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受朋友劝谏的事例

合集下载

虚心纳谏的简短例子

虚心纳谏的简短例子

虚心纳谏的简短例子1. 虚心纳谏的事例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高八尺多,体描述貌光艳漂亮。

(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样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信任本人(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样能比得上您呢!”其次天,(有一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问客人道:“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啊。

”其次天,徐公来了,邹忌认真地看他,本人认为不如他美;再照着镜子看看本人,更觉得远远地不如(他)。

晚上睡觉时想这件事,最终明白了:“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由于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由于可怕我;客人说我美,是想有求于我啊。

”于是,(邹忌)到朝廷上去见齐威王,说:“我的确晓得我不如徐公美。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宫里的妃子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想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受的蒙蔽很严峻呀。

”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就下令:“众多大臣、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责备、批判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谈论(我的过失),让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刚下达,很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一样;几个月后,(大臣们)有时候偶然进谏;满一年后,有人即便想进言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赵、韩、魏(各国)听说了这种状况,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野廷上打败别国”。

2. 求名人专注的故事和虚心纳谏的故事唐太宗纳谏武德末年,魏征担当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经常劝太子建成早做准备。

太宗宰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怪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忧恐惊,魏征慷慨自若,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假如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害。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历史进谏成功的例子
在中国历史上,进谏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例子: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讽喻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通过改良政治,齐国逐渐走上富强的道路。

2. 魏征谏唐太宗:唐朝初期,魏征曾多次进谏唐太宗李世民,劝他以民为本,减少赋税,轻徭薄役,从而巩固统治。

唐太宗在位期间,采纳了魏征的很多建议,使得唐朝逐渐走向繁荣。

3. 郑和谏明成祖:明朝时期,郑和曾向明成祖朱棣提出减少海禁、发展海外贸易等建议。

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明朝的海洋时代。

这些进谏成功的例子表明,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促进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个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个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个劝说意指用言语打动,出自《汉书·疏广传》。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1:楚庄王,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

据载生年不祥,卒于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年龄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中原五霸之一。

郢都即今江陵纪南城,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远足围猎,沉湎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举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

伍举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叫,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叫,叫将惊人!”但数月之后,庄王依然依旧,享乐愈甚。

大夫苏从又进谏。

庄王抽出宝剑,要杀苏从。

苏从无所畏惧,坚持劝谏。

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并举伍举、苏从担任要职。

这就是“一叫惊人”的来历,后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讲求得失,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2: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

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

”当时,任绥远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

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

”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掉了酒宴。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为君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治国,魏徵也深深明白这一点。

他总是适时地利用太宗的一些发问,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不仅解决了太宗的疑难,也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这也是魏徵的聪明之处。

贞观元年(627),太宗刚刚即位,对于为君还充满了疑惑。

有一天他问魏徵:“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魏徵听到此问,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话吗。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

古代关于劝告的故事正文:在古代,有许多关于劝告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古代,人们也非常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故事:1. 子路劝谏孔子在春秋时期,孔子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学生子路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他能放弃一些不良的习惯。

孔子听了之后,深深地点了点头,表示非常感谢子路的建议。

然而,子路也知道,孔子并没有真正接受他的劝告。

后来,子路听说孔子沉迷于不良嗜好,他感到非常失望。

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又继续劝告孔子,最终,孔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子路道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向别人提出建议,并且他们已经开始听取我们的意见,我们也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地劝告他们,直到他们真正理解我们的意思。

2. 曾子杀猪在中国古代,曾子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曾经告诫他的家人,一定要讲信用,讲道德。

有一天,他的妻子准备去市场买东西,她承诺回来会给曾子杀一只猪。

然而,当她回来时,却发现曾子正在杀猪,他的妻子非常后悔当初的承诺。

曾子告诉他的妻子,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违背诺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诚信和道德,即使在困难的时候也不能放弃。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拓展:除了上述的两个故事,在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劝告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说明即使出身卑微,只要肯努力也能取得成功;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表明爱憎分明、反对战争、推崇贤才的思想,等等。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我们肯努力,坚持不懈地劝告自己和别人,就能取得成功,为社会做出贡献。

