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散手四十二发劲”--朱天才

合集下载

五一期间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朱天才高级培训班开班

五一期间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朱天才高级培训班开班

71武林动态时讯五一期间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朱天才高级培训班开班2019年5月1日上午,陈家沟天才太极院朱天才太极拳高级培训班开班。

来自广东、浙江、江苏、河南、陕西、湖南、贵州等地的50余名拳友参加。

在活动现场,朱天才老师向太极拳爱好者传授他的练拳心得,主要对老架一路、缠丝功和养生功法进行讲解。

通过学习培训,使学员深入了解太极拳功法的应用,熟练掌握动作要领,从而懂得练功的正确方法。

朱天才老师还在现场逐一解答大家在习练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帮助学员尽早获得太极拳健康养生方面的真谛。

自2008年起,朱天才老师和陈家沟天才太极院院长朱向华开始举办培训班,对众多太极拳爱好者进行培训。

目前已经连续举办40余期,近千名弟子学员学有所得。

今后,陈家沟天才太极院还将陆续开办一系列太极拳培训、教学活动,并在全国各地区同步开展太极拳推广活动,为传承太极拳、弘扬太极文化不懈努力,为太极拳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奋斗。

文图/崔玉田(编辑/周镠超)在开幕式上致辞。

王静锋表示,太极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是全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希望各位运动员能够以本次比赛为契机,在相互交流切磋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太极拳动作要领,深刻领会太极拳文化内涵,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太极文化而努力。

通过这次比赛,不仅提高了参赛者的竞技水平,更进一步加强了各武术馆校、社团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达到培养、挖掘武术人才,增进学习交流的目的。

据了解,此次公开赛为期两天,来自温县各个武馆学校的900余名运动员参加太极拳套路和太极交手两项比赛。

其中,太极拳套路分儿童组、少年组、青年组三个组别;太极拳、太极器械、集体项目三大项共51个小项;太极交手设女子和男子共10个公斤级别的比赛。

文图/崔玉田(编辑/周镠超)。

朱天才:陈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

朱天才:陈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

朱天才:陈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一、精神贯注、心神专一拳论讲“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先辈把精神锻炼和身体锻炼看得同样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为重要。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端正姿势,平心静气,排除一切杂念,让自己处于无思无虑的状态,精神贯注,心神专一,用意来指导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圆活性。

陈鑫拳论讲:“意者,吾心这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其一念之发,如作文写字,下笔带意之意,意于何见,于手见之,意发于心,传于手,而诸五官百骸。

心正则意之所发者皆正,而四肢之运行亦正…此拳练之先贵诚其意也…。

”也就是说,在用意指导动作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内部和外形的虚实开合与旋转变换要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以意引气,以气催形,意到劲随。

初学者由于是边想边练,精神容易紧张,动作上往往顾此失彼,以致腿到身不到,身到手不到,手到气不到,无法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

等到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动作熟练后思想就容易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并且愈练愈能在意的指导下,身体的内外上下团聚在一起,不施拙力,顺其自然。

太极拳功夫越深,越能体现出陈式太极拳撞之而不散,破之而不开,变化莫测,一气呵成的威力。

这样常年坚持练习,使全身神经系统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

丹田之气在身体中运转时就会体会到手指发麻,肌皮发胀,头顶发玄,脚跟发重,时常感到精神倍增,欲罢不能,练拳的趣味更浓,别有一番境界。

二、姿势正确,动作协调太极拳为内功拳一种,它是采取“由外引内”和“由内摧外”的练习方法来提高健身、技击运动的效果,既强调“心静用意”、“以意引气、以气摧形”进行锻炼,同时也非常讲究姿势正确和动作协调。

俗语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以初学阶段,每一招每一势动作的屈伸起落、进退旋转、虚实刚柔及其方向角度、高低和幅度的大小等方面,都要辨别清楚。

陈鑫拳论中讲:“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

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味,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刚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为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陈式太极拳发劲

陈式太极拳发劲

陈式太极拳发劲陈式太极拳的发劲中華武術豐富多采,雖各有風格特點並自成體系,但"攻防"二字是各家共有的。

防者多用柔,攻者多用剛。

何謂剛?在發勁時,內外和一,意氣風發,將自己的力量發出擊點乃為剛。

能將自己百分之百的力量發到出擊點就是剛勁的最高標準。

陳氏太極拳的發勁也有其獨到之處,它不僅拳、肘、肩、腳、膝、稍節和主要關節發勁,而且要求周身各個部位都能發勁。

拳譜中說:" 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

" 當然能做到這一點非一日之功可見,拳術水平練到高級境界,不僅周身處處都能發出勁來,並且是勁由內換,連化帶發自然順遂。

太極拳是剛柔並用之拳。

發勁只是太極拳中剛的一面,太極拳練好,勁自然就能發得好。

因此,欲練好發勁須從練拳入手。

練習陳氏太極拳分兩個階段其一,以外形動作引動內氣其二,以內氣催外形一、以外形動作引動內氣內氣和動作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動作可以導致內氣活動,內氣活動又能催動外形初學時,要按其具體要求力爭動作合度,就是遵循陳氏太極拳對各個部位的要求。

運動規律和逐漸的運動標準,尋求和進一步掌握內氣運行的方法。

先在定勢時(如預備式,單鞭等)思想專一地按照陳氏太極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來對照。

目前出版的一些太極拳書中對此都有詳細介紹,這裏就不在詳述。

其中介紹的雖然比較具體,就是尺度較難掌握。

例如;松肩,究竟怎樣鬆?鬆到什麼程度;含胸,究竟怎樣含?含胸過了影響塌腰,含多少為過?這不是像木工,指出準確的尺寸。

在古拳譜中說:“只可神會不可言傳”。

說明對於這些細節用文字和語言無法表達,需要身教口授,可是多數太極拳愛好者沒有理想的條件。

因此我們須用辨證的態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為什為陳氏太極拳對身體的各個部位都作了具體的規定?目的是“心氣下降,氣沈丹田”。

明確了這一點,定勢時體會一下,如果感到“心氣下降,氣沈丹田”,就說明,對身體各個部位的要求已合格。

陈氏太极拳“散手四十二发劲”--朱天才

陈氏太极拳“散手四十二发劲”--朱天才

陈氏太极拳“散手四十二发劲”--朱天才陈氏太极拳“散手四十二发劲”--朱天才陈氏太极拳“散手四十二发劲”陈家沟陈氏太极拳,自从陈氏第九代陈王廷(字奏庭)在家传拳械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之后,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

陈家后人一直遵守祖训,代代衍传,陈氏太极拳在套路的形式上有继承又有发展。

但是其拳法要诀和松柔弹抖、螺旋缠丝、刚柔互变等风格特点独成一家,自始至终都保留着历史的本来价值。

陈家沟拳谱记载陈氏公王廷始祖时,陈家沟的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陈氏太极长拳108势等套路衍传五代,为当时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鼎胜时期。

直至陈氏第十四代,以陈长兴、陈有本为代表的一代宗师精心细研,将家传五套拳、五套锤归纳为老架一路72势(也叫大架)和小架一路72势(也叫新架);将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归纳为二路炮锤36势。

陈氏太极长拳108势相继不传。

看拳谱,细分析,归纳后的老架、小架72势,炮锤36势,当时先辈是根据易经的阴阳,天文地理的四正四隅编排的,与星象数位和星座相吻合,72为天罡星,36为地刹星,此太极拳一柔一刚,一阴一阳,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72和36之和为108,已包罗万象,也可能就见108势相继不传的原因吧。

至此,陈氏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新架)、二路(炮拳)代代相传,名手辈出,经久不衰。

从陈家第十四代陈长兴和第十五代陈清萍二位宗师将陈家太极拳传于外姓话,经三百多年的太极拳衍变发展,形成了世界上所流传的,世人所共识的五大派系:陈、杨、吴、武、孙。

不论某些派系任何言语,但历史是不易改变的,也不必追究闲言闲语。

陈家沟陈氏族人始终一脉相传,继承原始功法,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陈氏第十七代陈发科宗师在老架一路和二路炮拳套路形式的基础上对太极拳进行改编,最后由其儿子——陈氏第十八代陈照奎宗师定型为陈氏太极拳83势和二路炮拳72势力,目前此套路在世界上流行甚广。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家沟将此套路称为“新架一路83势”,“新架二路72势”。

陈氏太极拳42发劲动作名称

陈氏太极拳42发劲动作名称
陈式太极拳42发劲动作名称
预备式 起势
第 22 式 上掼拳(左)
第 1 式 腰拦肘
第 23 式 外摆拳(左)
第 2 式 上挑肘
第 24 式 里合拳(左)
第 3 式 摘星掌
第 25 式 右採
第 4 式 穿心肘
第 26 式 索摔
第 5 式 左肩靠Hale Waihona Puke 第 27 式 外摆里摔(右)
第 6 式 左挒
第 28 式 挂肘摔
第 36 式 左捋摔
第 15 式 迎门掌
第 37 式 双峰掼耳
第 16 式 左採
第 38 式 双崩拳
第 17 式 索摔
第 39 式 双拳迎门
第 18 式 撩阴拳
第 40 式 双按掌
第 19 式 前肩靠
第 41 式 迎门掌
第 20 式 拦腰掌
第 42 式 双推掌
第 21 式 连环肘
结束 收势
第 7 式 右背靠
第 29 式 右臀靠
第 8 式 右挒
第 30 式 左掤劲
第 9 式 上掼拳(右) 第 31 式 右捋摔
第 10 式 外摆拳(右) 第 32 式 外摆里摔
第 11 式 里合拳(右) 第 33 式 挂肘摔
第 12 式 前肩靠
第 34 式 左臀靠
第 13 式 锁喉拳
第 35 式 右掤劲
第 14 式 背摔

