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基 于线粒 体控 制 区的 中华 绒 螯蟹群 体遗 传 多样 性 分析
闫 龙 宋 娜 王 俊2 鹿 志创 高天 翔4
( 1 .中 国 海 洋 大 学海 洋 生 物 多 样 性 与 进 化研 究 所 ,青 岛 2 6 6 0 0 3 ; 2 .中 国水 产 科 学 研 究 院 黄海 水 产 研 究 所 ,青 岛 2 6 6 0 0 2 3 .辽 宁 省 海 洋 水 产科 学 研 究 院,大 连 1 1 6 0 0 0 ; 4 .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水产 学 院,舟 山 3 1 6 0 2 2 )
态 特 征 进 行 了研 究 :遗 传 学 方 面 ,S u i 等_ l I J 以 及 Xu 和 C h u [ ] 分别 运用 微卫 星 ( S S R ) 和 扩 增 片 段 长 度 多 态 性
( A F L P ) 核 基 因标 记对 国内各 大水 系 的 中华 绒螯 蟹 开展 了
关 键词 :中华绒螯 蟹 ;线粒 体控 制 区;单倍 型 多样度 ;核苷 酸多样 度 ;遗传 结构 ;遗传 多样性
Ke y wo r d s :Ch i n e s e mi t t e n c r a b; mt DNA c o n t r o l r e g i o n ; Ha p l o t y p e d i v e r s i t y; Nu c l e o t i d e d i v e r s i t y; Ge n e t i c s t r u c t u r e ;
群体 遗传 学分 析;另有诸 多学 者运用 线粒体 C O I、C y t b 等 基 因片段 对 中华 绒螯 蟹 开展 了群 体遗 传 学研 究 L 1 】 。 迄今 ,尚未见mt D NA控 制 区序 列在 中华 绒螯 蟹 群体 遗 传 学研 究 中 的报道 。本 研究 采 用mt D NA控 制 区高变 区序 列
中华绒螯蟹的基因表达谱及生殖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研究
中华绒螯蟹的基因表达谱及生殖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研究【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是中国淡水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道传统美食。
由于它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全球市场供不应求且价格不菲。
它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品种,该蟹的养殖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密集化养殖的发展,由细菌、病毒和类立克次氏体属微生物所引发的各种疾病,以及性早熟、个体小型化以、种质退化等现象在中华绒螯蟹种群中频频发生,并且对螃蟹的质量造成灾难性损失,已经成为限制该蟹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因此认为了解其免疫防御机制、免疫因子特征,以及生殖生物学尤其是生殖的分子机理的研究,对螃蟹养殖的疾病控制和健康管理很有帮助,并为该蟹养殖过程中的人工生殖调控提供理论保障。
本论文试图从分子角度来研究中华绒螯蟹的免疫防御机制以及雄性生殖机理,以期能有效突破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的瓶颈,进一步促进该蟹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本研究借助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首次完成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cDNA文库的构建和表达序列标签(EST)的分析,并利用先进的Solexa测序技术,对中华绒螯蟹副性腺组织进行转录组及microRNA的大规模测序并分析其基因表达情况。
不仅丰富了中华绒螯蟹的基因组数据库,同时筛选出许多免疫相关及生殖相关的的基因序列。
通过对所测高通量数据分析的注释结果,结合已有物种生殖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分析、筛选与该蟹生殖发育相关的部分重要基因;利用RACE和WORKING等技术,获得这些基因的cDNA全长以及基因的结构;利用realtimePCR 研究不同基因在不同组织中以及同一组织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探讨这些基因在整个生殖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这些研究为了解中华绒螯蟹生殖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深入探讨该蟹雄性生殖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常规cDNA文库构建技术,成功构建了一个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EST文库并且获得了3,279高质量序列,代表着1177个一致性序列。
中华绒螯蟹3个育种基础群体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
We i n b e r g平衡偏离指数 ( D ) 在一 0 . 3 7 9 4~ 0 . 9 6 6 6 , 每个群体均有 5个微 卫星位点 存在杂合 子缺失现象 . 本研究 中各群体间遗传距离介于 0 . 0 3 2 1 — 0 . 0 3 8 4, 其 中第一群体与第二群体 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 0 . 0 3 2 1 ) , 第二 群体 与第三群体间的遗 传距 离最大 ( 0 . 0 3 8 4 ) . 总体而言 , 本 次研 究所选 的 3个基础群 体遗传多样 性指数均 较高 , 适 合作为选育的材料.
