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痛经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痛经西医诊断: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1.中医诊断标准:(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 )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 天,行经第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异症病灶或/ 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1)子宫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 及MRI )发现异症病灶,血清CA125 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超)、血清CA125 等提示。
(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 /10 分。
(三)证候诊断1 .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 .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3.肾虚血瘀证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次症:①经色淡黯或夹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头晕耳鸣;④夜尿频多;⑤性欲减退。
中医妇科围绝经期综合征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由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时,出现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变化,导致身体出现各系统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既往称为更年期综合征。
中国古代医籍中无专篇叙述,散见于“月经不调”、“眩晕”、“心悸”、“失眠”等病中。
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肾的阴阳平衡失调,肾阴虚不能涵养心肝,心肝气火偏旺,或因阴虚及阳,肾阳偏虚,心脾失调,加上社.会、家庭、个性心理因素的多重影响,加重脏腑功能失调,遂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致使症情错综复杂。
也有因手术等因素切除性腺,骤生类似症状者,亦属本病范畴。
【诊断】1.一般在45岁以上,月经紊乱或绝经后,见烘热出汗,烦躁易怒,激动流泪,头晕耳鸣,心悸失眠,浮肿泄泻,神疲乏力,甚则情志异常等症状。
2 .血清雌二醇(E2)下降,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升高。
以及血生化查钙、磷、血糖、血脂、肝肾功能,骨密度、骨皮质厚度单/多束光吸收测量等检查。
3 .排除肿瘤、精神性疾病或其他内分泌、代谢失调性疾患。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的发生主要在于肾气渐衰天癸竭的过程加速、程度加剧,以致心、肝、脾诸脏功能紊乱,尤其以肾的阴阳失衡为前提。
治疗方法应以滋肾为本,结合平降心肝;偏于阳虚的,结合补阳调脾;兼有痰浊、瘀血、水湿为患的,则当标本合而治之。
1.肾阴虚证月经后期、量少,或先期、量多,色红质稠,烘热出汗,烦躁失眠,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治法:益肾滋阴宁神。
方药举例:左归饮加减。
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萸肉各IOg,钩藤、紫贝齿各15g,莲子心3g,浮小麦10g,紫草10g,合欢皮10g。
加减:肝经郁火明显者,加焦板子6g,苦丁茶10g,夏枯草10g。
阴虚阳亢者,去浮小麦,加天麻10g,石决明10g,炙鳖甲(先煎)15g。
如有脾胃不和者,兼见胃院胀痛,大便澹薄,神疲乏力者,去熟地,加佛手片6g,炒白术10g,茯苓15g。
2.偏阳虚证月经量多,色淡无血块,烘热出汗,烦躁寐差,纳差腹胀,大便清薄,神疲乏力,面浮足肿,形寒肢冷,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痛经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痛经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1 )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 2 ) 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 1-2 天,行经第 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者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者/和子宫增大、压痛。
( 1 )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 CT 及 MRI )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 CA水平轻、中125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者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 超)、血清 CA 等提示。
125轻度疼痛: 1 ~ 3 分;中度疼痛: 4 ~ 6 分;重度疼痛: 7 ~ 10 分。
主症:①经前或者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者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者有瘀斑,瘀点,或者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者沉紧。