陈氏太极拳四十二发劲

陈氏太极拳四十二发劲

陈氏太极拳四十二收劲之阳早格格创做陈氏太极拳是各派太极拳的初源.它是由河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启山祖师陈王廷所创,历经三百多年的传袭,兴衰没有衰,并以其特殊的技打取健身功能,广受中中人士青睐.太极拳流派甚多,便陈氏太极拳而止,也有佳多套路,有新取老,大取小之分的拳势.随着时代的需要,大家们编了很多新的套路,其中四十二收劲是太极拳大家陈照奎所组编的.那套功妇架的特性为:动做技打明隐,适用性强;刚刚柔相济变更快;圆圆突变,缓走柔,快挨刚刚.练此套路必须有一定太极功妇圆可教练.底下介绍四十二收劲拳势动做及训练央供,视太极拳快乐喜爱者共共研习之,从习练中更快明白太极之理,巩固太极功妇.第一势:腰拦肘动做一(图1)坐身中正,二目仄视,唇沉关,舌抵上颚,齿沉合,里北背北而站.动做二(图2)身体缓缓下重,腿微伸,气下重,二臂上掤,左脚顺缠,左脚顺缠,重肩肘,脚取眼仄,眼视左脚中指.动做三(图3)交上势,中心先正在左足,左足足跟抬起,划中弧背身退却步.身体背左转,躯搞转动戴动脚足,左脚顺缠,左脚顺缠,单脚下捋,中心移至左腿,上下相合,定势塌腰重气,目视正北圆.动做四(图4)交上势,真收顶劲,身体背左转,中心移至左腿,成弓步.共时上肢单脚相合,如抱球状,左脚正在中,左脚正在里,脚心相对于.重肩垂肘,含胸塌腰,目视前圆.动做五(图5)交上势,身体背左转.随体左足中划弧45度上一步,成左真步.共时,单脚相合,互抓脚腕,塌腰紧胯,劲蓄左背,意贯左肘,蓄劲待收,目视前圆.动做六(图6)交上势,中心前移至左腿,腰胯背左转动,蹬左足帮力,弓左膝,重肩收左肘劲.收劲时裆劲应扣合,意贯肘尖,目视肘前.第二势:上挑肘动做一(图7)交上势,身体背左转动,左足随体而转,中划弧退却;共时,单脚变下捋;前用捋脚,退却挨背靠.走柔劲,蓄劲待收,目视前圆.动做二(图8)交上势,身体左转,中心移至左腿,由捋势形成左脚中划弧顺缠,左脚顺缠下划弧降到胸前.真收顶劲,重肩垂肘,塌腰降胯,劲蓄左侧,目视前圆.动做三(图9)交上势,中心移至左足,身体左转.左足上大步,背前45度降足,成为左真步.共时,左脚指收劲背耳后脱,左脚正在左肘下微下按.塌腰紧胯,劲蓄左侧,意正在肘尖,目视前圆.动做四(图10)交上势,身体迅徐左转,左足蹬天帮力,前弓左膝.共时,左脚赶快顺缠,背左耳后猛脱,左肘挑挨,左脚下捋采,上下、内中要相互推拢,意贯肘尖,目视前圆.第三势:戴星掌动做一(图11)交上势,中心没有变,左足踩真扎根.重肩垂肘,塌腰紧胯.左肘要取左膝相合.意正在左肘下护胁,蓄动待收,目视前圆.动做二(图12)交上势,中心后移至左足,身体左转,随塌腰转体,左肘下挂摔掌;共时,单脚脚心往下,捋抓猛摔.重肩紧胯相互协共,下肢裆劲合扣,目视左脚.动做三(图13)交上势,中心前移,变更腰胯,体背左转,成左弓步.随转体二脚变劲,左脚顺缠划弧变前推,左脚顺缠变脚心往上,取左脚相合,目视前圆.动做四(图14)交上势,中心真足移至左足,伸膝死根,提左膝上顶.共时,上肢单脚紧合.含胸塌腰,蓄劲待收,目视前圆.动做五(图15)交上势,左足踹蹬,中心正在左,成左真步.共时,单脚如搓球状,左脚顺缠下采,左脚顺缠上提,肩重挨肘劲.上下协共,赶快刚刚收,目视左脚.第四势:脱心肘动做一(图16)交上势,中心没有变.单脚握拳顺缠,左脚走上弧,左脚划下弧,单拳共启.重肩,塌腰,气重丹田,目视前圆.动做二(图17)交上势,中心真足搁正在左足,要扎根站稳.提左足,膝盖上顶里合,单脚顺缠划弧相合于胸前,单脚变掌相互抓握于脚腕,左脚正在里,左脚正在中,目视前圆.动做三(图18)震左足,共时出左足,背左侧下出大步.含胸塌腰,身体微背左转,蓄劲待收,目视左肘.能源四(图19)交上势,上下相合,身体赶快背左侧转动,蹬左足帮力.中心移至左腿,上肢肘尖收劲,左脚推支帮力,意贯左肘尖,迅收刚刚劲.第五势:左背靠动做一(图20)交上势,中心移至左腿,单脚顺缠共启.真收顶劲,启胸,启裆,塌腰紧胯,气重丹田,目视前圆.动做二(图21)中心真足移至左腿,左足死根成轴心,提左腿,膝盖收劲上顶并里扣,单脚顺缠里合正在胸前停,左上左下,如抱球状.真收顶劲,重肩含胸,塌腰紧胯,劲蓄左侧,目视前圆.动做三(图22)交上势,震左足,中心下重.共时,启左足背左侧下出一大步,单脚相合成十字,降于背前.塌腰紧胯,蓄劲于左侧,意贯左肩背,蓄劲待收,目视前圆.动做四(图23)中心赶快移至左足,蹬左足帮力,身体背左侧转动.单脚握拳共启,左拳顺缠中挒,左拳顺缠背身后猛打.劲由左后背收出,内皮毛合,收劲应速,目视前圆.第六势:左挒动做一(图24)交上势,中心没有变,身体背左侧微转,紧左胯;左脚由下划弧顺缠背左掤交,取左肩仄,脚心往上.真收顶劲,塌腰紧胯,目视前圆.动做二(图25)中心移至左,身体背左转动.上肢随体变下捋,含胸塌腰;下肢裆应合扣,目视前圆.动做三(图26)中心正在左腿,搁稳踩真.随塌腰紧胯,单脚由上背下划弧采按.重肩垂肘,目视前圆.动做四(图27)中心没有变,左脚顺缠变脚心往上,取左脚呼应.腰裆劲要变更过,劲蓄左胯根,意贯掌侧,裆部应圆扣,蓄劲待收.动做五(图28)中心赶快移至左腿,蹬左足催力,身体背左侧转动;单脚随身体而转,重肩肘,挨挒收劲.二脚如抱球状,左、左脚劲贯小指中侧,目视左脚.第七势:左背靠动做一(图29)交上势,中心移至左腿,身体背左转动.单脚握拳共启,左上左下划大圆,重肩启胸,塌腰降胯,气重丹田,目视前圆.动做二(图30)中心真足移至左足,提左足,膝顶里合,身体微背左转.二拳继承顺缠划圆相合.真收顶劲,重肩含胸,塌腰紧胯,目视前圆.动做三(图31)交上势,左足下降震足,改换中心,左足背左侧跨大步.共时,单拳相合为十字,下按背前.身体左转,劲蓄左侧,目视前圆.动做四(图32)交上势,中心赶快移至左腿,蹬左足帮力,弓左膝,身体左转.单脚随体而启,左拳顺缠中克,左拳顺缠下采后挨.内皮毛合,意贯左肩背,突收刚刚劲,目视前圆.第八势:左挒动做一(图33)交上势,中心没有变,身体背左侧转.随体转左脚变掌顺缠由下进取划弧掤引,取左脚相合.左拳变掌顺缠,取左脚相合.重肩塌腰,劲蓄左侧,目视前圆.动做二(图34)中心移至左腿,蹬左足催力,弓左膝,身体背左侧转动.左脚顺缠,左脚顺缠变下捋势.重肩垂肘,塌腰降胯,气重丹田,目视前圆.动做三(图35)中心没有变,重肩塌腰.单脚随体背下重降,左脚变顺缠,脚心往上;左脚顺缠脚心往下,劲蓄左侧,上下相合,内中合一;裆要圆撑,蓄劲待收.动做四(图36)交上势,中心赶快移至左腿,蹬左足帮力,弓左膝,身体背左侧徐转;以身戴脚,单脚收左挒劲,劲贯二脚小指中侧,目视左脚.第九势:左上掼拳动做一(图37)交上势,中心移至左腿,左足形成真步,身体微左转.共时,左脚顺缠背下划弧;左脚先顺后顺缠,由下进取变脚心往下,降正在胸前,取左脚相合.动做二(图38)中心没有变,身体背左侧转动,左足随体划后弧支回变真面步.单脚变拳相合,左上左下,如抱球状.真收顶劲,重肩垂肘,含胸拔背,气重丹田.劲蓄左腿,里背西北.动做三(图39)交上势,中心正在左腿,左足划弧上大步,成弓步,取左腿相合.左拳随体转,先左后左转动,左拳由下进取顺缠,划弧取头部齐仄;左拳顺缠重降后推,降于左背.劲贯左拳背,目视左拳.第十势:中晃拳动做一(图40)交上势,中心移至左腿,身体左转.单脚随体而动,左拳顺缠,下划弧降于左腰间;左脚先顺缠再顺缠,脚心往下,降于左肩头,二脚相合.重肩垂肘,塌腰紧胯,目视前圆.动做二(图41)交上势,中心移至左腿,左足支回面天成真步,身体左转.共时,二拳上下相照,含胸拔背,塌腰紧胯,劲蓄左腿.动做三(图42)左足里划弧上步,目标往东北,中心前移,身体左转.共时,单拳共启,左拳由下进取中晃收刚刚劲,下取头仄;左拳下划弧后挨,目视左拳.第十一势:里合拳动做一(图43)交上势,中心移至左腿,身体左转.共时,左拳下划弧降于背前,左拳划中弧,进取合取肩仄,目视东北.动做二(图44)中心后移,左足划里弧支到左足旁,足尖面天.共时,随体转单拳上下相合,劲蓄左腿,目视东北.动做三(图45)交上势,身体背左转,左足划中弧上步,降到东北目标,成左真左真弓步.共时,左拳随体后推,左脚正在胸前,目视东北.动做四(图46)中心前移至左腿,蹬左足帮力,前弓左膝;共时,左拳划弧里勾收刚刚劲,左脚捋采下按,内劲收至打面,目视左拳.十二、左前肩靠动做一(图47),交上势.中心后移至左腿,左足支回,足尖面天,成丁字步.共时,左拳变掌,采捋再背身后背合,左脚变掌划弧前撩脱.安排、上下要相互协共.重肩坠肘,含胸拔背,塌腰紧胯,气重丹田,目视东圆.动做二(图48),身体微背左转,45度出左步,中心正在左腿.共时,左脚前弓脱打,左脚没有变,蓄劲待收,意贯左肩头,左臂搁紧.动做三(图49),中心前移,左足蹬天帮力,腰胯背左转,前弓左膝.左肩头收劲前冲,左脚后推拽,安排、上下协共,赶快用左肩前打靠,目视前圆.十三、索喉掌动做一(图50),交上势.中心没有变,左脚背前掤架,左掌顺缠下按,身体微背左转,重肩坠肘,塌腰紧胯,裆应扣合,目视东圆.动做二(图51),中心移至左腿搁稳,出左步45度降足,足尖里扣,身体背左侧转动;共时,左脚划中弧里合,左脚背下重降,目视前圆.动做三(图52),中心没有变,身体塌腰降胯.共时,左脚顺缠变脚心往上,指尖往前,搁正在腰侧;裆部要圆撑相扣,劲蓄左侧,意贯左脚指.内气重丹,刚刚劲待收,目视前圆.动做四(图53),交上势,中心前移,左足蹬天支力,腰胯赶快背左转,形成左弓步.共时,左脚背下捋,左脚拇指取食指对于应相合,由下进取脱打,下取头齐,劲贯指尖.真收顶劲,重肩紧腰,上下、安排要相互帮劲,目视前圆.十四、背摔动做一(图54),交上势.中心没有变,身体背左转,随体转左掌顺缠上掤,左掌顺缠背后伸,左肩前顶,重肩肘,塌腰胯,劲蓄左侧,目视前圆.动做二(图55),身体继承左转,左侧下重,左脚顺缠上托,转身转头瞅,真收顶劲,重肩坠肘,调顺内气,塌腰紧胯,裆部应扣圆.动做三(图56),中心正在左足,扎根为轴,左足中划弧,退却一大步,降天足跟震天催力.单脚划大坐圆重新顶摔过,要利用杠杆之理,先让左掌为支面,再让左臀做支面,左足划圆360度,翻身后要用臀蹶收力,单脚下劈,目视前圆.十五、迎门掌动做一(图57),交上势.身体继承左转,单脚下捋划弧,左脚顺缠变顺缠,上掤取肩仄;左脚顺缠变顺缠,取左脚相合.重肩垂肘,含胸塌腰,劲蓄左侧,意贯左掌,目视西圆.动做二(图58),身体背左转,上左步足跟先着天.左脚臂随身而背前伸,左脚顺缠下按于左背,重肩塌腰,劲蓄左腿,目视前圆.动做三(图59),中心前移,转动腰胯,戴动四肢,左足蹬天催力,左膝前弓踩真,劲贯左掌根,收劲前推;共时,左掌后推,要启胸帮力.左掌推出要取左足目标普遍.十六、左采採动做一(图60)交上势.中心没有变,身体先背左微转,再背左转;单脚随躯搞而动,左脚划弧下按,左脚先顺缠后顺缠划弧,掌心进取.