委婉劝解的故事

委婉劝解的故事

委婉劝解的故事、典故
1. 改邪归正:古代有一个叫管仲的智者,他曾经用委婉的方式劝说齐桓公改变行为,使其从暴君转变为明君,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这个故事成为了委婉劝解的典范。

2. 曹操劝诸葛亮: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曹操多次派使者劝诸葛亮出山辅佐他,但诸葛亮却一直避而不见。

最后,曹操通过派出张杰来传达自己的意思,表达出对诸葛亮的尊重和期望,采用委婉的方式劝说他出山,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同和合作。

3. 姜太公钓鱼:姜太公是一个智者和谋士,在古代为了告诫周文王统一天下的任务重要性,他选择了用委婉的方式来劝解。

他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钓鱼并等待文王前来。

文王看到姜太公能够有闲情雅致地钓鱼,并不是焦虑急躁,从而明白了统一天下的重要性和需要耐心等待的道理。

这些典故都展示了委婉劝解的技巧和智慧,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行动来达到劝说的目的。

听取他人建议,是非常重要的名人事例

听取他人建议,是非常重要的名人事例

听取他人建议,是非常重要的名
人事例
1、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纳谏: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2、宋太祖在采纳了赵普的建议策划陈桥兵变,从而黄袍加身;
3、燕昭王从善如流,很多贤人投奔他,依靠他们的帮助最后打败了齐国;
1、李白小时候很贪玩,一日在外受到路边老妇磨铁棒的并接受妇人建议最后成为一代诗人。

2、西汉项羽小时也是混迹乡里,不求上进,最后听取其叔父建议好好习武最终成为西楚霸王
3、明朱元璋幼年在寺院出家当和尚,后来听取其伙伴徐达建议一起从军最后成为明朝开国皇帝。

4、唐朝太宗前期也大兴土木,后来听取魏征建议开始养民生息,还得出"水亦载舟,亦可覆舟"的千古真理,最后创出了"贞观之治"宏大局面。

倾听的历史故事

倾听的历史故事

倾听的历史故事
1、魏征是唐朝著名的宰相,他常常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独断专行。

有一次,他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他,但他并没有生气,反而找机会向皇帝称赞这个人的优点,让皇帝对他有了更好的了解。

最终,魏征成为了唐太宗的得力助手,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一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领袖。

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科举制度,提拔了许多有才华的人才。

同时,他也鼓励百姓上书言事,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

这使得唐朝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

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他也是一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智者。

在他的治理下,蜀国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强大。

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他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密不可分。

历史劝谏劝说事件

历史劝谏劝说事件

历史上的劝谏典故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

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触龙说赵太后赵孝成王元年,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太后不得不请求齐国增援。

齐王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赵太后不答应,触龙的谏说让赵太后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3、贾诩阻止曹操废长立幼曹操很喜爱曹植,因此想废了曹丕转立曹植为太子。

征求贾翊意见时,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曹操听后,以后再也不提废曹丕的事了。

4、鲁肃劝孙权抗曹,深谙说服之道曹操领八十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多数大臣主张投降。

鲁肃力劝孙权与曹操决一死战。

鲁肃说:“有些话我不能当着张昭他们说,张昭可以投降,甚至臣可以投降,......我们投降之后还可以读书种地谋个一官半职,而主公您投降了,曹操会把您怎么样呢?曹操在朝廷用黄金打造了一个笼子,里面关了两只鸟(指天子和刘琮),您再去,是不是就太挤了?!”孙权最终采纳鲁肃的建议,联合刘备一起对抗曹操大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此三分天下,成就一代霸业。