主症:①经前或者经期小腹胀痛或者刺痛;②情志抑郁或者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者经行不畅;②经前或者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者多或者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者有瘀斑、瘀点,或者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者薄黄;脉弦或者弦涩。
主症:①经行小腹坠痛;②腰膝酸软。
次症:①经色淡黯或者夹块;②月经量少或者错后;③头晕耳鸣;④夜尿频多;⑤性欲减退。
舌脉:舌质淡黯,或者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者沉涩。
中医妇科带下病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带下病妇女阴道流出白色或黄色或赤白色的分泌物,绵绵不断,或量多淋沥,称为“带下”。
为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湿浊下注而成。
包括生殖道各种炎症或癌症。
【诊断】1.注意观察带下的颜色、质的稠稀、量的多少、有无气味。
需与妇女有少量白色或淡黄色阴道分泌物,在青春期、月经期前后、月经周期中间或妊娠期分泌物量稍增多的正常现象相区别。
2.带下色黄或绿如泡沫状,量多有臭味,兼有外阴及阴道瘙痒或刺痛感的,需考虑滴虫性阴道炎,可作阴道检查及化验白带。
3.带下乳白如豆渣状,量多伴外阴及阴道瘙痒或刺痛感的,需考虑真菌性阴道炎,可作阴道检查及化验白带。
4.带下夹红(血性)的,应考虑宫颈炎、宫颈息肉,可作阴道检查以鉴别。
5.带下赤白或如脓样,有奇臭的,时有不规则阴道出血者,需排除宫颈癌,可作宫颈刮片或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虚实。
实证带下,色黄、质稠、有气味的为湿热下注。
虚证带下,色白、质稀、无气味的为脾虚;质清稀、量多的为肾虚。
治疗上,湿热需予清利;脾虚需予健脾化湿;肾虚的则宜益肾固涩。
1.湿热证带下色黄、质稠、有气味,阴部作痒,或有红肿、灼热刺痛,口干不多饮,小便赤黄,舌苔薄黄,脉濡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3g,柴胡3g,桅子10g,黄柏5g,车前草10g,草薛10g,意友仁12g,茯苓10g,泽泻10g。
加减:兼见赤带,加牡丹皮6g,小蓟15g,椿根皮15g,兼有阴痒,另用蛇床子15g,苦参10g,黄柏10g,明研6g。
熏洗坐浴。
2.牌虚证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稀如涕,无气味,面色少华,食少,头昏,乏力,足浮,舌苔淡薄,脉细弱。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举例:完带汤加减。
党参IOg,苍白术各6g,山药12g,白芍10g,陈皮5g,柴胡10g,车前草10g,慈段:仁12g,茯苓10g。
3.肾虚证带下量多,质清稀,腰酸如折,少腹有冷感,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补肾固涩。
方药举例:右归饮加减。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诊疗方案痛经,也称为月经痛或经痛,是指女性在经期或经前会出现的腹痛不适感。
虽然痛经在女性中非常常见,但是它可能给女性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不适和困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痛经诊疗方案,以帮助女性更好地应对痛经问题。
一、诊断在确定痛经诊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诊断。
痛经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痛经是指没有明显妇科疾病引起的痛经,而继发性痛经是由妇科疾病引起的。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确立痛经的类型和原因。
二、非药物治疗1. 热敷:在经期或经前,可以将热水袋放在腹部,用热毛巾敷在腹部,或者用热水泡澡,以缓解痛经症状。
2. 腹部按摩:使用温和的手法,用手指轻轻按摩腹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痛经。
3.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可以帮助缓解痛经症状,促进身体的放松和舒缓痛感。
4.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和浓茶等,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B、钙和镁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豆类、绿叶蔬菜和坚果等。
三、药物治疗1. 非处方药:在轻至中度痛经症状下,可以选用非处方药物来缓解疼痛,如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乙酰水杨酸等。
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2. 处方药:在疼痛较为严重或者伴有其他症状时,可能需要使用处方药来治疗痛经。
例如,口服避孕药可以调整月经周期,减轻经痛症状;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可以降低雌激素的作用,缓解痛经等。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缓解痛经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比如,川芎、益母草等中药可以舒经活血、调经止痛,但是使用中药时需要遵循中医医师的指导,避免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由妇科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例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纠正来解决。
手术治疗一般是在其他治疗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才考虑,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023年度版《中国妇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23年度版《中国妇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引言《中国妇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是为了规范中国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制定的权威指南。