重肩垂肘,含胸塌腰,目视西圆.动做二(图61),中心前移,左足前迈,足尖里扣降天,形成真步.劲蓄左侧,意贯左掌,含胸拔背.裆圆相合,目视前圆.动做三(图62),腰胯赶快转动,蹬左足支力,左膝前弓,裆劲合扣.共时,左脚缠转掌心,往下采打,左掌协共捋拽收力,重肩塌腰,左膝里扣,裆圆相合,目视左脚.十七、索摔动做一(图63),交上势.中心没有变,裆扣圆,盘根扎佳,腰胯背左转.左脚顺缠上托,左脚继承后捋划弧.重肩垂肘,含胸塌腰,紧胯,气重丹田,目视左脚.动做二(图64),腰胯背左转,左脚变捋拽,左脚划弧变侧掌,掌心往前,劲贯左掌.裆要圆撑,下盘扎牢,塌腰降胯,气重丹田,目视前圆.动做三(图65),交上势.下肢单足扣天,裆盘撑圆.共时,上肢赶快背左侧转动腰胯,以身体躯搞戴动左脚挒打,左脚捋采,上下、安排要错合收刚刚劲.十八、撩阳拳动做一(图66),交上势.身体背左转,身体微前倾,中心前移.左掌由挒掌变背前脱掌,左掌背身后採按.气重丹田,目视前圆.动做二(图67),中心没有变,身体继承左转,左掌变掌上提至胸前,拳心往里,共时,左脚脚指尖收劲,划弧前脱.含胸拔背,塌腰降胯,裆要合扣,气重丹田,目视前圆.动做三(图68),交上势,背前上左足,形成左真左真步,中心正在左腿.共时,左拳下重,左掌回支合抱.重肩含胸,塌腰降胯,气重丹田,蓄劲待收.动做四(图69),交上势.中心赶快前移,蹬左足帮力,弓左腿;共时,身体左转,单脚共启,左拳由里背中划弧崩挨,打挨正在左膝前.左掌后推,目视前圆.十九、左前肩靠动做一(图70),交上势.中心没有变,身体背左转,中心前移,扎根正在左足.左拳变掌上掤,左掌后划弧,背身后背合,目视前圆.动做二(图71),背前圆上左步,中心正在左足.左脚取左肩相合,含胸塌腰,紧胯合裆.气重丹田,蓄劲待收,目视前圆.动做三(图72),中心前移到左腿,蹬左足帮力,弓左膝,身体背左转.意贯左肩头,胸启左肩前冲,左脚臂膊搁紧,左脚随体转,后推催力.目视前圆.二十、拦腰掌动做一(图73)交上势.中心没有变,身体左转,左脚由后背前变掤,左脚顺缠背前,取左脚相合,下取眼仄.重肩坠肘,塌腰紧胯,左膝里扣,裆劲下足.动做二(图74),中心移至左腿,身体背左转.单脚变下捋,左脚顺缠,左脚顺缠,单脚合劲,以躯搞戴动四肢的变更,目视前圆.动做三(图75)交上势,身体背左转,蹬左腿帮力,弓左膝.单脚下重,划圆合迭;左脚顺缠上掤,左脚变坐掌前推,位子正在左腕底下.要上下相合,成势裆要圆扣,塌腰降胯,气重丹田,目视前圆.二十一、连环肘动做一(图76)交上势.中心没有变,身体背左侧微转;共时,单掌变拳,拳心往里,重肩坠肘,塌腰蓄劲,目视前圆.动做二(图77),中心没有变,左拳顺缠下掤,左拳下重腰间.重肩塌腰,劲蓄左侧,目视前圆.动做三(图78),身体左转,上左步,中心前移,成左弓步.共时,左拳顺缠,挨曲顶肘,要上下相照并相合,左拳后推,目视前圆.动做四(图79),中心没有变,裆要圆撑扣合,背左侧转动腰胯,蹬左足帮力,挨左曲顶肘,目视前圆.二十二、左上掼拳动做一(图80)交上势.中心没有变,左拳下重背中划弧,下掤里合,左拳自下重降,二拳拳心相照,蓄劲待收.动做二(图81),中心前移至左足,身体背左转,上左足变仆步,足尖面天.二拳相合,随体而转.目视西圆.动做三(图82)交上势.左足划中弧180度,上大步里扣;蹬左足帮力,弓左膝,身体先左转,再左转.左拳随体背中划弧,顺缠里合,收刚刚劲打挨,下于头部,目视西北目标.二十三、左中晃拳动做一(图83)交上势.中心移至左足,支左足成真步.左拳下划弧背左侧合,共时,左拳中划弧,先顺后顺,下抬取肩仄,单拳相合.真收顶劲,含胸拔背,塌腰降胯,气重丹田,目视东北目标.动做二(图84),左足中划弧,上步降正在北圆,中心正在左足;身体继承背左侧转,二拳抱球相合.重肩坠肘,塌腰降胯;左膝里扣,裆劲相合.动做三(图85),中心赶快前移至左腿,身体背左侧转动.共时,单拳共启,意贯左拳背,拳随体转,背中崩挨;左拳背下走重挒之劲.二十四、左里合拳动做一(图86)交上势.中心移至左足,左足划中弧支回,足尖面天变真步.身体背左转,共时,左脚顺缠划下弧,拳心往上;左脚先顺后顺缠,划中弧上掤取肩仄,拳心往下.重肩坠肘,塌腰紧胯,气重丹田,目视东北目标.动做二(图87),交上势,上左步,走中弧,成左真左真.身体左转,单拳相抱;随体而转,左拳重降正在左胯旁,目视前圆.动做三(图88),中心前移至左腿,单拳共启,左拳划中弧下打耳门,劲贯四指中节,脚腕要里直;左拳背下划弧后挨,身体左转,目视左拳.二十五、左采採动做一(图89)交上势.中心后移于左腿,身体先左转,再左转.单拳变掌,随体变捋划弧;而后,左脚顺缠,脚心往上;左脚先顺后顺缠,变脚心往下,目视前圆.动做二(图90),左足中划弧上大步,降足正在东北目标,身体背左转.左脚下掤,左脚下重按.重肩肘,塌腰紧胯,蓄劲左侧,目视前圆.动做三(图91)交上势.中心前移,蹬左足帮力,腰胯赶快背左侧转动.左脚顺缠,随转身体下采按,重肩塌腰.二脚距离为人体脚腕到肘尖的少度,左采脚降正在左膝前,上下、安排要合住劲.二十六、索摔动做一(图92),交上势.中心后移,身体背左转.单脚捋拽,左膝里合,重肩塌腰,目视东圆.动做二(图93),中心前移,身体背左转.左脚掌心往上,重肩,用肘勾挂,左脚顺缠下掤,划中弧取肩仄,脚心往前,二脚劲相合,蓄劲待收,目视前圆.动做三(图94),下肢没有变,裆要相扣撑圆,体背左徐转.单脚随体而转,左脚顺缠变捋掌,左脚背左侧猛挒打,下于胸前,停正在左膝上圆;左脚正在左膝中侧,重肩坠肘,塌腰紧胯,上下安排,劲要相合.二十七、中晃里摔动做一(图95)交上势,下肢没有变,身体继承背左侧转动,单脚随体划弧而转.左脚顺缠,变脚心往上,左脚顺缠变脚心往下,目视前圆.动做二(图96)左足中划弧退步,中心正在左腿.共时,单脚由中背里划弧捋按,单脚脚心往下,左脚正在前,左脚正在后,单脚按正在左膝里侧.重肩肘,塌腰紧胯,内气支至左掌,目视东圆.二十八、挂肘摔动做一(图97)交上势,身体背左转,中心没有变.单脚背左侧引,左脚先顺后顺缠,由下变上为侧掌;左脚顺缠,变脚心往上,取左脚相合.真收顶劲,含胸塌腰,气重丹田.下肢裆心撑圆,二足抓天背内扣合,目视前圆.动做二(图98),中心移至左腿,身体背左转动.共时,左脚挨挒掌,左脚收捋掌劲,意贯左肘,收刚刚猛劲,劲蓄左足,目视前圆.二十九、左臀靠动做一(图99)交上势,上左步足尖里扣,左脚背背身后,左脚变侧掌前脱做引,搁到胸前,目视前圆.动做二(图100),中心移至左腿,身体赶快背左转动,劲贯左臀,收劲时二脚随体而转.左足蹬天跟上,紧揭左足,成真步,目视前圆.三十、左掤劲动做一(图101)交上势,身体左转,出左步,中心前移.单脚顺缠,共启背身后,身体前倾.重肩肘,腰塌胯紧,气重丹田.目视前圆.动做二(图102),中心正在左足,身体微背左转,背前上左足,足跟先着天.单拳变掌顺缠下重,重肩塌腰,蓄劲脚左侧,目视前圆.动做三(图103),中心前移至左腿,蹬左足帮力,前弓左膝.共时,单脚顺缠划里弧,单脚脚心往上,合力进取捧托,下取肩仄.目视前圆.三十一、左搏摔动做一(图104)交上势,中心没有变.单脚顺缠,脚心往下,左脚正在前,左脚正在后.重肩塌腰,紧胯圆裆.目视前圆.动做二(图105)中心移至左腿,腰胯背左徐转;单脚随体转,赶快下采捋.左膝里扣,躯搞应笔曲下蹲做捋,目视东北目标.三十二、中晃里摔(左)动做一(图106)交上势,中心没有变,单脚划弧上引,左掌顺缠,左掌顺缠,塌腰紧胯,气重丹田,目视前圆.动做二(图107),中心前移至左腿,身体左转.单脚下划弧,左脚先顺后顺缠,上掤托,降正在左膝中上侧;左脚先顺后顺缠,翻脚心往中,劲蓄左侧胯根.动做三(图108),身体左转,左足背中划弧.共时,单脚由中背里划弧,左脚脚心往下,左脚心往上,降正在左弓步裆前,目视单脚.三十三、挂肘摔动做一(图109)交上势,中心没有变,身体左转.左掌顺缠,脚心往上,重降正在左背前;共时,左掌先顺后顺,划中弧上掤.真收顶劲,重肩坠肘,塌腰紧胯,气重丹田,蓄劲待收.目视前圆.动做二(图110),中心坐时移至左腿,腰胯赶快背左转,左足里扣,单脚随体而转,劲贯左肘尖.左脚挨挒掌,降正在左膝盖上.三十四、左臀靠动做一(图111)交上势,中心先移至左腿,上左步足尖里扣,身体背左转.脚随体转,左脚后推,左脚背身后背合.动做二(图112),中心移至左腿,随腰胯背左转动,劲贯左臀,收明劲靠打.重肩塌腰,搁紧胯,伸左膝左足紧跟帮力,取左足靠拢,目视前圆.三十五、左掤劲动做一(图113)交上势,身体左转,中心移至左腿,里背正东.单脚随体共启,脚取肩仄,脚心背后.重肩塌腰,紧胯圆裆,目视前圆.动做二(图114),中心前移左腿,身前倾.单臂下重,单掌顺缠,塌腰降胯.劲蓄左胯根,目视前圆.动做三(图115),左足45度上步,中心正在左腿,单掌顺缠,由上背下捧抱,脚心往上,降正在二肋旁.重肩坠肘,塌腰降胯,意正在单脚,劲蓄左胯根,目视前圆.动做四(图116),中心前移,左足蹬天帮力,前弓左膝.单掌由下进取掤托,下取肩仄,上下劲要合住,要注意对于推拔少,托劲进取,内气下重,二腿扣合,反效率于捧托收劲.三十六、左援摔动做一(图117)交上势,中心没有变,身体微背左转.单脚顺缠,变脚心往下,左脚正在前,左脚正在后,待收捋劲,目视前圆.动做二(图118),中心移至左腿,身体赶快左转,左腿真步里扣.重肩肘,意劲贯注单掌,左脚捋拽定背,左脚协共摧力,以躯搞戴动四肢,真足收劲,目视前圆.三十七、单峰掼耳动做一(图119)交上势,中心前移,蹬左足,弓左膝,身体背左转.共时,单脚脚腕收劲,单顺共启正在二侧.重肩含胸,塌腰紧胯,目视前圆.动做二(图120),上左步,中心正在左,身体左转.单掌顺缠变拳,进取划弧,重肩塌腰,紧胯伸膝,气重丹田,目视前圆.动做三(图121)交上势,中心前移,蹬左足支力,弓左足扎根,身体前倾.单拳顺缠收劲相合,二拳下取头仄,二拳距离一头.二肘中翻,内成圆形;重肩含胸,塌腰紧胯,气重丹田,目视东圆.三十八、单崩拳动做一(图122)交上势,身体背左转180度,里背正北,中心移至左腿.单拳随体转共启.重肩启胸,塌腰紧胯,目视北圆.动做二(图123),中心移至左腿,左足背正前圆上步,成真步.共时,单掌下划弧相合正在胸前,成十字拳.动做三(图124),交上势中心前移至左腿,蹬左足,弓左膝.共时单拳由下进取二侧分启,用拳背猛翻崩砸.重肩启胸,塌腰降胯,裆应扣圆,目视前圆.三十九、单拳迎门动做一(图125)交上势,中心没有变,身体前倾.单拳顺缠背后展,劲蓄正在左胯,目视前圆.动做二(图126),上左步,中心正在左;单拳划弧,拳心往上,单肘揭二肋;重肩塌腰,气重丹田,蓄劲待收;目视前圆.动做三(图127),中心前移,蹬左足催力,弓左膝;单拳划坐圆进取冲,内劲收至单肘尖.重肩塌腰,裆圆合扣目视北里.四十、单按掌动做一(图128)交上势,中心没有变,单拳变掌,顺缠翻肘,二脚指尖相对于,降正在胸前,目视前圆.动做二(图。