5、狄仁杰劝武则天禅位李家从垂帘听政到独掌朝廷大权, 最终改唐为周作了女皇,武则天可谓机关算尽,一路走来辛苦异常。

晚年一度欲立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为太子,狄仁杰劝到:陛下想过没有,是姑侄亲还是母子亲?如果让庐陵王接班,千秋万岁之后,你的牌位依然会安放在宗庙里,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祀;如果三思接班,自古以来哪有在宗祠里供奉姑母的做法?”武皇当即决定将皇位还给了儿子李显,又下诏改周为唐,还政李唐。

听取他人意见的名人素材

听取他人意见的名人素材

听取他人意见的名人素材1、归唐献策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

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

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

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

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率军转驻黎阳,被窦建德击败。

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虏。

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军来支援王世充。

五月,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生擒。

魏徵得以再次入唐。

太子李建成用魏徵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

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

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

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

2、犯颜直谏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

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同年,河北一带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旧属因玄武门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进行安抚。

路上魏徵正好碰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让将二人释放,仍旧任命官职,这样河北太子旧属才会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们。

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

魏徵上奏李世民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

进谏成功的例子

进谏成功的例子

1.李斯纳谏秦王成功战国末期,秦王政发现韩国间谍利用为秦开掘水渠企图耗费秦的国力,遂下逐客之令,驱逐在秦任官的外国人。

当时任秦客卿的楚人李斯上书秦王,列举秦国历代任用外国人所取得的业绩,并陈说“逐客”的害处,篇中大量运用铺陈排比手法,辞采华丽,富有说服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

秦王阅罢,幡然醒悟,于是取消逐客令,复李斯官2.邹忌纳谏齐威王成功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晏子谏齐景公成功齐景公特别喜欢鸟。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zhúzōu)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

可是几天后,那只鸟飞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

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

”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

听从劝告的历史故事

听从劝告的历史故事

听从劝告的历史故事1.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可是个有智慧的人呐!他用自己和徐公比美的事来劝说齐王广开言路,齐王听进去了呀,这不就使得齐国强大起来了嘛!这就好比一个人走在迷雾中,别人给他指了条明路,他就豁然开朗啦。

2. 触龙说赵太后。

触龙那一番言辞多恳切呀!他劝赵太后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呀。

赵太后最后不也答应了嘛。

这就像一个母亲为了孩子的未来,放下自己的担忧,勇敢地做出决定。

3. 孙权劝学。

孙权劝吕蒙要多读书,吕蒙还真听进去了,之后变得很有学识呢!这不就是别人给你打开了一扇知识的大门,你抬腿就跨进去了呀。

4. 魏征谏太宗。

魏征老是直言进谏唐太宗,唐太宗有时也生气呀,但最后不还是听了,开创了贞观之治。

这和朋友指出你的缺点让你改正有啥区别呢?5. 鸿门宴上樊哙劝刘邦。

樊哙可真勇猛呀,关键时候劝刘邦赶紧走,刘邦听了才逃过一劫。

就像在危险时刻有人拉了你一把,让你避免陷入深渊。

6. 楚庄王纳谏罢淫乐。

大臣们劝楚庄王别老是玩乐,楚庄王还真就改变了,之后成就霸业。

这不就是玩得正嗨的时候被人喊停,然后走上正途嘛。

7. 齐景公听晏子谏。

晏子的话让齐景公明白很多道理呀,齐景公能听从,真的很明智呢!就像在迷茫时有人给你点亮一盏灯。

8. 周公劝成王。

周公苦口婆心劝成王要勤奋治国,成王也没辜负期望呀。

这就像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和教导。

9. 李勣劝唐太宗立李治。

李勣的建议让唐太宗做了正确的决定,李治后来也当了皇帝。

这真的很重要呀,就像在十字路口有人告诉你该走哪条路。

听从劝告是多么重要啊!别人的劝告可能就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可能就是让你避免错误的指南。