本指南旨在提供给临床医生、妇科专业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参考,帮助他们准确诊断和治疗妇科疾病。
诊断标准根据妇科疾病的不同类型,本指南提供了详细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指导。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结合本指南提供的诊断标准,做出准确的诊断。
治疗原则本指南明确了不同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疗法和辅助治疗等。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临床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因、身体状况和治疗效果等因素,并遵循本指南提供的治疗原则。
药物选择本指南列出了常用的药物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案和药物选择原则。
对于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严重程度,本指南提供了相应的药物选择建议。
临床医生在用药时应注意患者的全身情况、耐药情况和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并遵循本指南提供的药物选择原则。
随访与评估针对不同的妇科疾病,本指南提供了相应的随访与评估指导。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制定合理的随访计划,并根据本指南提供的评估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结论《中国妇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是一份权威的、具有指导性的文献,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和妇科专业人员准确诊断和治疗妇科疾病。
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应遵循本指南提供的诊断和治疗指导,以提高妇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以上是《中国妇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的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请参阅指南正文。
参考文献:- 作者1,文章1 - 作者2,文章2。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1. 概述
该文档旨在为中医妇科临床医生提供一份指南,以规范他们的
诊疗操作。
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在妇科疾病的管理中至关重要。
本指南将介绍中医妇科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帮助医生提高
诊疗水平,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诊断
2.1 主要症状和体征
2.1.1 痛经
2.1.2 月经不调
2.1.3 白带异常
2.1.4 更年期综合症
2.2 诊断方法
2.2.1 望诊
2.2.2 闻诊
2.2.3 问诊
2.2.4 切诊
3. 治疗
3.1 中药治疗
3.1.1 补气活血方剂3.1.2 清热利湿方剂3.1.3 行气解郁方剂3.1.4 其他中药方剂
3.2 针灸治疗
3.2.1 经络穴位
3.2.2 针刺技术
3.2.3 针刺频率和疗程
3.3 其他治疗方法3.3.1 推拿按摩
3.3.2 饮食调理
3.3.3 心理疏导
4. 操作规范
4.1 就诊流程
4.2 诊疗记录
4.3 保护隐私
4.4 与患者沟通
4.5 多学科合作
5. 结束语
本文档提供了中医妇科临床诊疗的基本指南和操作规范。
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治疗。
合理运用中医药和其他治疗方法,注重医患沟通和隐私保护,将有助于提高中医妇科诊疗效果。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③低热起伏;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中医妇科经间期出血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经间期出血凡在两次月经中间时期,即氤氤之时出现少量周期性的阴道出血,称为经间期出血,或称作排卵期出血。
其原因大多为肾阴不足,郁火、湿热、瘀血内扰,氤氯之时,阳气内动,损伤胞脉胞络,以致出血;亦有少量脾肾不足,血失统摄之出血者。
【诊断】1.两次月经中期,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一般1~3天,甚者2~7天,呈周期性发作,伴少腹胀痛、腰酸、透明黏液样白带。
2 .测量基础体温,大多在其高、低温相交替时出血,基础体温升高则出血停止,有少数基础体温升高后仍出血者。
3 .需作妇科检查,了解宫颈情况,有无生殖器沙眼衣原体感染或宫颈息肉等器质性病变。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着重以出血时间、色质结合基础体温来辨证。
一般在月经干净后第3~5天或7天时,基础体温依旧在低相水平或高低相交替时出现阴道出血,多属肾阴虚证;月经干净后第10天左右,基础体温高相时的阴道出血,多与脾肾之阳不足有关;阴道出血伴见胸闷乳胀,多属郁火;出血伴赤白带下、舌苔厚腻,多属湿热;出血伴少腹疼痛或以一侧为甚,出血色紫暗者,则属瘀血为患。
治疗上分清具体原因后,滋肾养血为主,佐以理湿化瘀、清泄郁热。
注意此时期特点,补阴不忘阳。
选择适当补阳药物;阴虚及阳,阳虚为主者,亦当补阳同时补阴。
1.阴虚证经间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红,无血块,头昏腰酸,夜寐不实,便艰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止血。
方药举例:两地汤和二至丸加减。