[ 关键 词] 中华绒螯蟹 , 微卫 星 , 育种基础群体 , 遗传多样 性 [ 中图分类号 ] Q 9 5 3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 号] 1 0 0 1 — 4 6 1 6 ( 2 0 1 3 ) 0 2 — 0 0 8 4 — 0 7
Mi c r o s a t e l l i t e An a l y s i s o n t h e Ge ne t i c S t r u c t u r e o f Thr e e Br e e d i ng S t o c k s o f Er i o c h e i r S i n e n s i s
Vo l _ 3 6 No . 2
J u n, 2 0 1 3
中华绒螯蟹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俗称河蟹,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辽河、瓯江等水域,但群体自然分布以长江流域为主。
长江流域湖泊水草旺盛、饵料丰富、河口浅滩广阔,是中华绒螯蟹得天独厚的育肥和产卵场。
自20世纪70年代末突破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难关以来,中华绒螯蟹养殖业扭转了完全依赖天然产量的被动局面,现已成为中国渔业生产中发展最为迅速、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长江水系天然成蟹以及蟹苗资源被过度捕捞,天然蟹苗资源急剧衰退[1-2]。
为了降低成本,许多养殖单位选用小规格中华绒螯蟹用于苗种繁育,甚至无序引进外水系蟹种和蟹苗用于苗种培育,因此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退化、混杂情况越来越严重[3-7]。
当前国内外有关中华绒螯蟹的报道多集中在用不同方法,如形态学测量、同工酶、SSR 等研究中华绒螯蟹系统分类及遗传多样性[8-13],目前尚无关于人工选育对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影响的报道。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自2000年10月开始进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良种选育工作,以固城湖国家级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所保存的中华绒螯蟹作为起始选育群体,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典型外部特征及生长性能作为主要选育指标,经过连续3代近交选择,6年提纯复壮,至2006年已初步获得具有优质、高产特性的F 3选育群体[14]。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技术分析F 4选育群体、长江水系天然群体以及射阳土池苗种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探讨人工选育活动对中华绒螯蟹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旨在为该物中华绒螯蟹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李晓晖1,2,许志强2,潘建林2,杨家新1,葛家春1,2,柏如发2,朱清顺2(1.南京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2.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7)摘要:利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长江水系天然群体、人工选育F 4A 级群体、F 4B 级群体以及江苏射阳群体共95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影响中华绒螯蟹生长关键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本文着重探讨在大水面养殖模式中影响河蟹生长的关键因素,对其他养殖水域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河蟹生长过程1.1 非人为控制下的生长过程在自然条件下,"霜降"节气前后,河蟹在江河湖泊中已育肥成熟,开始向河口、近海迁徒洄游,这次洄游叫生殖洄游,目的是到大海中越冬,并在翌年春天于适宜的盐度、渗透压和温度下交配繁殖。
受精卵在海水中经 5 次蜕皮,通过溞状幼体、蜕变成大眼幼体。
此时按生理需求,纷纷从闽江、瓯江、长江、黄河、辽河等入海口进入内河淡水中生长肥育,此过程又称索饵洄游,而完成交配繁殖后的亲蟹则在夏季来临前相继自然死亡。
两次洄游的循环构成了河蟹的一生,河蟹通过一生中大约18次左右的蜕皮逐次成长,达到性成熟后即终止蜕皮、停止生长。
每次蜕皮后的河蟹体重可比蜕皮前增加30%-100%。
实践表明,个体越小的河蟹蜕皮后增重率越大,体质越是健壮的河蟹蜕皮后增重率也越大。
1.2 人为控制下的生长过程首先,人们在控温、控氧的暖房中配制好人工海水,或在沿海土池中灌入天然海水,放入亲蟹促其交配、抱卵、繁殖。
育出的溞状幼体(称Z1)喂以丰年虫无节幼体等饵料,通过5 次变态发育成16-20 万只/kg 的大眼幼体即蟹苗(本文以下称第一生长阶段)。
大眼幼体在人工控制的土池中培育,经大约7 次蜕皮至冬季育成500-100 只/kg 的蟹种即扣蟹(本文以下称第二生长阶段)。
蟹种在大水面或小水面中经一年人工养殖,约蜕皮5 次左右长成可出售的成蟹(本文以下称第三生长阶段)在人工养育河蟹的过程中,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必须掌握河蟹的生理、生态习性,同时也要研究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着其生长,通过人为努力认识或改造这些因子,使其向着有利于增产增收的目标发展,这就是科学养殖的初衷,也是本文的要旨。
2 河蟹生长的影响因子2.1 自然因素2.1.1 遗传因素目前认为分长江水系蟹种、辽河水系蟹种及匝江水系蟹种等。
长江、黄河和辽河种群中华绒螯蟹雄体成蟹可食组织营养