不要总是固执己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虚心纳谏的齐景公

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虚心纳谏的齐景公

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虚心纳谏的齐景公齐景公虽有很多坏毛病,但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劝告,正因为如此,他成为齐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虚心纳谏的齐景公吧!虚心纳谏的齐景公有一次,齐景公让马夫小心饲养他心爱的马匹,可这匹马却突然得急病死了。

齐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将马夫砍成几段。

齐景公下达命令的时候,坐在旁边的晏子阻止了他并问:“古代的明君尧舜肢解犯人,是从哪个部位开始的?” 齐景公一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便取消了刚才的命令,准备将马夫交给狱官处以死刑。

晏子又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肯定心里很不服。

请让我为您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把他关进监狱。

”齐景公点头同意了。

晏子于是对马夫斥责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大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所以你被判处死刑,这是第一条;你养死的是大王最喜爱的马,所以你被判处死刑,这是第二条;你让大王因为一匹马而杀人,百姓听到后肯定会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肯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所以你被判处死刑,这是第三条。

”说完,晏子转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完了这三条,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

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

”接着走到晏子面前说,“若不是您,我险些犯了大错误,损伤我所实行的仁政呀!”还有一次,雪下了三天都没有转晴。

齐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侧的台阶上。

晏子进去朝见时,齐景公说:“真是奇怪啊!这雪都下了三天,可还是不觉得冷。

”“天气真的不冷吗?”晏子反问说,“我听说古代的时候,圣明的君主在自己吃饱了的时候却想到别人的饥饿,在自己暖和了的时候却想到别人的寒冷,在自己安闲了的时候却想到别人的劳苦,现在您没有想到别人啊。

”齐景公听了赶紧说:“相国说得对,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于是他开仓放粮,并拿出衣服,发给那些饥寒的人。

齐景公喜欢让女子装扮成男人,后宫中上至王后、宠妃,下至宫女,都打扮成男子模样。

于是全国上下的女子都开始作这样的打扮。

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

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

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引言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虚心纳谏一直被视为领导者必备的品质。

从古代的皇帝到现代的领导者,虚心纳谏的故事屡见不鲜。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推动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讲述几个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启示。

人物介绍1.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

他在位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变革,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 齐威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以善于纳谏而著称。

3. 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开创了秦朝。

故事情节1. 唐太宗与魏征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等贤臣,鼓励大臣直言进谏。

魏征以敢于直谏著称,多次犯颜直谏,即使在朝堂上也不留情面。

然而,唐太宗始终能够虚心听取魏征的建议,采纳了许多有益的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 齐威王与邹忌战国时期,齐威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得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邹忌还向齐威王提出了“臣民”的观点,强调要重视民生,关注百姓的利益。

齐威王虚心采纳了这些建议,使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3. 秦始皇与李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面临着如何治理这个庞大帝国的难题。

他召集了众多大臣进行讨论,但意见纷纭,难以决断。

最后,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统一法律、货币和度量衡等,使秦朝的统治得以巩固。

启示与结论从以上几个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虚心纳谏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质。

领导者应该具备虚怀若谷的心态,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尤其是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

只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2. 善于纳谏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历史上的成功领导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能够从谏如流,知人善任。

通过采纳他人的建议,他们能够集思广益,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3. 虚心纳谏要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海纳百川的胸襟的事例

海纳百川的胸襟的事例

海纳百川的胸襟的事例有:
1. 孔子不耻下问:孔子文化水平很高,但他仍然认真听取其他人的意见,向下询问,以此提高自己的见识,体现了他开阔的胸襟。

2. 齐威王向邹忌请教:齐威王向邹忌请教治国安邦之道,并虚心接受邹忌的劝谏,体现了他的胸襟广阔。

3. 刘邦虚心纳谏:刘邦能成为一代帝王,与他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有关。

刘邦广开言路,重用萧何、曹参等得力谋士,并虚心纳谏,从而使政治国稳定,国力增强。

4. 张良纳策:张良作为秦末汉初时期的重要人物,尽管他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广泛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策略。

