层内方差之和与全区总方差;q值即是度量因子对要素空间分异性的解释度的统计量,其值域为[0,1],q值越大则说明要素的空间分异性越明显,且q值所指向的因子对要素的解释度越强[18]㊂3结果与分析3.1景观格局分析从乡村聚落斑块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江西省乡村聚落斑块从2000 2020年总体上变化较小,在空间上呈现出 中密周疏,北密南疏 的分布特征(图2)㊂鄱阳湖平原㊁吉泰盆地等平原低地是斑块密集区,如赣中北地区的宜春市和南昌市㊁吉安市中部㊁上饶市西部,此外九江市长江沿岸地区乡村聚落斑块也较为稠密㊂赣南㊁赣西北㊁赣东北等山地丘陵地区乡村聚落斑块则较为稀疏,乡村聚落分布零散㊂根据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结果显示,江西省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减少,但面积增大(表1)㊂2000 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斑块数量由28213个减少至27647323第3期许鑫等: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个,斑块面积则由207762.03h m 2增大至231866.91h m 2,平均斑块面积由7.3641h m 2增大至8.3867h m 2㊂乡村聚落斑块密度降低但下降幅度较小㊂从斑块面积标准差来看,2000 2020年江西省不同乡村聚落规模差异先扩大后缩小㊂2000年乡村聚落斑块面积标准差为6.8867,至2010年,斑块面积标准差出现了大幅增长,达到30.2160,2020年有所下降,但数值依然较大,不同的乡村聚落规模仍存在较大差异㊂最大斑块指数先上升后下降,由2000年的0.10%上升至2010年的2.33%,而后下降至2020年的1.27%,总体上规模大的乡村聚落较少㊂平均斑块分维度呈轻微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0512上升至2020年的1.0537,表明江西省乡村聚落斑块的不规则程度变化较小㊂总体来说,从2000 2020年,乡村聚落数量和聚集度在减小,但是乡村聚落面积规模在增大㊂图2 2000-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斑块分布F i g .2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p a t c h e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J i a n gx i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00t o 2020表1 景观格局指数T a b l e 1 L a n d s c a pe p a t t e r n i n d e x 年份斑块数量/个斑块面积/h m 2斑块密度/(个㊃h m -2)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h m2斑块面积标准差平均斑块分维度200028213207762.030.0016900.107.36416.88671.0512201027719230074.200.0016612.338.300230.21601.0536202027647231866.910.0016571.278.386720.72681.05373.2 核密度分析将江西省乡村聚落的核密度计算结果基于自然断裂点法进行分类并划分为低密度区㊁次低密度区㊁中密度区㊁次高密度区以及高密度区(图3)㊂结果表明,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密度总体上随时间变化较小,核密度均值分别为0.1335个/k m 2,0.1307个/k m 2,0.1304个/k m 2㊂江西省内乡村聚落分布整体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在中北部地区形成了东北 西南走向的条带状高密度区,但乡村聚落密度核心形态较为破碎㊂2000年,南昌市的南昌县㊁安义县,宜春市的高安市㊁樟树市㊁丰城市,新余市的渝水区,吉安市北部,抚州市的临川区,鹰潭市的余江县,上饶市的余干县等乡村聚落密集,形成乡村聚落高密度区㊂这些地区地势低平,靠近河流,交通便利,耕地资源丰富,农业人口聚集形成众多的乡村聚落㊂在这些高密度区的邻近地区,形成了次高密度区,密度值有所降低,以高密度区为中心向外扩展㊂此外,在长江沿岸的湖口县㊁彭泽县㊁瑞昌市,九江市的都昌县,赣南地区的宁都县㊁瑞金市㊁大余县等地境内也存在一些高密度区㊂而在江西省界边缘地区,如东部武夷山区㊁西部罗霄山区㊁西北部幕阜山区㊁东北部怀玉山区㊁赣南山地丘陵区,地形崎岖复杂,对外沟通不便,乡村聚落分布稀疏,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次低密度区和低密度区,与地势平坦地区的核密度存在较大差异㊂2010年和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高密度区仍主要集中在上述地区境内,但存在一些密度区范围较2000年有略微收缩或演化为新一级密度区的现象㊂从2000 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核423 水土保持研究 第31卷密度变化较小,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趋于稳定㊂整体而言,江西省乡村聚落密度空间差异显著,中北部乡村聚落密度明显大于南部㊁东北部㊁西北部,且乡村聚落核密度等级连续性较强㊂在时间维度上,江西省乡村聚落在2000 2020年期间核密度总体较稳定,存在密度核心收缩和密度区等级变化的现象㊂图32000-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核密度分区F i g.3K e r n e l d e n s i t y 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o f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00t o20203.3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从2000 