中国水产科学 2016年9月, 23(5): 1117-1129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5-12-03; 修订日期: 2016-02-21.基金项目: 国家863计划项目(2012AA10A409); 科技部港澳台科技合作专项项目(2014DFT30270); 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4C26213201214); 上海高校水产学高峰学科建设项目(2015-62-0908).作者简介: 赵恒亮(1988−),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与良种选育. E-mail: keyzhao539@ 通信作者: 吴旭干, 副教授. E-mail: xgwu@DOI: 10.3724/SP.J.1118.2016.15452长江、黄河和辽河种群中华绒螯蟹雄体成蟹可食组织营养 组成的比较赵恒亮1, 2, 吴旭干1, 龙晓文1, 2, 何杰1, 2, 姜晓东1, 2, 刘乃更3, 成永旭1, 21. 上海海洋大学 省部共建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2.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市教委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 201306;3. 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 辽宁 盘锦 124200摘要: 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 在相似的池塘条件下将辽河、黄河和长江种群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扣蟹养殖至成蟹, 比较了三群体雄体成蟹的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 进一步测定和比较了可食组织中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及氨基酸, 旨在评价三种群雄体成蟹的营养品质和可食率。
研究结果显示: (1)黄河种群中华绒螯蟹的性腺指数略高于其他两种群蟹, 长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最高, 但均无显著差异(P >0.05)。
长江中华绒螯蟹洄游群体与养殖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p a r a me t e r s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t o d i s c r i mi n a t e t w o g r o u p s . T h e n t wo d i s c r i mi n a n t f u n c t i o n s f o r ma l e s a n d f e ma l e s w e r e s e p a r a t e l y
Ab s t r a c t :T h e 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e e n mi g r a t o r y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 c u h u r e d p o p u l a t i o n o f Er i o c h e i r s i en n s i s i n t h e Ya n g t z e Ri v e r w e r e s t u d i e d . T h i r t y—e i g h t mo ph r o l o g i c a l p a r a me t e r s w e r e e v a l u a t e d t h r o u g h t h e me t h o d s o f d i s c r i mi n a n t a — n a l y s i s a n d v a r i a n c e a n a l y s i s . Di s c r i mi n a n t a n a l y s i s w a s s e p a r a t e l y u s e d f o r ma l e s a n d f e ma l e s o f t h e t wo p o p u l a t i o n s . F i v e
水产经济动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养殖
我国河蟹养殖的分布
河蟹原产于亚洲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区以中国为中心, 目前欧洲一些河流也有河蟹的踪迹
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闽江的通海江河与湖泊沿 岸均有河蟹的存在;以长江水系河蟹资源量最大、 生长速度最快、品质最优
主要集中于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上海 等省市的长江中下游两岸附属湖泊,其中以江苏的 养殖面积为最大
三、生活习性
1、栖息习性 喜栖息在水质清新,水草丰盛、底栖饵料丰富的淡
水水域(江河、湖、沟渠、稻田等);底栖穴居
卵:在母体腹部附肢上孵化 蚤状幼体:咸淡水中,浮游生活 大眼幼体(蟹苗):能游善爬、登陆,开始适应淡水生活 幼蟹~成蟹:淡水水域,底栖穴居,或隐匿石砾间和水草
丛中 亲蟹:淡水→河口区的咸淡水,繁殖后代
幼蟹(扣蟹)( young carb ):仔蟹经过120~150 d饲养, 培育成100~200只/kg左右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
黄蟹:生殖洄游前,个体较小,性腺尚未发育成熟;壳色 浅黄,雌蟹腹部尚未长足,仍近似三角形
绿蟹:黄蟹最后一次蜕壳后, 个体增大,背甲变为墨绿色; 雄蟹螯足上绒毛粗长发达; 雌蟹腹部变宽,覆盖住整个 头胸部的腹面,且周缘密生 短而黑的绒毛
河蟹养殖已成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高效渔 业的一项新型产业,并逐步向无公害养殖、生态养殖、 绿色养殖的深层次发展
河蟹产量现状
时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4年
产量
12万吨 15万吨 20万吨 23万吨 33万吨
05年全国河蟹产量突破40万吨,08年52.8万吨,10年60万吨
20世纪90年代以前150 g/只以上的河蟹 占70%,而近年仅占30%左右
养殖环境恶化,病害日趋严重
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及其养殖子一代形态特征比较
第30卷第1期上海海洋大学学报Vol.30,N。
