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隐喻认知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
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
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
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
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分析
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分析
中国饮食文化融合着历史曲折及宗教习俗,从早期更贴近自然生活的简单素食,一路发展成汇集多种元素,以不同颜色、特色美味呈现出来的视觉盛宴。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分析,追溯着饮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探究着古老的人类裁判观念。
从文学角度来分析,隐喻认知理论让许多历史古代文学慷慨激昂的情感得以广
泛体现,在此背景下,美食的将其化作一番隐喻,外加一层趣味。
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隐喻,充满着文学情思,充满着诗情画意,运用饮食意象绘就出生动有趣的故事。
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联系到古代文人士大多以鹅肉为筵席上的必备美食,其寓意便可以深刻的理解:人生如鹅的鸣唱,乐天精神遥望万里。
古老的文化之美,更可得益于饮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饕餮的宴席,丰盛
美馔,背后蕴藏着历春夏秋冬绽放智慧色彩的启迪。
因此,美食文化中的隐喻境界可以理解为对文化遗产的一种缩影,表现出人们希望不断进步、不断探索更多可能性的一种大胆由衷的期望。
总之,美食文化中的隐喻认知理论将历史活跃转化为食物的文学形式,勾勒出
内心的境界,构筑起一个可以容纳多样文化元素的宽广空间。
通过这种隐喻认知,常常能突出文化的力量,开启一场对历史文化新的理解,并孕育出更深的文化境界。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
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
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
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
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研究已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这是一种研究语言如何表达概念的独特方法。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本质是以认知的形式与其他语言使用者进行交流。
因此,语言的本质被认为是以认知的形式进行交流,隐喻就是其中的一种。
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隐喻是一种表达概念的方法,它通过在不同种类之间建立联系来表达某种思想,这种联系可以通过我们内心里存储的信息获得。
隐喻理论认为,在语言中使用隐喻是对概念的基本理解。
它也体现了人们对不同类别之间关系的理解。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使用“he is a lion”来描述一个人,那么此人应该是勇敢,坚强,并有强大的能量。
因此,隐喻是一种通过分析已有信息,以语言表达新的概念的方法。
隐喻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理解另一个语言使用者的意思。
例如,人们可以利用语言中存在的多种隐喻来理解某些被使用者提出的概念。
隐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创造一种新的概念,或者通过语言来表达一种概念,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复杂的概念。
隐喻理论也有一定的边界,比如有语言上的差异,隐喻对使用者也有一定的要求。
比如,使用者要理解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素养,这样才能使用正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表达某一概念。
此外,使用者还应该了解文化背景,以及接受不同文化的不同观点和解释,这样才能使用正确的表达概念,以及真正理解另一个语言使用者所要传达的概念。
因此,隐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语言使用者之间沟通意义的方法。
它不仅能够提高使用者之间的理解,而且可以更好地表达概念。
隐喻理论为拓展语言使用者之间沟通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而这种视角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表达思想。
隐喻理论的研究将为拓展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沟通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视角,从而使语言更加有力。
认知隐喻理论综观认知隐喻理论
认知隐喻理论综观认知隐喻理论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隐喻的研究进入认知阶段。
现代认知隐喻研究者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正如莱考夫所言,隐喻无处不在,人类百分之七十的语言表达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因此,国内外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研究方兴未艾。
他们一致认为,相似性是隐喻重要的工作机制,但对相异性研究甚少,甚浅。
本文简单回顾了Black的互动论,Indurkhya的隐喻互动论,Honeck et al.(1985),Honeck et al.(1987),Hoffman和Honeck(1980)等提出的“范畴化的概念基体观”;Lakoff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及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等认知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指出认知主体对隐喻的建构和理解以相似性为基础,但相异性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隐喻的最终理解是相似性和相异性的整合。
2.认知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本节主要对Black的互动论,Indurkhya的隐喻互动论,Honeck et al.(1985),Honeck et al.(1987),Hoffman Honeck(1980)等提出的“范畴化的概念基体观”,Lakoff 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及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等认知语言学理论对隐喻理解的分析进行回顾和评述。
2.1 Black的互动论与隐喻理解Black的互动论是认知隐喻理论的转折点。
他认为,隐喻的载体主要用来为主体提供框架重构主体。
但载体提供的框架必须与主体原有的框架保持一致。
重构使主体看起来与载体相似。
因此,隐喻的相似性是主观创造的抽象的结构,因为隐喻的载体为主体提供的框架并不是主体原有的构成部分。
“隐喻利用载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异性为认识主体提供一种新视角从而在两者之间创造了一种相似性”。