太极拳42式的学习要领

太极拳42式的学习要领

太极拳42式的学习要领太极拳42式,虽说为简化套路,但是想要将其学好,仍然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的方法的,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42式的学习要领。

欢迎阅读!简述太极拳42式的学习要领太极拳42式是文化、武术、养生融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舞蹈和竞技项目。

一招一式,每个动作,都深涵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武学兵法、传统道家养生术。

我学习、修炼、研究太极拳42式已四十四年,几十年来,我体会到要炼好这套传统陈氏太极拳42式,必须抓住三个基本环节:守规矩,明拳理,懂劲道。

其要诀,我总结了二十条。

今天同大家谈谈,抛砖引玉,共同研究。

1、心专习练太极拳42式要高度专心入静用意,必须全神贯注,意念要灌到周身各个部位,乃至贯注至U中指指肚。

打拳时拇指小指是否相合到位?穿掌时劲运到中指了吗?这些都要注意。

打一套拳15分钟左右,83个式子,几百个动作,编排严密,连贯性强,绝对不能走思。

打太极拳42式强调专心用意,打拳时每个动作理法劲道都要体现出来。

一走神,拳式就会走错,拳就打不成了。

有人说走路散步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其实走路时仍可以想事,难能入静。

而练太极拳42式则是入静的最好方法,因为它是动中求静。

2、松柔太极拳42式技击最大特点是“化打结合”。

对方来力,我尽量化开。

能容能化,使对方失去平衡为主,不制敌于死地。

化打合一,特别是陈氏太极拳42式打低架子,这是因为低架子容量更大。

陈发科公强调“顺随”。

陈照旭先生讲:四大块都要放松,即两肩和两胯一定要放松。

全身能放松,才便于容,便于化。

3、轻沉拳打起来一定要轻沉兼备,尤其是手要向上发劲时,腰胯必须松沉,即逢上必下,如金鸡独立,右手向上举,左胯就一定要下沉,好比是树要往高长,根一定要深扎。

再有倒换重心,一定要裆走下弧,脚的五趾要紧紧抓住地。

顺缠变逆缠、逆缠变顺缠,凡是转关时,一定要塌掌根。

掌根塌时,肘要坠,肩要沉、胯要松。

定式时一定要螺旋下沉,同时边呼气边沉。

陈氏太极拳四十二发劲

陈氏太极拳四十二发劲

陈氏太极拳四十二发劲陈氏太极拳是各派太极拳的始源。

它是由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鼻祖陈王廷所创,历经三百多年的传袭,昌盛不衰,并以其独特的技击与健身功能,广受中外人士青睐。

太极拳流派甚多,就陈氏太极拳而言,也有好多套路,有新与老,大与小之分的拳势。

随着时代的需求,大师们编了不少新的套路,其中四十二发劲是太极拳大师陈照奎所组编的。

这套功夫架的特点为:动作技击明显,适用性强;刚柔相济转换快;圆方突变,慢走柔,快打刚。

练此套路必须有一定太极功夫方可学练。

下面介绍四十二发劲拳势动作及练习要求,望太极拳爱好者共同研习之,从习练中更快理解太极之理,增强太极功夫。

第一势:腰拦肘动作一(图1)立身中正,二目平视,唇轻闭,舌抵上颚,齿轻合,面南背北而站。

动作二(图2)身体缓缓下沉,腿微屈,气下沉,两臂上掤,左手逆缠,右手顺缠,沉肩肘,手与眼平,眼视左手中指。

动作三(图3)接上势,重心先在左足,右脚脚跟抬起,划外弧向身后退步。

身体向左转,躯干旋转带动手脚,左手顺缠,右手逆缠,双手高捋,重心移至右腿,上下相合,定势塌腰沉气,目视正南方。

动作四(图4)接上势,虚领顶劲,身体向左转,重心移至右腿,成弓步。

同时上肢双手相合,如抱球状,左手在外,右手在里,手心相对。

沉肩垂肘,含胸塌腰,目视前方。

动作五(图5)接上势,身体向左转。

随体右脚外划弧45度上一步,成右虚步。

同时,双手相合,互抓手腕,塌腰松胯,劲蓄右腹,意贯右肘,蓄劲待发,目视前方。

动作六(图6)接上势,重心前移至右腿,腰胯向左旋转,蹬左脚助力,弓右膝,沉肩发右肘劲。

发劲时裆劲应扣合,意贯肘尖,目视肘前。

第二势:上挑肘动作一(图7)接上势,身体向右旋转,右脚随体而转,外划弧后退;同时,双手变高捋;前用捋手,后退打背靠。

走柔劲,蓄劲待发,目视前方。

动作二(图8)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由捋势变为右手外划弧顺缠,左手逆缠下划弧落到胸前。