」2021年1月JOURNAL OF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Jan.,2021文章编号:16745566(2021)01402148DOI:10.12024/jsou.20191102859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及其养殖子一代形态特征比较姜晓东心‘,成永旭"J,吴旭干心3(1-上海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2.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1306; 3.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201306)摘要:为鉴别长江与闽江野生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及其养殖子一代,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研究两群体野生个体及其养殖子一代头胸I卩的形态特征差异。
先通过地标点法提取头胸甲上特征点的坐标值,然后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来区分4群体头胸甲,最后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头胸甲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
结果表明:长江和闽江水系野生个体被完全分为两块较集中的区域,而两野生群体养殖子一代频繁交叉出现,各组不能形成较集中区域;网格变形图显示各群体头胸甲的形态差异主要为额刺和侧刺长度;逐步判别分析中两野生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而两野生群体养殖子一代判别准确率为40%-60%,存在明显的错判风险;聚类分析先将两野生群体养殖子代聚为一类,然后与长江野生个体聚为独立的一支,最终与闽江野生个体相聚。
综上,长江与闽江野生中华绒螯蟹形态特征差异较大,但这些形态特征差异在人工养殖一代后基本消失,因此形态学特征不能区分长江与闽江野生中华绒螯蟹养殖子一代。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地理种群;地标点法;几何形态学;群体识别中图分类号:S966.16文献标志码:A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ne Edwards)俗称河蟹,属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具有重要的养殖价值和食用价值。
4--吴廉(new)
中国水产科学 2015年3月, 22(2): 204-213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4-07-03; 修订日期: 2014-08-21.基金项目: 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沪农科(产)字2010-4号]; 上海市科委崇明科技专项项目(133********); 上海市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项目(03DZ2251800).作者简介: 吴廉(1988–),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种质资源与种苗工程. E-mail:1371264@ 通信作者: 王成辉, 教授. E-mail:wangch@DOI: 10.3724/SP.J.1118.2015.14282中华绒螯蟹配套系育种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比较与选择压力分析吴廉1, 慈元吉1, 黄姝1, 茅海成1, 王中清1, 2, 王成辉11. 上海海洋大学 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306;2. 上海农场水产养殖场, 江苏 大丰 224151摘要: 利用1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 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配套系育种群体(A 、B 选育系F 4群体及其正反杂交子一代AB 、BA 群体)和长江口野生群体(YZ)的遗传变异与差异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 (1)配套系育种群体中, 正反杂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两亲本群体, 但配套系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低于野生群体。
(2)分子方差分析(AMOVA)、基于Nei’s 遗传距离构建的NJ 树、主成分分析(PCA)以及STRUCTURE 遗传聚类分析均一致显示, 正交群体AB 与其母本AA 为一组、反交群体BA 与其母本BB 为一组, 野生群体YZ 单独为一组, 三组间的遗传差异极显著(P <0.01)。
(3)应用Arlequin 软件和Bayescan 软件进行选择压力检测, 发现配套系育种群体中有 3个位点、野生群体中有1个位点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 揭示连续4个世代的人工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配套系育种群体与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研究进展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其进展,以中华绒螯蟹种质鉴定、系统发生、遗传多样性以及生物入侵等研究内容为重点,阐述了当前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种质Advances in Germplasm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Erocheir sinensis Originated from theYangtze RiverAbstract: Germplasm resources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Erocheir