(Black,1962:41)因此,隐喻的理解在于它们之间各种特征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克弗尔德(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基础,语言中的隐喻是通过我们感知、思考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来构建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观念或理念的语言现象。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将其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具体感官经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深层含义和非字面意义。
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人“心灵手巧”,这个隐喻将“心灵”(抽象)与“手巧”(具体)联系在一起,来形容一个具备技能或才华的人。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通过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来呈现的,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金钱”这个具体的经济资源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时间的可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是通过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呈现的,例如“情感是温度”,这个隐喻将“情感”与“温度”联系在一起,来表达情感的热度或冷静。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构建现实世界,它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我们常常用“上升”来表达“进步”,这个隐喻影响了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将进步看作是沿着一个竖直方向的上升运动。
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思维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隐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例如,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隐喻被广泛运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浅谈隐喻认知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隐喻认知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作者:陈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9期摘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认知主体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语句具有隐喻性。
隐喻在语言教学中无处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一个跨越不同领域的认知过程。
本文从隐喻的一些特点出发,把隐喻认知理论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隐喻;认知;对外汉语教学作者简介:陈玉(1987.1-),女,甘肃兰州,汉,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2012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9-0-02一、引言隐喻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长久以来,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多将隐喻视为一种单纯的修辞现象。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隐喻的解释为: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
如“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传统的修辞隐喻观把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只与文字有关,与思维和体验没有关系。
二、隐喻认知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有学者从认知角度解释隐喻,为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他们的著作 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是从认知领域研究隐喻的里程碑式著作。
Lakoff和Johnson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了概念隐喻和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隐喻被上升到“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这个高度来理解。
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
认知主体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语句具有隐喻性。
隐喻表达是基于相似性基础上的跨域映射,例如我们经常说到的一个典型的隐喻表达: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就是从人们比较熟悉,较为具体的源域--时间域(time),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为抽象的目标域--金钱域(money)。
隐喻认知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理解 , 以已有的知识 为出发点 , 加强对本族语 的利用 。 l 因此 , 在英语 教学中 , 们要善于 分清这些表 达 我 也就是说, 不论概念和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储存在 l 法里所含有的语用意义, 从而才能正确地理解不同的 人的大脑 中, 是共享一套系统 , 还是两个独立的体系 ,1 文化色彩所蕴含的不同意义 。隐喻产生于体验 , 是文
的启发 , 在教学上也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一
I 1 . 隐喻与 文化教 学。 英语 教学应重视交 际能力的 l 培养 , 已是广大教 师和教学研究者的共识。文化教 这 - 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如果教学中不重 l 视文化内容, 学生就不能掌握与目的语语言文化密切 f 相关的价值观 、 交际规则等 , 从而造成交际障碍。
一
创造性和活力 , 而后者则认为这是语 言中最活跃 的部 l 狐狸 比喻狡猾等等。 还有不少成语和习语中的隐喻用 分, 因为它 已变成人们 日常思维的一部分 。 I , 法 英语和汉语简直 是不谋而合 , “ 如 火上加 油” ad (d
认知语言学认 为 , 隐喻 , 是用源域 的一个 l e t t a e)“ 天 霹 雳 ” a bl fm t 所谓 就 l o h fm s, 晴 f el u ( o r h t o e 概念去表述 目标域 中的一个概念 。Lkf认为 , ao 隐喻 ll )“ 中楼 阁”cse i t i 。 u , be 空 (a l h a ) ts n e r
《 学 与管理 》 教
2 1 年 6月 2 01 0日
隐喻认知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
隐喻的认知过程
要点一
总结词