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塌腰落胯,劲蓄右侧,目视前方。

四十二式太极拳拳谱详解

四十二式太极拳拳谱详解

(5)重心前移, 成右弓步;两臂 (4)右脚向右前方上 同时向前挤出, 步,脚跟着地;同时 两臂撑圆,左掌 左前臂内旋,右前臂 指贴于右腕内 外旋,两手翻转屈臂 侧,掌心向外, 上举,收于胸前,手 指尖斜向上,右 心相对;目视前方。 掌心向内,指尖 向左,高与肩 平;目视右掌。
(10)重心前
(6)重心后 移,右脚尖 (7)重心前移,上体 内扣,上体 继续左转;左掌自右向 左转;右掌 左前方划弧平抹,掌心 翻转向上, 斜向下,右掌收于左肘 左掌划一小 内侧下方,掌心斜向 弧从右前臂 上;目视左掌。 上穿出。
第十五式:玉女穿梭(二)
(5)重心后
移,左脚落
实,上体左
(1)上体右转,
左脚向左脚撤半 步;左臂外旋, 左掌向右划弧至 右胸前,掌心转 向上,右掌经左 前臂上方向前伸 探至体前,掌心 斜向下,腕高与 肩平;目视右
(2)上体左转,重 心移至左腿,右脚 收至左脚内侧,脚 尖点地,两掌同时 自前向下、向后 捋,左掌捋至左胯 旁,右掌捋至腹 前;目随两手。
(3)上体左 转,左脚向左前 方摆脚上步,脚 跟着地,脚尖外 撇;左掌经左前 臂下向上、向左 划弧,掌心向 内,高与头齐, 右掌经左胸前划 弧下落至右胯 旁;目视左掌。
(4)上体继续左 转,重心前移,右 脚前跟半步,脚前 掌落在左脚后面; 左臂内旋,掌心转 向外,左掌向左、 向下划头齐,掌心 斜向上;目视前 方。
第一式:起势
(1)身体自然直
立,两脚并拢,头
(3)两手慢慢向
颈端正,下颏内 (2)左脚向左轻 前平举,与肩同 (4)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
收,两手轻贴大腿 轻开步,相距与肩 高,手心向下,两 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
侧;精神集中,呼 同宽,脚尖向前。 臂相距同肩宽,肘 膝相对。

朱天才陈家沟太极拳套路的辨析

朱天才陈家沟太极拳套路的辨析

朱天才陈家沟太极拳套路的辨析太极拳——这一既能强身健体又可防暴自卫的拳术在世界各地已广泛地普及发展。

它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颗明珠,受世人瞩目。

在各式太极拳中陈家沟太极拳最为古老,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已有记载三百多年。

由于各式太极拳《陈、杨、吴、孙、武》的传播,特别是杨式太极拳的普及,使世界上太极拳爱好者追根求源,寻根问祖,使太极拳发祥地——陈家沟这个紧靠黄河岸边的仅有三百多户人家的偏僻小村庄也有了名气。

特别是中国开放以来,太极拳爱好者,国内外学者,纷纷而至,政府的大力支持使陈家沟太极拳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开展。

目前在世界上流传的陈式太极拳套路也很多,但有些人为了个人目的,争古老、正宗,不去研究探讨,到处宣扬,议论纷纷。

现在我将陈家沟太极拳的套路详解於同仁,供大家去辨析参考。

我是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代外孙。

陈家沟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

从五岁开始在陈家沟外祖父(陈氏第十七代陈广禄)家长大,近五十年没有离开陈家沟。

在五十年代,我正是少年时代,经常听我外祖父讲述他们小时练拳经过及陈家太极先辈的神奇故事,如:陈王廷教场比武,双英砝敌,打死黑虎、累死陈敬柏。

陈继夏收徒,杀大头王,陈发科的太极劲,陈宝璩的故事等,永记我脑海里。

那时陈家沟健在的太极名师有十七代的陈云亭,十八代的有陈照丕、陈照旭、陈克忠、王燕。

也经常看见前辈在教弟子们练习。

由于那时陈家沟的环境条件,陈氏家族的熏陶,使我的幼小心灵对陈家沟太极拳有种好奇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喜欢陈家太极拳。

那时陈家沟只有老架七十二(也叫大架)小架七十二(也叫新架)和二路(也叫炮锤),当时只有新、老(大、小)架之分。

一九五八年初,一代宗师陈照丕老师退休回到了陈家沟,从那时开始,正式在族舅陈照丕老师的指点下,正规的学习陈家沟太极拳老架一路。

当时我们一起学习练习的师兄弟的有陈德旺、陈春雷、陈小旺、陈庆华、陈梦松、王西安、张广才等人。

每天晚上风雨无阻,天天练习。

三年后,我们才又学二路炮捶,推手,及兵器。

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发劲

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发劲

56刚柔太极练法有些杨式太极拳传人不承认曾经有杨式太极长拳的存在,但是成书于杨澄甫在世时的《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却有专门章节论述“杨澄甫先生所授太极拳长拳动作名称”。

而在陈式太极拳一路里仍保留着发劲的拳式,二路拳中发劲更是拳拳不断,势如鸣鞭燃炮,声声不绝。

沈寿先生在《太极拳走架推手问答》一书中,也谈到杨式拳“快太极”的练习方法:“据传杨澄甫先生生前单练野马分鬃式发劲时,两袖生风,噼啪作响。

可想见其速度之快和内劲之充盈非同一般。

”凡内家拳都有“气与力合”的练法,当动作、呼吸、力量三者结合为一体的时候,还可以结合发声的方法“以气催力”,形意拳称这种情况为“雷声”,发声不但能够以声助气,而且能够从心理上震慑对手。

太极拳各派发声不大相同,杨式太极拳发声按劲向上、远、下三个不同方向,分别以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发劲鼻音的哼、喉音的哈、口音的咳发三种不同的声音。

陈式太极拳则根据不同拳势,有呵、哂、嘘、吹等四种不同声音。

修炼者不必拘泥于上述种种,根据自己的感觉择善而从即可。

练陈式太极拳,一路拳的发劲动作熟练之后,二路炮捶各式动作发劲则唾手可得。

陈小旺二路炮捶打得呼呼生风,由此可以窥见前辈太极拳名家“英雄所向无敌”的雄姿。

其下肢的发劲动作,如蹬一根、金刚捣碓等,遵循的原则依然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不过蓄劲由双腿变为单腿,形于手变成形于脚罢了。

初学者也可以不发劲的方式练习这些动作,待练得掩手肱捶打好之后,再以相同的过程练习下肢的发劲。

将陈式太极拳中发劲跳跃动作稍作调整,不发劲、不跳跃,同样适用于中老年修炼者。

将玉女穿梭的蹿跳改为插步转体,将摆脚跌叉改为摆脚仆步,将左右擦脚改为左右拍膝,将“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显然,太极拳并不是只要慢不要快,而是该慢则慢,该快则快,否则就做不到“急应”和“缓随”。

现在风靡全国的杨式太极拳,以架子轻慢圆柔、中正安舒为主要练习形式,其他各家的太极拳大多也是这种情况,实际上太极拳多数流派有快速度练习。

陈氏太极拳推手八字诀

陈氏太极拳推手八字诀

陈氏太极拳推手八字诀---朱天才陈氏太极拳推手八字诀朱天才一、听:“听”在太极拳技击中称为听劲,是双方在肌肤接触时,利用肌肤的敏感性来感受彼此用力的大小、方向、快慢、软硬的技巧。

先知道了对方力的方向,再结合自己功力来引化对方,使对方失去平衡,达到制服对方的目的。

听劲是通过长期太极拳练习,身上有了气感后,能够全身放松、不丢不顶、头脑清醒、灵活敏捷,再从推手实践中体会,才可以准确地通过听劲掌握对方的来龙去脉。

切记,如果对方的劲力过大自己根本无法招架时,决不可硬力去顶,应检讨是自己内力足不足、身法灵不灵活,功力是否够,能退则退,否则硬顶永远不会进步。

二、松:“松”是练习太极拳所要求的最高标准。

不管是练套路推手还是为了健身防身,接触太极拳首先就要放松,全身上下、处处节节都要放松。

“松”何等重要!讲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就很难,真正收到效果更难。

练太极拳要求身体放松、思想放松、精神也放松。

思想放松,要求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神精安逸、空灵一片。

我们在练套路的时候,通过招势的前进、后退、左运、右转、前推、后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反复练习、直至套路熟练、节节松沉。

此时千回万转始有松沉圆活之效果。

怎样掌握“松”的尺度呢?松不下来就会僵,就会顶。

超过松的原则就会软,就会丢。

拳论讲:太极拳或收或放,忽驰忽张,不丢不顶、圆转自如。

什么是不丢不顶?放松就是不丢不顶。

怎样才能掌握不丢不顶呢?这就必须通过长期的练功、盘架子。

等到套路熟练架子定型,准确而不走样。

自己能体会到节节松而舒展、内气足而不滞时,再进一步以推手实践,双方肌肤接触,越是松而柔活肌肤的听劲就准,就越练越有趣味。

所以不丢不顶,取之于中,就是“松”。

功夫越深,效果越显,放松的尺度就掌握得越准确。

三、随:“随”为跟随、相随之意。

太极拳套路的练习中要求内外合一,上下相随。

推手不但身体上下相随,内外一致,最重要应随对方之意,听对方之劲,随对方进、退、转、捋、按等缠绕方向来体会双方肌肤接触时的那种听劲,不与对方僵持拼力,应顺水推舟,决不背道而驰。

朱天才论陈氏太极拳的呼吸与气

朱天才论陈氏太极拳的呼吸与气

朱天才论陈氏太极拳的呼吸与气陈氏太极拳的运动,不管是健身和防身。

都应以“呼吸”练“气”为主。

道学讲:“虚其心,实其腹”。

练武之人“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这口气就是指丹田之气。

拳论讲“太极拳以腰为主宰,以形引气,以气摧形……”,练习者不管是修身养性还是防身自卫。

太极拳的“气沉丹田,降于涌泉,运于周身,达于四梢,用在一点”的哲理。

能使练习者心领体会,意思深远。

怎样练气、运气、沉气、用气,应从呼吸引进“气”的门槛。

自然呼吸和呼吸自然拳论讲“拳不能无动静,人不能无呼吸”。

一动一静分虚实,一呼一吸分阴阳。

拳论讲“阴阳二气,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为阳,阳气下降为阴,阴气上升为阳,阴气下降为阴,阳气为清,阴气为浊,上升为清,下降为浊。