sinensis originated from the Yangtze River were summarized in the present article. Focusing on the directions of germplasm identification, phylogeny, genetic diversity and biological invasions, we elaborated the latest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work of Erocheir sinensis. Then we discusse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ed in the current research.Keywords:Erocheir sinensis,germplasm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ca) 、十足目(Decapoda) 、方蟹科(Grapsidae) 、绒螯蟹属( Eriocheir) ,俗称河蟹。
中华绒螯蟹分布区域广泛,在我国北起辽宁、南至福建的沿海各省份通海河流中几乎均有它的踪迹,但群体自然分布以长江中下游为主[1-6]。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成蟹资源现状及其繁殖特征
收稿日期:2019-02-2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900903);农业农村部财政资金物种品种资源保护专项(长江口生态保护 调查和评价);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沪农科产字 2017-4号);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6M05) 作者简介:吴晓峰(1994— ),男,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河口生态学。Email:827209004@qq.com 通信作者:庄 平,研究员。Email:pzhuang@ecsf.ac.cn
根据调查船的捕捞量数据统计各调查站位 的单网每日渔获量(CPUE);分别记录雄蟹、未抱 卵雌蟹和抱卵 蟹 的 数 量,测 量 其 头 胸 甲 长 (L)和 体质量(W);中华绒螯蟹抱卵率为每次调查所捕 抱卵蟹数 量 与 雌 蟹 总 数 的 比 值;采 用 传 统 重 量 法 [11]统计抱卵 蟹 的 繁 殖 力。 首 先 称 量 抱 卵 蟹 卵
块的总质量,取少量卵粒并在解剖镜下统计其数 量,重复 3次后换算卵子总数量,即为其绝对繁 殖力,绝对繁殖力与其体质量的比值为相对繁殖 力。 1.3 数据处理
采用单因 素 方 差 分 析 (OneWayANOVA)分 析比较 不 同 调 查 站 位 间 所 捕 中 华 绒 螯 蟹 平 均 CPUE的差异及 抱 卵 蟹 繁 殖 力 的 差 异,若 存 在 显 著性差异则进行多重比较(LSD),显著性水平为 0.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调查站位中华绒螯蟹 雌雄比的差异,回归分析法拟合中华绒螯蟹体质 量与其头胸甲长间的关系。利用 SPSS20.0进行 T检验、卡方检验和回归分析,根据相关分析结果 利用 Excel进行图表绘制。
然而,目前关于中华绒螯蟹资源剧烈变化的 原因仍不是很清楚。近年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为
中华绒螯蟹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D-loop;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中图分类号: 9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9)03043609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中国最重要
的淡水经济养殖蟹类, 2016 年养殖产量达到 81.2 万 t[1]。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自然栖息地主要分布 在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等水系[2-3], 养殖区域 主要集中在辽河、黄河和长江流域[4-5]。近些年来
代码 code
水系 river system
地点 location
经度 longitude 纬度 latitude 数量 number
LC
辽河 Liaohe River 辽宁省盘锦市 Panjin City, Liaoning
LW
辽河 Liaohe River 辽宁省盘锦市 Panjin City, Liaoning
收稿日期: 2018-09-03; 修订日期: 2018-11-18. 基金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项目(CARS-48); 上海市科委工程技术中心能力提升项目(16DZ2281200);上海市教
委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项目(A1-2041-18-0003); 浙江省湖州市人社局“湖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湖精英 领 2017-1C); 深圳市澳华农牧有限公司横向项目(D-8006-16-0088). 作者简介: 苏雨(1995–),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甲壳动物营养生理和品质育种. E-mail: suyuishou@ 通信作者: 吴旭干, 教授. E-mail: xgwu@
江野生群体. Note: LC indicates cultured population of Liaohe River, LW indicates wild population of Liaohe River; HC indicates cultured population of Yellow River, HW indicates wild population of Yellow River; YC indicates cultured population of Yangtze River, YW indicates wild population of Yangtze River.