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重心迁移图(图4)中可以发现,乡村聚落的重心在20年间位置较为稳定㊂2000年重心坐标(115ʎ40'45ᵡE,27ʎ53'48ᵡN), 2010年重心坐标(115ʎ40'37ᵡE,27ʎ53'43ᵡN),2020年重心坐标(115ʎ40'38ᵡE,27ʎ53'42ᵡN),均位于丰城市西南部,毗邻樟树市㊁新干县㊂从2000 2010年,乡村聚落重心向西南移动0.2694k m,表明2000 2010年乡村聚落主要增长区域在西南部地区;2010 2020年,乡村聚落重心略微向东南移动0.0177k m,迁移距离远小于前一时段,表明这期间江西省乡村聚落变化较小,整体格局较为稳定㊂图42000-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重心迁移F i g.4M i g r a t i o n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g r a v i t y c e n t e r i n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00t o20203.4乡村聚落演变影响因素3.4.1影响因素选择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和时空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㊂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从自然㊁区位㊁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取表2中的13个因素来探究乡村聚落时空分布的影响机制㊂3.4.2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㊂其中,高程及坡度对聚落的选址尤为重要㊂依据江西省3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和坡度数据,在A r c G I S平台上523第3期许鑫等: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借助重分类工具,根据高程和坡度变化特点,分别以200m ,400m ,600m ,800m ,1000m 为间断点,得到江西省高程分级数据;分别以5ʎ,15ʎ,25ʎ,35ʎ,45ʎ为间断点,得到江西省坡度分级数据,将这些数据与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乡村聚落斑块分布图层进行叠加,得到乡村聚落斑块在不同高程和坡度上的分布情况㊂表2 乡村聚落时空分布的影响指标因素T a b l e 2 I n d e x 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 s p a t i o t e m po r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自然因素高程㊁坡度区位因素距河流距离㊁距道路距离社会经济因素地区G D P ㊁人均G D P ㊁第一产业产值占比㊁二三产业产值占比㊁农村人口密度㊁粮食作物产值㊁农村居民收入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㊁耕地面积根据表3的统计结果,3个年份中,斑块数量最多,斑块面积最大的是海拔低于200m ,坡度在5ʎ~15ʎ的区域,江西省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位置具有地势低㊁坡度缓的特点㊂在高程上,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均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递减;在坡度上,乡村聚落斑块的数量和面积随着坡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坡度为5ʎ~15ʎ的地区斑块数量最多,面积最大,其次是坡度在0ʎ~5ʎ的地区㊂高程大于1000m 和坡度大于45ʎ的地区斑块数量和面积最小,这些地区海拔高,坡度陡,不适宜进行耕作和居住㊂表3 2000-2020年江西省不同高程和坡度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占比T a b l e 3 T h e n u m b e r a n da r e a p r o po r t i o n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p a t c h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e l e v a t i o n s a n d s l o p e s i nJ i a n gx i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00t o 2020%参数2000年数量占比面积占比2010年数量占比面积占比2020年数量占比面积占比<200m88.4190.1688.3990.5188.3690.26200~400m10.449.0910.508.7810.519.02高程400~600m 0.930.600.900.560.910.56600~800m0.170.120.150.110.150.11800~1000m 0.040.030.040.020.050.04>1000m 0.010.010.010.010.010.01<5ʎ31.9928.8432.1028.2531.4428.995ʎ~15ʎ60.0263.8759.7464.2160.3163.40坡度15ʎ~25ʎ6.876.287.006.507.076.5425ʎ~35ʎ1.000.891.020.901.030.9435ʎ~45ʎ0.100.110.120.120.130.12>45ʎ0.020.010.020.010.020.013.4.3 区位因素 