隐喻的认知过程包括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以及理解隐 喻意义的过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隐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从源域到目标域 的映射以及理解隐喻意义的过程。源域是指用于比喻的事 物或概念,目标域则是被比喻的事物或概念。在理解隐喻 时,人们会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联系,通过比较两者 的相似性来理解隐喻的意义。此外,人们还需要考虑语境 、文化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准确地理解隐喻的意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隐喻认知理论(下)课件
目录
• 隐喻认知理论概述 • 隐喻的构成要素 • 隐喻的理解与运用 • 隐喻认知理论的应用 • 隐喻认知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隐喻认知理论概述
隐喻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隐喻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传达意 义的修辞手法,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
详细描述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 事物相比较,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根据不同的标准 ,隐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明喻、暗喻、借喻等。明 喻是直接将一个事物比喻为另一个事物,如“他像一只 狮子一样勇猛”;暗喻则是暗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如“他是一头狮子”;借喻则是通过借用另一个事物 的特征来描述一个事物,如“铁拳”用来形容强硬的态 度。
隐喻与语言、文化的关系
总结词
隐喻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详细描述
隐喻与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语 言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可能存在差 异。在一种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无 法理解或使用。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了解不 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意义和使用方式,以避免误解和 冲突。此外,语言中的隐喻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价值 观,通过研究隐喻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特 点。
认知隐喻理论概述
认知隐喻理论概述
认知隐喻理论是一种有关人们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的独特观念。
它由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理查德·弗拉得和弗兰克·拉金伯格首次提出,他们发现,当我们对抽象、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和表达时,有时会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容易理解的事物为例。
比如,一种关系可以被描述成一条桥,一个旅行可以被描述成一场旅程,一个选择可以被描述成一条路的分叉点。
这些隐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它们被认为是社会性话语中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技巧。
认知隐喻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当人们遭遇抽象和抽象概念时,会把它们抽象地表达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物形式。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新的概念知识。
在不熟悉的概念上,利用直观易表达的形象和类比,让读者可以快速的进行学习和接受。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会把某一特定概念类比比作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某一事物,以描绘出抽象概念的概念或形象,如“沉重”可以与“铁门”等比较,“渐变”可以与“太阳落山”对比,等等。
总而言之,认知隐喻理论是人类认知及其表达概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话语表达技术,能够让抽象的概念得到更快的理解和接受,有助于传达思想的更大的深度和渊博性。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理论。
该理论提出,人们使用谚语和隐喻来表达情感、思维和概念,这种文
化内涵影响了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隐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关系密切,因为它们都强调语言的概念。
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隐喻的功能是理解及表达一种复杂的概念
的基础。
隐喻的结构不仅能表达含义,而且也可以表达情感和思维模式。
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及表达一些褒义和
贬义的概念。
根据隐喻理论,这些隐喻结构有两个层次:表面层次和潜在层次。
表面层次采用特定的短语或词语来表达一个概念,而潜在层次代表着
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它可以表达出讲话者的看法、理解和情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性质的使用是由在某种文化内已经存在
的隐喻形式和方式所决定的,语言形式和方式会受到文化内外的影响。
因此,认知语言学者们以隐喻理论为基础,认为语言使用和理解受到
文化内涵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用来理解语言
的使用和理解的背景。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语言学者们更好地研
究文化传播中的语言,例如表达情感、思维模式和概念的能力。
隐喻相关理论
隐喻认知理论(metaphor)近年来,隐喻研究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一跃成为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中智能、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的中心问议题,1977年,在美国召开的“隐喻与思维”的跨学科大会,有近千人参加,似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隐喻革命”!那么,这个席卷了众多领域的隐喻研究到底是什么?一.隐喻的性质与定义亚里士多德:隐喻是语言中无所不在的原则。
L&J: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WHORF:我们如果不依赖物质性的隐喻,就几乎不能谈及最简单的非空间性情景。
Burke:隐喻是通过某事物理解另外一事的机制。
Sweetser:隐喻可使人们将意见事物理解成另一件事物,不必考虑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是否相同。