分而言之为阴阳,合而言之统为气。

气不能无阴阳,气分为二,合贯于一”。

练习太极拳可为两种呼吸方法,肺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也就是顺式呼吸和逆式呼吸。

顺式呼吸为自然的肺式呼吸,人一生下来肺式呼吸开始了生命的延续,这是生命自然循环的肺式呼吸运动,肺部出现异常,就会生病,呼吸就不会自然,肺式呼吸的功能呼出体内的二氧化碳气,吸收大自然的新鲜氧气以之新陈代谢,这种自然的生命成长延续与生老病死的巡回规律的呼吸,就是自然呼吸。

呼吸自然“意”重在呼吸,应求自然,这种有意识而又自然的呼吸方法为腹式呼吸,也称逆式呼吸,也叫“练气”。

论讲拳:以心行气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能便利从心,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这充分的告诉我们练太极拳是在人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的拳,也是以意行气,练气的拳。

以心行气,用意练气,以气运身,久练之后自然而然,不用拙力,对大脑及心身各部位器官、经络很好的锻炼有着直养的效果。

这种呼吸所产生的气称“丹田之气”。

是采用胎儿在母体内所生长的呼吸方法,这种气也称作“先天之气”。

逆式呼吸方法以丹田(脐下一寸三分为丹田)吸气下腹丹田内收,气上升行至上腹部(两肋中的横隔膜下)运行为“ ”形,呼气上腹部气下行沉于下腹部(丹田)运行为“S”,这种呼吸方法要求细、长、匀、缓顺其自然。

陈氏太极拳朱天才系列

陈氏太极拳朱天才系列

陈氏太极拳朱天才系列简介:朱天才,温县陈家沟人,汉族,农中毕业,大学文化程度,1945 年7 月25 日出生于陕西安市,陈家沟陈氏第十九世外孙,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世传人,陈家沟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

温县武协理事、太极拳研究主任、太极拳专修院院长、焦作市优秀科技人才、国家高级武术教练、国家一级裁判。

为弘扬太极,培养国内外弟子数以万计,被誉为“国际太极拳教”、“新加坡陈氏太极开山人”、“陈氏太极拳在韩国第一代传人”。

朱天才拳艺精湛、文武兼备、德高望重,被国内外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一些武术协会和高等院校武馆聘为顾问和名誉教授,曾任四届温县政协副主席、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常委委员。

1:39:59 太极散手42 式发劲-朱天才(上)上传者:恭福2,797 次播放11:24 太极散手42 式发劲-朱天才(下)上传者:恭福669 次播放15:28 朱天才42 式发劲练习(教与学)上传者:恭福1,366 次播放1:53:44 朱天才太极枪教学上传者:恭福1,235 次播放51:47 朱天才拳学旨要上传者:恭福1,461 次播放59:06 陈氏太极拳入门-朱天才讲解上传者:恭福 2.1 万次播放47:08 朱天才系列太极拳讲座(一)上传者:恭福 2.2 万次播放1:05:50 朱天才系列太极拳讲座(二)上传者:恭福 1.6 万次播放47:36 朱天才系列太极拳讲座(三)上传者:恭福 1.7 万次播放56:01 朱天才系列太极拳讲座(四)上传者:恭福 1.5 万次播放54:43 朱天才系列太极拳讲座(五)上传者:恭福 1.4 万次播放56:11 朱天才系列太极拳讲座(六)上传者:恭福7,373 次播放48:41 朱天才系列太极拳讲座(七)上传者:恭福 1.0 万次播放49:55 朱天才系列太极拳讲座(八)上传者:恭福9,654 次播放1:04:49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一)陈式四势入门(五行太极)上传者:恭福 1.5 万次播放51:43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二)老架十三势上传者:恭福6,577 次播放52:11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三)新架十三势上传者:恭福2,753 次播放1:05:05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四)老架一路[一]上传者:恭福8,818 次播放1:00:45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四)老架一路[二]上传者:恭福4,125 次播放57:28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四)老架一路[三]上传者:恭福2,620 次播放59:04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四)老架一路[四]上传者:恭福3,658 次播放1:02:23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五)老架二路[上]上传者:恭福4,084 次播放54:11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五)老架二路[下]上传者:恭福2,911 次播放59:11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六)新架一路[一]上传者:恭福2,614 次播放54:24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六)新架一路[二]上传者:恭福1,444 次播放52:02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六)新架一路[三]上传者:恭福1,303 次播放1:47:22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六)新架一路[四]上传者:恭福1,545 次播放58:18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七)新架二路[上]上传者:恭福1,947 次播放53:30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七)新架二路[中]上传者:恭福1,119 次播放47:46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七)新架二路[下]上传者:恭福1,315 次播放50:36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八)陈式小架[上]上传者:恭福3,253 次播放48:37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八)陈式小架[中]上传者:恭福1,609 次播放49:45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八)陈式小架[下]上传者:恭福1,488 次播放54:02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九)太极散手[上]上传者:恭福1.1 万次播放56:42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九)太极散手[下]上传者:恭福5,682 次播放52:08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太极推手[上]上传者:恭福3,788 次播放48:07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太极推手[下]上传者:恭福3,382 次播放51:50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一)太极单刀上传者:恭福1,654 次播放57:35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二)太极单剑[上]上传者:恭福1,957 次播放54:49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二)太极单剑[下]上传者:恭福1,354 次播放52:25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三)太极双刀[上]上传者:恭福1,179 次播放56:17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三)太极双刀[下]上传者:恭福754 次播放52:39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四)太极春秋大刀[上]上传者:恭福2,555 次播放51:29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四)太极春秋大刀[下]上传者:恭福1,633 次播放57:18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五)太极扇[上]上传者:恭福1,316 次播放48:00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五)太极扇[下]上传者:恭福1,054 次播放56:00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六)太极枪[上]上传者:恭福826 次播放57:24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六)太极枪[下]上传者:恭福730 次播放1:05:43 朱天才太极拳系列(十八)拳学旨要上传者:恭福8,140 次播放。

陈式太极拳散手四十二势技法(下)八卦掌散手技法应用

陈式太极拳散手四十二势技法(下)八卦掌散手技法应用

陈式太极拳散手四十二势技法(下)八卦掌散手技法应用22、上掼掌(左)当乙方出右步,用右拳击打甲方胸腹时。

甲方右腿退半步,身体微右转闪空;沉肩垂臂,气沉丹田,蓄劲待发。

目视乙方右耳门(图45)。

接上势,甲方上左步,插入乙方裆中管腿,同时,用右手抓住乙方右手,用劲下采捋;握左拳逆缠丝,划弧随腰劲送至右拳的背部,击打乙方的右耳门(图46)。

23、左外摆拳当乙方出左步,用左冲拳击打甲方胸部时。

甲方趁势右脚退半步,身体右转闪空,同时,用右手划圆,由上向下抓住乙方的左手腕。

沉肩垂肘,含胸塌腰,内气存丹。

目视乙方的左耳门,蓄劲待发(图47)。

接上势,甲方上左步,插入乙方裆中,右手抓住乙方的右手腕向下采捋;同时,用左拳先合后开,身体向左转,伸臂缠丝,劲贯拳背,击打乙方左耳门(图48)。

24、左里合拳当乙方出右步,用右拳击打甲方胸腹时,甲方身体右转,退半步闪空。

同时,用右手自上而下抓住乙方的右手腕,沉肩塌腰,气沉丹田,目视乙方右耳门。

左拳蓄劲待发(图49)。

接上势,甲方上左步插入乙方裆中,蹬右腿,腰胯右旋,重心前移。

右手抓住乙方右腕外侧,同时,用左拳顺缠里勾,击打乙方右耳门处(图50)。

25、右采当乙方出左腿上步,用左拳直击甲方右腹部时;甲方身体右转闪空,同时,用左手抓住乙方进攻的左手腕,左实右虚,劲贯右掌,目视乙方左肘尖部位(图51)。

接上势,立即上右步,插入乙方裆中管住乙方左弓步;右掌划外弧,自上而下随身体左转,用内劲送至右掌小指外侧,利用杠杆原理,右掌下切,左手上提,上下错合发力,迫使乙方倒地(图52)。

26、索摔当乙方出左步,用左掌前推甲方左臂肘时;甲方用右步套管在乙方前弓左腿之后,身体左转,重心后移,用合力牵引乙方。

甲方沉肩垂肘,含胸塌腰,气沉丹田,蓄劲待发(图53)。

接上势,甲方重心前移至右腿,扎根为桩,身体立即右转。

同时,右手上提并向右�推,左手向下猛采乙方的左肘弯处,上下左右合住劲,将乙方摔倒(图54)。

朱天才大师讲解太极拳疑问!(精彩)

朱天才大师讲解太极拳疑问!(精彩)

朱天才大师讲解太极拳疑问!(精彩)本文为朱天才大师2013年3月23日在深圳讲座录音整理,略有删节,未经大师本人审阅。

现场问答提问:我有一个问题,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人能不能练出太极功夫?朱天才:你看刚才我们说了什么叫功夫,什么是功夫的标准。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叫功夫?我给你说说我的经验和我从小练拳的体会。

我从小没有站过桩,为什么呢?小孩子站桩谁站得了呀,根本就站不了。

我们老师讲练“活桩”,活的桩。

什么叫活的桩?就是一个招数你做完就定在那里,一个懒扎衣、一个金鸡独立做完,就站在那儿不动,这叫活桩。

不要站死桩,什么叫站死桩?有些人年纪大了,练太极拳练不了;刚开始先站站,静下心来。

好的老师就会给你讲先练练呼吸、站站桩。

在我们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站桩,都是练活桩,大家比赛看谁站的时间长,都站活桩。