河流对乡村聚落的分布存在重要影响㊂江西省境内水系发达,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呈现较明显的河流指向性㊂从图5中可以发现,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在2500m 以内的范围,乡村聚落斑块主要集中在距河流小于500m 的地区,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占较大比重,但随着距离的增加,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与距离呈反向变动㊂2000年,2500m 范围内乡村聚落斑块的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达到58.39%,61.89%;2010年则分别是58.17%,63.91%;2020年分别为58.10%,64.16%,半数以上的乡村聚落斑块均位于距离河流2500m 范围内的区域㊂随着时间的推移,距河流2500m 范围内乡村聚落斑块数量逐渐减少,但面积不减反增㊂在交通方面,2000年省内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欠缺,各类道路修筑较少,因此乡村聚落斑块大部分分布在距铁路㊁高速㊁国道㊁省道㊁县乡道2500m 以外的区域(图6)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道路修筑的类别和数量日渐增加,交通对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影响不断显现㊂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距铁路2500m 范围内的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分别占12.52%,13.42%,19.75%,面积分别占14.17%,15.09%,24.36%㊂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距高速公路2500m 范围内的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分别占1.84%,16.80%,13.60%,面积分别占2.06%,18.10%,17.13%㊂由于铁路,高速公路的修建需要综合考虑安全风险㊁土地占用㊁防止扰民等因素,普遍分布在距623 水土保持研究 第31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综合交通可达性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科研热词 阻抗 最短时间距离 区域可达性 北京都市圈
推荐指数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系统聚类分析 空间定量评价 江西省 应急避险 复杂网络 可达性 发展机会 南京 公平性 公园绿地 公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科研热词 可达性 江苏省 高速铁路 长三角 道路密度 通达性 费用指数 自下而上 综合出行成本 经验路径 等时圈 空间联系 空间特征 空间演化 空间格局 空间句法 济南 服务能力 日常可达性 形成机理 城市腹地 城市公园 吸引机会指数 吸引力指数 北京 分形 出租车 农业旅游示范点 关中-天水经济区 交通网络 logistic模型 gis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科研热词 可达性 长三角地区 重力模型 腹地 网络城市 综合交通运输 综合交通可达性 经济区划 等级体系 空间均衡模型 空间句法 智能度 时间可达性 时空演化 整合 徐州 客运支撑系数 大卖场 城市网络 均衡性 地铁线路 商圈划分 公路交通网络 伽萨法则 世界互联网 g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5期2010年05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ol.29,No.5May,2010收稿日期:2010-01;修订日期:2010-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0105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领域前沿项目(CXNIGLAS200808)。
作者简介:吴威(1976-),男,安徽歙县人,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运输地理研究。
E-mail:wudp1976@619-626页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时空演化吴威,曹有挥,梁双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以1986、1994、2005年为时间断面,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指标,长三角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交通网络及其可达性的时空演化呈现如下特征:①综合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综合交通可达性的不断提升,且第二阶段(1994-2005)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第一阶段(1986-1994);三时间断面上海及环太湖地区均为可达性最优区域,1986及1994年可达性较优区域大致由沪宁沿线和沪杭沿线构成“>”形,而2005则大致由沪宁沿线(含沿江地区)、沪杭沿线及杭甬沿线构成“Z ”形;②可达性提升中节点获益具有明显区域差异,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初始值越高的节点其值下降幅度越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变化率中部地区低于南北边缘地区,但变化值及变化率在不同阶段均呈现不同特征;③从分省市角度,上海可达性最优,江苏板块次之,浙江板块较差,但上海的优势地位逐步下降,浙江板块与江苏板块间的差距正不断缩小;④综合交通可达性系数标准方差逐步下降,表明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发育日益成熟,但不同交通方式具有不同发展特征。