此外,诸葛亮也是胸襟广阔的典范。

诸葛亮虽然出世名门,但从不自视过高,总是虚心向他人请教,集众家之所长,来弥补自己之不足。

在诸葛亮身上,“海纳百川”的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案例,说明了哪些人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呢?上述案例中的孔子、齐威王、刘邦、张良、诸葛亮等人都是具有海纳百川胸襟的人。

他们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改进自己的思想和策略。

这些人用开阔的胸怀和善听的耳朵换来了宝贵的收获。

实际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自恋和优越感心理,但是如果被自尊压制下去,总会影响自己正常发展,阻碍自己的智慧灵感充分发挥出来,没有那一种成功的人没有放下身段去倾听他人意见和建议的胸襟和雅量。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那些成功人士,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智慧,做到“海纳百川”。

以上就是海纳百川的胸襟的事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

【哲理故事】历代巧谏故事一:管仲进谏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在位,他因性格豪放、谋略过人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桓公在治国方面却常常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策。

有一天,桓公正在宴会上尽情享受,他邀请了许多美女陪同饮宴。

这引起了国内的轩然大波,许多臣子为桓公的行为感到不快,但却没有人敢直言进谏。

就在这时,一个聪明机智的管仲站了出来。

虽然他很清楚这次进谏的危险,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桓公的面前说:“臣愿进谏,请国君三思。

”桓公一愣,他不敢相信管仲敢如此直言不讳。

管仲继续说:“虽然陛下具有非凡的英明才智,但这样放纵酒色,不仅是对自己的悖德行为,也会导致朝政失序,国家动荡。

君臣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忠诚共事,陛下的行为让人无法相信你的统治能力和决策能力。

”桓公听罢,满脸不悦,但却没有因此发火,反而微笑着说:“管仲之言极是,我当真谢谢你的提醒。

今后我会检讨自己的行为,力求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管仲的勇敢进谏不仅使得桓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让其他臣子看到了一个正直勇敢的表率。

从此以后,桓公治国更加稳定,国力不断增强。

故事二:范雎说服吴王战国时期,吴国的国君闔廬因为对商贾的依赖而不重视农耕生产,结果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国力日渐衰退。

吴国的大臣范雎看到这种局面,决定向吴王进谏。

范雎带着一套精心准备的方案,来到了吴王面前。

他首先指出了吴国现在的困境,并且指出,国家的命运不应该完全交给商贾来决定,而应该更加注重农耕和军事实力的发展。

“商贾虽然能够为国家带来财富,但是农耕和军事发展才是国家的根本。

只有保障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安全,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范雎郑重地对吴王说。

吴王历来重财轻民,但这次范雎的进谏却让他动摇了。

他经过深思熟虑,认识到范雎所说的是对的,所以决定改变政策,重视农耕和军事发展。

几年之后,吴国农耕生产蓬勃发展,国家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吴王对范雎的进谏也表示了感谢和敬意,他对范雎说:“范大人说得对,正是因为有你这样主张改革的智谋之士,所以我们才能够有今天的吴国。

历史上纳谏的事例

历史上纳谏的事例

纳谏,是指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

以下是一些历史上纳谏的事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以自身经历劝说齐威王广纳不同意见,齐威王接受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群臣和百姓进谏,使得齐国国力日益强盛。

2. 唐太宗纳谏: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鼓励群臣进谏,听取不同意见,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3. 魏徵直谏:魏徵是唐朝著名的谏臣,他多次直言不讳地指出唐太宗的错误,唐太宗虽然有时会生气,但最终还是能够接受他的建议,并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这些事例表明,纳谏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它可以帮助君主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有关虚心接受别人忠告的文明人事例

有关虚心接受别人忠告的文明人事例

有关虚心接受别人忠告的文明人事例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

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

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退位,从而当了皇帝,年号贞观。

唐太宗即位时,唐朝虽已建立十年,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严重战乱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