话又说回来了,刚才那位先生讲的三四十岁开始练能不能练出功夫来?这要看你练哪个功夫。

功夫有高低,你30多岁练得身体很好没有病这也是功夫;你说我能象闫芳一样噔噔就能把人发出去,这也算功夫,嘴皮子功夫。

至于说到高层次功夫,比如技击,你想一下世界上所有的运动员,拿世界冠军的30岁的有几个?我想没有几个人,40岁、50岁更没有人了吧。

人家童子功就开始练,到30岁都当教练了,没有一个当运动员。

如果你说现在我现在想练成杨露禅的功夫,我认为不太可能吧。

第一,你没有这个时间。

第二,你没有这个基础。

提问:我的意思是假如有高功夫的老师来教这个30岁、40岁的,他下苦功按老师的路子走,他能不能练出一流的功夫?不一定是杨露禅。

朱天才:好,我给你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徒弟现在在上海教学,40岁,天天要练功,就是不会打。

那天我去了,他说师父我要学点小拳,练练闪、摔好不好?我说好啊,可以,你去吧,我给你写封信你去,看看你这个年纪还能不能练。

就把他推荐到二毛(王战军)那儿去练。

他现在外形练的很好,劲走得也很好。

结果去了之后两天就回来了,“师父你说的真对,我现在练不了了。

怎么练太极拳?----朱天才说

怎么练太极拳?----朱天才说

怎么练太极拳?----朱天才说一、为什么叫太极拳拳谱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一切静谧无息寂然不动就是无极,古人在无极的空圈内画了一对旋转混合对称的黑白阴阳鱼。

就成了阴阳太极图,无极而现有机,无一物而包万物就是无极生太极,阴阳互济达到对立统一,就是太极。

天、地、人为三才,人生活在天地、大自然的圈子里。

太极拳有动静、、开合、虚实、刚柔......符合太极阴阳哲理,故称之为“太极拳”。

二、古人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陈式太极拳,就要按照陈式太极拳的规矩,一招一式的学好练好,学练时一定要守规矩,合规距。

那么什么是陈氏太极拳的规矩呢?1.头要正:两眼平视,一招一式均要求做到头正、眼平、不能低头、仰头、歪头等,头正精神才可以领起。

2.腕要活:拳谱说:梢节在手,梢节活则气血可贯到手指。

但腕与手掌的旋转不可超过45°,超过则不僵滞。

3.肘要沉:无论是开与合,顺逆缠等均要注意沉肘,肘不贴肋、肘不过肩。

4.肩要松:拳谱说:根节在肩,肩不松则手臂转关运行不灵。

5.胸要含:两肩微微下沉内扣,胸含则背自然拔,内气自然可以下沉至丹田。

6.腰要转、胯要松、裆要圆:腰、胯、裆是分不开的,要紧密结合。

以腰为主,腰为轴心,腰转时胯裆随之而动。

腰、胯、裆的结合有三种形态:(1)运势时,转腰活胯或旋腰转胯,腰随动作旋转,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转等。

左右旋转不超过45度。

(2)定势时:塌腰圆裆,下沉、劲断意不断。

以懒扎衣为例:右脚掌微外撇45°,小脚垂直于地面。

大脚与小脚不可成90°,左脚掌朝前,脚腕微扣,用膝后委中穴撑起膝盖,左脚体现出蹬劲,脚趾要抓地。

(3)发劲时:拧腰扣裆,这只是发力时的一瞬间,马上返回到塌腰、圆裆、松胯状态,为转下式做准备。

7.膝莫软:膝后委中穴是关键,但也不能撑,要有蹬劲,而不要撑劲,脚要沉,脚趾抓地。

8.练习陈式太极拳要讲究艺术,老辈说:要想拳练好,先把圈练小,如何划圈要有标准,划两条垂直的十字线,把圈分成四等份,每个角90°,共360°。

初学太极拳入门之鉴

初学太极拳入门之鉴

初学太极拳入门之鉴初学太极拳入门之鉴朱天才目前,世界上练习陈式太极拳者数以万计,其目的为继承和发扬古老传统太极文化,更进一步强身健体,以最短的时间在健身上体会到它的显著效果。

太极拳传统套路中的陈、杨、吴、武、孙,陈为最古老,一直保留着几百年的攻防技击及独特的健身功效。

深受着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特别是中国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陈家沟陈式太极拳走出国门,传至海外,练习陈式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

陈式太极拳的每招每势都包含着攻防的技击、深奥的哲理、招势的趣味、拆招的奥秘、刚柔的变化、缠丝的玄妙、健身的效果等等,其文化内涵深奥莫测。

它在人们的心里产生一种难学难练高不可攀的恐惧障碍及悬念,总认为有名师指点长期磨练,细心研究,才可练出点名堂来……此话也不错,要真正练就像以前太极拳宗师一样,(如陈王庭、陈长兴、陈发科)有超高境界的功夫,也可能是神话传说,但在当今现代化社会,高新科技发展,人们思想境界提高,经济基础和生活水平的高标准化,对练习太极拳的目的有了很大的改变。

现在我们以挖掘继承传统太极拳功夫,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为目的,每个太极拳精英都在想方设法为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创编各式各样的锻炼套路和教学方法。

我根据四十余年国内外授拳经验和体会总结了一套能使大家在最短时间内把最深奥玄妙的陈家沟太极拳的健身效果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即陈家沟太极拳天才教学法。

我,中国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人,陈氏第十九代外孙,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代传人,中国武术高级教练,首批非物质中国文化遗产太极拳consequences, the pursuit of leadership, along with 500-1000 punishment. (5) significant near miss should be attempted as the case of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 and construction team injuries accident penalty provisions,mutatis mutandis. Eight, should perform in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serial number a 1 GB3323-2005 steel fusion welded butt joints, welding engineering-Ray lighting and quality rating of 2 GB11345-89 steel welds manual methods of ultrasonic inspection and testing results for grade 3 GB50236-2002 industrial pipe welding engineering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field equipment 4 HGJ222-92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elding of aluminium and itsalloys 5 low temperature steel welding procedure 6 SH3525-2004 petrochemical JB/ T4708-2000 of welding procedure qualification forsteel pressure vessels 7 JB/4709-2000 8 JB4730-2005 pressure vessel welding procedures of steel pressure vessel NDT 9 JB/T4744-2000 steel pressure vessel produc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 of welded plate II, mechan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1 GB150-98 2 GB50128-2005 vertical cylindrical steel pressure vessel steel welded specification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oil tank 3 JB/ T4735-1997 steel welded atmospheric pressure vessel 4 GB50231-2009 mechanical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for 5 GB50275-98 compressor, fan and pump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specification for lifting 6 HG20201-2000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 7, HG ... Pressure gauges, using an installed spark arrestor for acetylene cylinders, illegal carrying, using gas cylinders, each operator fined 20 Yuan. Gas bottle without the hot sun exposure measures, responsibilities of team a fine of 50 Yuan. (7) at height and the opening and provisionalprotective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he responsible unit fined 200 Yuan, construction传承人,国际级太极拳导师,中国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

朱天才太极讲座(3)

朱天才太极讲座(3)

朱天才太极讲座(3)我们在练拳的时候,一定是要是柔、慢、圆。

首先遵循的规律,然后再进行圆的变化。

圆的变化我师傅讲了一句话,“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除非这个词就是说一定得练小,练不小就不成功夫。

除非能练小,你不练习小,你就不能运用到战场上,你不练小,就保护不了自己。

那怎么练小?“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大圈有多大?就刚才我给大家讲的护裆护头,大圈就这么大,乱摆就不对了。

然后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这样转,一到小圈这里浑身都在动(演示)。

大圈、中圈,中圈、小圈。

小圈,小中有直线,这都有联系。

这就是圆的变化,这个变化一定是下功夫才能做到,这小圈一动弹,看着非常艺术,怎么艺术?你知道但你做不了,这说明大家眼高手低。

你要下功夫,下一份功夫才会有一分的提高,和我们上学一样,你要读博士后,你一定要上个博士才可以,不是一年级不读就上博士了。

通过圆的变化,产生圆的威力。

这个威力就是我们太极拳的劲,太极劲这么练出来。

刚劲、爆发劲,也是这么练出来的。

科学的说法就是利用我们的放松加速度。

我们圆练好了,练变化了,圆小了,通过小的圆变直线,他那个出来一圈一圈都是圆的,这圆的形状慢腾腾的还不行,还得快。

所以说陈家沟有一句话叫“慢要慢如纺线,快要快如闪电”。

我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放松加速度,非常放松非常自然,一动就出来那个劲。

当然对我们来说,我们是下功夫去练,我们去教学生时,他们刚开始也是一点都没有。

太极圆的威力比直线要大十倍的力量,新加坡他们测量过,也做过报道。

当一个汽车正在开的时候,他一刹闸的时候,它的冲力比平时你开车的速度,要大十倍的力量。

所以说我们太极拳就是这个力,圆的威力。

第四个,圆的玄妙。

圆的玄妙中间就是从刚柔上体会,刚才我讲柔的时候,你体内那种感觉。

说这句话“肌皮发胀、脚跟发沉、浑身发软、头顶发旋”,就要气往上升出来。

再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了一种奇效的感觉,精神倍增。

我疲劳了,突然间恢复得非常快,非常有精神,没有病,一些小的感冒都没有了,这就是我们太极拳的玄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氏太极拳“散手四十二发劲”--朱天才陈氏太极拳“散手四十二发劲”陈家沟陈氏太极拳,自从陈氏第九代陈王廷(字奏庭)在家传拳械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之后,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

陈家后人一直遵守祖训,代代衍传,陈氏太极拳在套路的形式上有继承又有发展。

但是其拳法要诀和松柔弹抖、螺旋缠丝、刚柔互变等风格特点独成一家,自始至终都保留着历史的本来价值。

陈家沟拳谱记载陈氏公王廷始祖时,陈家沟的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陈氏太极长拳108势等套路衍传五代,为当时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鼎胜时期。

直至陈氏第十四代,以陈长兴、陈有本为代表的一代宗师精心细研,将家传五套拳、五套锤归纳为老架一路72势(也叫大架)和小架一路72势(也叫新架);将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归纳为二路炮锤36势。

陈氏太极长拳108势相继不传。

看拳谱,细分析,归纳后的老架、小架72势,炮锤36势,当时先辈是根据易经的阴阳,天文地理的四正四隅编排的,与星象数位和星座相吻合,72为天罡星,36为地刹星,此太极拳一柔一刚,一阴一阳,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72和36之和为108,已包罗万象,也可能就见108势相继不传的原因吧。

至此,陈氏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新架)、二路(炮拳)代代相传,名手辈出,经久不衰。