关键词:综合交通可达性;时空演化;均衡性;长三角地区可达性可简单地解释为利用特定交通系统,从某一区位到达指定区位的便捷程度,是评价交通网络和交通区位的常用指标[1-3]。
当前对交通网络的可达性研究已较为成熟,国内外都有大量的成果公开发表,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单一的交通方式或仅仅考虑了陆路交通网络的综合[4-16]。
在多模式联运成为现代运输新趋向的背景下,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日显重要,如何衡量综合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已有研究对此进行了特定时间断面上的初步探讨[17-18]。
综合交通可达性应以综合交通网络为研究对象,衡量在综合交通体系支撑下某区位到达指定区位的便捷程度。
我国的综合运输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期,提出了调整运输结构,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等政策措施,此后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内容。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19]。
作为我国区域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更走在全国的前列。
综合运输体系中,管道运输具有特殊性,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4种运输方式为对象,通过时空序列分析,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发展及其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厘清近20年来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脉络,深化综合交通可达性理论研究。
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域与数据资料本文所指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及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舟山市、台州市等16个地域单元。
根据研究需要及资料的可获得性,以1986、1994和2005年为时间断面。
此间,长三角地区行政区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为使研究具有可比性,以2005年行政区划为基准,对1986年和1994年数据资料进行了归整。
以上述地域单元市区及所辖各县(市)为研究单元,2005年底长三角地区共包含76个地域单元,为研究方便,本文将崇明县纳入上海市,岱山县、嵊泗县纳入舟山市,并将各单元以行政中心所地理科学进展29卷在地为投影点抽象为空间节点,由此,长三角地区共包含73个节点,其中上海板块为1个节点,江苏和浙江板块各有36个节点。
本文主要以各时间断面综合交通网络资料为数据源。
公路网络资料来源于《中国分省公路交通地图册》(地图出版社,1986)、《中国交通图册》(成都地图出版社,1994)、《中国交通营运里程图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1986年和1994年公路网络中过江通道除南京长江大桥外,考虑了扬州—镇江、高港—扬中、靖江—江阴、南通—常熟四处汽渡,2005年过江通道包括南京长江大桥、二桥、润扬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以及高港—扬中、南通—常熟两处汽渡。
由于铁路、水运及航空运输服务是基于站点的,因此对铁路、水运及航空网络主要通过站点布局进行研究,其中铁路站点依据各时间断面相关统计年鉴择定;2005年水运港口根据交通部规模以上港口旅客、货物吞吐量统计数据确定,历史年份则由相关统计年鉴确定;航空机场根据民航总局历年《从统计看民航》数据资料确定。
1.2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的经济技术特征及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承担的功能,通过综合集成分析区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以综合加权平均旅行时间(Integrated Weighted Mean TravelTimes)表征[17]:IA i =∑xA ix w x(1)式中:IA i 为节点i 的综合加权平均旅行时间,A ix 为i 节点x 交通方式(x 取值为1-4,分别代表公路、铁路、水运及航空等4种运输方式)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w x 为x 交通方式在综合交通网络中的权重。
其中A ix 由式(2)求得。
A i =∑nj=1T ij M j∑nj=1M j(2)式中:A i 为i 节点在某一交通网络中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T ij 为节点i 到节点j 的最短旅行时间,M j 为节点j 的质量,比如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或根据特定需要设定的权重等,反映了节点j 吸引力。
公路交通可达性以长三角地区16个中心城市节点(地级以上城市)为目的地,以目的地节点地区生产总值为权重,路网行车速度根据各等级公路设计速度及不同时间断面路网实际状况设定[15]。
由于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的非普适性及对站点的依赖性,各节点在这些运输方式上的可达性主要表现为对交通基础设施(站点)的接近程度,本文以各节点通过公路集疏运网络到各类站点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衡量,考虑到站点等级对服务水平影响较大,权重依据站点等级确定。