然而,在唐太宗即位后的不长时间内,社会经济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逐步强盛的局面,使贞观时期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盛世”。

唐太宗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政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贞观前期和中期善于纳谏。

唐太宗曾说过。

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后来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务,我怎么能都懂得?这说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并非一切都懂,无所不能。

据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臣下对自己隐恶扬善,一味顺从、奉承,“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为了稳固他的统治,唐太宗告诫下属:“君有违失,臣须直言。

”并且也确实采纳了不少正确的劝谏。

比如,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打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

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得到同桀、纣一样的下场。

对如此尖锐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意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

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反对,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

唐太宗受到顶撞,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怒而杀人。

争辩的结果,唐太宗折服了,并且称赞戴胄秉公执法。

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下不了台。

不过事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是为了使自己避免过失。

接受劝谏的例子

接受劝谏的例子

接受劝谏的例子
《接受劝谏的那些事儿》
嘿,咱来讲讲接受劝谏的例子哈。

就说那唐太宗李世民吧,他有个臣子叫魏征,那可真是直言不讳啊!魏征经常给唐太宗提各种意见,有时候唐太宗听得都不高兴了,可最后还是会好好想想魏征的话。

你说这唐太宗厉害不厉害?他就像一个聪明的舵手,即使有时候不乐意,但也知道魏征的劝谏是为了让他这艘大船能稳稳地航行在历史的海洋中。

再看看咱身边,比如说我自己的经历。

哎呀呀,我有个特别好的朋友,有一次我打算做一件事,觉得自己可牛了,肯定能成。

结果我朋友就说:“喂,你这样不行吧,你咋不想想其他后果呢?”我当时那个气啊,心里想着:“你懂啥呀!”但后来仔细一琢磨,咦,好像朋友说得也有道理。

就好像我准备走一条路,以为一路都是美景,朋友却提醒我可能有陷阱,要是不听他的,那不就得摔跟头了嘛!
还有古代的齐威王,他开始的时候可有些沉迷于玩乐啊!但幸好有淳于髡这些大臣劝谏他。

想象一下,齐威王就像一个迷失在游乐场里的孩子,而大臣们就是那些把他拉回正道的人。

淳于髡用那巧妙的语言,让齐威王如梦初醒。

接受劝谏真的很重要啊!它就像是一盏明灯,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照亮前方的路;又像是一阵及时雨,让我们即将干涸的心灵得到滋润。

劝谏不一定好听,但往往是为我们好呀!所以啊,我们得学会放下自己的那点小傲娇和固执,好好听听别人的话。

别等到碰了壁才后悔当初为啥没听劝。

咱都得像那些明智的人一样,虚心接受劝谏,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听谏言而成功的事例

听谏言而成功的事例

听谏言而成功的事例
听取建议而获得成功的事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英国著名企业家理查德·布兰森在创办维珍航空公司时,最初的商业计划被银行拒绝了。

但是,他听取了朋友和家人的建议,改进了计划,并最终成功获得了资金,成功创立了维珍航空公司。

2. 香港富豪李嘉诚在1987年香港股市崩盘时,听取了他的团队建议,决定将公司的投资组合重新调整。

这一决策使得他在市场崩溃中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财务状况。

3. 著名的科学家马克·扎克伯格最初创立Facebook时,最初的版本并没有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

但是,他与他的团队听取了用户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和优化Facebook的功能和用户体验,最终使得Facebook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之一。

这些成功的例子表明,听取建议并及时采取行动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无论是在创业、投资还是科研领域,都需要谦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计划和决策。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名人受朋友劝谏的事例
1、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

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
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
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
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
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
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
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
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
做得对不对。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3、触龙说赵太后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
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

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
威后。

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
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

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
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
后尊贵”。

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苟无岁,何有民?尚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但在这篇文章中,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