中华绒螯蟹育种群体遗传特征分析及性早熟相关SNP标记筛选的开题报告
中华绒螯蟹育种群体遗传特征分析及性早熟相关SNP标记筛选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华绒螯蟹是中国的一个经济性、生态性重要淡水蟹种,属于中国特产的优良品种之一。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华绒螯蟹数量不断下降,已经成为濒危物种。
因此,对中华绒螯蟹的保护、繁殖、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目的本研究旨在对中华绒螯蟹进行群体遗传特征分析,筛选与性早熟相关的SNP标记,为中华绒螯蟹的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华绒螯蟹不同产地的群体遗传特征分析,包括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结构分析、遗传流动分析等。
2. 基于性早熟相关的鉴定指标,筛选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相关的SNP标记。
3. 对筛选出的SNP标记进行验证,确认其与性早熟的相关性,并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三、论文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
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
第二章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特征分析。
主要介绍中华绒螯蟹不同产地的群体遗传特征分析结果。
第三章筛选与性早熟相关的SNP标记。
主要介绍基于性早熟相关的鉴定指标,筛选出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相关的SNP标记。
第四章 SNP标记验证与个体差异比较分析。
主要介绍对筛选出的SNP标记进行验证,确认其与性早熟的相关性,并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主要对本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中华绒螯蟹育种方面的研究方向。
四、论文预期成果本文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中华绒螯蟹不同产地的群体遗传特征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地域间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差异,为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2. 筛选出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相关的SNP标记,为中华绒螯蟹的育种提供新的途径。
3. 对筛选出的SNP标记进行验证,并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中华绒螯蟹育种提供更为精准的方法。
4. 提出未来中华绒螯蟹育种方向的建议,为中华绒螯蟹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中华绒螯蟹一龄性早熟和二龄成熟家系子一代成蟹阶段生长发育育性能的比较研究
中华绒螯蟹一龄性早熟和二龄成熟家系子一代成蟹阶段生长发育育性能的比较研究王海宁;刘青;吴旭干;姜晓东;肖起珍;成永旭【摘要】There are two phenomena in Eriocheir sinensis, one year old precocious and two years old normal mature, but it is unclear that the difference 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ffspring.So, this study construct one year old precocious family(PF) and two years normally mature family(NF) to assess the growth, survival rate, yield, rate of reproductive molting and gonadal development of t the first offspr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In August and October, the female and male average weight of NF (70.45±18.62)g,(95.87±34.44)g, respectively) was higher than the PF (58.93±16.33)g,(95.56±25.26)g,respective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arapace length, carapace width in July, August and October (P<0.05), from April to October, the NF was lower than PF in weight gain rate (WGR)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1.48±0.45)%/d,(1.65±0.12)%/d.(2)The PF finished reproductive molting earlier than the NF.In August, 85% offspring completed reproductive molting in sexual precocity family, higher than normal family (75%).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onad index (GSI) and hepatopancreas index(HSI).(3) As far as the final culture efficient, the survival rate and final mean yield of NF were 14% and 17% higher than PF, respectively,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families.In summary, the NF was better than the PF.%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存在一龄性早熟和二龄正常成熟两种现象,为了解其后代养殖性能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利用构建的一龄早熟家系和二龄正常成熟家系,评估了其子一代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存活率、产量、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结果显示:(1)正常家系的子一代在8月和10月的平均体重(70.45±18.62)g,(95.87±34.44)g高于早熟家系的平均体重(58.93±16.33)g,(95.56±25.26)g,甲壳长和甲壳宽在7、8和10月份,正常家系显著高于早熟家系,4-10月二龄正常成熟家系的特定增重率(SGR,(1.48±0.45)%/d)低于一龄早熟((1.65±0.12))%/d;(2)一龄性早熟家系完成生殖蜕壳的时间早于二龄正常家系,一龄性早熟家系在8月份的生殖蜕壳率为85%,高于正常家系(75%),但两者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3)就最终养殖效果而言,尽管正常成熟家系子代的存活率和平均产量比早熟家系分别高出14%和17%,但两种家系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河蟹二龄成熟家系子代在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优于一龄早熟家系子代.【期刊名称】《淡水渔业》【年(卷),期】2017(047)003【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一龄性早熟;成蟹;生长发育【作者】王海宁;刘青;吴旭干;姜晓东;肖起珍;成永旭【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试验室,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试验室,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教委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试验室,上海 201306;江苏省宿迁旭邦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泗洪223900;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试验室,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试验室,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试验室,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教委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6.12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大闸蟹又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