对铁路交通可达性的研究仅考虑县级以上铁路站点,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地级以上城市节点火车站点,第二层次为县级节点火车站点。
长三角地区港口密布,本文仅考虑长江及沿海主要港口,根据不同时间断面港口吞吐量并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将港口分为3个等级,机场则根据各年份机场航线数量及客货吞吐量等分为3个层次(表1)。
权重根据各等级站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赋值,火车站点取0.6、0.4,港口与机场均取0.4、0.4、0.2。
为消除量纲的影响,便于不同时间断面及不同交通方式可达性指标的对比,引入可达性系数概念,定义为网络内各节点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与其均值的比值[11]:A di =A i ∑A i n(3)6205期吴威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时空演化式中Adi 、Ai分别为节点i的可达性系数及加权平均旅行时间,n为网络中节点个数。
2综合交通网络的时空演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长三角地区各交通方式都获得了快速发展,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由图1可见,1985-2005年间,长三角地区(一市两省范围)铁路运营里程增加了77.5%,公路里程则增加了190.9%。
尽管内河航道里程基本没有变化,但海运发展非常迅速,反映在港口吞吐量和水运货运量的快速增长上。
航空网络的扩展更为迅速,以浙江省为例,1985年民航航空线为15条,1995年增至114条(1994年仅为94条),2005年则为173条。
20年来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总体而言,第一阶段发展速度相对较慢,9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具体到长三角16市范围,1986-1994年间,公路交通网络的发展主要以路况改善、等级提升为主,路网格局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铁路网络在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发展,1994年长三角地区铁路站点与1986年基本保持一致;港口在这一阶段增加了嘉兴港,航空节点增加了南通、台州和苏州机场,但其等级都较低。
进入“九五”,我国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投入,这一时期开始实施国家高等级干线公路项目[20],长三角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的兴建和原有国省道等级提升使公路网络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公路交通的可达性。
铁路方面,新长铁路和宁通铁路的建成通车使铁路网络覆盖范围大为扩展。
这一时期港口和机场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宁波港异军突起,与舟山港一体化发展以及苏州港整合等都大大提升了区域港口与航运发展水平;宁波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同时还开通了舟山机场。
3综合交通可达性的时空演化各交通方式权重的确定是综合交通可达性研究中的关键内容,文献[17]从客货运输结构及各运输方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及投资环境的影响2个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长三角地区2005年综合交通网络中各交通方式的权重,基于同样的考虑,本文确定1986年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的权重分别为0.3、0.3、0.3、0.1,1994年与2005年皆取0.3、0.2、0.3、0.2。
在各交通方式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加权求和获得各时间断面综合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其空间格局如图2。
3.1可达性演化的时间过程随着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网络的发展与完善,各节点的可达性均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1986-2005年间,各节点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均值从3.87h降为图21986-2005年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化Fig.2The pattern evolution of integrated transport accessibility in the Yangtze Delta,1986-2005621地理科学进展29卷1.67h,下降率达56.85%,其中下降绝对值最大的玉环降低了5.56h,而宁波下降的相对值达到70%。
与综合交通网络发展的阶段性相对应,可达性提高的幅度在不同阶段差别明显。
第一阶段(1986-1994年)综合交通网络发展速度相对第二阶段较慢,可达性提高也较为缓慢,这一时期各节点平均节省时间为0.746h,减少19.28%,年均减少2.41%。
90年代中期以后,综合交通网络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尤其是公路网络,其量和质都获得了本质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