生地黄10g,地骨皮10g,玄参10g,白芍12g,麦冬10g,阿胶(另洋化)10g,女贞子15g,墨早莲15g,怀山药15g,菟丝子10g,荆芥炭6g,当归炭10g。
加减:头昏烦躁,口干苦,加钩藤15g,莲子心5g,焦桅子6g。
兼湿热证,上方去生地黄、玄参、麦冬,加马鞭草15g,椿根皮15g,意及仁15g,碧玉散(包煎)10g。
兼血瘀证,上方去阿胶、荆芥炭,加五灵脂IOg,红花5g,山楂10g。
服药后,基础体温上升缓慢者,加鹿角片10g,紫河车IOgo大便偏清者,去生地黄、玄参,加炒白术10g,焦建曲10g。
妇科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患者。
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编码为: 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中医妇科瘢瘕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瘢疱妇女下腹部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或出血者,称为瘢瘤。
可见于西医学盆腔炎性包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输卵管肿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子宫肉瘤等。
【诊断】1.具有生殖器炎症、未婚先孕、或性生活紊乱病史,或有肿瘤家族史。
2.小腹部发现包块,或胀,或满,或疼痛,或不规则出血,或月经量多。
3.B超或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
4.伴有实验室指标如ESR、CEA、SA、AFP等检查异常。
5.病理检查提示具体病变。
注意与妊娠子宫、尿潴留区别。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气聚为瘤,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揉转动,痛无定处,病在气分;血结为瘢,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在血分;辨证按包块性质、大小、部位、病程长短、兼证、月经情况辨在气在血。
首先应区分良、恶性。
对恶性肿瘤宜迅速手术根治,或采用放、化疗措施,拯救生命;对良性肿瘤则可根据包块大小、体质情况决定治疗方案。
药物保守治疗,实证可攻,虚证宜补,或攻补兼施。
应用攻下,一般“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伐,恐伤元气。
1.气滞证小腹有包块,按之不坚,推之可移,时聚时散,时有疼痛,痛无定处,胸闷胁胀,月经不调,精神抑郁,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举例:七制香附丸。
香附12g,当归10g,莪术10g,牡丹皮10g,艾叶10g,乌药10g,川苛10g,延胡索10g,三棱10g,红花10g,柴胡6g,乌梅6g加减:月经不调者加入丹参12g,赤芍10g,合欢皮IOg0带下过多者加入白芷10g,IuXC15g,茯苓10g。
2.血瘀证小腹部包块,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肌肤少泽,口干不欲饮。
月经延后,量少,痛经,面色晦暗,舌紫暗,脉沉涩。
治法:活血破瘀,散结消藏。
方药举例:桂枝茯苓丸。
炙桂枝6g,茯苓12g,赤芍12g,桃仁10g,牡丹皮12g,夏枯草10g,三棱10g,莪术IOg,枳壳10g,红花12g,土鳖虫6g,牡蛎30go加减:若月经不规则者,可用加味消瘢散:炒当归、赤白芍、石打穿、五灵脂各10g,蒲黄(包)6g,制香附10g,花蕊石(先煎)15g,血竭末、琥珀末(另吞服)各4g,黄黄10g,党参15g。
异位妊娠绝经痛经中医盆腔炎恶阻中医妇科诊疗规范修订版
异位妊娠绝经痛经中医盆腔炎恶阻中医妇科诊疗规范修订版目录盆腔炎中医诊疗规范恶阻中医诊疗规范痛经中医诊疗规范异位妊娠中医诊疗规范绝经综合征中医诊疗规范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
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
二、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能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砰不携(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病史:近期有经行、产后、妇产科手术、房事不洁等发病因素(2)临床表现:下腹疼痛,腰舐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3)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TIJ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箴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4)辅助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中医妇科学·痛经
中医妇科学·痛经
第35页
4、阿托品、654-2等解痉剂肌注。也可用前列腺素 合成酶抑制剂入布洛芬(芬必得)400mg ,每日4 次,或酮洛芬25~50mg,每日4次。
5、针灸 体针: 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中极、地机 耳针:子宫、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肾上腺等。
中医妇科学·痛经
第36页
中医妇科学·痛经
第22页
五、辨证论治
本病属妇科痛证,腹痛为主症,辨 证时应辨识腹痛发生时间、部位、性质 以及疼痛程度。
中医妇科学·痛经
第23页
(一)辨证关 键点
依据痛经发生时间辨虚、实
经前或经行早期疼痛——实证 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虚证
依据疼痛部位察病位在肝在肾,在气在血
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病在肝,多属气滞 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相关——病在肾 痛及腰脊——病在肾 痛在满下腹——病在脾
痛经的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或 “不荣 而痛”。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