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刘青;刘皓;吴旭干;何杰;董鹏生;王幼鹏;成永旭【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5(046)004【摘要】我国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养殖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和辽河流域,经过多年的人工养殖、跨流域引种和增殖放流等活动可能会对其遗传特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利用29个微卫星标记对3个水系的野生和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6个群体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杂合度水平(Ho=0.702-0.744),香农信息指数(I)显示6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依次为:长江野生>长江养殖>黄河野生>辽河养殖>黄河养殖>辽河野生.(2)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来源于种群内个体间和个体内部的变异分别为14.02%和85.88%,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处于较低水平(FST<0.05);(3)瓶颈效应和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所有群体近期均经历过有效种群的降低,且6种群内个体的遗传组成混杂.综上所述,三水系野生和养殖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长江和黄河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养殖群体;三水系河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江养殖群体、黄河野生及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小可能与其跨流域引种及养殖群体逃逸造成其种质混杂有关.【总页数】11页(P958-968)【作者】刘青;刘皓;吴旭干;何杰;董鹏生;王幼鹏;成永旭【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太谷03080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教委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江苏省宿迁旭邦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泗洪22390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306;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教委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5【相关文献】1.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的比较 [J], 何杰;吴旭干;龙晓文;刘青;赵恒亮;姜晓东;成永旭2.长江、黄河、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扣蟹的形态学及生化组成 [J], 卢义;吴旭干;何杰;王春;李晓东;刘乃更;王幼鹏;成永旭3.中华绒螯蟹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J], 苏雨;张成;李清清;郑海地;成永旭;吴旭干4.青鱼野生与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J], 王丰; 张家华; 沈玉帮; 徐晓雁; 王荣泉; 李家乐5.长江、黄河和辽河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子三代成蟹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 [J], 周永昌;姜晓东;成永旭;吴旭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种群遗传学研究作者:周华兴段国庆江河凌俊胡玉婷来源:《农学学报》2022年第06期摘要:研究旨在探究安徽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状况以及资源混杂程度,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采集了中华绒螯蟹4个养殖群体和长江野生群体共170尾样本,基于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种群遗传学分析。
结果表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低,盲目捕捞可能造成野生资源衰退。
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未出现显著遗传分化,存在严重的种质混杂。
研究探明了长江中华绒螯蟹的资源现状,为其科学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养殖与野生群体;线粒体基因;种群遗传分析;种质混杂中图分类号:S917.4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158Population Genetics of Chinese Mitten Crab Between the Breeding and Wild PopulationsZHOU Huaxing, DUAN Guoqing, JIANG He, LING Jun, HU Yuting(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ion,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hui Key Laboratory of Aquaculture and Stock Enhancement, Hefei 230031, Anhui, China)Abstract: Eriocheir sinensis, especially the Yangtze mitten crab, is an important aquaculture speci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serious germplasm mixture of this species has been detected a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asons. In this study, population genetics among wild and breeding populations of the Chinese mitten crab was compara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mitochondrial marker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rmplasm mixed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wild crab in the Yangtze River is low, and over fishing could cause the decline of wild resources. No genetic difference among the wild and breeding populations is detected, which means serious germplasm mixture.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resource status of Chinese mitten crab 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is species.Keywords: Chinese mitten crab; the breeding and wild populations; mitochondrial gene;population genetics analysis; germplasm mixture0引言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是重要水产养殖品种,其营养价值丰富,口味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20世纪70年代末,中华绒螯蟹内陆水域人工育苗技术难关攻克,增养殖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