从陈家第十四代陈长兴和第十五代陈清萍二位宗师将陈家太极拳传于外姓话,经三百多年的太极拳衍变发展,形成了世界上所流传的,世人所共识的五大派系:陈、杨、吴、武、孙。

不论某些派系任何言语,但历史是不易改变的,也不必追究闲言闲语。

陈家沟陈氏族人始终一脉相传,继承原始功法,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陈氏第十七代陈发科宗师在老架一路和二路炮拳套路形式的基础上对太极拳进行改编,最后由其儿子——陈氏第十八代陈照奎宗师定型为陈氏太极拳83势和二路炮拳72势力,目前此套路在世界上流行甚广。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家沟将此套路称为“新架一路83势”,“新架二路72势”。

迄今为止,陈家沟有陈家沟有老架、小架、新架,老架二路、新架二路,这三十多年就专习这五路拳。

关于这五路拳的详情,请查看陈家沟太极拳一、二路老架,陈家沟太极拳一、二路新架。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代代言传身教,有继承又有发展,它将中华古老的优秀文化与千年不变的阴阳哲理、优美典雅的英姿与完美的高级艺术,独特的防身技击与运气缠丝的养身健体、弹抖刚发的外形与柔和缠绕的内涵溶为一体,深受世界太极拳爱好者所注目和青睐。

根据我的恩师陈照丕、陈照奎二位族舅从小对我的培养和言传身教,以及后四十年的练拳体会和传拳海外的经历见闻,谈以下几点,供探讨:A 么是太极?为什么叫太极拳?身为一名研究太极拳或教练、拳师,首先要明理,明理学拳自然容易。

学者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太极,人人看到太极图,都知道一黑一白,一阴一阳,虽然我们不是研究易经阴阳玄学的,但一定要知道两千多年的阴阳哲理,“太极”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就是大极,指尽头,极点,太极指原始宇宙。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统一体。

太极包罗万象,大自然的循环变化,人生的漫延衍传,万物的生生息息,都符合阴阳哲理,一举一动都离不开阴阳。

象目前高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阴阳转化的普遍规律,都是阴阳哲理的延伸。

太极拳就是将几千年的太极阴阳哲理注入“拳”中,看太极拳的快慢的节奏,虚实的转换,动静的分明,刚柔的互用,以及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特点,都与太极的阴阳哲理相吻合,所以先辈无可争议的命名为太极拳。

我在海外传拳二十余年,耳闻一些对太极拳的误解者,认为只是老年人和体弱者的一种运动,当他们接触了陈氏太极拳后,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另一种人是教练者,固执偏见,胡言乱语,说陈氏太极拳非太极拳,不知这些人别有用心,还是知道太浅,不去研究太极哲理,其一私之见,成为笑柄。

还有一种是练习陈氏太极拳者,三分钟过后就气喘嘘嘘,这些都是缺乏阴阳哲理和拳的结合。

要理解太极拳,首先要明确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类别,并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刚柔相济、虚实变化的拳,都是从陈家沟延传下来的太极拳。

懂得了太极拳,再根据人们的性别爱好,身体状况,因人施教.练太极拳,练柔不等于无刚,练刚一定有柔,有刚有柔才为太极拳。

B 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练太极拳者,人人皆知太极拳乃“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之拳术。

我们必须了解“刚柔”是太极拳的精华,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也就是“刚劲”和“柔劲”。

“刚劲”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得到的,而是通过几年或几十年的磨练,才能获得的,练太极拳功底越深厚,“刚劲”和“柔劲”就越纯真。

中国有句成语叫“百炼成钢”,它告诉了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从“百炼”一词就可以看出并非一朝一夕。

在现实生活中,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所用的钢材质量,既有刚硬性、又有柔韧性,还富于弹性,炼成此钢多么艰难,再看看练太极拳的“刚柔”又谈何容易?!我们所讲的太极拳的“刚柔”,就是在节节放松的基础上,以腰为主,内外上下全身协调一致,外形引动内劲,内劲再摧动外形来练习“刚柔”。

什么的太极拳的“刚劲”,就是以腰为轴,内外处处缠丝,集柔成刚,以不同的方向、角度快速发出,达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劲短而猛,就是“刚劲”,也叫“弹簧劲”。

初练者的猛打猛摔,决不是太极拳的“刚劲”,而是自身固有的一种“僵硬劲”。

什么是太极拳的“柔劲”?柔劲是太极拳最宝贵的精华,不下功夫是不易练出来的。

初练者一开始的松、慢的练习不是柔,而是软。

要想练出“柔劲”,必须长期磨炼,这种“柔劲”沾连粘随,连绵不断,如江海之水,滔滔不息,功底越深厚,“柔劲”的功夫就越纯正。

“柔劲”在体内缠绕运动,既可以养身健体,也可自卫防身。

“柔劲”的变化而快速发放于外的“劲”就是“刚劲”,这就是“柔如棉花,硬似钢铁”。

陈家拳论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成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

练一层功夫、得一层刚柔、一层刚柔、一层奥妙,太极拳“刚柔”易得乎?!太极拳爱好者和研究者,一定有“柔”,没有“柔”就没有“刚”。

正是:太极拳拳法之妙在于变化,变化之妙在于“刚柔”。

C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练发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陈氏太极拳还不够普及,由于其它太极拳的影响,使人们心中认为太极拳只是老年体弱者的一种。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腾飞和社会开放,陈氏太极拳也逐渐普及发展,但是仍有一些人对陈氏太极拳有偏见,有一种误解和模糊概念,讲什么陈氏太极拳发劲会伤身体,震脚会损大脑等错误谬论。

大家想一想,中华武术几百种类,难道都没有发劲和震脚的吗?请三思!练陈氏太极拳练不练发劲?为什么练发劲?怎样练发劲?这是陈氏太极拳爱好者所要了解的。

首先我们要懂得太极拳是“刚柔相济”的拳,它蕴藏着两种“劲”,就是“明劲”与“暗劲”,也叫“发劲”与“柔劲”。

当然,年老者,体弱者练陈氏太极拳先不要练发劲,当您身体练强壮了,精神十足了,气力饱满了,偶尔抖一下“发劲”,体会一下“发劲”的趣味,又有何不可?“发劲”是有层次的。

“发劲”在体内缠绕运转,为“柔劲”,也就是“暗劲”。

怎样练“发劲”,就是一定要全身节节放松,内外相合一致,配合呼吸,将“柔劲”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快速的发放于外,就是“发劲”,劲短而有力,威猛无比。

陈家先辈口传拳秘中讲“引进落空,借力打人”。

“引进落空”是柔劲的四列拔千斤之表现,“借力打人”是“发劲”借力而加力的作用。

柔而后发,以柔变刚,“暗劲”变“明劲”,都是太极拳的蓄发相变、快慢相间、开合虚实、闪折引击、阴阳刚柔之变化。

陈家拳论讲:太极拳有柔不可无刚,无刚摧敏不捷;有刚不可无柔,无柔环绕不速;刚柔并用,岂可忽视。

由此可见,刚柔是太极拳所固有的。

在练套路时,不发“刚劲”,不等于没有刚劲,而想发又发不出“刚劲”者,是自己功夫没有下到。

也就是丹田之气还没有柔于身内,结合身体发于身外,运用于动作之中。

发不出劲者,只要刻苦磨练,功夫就不负有心人。

只口上讲,而发不出劲者乃纸上谈兵。

然而,那些讲“发劲不是太极拳”者,是根本不懂太极拳。

因此,练陈氏太极拳者及教练者,要量身质而练,因人施教。

柔而不发,可起到养身健体之功效,柔而后发,可发挥防身博击之作用。

发与不发,量身而行,但“发劲”不可少也。

D、“太极散手四十二发劲”是怎样形成的?陈氏第十八代太极拳宗师陈照奎在1973年、1974年两次回陈家沟,传授给了我们新架一、二路和擒拿推手技巧。

到1975年陈照奎老师第五次回到陈家沟时,村内有我们五人——陈德旺、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按年龄排列)在太极拳功夫上为娇娇者,在中国河南省内已小有名气。

1975年,河南省新乡地区武术运动会首届在温县召开,其原因可想而知:温县有个陈加沟。

此届武林大会,温县政府十分重视,全专署30多个代表队,大会还邀请了陈家沟在外省的太极名家陈予霞(陈发科女儿)、陈立清和陈照奎老师,都回到了家乡。

这次盛会,云集中原武林英豪,要展示各自的实力,也要让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械一展风采,献示出陈家沟太极拳代代相传、永久不衰的独特之妙。

在大会开幕式上,陈家沟的少、青、中、老年各代表----表演后,回到家乡的几位名家也做了精彩表演。

当时我们五人是温县代表的主要成员,年青力壮、人正逢时,已有十五年的太极拳功底,陈照奎老师传授给我们五人这套发劲,以献示出柔运刚发的威力。

在表演场上,我们五人运用灵活的步伐变化,左右进退,在队列的编排上,有长方形、正方形、梅花形、圆形互相变换,套路新颖独特。

一柔一刚、一收一放,、忽柔忽刚、闪战腾挪、勇猛稳健、龙腾虎跃。

陈家沟太极拳柔运刚发的威力,将大会推向了高潮。

陈家沟太极拳在大会的表演中,几岁小孩的姿势有模有样、青年人迅猛刚发、中年人的刚柔相济、老年人柔和韵律、独特而精彩,与会人赞口不绝,令人刮目相看。

太极发劲套路是陈照奎老师中传给我们五个人的,此套路一柔一刚、一收一放,结合了陈氏太极拳的弓步、虚步、跳步、击步、跟班、蹬步、挫步、铲步等步型的变换和进退、左右步伐的运用,将发劲以不同的方向、角度,以腰为主发于固身的各个部位,力点准,速度快,有威力。

此套路慢柔快发的韵律,快慢相间的节奏,使人看到了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的真谛价值。

此套路也可以拆招、单势练习、发力准、攻击性强。

但一定要有武术功底才可练习,容易掌握,才有质量。

初学者可以以柔练习,记准套路、明确发劲部位后再去发劲,熟练掌握后,再将套路连贯在一起。

在当时,我们五个人学习了一个月就参加了运动会表演,之后,从来没有机会在一起演练,只有自己练单势发劲和几个组合发劲。

三十年前,老师传给我们的套路只有三十二招,2002年我回忆整理此套路时又增加了十招(以双手发劲为主),成为现在的“太极散手四十二发劲”。

我在中国深圳和英国、美国教授了此套路,参加者感到非常有兴趣,很受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