隐喻是语义变化中的一种主要建构力,隐喻在不同概念之间运作。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1972)把隐喻定义为:用某种名称或描写性的词汇去描写人或物的譬喻……暗示一种类比的意思。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1997)把两个不同的概念隐含联系起来,暗示出其间的相似性。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隐喻下的定义是:比喻的一种,也叫暗喻,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次,把某事体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事体。
现在,隐喻已经被上升为一种“认知方式、推理机制”这个高度来理解,在本质上,它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
概念域A 概念域B本体喻体独生子是小皇帝因此,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通过跨概念域映射过程所形成的映射结果。
它基于相似性,也可创造相似性。
二、隐喻的分类BLACK:1.死隐喻:桌脚山头头儿2.休眠隐喻:3.活隐喻:他是一只猴子,爬树爬得很快。
三、L&J两位教授的分法:1.结构性隐喻本体喻体黑暗的旧社会一间铁屋子人民的痛苦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2.方位性隐喻在这件事上,我同意你的看法。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隐喻(Metaphor)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现象,我们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经常使用隐喻,但是对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和语言理解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在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关于隐喻的研究,本文将介绍一些隐喻的相关讨论。
第一部分:隐喻的定义及其特点隐喻是指用一个事物来表示另一个事物的语言手段。
隐喻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隐喻的源领域(即用来表示另一个事物的事物),另一个是隐喻的目标领域(即用来被表示的事物)。
隐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一种比较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需要读者或听者通过一定的理解过程才能理解所表达的含义;第二,在隐喻中,源领域和目标领域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或相似性,利用这种联系或相似性来表达出所要表达的含义;第三,隐喻还可以创造新的概念或思想,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方式。
第二部分: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指人们理解隐喻的过程。
隐喻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通过感知、类比和联想等认知机制进行理解的。
感知是指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感知中心理论”,即人们通过感知的方式来理解隐喻。
类比是指将一个事物的某些相似之处推广到另一个事物上,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联想是指在大脑中激活相关的信息,使人们能够将不同的信息联系在一起。
隐喻的源领域和目标领域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或相似性,隐喻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就是通过源领域中的一些特征来引发与目标领域中相关特征的联想。
这种联想可能基于感官或概念上的相似之处,也可能是基于某个共同的特征。
第三部分:隐喻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隐喻在语言理解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隐喻不仅可以扩展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学性。
隐喻也能启发人们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想法。
具体来说,隐喻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和情感经验隐喻能够通过一种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概念所涉及的意义和情感经验。
浅谈隐喻认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若干启示
浅 谈 隐喻 认 知理 论 对 外 语 教学 的若 干 启示
李
( 西 师 范大 学 江
晶
段 雅 洁
南 昌 302 ) 30 2
江西
摘 要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来看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 辞手段 ,而且更是一种思维模 式。在 外语教 学 中,教师应树立教 学新 思维,培 养学生对待 隐喻的思维能力。本文以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 ,从 学生的词汇和文化教学以及 隐喻能 力三 个方面来进行 阐述。 旨在说 明在 英语 教 学 中,教 师可 以利用隐喻来提 高教 学效果 ,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隐喻 ;隐喻认知理论;隐喻 能力 ;外语教学 中 图分 类 号 :H 0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0 6 ( 0 1 1 2 X 2 1 ) 1—0 0 0 0—0 2
字面意思和语用推导。但是对于学生不熟的隐喻,老师可 以通过介 绍背 景知识 ,使学生 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知识和其中所蕴含 的典 故和习俗 ,更
高, 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影 响。因此 ,在外语教学 中,教师可 以从 尝
试从 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隐喻思维能力 。
( )隐喻 与英 语 词 汇 教 学 1
二 、 隐喻 认 知 理 论 对 外语 教 学的 启 示
b t ) 等这些共识文化语义 的隐喻。这些 隐喻之 所 以容易被理 解 ,是 al t e
因为它们和我们母语 的认知 思维方式 ,母 语 习得促进 了外语 学 习的习
得。
但是 ,同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也 同样会产生不同的概念系统 ,所 以并 不 能单凭母语 中的概念隐喻任意地理 解或产 出 目的语对应 的语 言隐喻 。 人类语言 中的隐喻概念系统也会呈 现 出不 同民族 的特点 和差 异。例如 , 汉语 中 “ 狗” 多具贬义 ,如 “ 狗腿子 ” “ 、 狗急跳墙 ”等 ,但在英 语中 dg o 具有 “ 友好” 忠 诚” 的含义 ,例如 , “ cydg ( 、“ al k o ” 幸运儿 ) u 、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探索
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探索
隐喻理论是涉及比喻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外语教学中也能很好地体现隐喻理论。
认
知隐喻理论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教师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来拓展学生对语