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养殖产业突飞猛进,极大的推进了中华绒螯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华绒螯蟹是典型的降海洄游型生物,其幼体在江、河等淡水中生长发育至成熟个体后,顺水而下至入海口等咸水中繁殖[2]。
长江入海口浅滩广阔、资源丰富,是中华绒螯蟹天然的繁育场[3]。
野生中华绒螯蟹在长江口繁殖后,逆流而上,在长江流域生长发育,形成特有的長江品系,沿江流域也随之开展了大量的河蟹养殖。
然而,养殖过程中大规模跨地域的引种以及养殖群体的逃逸都可能造成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的种质混杂[4-5]。
王海华[6]采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长江水系7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各个群体间分化不显著,没有出现与地理分布相对应的谱系结构。
李晶晶等[7]利用1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中华绒螯蟹3个不同水系人工选育群体和1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分化水平,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处于中低水平。
学者认为遗传漂变的缺失和显著的同质化是造成种质混杂的内在因素[8]。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养殖群体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影响,本研究采集长江流域安徽段野生群体样本以及邻近的养殖群体样本,结合相关分子学手段,探究长江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状况以及资源混杂程度,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样本采集研究于2016年采集了江流域安徽段中华绒螯蟹4个主要养殖区,分别是芜湖县、无为县、当涂县、宣州区(如图1、表1所示)的养殖样本共计140尾;采集长江流域芜湖至马鞍山段中华绒螯蟹野生样本30尾。
样本采集后,取其腿部肌肉保存于-20℃下。
实验于2016年12月—2018年3月,在水产增养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进行。
1.2基因组DNA提取与PCR扩增取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采用Sambrook法提取基因组DNA[9]。
参照NCBI上已有的中华绒螯蟹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数据(登录号:KP126617),使用Oligo7[10]设计线粒体COII基因的引物(表2),并委托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合成。
PCR反应体系:包含200 ng的模板DNA,10×Buffer缓冲液(TaKaRa)5μL,dNTP(2.5 mM)3μL,MgCl2(2.5 mol/L)4μL,上下游引物(5μmol/L)各2μL,TaqDNA聚合酶0.75 U,补充无菌超纯水至50μL。
PCR反应条件:96℃预变性1 min;94℃变性45 s,55℃退火45 s,72℃延伸1 min,共34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
PCR产物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预期长度的线粒体DNA片段通过DNA纯化试剂盒(DNA Gel Extract Purification Kit, TaKaRa)回收后,委托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双向测序。
1.3序列分析测序所得序列通过Seqman软件辅助人工进行拼接组装。
序列通过MAFFT v.7[11]在线比对后,使用DNAsp v.6.11[12]计算多态位点、单倍型数目、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 Hd)和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 Pi)。
使用Arlequin v.3.11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13]。
使用Mega v.7.0[14]基于邻接法(Neighbour joining, NJ)构建单倍型分子系统树。
采用Network 5000基于中介网络法(Median Joining, MJ)绘制單倍型网络关系图[15]。
2结果与分析2.1序列特征测序获得170条长度为799 bp的中华绒螯蟹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共检测到突变位点38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0个,单突变位点28个。
基因片段中,T、C、A、G四个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19.4%、31.2%、14.4%。
A+T的含量为66.2%,大于G+C的含量33.8%。
基因序列出现了明显的反G偏倚(Anti-G bias)现象[16]。
2.2单倍型进化分析中华绒螯5个群体中共检测出12种单倍型,其中XZ群体有7种单倍型,WH群体有6种单倍型,DT和WW群体均有5种单倍型,YS群体有4种单倍型(见表3)。
12种单倍型中,Hap 6、11、12为群体特有单倍型,其余9个单倍型均为群体共享单倍型。
选择日本绒螯蟹COII序列(登录号:NC_011597)作为外类群,构建单倍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Hap 12独立成支,其余11个单倍型聚为一支。
单倍型网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Hap 1和2包含了所有的群体,且Hap 2的共享个体数最多,为98个。
除Hap 12外(突变步数为30),其余11个单倍型间的突变步数均为1(图2)。
2.3遗传多样性和分子变异分析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DT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最高,XZ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WW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最低,分别为0.4090和0.0006。
野生中华绒螯蟹YS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 0.545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8,仅高于WW群体。
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的分子变异为96.54%,远高于群体间的变异(3.46%, P 3讨论3.1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群体抗逆和进化的潜在动力,也是种群适应外界环境能力最直观的反映[18]。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谱系分选、特殊的生活史等[19-20]。
中华绒螯蟹作为重要的水产品,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自然群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中华绒螯蟹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中,A+T的含量为66.2%,G+C的含量为33.8%,表现出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倚。
有学者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21]中,A+T的含量为61.7%,G+C的含量为38.3%,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印证。
本研究中,长江芜湖-马鞍山江段的野生中华绒螯蟹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Hd=0.5450;Pi=0.0008),低于2008年报道的长江南京江段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Hd=0.8433;Pi=0.0048)[22]和2016年报道的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Hd=0.8333; Pi=0.0077)[21]。
这说明长江流域中华绒螯蟹群体近年来出现了种质退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