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 热瘀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中医妇科学·痛经
第6页
气
素性抑郁 愤恨伤肝
滞 血 瘀
感受寒邪 寒 过食生冷 凝 冒雨涉水 血 久居阴湿 瘀
素体湿热 湿
内蕴
热
感受湿热
瘀 阻
中医妇科学·痛经
没药 (三笑逐瘀汤,桂元姜没香)
中医妇科学·痛经
第28页
三、分型治疗——湿热瘀阻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 热感,或痛连
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
兼症: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素带
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 + 湿热瘀阻证
中医妇科盆腔炎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盆腔炎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多因经期卫生不良或不禁房事,处理分娩、流产、阴道或宫腔手术时消毒不严,以及阑尾炎、腹膜炎的蔓延等原因所造成,临床所见有急、慢性两种。
在中医学中,相当于“瘢痼”、“痛经”、“带下”等病范畴。
发病多由正气不足,病邪乘虚而入,导致湿热瘀毒,潴留下焦而为病;日久则气血瘀滞,络脉失和,甚则结成瘀块。
【诊断】1.主要症状为下腹部持续性疼痛,以及阴道分泌物增多。
2 .急性期伴有怕冷、发热、头痛等症状。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多。
3 .慢性期时有低热,易感疲乏,下腹部坠胀,有腰舐部酸痛、月经不调、痛经或不孕等症状。
4 .妇科检查下腹部有压痛;子宫体有压痛,附件增厚或有包块形成,伴明显压痛。
急性期下腹部可有反跳痛,子宫颈有触痛。
5 .急性盆腔炎需与阑尾炎及异位妊娠相鉴别。
阑尾炎:先有脐周围或上腹部疼痛,后转右下腹痛,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墨菲试验阳性。
异位妊娠:有闭经史及早孕反应,尿妊娠试验阳性,阴道不规则少量流血,一侧下腹剧烈疼痛(撕裂样),可蔓延至全腹痛,常伴有休克症状。
【治疗】一、辨证论治急性盆腔炎的主要病理为下焦湿热瘀毒,当以清利湿热、解毒化瘀为治疗大法;慢性盆腔炎则为气郁瘀滞,湿热未除,治疗需以行气活血为主,清热利湿为佐。
如有脓肿或包块形成,经药物治疗不能消失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1.急性盆腔炎微恶寒,发热,有汗,下腹部及少腹两侧疼痛拒按,带下色黄如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化瘀。
方药举例:大黄牡丹皮汤合红藤煎加减。
败酱草30g,红藤30g,紫花地丁30g,金银花15g,连翘15g,大黄10g,坟仁15g,牡丹皮10g,赤芍Iog,桃仁IOg0加减:湿热甚,见口渴不欲饮,胸闷、恶心、尿黄、苔黄腻等症状的,酌力口苍术5g,黄柏10g,车前草IOg,猪苓10g,泽泻10g。
有包块,酌加土鳖虫5g,三棱10g,载术1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
凡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的,痛剧昏厥者,称为痛经。
其原因大多为外感风冷,内伤七情,以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亦有因气血不足,胞脉失养而成者。
【诊断】
1.小腹疼痛随着月经周期而反复发作。
2 .疼痛剧烈者,见肢冷、面青、汗出等症状,常可发生昏厥。
3 .需作妇科检查,了解子官发育情况,有无生殖器炎症或其他器质性病变,以明确痛经的原因。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症以小腹疼痛为主症。
一般情况下,经前痛多实,经后痛多虚;胀痛、绞痛多属实证,隐痛多属虚证。
一般以实证为多见。
治疗上,经前着重理气,经期需活血化瘀,经后宜补虚为主。
1.实证经期多落后,经行不畅,色紫有血块,小腹胀痛,有冷感,块下痛减,舌苔薄白,或有紫点。
脉细弦。
治法:理气活血,温经化瘀。
方药举例:痛经汤加减。
当归IOg,香附、延胡索各10g,石打穿30g,肉桂3g。
加减:偏气滞的,酌加木香5g,乌药10g,陈皮5g,枳壳IOg。
偏寒湿的,加用小茴香6-10g,艾叶6g,没药6g。
偏湿热下注的,去肉桂,加用炒丹皮10g,红藤IOg,夏枯草10g,益母草15g,炒意安仁20gO偏瘀滞的(下大血块后痛止的)可另用脱膜散(本院方:三棱粉3份,我术粉、五灵脂各3份,肉桂粉1份),经前7~10天服,每日2次,经期每日3次,每次3g,吞服。
兼见热象,口干苦,心烦的,原方去肉桂;酌加丹皮10g,赤芍10g,炒川楝子10g。
4 .虚证经行后期,量少色淡,无块,经后小腹隐痛,头昏乏力,舌淡,脉细弱。
治法:养血和络。
方药举例:四物汤加减。
当归、炒白芍、熟地黄各IOg,炙甘草、木香各3g,艾叶
5go
加减:偏气虚的,去熟地黄,加党参12g,黄黄10g,白术10g,茯苓10g。
偏肝肾虚
的用调肝汤:当归10g,白芍10g,山茱萸10g,巴戟天10g,阿胶(另怦化)10g,山药15g,炙甘草3g。
偏阳虚的,加制附片6g,吴茱萸6g,肉桂5g,川尊6g。
二、中成药
痛经丸每次15粒,每日3次,经前1周开始服。
四制香附丸每次5〜10g,每日3次。
经前1周开始服。
益母草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
经前1周开始服。
三、简易方药
益母草或石打穿30〜60g,煎汤,加红糖适量内服。
用于实证有瘀象者。
艾叶IOg或生姜10〜15g,煎汤,加红糖适量内服。
用于实证见寒象者。
四、针灸疗法
体针三阴交、归来、气海。
实证加合谷,虚证加关元俞。
最好在每月月经期前1周开始治疗,连续4~5次,月经来潮后即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4个月。
耳针卵巢部过敏点、子宫、神门、皮质下、内分泌区。
酌取数穴,留针期间,常捻针以稳定止痛,效果较好,或在耳区埋针,疼痛周期过后再起针。
五、其他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取穴:中极透关元、肾俞。
【调护】
本病忌食酸冷食物,并防止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