言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首先,认知隐喻理论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帮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师们可以结合学生
的年龄、既有知识、学习背景等等,引导学生利用这种理论来理解和体会语言学习的本质。
这可以帮助学生以更新颖的眼光来理解和体验外语的内容,进而有效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
外语的兴趣。
此外,认知隐喻理论还可以帮助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和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多
种形式的语言学习内容编织到隐喻比喻中,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
认知隐喻理论开发出寓教于乐的课程,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能让学
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将具体内容与语言学习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入。
总之,认知隐喻理论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建立起一个
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具丰富性的学习内容,以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
兴趣和动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探索外语的过程中真正享受视觉和感性刺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隐喻认知理论
1 隐喻认知理论起源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隐喻的实质做了分析,此后,众多学者对隐喻做出了各种解释,形成了种种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理论:替代理论、创新理论、比较理论、互动理论、认知说、语义说、语用说。
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认知说,传统隐喻理论和当代隐喻理论就此分开,传统隐喻理论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主要描写说话者的话语意义和词义、句义,是妆饰文字和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段。
而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隐喻的实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人们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等都可用隐喻现象来解释。
2 概念隐喻的发展
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认为在主体的认知和推理作用下,通过隐喻将一个概念域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语句的隐喻性得以形成。
将始源域的典型的、经验性的、惯例性的(conventional)意义映合到目标域的过程即是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隐喻认知理论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用模型来阐述每一个阶段,可表述为下列三种不同的隐喻:(1)隐喻是数学映射(mathematic almapping);(2)隐喻是投影仪(overhead projector);(3)隐喻是神经连接着其上的许多分管很多信息的神经元就很可能被连带出来,出现各种不同种类的连通,从而生成不同的新信息。
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互不相干,并缺乏经验基础,因此,很难形成神经元之间的连通。
只有通过某种体验或认识,才可将这类信息进行并置处理。
在生活中的一些信息互不相干,缺乏体验基础,一般不会形成神经元之间的连通。
只有通过某种体验或认识,才可将这类信息进行并置处理。
例如,“He is a fox.” “人和狐狸这两个语义域原本并不相干,但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将这两者并置,建立了两者的共性,即狡猾,奸诈,从而体现出“始于矛盾,却结于同一”的事实,自然过渡出了隐喻的含义。
L&J对认知理论的新发展的相同认识是隐喻的神经论模型是最合理、最科学的隐喻理论,他们从神经元激活和连通的角度对隐喻做了更为圆满的解释。
语言学家是以神经元间的连通和神经元所具有的模拟功能为基础假想出隐喻的神经论模型。
最初语言学家们认为,每当孩子们同时经历两种经验时,分管两种不同概念的神经元就会被激活,与这两种经验想对应的神经元此时也就自动连接起来。
科学家们发现,认知主体是人们处于婴幼儿时期的生活经验构成了神经元之间的连通。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隐喻理论提供了生理学和神经学的基础,同时,也成为隐喻体验性的有利证据。
“概念隐喻”是最基本的、并普遍存在于人类中的认知方式。
这就意味着基本隐喻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始源于婴幼儿时期。
现实世界一直存在,人类认知现实世界,之后用语言表达出来。
语言表达是认知的结果。
也就是说,心中有了对世界的认识之后,就会用语言表达出对世界的认识。
心智中的概念之后就由语言中具体的隐喻表达出来。
3 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
受到隐喻认知理论的影响,不少国内外的学者都提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还要注重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
要知道,隐喻能力普遍存在于认知主体中,他不仅能够识别和创建跨概念域类比联系能力,还包括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让学生多读诗歌,加强文学修养。
通过多读中外诗歌及名著,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开阔思路。
在平时引导学生多收集和背诵日常生活和语言学习中的名言警句,并思索这些句子中隐含的深邃思想。
运用隐喻机制解释多义词。
掌握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
隐喻能够建立事体之间的新联系,能够创造相似性,进行英语教学时,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隐喻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他们创作诗歌,多翻译寓意深刻的文学作品,既能提高语言水平,增强文学修养,又能学到创新思路。
发挥形象思维作用,促动隐喻机制形成。
隐喻的基本运作原理是由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与人的形象思维密切相关,在英语教学中,应进一步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形象思维能力,巧妙的将其运用到外语习得和隐喻能力培养中来,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自始至终贯彻执行比较英汉隐喻表达方法,仔细对比具体例句,并引导他们去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表达形成的认知基础。
隐喻表达到底建构于何种形象思维。
努力发现两种语言中相似的隐喻,不同的隐喻,以及他们之间差异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6).
[2] 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